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之音
本课话题 ——文化寻根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那支歌的词和调,为此我翻遍了几乎所有可以找得到的形式各异的黄土高原民歌卷册,为此,我喜欢听各种音乐和各种嗓门唱出的歌。尽管,我仍不懂音乐,不会唱歌,但我坚信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只要有一支歌与那支歌重合,我便会立即将其捕捉。遗憾的是我的寻找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我甚至不能确定世间有无那首歌,或者我曾否听到过那首歌?尽管那首歌仍无时无地奔来耳畔,那清晰的音符有力地敲打着我的心灵,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相信那是真实的歌音,要不自己怎么会不断地被感动,并且不断地感动着越来越多的天南地北经历迥异的朋友?
我无法确定它,但我必须接近它,捕获它。
点评:“歌声”,发于有着悠久厚重历史的黄土文化下的绝地,它是生命的豪迈表达和野性张扬,代表了生命的原生态,天然具有真实、质朴、醇厚的品质。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驻校艺术家计划”全称是“艺文赏析与体验项目——驻校艺术家/作家计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2013年秋季学期启动这个计划,开展时间并不算长,却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首批进入校园的是画家石晋和作家蔡世平,他们讲授的是传统诗词与国画艺术。他们上课的时候,据学生说:“要屏住呼吸去听,太精彩了。”因为,“对于理工科生来说,传统文化课程能激发想象力,发散思维,如虎添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说:“这个计划以‘文化育人’为核心,通过‘礼敬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将知名艺术家、作家引入校园,用传统诗词、绘画艺术滋养大学生心灵,启发大学生的创新灵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爱默生
2.在这富有历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会,人类的文化应是多彩多姿的。
——黑塞
3.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
——印度谚语
4.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蒙昧无知的最后一层裱糊板。
——马洛利
5.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
——雅各布·布克哈特
6.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
——高尔基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恹恹(yān) 干涸(hé) 箭镞(zú)
跋涉(bá) 金戈(ɡē) 怨懑(mèn)
冀求(jì) 憩息(qì) 迥异(jiǒnɡ)
濡湿(rú) 訇然(hōnɡ) 夯土层(hānɡ)
二、多音字
宿 叨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考察·考查
两词读音相同,使用时容易混淆。
“考察”主要是指实地观察调查(如水利、地质等),也指细致深刻地观察;
“考查”主要是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日前,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搭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考察/考查)船,深入西风带中心海域和气旋影响区,获得了南极绕极流核心区域全深度断面观测数据。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对于社会上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们必须多观察,多思考。它们往往看似“果”是一样的,但其“因”却常常大相径庭。(√)
请说明理由:“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2)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有宽容之心,对于他人的一些误会或嫌隙不必刻骨铭心,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更为人所尊敬的人。(×)
请说明理由:“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常用于褒义,用在此处系褒贬失当。
[常识·速览]
西部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马步升
马步升(1963—) ,甘肃合水人。散文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散文对历史如数家珍,西部民俗色彩也分外鲜明,加上潇洒的文笔、思辨的气质,历史感、现实感、生命感共同织出马步升散文绵长的意味,绘出了陇东黄土地活的灵魂,被国内评论界誉为西部散文、西部小说代表作家之一。评论家杨光祖说:“马步升散文中,那种来自田野的生气勃勃的野性,是目下那些疲软苍白的温室散文所不可比拟的。”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长篇小说《女人狱》等。
[整体·感知]
本文是作者在一次文化考察中听到的绝地的天籁之音,这让作者的灵魂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从而引发了对独特的人生的感悟。
[文脉·梳理]
[答案] ①探询绝地之音 ②捕捉绝地之音
[文本·层析]
一、阅读文章第1段,回答问题。
1.第1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在第1段中反复写“绝地之音”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为下文的回忆作铺垫,也巧设悬念,引起读者探寻兴趣。
