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课件+学案+练习)《书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课件+学案+练习)《书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7 10:23:06

文档简介

*上枢密韩太尉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B.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C.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D.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解析】 “其居家所与游者”意思是“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可断开,排除AC项;“所见”的对象在后面“不过数百里之间”,排除B项。
【答案】 D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枢密:枢密院唐、五代,宋、辽,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唐代枢密使主要掌管全国军事,类似秦汉时的太尉,所以这里称韩琦为太尉。
B.“执事”,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敬称对方,可译为“您”,《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就是这种用法。
C.太史公,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太史公的具体职权不仅有太史令的职责,还有选拔人才的职责,最著名的太史公就是《史记》作者司马迁。本文指的就是汉代的是司马迁,他曾任太史令。
D.翰林:翰林是中国古代官名,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也称翰林学士,可以直接签发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解析】 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是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
【答案】 D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B.闻一言以自壮
C.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
D.臣请完璧归赵
【解析】 “志”,名词用作动词,立志于;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心胸开阔”“使……心雄志壮”“使……完整”。
【答案】 C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在这封自荐信的标题中,苏辙以秦汉时的古称“太尉”称呼韩琦,表达了对韩琦的一种崇敬之情。而“上”,体现了苏辙彬彬有礼的态度,必然在对方心目中形成好感。
B.作者认为,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气”,指充盈于作品中的充沛的精神力量;“养气”,指文章中作者培养自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修养。
C.作者认为养气有两个途径: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关于内心修养,举了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例子,这也是作者在本文重点强调的。
D.本文的切入点好,作者从自己有独到见解的问题写起,易于引起对方的兴趣,而对太尉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过分的吹捧之嫌,易于为对方接受。
【解析】 C项,分析有误。本文重点强调的是“外在阅历”这一途径。
【答案】 C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表现在他的行为,他的相貌,他的谈吐和他的文章中,但自己并不曾觉察到。
(2)我担心因此而埋没了自己,所以毅然离开了故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了解天地的广大。
(3)我见到了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的宏大而雄辩的议论,看见了他秀美而俊伟的容貌,同他的门生贤士大夫交往,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这里。
【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深。我以为文章是作者气质、性格的显现,然而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质却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现在看来,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豪士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畅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这两位夫子,难道是常常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章就成功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表现在他的行为、他的相貌、他的谈吐和他的文章中,但自己并不曾觉察到。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中时,所交游的不过是乡间邻里的人,所见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事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供攀登观览以开阔自己的胸襟。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的陈迹,不能激发我的志气。我担心因此而埋没了自己,所以毅然离开了故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了解天地的广大。