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课件+学案+练习)《 看社戏》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课件+学案+练习)《 看社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7 15:17:35

文档简介

看社戏
本课话题 ——乡土情结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生长在城市,过去只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社戏,领略过那般“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的浑厚古朴的乡土气息。而今,我就寄生在这“荒村鄙邑”,杂夹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乡下人中,这个中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有滋味……
点评:草根性与生命力,物质生活与精神渴求,土俗和高雅,原生态的生活和舞台上的艺术,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既充满情感的倾注,又具有理性的思索,给人一种难得的诗意与冷峻。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出生于山东高密市河崖镇大栏乡。通过经营“高密东北乡”,莫言创造了类似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镇的文学地理世界。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延伸。
莫言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把“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隐秘在胶东平原边缘的丘陵和平原过渡地带的微地,扩展为世界性的中心舞台。在这片普通而神奇的土地上,以“我爷爷”余占鳌为代表的高密东北乡子民们上演了一出出慷慨激昂的人生大剧,一如高密地方戏茂腔演唱时的凄凉悲戚,一如电影《红高粱》里“酒神曲”吼诵时的高亢鹰扬。在文学的世界里,莫言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费孝通
2.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宋)张咏
3.百年为客老,一念爱乡深。
——(宋)刘过
4.到处青山山有树,如何偏起故乡情。
——(元)廖大奎
5.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唐)王建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恁小(nèn) 愀然(qiǎo)    聒噪(ɡuō)
不囿(yòu) 小觑(qù) 兀然(wù)
蹊跷(qiāo) 咂摸(zā) 蓦地(mò)
暗忖(cǔn) 瑕疵(cī) 穷村陋闾(lǘ)
倜傥(tì)(tǎnɡ) 锣鼓弦钹(bó)
二、多音字
蹊     刹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热忱·热情
“热忱”着重形容情意真挚恳切,内心感情热烈,多用于人,具有庄重色彩,常用于书面语中。
“热情”着重形容感情热烈、浓厚,常用于对人、对事。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江苏省纪委、省监察厅召开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会议要求纪检监察干部要满腔热忱(热忱/热情)干事业,努力取得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业绩。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由于人们的口袋还没有真正地鼓起来,因此,尽管逢节假日时我们会看到超市商场里火爆异常,但平时的销售则显得不瘟不火,未能真正达到拉动经济发展的目的。(×)
请说明理由:“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乏味也不过火。用在此处适用对象错误。
(2)创业过程中,谁都会遇到逆境,但逆境中你怎么做,其实对你东山再起很有意义。(√)
请说明理由:“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3)济宁市文广新局发起开展的“千场大戏送农村”文化惠民文艺演出活动,由市歌舞团、区文化馆精心编排10多个节目,包含歌舞、曲艺、民间绝活等,为当地群众送上别出心裁的家门口“文化大餐”。(√)
请说明理由:“别出心裁”,指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常识·速览]

文武兼修——王英琦
王英琦(1954—),女,安徽寿县人,现代著名散文家。曾出版过《守望灵魂》、《求道者的悲歌》、《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热土》、《漫漫旅途上的独行客》、《情到深处》、《我遗失了什么》、《王英琦散文自选集》等十七部散文集和短篇小说集《爱之厦》、《遥远而切近的爱》等。其中散文《我遗失了什么》获1987年全国优秀散文奖。
创作上多年来坚持人文关怀和人道情感,呼吁散文应打破传统单一的美文观,向人类文化的多极性、高阶美性发展。近年又专攻太极拳、内丹功,曾获第六届国际太极拳联谊赛一等奖与风格奖。被《文学报》、《文摘报》等誉为“中国第一个有武功的女作家”。

《看社戏》是王英琦在河南三年“体验生活”中写出的作品,记叙了自己在河南农村看社戏的经历。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豫剧有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多种地域流派。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生存境遇的散文。作家通过对一个民间豫剧戏班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他们艰难的生存状况,对他们的命运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文脉·梳理]
[答案] ①真实地反映艺人们的生活状况 ②表达对艺人的同情
[文本·层析]
