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课件+学案+练习)赠序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课件+学案+练习)赠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7 10:31:27

文档简介

*赠黎安二生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才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辱以顾余       顾:探望
B.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称:称呼
C.且重得罪 重:加重
D.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示:给……看
【解析】 称:称赞。
【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B.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C.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D.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解析】 据“谓为不善”可知“谓余之迂为善”后应断开,排除A、C两项;“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中“合乎世”与“违乎古”对应,排除D项。
【答案】 B
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考中者。同一届考中的,尽管毫无关系,也以“同年”“年兄”“年家”“年台”“先辈”等相称。
C.补,补授官职。和“征”不同,“征”是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
D.司法参军,即司法参军事。两汉郡僚佐有决曹、贼曹椽,主刑法。
【解析】 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
【答案】 B
4.下面是对这篇赠序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1段叙述好友苏轼向他推荐蜀之士黎安二生,不久,二生携文求见,详读二生之文后,作者觉得黎安二生堪称“魁奇特起”之士。第2段叙述黎生在即将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请求作者为他们“解惑于里人”。
B.第4段为议论,就黎生所谓里之人笑其迂阔,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而发。作者明确指出自己的“迂阔”在于信古志道,不与世俗同流,不怕世人讥笑,并希望“二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这实际上是在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C.这篇文章的“文眼”是“迂阔”二字。从行文上来看,全文紧紧围绕“迂阔”二字来写;文章议论的唯一中心,也在于“迂阔”二字;文章的主旨,也是为了表达对于世人所讥笑的这种“迂阔”,作者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此文本来就是为自己不合世俗、怀才不遇而写的,作者针对“迂阔”二字发议论,咄咄逼人,把自己心中郁积的不平和愤懑一泻无余,与苏轼、韩愈那些痛快淋漓、气势不凡的古文有相似之处。
【解析】 作者针对“迂阔”二字发议论,是一唱三叹、抑扬吞吐,而不是咄咄逼人、一泻无余。并且此文远不及苏轼、韩愈的古文那样痛快淋漓、气势不凡,只有一种含蓄优雅的风韵,与欧阳修的文章很有相似之处。
【答案】 D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二生确实可以说得上是杰出特异的人才,而苏君也真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2)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
【参考译文】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不能看到它的尽头。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补授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这种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
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
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后患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经过选择获得正确的东西。于是我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打算拿给苏君看,不晓得苏君认为我的话怎么样呢?
课件19张PPT。赠 序*赠黎安二生序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不足兮奚所望   奚:何,什么
B.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 畯:同“俊”
C.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濯:洗
D.嗟盘之乐兮,乐且无殃 无殃:没完没了
【解析】 无殃:没有灾祸。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友人李愿居之/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
B.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C.夹道而疾驰/不可幸而致也
D.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从者塞途
【解析】 A项,之:代词,这里/助词,用于主谓之间。B项,于:介词,给/介词,在。C项,而:连词,表修饰。D项,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的人。
【答案】 C
3.下面加点词的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闻其言而壮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有气魄)