我路过了秦、汉的故都,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北望黄河的奔腾流泻,深有感触地想起了古代的豪士俊杰。到了京都汴京,瞻仰了天子宫殿的雄伟,以及国家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和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宏伟和壮丽。我见到了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的宏大而雄辩的议论,看见了他秀美而俊伟的容貌,同他的门生贤士大夫交往,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这里。太尉的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天下士民依仗您而平安无忧,四方各族惧怕您而不敢发难。您在朝廷之内如同周公、召公辅佐君王,您在边域就如同方叔、召虎那样御侮安边。然而辙还未曾见到您啊。
况且,一个人从事学习,如果不立志在远大的方面,即使学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的这一次到来,关于山,看见了终南、嵩山、华山的崇高;关于水,看见了黄河的深广;关于人,看见了欧阳公,但是,仍然因为没有拜见太尉而感到遗憾。所以希望能够亲睹贤人的丰采,即使只听到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志气壮大,这样就可算是尽览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有什么遗憾了。
辙还年轻,尚未通晓当官的事务。先前来京都应试,不是为了谋取区区的俸禄。偶然得到,也不是我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回家,等待朝廷的选用,使我能悠闲几年,将进一步钻研作文之道,并且学习从政的业务。太尉如果认为我还可以指教,而屈尊给我以教诲的话,就更使我感到荣幸了。
课件23张PPT。书 信*上枢密韩太尉书Thank you for watching !*答司马谏议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原因
B.故今具道所以 道:说
C.辟邪说,难壬人 辟:批驳
D.则非某之所敢知 知:明白
【解析】 知:领教。
【答案】 D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 A项,为:介词,替/动词,是。B项,是:动词,认为正确/代词,这。C项,其:代词,自己的。D项,以:连词,来,表目的/介词,因为。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致天下怨谤也
B.于反复不宜卤莽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解析】 A项,以致: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多指不好的结果。B项,反复:古义,书信往来;今义,表多次重复。C项,非常:古义,不同寻常;今义,表特别,十分。D项,以为:认为。古今义同。
【答案】 D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在本文中,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众“汹汹然”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B.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开始不屑于辩解,就没有回复。后来想到不可鲁莽失礼,才写了本文,表达了一种坚持改革的信心。
C.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D.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解析】 B项,分析有误。不是没有回复,而是简单地做了回复。
【答案】 B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
(2)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
(3)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是正确的而且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
【参考译文】
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令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效仿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和诽谤如此众多,那是早就预知它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为得计。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气势汹汹呢?商王盘庚迁都时,连百姓都埋怨,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是正确的而且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假如您责备我
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么我承认错误;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见面,衷心想念和仰慕您。
课件19张PPT。书 信*答司马谏议书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 炀:焚烧
B.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 衔:藏在心里
C.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 黔:黑色
D.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 吊:慰问
【解析】 C项,黔:用作动词,可译为“烧焦、变黑”。
【答案】 C
2.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宥而彰之
B.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张良出,要项伯
