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汝来省吾,止一岁
C.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D.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解析】 A项,“羞”同“馐”,美食。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戚:悲伤
B.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全:保全
C.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 比:比较
D.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几何:多久
【解析】 C项,比,近来。
【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之:助词,的。A项,与:动词,给/连词,和;B项,其:语气词,难道/代词,他的;C项,以:介词,把/介词,因为。
【答案】 D
4.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解析】 C项,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人称代词“他、他们”。
【答案】 C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丞相甍
B.志气日益微
C.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解析】 A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B项,“志气”,古义:精神;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C项,“几何”,古义:多久;今义:几何学。
【答案】 D
6.找出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
A.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B.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C.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D.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解析】 A项,长,使动用法;B项,西,名词作状语;D项,业,名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知,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B.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C.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D.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俄”意思是“不久”,为时间副词,排除B、D两项。“益州司马折威风”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故选A。
【答案】 A
8.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乐》合称为“五经”。
D.“再拜”是指拜了又拜,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乐》应为《易》。
【答案】 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百姓属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的方式与来俊臣、侯思止的不同。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为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错,杜景俭认为上天发出预警,不是因“武则天篡位”,而是因武则天的布教施令可能“有亏礼典”。
【答案】 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知,臣之罪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关键词:花、虽、过)
(2)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皇上治理万物,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臣子的罪过啊。(关键词:忝、理、罪)
【参考译文】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年轻时考中明经科,多次提拔升迁,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出京担任益州录事参军。当时隆州司马房嗣业被任命为益州司马,诏书还没有到达,他就想处理政事,还鞭打下属官吏来显示威严。杜景俭对他说:“您虽然受朝廷之命担任此州司马,但州署还未接到朝廷的任命。何必贪求这几天的俸禄,不等朝廷的旨意,就想处理政事,不也太性急了吗?”房嗣业更加生气。杜景俭又说:“您现在拿着这小小的朝廷诏书,真假还不知晓,就想总揽一州大权,谁敢保证事情无变?扬州的灾祸,不就是这样招致的吗。”于是就呵斥左右令他们各自散去,房嗣业羞容满面只好作罢。不久朝廷任命房嗣业为荆州司马,最终没有遂了房嗣业的心愿,百姓属吏因此说道:“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杜景俭因此渐渐出名。入朝担任司宾主簿,又转任司刑丞。
天授年间,和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当时人们说:“遇到徐有功、杜景俭的犯人就能活下来,遇到来俊臣、侯思止的犯人一定会死去。”(杜景俭)多次升迁担任洛州司马。不久转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曾经因九月宫内梨花开放,拿出一枝向宰臣展示,问道:“这预示着什么吉祥?”众宰臣都回答说:“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唯独杜景俭说:“谨按《洪范五行传》的观点:‘阴阳不互相侵夺秩序,错乱就会有灾祸。’另外《春秋》说:‘冬天没有过分温暖的阳光,夏天没有反常的寒冷,春天没有凄冷的寒风,秋天没有久下成灾的雨。’现在已是秋天了,草木枯黄凋落,可是梨树忽然开花,这是阴阳错乱。臣担心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制。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皇上治理万物,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臣子的罪过啊。”于是行再拜礼谢罪,武则天说:“你是真正的宰相啊!”