B.飘轻裾,翳长袖(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飘动)
C.武夫前呵(名词作状语,对着前面)
D.美可茹(形容词作名词,味美的食物)
【解析】 前:在前面。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B.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C.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解析】 A项,盘旋:古义,盘桓,逗留;今义,环绕着飞或走。B项,疾驰:(车马等)奔驰。古今义相同。C项,形势:古义,权势,地位;今义,事物发展的状况。D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濯清泉以自洁    B.无不足兮奚所望
C.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D.触刑辟而诛戮
【解析】 D项,被动句,其余三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刘显,南昌人。生而膂力绝伦,稍通文义。
嘉靖三十四年,宜宾苗乱,巡抚张臬讨之。显从军陷阵,手格杀五十余人,擒首恶三人。诸军继进,贼尽平。显由是知名。官副千户,为指挥佥事。
南京振武营初设,用兵部尚书张鏊荐,召令训练。擢署都指挥佥事。倭犯江北,逼泗州,鏊檄显防浦口。显测贼将遁,追击至安东。方暑,披单衣,率四骑诱贼,伏精甲冈下。贼出斩一人所乘马中矢下拔其镞射杀追者诱至冈下大败之去。明日伺贼出,潜毁其舟。贼败走舟,舟已焚,死者无算。显进秩三等,寻迁副总兵。
会福建倭患棘,显赴援。与参将戚继光连破贼,贼略尽。而新倭大至,攻陷兴化城。显以兵少,逼城未敢战,被劾,戴罪。贼以间攻据平海卫。他倭劫福清,谋与平海倭合。显及俞大猷合于遮浪,尽歼之。平海倭欲遁,为把总许朝光所邀败。乃尽焚其舟,退还旧屯。戚继光亦至,显与大猷共助击之,遂复兴化。录功,进先所荫世职二秩。
用巡抚刘几荐,命充为事官,镇守如故。隆庆改元,以军政拾遗被劾,贬秩视事。用巡抚谷中虚荐,还故官,移镇贵州。广西侬贼者念父子僭称王,攻剽安顺。巡抚阮文中檄显剿,俘斩五百余人。四川巡抚曾省吾议征都掌蛮,令显移镇其地。
都掌蛮者,居叙州戎县,介高、珙、筠连、长宁、江安、纳溪六县间,古泸戎也。至是,其酋阿大、阿二、方三等据九丝山,剽远近。其山修广,而四隅峭仄。显令人诱以官,而分五哨尽壁九丝城下,乘无备,夜半腰上,斩关入。迟明,诸将毕至。阿二、方三走保牡猪寨。郭成破鸡冠,获阿大。诸军攻牡猪,擒方三。阿二走,追获于贵州大盘山。
都掌蛮既灭,显引疾求去,而以有司阻挠为言。诏听显节制,显益行其志。击西川番没舌、丢骨、人荒诸寨,斩其首恶,抚余众而还,西陲以宁。九年冬卒官。
(选自《明史·刘显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贼出/斩一人/所乘马/中矢/下拔其镞射杀/追者诱至冈下/大败之去
B.贼出斩一人/所乘马/中矢/下拔其镞射杀/追者诱至冈下/大败/之去
C.贼出斩一人/所乘马中矢/下拔其镞/射杀追者/诱至冈下大败/之去
D.贼出/斩一人/所乘马中矢/下拔其镞/射杀追者/诱至冈下/大败之去
【解析】 解答本题,应在理解句意的前提下,根据句子的结构、语气等进行断句。“斩一人”主语是“刘显”,其前应断开,排除B、C两项;“所乘马”是名词性短语做主语,“中矢”是其谓语部分,中间不可断开。“射杀”的宾语是“追者”,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项。
【答案】 D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指挥佥事,官职名,明代京卫指挥使司所辖,协理禁中警卫部队。
B.南京,古都名,其曾用名有石头城、建邺、建康、金陵、东京等。
C.秩,在古代指官员俸禄,后来也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也泛指官吏。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东京”不是南京的曾用名。
【答案】 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显体力过人。嘉靖三十四年,他参加巡抚张臬平定宜宾苗族叛乱的战斗,亲手杀死叛乱者五十余人,捉拿叛乱首领三人,从此知名。
B.刘显善用计谋破敌。追杀逃遁的倭寇,他亲率骑兵诱敌,又在山冈设下埋伏;攻打都掌蛮,他先以钱财诱敌,然后于夜间发动突袭。
C.刘显平定倭寇屡立战功。在福建他与戚继光接连打败倭寇,倭寇大致被除尽;他还与俞大猷一起,协助戚继光收复了兴化城。
D.刘显对稳定边境起到重要作用。他打败了居住于叙州戎县的都掌蛮;进攻西川没舌、丢骨、人荒等村寨,斩杀为害首领,安抚民众。
【解析】 “他先以钱财诱敌”错,原文是“显令人诱以官”,可知是用“官位”而不是用“钱财”诱敌的。
【答案】 B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擢署都指挥佥事。倭犯江北,逼泗州,鏊檄显防浦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日伺贼出,潜毁其舟。贼败走舟,舟已焚,死者无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刘显)被提拔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倭寇侵犯长江以北地区,进逼泗州,张鏊发文书要求刘显防守浦口。
(2)第二天等贼寇出巢,暗中毁掉了他们的船只。贼寇战败,逃往泊船处,船已被烧掉,被杀死的人无数。
【参考译文】
刘显,南昌人。生来体力过人,稍微通晓文章大意。
嘉靖三十四年,宜宾一带苗族人叛乱,巡抚张臬讨伐叛乱者。刘显随军冲锋陷阵,亲手击杀了五十多人,捉拿叛乱首领三人。各路军队陆续进军,叛乱者全部被平定。刘显因此出名。任官副千户,又担任指挥佥事。
南京振武营刚刚设立,因为兵部尚书张鏊推荐,(皇帝)召令刘显训练士兵。(刘显)被提拔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倭寇侵犯长江以北地区,进逼泗州,张鏊发文书要求刘显防守浦口。刘显预测贼兵将要逃跑,追击到安东。正当暑天,(刘显)身披单衣,率领四位骑兵引诱贼兵,在山冈下埋伏精锐的军队。倭寇出现,斩杀一人。刘显骑的马被箭射中,他下马拔出箭头,射杀追来的倭寇。把倭寇引诱到冈下,大败贼寇,残兵逃走。第二天等贼寇出巢,暗中毁掉了他们的船只。贼寇战败,逃往泊船处,船已被烧掉,被杀死的人无数。刘显被提升三级,不久,升迁为副总兵。
恰逢福建倭寇祸乱难以平定,刘显前往救援。刘显与参将戚继光接连打败贼寇,贼寇大致被除尽。而新倭寇大批到来,攻占了兴化城。刘显因为兵力不足,逼近兴化城,但不敢作战,被弹劾,落下罪名。贼寇乘机进攻占据平海卫。别处的倭寇抢占了福清,图谋与平海倭寇会合。刘显与俞大猷在遮浪会合,把这伙倭寇全部歼灭了。平海的倭寇想逃跑,被把总许朝光拦截打败。于是把船只全部焚毁,退回以前的驻地。戚继光也率兵到达,刘显与俞大猷共同帮助(戚继光)击败倭寇,于是又收复了兴化城。记录功勋,将其世袭的职位提升两级。
