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二子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名二子说
苏 洵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皆有职乎车 职:作用
B.车仆马毙 毙:仆倒
C.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若:好像
D.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与:结交
【解析】 与:参与。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有职乎车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B.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解析】 A项,乎:介词,于/语气词,啊。B项,而:连词,表转折。C项,焉:语气词/兼词,于之。D项,则:连词,那么/连词,表转折。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A.名二子说 B.左右欲刃相如
C.相如廷叱之 D.粪土当年万户侯
【解析】 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A、B两项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名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C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洵通过打比方的形式,告诫儿子应注意自己的特点,随时调整自己。
B.苏洵对小儿子寄予很大的希望,极力褒奖;对大儿子却忧心忡忡,极力贬斥。
C.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
D.苏辙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父亲为他取名“辙”的深意。
【解析】 B项,分析有误。苏洵在本文中并非一褒一贬。
【答案】 B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尽管如此,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
(2)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可是谈起车的功用时,辙却不在其内。
(3)这车辙呀,它善于处在祸与福之间。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
【参考译文】
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车上都有专用,可是只有那车轼似乎是无用之物。尽管如此,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
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可是谈起车的功用时,辙却不在其内。尽管如此,一旦车翻了,马死了,车辙却也受不到灾祸。这车辙呀,它善于处在祸与福之间。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
课件13张PPT。杂 说*名二子说Thank you for watching !*日 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日喻
苏 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
达:通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
【解析】 达,知道、明白。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扣盘而得其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解析】 B项,“其”,均为代词,他们。前句指瞎子,后句指古之圣人。A项“而”,前句连词,表承接;后句连词,表修饰。C项“于”,前句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后句助词,补足音节。D项“则”,前句用在假设关系中,相当于那么;后句连词表转折,却。
【答案】 B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B.南面称孤,系狱抵罪
C.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D.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解析】 以为,认为。B项,南面,古义,面朝南;今义,表方位。C项,口语,古义,言语;今义,与书面语相对的口头语言。D项,面目,古义,脸面;今义,指相貌,事物的外表、形态,面貌。
【答案】 A
4. 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
①故世之言道者 ②而人之未达也 ③皆求道之过也
④莫之求而自至 ⑤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⑥达者告之
⑦自烛而之籥 ⑧转而相之
A.①②/③⑤/④⑦/⑥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③/②⑤/④⑥⑧/⑦
D.①③⑦/②④⑤/⑥⑧
【解析】 ①③结构助词,的。②⑤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代词,代“道”;⑥代词,代问“道”之人;⑧代词,代“道”。⑦动词,到。
【答案】 C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B.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C.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D.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解析】 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要注意“之河”为到河里,故排除B。CD项,断破了意思。故选A。
【答案】 A
6.下列句子在句式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然而公不见信于人
D.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解析】 A、B、C三项都是被动句,D项为一般句式。
【答案】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盲人识日”比喻-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难免犯错误。
B.作者指出了“昔”“今”之士对待“道”的错误态度和不足,肯定吴彦律的“有志于学”,劝勉吴彦律下功夫读书。
C.作者认为,有的人求道就他自己的见解来阐明它,有的人求道虽没有理解它但借助主观猜度它,这都是求道中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D.作者运用“盲人识日”“北人学没”等寓言故事,让读者从对具体形象的体悟中明白所要讲的道理,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解析】 C项,“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与原文意思相悖。
【答案】 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而盲人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这是由于盲人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知识的缘故。
(2)所以世上讲道的人,有的是就其看到的来解释道,有的是没有理解道而主观猜度它,这两者都是求道的弊病。
【参考译文】