【解析】 A项,“宥”同“侑”,辅助;C项,“说”同“悦”,高兴;D项,“要”同“邀”,邀请。
【答案】 B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终乃大喜也/乃悟前狼假寐
B.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其皆出于此乎
C.仆良恨修己之不亮/人非生而知之者
D.盖将吊而更以贺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解析】 A项,乃:却/才,刚刚。B项,其:均为副词,表示揣测的语气,可译为“大概”。C项,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代词,可译为“知识和道理”。D项,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可是、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因而”。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震骇左右
B.为文章,善小学
C.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
D.致书访死生
【解析】 A项,古义:表示尊敬,旧时书信中称对方不直接称其人而称“左右”;今义:方位词。B项,古义: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D项,古义:偏义复词,只指生,健康状况;今义:死亡和生存。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然时称道于行列
B.士之好廉名者
C.有以异乎古
D.于兹吾有望乎尔
【解析】 B项,定语后置句,其余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B
6.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中“骇”“疑”“喜”三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后文叙议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
B.作者认为王参元很有才华,但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这是王参元遭到世人猜疑的主要原因。
C.作者在贞元十五年就读到王参元的文章,由于心存顾虑,在读后的六七年中一直没有对王参元的文章做出应有的评价。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针砭了当时诋毁人才的恶劣社会风气。
【解析】 B项,表述有误。“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等内容不是作者的看法。
【答案】 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高定子,字瞻叔。嘉泰二年举进士,授郪县主簿。吴曦畔,乞解官养母,曦诛,摄府事以忠孝两全荐之,调中江县丞。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
前是,酒酤贷秫于商人,定子给钱以籴,且宽榷酤,民以为便。麻菽旧有征,定子悉弛之。会水潦洊饥,贫民竞诉无所于籴,定子曰:“女毋忧,女第持钱往常所籴家以俟。”乃发县廪给诸富家,俾以时价粜,至秋而偿,须臾米溢于市。邻邑有争田十余年不决,部使者以属定子,定子察知伪为质剂,其人不伏。定子曰:“嘉定改元诏三月始至县,安得有嘉定元年正月文书邪?”两造遂决。四川总领所辟主管文字,同幕有以趣办为能迫促诸郡者,定子白使者斥去之。总领所治利州,倚酒榷以佐军用,吏奸盘错,定子躬自究诘,酒政遂平。
制置使郑损强愎自用,误谓总领所擅十一州小会子之利,奏请废之,令下,民疑而罢市。定子力争,乃得存其半。损又欲增总领所盐课,取旧贷军费,定子辨其颠末,损乃释然。
顷之,召入奏事,吏民追送,莫不流涕;邻郡闻定子至,焚香夹道,举手加额曰:“微公,吾属涂炭久矣。”定子之未去郡也,伯兄上印而归,了翁亦至自靖州,过定子于绵,定子为筑棣鄂堂,饮酒赋诗为乐,一时以为美谈。入对,极言时敝。时史弥远执国柄久,故有曰:“陛下优礼元勋,俾得以弛繁机而养静寿,朝廷得以新百度而革因循,不亦善乎?”既对,人为定子危之,定子曰:“乖逢得丧,是有命焉,吾得尽言,乃报君职分也。”弥远没,言之者纷然,识者谓定子先事有言,视诸人为难。
寻兼权参知政事,因请致仕,不许,力辞,退居吴中,深衣大带,日以著述自娱。以资政殿学士转一官致仕,卒,赠少保。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八》,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
B.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
C.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
D.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
【解析】 “父就养得疾”是主谓齐全的完整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句意也较完整,中间不能断开,但前后均需断开,排除A项。
【答案】 C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榷酤,汉以后历代政府所实行的酒专卖制度。
B.质剂,古代贸易券契质和剂的并称。长券叫质,用来购买马牛之类;短券叫剂,用来购买兵器珍异之物。
C.改元,君主改用新年号纪年,年号以一为元,故称。年号有一帝一元和一帝多元的情况。
D.盐课,指用缴纳一定食盐来替代应做的徭役和应缴纳的粮食。
【解析】 D项,盐课指旧时以食盐为对象所征的税课。
【答案】 D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定子善于断案。根据嘉定改年号的诏书三月才能到县里这个情况,顺利地解决了邻县十多年无法解决的争夺田地的案子。
B.高定子做事果断。高定子被四川总领所聘为主管文字时,看到幕僚中有一个急于显示自己办事能力强而不断催逼各郡的人,就自作主张把这个人赶走了。
C.高定子为官清正深得人心。高定子被召回朝廷奏事,官吏百姓都追随着送他,没有不流泪的;就连邻郡的人听说高定子到来,也焚香夹道欢迎。
D.高定子敢于直言。史弥远当时长期把持朝政,但高定子没有害怕,而是对皇上说朝廷可以把元老的公务减轻,让他们颐养天年,朝廷也可以在各方面创新。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就自作主张把这个人赶走了”错误,原文是“定子白使者斥去之”,意思是高定子报告使者把这个人赶走,不是“自作主张”。