延载初年,因为凤阁侍郎周允元上奏弹劾杜景俭与李昭德结党,(杜景俭)被贬为秦州刺史。以后多次升迁做了司刑卿。圣历二年,再次被任命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时契丹入侵,河北很多州县都沦陷于贼寇之手。等到事态平定,河内王武懿宗要把陷落贼寇之手的百姓全都治罪。杜景俭认为他们都是被逼屈从,并非出于本心,请求全都赦免了他们。武则天最后听从了杜景俭的建议。一年多后,(杜景俭)转任秋官尚书。后因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亲近者所说的不公开的话获罪,降为司刑少卿,出京担任并州长史。病死在途中,朝廷追赠相州刺史。
11.依照下面画线句子写两句话,做到内容和谐,句式大致相同。
亲情,是我疲惫中的一杯香茗,当我昏昏欲睡时,浓郁的馨香使我神清气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时一要注意例句的外在形式,即保持形式上的一致或相似;二要注意隐性的限制,如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很明显这里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且把亲情比喻为一种具体的事物,第二个分句是显示“我”的情况,而后面所说的应符合所选事物的特点。
【答案】 亲情,是我低迷时的一曲清音,当我意懒神迷时,优雅的旋律使我心旷神怡;亲情,是我迷茫中的一盏灯,当我徘徊歧路时,璀璨的光芒让我豁然开朗。
12.根据漫画《有手机之前和之后的生活》,按要求答题。
(1)简要描述画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如何看待这幅漫画所反映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要仔细观察漫画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可以看出有手机前三个人距离近,笑容满面,有说有笑,交流融洽。有了手机后,各自玩着手机,距离也比较远,没有交流。评价漫画反应的社会现象,可以从手机利弊方面考虑,主要谈手机给人们带来的隔膜、疏远,和对身体的危害等。
【答案】 (1)有手机之前,三个人互相交流,脸上洋溢着笑容,其乐融融;有手机之后,三个人各自在玩手机,眼睛紧盯着自己的手机屏幕,彼此之间没有交流。
(2)我们应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手机作为一种大众化的通讯工具,使人们的生活更便捷,但是,如果过度依赖手机,不仅有损身体健康,而且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疏远。
13.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号召公众经常带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常跟父母沟通,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等。
对于新24孝,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语言表达简明、流畅,不少于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可对新标准持赞成态度,也可持反对态度。无论哪一种理解都需要阐明理由,要言之成理。
【答案】 (1)新24孝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传承。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有传承有创新,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与旧“二十四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
(2)新24孝为孝道立标量化是个笑话。每个有孝心、爱父母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方式。或许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句我爱您,比新24孝都来得能触动父母的心灵,令他们感到幸福。尽孝,不需要一个强制的具体的标准。
祭十二郎文
本课话题 ——珍爱亲情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有一些人,有一些事,当他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无法体会他们的重要性。当我们能体会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走远。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特别是亲情。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身边的人、身边的事。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王峥嵘,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佛山村4组村民。1995年,王峥嵘与丈夫结婚后,走进佛山村一个人口多、病人多、缺少劳动力的家庭。婚后,丈夫为了生活外出打工,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全都压在她一人肩头。她没有一句怨言,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不亏待老人。20年来,她照顾年迈体弱的公公婆婆,80多岁聋哑的大爷公,以及患有癫痫病的大伯哥,用淳朴善良酿造大家庭的和谐美满、其乐融融。王峥嵘靠着自己的努力,照顾着一家老小,得到邻里乡亲的一致好评。王峥嵘家及她本人分别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第六届辽宁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唐代诗人)王建
2. 骨肉之间,多一分浑厚,便多留一分亲情,是非上不必太明。
——黄宗羲
3.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4.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
——大仲马
5.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家语》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丧之七日( ) 所怙( )
兄殁南方( ) 省坟墓( )
归取其孥( ) 丞相薨( )
佐戎徐州( ) 汝遽去吾( )
万乘之公相( ) 窆不临其穴( )
【答案】 sànɡ hù mò xǐnɡ nú hōnɡ rónɡ jù shènɡ biǎn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 )
(2)敛不凭其棺 ( )
【答案】 (1)“羞”同“馐”,美食 (2)“敛”同“殓”,给死者穿衣入棺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诚
(2)省
(3)致
(4)就
【答案】 (1)名词,诚意/连词,如果/副词,实在 (2)动词,知道/动词,探望 (3)动词,表达/动词,使……来/动词,达到/名词,兴致,情趣 (4)动词,趋、赴/动词,就职上任/动词,接近/动词,完成/动词,接受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 )________
(2)毛血日益衰 ( )________
(3)东亦客也 ( )________
(4)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 )________
(5)而视茫茫 ( )________
(6)惟其所愿 ( )________
(7)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 )________
(8)将成家而致汝 ( )________
(9)长吾女与汝女 ( )________
(10)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 )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 向西 (2)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地 (3)名词作动词 客居 (4)名词作动词 继承……事业 (5)动词作名词 视力 (6)动词作名词 愿望 (7)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夭折 (8)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成家;使……来 (9)动词的使动用法 养育,使……成长 (10)形容词作动词 保全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将成家而致汝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男子结婚。
