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挂上了树梢 大海和吹拂着的风
本课话题 ——梦想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我返回了必不可少的大海,因为它能漂浮小船,虽然我对船只的知识只是一鳞半爪,可是我就是无法将它们从我的思绪中移开。我成了一个飘游的孩童。大海心照不宣地向我提出了挑战:风、潮、雾、礁石、船钟、大声呼救的海鸥、天气的无休止的恐吓和讹诈。一旦让风鼓满了我的帆肚,我就难以松开我的舵柄了;仿佛我抓住了一根高压电线,欲想挣脱已不能了。
点评:总结自己实现人生梦想的艰辛、经验和教训。“风”象征实现梦想驱动人生前进的动力。人生需要梦想,有梦想的人生便是天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以替别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
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
2.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3.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
——德谟克利特
4.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这种理论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5.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冯梦龙
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泥泞(nìnɡ) 腋下(yè) 毡靴(zhān)
牵曳(yè) 盎然(àng) 天穹(qióng)
翌晨(yì) 藏匿(nì) 讹诈(é)
驾驭(yù) 起锚(máo)
二、多音字
琢 晃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融化·熔化·溶化
三个词语读音相同,意思也相近,在使用时非常容易混淆。
“融化”,特指冰、雪、霜受热后化成水。
“熔化”,指金属、石蜡等固体受热变成液体或胶体状态。
“溶化”指固体溶解在水或其他液体里。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经过两年秘密测试,美国国防部日前终于揭开了专为恐怖分子“准备”的新型武器的神秘面纱——一种装配于战机上的超级激光武器,它能将5英里外的敌方坦克瞬间熔化(融化/熔化/溶化)于无形。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随着世锦赛的日益临近,中国男女排球队的备战训练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请说明理由:“有条不紊”,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
(2)他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心不在焉,一鳞半爪的,要么这里出错,要么那里出错。(×)
请说明理由:“一鳞半爪”,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句中误解其为粗心大意。
(3)关于“中国目前白酒市场上,至少有60%至70%的白酒属于非纯粮酿造的酒精勾兑酒”的消息最早是《时代周报》爆出。该文章《中国白酒勾兑乱象》指出,酒精勾兑白酒是业内心照不宣的秘密。(√)
请说明理由:“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也指互相之间明白或共同认可一件事物,做出相同的判断。
[常识·速览]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
萧红(1911—1942) ,原名张乃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民国时期“四大才女”之一,被称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5年,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发表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在文坛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从而奠定了她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另有代表作品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纽约客》文风”的奠定者——埃尔文·怀特
埃尔文·怀特(1899—1985),美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评论家,以散文名世。作为《纽约客》主要撰稿人,他一手奠定了影响深远的“《纽约客》文风”——“冷峻清丽,辛辣幽默,自成一格”。他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关爱,他的道德与他的文章一样山高水长。除了他终生挚爱的随笔之外,他还为孩子们写了三本书:《斯图尔特鼠小弟》(又译《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与《吹小号的天鹅》,同样成为儿童与成人共同喜爱的文学经典。
《春意挂上了树梢》写于1936年。作者通过对北方三月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三十年代日伪统治下东北城市(哈尔滨)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萧红用细腻的文笔揭露了日伪的黑暗统治,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与不幸。
