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课件+学案+练习)杂记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课件+学案+练习)杂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7 10:30:11

文档简介


*丰乐亭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水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盖亦反其本矣
C.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解析】 A项,乐: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形容词,可译为“快乐”。B项,本:动词,据语境及下句的“道”推断,可译为“叙写”“描绘”,但如译为“根据”亦可通/名词,可译为“根本”,此处指王道。C项,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率领”“带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法,可译为“凭借”“依据”。D项,其: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
【答案】 D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B.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C.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D.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解析】 “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意思是“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显然“及宋受天命”后应断开,排除CD项;“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意思是“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滁州处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窃然”“滃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作者对安定生活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情感。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解析】 A项,文中是说滁州因处江淮之间,非通衢大邑,故四方商旅宾客皆不至。
【答案】 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2)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3)译出判断句式,译出“所以”“安”“幸”。
【答案】 (1)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2)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
(3)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参考译文】
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一处泉水,甘甜无比。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面约百步远的近处找到了泉源。那上面是丰山,高耸而突兀;下面是幽谷,幽静而深藏;两者中间有一道清冽的泉水,翻滚着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看,很喜欢这里的风景。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过去,太祖皇帝曾率领后周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景十五万兵马,在滁州东门之外活捉了他的将领皇甫晖、姚凤,从而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查对过滁州的地图和记录,又登上高处眺望清流关口,想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是,经历过战乱的老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自从唐代政治腐败,天下四分五裂,英雄豪杰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一出天下就统一了。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削平,有的自行消亡了,百年之间,寂静无声,只见青山依旧高耸,河水依旧清澈,想打听当时战争情况,可是经历过的老人都早已去世了。
现在滁州位于长江和淮水之间,乘船坐车的商贩和四面八方宾客都很少来到这里。百姓一生中接触不到外面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谁能知道是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已达百年之久呢。我来到这里,喜欢地方僻静而且公事清简,也喜欢当地的民风安闲。既然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就天天同滁州人在此有时昂首观青山,有时低头听流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茂密的大树下纳凉,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峭裸露,春夏的清爽秀丽,一年四季的景色,没有不可爱的。我又幸运地遇到当地百姓为年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我为他们描绘这里的山水(或“根据这里山河的特点”),说说这里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宣扬皇上的恩德,并和百姓共享欢乐,这是知州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下“丰乐”二字来给这座亭子命名。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课件21张PPT。杂 记*丰乐亭记Thank you for watching !*木假山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假山记
苏 洵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蘖而殇     或:有的
B.而其激射啮食之余 啮:咬
C.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数:气数,非人力所控制的偶然因素
D.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 薪:木柴
【解析】 薪:名词作动词,伐而为薪。
【答案】 D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强之以为山 斧斤以时入山林
B.以及于斧斤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然予之爱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解析】 A项,以:介词,把/副词,按时。B项,于:介词,表被动/介词,比。C项,之:都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而: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表修饰,可不译。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极其复杂的心情来写树木的遭际,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文章字面上是写树木,其实字字句句都在写人。
B.作者叙述家中的木假山的三峰,从侧面衬托出木假山的来之不易,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强调“木之生”的恶劣环境。
C.本文蕴涵着作者对人才问题的深沉的感叹与思考。树木的坎坷遭际实际上是隐喻当时社会上人才遭受到的压抑与摧残。
D.文章多用排比句,而又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描绘木假山之状随物赋形,形象生动,寄慨遥深,耐人寻味。
【解析】 B项,分析有误。综观全文,作者写木之生长不易,是为了隐喻人才成长的艰难。
【答案】 B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重点词语是“幸”“为”“则伐”。“幸”译成“幸运的”,“为”译成动词“担当”,“则伐”译成被动句“便被砍伐”。(2)重点词语是“之”“其”“数”。“之”译成“它们”,指“三峰”,“其”译成“其中”,“数”译成“气数”。
【答案】 (1)那些有幸生长到能够担当起栋梁之任的,便被砍伐。
(2)每当想起它,总觉得在这中间似乎有气数在起作用。
【参考译文】
树木生长,有的还在幼苗时便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围粗细时就死了。那些有幸生长到能够担当起栋梁之任的,便被砍伐;不幸而被大风拔起,被流水漂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烂了;幸而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便被人认为是有用之材,于是遭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其中最幸运的,在急流和泥沙之中漂流沉埋,不知经过几百年,在水冲虫蛀之后,有的形状好似山峰一样,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灾难了。但是,在荒野的江边,像这样形状似山峰的树木有多少啊,不被好事的人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的,哪里数得清呢?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存在着不幸呀!