(2)吾与汝俱少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年少的孩子。
(3)志气日益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几何学。
(5)少而强者不可保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坚强的人。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创立,有根据。
(7)而齿牙动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8)未可以为信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答案】 (1)安家。 (2)青年男子。 (3)精神。 (4)多久。 (5)强壮的人。 (6)成长立业。 (7)这里是“松动”。 (8)可以凭借。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惟兄嫂是依。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未可以为信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念汝从于东。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吾又罢去。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宾语前置句 只有依靠大哥和大嫂(的抚养)。
(2)宾语前置句 这实在都是我造成的,又能怨谁呢?
(3)状语后置句 我在汴州辅助董丞相。
(4)省略句 (我)不能认为这是真实的啊。
(5)省略句 我推想你跟(我)到东部地区来。
(6)省略句,固定句式 你是知道(这种情况)呢,还是不知道呢?
(7)被动句 我又被解除官职离开(徐州)。
[常识·速览]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了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祭 文
祭文是古人为祭奠去世的亲朋好友而写的文章,用来表达对亲友逝世的哀痛惋惜之情,并祈请逝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与托人撰写的墓志铭不同的是,祭文多由祭奠者自己写作,因此含有更多的真情实意。自唐宋八大家开始,祭文成为一种极富抒彩的文体,在对逝者悼念追忆的同时,作者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抒发对生死的感慨,坦陈对命运的思考。祭文的功能决定了它的艺术风格,大多数祭文纡徐委婉、情韵悠长,根据所祭奠对象的不同,在语言格调上也会稍有差异。
[整体·感知]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人立业,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死别之情 ②祭奠之情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交代写祭文的时间、情况及致祭的对象后,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就可见作者真情。
2.在第2、3段中, 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第2段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一语,“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②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流露出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二、阅读第4~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②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③第5段,“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④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4.文章第5段中多次用到“邪”“也”“乎”“矣”等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5.十二郎已死,作者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地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怀念之深。第5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从内容的角度,请你谈谈本文成为祭文中的“千古绝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篇祭文,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感人至深,成为“千古绝唱”,可以说是“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一是骨肉之情。作者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孤苦伶仃,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引起了作者的切肤之痛。
二是悔恨悲痛之情。作者与十二郎几欲相见,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能遂心愿。
三是愧疚遗憾之情。作者“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愧对神明,愧对父兄,也愧对十二郎,以至于痛极生悲。
四是表达自身宦海沉浮和人生无常之情。作者奔走仕途,求食求禄,因而与十二郎别多聚少,因此在得知十二郎去世后抱憾终身。
7.十二郎远殁他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泣,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疑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8.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②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③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话题·互动]
话题: 学习了本文之后,我们感受到文章蕴含浓浓的亲情,经济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亲情呢?
学生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尊老爱幼、亲情友爱是传统美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丢的。试想一个丢掉传统不顾社会舆论的人,即使有经济头脑,他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是寸步难行的。因为丢掉亲情,就意味着冷酷无情,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要想在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就不能丢掉亲情。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亲情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商品经济时代,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商场如战场。如果一个人一味地顾及亲情,就会为亲情所累。试想一个企业,如果大部分人员都是亲戚朋友,那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员工犯错不能说,违规不能裁,没有忧患意识,没有竞争意识,这样的企业怎能立于不败之地呢?因此在商战中,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为亲情所累。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
2.写法指导
“感情真挚”要求在文章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给人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生硬地附加装饰,更不是虚情假意。真情实感是写作的血液,无论哪一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那么,怎样使文章感情真挚动人呢?