怀特的散文以思想深刻著称。他对纽约始终一往情深,称其为“钢铁和石头里的一个谜”。他在20世纪40年代写作的长文《这就是纽约》中,提出民族和解的观点,指出美国如果一直这样民族歧视下去,“一个小小的飞行器就能让纽约这样的大城市遭灭顶之灾”,此话不幸应验于“9·11”事件。本文则是透过对海运远航的迷恋告诉人们:人生需要梦想,有梦想的人生便是天堂。
[整体·感知]
《春意挂上了树梢》通过写春意挂上了树梢时节,中央大街上的人们的活动,写出了外国人、一些衣食无忧的中国人和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两类人的不同生活,通过鲜明的对比,对日伪统治下疮痍满目的哈尔滨的病态作了痛心地揭露,表现了作者对同在春光里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的不公平的极大的愤慨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大海和吹拂着的风》以如何把握人生之“船”为线索,扣住人生如何面对生活的“大海”,如何借助人生的“风”——这几个动力意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的态度,抒发了热爱生命,珍惜人生,投身生活的大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文脉·梳理]
[答案] ①多数人痛苦哀哭 ②“独身出航”的体验
[文本·层析]
一、阅读《春意挂上了树梢》,回答问题。
1.文章由春天的景色带出人的活动,作者以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人物的什么活动?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
时间
人物
人物活动
作者态度
白天
夜晚
[答案]
时间
人物
人物活动
作者态度
白天
汪林等
打扮华美,逛街晒太阳,谈情说爱
批判讽刺
乞丐们
街头乞讨,瞎人卖艺,冻坏腿脚
同情悲悯
夜晚
少数人
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狂歌疯舞
批判讽刺
多数人
饥寒交迫,贫病交加,哀号动地
同情悲悯
2.中央大街中段快乐的场面和南端哀哭的场面形成的对比,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写中央大街的中段,突出了它的音乐。借声音的喧闹来突出夜晚这条街的繁华和热闹。写中央大街南端,突出的则是悲伤的哀哭声。这些快乐和哀哭的声音对比强烈,富与贫、乐与苦,天壤之别,相隔九重,让有良心的中国人都备感痛心。作者通过强烈的对比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同时表达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春天是美丽的,作者为什么要把春天写得这般苦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萧红跋涉在文学之路上的几年,正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历史时期。炽热的反帝爱国情绪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及同情弱者、悲悯贫苦的感情在她的散文中十分突出。
在本文中,作者正是要通过对日伪统治下满目疮痍的哈尔滨的病态的沉痛揭露,抒发她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悯与同情,因此文章给人以苦涩与哀愁之感。
二、阅读《大海和吹拂着的风》,回答问题。
4.前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我”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两段主要写“我”人生的五十余年总梦想到船、帆与航海
(1)从“实”的角度看,“我”有点臆想病,读来让人感到真切
(2)从“虚”的角度看,“我”想告诉读者人生总要有梦想
5.作者笔下的大海及海水写得很真切,但我们必须从虚的方面来理解,“大海”象征什么?为什么“我”对她“既害怕又钟爱”?文中的“风”象征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海”象征社会生活,人生之路。生活总有黑暗、困难,人生总有荆棘,故而“我”害怕她;但生活又有美好的一面,人必须要去生活,总要踏上人生征途,所以“我”又钟爱她。“风”象征实现梦想驱动人生前进的动力。
6.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以“船”为线索,按照哲理的内在逻辑顺序,阐述了人生与生活的哲理。文章从自身体验入手,引出“人生如船”这一话题;接着简述了“人生之船”的特征及作用;然后是驾驭“人生之船”在“大海”中航行的“人生感悟”;结尾处论述只要“人生之船”还在,将航海不止,阐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哲理。
7.对于作者而言,“小船”具有怎样特殊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于作者而言,小船可以航向大海的任何地方,可以把人渡到一个未知的彼岸,因此它“充满奇特的期望”,这就表现了作者好奇求新、永远年轻的心态。然而,风浪和险滩、暗礁随时等在前面,故小船“又隐示未来的困扰”,表明作者不安于过平淡而没有生气的生活,他需要的是可以将“日常琐事远远地抛诸脑后”的、“充满了盎然生机”的、刺激的生活。这样,“小船”便成了作者寄托志向的精神家园。
(教师用书独具)
[话题·互动]
话题:埃尔文·怀特在《大海和吹拂着的风》中为我们叙写了他的远航之梦,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索。有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远航,在于漂泊;也有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回归安宁,为悬浮的灵魂找到归宿,你的观点呢?