【答案】 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发县廪给诸富家,俾以时价粜,至秋而偿,须臾米溢于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弥远没,言之者纷然,识者谓定子先事有言,视诸人为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于是他将县仓库的存粮发给多个富人家,让他们按当时的价格出售,到秋季再偿还,片刻工夫市面上的米就充足起来。
(2)史弥远死后,给皇上进言的大臣很多,有识之士认为高定子事先有言论,比众人难得。
【参考译文】
高定子,字瞻叔。嘉泰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郪县主簿。吴曦反叛,他请求解除官职赡养母亲,吴曦被诛杀后,代理府事以忠诚国君、孝顺父母的名义推荐他,他被调任中江县丞。他父亲在他那里生活时得了病,高定子六十天不脱衣睡觉辛勤侍奉。在守丧期间,悲伤得瘦骨嶙峋。守丧期满,成都府路诸司征召他为丹棱县县令。又遭遇母亲过世,守丧期满,差遣为夹江县知县。
在这以前,酿酒业要向商人借贷秫米,高定子拨给钱款用来买粮,并且放宽对卖酒的限制,民众认为这很方便。过去对麻和菽征税,高定子全都取消。遇到水灾引起饥荒,贫苦百姓争相诉说没有地方买粮,高定子说:“你们不用担心,你们只管拿着钱在往常买米的地方等着。”于是他将县仓库的存粮发给多个富人家,让他们按当时的价格出售,到秋季再偿还,片刻工夫市面上的米就充足起来。邻县有件争田的案子十多年无法解决,部使者将这个案子交给高定子,高定子调查得知其中一方伪造地契,那人不认罪。高定子说:“嘉定改年号的诏书三月才到县里,你怎么会有嘉定元年正月的文书呢?”原、被告这才结案。四川总领所聘请他为主管文字,幕僚中有个急于显示自己有办事能力而催逼各郡的人,高定子报告使者将他赶走。总领所辖治利州,靠酒税辅佐军事需求,官吏的舞弊现象严重,高定子亲自进行调查处理,酒政这才平静。
制置使郑损刚愎自用,错误地认为总领所擅自控制了十一个州发行地方纸币小会子的利润,上奏请求取缔小会子,命令下达以后,民众因为有疑虑而停止买卖。高定子极力争辩,于是小会子得以保留一半。郑损又想增加总领所征收的盐税,用原来的部分作为军费,高定子指出这是本末倒置,郑损才消除疑虑。
不久,召入朝奏事,官吏百姓追着相送,没有不流泪的;邻郡听说高定子到来,焚香夹道欢迎,举手加额庆幸地说:“没有您,我们早就困苦不堪了。”在高定子没有离开郡中时,他的堂兄上交印信回乡,魏了翁也从靖州来到,在绵州拜访他,高定子因此修筑棣鄂堂,以饮酒作诗为乐,一时间传为美谈。入朝奏对,激烈地论述时弊。当时,史弥远长期把持朝政,所以高定子有这样的话:“陛下优待元老,使他们得以减轻繁重的公务颐养天年,朝廷也得以改变因循守旧而在各方面有所创新,不也很好吗?”奏对后,人们替高定子担心,他说:“不走运碰到倒霉事,这是天命,我把要说的全说了,才是报答君主的职责。”史弥远死后,给皇上进言的大臣很多,有识之士认为高定子事先有言论,比众人难得。
不久兼理参知政事,由此请求退休,不被批准,极力推辞,退职后居住在吴中,穿上衣下装连缀的衣服,系宽大的素带,每天用写书娱乐身心。他以资政殿学士转一级官阶退休,去世后,被追赠为少保。

11.根据柳宗元的生平材料,为对联拟写下联。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永贞元年九月,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改贬永州司马。在此期间,柳宗元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愚溪诗序》是其中的一篇。元和十年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卒于柳州任所。
上联:得河东底蕴,唐代文风,愚溪著述留厚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恋域内苍生,柳州谪所,宦海飘零享清名
1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这次青田发现的《河东柳氏宗谱》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柳氏宗谱,目前基本上可以肯定青田至少有2 000多人是柳宗元的后裔。”昨日下午,北京东方文化馆馆员、专门从事柳氏文化研究的柳哲在接受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河东柳氏宗谱》是在青田县阜山乡乌云山村发现的。该村村民柳伯仲介绍,全村有2 000多人姓柳,并有百余人迁居海外。据该宗谱记载,该村柳氏已延续了13代,最新的一代是柳宗元第33代后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阅读新闻要抓住新闻的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结果。本材料主要说明青田发现《河东柳氏宗谱》以及其后裔的情况。
【答案】 《河东柳氏宗谱》青田现身,2 000多柳宗元后裔在那里生活
13.请根据图中的信息,用文字描述“用户登录”的基本环节,不超过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观察“用户登录”的流程。分析流程图可知,用户登录时需先选择用户级别,然后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Y),则根据用户级别进入各自界面;如果验证未通过(N),则需重新登录。作答时,注意题干中的字数要求。
【答案】 用户登录时,选择用户级别后进行验证。若验证通过(Y),则系统管理员、实验室管理员和普通用户分别进入各自界面;若验证未通过(N),则需重新进行用户登录。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本课话题 ——达观人生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凡事都应辩证地去分析,既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更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只有以达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厄运磨难,才能迎来最后的光明。