(2)文章整体运用了倒叙手法,在内部又使用顺叙结构。在时空的转换中,逐步展示“绝地之音”的魅力,并揭示了它的内涵,使文章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充分拓展。结构严谨,行文婉曲。
二、阅读文章第5~10段,回答问题。
2.第5段中说“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请结合节选文字,分要点说说它“绝”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绝”在这首“歌”没有词,却含义丰富,兼有柔婉和豪放、昂扬和哀怨。(2)“绝”在它无统一的曲调,却调兼古今,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3)“绝”在它迸发于绝地,在传达出悲壮哀婉的同时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
3.“长城”的价值或意义有哪些?请根据第6段内容分点作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长城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是安全的屏障。(2)长城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和心理分界线。(3)长城是超越历史和民族的习惯并留有地域文化痕迹的。
4.第6段“那单调而变幻无端的音符……”一句中的“单调”与“变幻无端”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矛盾。“单调”是说绝地之音“无词,无调”,只有单一的“咧”音。“变幻无端”是从那支歌所可能包含的丰富内容或可能引起的丰富想象而言的,它兼含咏叹、歌颂、怨懑、冀求等情感,歌意可作多重理解。
5.第7段中,作者一方面说“我甚至不能确定世间有无那首歌,或者我曾否听到过那首歌”,一方面又说“我相信那是真实的歌音”,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表层看,作者希望“有一支歌与那支歌重合”但久寻不得,因而生疑;而那支歌实实在在地感动了“我”和“经历迥异的朋友”,因而坚信它真实存在。从深层看,这是作者故设疑信之谜,有意识地通过“连自己也怀疑”来强调绝地之音的独绝无双,或者神奇美妙得令人难以置信;通过疑后之信来表现自己灵魂受到震动的真实无疑,强调的是那支歌巨大的感染力量。
6.多年来,作者一直在寻找那支歌的词和调,他成功了吗?为什么作者的寻找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没有成功。绝地之音必须在绝地之中迸发出顽强生命力,因为缺少绝地这个特定环境,所以作者不能成功。真正让作者感动的是人处在绝地之中却能迸发出那么顽强的生命力,歌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载体,而作者多年来寻找的都是太过于重视歌的这种形式,忽视了歌声中蕴含着的生命力的深刻内涵,所以他的寻找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
7.作者在怎样的环境下再次捕获到了“绝地之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腾格里大沙漠时,作者面对“满地都是与生命无缘的荒漠”,也是身处绝境之中时捕获到了“绝地之音”。
(教师用书独具)
[话题·互动]
话题:捕获了绝地之音后,作者获得了怎样的感悟?结合“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学生甲:绝地,才能迸发出绝唱,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绝地之音,不仅仅传达悲壮哀婉,它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它不是用具体的词、调所能表达清楚的,身处无语无理性之境地,废词失调才是真实生命的展示。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类在绝境唱出了一首生命之歌。这首歌就是生命本身。因此它无词,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所以它虽然无词,而“饱含万有”。它无调,却从古至今展示着生命一代一代的延续,所以又说它“调兼古今”。这样的歌声发于有着悠久厚重历史的黄土文化下的绝地,它是生命的豪迈表达和野性张扬,代表了生命的原生态,天然的具有真实、质朴、醇厚的品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夹叙夹议情共鸣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作者在用大量的笔墨对“绝地”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描写之后,又用一种文化追踪的目光审视对象,从而产生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思考,如“那是一种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绝地,才能迸发出绝唱,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等句子,使文章产生了一种巨大的震撼力,激发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2.写法指导
夹叙夹议作用多
定义:夹叙夹议是一种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的写作手法。
作用: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
写法指点:(1)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二者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能油水分离。
(2)合理安排“议”的位置。夹叙夹议可以先议后叙、先叙后议,也可以边叙边议,让议论为记叙、描写“点睛”,深化主题。
3.迁移应用
阅读下面一段叙述性的文字,请在后面补写一段议论,阐明自己的某种观点。(150字左右)