(1)要学会体察真情
要表达真挚动人的情感,就要学会观察体味生活:一要学会找生活的“动情物”。即善于发现生活中蕴藏着真挚情感的实物载体,大至长江黄河,小至书签枫叶。二要学会抓情感的“触发点”。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爆发,往往有其特定的触发点,也许就是突然出现的一个人,或是不经意中的一句话。
(2)要敢于袒露真情
袒露真情,首先要进入角色。进入了角色,才会热情饱满地十分投入地叙事抒情议论,才能把内心的那份真挚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其次,要赤诚相见。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要像与知心朋友谈心一样,推心置腹,苦口婆心。
(3)要善于升华感情
①在细节描写中绘出真情。通过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描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从而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朱自清的《背影》最感人之一,就在于父亲蹒跚地努力地穿过铁道爬上台阶为我“买橘子”的细节描写。
②在叙议结合中深化真情。具体的记叙,是抒发感情的依托。描写,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对表达感情有直接的功效;适当的议论能使所抒之情得到升华。写作中,要恰当地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情达意,使文章激情荡漾。
③在文体选择中巧显真情。选择相对适合传情达意的文体,如书信体则便于直抒胸臆。
3.迁移应用
请以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为话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作文片段,要求感情真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记得刚刚上学的时候,爸爸送我上学的那天又下雨了,我骑坐在爸爸的肩上,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爸爸卷起了裤脚,咬着牙涉过冰寒彻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声,并体会到他身体的颤抖。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却看见那一行行凌乱的不规则的脚印,看着父亲那苍白的脸和那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我才明白父亲为我劳苦了一生,那两鬓的白发见证着父亲对我无言的爱,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性情中人——韩愈
在《祭十二郎文》中,作者韩愈以朴素自然的文字,诉说着叔侄二人共同的孤苦身世,所经历的动荡生活,他们生离死别的痛苦,以及对死者身后事务的安排。字字出自肺腑,寄寓了作者对亡灵的无限哀思与怀念。
原来,出身于世家的韩愈竟然也会有如此曲折不幸的遭遇。善良的长嫂用慈母般的深情把四岁就失去母爱的韩愈抚养成人,韩愈对她的感情也充满了游子般的敬慕,一同长大的侄儿便成了实际上的手足。十二郎的去世,顿使韩愈如折手足,肝肠寸断。这字里行间的椎心泣血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韩愈。是的,真的英雄皆是性情中人。
【应用角度】 “亲情无价”“珍惜拥有”“学会感恩”“无情未必真豪杰”“脆弱与刚强”等。
2.精彩应用
是母亲对年幼儿子的疼爱,才有孟母三迁的智慧与决心;是叔侄两人的自幼相守,相依为命,才有韩愈对早夭的侄儿十二郎悲怆呼号,痛彻心扉;是兄弟手足情深,惺惺相惜,才有苏轼对子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妻子董翠婷对瞎子丈夫的怜惜,才有阿炳《二泉映月》优美旋律的传扬——这就是亲情,它无需信誓旦旦,但它韧如丝坚如磐,是每个人一辈子的守候;它不需轰轰烈烈,但它润物无声,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它也无需纸载笔记,但它却无处不在,代代相传,亘古未绝。
课件66张PPT。祭 文祭十二郎文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祭欧阳文忠公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祭欧阳文忠公文
[宋]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①,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②,立定大计③,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注】 ①顾念后事:仁宗无子,欧阳文忠公议立仁宗的侄子赵曙为皇子。②指顾:手指目视,比喻迅速。③大计:指立赵曙为帝一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夫事有人力之可致 致:实现