因为巡抚刘几的推荐,(朝廷)命令刘显充任事官,照常镇守以前的地方。隆庆元年,在军政拾遗的官位上被弹劾,降低官阶继续处理官府事务。因为巡抚谷中虚的推荐,恢复了原来的官职,调任镇守贵州。广西壮族乱贼念父子越位称王,攻打劫掠安顺。巡抚阮文中给刘显发文命令他前往围剿,俘获斩杀五百多人。四川巡抚曾省吾商讨征伐都掌蛮,命令刘显调来镇守他的地盘。
都掌蛮人,居住于叙州戎县,介于高、珙、筠连、长宁、江安、纳溪六县之间,属于古代的泸戎。到这时,他们的首领阿大、阿二、方三等占据九丝山,掠夺远近地方。那里山峰绵延广大,而四周陡峭难行。刘显派人拿官位引诱他们的首领,而又将部队分成五部全部屯驻在九丝城下,乘其不设防备,半夜腰上拴绳子登寨,斩开关门进入。到天亮,各位将领全部到达。阿二、方三逃走占据牡猪寨。郭成攻破鸡冠寨,俘获阿大。众军围攻牡猪寨,擒获方三。阿二逃跑,官军穷追不舍,在贵州大盘山下将其抓获。
都掌蛮被消灭之后,刘显称病请求辞职,而且以有关部门阻挠为理由。皇帝诏令相关官员听从刘显调度管理,刘显更能施行自己的志向。进攻西川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没舌、丢骨、人荒等村寨,斩杀他们为害的首领,安抚其余众人而归,西部边境,得到安宁。隆庆九年的冬天在官位上去世。
10.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观点。
文忌平淡,所以叙述总要讲究妙趣横生,波澜起伏。古人有“韩潮欧澜”的提法,正说明韩愈与欧阳修的文章是极讲究笔法的。前人说到韩愈,有“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的仿例——它打乱了我们的阅读习惯,造成了时序的错位而形成了一种心理的波澜,带来了一种新的审美愉悦。韩愈不愧为文章高手,他恣肆的文笔总要显示他的独特性,一旦他找寻到的结构既符合行文需要又能合乎自然的律动与人们心中的节奏,便会在双方的审美心理上产生共鸣效应。这种结构有时更带有隐蔽性,它甚至不需要经过逻辑的过滤而直观地为人所接受,同样达到移人性情的效果。清代林云铭感读《师说》正是这样的:“其文错综变化,反复引证,似无段落可寻。一气读之,只觉意味无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文段开头的观点句和表示评价的词语“韩愈与欧阳修的文章是极讲究笔法的”。
【答案】 韩愈的文章追求波澜起伏的独特美。
11.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竹喧归浣女”写的极富情趣,诗人先写“竹喧”,因为浣女在竹林中起初未见,等到听见竹林的喧闹声,才发现浣女洗衣归来。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在扩展时要抓住浣女无忧无虑、欢快嬉笑的特点,展开想象,尽量体现王诗“诗中有画”的意境。不能单纯地翻译诗句。
【答案】 (示例)(1)洗完衣服的少女拎着水桶,踏着月色,从婆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叽叽喳喳地打闹着归来。(2)月光在竹林中洒下斑斑光点,四周一片寂静。一阵风吹来,传来洗衣归来的少女的喧哗。话音如玉盘落珠般清脆,笑声如银铃摇动般响亮,她是这般的无忧无虑。
12. 下图是某市教育局机关文化品牌的标志,请写出该标志图形部分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整体把握图形构成要素和文字,联系文字思考其寓意。
【答案】 标志的图形部分由下面的萌芽(树叶)和上面的书本组成。下面的图形犹如茁壮成长的萌芽,象征教育局以培养青少年学生成才为使命。上面的图形犹如正待翻阅的书籍,又如舒展飞翔的翅膀,代表着教育工作者努力耕耘,助青少年腾飞。

送李愿归盘谷序
本课话题 ——淡泊名利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生活中难免或有些不如意,人生总会有起起落落。怎样才能平复心灵的创伤?怎样才能找到诗意的栖居地?走入大自然吧,把名利抛之于脑后,安适纯净的大自然会滤去我们心中的烦躁,会纯洁我们的灵魂。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很多人都已厌倦了都市的生活,忙忙碌碌,一无所获,但是城市就像一张网,黏住了无数人童年的梦想,让他们陷在生活的泥潭中永远无法自拔。不过,总有人能挣脱束缚,奔向自己理想的生活。在英国巴斯居住的一对夫妇,厌倦了都市的纷扰,带着三个儿子搬到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寻找自己心中的桃花源。这对夫妻曾经是酒店老板和IT业经理。8年前,他们一家搬到了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和土著汤加人一同居住在这里。妻子坦言,自己在巴斯上大学,随后又在伦敦工作,每天的时间都花费在了交通上。为了逃离城市的束缚,她开始了世界旅行,随后遇见了自己的丈夫,两人成家生子后,共同决定搬到这个人迹罕至的小岛上。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诸葛亮
2. 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朱熹
3.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辛弃疾
4.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
——洪自诚
5. 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
——薛宣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则树旗旄(  )  罗弓矢(  )
清声而便体(  ) 飘轻裾(  )
翳长袖(  ) 美可茹(  )
黜陟(  )(  ) 趑趄(  )(  )
嗫嚅(  )(  ) 膏吾车(  )
秣吾马(  )
【答案】 máo shǐ pián jū yì rú chù zhì zī jū niè rú ɡào mò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才畯满前 (    )
(2)秀外而惠中 (    )
【答案】 (1)“畯”同“俊” (2)“惠”同“慧”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鲜
(2)穷
(3)致
【答案】 (1)xiǎn,形容词,稀少/形容词,新鲜的,鲜嫩的 (2)形容词,偏僻的/形容词,困厄的,处境艰难的/动词,到尽头 (3)动词,得到,取得/动词,到达/动词,招致,招引,引来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武夫前呵 (    )________
(2)粉白黛绿者 (    )________
(3)罗弓矢 (    )________