学生甲:生命是带着活力和激情航行的船,生命应该在充满挑战的生活之海中颠簸狂奔,这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有气魄,有意义。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唯宁静方能致远,回归风平浪静的港湾是生命之船的永远渴望。淡泊的人生同样有意义和价值。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反复修辞妙处多
《春意挂上了树梢》成功地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街树蹿着芽”,“树枝发出的芽”等在文中反复出现,使文章内容前勾后连,结构显得更加紧凑,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2.写法指导
词句反复有讲究
定义:反复是指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目的的一种修辞格。
作用: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使内容或情感表达得更充分。
写法指点:(1)反复可以是词语反复、句子反复,甚至是语段反复。
(2)可以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也可以间接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
3.迁移应用
《诗经》经常运用章节的重复来营造意境或表达情感,请简要赏析下面一首诗歌是怎样运用反复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蒹 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全诗三章,运用反复的手法,一唱三叹,反复描写蒹葭的形态,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素材·应用]
课内素材
扬帆起航,勇往直前
我们之所以无论多么艰难、多么坎坷,都要执着地生活着,是因为我们心中永远会有自己想要实现的理想。尽管我们会偶有消沉,尽管我们会偶有懈怠,但每次反思之后,我们还是会坚强地扬帆起航,勇往直前。正像美国著名的散文家怀特那样,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将大海、小船、大风大浪都看作是我们生活的组成要素,携风而行,鼓风而进,呼吸海风,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气魄,更有诗意,更有价值!
【应用角度】 “理想”、“勇往直前”、“执着梦想”。
课件52张PPT。是什么让我们感动春意挂上了树梢 大海和吹拂着的风234567891011121314熔化 15√ 16× 17√ 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史官将宋徽宗列入负面教材,认为他应该为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负最大的责任。《宋史·徽宗本纪》的记载就是对宋徽宗的________:“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今日主流的历史研究者对宋徽宗的评价,基本也是持类似的观点。但另一方面,哪怕是那些对宋徽宗的治国理政很________的人,也无法否认他在艺术领域的才华与成就。在当时,金国的皇帝章宗就是宋徽宗的粉丝,他的书法“悉效宣和字(瘦金体)”,他还刻意模仿徽宗的绘画偏好。而在今天,( )。
传统史官秉承经史观念,强调修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因此容易出现裁剪历史、以是非遮蔽史实、忽视历史丰富性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宋徽宗本人就是这种史笔的“牺牲品”。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汉学家伊沛霞女士的《宋徽宗》一书却________,立足于史料,呈现了一个立体化而非脸谱化的宋徽宗形象,展现了一名“艺术家皇帝”的个人魅力,读来令人________。伊沛霞女士凭借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利用西方学术背景来解读人物,她更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这种解读有助于我们摆脱单一视角来看待这位个性鲜明的北宋君主,虽然伊沛霞对宋徽宗的某些辩解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但她对宋徽宗的整体还原还是成功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刊之论 不以为意 不落窠臼 拍案叫绝
B.盖棺论定 不以为然 不落窠臼 耳目一新
C.不刊之论 不以为然 别出心裁 拍案叫绝
D.盖棺论定 不以为意 别出心裁 耳目一新
[解析] 盖棺论定: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做出结论。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根据语境,第一空应填在徽宗死后人们对徽宗所下的结论,所以应填“盖棺论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第二空强调的是不认同徽宗的理政才能,应填“不以为然”。不落窠臼:指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第三空写伊沛霞与传统史官观点不同,脱离了“以史为鉴”的窠臼,故而填“不落窠臼”。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第四空形容伊沛霞的作品与众不同,人们看了感到新鲜,而不是赞赏她写得出色,所以应填“耳目一新”。
[答案] B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很多文艺青年,他被亲切地称为“胖佶”
B.徽宗被亲切地称为“胖佶”,他的艺术魅力吸引很多文艺青年
C.很多文艺青年也被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亲切地称他为“胖佶”
D.很多文艺青年亲切地称他为“胖佶”,被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
[解析] 括号前面的句子陈述的是徽宗在当时受到人们喜爱的情况,主语应为其他人,而A、B两项陈述对象为徽宗,故而排除A、B两项。D项不符合两个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故而排除D项。