B.窜斥流离 流:放逐
C.不居而去 居:居功
D.而其谁与归 归:回去
【解析】 归:归依。
【答案】 D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 不能容于远近
B.以其公议之是非 以其无礼于晋
C.且犹为涕泣而歔欷 三军既惑且疑
D.而其谁与归 吾其还也
【解析】 A项,于:介词,在/被。B项,以:均为介词,因为。C项,且:表示递进关系,况且/表示并列关系,又。D项,其:副词,表示时间,相当于“将”/副词,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然天下之无贤不肖
A.将军身被坚执锐 B.素善留侯张良
C.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D.函梁君臣之首
【解析】 A项,与例句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B项,形容词用作动词;C项,意动用法;D项,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A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功名成就,不居而去”一语可以看出欧阳修不矜己功、为而不恃的优秀品格。
B.文章第二段用了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欧阳修的创作特点:内容充实,文辞华美,流畅婉转,气势盛大。
C.文章开篇提出欧阳修之死“而亦又何悲”,此是正话反说,正表现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悲哀。
D.文章分别从欧阳修的为人、坎坷仕途、功名成就等方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欧阳修的崇敬之情。
【解析】 C项,赏析不当。“正话反说,正表现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悲哀”错误,从文中看,作者对欧阳修生前死后做了高度评价——一生无悔,因而从这一角度来说,确实不必悲伤。
【答案】 C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只有先生您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享有盛名,死后又能够流芳后世,一个人假如能够像这个样子,那也就满足了,又有什么好悲伤的?
(2)您出仕后又隐退的行为,又几乎就是英明的魂魄、灵气(的体现),它不会随着身躯的死亡而腐散掉,将会长存在箕山之侧、颍水之滨。
【参考译文】
大凡事情用人力可以做得到的,尚且难以预料;更何况(有些事情)天理幽冥难懂,又哪里是人可以推知的呢?只有先生您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享有盛名,死后又能够流芳后世,一个人假如能够像这个样子,那也就满足了,又有什么好悲伤的?
像先生您气度恢宏、资质深厚、智慧高超、见识远大,再加上学术的精深微妙,所以充满在文章里,表现在议论中,是那么的豪放杰出,高峻雄伟,奇特巧妙,不同凡俗。那蓄积在胸中的,浩瀚得有如江河汇聚起来;那显露在外面的,灿烂得有如日星的光辉。您清雅的声音,幽洁的韵味,凄清得好像旋风急雨突然降临;您雄壮的言辞、恢宏的论辩,畅快得好像轻车骏马在奔驰。当代的学者,不必问他认不认识您,只要拜读过您的文章,那就能够了解先生您的为人了。
唉!从先生您出来做官,前后长达四十年的时间,有时升迁,有时贬谪,往复不定,真让人感叹仕途实在是崎岖难行。您即使困顿挫折,进退两难,屡遭贬谪排斥,流离不定也始终不被淹没击倒,因为社会公正的舆论是有一定的是非的。(所以)在您被压制之后,又能够再度受到重用,于是名声在当代显著。先生您果决勇敢的气魄,刚强正直的节操,到了晚年仍丝毫不衰。
当仁宗皇帝在位的晚期,他顾念自己死后的事情,说过像先生您这样的人,是可以交托国家安危的重大责任的。等到您为国家出谋划策,很快定出安定天下的大计,真可以说是千载难得的机会。当您功成名就之后,不居功地离开了朝廷,您出仕后又隐退的行为,又几乎就是英明的魂魄、灵气(的体现),它不会随着身躯的死亡而腐散掉,将会长存在箕山之侧、颍水之滨。可是,当今天下人,不论是贤能或者不贤能,都会因为先生您的过世而落泪,而哀伤叹气,更何况那些和您同朝的士大夫们,平常与您交往的人,更何况先生您是我心中最向往、敬慕而瞻仰依靠的人。
唉!盛衰兴亡的道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临风充满着怀念,我心怅惘而不能忘情的是一想到今后再也看不到先生您了,而我能去归依谁呢?
课件19张PPT。祭 文*祭欧阳文忠公文Thank you for w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