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像铜盘。”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了声音。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像蜡烛。”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有一天,瞎子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又把它当作是太阳了。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但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是因为瞎子从未曾见过太阳而只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的缘故。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普通人尚未明白这个道理,这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差别。了解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用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来说明太阳的比喻的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用蜡烛比喻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既然这样,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是(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而)自然得到的而不能强求的。”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不是强求道而是使道自己自然到来,这就是“致”的意思啊!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这是因为天天与水为伴的缘故。他们七岁就能蹚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那些会潜水的人,难道是随随便便学会潜水的吗?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规律。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如果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请教怎样潜水的方法,按照他们说的方法到河里试着游泳,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于强求道的,其实都像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过去国家以讲究声律的诗赋考试择取人才,所以士人所学繁杂而不是立志学习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知道要追求儒道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应试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课件25张PPT。杂 说*日 喻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间不能容发 发:头发
B.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见:看见
C.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同“猝”,突然
D.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鲜:少
【解析】 B项,见:同“现”,表现。
【答案】 B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卓荦为杰,校短量长
B.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C.计班资之崇庳
D.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解析】 A项,“校”同“较”;B项,“畯”同“俊”;C项,“庳”同“卑”。
【答案】 D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无患有司之不公
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B.然而公不见信于人
业精于勤荒于嬉
C.《诗》正而葩
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D.吐辞为经,举足为法
大木为杗,细木为桷
【解析】 A项,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结构助词,的。B项,于:介词,表被动/介词,由于。C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D项,为:都是动词,作为。
【答案】 D
4.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补苴罅漏 B.登明选公,杂进巧拙
C.名一艺者无不庸 D.踵常途之促促
【解析】 B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其余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B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春秋》谨严,《左氏》浮夸
B.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C.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
D.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解析】 A项,古义:指文章多有夸张和形象性描写,文辞华美。今义:虚夸;不切实际。B项,古义:古代学官名。今义:学位中最高的一级。D项,古义:写作。今义:①行为,所作所为;②建树,成就。
【答案】 C
6.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A.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
D.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
【解析】 A项,被动句。B项和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省略句。
【答案】 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诸葛亮论
苏 轼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B.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C.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D.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解析】 结合语境,理解断句大意,注意句式和虚词。根据“言兵”“言地”“言战”引起的句式一致,且构成排比句,可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海,一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也有人认为“四海”是围绕“九州”四面的海,泛指四方,即全国各地。
B.先主,指刘备。陈寿是蜀国的旧臣,蜀灭,陈寿降晋。蜀国又是刘备建立的,陈寿出仕时是刘禅在位,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称刘备为先主。
C.兵、旅,泛指军队。我国古代军队里“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五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军队就是按伍、两、卒、旅、师、军编制的。
D.荆、豫是指荆州和豫州,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泉州、荆州、豫州、梁州和曹州。
【解析】 泉州和曹州不是古代的地域区划,不属于九州。九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答案】 D
9.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其独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第1段开宗明义地指出孔明失败的原因是“仁义诈力杂用”。
B.在第2段中,苏轼认为孔明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却是使用诈力,而且他认为孔明和曹操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C.第3段是说孔明既不能全信义,就应该用智谋,而且提到只有汤、武才能用“大义”,其他的人都不能用。