(4)升高而望远 (    )________
(5)才畯满前 (    )________
(6)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 (    )________
(7)处秽污而不羞 (    )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 在前面 (2)名词作动词 搽白粉/画黛绿 (3)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罗列 (4)形容词作名词 高处/远处 (5)形容词作动词 聚满 (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认为……豪壮 (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羞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隐者之所盘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环绕着飞或走。
(2)奔走于形势之途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物发展的状况。
(3)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前进和后退。
(4)刀锯不加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进行切削加工的工具。
【答案】 (1)盘桓,逗留。 (2)地位和权势。 (3)犹言任免、升降。 (4)刑具。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濯清泉以自洁。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采于山,美可茹。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坐茂树以终日。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秀外而惠中。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谓其环两山之间。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
(2)判断句、定语后置句 这些都是遭遇不好、不行时、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
(3)宾语前置句 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
(4)状语后置句 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
(5)状语后置句 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
(6)主谓倒装句 外貌秀丽,资质聪慧。
(7)省略句 因为这山谷环绕(在)两山之间。
(8)固定句式,“与其……孰若……”译为“与其……不如……” 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常识·速览]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34岁。他从19岁到京师求仕,仕途一直坎坷不平,有“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次上书宰相而不理的遭遇,还有多年节度使“幕府吏”的惨淡生涯。贞元十七年(801),他回长安等候调选,十八年春,才被授予四门博士的小学官。因此,韩愈这段时期的诗文,不时流露出不遇之叹、不平之鸣,流露出相信命运、羡慕隐居的想法。也就在贞元十七年,韩愈的朋友李愿要去盘谷归隐。这个李愿,唐人高从所《跋盘谷序后》说他是“不干誉以求进”“寄迹人世,心游太清”(转引自《唐宋文举要》上)的大隐士。韩愈和他算得是同乡,有老交情。李愿归隐的盘谷,又是韩愈的故里,这真叫他思绪万千!于是写了这篇赠序,一吐心中块垒。
赠 序
赠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惜别或勉励之辞。
[整体·感知]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隐士李愿之口,尖锐地讥讽了那些声势显赫的大官僚和追求功名利禄的无耻之徒。同时,这篇文章使我们看到了唐代知识分子对待人生、仕途的不同态度,看到了唐代为什么隐逸成风的一个侧面,也看到了韩愈由于仕途坎坷而在思想上产生的犹豫和动摇。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高洁不污的隐士 ②趋炎附势的官迷
[文本·层析]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头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段,作者就通过叙述和考释,简要地介绍了盘谷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强调盘谷“宅幽而势阻”,是隐者“盘旋”的好去处。将人和地两相联系,点明了送别的题旨。
2.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盘谷在太行之阳。“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特点,韩愈的友人李愿就住在这里。
3.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种类
特点
作者的态度
用力于当世者
取悦皇帝,手握重权,飞扬跋扈,大讲排场,养尊处优,生活荒淫
鄙弃
不遇于时者
远离名利,无拘无束,安闲自在,不求“有乐于身”,只求“无毁于其后”
充分肯定
不择手段的干谒者
不择手段向上爬,在达官贵人面前奴颜婢膝,人格丧尽
不齿、厌弃
4.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末段是赠歌,极写隐居之乐。“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壮之”是意动用法,一笔收束上文。歌词处处与开头照应。歌词可分三层:第一层照应首段,写盘谷的环境之美,第二层写生活在盘谷的隐居之乐,第三层写作者对盘谷的无限向往。作者对友人李愿从以情相送到以志相随。末段与起段相呼应,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而且与中段的主要部分联系起来,表明作者爱憎分明。
[话题·互动]
话题:苏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欧阳公言,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苏轼作出这样高的评价呢?