佛典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心灵选择的故事:有位老禅师住在深山中,一日他很晚才踏着月光回家,到家时发现有个小偷正在光顾他家。老禅师初见之时微起嗔怪之意,想将小偷抓住,但是佛法的教诲令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他选择了仁慈与宽容:脱下身上的长袍,静静地候在门外。等小偷出来之时,老禅师对小偷说:“你大老远来看我,可我实在穷,没什么好让你拿的,就把这件长袍送给你吧。”说着便将长袍塞在小偷手中。小偷有些惊慌,抓住长袍跑了。老禅师看着小偷远去的背影,又看看头上的明月,叹了口气说:“但愿我能将这轮明月送给他。”第二天,当老禅师打开门时,发现他的长袍整整齐齐叠放在门口,老禅师庆幸自己选择了仁慈,说道:“我终于送了一轮明月给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是的,他们两人都选择了明月,同时也得到了明月。老禅师选择的明月,叫宽容,于是他让一个心存恶念的人变得善良,在佛教看来,等于施了无量功德;小偷选择的明月,叫悔悟,由一个步入歪道的人重新变得正直,在佛教看来,等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生命中,太需要这种拥有明月光辉的心灵选择。
[素材·应用]
课内素材
绝地里的生命
绝地里有绝唱。对于黄土地,对于黄土地上的人们,我们心生敬重。我们需用仰慕的眼光来看他们。因为在“绝地”之中,他们用自己的执着,用自己的无畏,用自己的智慧塑造了一群鲜活不屈的灵魂。生命是不会屈服于大自然的严酷的,顽强的生命力让人类在无数的“绝地”之中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
【应用角度】 “敬畏”、“隐忍”、“修养”。
课件43张PPT。是什么让我们感动绝地之音考察 √ ×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昆曲和西方歌剧的表演风格大相径庭,昆曲的旋律节奏很慢,演员们的表演也更加细腻,服装非常漂亮。
B.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大多数考生都忙于在题海遨游,不能自拔。
C.几个月过去了,那场景至今让原告刻骨铭心。
D.松山湖新兴综合市场内水产、副食、蔬菜、水果等一应俱全。
[解析] A项,“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B项,“不能自拔”指深深陷入某种境况,自己没办法摆脱;C项,“刻骨铭心”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D项,“一应俱全”指一切齐全,应有尽有。
[答案] B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B.今年以来,全国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虽然已经得到初步遏止,但是部分一线城市住房价格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C.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到场的不少爱心企业、慈善组织和热心人士大多希望在活动经费方面支持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
D.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解析] A项,中途易辙,导致主宾搭配不当。B项,语序不当,“虽然”应移至“全国房价”前。D项,句式杂糅,应删去“同样不可小视”。
[答案] C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_______。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
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整个语段叙述的中心是尾气排放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提升“成品油质量”都是为了降低尾气排放量。所以,要填写的句子的叙述重点也应该落到尾气排放量上。B项,叙述重点是“汽车的改造”;C项,“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与原文中“只要使用……和柴油”矛盾;D项,“不管……都……”句式,不如A项的“即使……也……”语句强烈,更能显示出后文“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的迫切性,所以A项更恰当。
[答案] A
4.仔细阅读下面这幅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的漫画,按要求作答。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幅漫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语文”的角度,说说你对这一改革方案的看法及理由。(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北京高考英语分值降低,母语权重增加(或表述为:北京高考改革,英语降分,语文及文理科综合涨分)。
(2)(示例)支持(或“赞成”)。理由:①汉语是母语,承传着中华优秀的文化与传统;②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是其他学科难以取代的;③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关系到国民整体素养的提升。(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5.下面是某校一则广播通知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广播稿口语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下面宣告一则通知。今天早上学生会组织人马,分组视察,发现部分教室不够整洁,少数同学的自行车摆放杂乱无章,竟有逾20辆之多。请各班级自查自纠,及时整改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宣告”改为“播送”或“广播”;②“人马”改为“人员”;③“视察”改为“检查”;④“摆放杂乱无章”改为“乱摆乱放”;⑤“竟有逾20辆之多”改为“竟然有20多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消逝的灯火