D.第4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法和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
【解析】 C项,相关文句: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意思是说“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而不是说其他的人不能用仁义。不符合文意。
【答案】 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才勉强向曹操称臣,(他们)听说了孔明的品格,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人。
(2)他当然就屡战屡败了!
(3)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
【参考译文】
用仁义取得天下,用仁义守卫天下的,是周朝。用欺诈的手段取得天下,用欺诈的手段守卫天下的,是秦朝。用秦取得天下的方法去夺取天下,用周守天下的方法去守卫天下的,是汉朝。仁义欺诈的手段都使用来夺取天下,这是孔明失败的原因啊。
曹操乘东汉末年衰微的局势,用狡诈的手段实现了他的邪恶的目的,孔明以此为耻辱,想在天下伸张正义。在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威震四海,向东占据了许州、兖州,向南统治了荆州、豫州,孔明用来依靠的且胜过别人的地方,只是那一点点的忠诚信义,还想用它来激励天下的民心。天下那些品行端正能够慷慨赴死的有节操气概的人,本来不是发自内心地佩服曹操,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才勉强向曹操称臣,(他们)听说了孔明的品格,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人。像这样,(孔明)即使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天下的人都可为他所用。何况杀了一个无辜的人来得到天下,这样的事情不会去做,然后天下的忠义之士才会乐意为他效全力而死。刘表死的时候,先主刘备在荆州,孔明想偷袭杀掉刘表的孩子,先主刘备不忍心。这以后刘璋以交好的态度迎接先主来到了蜀地,没过几个月,孔明就扼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背,夺取了他的土地。这种做法和曹操有什么区别呢!曹军和刘军军力不相当,天下人都知道。就军队而言不如曹操的多,就土地而言不如曹操的广阔,就打仗而言不如曹操的战斗力强,但是有一点可以胜过他,那就是忠诚信义。孔明放逐了刘璋,已经辜负了天下有志之士的期望,这时才开始治理军队振奋士气,成为仁义之师,向东长驱直入,再想着让天下人响应,大概也很难了。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立为君主,这个时候,完全可以使用计谋攻破曹军。为什么呢?曹操临终的时候,召见曹丕、曹植并嘱咐他们,还以谭、尚的事情作为警告。可是曹丕和曹植最终相互残杀到如此的地步。他们兄弟之间尚且成为仇人,更何况能够得到那些天下英雄的心呢!这时有了可乘之机,只不过需要拿出几十万钱,让那些大臣和兄弟内部都互相残杀,然后派兵讨伐曹丕,这正是汉高祖刘邦灭掉项羽的办法。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他当然就屡战屡败了!所以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这是仁人君子最担心的。
吕温认为孔明承袭桓公、灵公,不愿强迫百姓去怀念汉朝,并且想让他的思想让老百姓都知道,并且说:“曹操要是对你们有利,我就去替他做事;要是害你们,我就杀了他。”不知道蜀和魏之间,果真有那么大的过节!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过节,又一定不能去为魏国办事,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唉!这是我作为一个书生所说的话,只能说说而没什么用。
11.中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名言警句、俗语,请另选两句,仿照示例,造一组句子。
示例:古人说:“三思而后行。”确实如此,深思熟虑能够使人做出准确的判断。但在机遇稍纵即逝的现代社会,事事三思只能使你成为竞争中落后的乌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仿写时注意要有引用,语意要有转折,最后一句要用比喻。
【答案】 (示例一)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确实如此,谦虚是一种美德。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过分的谦虚只能使你成为深谷中无人赏识的幽兰。
(示例二)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确实如此,人才需要靠具有慧眼的人赏识。但在展示机会众多的现代社会,苦苦等待“伯乐”的出现只能使你成为老死于马厩的骏马。
12.下面是一位作者发给图书编辑的一则短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亲爱的编辑老师:
您好,您今天专程来拜访我,我万分感激。但是我今天日理万机,实在是没有时间与您会面。明天我会抽时间光临您的寒舍,并带上我的拙作请您拜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拜访”,敬辞,看望并谈话;短时间看望。所以要把“拜访”改成“看望”;“日理万机”:形容政务繁忙,工作辛苦。使用对象错误,所以要把“日理万机”改成“事务繁忙”;“光临”:敬称,他人的来访。所以要把“光临”改成“前往”;“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所以要把“寒舍”改成“家中”或“宅邸”;“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指教”:多用于主动请教别人求教或者请求别人对已经完成的事情提出意见或看法。所以要把“拜读”改成“指教”或“指导”。
【答案】 ①“拜访”应为“看望”;②“日理万机”应为“事务繁忙”;③“光临”应为“前往”;④“寒舍”应为“家中”或“宅邸”;⑤“拜读”应为“指教”或“指导”。
13.(2018·全国卷Ⅰ)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观察此图,明确各层级间的关系。根据箭头指向,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定位并设置发展目标,接着制订达成目标的操作策略,最后进行评估和信息反馈,结束后,需要再进一步修订。只要依照顺序表述清楚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定位并设置发展目标,然后制订达成目标的操作策略,最后展开评估与信息反馈,再据此作进一步修订。
进学解
本课话题 ——勤奋与事业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业精于勤荒于嬉”,短短的七个字,却道出勤奋与事业的关系,成功源于勤奋。人只有靠勤奋才能取得成就,只有靠勤奋才能收获智慧,只有靠勤奋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南宋诗人陆游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无论遇到怎样的情况,都潜心读书。饮食起居,生病呻吟,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正是因为勤奋,他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2.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3.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茅以升
4.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
5.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爬罗剔抉( ) 纂言者( )
焚膏油以继晷( ) 补苴罅漏( )( )
佶屈聱牙( )( ) 跋前踬后( )( )
动辄得咎( ) 竟死何裨( )
纡余为妍( )( ) 岁靡廪粟( )
【答案】 tī zuǎn guǐ jū xià jí áo bá zhì jiù bì yū yán lǐn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 )
(2)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 )