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在19年前的那场车祸中,年仅5岁的沈阳女孩梁帅被烧成“火球”,经过十几个小时抢救,梁帅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她全身87%的面积三度烧伤,右腿截肢,左脚畸形,双手十指均烧成断肢,面部双眼外翻,双眉被烧掉,鼻尖缺损,右耳缺损,左耳畸形,嘴部畸形……到目前为止,梁帅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进行了27次大手术,还有数不清的小手术,全身缝了一万多针,被“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确认为世界上“身体缝合针数最多的人”。而接下来,她面临的手术还有第28次、第29次……她对自己的不幸遭遇泰然处之。24岁的梁帅又开始攀登人生的另一个高峰,用学习“武装”自己。她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她现在普通话已经达到了二甲,也就是接近省级电视台主持人的标准。还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专修了英语、日语,她已经可以使用这些语言进行日常交流。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杨万里
2. 如果人是乐观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会增强抵抗力。
——瞿秋白
3. 我相信,如果怀着愉快的心情谈起悲伤的事情,悲伤就会烟消云散。
——高尔基
4.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
——朗弗罗
5.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始闻而骇(  )  荡焉泯焉(  )
群小之愠(  ) 焚炀赫烈(  )
嗤嗤(  ) 赭其垣(  )
宥而彰之(  ) 桎梏(  )
咸得开其喙(  )
【答案】  hài mǐn yùn yánɡ chī zhě yòu ɡù huì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宥而彰之    (     )
(2)又何阙焉 (     )
【答案】 (1)“宥”同“侑”,辅助 (2)“阙”同“缺”,缺憾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始
(2)是
(3)善
(4)得
(5)更
【答案】 (1)副词,开始,起初/副词,才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动词,表判断/形容词,正确 (3)动词,擅长/名词,优点,才能/形容词,好 (4)动词,得到/动词,了解/副词,能够/形容词,正确/形容词,得意/动词,通“德”,感激 (5)动词,改变/副词,轮流,更替/动词,经历,经过/副词,再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因人南来 (    )________
(2)宥而彰之 (    )________
(3)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 (    )________
(4)有群小之愠 (    )________
(5)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    )________
(6)宁朝夕 (    )________
(7)以震骇左右 (    )________
(8)黔其庐 (    )________
(9)常与孟幾道言而痛之 (    )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 从南方 (2)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显现 (3)形容词作名词 高才 (4)形容词作名词 小人 (5)形容词作动词 有很多 (6)形容词作动词 安宁地过 (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受到惊吓 (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成为黑色,烧黑 (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痛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以震骇左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方位词;支配、操纵。
(2)为文章,善小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3)思以发明天下之郁塞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创造。
(4)然时称道于行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或物排成的直行或横行的总称。
(5)其实出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6)致书访死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死亡和生存。
【答案】 (1)以示尊敬,旧时书信中称对方不直称其人而称“左右”。 (2)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 (3)疏通。 (4)同僚。 (5)你的真才实学。 (6)偏义复词,只指生,健康状况。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之好廉名者。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唯恬安无事是望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为多能若是。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衔忍而不出诸口。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然时称道于行列。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其可得乎?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这可是火神菩萨辅助您啊。
(2)定语后置句 那些爱惜自己清白名声的读书人。
(3)宾语前置句 只希望全家平安无事。
(4)状语后置句 您这样具备多种才能。
(5)状语后置句 强忍着不让它从嘴里说出来。
(6)状语后置句 但是,我有时在同僚面前称赞您。
(7)省略句 所以本来准备慰问(您),却变成要向(您)道喜了。
(8)被动句 而您所具备的才能,才可以表白清楚,再不被谣言所污染。
(9)固定句式,“其……乎” 这可能吗?