张 炜
①现在的灯比过去的灯更亮也更多了。城街的灯璀璨逼人,形状各异,是现代城市最得意的装饰,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这是一种浪费,还是一种艺术,还得好好讨论一下才好。
②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似乎带来另一种不适。白天就已经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昼与夜的区别减少了。我们可能会想念朦胧的灯火,想念街巷里的阴郁感。大树滴着夜露,月亮爬上来,地上浮起一层光;这一切都会被强大的现代照明破坏。
③另有一些灯火消失了。它们也曾经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煤油灯、罩灯、桅灯、汽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如今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
④在野外,那些于远处闪亮的灯火可能是看林人的煤油灯,也可能是鱼铺老人的桅灯。在瓜田里,看瓜老人的灯也是桅灯,它就被挂在柱子上。神秘的夜之原野,有多少美好的感觉源自这些闪烁的、若有若无的灯火?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原野就是空洞的,没有眼睛的,没有召唤的,没有希望的。
⑤夜晚的点点灯火从远处透过来,那是多么美好的安慰和期许。只要走近它们,就有故事,有未知的一切。孩子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单纯,他们不会过多地想到其他危险,而只会热情地兴冲冲地跑过去。如豆的光明也有更大的感召力,人们只需要奔向那光明。
⑥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小孩子的童年趣味横生。老人日夜伴着海浪,孤独了只会抽烟喝酒。因为太孤独了,所以他们酒喝得太多,烟也抽得太多。他们周身的酒气直呛人的鼻子,见了小孩子就两眼发亮,像打鱼的人发现了大鱼。他们捉住小孩子,想让他哭。小孩子不哭,他们就掀开羊皮大衣,把他收到衣襟内,然后往他颈上喷一口浓浓的烟。一番捉弄之后,小孩子就哭了。为了哄小孩子止住哭声,他们就拿出鱼干和地瓜糖之类的零食,小孩子就笑了。之后就是讲故事,讲有头无尾的妖怪故事,小孩子又吓哭了。
⑦看林人的铺子比鱼铺高大,主人们个个有枪。他们的故事总是与枪有关。这些人的枪筒子上堵了一撮棉花,这个景象让人永远难忘。看林人的身体比鱼铺老人的强壮,因为他们常常要离开铺子去林中追赶猎物。这些人到了夜晚就把大狗唤进铺子里,让它挨紧他们睡觉。大狗偶尔抬头谛听,嘴里发出声音,主人就丢下一句:“毛病!”大狗于是又垂头睡了。主人讲故事时,大狗又抬起了头,听着,再抬高一点头,叫一声,主人于是说:“又来人了。”狗跑出去一看,又来了几个少年。
⑧瓜铺里的老人有点儿烦,把一切夜间来玩的人都当成不怀好意的人。他们吝啬至极,这也许是职业的特征吧。来的人逗他说:“口渴了,给咱点儿水喝吧!”他答:“喝水水不开。”“那就给咱个瓜吃吧!”他恶声恶气地答:“吃瓜瓜不熟!”不过他偶尔也有高兴的时候,那会儿他整个人就全变了似的,轻手轻脚地出去一趟,回来时就抱着一个又大又亮的瓜。在灯光下,那个瓜真好看,还散发出浓浓的香味。他不是用刀,而是用拳,“嘭”一声将瓜击碎。不规则的瓜块儿格外甜。看瓜老人说:“知道吗?瓜一沾了刀,就有一股馊味儿,绝对不能沾铁器。”
⑨桅灯是野外才有的,它不怕风。它被挂在木柱上、被提在手上,无论怎样都让人喜欢。
⑩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现代城市璀璨逼人的灯取代了过去那种朦胧的灯火,对这种做法作者并不认同。
B.过去的有些灯火曾象征着先进和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C.文章④⑤段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写了过去野外的那些灯火给人以安慰和感召。
D.文章⑥⑦⑧段形象地刻画了不同铺子里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解析] D项,“敬仰之情”不正确,刻画不同铺子里人的形象,其主要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答案] D
7.作者写灯火,为什么不吝笔墨地写鱼铺老人、看林人、瓜铺老人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可从散文的本质特征“形散神不散”来分析,所谓“形散”是指取材广泛,文章内容丰富;所谓“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主题和主旨明确而集中。
[答案] ①这些故事富有生活情趣,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这些故事都与灯火有关,带给人们温暖、亲切的回忆,深化文章的主题。
8.文章结尾“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如何理解和评价这句话所蕴含的复杂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答题时,应先注意“桅灯”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蕴含怎样的复杂情感以及这些复杂情感产生的原因这些内容。再结合文本分析说明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①“桅灯”曾代表着先进和文明。但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出现,它们已经成了落后的象征。②在作者心目中,“桅灯”代表着朦胧、神秘、美好、安慰、期许,它们让作者的童年趣味横生,面对现代工业文明,作者既有对往日生活的回忆和怀念以及对农业文明消失的遗憾,又有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适应。③作者这种复杂的情感既是时代变革在作者心中的折射,也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对美的追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