(3)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 ( )
(4)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 ( )
(5)计班资之崇庳 ( )
【答案】 (1)“畯”同“俊” (2)“见”同“现”
(3)“校”同“较”,比较 (4)“繇”同“由” (5)“庳”同“卑”,低下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见
(2)竟
(3)之
【答案】 (1)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同“现”,动词,表现/介词,“见……于”表被动,被/动词,召见,接见/动词,看见,看到/副词,这里有指代作用,指我/动词,显现 (2)动词,完毕,终了/副词,竟然/形容词,全,整/连词,假如 (3)代词,学生们/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动词,到,往/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国子先生晨入太学 ( )________
(2)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 ( )________
(3)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 )________
(4)踵常途之促促 ( )________
(5)名一艺者无不庸 ( )________
(6)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 )________
(7)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 )________
(8)登明选公,杂进巧拙 ( )________
【答案】 (1)名词用作状语 在早晨 (2)名词用作状语 每月/每年 (3)名词用作动词 填补 (4)名词用作动词 走,跟随 (5)名词用作动词 能治 (6)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跟从 (7)形容词用作名词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形容词用作名词 聪敏的人/拙笨的人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作为文章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行为,所作所为;②建树,成就。
(2)张皇幽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惊慌,慌张。
(3)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位中最高的一级。
【答案】 (1)写作。 (2)张大,引申为阐发。 (3)古代学官名。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寻坠绪之茫茫。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惟器是适者。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各得其所,用它们把房子建成,这可是工匠的技术啊。 (2)定语后置句 钻研那些已坠落不振的儒家学说。 (3)状语后置句 话还没说完,在队列中有个人笑着说。 (4)宾语前置句 根据他们的才能给予合理的使用。 (5)被动句 具备一点儿优点的人都会被录用,能治一种经书的人都不会被抛弃。 (6)省略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可是(您)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用,在私交上也得不到朋友的帮助。
[常识·速览]
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解
“解”是文体名,指那些解释疑难的文章。“解”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作者借问答方式,先借假托者之口提出某些疑问,然后自己加以解答,借此表明身世,发泄某种不平或发表某种观点。汉代扬雄的《解嘲》开此类文章之先河,韩愈的《进学解》就集中体现了这类文章的特点。由于这类文章的写作多从作者的生活感受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思想倾向或感情,因而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另一类是具有解说性质的文章,如解释书中的某些语句或问题等,这类文章在于它的学术价值,一般不具文学色彩。
[整体·感知]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志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文脉·梳理]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答案】 ③文章的境界 ④为人的成功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 第1段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请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进学”的主要观点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作者通过“精”与“荒”,“成”与“毁”两两对比,鲜明地指出了精进学业和成就品行的关键,语言精辟,观点鲜明,发人深省。
二、阅读课文第2~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学生针对先生的训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可分为几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两层。第一层从“先生欺余哉”至“可谓成矣”。学生赞颂先生业精、行成。第二层从“然而公不见信于人”至段末。指出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
3.反复诵读文章前3段,体会“国子先生”和“诸生”对话时不同的情绪,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话段落
内容
语句特点
情绪
内心感情
第1段
先生训示
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舒缓轻快
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
对自己不受重用、反遭贬抑的不满,对当权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的愤懑
第3段
先生答问
第2段
生徒驳诘
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节奏紧迫
情绪强烈
4.作者举荀子、孟子两个例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面:高度赞美荀、孟二人在艰难中坚守儒学道统的执着精神,并为他们打抱不平。
实质:以荀、孟自比,以儒学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坚守儒学道统的功绩,并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不见信于人”的愤郁不平。
5.关于人才,韩愈在他的《马说》中就有了自己的看法,在《进学解》中他又是怎样看待“人才”这一话题的呢?请结合文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在《进学解》中列举了不同的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才。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才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他这种思想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立论完全一致,同样是说人才的使用,其意思是说掌权的人应该知人善任,否则天下人才虽多,亦不见用,反而说天下无才岂不荒谬。他这种思想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话题·互动]
话题:《进学解》中韩愈鼓励学生努力进取,不要过多也考虑政府是否公正;不要过多地考虑个人能否被录用,能否得到较好的地位。这种说法今天看来是否恰当?