学生甲:韩愈将人们熟悉的惜别赠言的主题引到新的风格创作上来。全文通过“愿之言曰”四个字引出,通篇是李愿说话,观点或可出于李愿,或不出于李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赠序对象之口自己说出,全用虚笔来写,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如行云流水,写法新鲜奇特。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借赠言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心迹。本文赞美隐士、嘲讽官场,却又不尽是赞美与嘲讽。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他并非想做隐士,而是想做一番大事业,做不成则羡慕隐士生活的悠闲自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对照说理,充分论证
这篇文章构思巧妙。文章虽以引用李愿的话作为文章的主体,但在引用中运用了对照手法,既有高官权臣与钻营之徒的对照,又有隐居之士与这两种人的对照,造成强烈的反差,因而对照中寓有褒贬,含有爱憎,这样就委婉地表达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定义:对照式结构是指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分析议论,最后进行总结的一种构思方法。它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是非,或通过正反对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
作用: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
2.写法指导
使用这种结构时要注意两点:
(1)对比必须鲜明、强烈,通过是与非、功与过、荣与辱的对照,突出其中的一个方面。
(2)在字里行间要渗透作者的褒贬、爱憎之情,而不能模棱两可,莫衷一是。
3.迁移应用
以“苦难是一笔财富”为题目,采用对照式论证结构,拟写一个写作提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中心论点:苦难是一笔财富。
正面:人需要苦难,需要苦难的磨炼。(勾践卧薪尝胆)
反面:温室的幼苗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可以联系现实生活材料)
总结:苦难能磨炼出坚强的毅力和超人的勇气。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退之”引发的思考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产物,道家哲学主张贵柔处下、无为不争,因而信奉者多半趋向于当隐士。儒家的人生态度总体上说是积极进取的,对参政的态度也是积极的,认为“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现代学者钱穆先生有言:“大体言之,儒家主进,道家主退,……故知进必知退,乃中国人文大道之所在。”儒道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古人从儒道中获得的伟大的人生智慧,这不仅使中国人获得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且也实现了自身的身心平衡。
韩愈,字退之。他的名字正好反映了这种文化心理,学习本篇,不可不察。
【应用角度】 “得与失”“进与退”“人生的智慧”“诗意的栖居”“执着与飘逸”等。
2.精彩应用
失去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得到。失去了太阳,可以欣赏满天的繁星;失去了绿色,得到了金秋丰硕的成果;失去了青春岁月,我们走进成熟的人生……生活,需要享受收获的喜悦,也该享受失去的乐趣。
李愿失去了官场中的荣耀,却在盘谷中获得了心灵的宁静;蒲松龄失去了科举后的功名,但他却攀上了文学的高峰——《聊斋志异》;史铁生失去了在一个人最“狂妄”的年纪应该拥有的健康,但他却得到了一片生命的绿洲——《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老屋小记》。我们每一天也都在失去,失去了在金色的黄昏漫步幽径的闲适,失去了在假日里享受海风的爱抚与聆听鸽哨的闲暇,但我们每天又都在收获着,收获着属于我们的梦一般美好的未来。
课件49张PPT。赠 序送李愿归盘谷序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知其必有合也  有合:有所遇合
B.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望诸君:希望各位君子
C.可以出而仕矣 仕:做官
D.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与:跟随
【解析】 B项,“望诸君”指乐毅。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B.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C.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吾知其必有合也
【解析】 C项,“邪”同“耶”。
【答案】 C
3.下面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以子之不遇时/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夫人之相与
C.而观于其市/而君幸于赵王
D.吾因子有所感矣/因人之力而敝之
【解析】 A项,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项,与:介词,随着/动词,结交;C项,于:介词,到/介词,表被动;D项,因:介词,因为/介词,凭借。
【答案】 A
4.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
例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A.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
B.素善留侯张良
C.群贤毕至
D.太上不辱先
【解析】 例句中的“多”,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B项,“善”与例句的用法相同,“与……交好”。A项,“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或“称赞”;C项,“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D项,“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答案】 B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怀抱利器
B.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C.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D.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解析】 A项,古义:杰出的才能/今义:①锋利的兵器,②有效的工具。B项,古义:您/今义:我的儿子。C项,古义:同情、怜惜/今义:因重视而不糟蹋,爱护珍惜。
【答案】 D
6.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而观于其市
C.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D.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解析】 A、B、D三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省略句。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主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自《揭傒斯全集》)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摒弃