一、阅读文章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文章第一部分开头四段文字在语言方面有怎样的特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四段以对话和动作描写写出了人们看戏的急切心情,也从侧面说明了社戏的吸引力;同时,这几段文字都运用了俚语村言,非常质朴自然,能够引起读者的亲切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文章第二部分第2~4段,回答问题。
2.作者对瞎编乱造的《老包坐监》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要这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对这种“瞎编乱造”是不以为然的。写这个是为了下文说明豫剧不囿陈法、兼收并蓄的特点。
3.请概括豫剧“未见衰败蔫垮”、“活得有滋有味”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豫剧能“兼收并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
4.试概括节选部分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阐述豫剧这一地方戏之所以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原因。
三、阅读文章第二部分第5~13段,回答问题。
5.谈谈文中句子“而今,我就寄生在这‘荒村鄙邑’,杂夹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乡下人中,这个中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有滋味”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出了作者对乡土淳朴气息的热爱,为下文写接近穷苦艺人、同情他们作铺垫。
6.选文从哪些方面写豫剧艺人们生活的艰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长年累月在外演出,四方为家。
(2)化妆用最廉价的油彩。
(3)食品简单低劣。
(4)报酬极低。
7.作者描写艺人们生活艰辛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言描写,“我”与“猫儿脸姑娘”和“花脸大汉”的对话;心理描写,“我”的心理感受;侧面描写,“我”和儿子的观察。反映了艺人们虽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可是自己的生活却充满艰辛。
四、通读全文,回答问题。
8.本文主要写了艺人们什么特点?你如何看待这些生活在底层的艺人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艺人们的特点:①生活非常艰辛。如“几乎所有旦角的手,莫不都粗大得有如半个蒲扇”,“这一细看不打紧,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白……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不如……”,“俺们这是包场,只给钱不管饭,一场下来才三百元,不敢大吃大喝呀”。
②对艺术非常虔诚、执着。如“那武丑的翻筋斗,却每令我心悸发怵……却也是能贴台边儿稳稳地刹住,险伶伶地看似要掉,就是掉不下来”,“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候极深,成熟到家”。
(2)这些艺人们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充分体验了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但他们对艺术的坚忍执着的痴迷令人感动。正是他们,为广大的农村带来欢乐与艺术。他们是布道者,他们是启迪者。
9.通读全文,你认为豫剧之所以“腿最长,生命力最强”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它(豫剧)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上”。
(2)它吸收了多种戏剧的特点,比较自由。
(3)内容来自民间传说。
(4)反映了民间的主流意识——追求正义、爱国的情操,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教师用书独具)
[话题·互动]
话题:有人认为“社戏”难登大雅之堂,也有人认为“社戏”外在俚俗,内韵气质实为大雅,你认为呢?
学生甲:社戏简陋、寒碜,“一吼三叫,嘴里像含了包炸药,一出腔,便可震得风云星辰变色,三山五岳乱抖嗦”,带着浓郁乡间俚俗味儿,是真正的“草台野戏”。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社戏的“土”与“俗”自有其韵味,对于艺术而言,“雅”并不取决于它的外在条件,以及艺术的表现手段与形式,就其精神实质而言“社戏”实为大雅。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点面结合,全面客观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武旦、武丑、老生等群像进行的面上描写,又有对其中一两个重点人物的描写。这样,点面结合,全面而又客观地写出了艺人们的生存状态,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2.写法指导
点面结合,深广兼顾
定义: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作用: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写法指点:(1)要围绕一个中心,描绘出一个完整的场面,交代清楚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
(2)点面结合除了要注意对“面”的总体描绘外,还要特别注意对“点”的重点刻画。
3.迁移应用
请你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某一个生动的场景,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一个100字左右的作文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忽然,“嘟”的一声哨响,双方队员的身子一齐往后一倒,紧紧地抓住绳子往后拉。看,我们班的“小胖子”陈圆圆的表现可好啦!他两脚牢牢地蹬着地,好像被钉子钉在地上一样,他的脸涨得通红通红的,牙齿咬得咯咯响,脸上还流着汗水呢!