学生甲:恰当。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鼓励学生努力上进,不过多地去考虑社会的不公,从学习的要求上看是积极的,有利于学生成材。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完全恰当。因为学生置身于社会,也会受到社会上的一些思想的影响,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关键是引导学生能正确地对待社会的不公,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学业水平。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准确、鲜明、生动——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妙招
《进学解》的语言富于变化,有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给人以新鲜感。如第2段先铺写先生之能,浩瀚奔放;再以寥寥数语写其不遇之状,语气强烈。其间自然形成大幅度的转折,而全段总的气势是酣畅淋漓的。第3段则平和谦退,似乎火气消尽;而细味之下,又感到有辛酸、无奈、愤懑、嘲讽,种种情绪包孕其中,其文气与第2段形成对比。又如通篇使人悲慨、使人深思,但有的地方又似有谐趣。如先生谆谆教诲,态度庄重,而生徒却以嬉笑对之;先生为说服生徒,不得不痛自贬抑,甚至自称盗窃陈编。这些地方见出先生实处于被动,而具有滑稽意味。总之,全文结构虽简单,但其内在的气势、意趣却多变化,耐咀嚼。它之所以使人感到新鲜,也与其语言的形象、新颖有关。
定义:“准确”是指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鲜明”是指色彩分明,观点明确。“生动”是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
2.写法指导
(1)“准确”。要注意辨析同义词,吃准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词语的分寸,做到用词妥帖,大小合适,轻重适宜;要注意按照词义范围的大小和程度的轻重合理安排次序,不得颠倒词序;要注意适当添加修饰性或限制性词语,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本意。
(2)“鲜明”。要注意精心选择不同色彩的词和不同语气的句子,把自己的褒贬好恶清楚明了地表达出来;要注意语言通俗明白,不生造词语,不用冷僻词语,不随便使用文言词和文言句式;要注意尽量用简洁明快的短句,不随便使用结构复杂、晦涩难懂的长句。
(3)“生动”。要注意恰当使用动词、形容词,从形声色等方面对事物进行形象的描摹,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要注意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灵动性,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感;要注意句式的整齐匀称,讲究音节的押韵和谐,力求语言的声律美,让人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描写事物,状形则形象毕现,绘色则色彩鲜明,摹声则声声真切;抒情则慷慨激昂,深沉柔婉;说理,则举例引用,可比喻象征,形象生动。总之,生动的语言应该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如感其情的生动活泼的效果。
3.迁移应用
右边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要求: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方法。(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您温暖的眼神像一阵春风,轻轻鼓励着我;您谆谆的教诲像一场细雨,默默滋润着我;您高大的身影像一把大伞,时时保护着我。谢谢您,妈妈!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千古名言 启人心智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道德行为的败毁,在于因循苟且。韩愈强调,一个人要着力于“业精”“行成”,即在学业上做到“精”,在品德上做到“成”。要想使学业精益求精,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勤学,懒惰贪玩,终至学业荒废。要想使品德上有所成就,凡事就要三思而后行,放荡成性、随波逐流,必会使品德堕落。
韩愈强调,无论是进德还是修业,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文中的“勤”表现为口勤(多吟诵)、手勤(多翻阅)、脑子勤(多咀嚼、多思考),夜以继日地学习。即作者指出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勤奋以学,长年不懈,是韩愈对前人治学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他自己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如他所说:“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应用角度】 “天才出于勤奋”“告别懒惰”“苦与乐”“求学之道”“贵在坚持”“精神财富”等。
2.精彩应用
“业精于勤荒于嬉”,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荒废则在于贪玩。这里, “勤”和“嬉”是条件“精”和“荒”是结果。
“勤”,就像一把钥匙,它可以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可以促进学业的发展,可以促使美好愿望的实现。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无不“勤”。美国作家海明威成名了,但他还是给自己规定了每天的写作字数。这种写作上的“勤”,使他写出了《老人与海》等不朽著作;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勤”,造就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那样的伟大文学家,造就了镭元素发现者居里夫人那样的伟大科学家,造就了油画《蒙娜丽莎》的作者达·芬奇那样的伟大画家。
“嬉”,就像一种腐蚀剂,它使有志者变得消沉,使聪明者变得愚蠢,使大有希望者变得无所作为。为“嬉”所腐蚀是可悲的。中国古代有个农民的儿子叫方仲永,他5岁时就能“指物作诗”,被人们誉为“神童”。人们纷纷请他们父子俩作客,又是招待,又是送钱。而“父利其然”(他父亲认为这样很有好处),于是把这位“神童”带到各处吃喝玩乐。这样,过了六七年,“神童”再也写不出诗——变成庸才了。 “嬉”的教训,难道还不足以汲取吗?
课件54张PPT。杂 说进学解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