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 容:容纳
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恚:怨恨
D.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项“即屏去”中的“去”是舍弃不用的意思,从结构上看“屏”与“去”为同义复指,从通假联想来看“屏”通“摒”。据此可以推断“屏”是“摒弃”的意思,正确。B项“以为容”即“以(之)为容”,“把它作为……”,据此推断“容”是名词,根据它有“容貌”的义项,可引申为“表象”的意思。C项“怨恚”从字形和内容推断两词为同一意思,句中的“而”表转折关系,结合语境解释为“怨恨”,正确。D项“以脉,不以证”结构一致,内容相反,从通假角度推断“证”通“征”,意思是“症状”,正确。
【答案】 B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段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虚词“乃”之前要断开,从而排除D项。“责”是“要求,索要”的意思,“信”是“相信”的意思,这两个词都是动词,所以不会同在一个分句里,从而排除A项。“去”是“离开”的意思,“不顾”是“不回头看”的意思,“自是”是“从此”的意思,所以“不顾”与“自是”之间应该断开,从而排除B项。故C项正确。
【答案】 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解析】 本题从缩小范围、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A项原文中“终不一语加咎巫”的意思是“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选项说“很少受到谴责”,把“没有”说成“很少”,缩小了限制范围;“学者不愿行医”在原文中没有任何体现,原文中“学者日以怠”的意思是“学医的人一天天懈怠”。故A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答案】 A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定语后置句。“殚”“竭”是同义词,联想成语“殚精竭虑”可知,是“用尽、耗尽”的意思。多义词“卒”在此语境中是“最终”的意思。虚词“且”联想课文中“不出,火且尽”,译为“将要”。“交责”字字落实应为“相互指责”。“是”是代词,译为“这”。
(2)对句“一方之良”“一言之善”是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即“一良方”“一善言”,意为“一个好的药方”“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币”是古今异义词,指财物重金。“师”活用为动词,联想课文中“吾从而师之”,译为“拜师”。虚词“乃”联想课文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译为副词“才”更合语境。
【答案】 (1)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2)(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参考译文】 
楚地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一切疾病不考虑病的时间长短轻重,药一旦入口不奏效,立即就摒弃不用。至于巫术,反复试验十几次没有效果,也不悔改,并且把过失归
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而失败永远归于医生。奏效不奏效,巫师总是受到上等的赏赐而医生总是在他之后。所以医生稍稍想要急于求利、取信于人,就一定要借助邪气魅惑的征兆来作为表象(迷惑人),即使是大智之人也很少不被迷惑。更严重的是沅湘之地是用人来祭祀不该祭拜的鬼,求取好处,遭受严重的刑罚却不怨恨,因而巫术的祸害已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不能解决了。从医的风尚已经很久不能胜过巫术了,即使有好的医生也不能施展他的才能,来成就他的威名,而且学医的人一天天地懈怠,所以有时在几个郡的广大地区求取一个好医生都不能得到。哎呀,难道是先王的法度不开明吗?为什么巫术的祸患到了这个地步!人们能够得以终养天年,不也是幸运的吗!
我的家乡有位徐若虚先生,他家是郡中的大姓人家。他十五岁考中进士,就拒绝做官回乡行医。(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历经几十年,他的医术大有所成,著成《易简归一》几十卷。 分辨疑难补充遗漏,广博简约明晰详审,贯通精深融汇聪敏,都说他是古人重生。他治疗凭借的是脉象,不依靠症状,无论富人还是穷人,不索求回报,相信医术就去治疗,没有不奏效的,如果不能治疗,一定先让求医的人家知道,只要一用到巫术,就离去不回头。从这以后,我们乡里的巫师,渐渐地不能独享治病的功劳了。我走了几千里路也没发现比得上他的,偶尔遇到的,又只研究一门学问,擅长一个方面而已,没有同时擅长的。(我)来到旴江,得以认识汤伯高,(他)明晓知识、沉静高深,不夸耀、不骄傲,跟徐先生很相似。我正担心巫术的祸患,从医的风尚不能显明,袖手旁观百姓的性命受摧折却不能救助,而且爱惜汤伯高的学识与徐先生相似,而且试验医术都起效,所以一起写出巫师、医生的行为带来的祸害和好处以及徐先生的根本始末来赠送给您。唉,假使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一样,相信医术的人都像我们乡里的人们一样,巫师还能长久取胜吗?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听说庐山有个姓郭,号南寄的人,也有名望。
11.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在广东潮州任刺史期间,兴农兴学,颇得民心,他为除恶鳄撰写《祭鳄鱼文》,为民除害,深受民众称颂,因而潮州山河也便以“韩”冠之,叫韩江、韩山,潮人建韩文公祠、祭鳄亭,以表景仰。
有人以韩愈在潮州为官事迹拟了半副对联:“恶溪恶鳄,退之退之”。
请为此对联写一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联因后半句“退之退之”,既是名词又是人名,同时也是动词,在对下联时要考虑到这个因素。
【答案】 好书好语,觉哉觉哉
12.阅读漫画,完成问题。
(1)给这幅漫画加个标题。(不能用“无题”)
(2)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树木和房子围成的一个圆圈,人砍树,树砸房,人最终会失去家园。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1)多米诺效应/骨牌效应/连锁反应……
(2)无远虑有近忧;慎始才能善终;呵护自然取得双赢;伤害自然,必被自然伤;伤害自然,破坏家园,小命玩完……
13.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近,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__①__,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新春佳节时,许多地方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__②__,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__③__,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句依据后文“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可知这里在推究“窗花”得名的原因,“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②句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可知后文是递进关系,“而且也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③句由后文“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的介绍,可知要补写的是窗花的内容,“所以窗花有很多表现农民生活的内容”。