[常识·速览]

一代古文大家——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著名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以“二王”“八司马”为核心的“永贞革新”只持续了三四个月,虽施行了一系列强化朝政的措施,终因顺宗李诵退位、宪宗李纯掌权而失败。柳宗元从此便终生外放。此文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他的亲戚杨敬之给柳宗元写了一封信,信中谈及柳宗元的朋友王参元家遭火劫,家产荡然无存,作者针对王参元仕途的坎坷,在火灾后不去安慰,反而祝贺,寓庄于谐,不仅对王参元遭受火灾表示出最深挚的同情与安慰,也借此抒发了自己“永贞革新”失败后屡遭贬斥的一腔悲愤。

书 信
书,我国古代书信的总称,又称“书牍”“书札”“书简”等,属于应用文中的一类。书信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心雕龙·书记》云“祥总书体,本在尽言”,这说明书信的目的是为了某种需要写给特定的交际对象,充分表达个人思想情感,以引起对方的响应或赞成。因此,在写法上也最为灵活自由,可长可短,可叙述、描写,也可说理言情。书牍文至魏晋时有了长足的发展,内容扩大,文学色彩加强,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唐宋人书信的内容更为广泛,议论时事,抒写际遇,切磋诗文,不一而足。
[整体·感知]
本文是柳宗元得知朋友王参元家失火后写给王参元的一封贺信,从“始骇”“中疑”“终喜”三个方面阐述把“吊”改为“贺”的原因。以“骇”而“疑”,由“疑”入“喜”,寄寓了柳宗元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揭露。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疑 ②喜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 获悉王参元失火消息后,作者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骇—疑—喜 。
2.“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纲,交代了专门致信表示庆贺的缘由。
二、阅读课文第2~6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 获悉王参元失火的消息后,作者为什么“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表达了对朋友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心理
感情

初闻坏消息后忧虑朋友因火而有衣食之虞的惊骇。
对朋友深切的同情,急切的关注

与朋友相距遥远,是祸是福,难以确定,故而惊骇之后难免有疑。
对朋友命运前途的担心

联系朋友现状和社会现实,火灾对于朋友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故而作者更吊为贺。
对像王参元一样怀才不遇之士的深切同情
4.“骇”“疑”“喜”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骇”字,表达深切的同情,急切的关注。“疑”是对“骇”的深化,说明愚弄麻醉人的迷信比火灾更为可怕;由火而人,联想社会上因积货而产生的种种弊病。因“疑”释“骇”,由“疑”入“喜”,寄寓宗元对社会深刻的认识和揭露。
5.家遭大火,财物一空,本是一件非常不幸、令人同情的事,作者为什么要专门致信表示庆贺?作者写这封信,除了给朋友以精神安慰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参元因为传言家有积货,连清廉名士都不敢称善,有为申辩者则被疑为受重贿,甚至不得进身。一把大火烧得一贫如洗,显得清白而不污,作者认为这样反而倒好,所以专门致信表示庆贺。写这封信,除了给朋友以精神安慰之外,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反常和病态的心理,折射出当时社会贪赃枉法、贿赂公行的黑暗现实。
三、阅读课文第7、8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在第7段中,作者引用古人的事例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事例
角度
用意
许国不吊同位的国家,被君子憎恶
反用典故
作者的不“吊”反“贺”,不是祝贺朋友家里失火且倾家荡产,而是设身处地为朋友着想,对其精神处境得以改变的安慰,这是一种激愤之语,与古人纯粹出于礼貌的“吊”性质不同
颜回、曾参家虽贫而以奉养为乐
正用典故
意在告诉朋友与先贤相比,不要感觉缺憾,鼓励朋友学习先贤安贫乐道的品德
7.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天火涤荡”其家财,王参元能否因此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当时社会积弊丛生,小人当道,积毁销骨,连柳宗元这样的耿介之人说话也无济于事;贪赃枉法,贿赂公行,猜忌横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可见当时环境不正常,廉名之士不敢行公道之事,不能改变流俗;君主不贤明,社会黑暗。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王参元即便身无分文,其才能也不可能施展,这是社会大环境使然,与个人的遭际关系不大。
[话题·互动]
话题:有人说,柳宗元在朋友失火的不幸时刻却写信祝贺,尽管他找出种种理由,但也让人觉得是不近人情,没有朋友味,你觉得呢?
学生甲:我觉得也是这样,朋友身处危难之中,最需要的是解决眼前的困难,最需要是物质的帮助,而不是侃侃而谈的一通大道理,不是渺茫不定的长远大计。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认为不是这样。真正的朋友是心心相知的朋友,柳宗元深知王参元的怀才不遇的现状和黑暗的社会现实,因此他借朋友失火一事写信祝贺,既表达了对朋友不幸的同情,更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批判。这正是给朋友最大的精神安慰。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巧拟文题亮人眼
王参元是作者的朋友,家里失火,生活失去着落,作者不去劝解、安慰,反而要“祝贺”,“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这一标题实在是“奇特尤甚”。读完后我们才知道,他是借失火一事,替友人鸣不平,是批判社会不公的现实。
2.写法指导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新颖别致、文采飞扬的标题,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考场作文若能有好的标题,便能打动阅卷老师的“芳心”,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和注意,无形中便增加了分值。那么怎样才能拟定一个好的标题呢?
