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课件+学案)考点链接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课件+学案)考点链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7 10:41:15

文档简介

考点链接(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本单元七篇课文是论辩、杂说类文章,属于议论性质的文章,都是通过对某些人事的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而读懂文章的关键在于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
1.语境推断法
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中“当”一词,根据上文语境可推知此句翻译为“救灾如同救火,如果有罪,我自己来承担”,据此可知“当”应为“承担”之意。
2.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偶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对偶句,句中的“谏”和“追”,从结构上对举分析,可推知是“挽回”“补救”的意思。
3.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如《明史·韩文传》中“吾自当之”中的“当”,其前有副词“自”限制修饰,“当”在此处应为动词,解释为“承担”,此句话的意思是“我自己来承担”。
4.联想推断法
有些文言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文中一般都能找到对应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旧唐书·于休烈传》“自幼好学,善属文”中的“属文”,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张衡传》中“衡少善属文”中的“属文”,可以推知其应释为“撰写文章”。
5.成语对应法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旧唐书·于休烈传》“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中“励精”一词,除了上文说到的语境推断法,还可以联想到成语“励精图治”中的“励精”,两者均应释为“振奋精神”。
6.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如《明史·韩文传》中“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中的“临”,选项解释为“面对”,代入句中检验发现是能讲通的,可知该项释义正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
【注】 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坎而置之屋壁   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 下车:初到任
D.力不赡耳 赡:足,够
【解析】 本题主要从一词多义和文化常识的角度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冲”,本指大道交叉路口,要道,这里指军事或交通上的要地。
【答案】 B