[答案] C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伊沛霞女士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西方学术是她解读人物的背景,她更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B.伊沛霞女士利用西方学术背景,突破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来解读人物,因此她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C.伊沛霞女士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她是利用西方学术背景来解读人物的。
D.伊沛霞女士利用西方学术背景,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来解读人物,因此她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解析] A项“西方学术”是主语暗换,B项“突破”和“视角”动宾不当,C项分句间逻辑关系不当。
[答案] D
4.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空缺的内容(不得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1)您希望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吗?( )
A.非常希望 B.希望
C.不希望 D.无所谓
调查对象
选项
学生
市民
A
19.08%
11.90%
B
68.79%
59.52%
C
5.20%
5.95%
D
6.94%
22.62%
(2)您认为礼仪教育的承担者应该是(多项选择)( )
A.家庭 B.学校
C.社会 D.以上都是
调查对象
选项
学生
市民
A
20.23%
22.62%
B
9.83%
15.48%
C
8.67%
13.10%
D
65.32%
58.33%
调查显示,学生与市民对礼仪教育的认识有诸多相同之处。在是否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①________________。在礼仪教育承担者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②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家庭是最重要的礼仪教育承担者,然后依次为学校和社会。但学生与市民的认识也存在差异,例如对礼仪教育的需求,③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表文转写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首先要明确图表所显示的内容,再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答案] ①多数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 ②多数认为礼仪教育的责任应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
③学生比市民更加强烈
5.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1)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2)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3)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4)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5)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
[解析](1)“金针穿罢”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2)“铁关金锁彻夜开”“何处闻灯不看来”,可知描写的是上元节赏灯习俗。(3)由“秋影雁初飞”“上翠微”“菊花须插满头归”可知描写的是重阳节。(4)“残腊即又尽”,“残腊”,农历年底;再由“两岁欲平分”,可知是除夕。(5)“人乞祭余骄妾妇”和“士甘焚死不公侯”可知描写的是清明节和寒食节。
[答案](1)七夕(乞巧节) (2)上元节(元宵节、元夕、灯节) (3)重阳节 (4)除夕(除夜) (5)清明节或寒食节(答哪个都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
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串联起秋日里的所见所感,语言优美诗意,贴切传神,富有感染力。
B.第二段中“一枝金黄”使用了借喻的手法,指被遗漏的稻穗,作者认为它的美超过一切,是因为“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表现了田野的岑寂。
C.秋日在作者看来虽没有春天的浓艳和活力,甚至有些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但“伤逝”本身有着不可替代的美。
D.本文从自然界的果实谈起,延伸到广义的“果实”,反映了作者对人生追求的追问。文章深入浅出,充满了作者对生命之美的哲思。
[解析] B项,“一枝金黄”使用了借代的手法。
[答案] B
7.文中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选择一种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比喻、夸张、对比、联想(虚写)等表达技巧。(2)比喻:将谷仓比喻为灯盏,表现了谷仓给人们带来美好心情,使人们内心踏实。夸张:写秋日的收获“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突出其来之不易。对比:将歉收人家的黯然神伤和丰稔人家的美好心情进行对比,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理。联想(虚写):联想歉收人家的黯然神伤和辛苦劳作的场景,使文章内容丰富。
8.文章结尾说“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是说,秋日固然有时光和美好事物的流逝的伤感,但秋日滤去了春日的浮华,有着朴素和实在的美。比如学习的路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充满了希望和构想,随着长时间的奋斗和付出,目标变得越来越实在和具体,最终回首来时的路总是有着踏实的韵味让人倍感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