巧拟标题的三大原则、五大方法
(1)三大原则:
①切。标题要与文章内容相符,含意要清楚,宽窄要合度。
②精。标题的文字不能拖泥带水,要言简意赅,高度概括。
③巧。作文的题目与文章的立意、构思的角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巧的立意、巧的构思才会拟出巧的题目,反之亦然。比如《一花一世界》,一花便是一个世界,世界上有数不清的花,便有说不清的“世界”,答案便是丰富多彩的。既切题意,信息量又多,给人很开阔的想象空间。
(2)五大方法:
①巧用修辞法。巧用比喻、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美感,可以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如巧用比喻:《家,爱的港湾》(话题“家”);巧用拟人:《幸福的自述》(话题“幸福”);巧用设问:《钱,何罪之有?》(话题“钱”)等。
②化用佳句法。引用俗语、格言、谚语或化用诗文名句、流行歌曲、影视广告等,通俗易懂,自然朴实,妙趣无穷。如《条条大路通罗马》《言必行,行必果》(话题“诚信”);《众里寻他千百度》《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话题“微笑”)。
③嫁接术语法。就是把各行各业、各学科的专用术语巧妙地引入标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诚信旅店》《拍卖诚信》(金融),《无良心病历》(医学)、《点击“选择”》(科学)、《心灵的审判》(司法)、《心灵实验报告》(实验)、《纯天然诚信口服液》(广告)等。
④翻新名著法。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书(篇)名进行机智地修改、翻新,推陈出新,妙趣横生。如《阿Q新传》(鲁迅《阿Q正传》)、《红楼新梦》(曹雪芹《红楼梦》)、《儒林酸史》(吴敬梓《儒林外史》)、《道德苦旅》(余秋雨《文化苦旅》)等。
⑤设置悬念法。在拟题上设置一个诱人的悬念,或表明一个异乎寻常的结局,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激起读者急于探求内容的强烈愿望,引导读者去追寻。如《十六岁,老朽了!》(“素质教育”话题)、《两只流泪的爱情鱼》(“人与自然” 话题)
3.迁移应用
为下列立意拟写标题:(1)以“坚守”为立意核心词语 (2)以“责任”为立意核心词语 (3)以“传统”为立意核心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坚守,生命中最美的容貌》 (2)《用生命点亮责任的明灯》 (3)《拿什么拯救你,传统》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柳宗元的好朋友王参元家失火了,而且火势巨大,损失严重。按常理,必是极尽哀伤叹婉之辞,而又不能尽朋友的心意之一二。但是,好别出心裁的柳子,竟然找出了个改吊为贺,且大贺特贺的理由。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看一个人的好坏,最重要的是要考察他的生活圈子,他平常结交些什么样的朋友。王参元学识人品如何,就其与柳子的深交可知也。但王公却在一些妒忌其才能的人中备受诽谤。以王公家道之殷,于是有人中伤王公通过贿赂来打通仕途。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王公成名以来,竟一直深受此害。
而今天降一场大火,把王公的家业烧得干干净净,柳子不悲而喜,王公从此就不会再受此污蔑之苦,而以自己的真才实学以计短长了。
【应用角度】 “人言可畏”“小议流言”“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时,必然要为你开启一扇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
2.精彩应用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上无论是花还是叶,只不过是出发点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福和祸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它们是在一条平行线上的,不远不近,福降临的同时,祸也离之不远了,主要是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朋友家失火,一般的看到的是一贫如洗,生活无着,柳宗元却看到了火灾之后的干净不污,是王参元施展自己才华的时机。可见天机人不能定,“心机”人却可以控制。有些人一生谨慎,换得一生平淡,有些人无所顾忌,人生跌宕起伏,也许这才是“人生”的精彩吧!
课件60张PPT。书 信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