【答案】 ①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 ②而且也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③所以窗花有很多表现农民生活的内容
送董邵南序
本课话题 ——自强不息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磨难和挫折,只要坚定地相信自我,相信未来,只要自己永不放弃,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13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一个6岁的河南女孩王娟从此失去了双腿。祸不单行,不堪压力的母亲竟投井寻了短见,随后父亲也离家出走,一直杳无音信。可怜的她只有与70多岁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失去双腿后的王娟,并没有因为命运的不幸遭遇而悲观放弃。她用坚强的毅力,以手代步,依靠双手撑着地一步一步地挪动,从小学读到初中,从高中考到大学,2015年9月9日,她走进了河南商丘学院的校园,迈向了人生新的起点。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2.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
3.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多自强
——唐·刘禹锡
4.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康有为
5.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
——金缨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慕义强仁(  )   矧(  )
郁郁(  ) 吾恶知(  )
【答案】 qiǎnɡ shěn yù wū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    )
【答案】 “邪”同“耶”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恶
(2)适
(3)谢
(4)因
【答案】 (1)代词,哪里/动词,厌恶/代词,何,什么/名词,奸恶的人/形容词,不好的 (2)动词,到、往/形容词,舒适的/副词,恰好 (3)动词,告诉/动词,谢罪/动词,道谢,感谢/动词,辞谢/动词,谢绝,拒绝 (4)介词,因为/介词,通过/介词,趁机/副词,于是,就/介词,凭借,依靠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董生举进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
(2)怀抱利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锋利的兵器;②有效的工具。
(3)皆爱惜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因重视而不糟蹋;爱护珍惜。
【答案】 (1)应进士科考试。 (2)比喻杰出的才能。 (3)同情、怜惜。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连不得志于有司。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观于其市。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董生考进士,)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
(2)状语后置句 我哪能料想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
(3)状语后置句 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看看。
(4)省略句 何况燕、赵一带的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
[常识·速览]
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藩镇名义上也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无所不用其极,势力日渐强大,并且父子相传,不服从朝廷调遣。当时的河北是地方藩镇割据一方的地方,有些不得志之士则寄身于地方藩镇,以谋求个人出路。
据史书记载,唐贞元年间,“仕途道塞,奏请难行”,而藩镇又“竞引豪杰为主谋”,因此许多不得志的士人相继去投奔藩镇,使得藩镇势力日益恣横。韩愈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统治者能广招贤才。但面对现实,他经常感到失望。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怀抱杰出才能,但几次赴长安应试都落榜。为了谋求出路,他将投奔河北藩镇。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去为不臣于朝廷的割据者效力,但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且无力解决他的政治出路,故写此赠序。
[整体·感知]
本序名为送别,实为挽留。作者对董邵南怀才不遇的遭际表示同情,同时也希望他能劝说河北豪杰之士报效朝廷,反映了作者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必有合也 ②为天子效力
[文本·层析]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的“古称”中的一个“古”便成留的原因之一。古代多有感慨悲壮之士,今天是不是也有呢?其弦外之音由“你”左右,尽管“你”有能力(“怀抱利器”),会不会一定得到重用呢?同时,这也为下文进一步释“留”作了重要的伏笔。
2.作者为什么说“吾知其必有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2)怀抱利器。(3)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3.作者在劝阻董邵南游河北的赠序中对各种政治势力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向往古代燕、赵的感慨悲歌之士,赞扬他们仁义“出乎其性”,其反面,自然讥讽了当时割据河北的藩镇。
第二,劝阻董生游河北,但肯定他是“怀抱利器”的。“怀抱利器”却“连不得志于有司”,因而到河北谋出路。这又流露出对“有司”的不满,似乎在指责他们“为渊驱鱼”。
第三,董生明明是“连不得志于有司”才投奔藩镇的,作者却委托他劝谕河北的“屠狗者”入朝做官;“屠狗者”如果真的到朝廷来,“有司”会让他们“得志”吗?在这些地方,作者不仅暗暗责怪“有司”,而且隐隐向最高统治者敲警钟。从董生的遭遇看,所谓“明天子”其实不很“明”,但作者却希望他“明”。
4.作者委托董生做哪两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凭吊望诸君乐毅之墓。(2)向隐居的感慨悲歌之士致意,希望他们出来为朝廷效力。
揭示文章主旨,表达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希望董生不去河北。
[话题·互动]
话题:文中董邵南因怀才不遇而要到感慨悲歌燕、赵谋职,韩愈以委婉的方式劝他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怎样对待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呢?