[素材·应用]
课内素材
戏里人生
一批穷苦而执着的民间艺人们在极其简陋、寒碜的舞台上,用他们“十二分地卖力”,给生活在最底层的劳苦人们带来欢乐,带来精神上的宝贵养料。他们这种夹杂着泥土气息的“艺术人生”虽然来自最底层,虽然是“最原始的”,但也确实是最本质而最不朽的艺术。
【应用角度】 “艺术人生”、“质朴与伟大”、“快乐”。
课件46张PPT。难以忘怀的故事看社戏2345678910111213热忱 14× 15√ 16√ 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新的高考模式要求考生复习功课时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偏科,那种目无全牛的复习方式,使不少考生在高考中吃了大亏。
B.在本届大专辩论赛决赛中,滨江大学代表队的辩手们挥洒自如,侃侃而谈,倾倒了观众,征服了评委,无可争议地获得了第一名。
C.今天的班会上,班主任让张一斌同学介绍自己助人为乐的事迹,他竟然出言无状,脸憋得通红,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我应该做的。”
D.剑眉星目、不是不深情而是太入戏,林青霞演绎的东方不败太英气十足;不瘟不火,她也能娇媚万态。如果那个年代也流行国民老公,那林青霞版的东方不败一定是所有少女爱慕的对象。
[解析] A项,“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用在此处不当。B项,“挥洒自如”,比喻写文章、画画运笔不拘束,不可用于举止风度。C项,“出言无状”,指说话放肆,没有礼貌。句中误作为遇事紧张,不会说话。D项,“不瘟不火”,指表演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
[答案] D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以“三桶油”为主的国内石油生产企业的开采处境尴尬,原油资源逐年减少,采掘成本却逐年扩大。
B.元旦出游,游客可提前登陆目的地旅游部门官网,及时查看该地发布的旅行提示,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避免上当受骗。
C.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林毅夫在“两会”上说:尽管八项规定省下的钱不见得能拿来发给老百姓,但是反腐能够确保钱花在原来预算的项目上。
D.医药制造行业,特别是发酵类、化学合成类制药企业,治理难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从而成为环境监管的重点。
[解析] A项,搭配不当,“成本”不能与“扩大”搭配;C项,成分残缺,可在“八项”前加“执行”;D项,语序不当,“治理难度高”与“污染物排放量大”应颠倒顺序。
[答案] B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在中国,基督教又叫耶稣教。基督教徒不接受教皇的领导权,也没有天主教的教阶制,________。基督教堂中一般没有塑像,只挂一个十字架。基督教的教职人员是主教、牧师、长老、传道员。基督教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和圣诞节。基督教节日和星期日,信徒要到教堂做礼拜。
A.教徒必须遵守教法教规,顺从主教的旨意
B.教徒无须神职人员导引即可与神直接沟通
C.与神直接沟通,是教徒拥有的权利和义务
D.与神沟通,接受神的恩赐,是教徒的福祉
[解析] 综观整段文字可以看出,横线上的文字与前面两个分句的陈述对象是一致的,都是“教徒”,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文中没有提到遵守教法教规的问题,由此可见,A项偏离了表达中心。据此可以确定选B项。
[答案] B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谈到青年的①_____________时,习近平说,②_____________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
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③_____________,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解析] 根据语段的核心句来看,重点讲的是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所以第一空应该填“价值观的形成”。根据横线后面“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可以推断,第二空应该是“青年的价值取向”。根据横线后面“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可知,第三空应该是“第一颗扣子扣错了”,并且要包含有假设意。
[答案] ①价值观的形成 ②青年的价值取向 ③如果第一颗扣子扣错了(意思对即可)
5.右图是我国颁布的“中国劳动安全卫生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图以十字为中心,左侧是变形的齿轮,右侧是橄榄枝叶。十字象征卫生健康,齿轮象征劳动,橄榄叶象征和平与安全。(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瑕之美
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的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描写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但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鲁迅批评《三国演义》的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笔者认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产生的客观效果,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却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缘由之一。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或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史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
或问,难道只要“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完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吗?艺术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相一致。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缺陷”。
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借用芳林之中的“枯枝败叶”来指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外形或内心的某种“缺陷”。
B.很多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有“缺陷”,正是这种“缺陷”,使人物形象变得真实可信,所以作者说这是“缺陷美”。
C.作者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对刘备这一人物的处理恰到好处,正是“似伪”这一“缺陷”使得刘备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D.作者认为,塑造美的形象不但可以而且必须表现局部的“缺陷”,否则,就完美得如镜中花、水中月,难以捉摸得到。
[解析] B项,很多成功的艺术形象都有“缺陷”,但并非是任何人物形象的“缺陷”都能称之为“美”,因为这种“瑕之美”的前提是“瑕不掩瑜”。
[答案] B
7.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缺陷美”的深刻见解,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缺陷美”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缺陷美是指作品中人物形象由于其外在或内心的某种局部的“缺陷”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
8.简要阐述你对“‘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缺陷,指欠缺或不够完备的地方,成功的艺术形象的“缺陷”只是若隐若现的微瑕,是相对于“整体的美”而言的,就如美人脸上的痦子。如果长相丑陋,或内心龌龊,道德败坏,那就不能说是缺陷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