课件15张PPT。考点链接(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Thank you for watching !考点链接(二)
翻译句子
本单元七篇课文是杂记、游记类文章,属于记叙性质的文章,文章通过对某些事物或者对自己游览过程的记叙,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要读懂文章内容,需要有较好的文句翻译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翻译文言句子呢?
文言翻译的八字真诀
1.留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例: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并序》)这里除了“予”“左迁”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2.换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例: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
3.加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例: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4.删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例: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张良曰:“谨诺。”(《鸿门宴》)句中的“谨”表谦称,可不译。
5.补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例: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补出。本句可译为:“不行,(那些人)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6.调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先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序后再翻译。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把状语调整到它们应在的位置上,可译为:“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7.拆
有些词在文言文、现代汉语中均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时需用拆分法。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句中的“妻子”要使用拆分法,译为“妻子儿女”。
8.转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使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例: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星”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士禛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①,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
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涉及词类活用、倒装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省略句。(1)“于”,向。“誓于神”即“于神誓”。“污”,玷污。“自污”即“污自”,宾语前置。(2)“酣”,酒喝得很畅快。“负”,凭仗,依恃。“下”,退让,让步。(3)“忧”,祸患。
【答案】 (1)(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2)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
(3)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课件19张PPT。考点链接(二)翻译句子Thank you for watching !考点链接(三)
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单元课文是序言类文章,属于议论评论性质的文章,阅读这类文章的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准确分析与概括,这一考点要求:能够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题的答题步骤
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景、理方面的信息等要弄明白,文本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理清楚,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把握住,文本的中心意思要抓到位。
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常出现的词,“分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是选“是”还是选“非”,要看清,切忌马虎。
3.重视注释,借助“外援”。文后注释绝非可有可无,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注释,往往关系到考生对选项正误的判断。
4.研究选项,回归文本。首先要看清各选项所表述的内容,在文中能否找到信息源或者根据;若能,再核查表述的内容与原文是否完全符合,究竟在哪些关键点与细节处出了破绽:这是必须仔细斟酌的。
5.品味语言,体察褒贬。阅读,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词句,词句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人、事、情、理等,人、事、情、理等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内容要点、中心意思;最后,我们看到的才是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判断一个选项的正误,离不开品析语言,体察褒贬。
6.还原历史,勿以今律古。文言文,写的是古事古理,用的是古标准。那我们就应该回归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不能将今人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古代作者。
(二)“概括分析”题设误类型与应对策略
1. 曲解词义——以转述中误释词义来设置错点
对策:要细辨原文中的字词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要找到原句,运用语境推断法进行推敲,有时还可灵活运用常见的成语联系法、互文现义法、结构推断法等协助辨析。
2.无中生有——在概括中添枝加叶来设置错点
对策: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关注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其实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这是一种查文无据、无中生有的错误。
3.错位嫁接——以概括中混淆错位来设置错点
对策:要梳理清楚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并清楚前后顺序与经过,留意相关信息进入选项后是否存在错位,从而出现人事混淆、顺序倒置、张冠李戴等错误。
4. 偷换概念——以分析中内容的混淆偷换来设置错点
对策:要对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尤其是涉及原因、是非之处,注意内容偷换、是非颠倒、强加因果等错误。
5. 评析失当——以分析中对人事理的错误评析来设置错点
对策:要整体把握选段中的人物形象与文章的感情倾向,斟酌选项中对人物、事件、道理的评析是否符合原文意图,注意评述无据或评述过度的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顺之
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 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 常:地名,指常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
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
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
【解析】 本题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说的是“大概是即使(他们)想不廉洁,(所贪财物)却没有适用之处吧”,而并没有说“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答案】 C
课件16张PPT。考点链接(三)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Thank you for watching !考点链接(四)
文言断句
本单元课文是书信类文章,属于应用文类文章,阅读这类文章,要准确把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在读熟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这就需要有较好的断句能力。
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二是直接给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
提升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不仅要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还要掌握必要的断句方法。
一、掌握大意,高屋建瓴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二、抓住标志,沿波讨源
(一)虚词标志
句首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即、苟、若、纵、纵使、于是、且夫、向使、虽……
句中虚词:于、以、而、者……
句尾虚词:也、乎、哉、矣、耶、耳、焉……
这些分类只是相对的,如“也”有时作句中语气助词,“者”也可作分句末的停顿语气词,等等。
(二)实词标志
1.对话中的标志动词:曰、道、云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道”“云”为标志。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
2.一般动词作标志
主谓宾是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文言文中,主语、宾语省略现象较多,谓语省略的极少。在断句中可以抓住动词谓语,在它之前找主语,在它之后找宾语。
3.人名、地名、官名、物名等作标志
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官名等常常用来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这些词语,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三)修辞标志
1.以“顶真”确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2.以“排偶”确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文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3.以“反复”确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4.句式标志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由于不能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学生往往会造成标点上的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关键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句话,了解大意。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虚词“乃”“以”前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本句是说将领接受任命后,国君命令太史占卜,举行斋戒、颁授斧钺等活动,需要弄清楚一共是几件事,然后将不同的事之间断开即可。
【答案】 C
课件18张PPT。考点链接(四)文言断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考点链接(五)
识记文化常识
本单元课文是包括传状、祭文、碑志类文章,属于应用文类文章,阅读这类文章,除了要理解实词、虚词和句式,还要对古代文化常识有所了解。2015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出现了直接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主要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判断,这成了高考的导向标。
一、分类识记
1.年龄称谓
①孩提(指2-3岁的儿童) ②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③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④黄口(十岁以下) ⑤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⑥束发(男子十五岁) ⑦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⑧弱冠:男子二十岁。 ⑨而立(男子三十岁) ⑩不惑(男子四十岁) ?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十岁) ?鲐背之年(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2.地理常识
(1)九州,中国的代称。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4)四海,指天下、全国。(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3.官职变化
(1)关于任职授官的:
①任:担当,担任。“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②授:授官,任命。“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③除:任命,授职。“除臣洗马。”
④拜;授给官职。“拜亮为丞相。”
⑤征:征召(特指君召臣)。“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⑥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⑦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荀)彧荐嘉。”
⑧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⑨起:起用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⑩提:提拔。“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2)关于提升职务的:
①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擢为后将军。”
②进:用于较高职务。“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③起复:恢复原职务。“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
④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3)关于调动职务的:
①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调为陇西都尉。”“徙齐王信为楚王。”
②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方进转为博士。数年,迁朔方刺史。”
③出:指出京受任。“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④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⑤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4)关于兼职的:
①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范晔)服终,领新蔡太守。”
②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羊舌鲋摄司马。”
③权:临时代职。“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④假:暂时代理。“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⑤行:代理官职。“太祖行备武将军。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⑥署: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不属于本官的职务。“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⑦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之意。“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5)关于降级免职的:
①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免官削爵。”
②放:委任委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③贬、谪:因过失而降级。“贬连州刺史。”“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④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
⑤左迁:降级使用,贬官。“心犹恨之,遂左迁毓。”
⑥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
⑦致仕:带职退休。
此外还有人物称谓、科举考试、礼仪制度、天文历法等都要分门别类地识记。
二、解题要注意细节
出题人往往在一些文化常识的细节上设置迷惑项,看起来似是而非,解题时一定要注意细节。如(2017·全国卷Ⅰ)T11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该选项中,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血亲是基于血统关系的亲属,二者性质完全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化常识。C项,“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错,应该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封建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答案】 C
课件23张PPT。考点链接(五)识记文化常识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