学生甲:要正确面对逆境,保持良好的心态。一定要树立自信心,凡事都要抱有希望,充满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前途和名利得失。要敢于把自己的前途定位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境界上,把逆境当熔炉,视挫折为动力。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曲折委婉,意境含蓄
韩愈本意要贬低河北的藩镇割据,可他却欲抑先扬,先赞美那里古时“多感慨悲歌之士”然后再说风俗随着政治教化改变,含蓄地贬低了当时的河北藩镇。
2.写法指导
委婉含蓄三方法
(1)意在言外法。意在言外,就是说的是“这个”,真意指的是“那个”,常用反语、比喻、双关、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意在言外”,在出人意料中给人以回味的余地。尼克松访华时,曾问周恩来总理:“为什么中国人总喜欢弯着腰走路,而美国人总挺着腰走路?”尼克松用的借喻,周总理领会了尼克松的真实意图,于是说:“那是中国人民正在努力要攀登上高峰,可惜我们美国朋友在下山!”周总理用的也是借喻,回答得很巧妙,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富含不尽之意,令人回味不已。
(2)婉转曲达法。婉转曲达就是避开事物的本面、正面或整体,而通过说侧面、对面或局部,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暗示出来,让人透过辞面去理解。其常见艺术手法有反衬、烘托、侧答、引用等。
(3)妙语回避法。妙语回避就是采用讳饰,婉曲、模糊等修辞手法巧妙地表达不宜、不愿或不便直说的意思。推销“西施兰夏露”的广告就是用讳饰手法巧妙地传达了不宜直说的信息。
消除腋臭的特效药水“西施兰夏露”,其广告是“使用本商品后,你的秘密将只有西施兰和您本人所知”“使用本商品后,将能使您恢复尊严”。语言含蓄文雅,既不触犯购买者忌讳,避免他们难堪,又达到了引导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3.迁移应用
为下面两种情景拟写拒绝语,要求委婉含蓄,使人容易接受。
(1)假如你正在读一本好书,这时一个同学走过来向你借阅,但你明天就要进行晨会演讲,需要在这本书上查找一些有用的资料,所以不能马上借给他。你该怎样拒绝他?
(2)假如你的好朋友小张买了两张足球赛票约你一起去观看,不巧你有事不能去。这时,你怎样说才能使小张不扫兴而归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真不巧,我明天就要进行晨会演讲,急需在这本书上查找一些资料,所以不能马上借给你,如果你不是很急的话,明天早上我可以借给你。
(2)啊,真不巧,今天约好了要跟妈妈去亲戚家,你另找一位去看,可以吗?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英雄总统——林肯
林肯在成为总统前曾几次经商失败,几次竞选议员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坚信上帝的延迟,并不是上帝拒绝,因此能屡仆屡起,最终成为美国总统,成就不凡。
林肯无论干什么都始终没忘记学习,他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他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刻苦自学,攻读历史、文学、哲学、法学等著作,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恳待人。他当乡村店员时,有一次,一位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还这几分钱竟追赶十几里路。还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
林肯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被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倒退……总之,这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的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至只有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正义是林肯不懈的追求目标。到了后来他成了正义的化身。正义使林肯不顾铺天盖地的反对与批评毅然宣布解放黑奴,他为此耗尽心血。他用言行告诉世人:人生中的苦难是可以超越的!
【应用角度】 “挫折”“诚恳”“愈挫愈勇”“正义”等。
2.精彩应用
人生,是一条曲折之路,旅途中充满着荆棘与泥泞,也许谁也不希望自己与挫折相遇,但殊不知,挫折亦是生命的馈赠。
韩愈,出身仕宦之家,满腹经纶,心怀治国安天下的壮志,进京赶考,却因为没有高官名流的举荐,多次名落孙山。经济的困顿使他难以在京城待下去,只得怀着沉痛的心情离京返乡。但他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因为他明白挫折亦是生命的馈赠,于是自强不息,依然刻苦攻读,终于成为一代文宗。
课件46张PPT。赠 序送董邵南序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