我家有一座三个峰头的木假山,每当我想到它,总觉得在这中间似乎有气数在起作用。况且,它在发芽抽条时没有死,在长成两手合抱粗细时没有死,可用作栋梁而没有被砍伐,被风拔起,在水中漂浮而没有折断,没有腐烂;没有折断、腐烂却未被人当作材料,以至于遭受斧头的砍伐;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也没有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乎不是偶然的啊。
然而,我喜爱木假山,不光是喜爱它像山,而且还有感慨寄寓其间;不仅喜爱它,而且对它又有敬意。我看到中间的峰头,魁梧奇伟,神情高傲舒展,意态气概端正庄重,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边的两座峰倾服似的。旁边的两座山峰,庄重谨慎,威严挺拔,凛然不可侵犯。虽然它们所处的地位是服从于中间峰头的,但那高耸挺立的样子,决然没有丝毫奉迎依附的意思。啊!它们是令人敬佩的呀!它们是令人感慨的呀!
课件15张PPT。杂 记*木假山记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以视医药饮食  属:委托
B.书于籍者其几具存 籍:登记
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 经营:谋划
D.乐为之识其详 识:记述
【解析】 B项,籍:簿籍。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蚤夜惫心力不少懈
B.乐为之识其详
C.岂弟之实在于身者
D.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解析】 A项,“蚤”同“早”,“少”同“稍”;B项,“识”同“志”;C项,“岂弟”同“恺悌”。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令无失所恃/重为乡党所笑
B.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D.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夫战,勇气也
【解析】 A项,所:结构助词,与后面的词构成所字结构/为……所,表被动。B项,之:代词,代一升粟/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C项,为:均为介词,替。D项,夫:指示代词,那/句首发语词。
【答案】 C
4.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一致的是 (  )
A.故事,岁廪穷人
B.明年春,大疫
C.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
D.有上请者,或便宜
【解析】 A项,古义:旧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B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C项,“富人”古今义都是指有钱的人。D项,古义:(对救灾)有利。今义:方便合适;便利。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例:灾未有巨于此也
A.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
B.月出于东山之上
C.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D.古之人不余欺也
【解析】 B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C项,被动句;D项,宾语前置句。
【答案】 B
6.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表现了赵挕笆卤毓?住钡囊蛔槭越州赵公救灾记
本课话题 ——情系百姓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以民为本,情系百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责任和担当的体现,是高尚情怀的体现,也是立国之本,好官之根。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草王坝曾缺水严重,村里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来回要走两个小时。1958年,黄大发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他许下承诺“一定要想方设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这句话成了黄大发的人生信条。36年来,黄大发忠实践行“修渠、致富”的誓言,带领群众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把他称为“当代愚公”。2017年4月,中央宣传部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9月,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
——王维《赠房卢氏琯》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4.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5.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孔子家语》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赵课件57张PPT。杂 记越州赵公救灾记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黄州快哉亭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B.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C.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D.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解析】 “张君”指人,作句子的主语,其后无需停顿,排除C;“以……为”就是“把……作为”,“患”为“为”的宾语,“患”后断句,排除A;“此”为代词,前面“间”,“中”的意思,因此“此”只能做下一句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答案】 B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是苏轼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即年满十八岁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寡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谦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古代帝王的谦称还有孤、朕等。
C.“元丰”,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D.“朔日”,指农历每月初一,这是根据月相来制定的。“壬戌之初,七月既望”,“望日”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
【解析】 “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时取字。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却先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淼水面和壮阔气势,描绘江流之三变,这样写未点出造亭的目的和文章题意。
B.文章第二段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写:“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和可以凭吊故迹。
C.本文表面是写黄州快哉亭,实写人生态度,“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D.文章自然引录宋玉的《风赋》中所写的有关故事,不仅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而且还从宋玉将风分为雌雄,极其自然地引向了下文文章主旨的讨论。
【解析】 文章第一段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却先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淼水面和壮阔气势,描绘江流之三变,这样写其实是巧妙设伏,间接点出造亭的目的和文章题意。
【答案】 A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在却能靠在几旁、坐在席上玩赏眼前之景,只要抬眼就能看个够。
(2)这些都能成为诗人思士情绪悲伤、容貌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
【参考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沔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声嚎叫。景物变化万端,惊心动魄,不能长久地欣赏。现在却能靠在几旁、坐在席上玩赏眼前之景,只要抬眼就能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可以一一指点,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至于沙洲的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用来使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 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使人多么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没有快乐呢?现在,张梦得不因为被贬官而感到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自己任情漫游于山水之间,这是因为在他的心里大概有超过别人的东西吧。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瓮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能成为诗人思士情绪悲伤、容貌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载。
课件19张PPT。杂 记*黄州快哉亭记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