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课件+学案+练习) 《老房子》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课件+学案+练习) 《老房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7 15:18:08

文档简介

老房子
本课话题 ——乡土文化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然而,我也清楚地意识到,对于老房子,人们总是交集着种种复杂的情感。许多老房子在乡间之所以一直保留到现在,往往不是因为房屋的主人真的能从审美的愉悦中得到心理的满足,而是由于它们曾一度远离现代生活的尘嚣。如今,随着时光的流逝,乡土文化的日渐逸散,点缀于村野间的老房子,或是倒塌,或是被拆得七零八落。于是,在屯溪老街,在西递巷口……处处都能看到从老房子上拆下的精美部件:雀替,窗棂,雕花栏板,等等等等。
点评:作者把老房子的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概括了老房子的历史沉浮与变迁,表达出作者对即将逝去的昨日之花的无奈与感叹。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奔走的“守望者”
上世纪70年代末,青年时期的冯骥才曾是“伤痕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数十年后,他全身心投入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起并主持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现代社会进程中濒临灭绝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保护。人们称他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只要有机会,他就会提出与非遗、老城保护相关的提案或建议。这些提案都来自正在剧烈变化的中国城市和乡村现场。害怕成为失去家园的丧家狗的恐惧,让他在田野、书房、庙堂之间奔走腾挪。
冯骥才说,自己后来做文化遗产抢救也一样,“我们见到的每一样东西都必须做档案。民间文化,就是时间创造的财富。”如果文学是最初对心灵史的回溯、记录和备案,后来对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城老街、乡土中国的抢救和记录则是这种收藏和留存的扩大和延伸。
从书斋走向田野,从城市回到乡村,冯骥才将这种生命的转向,归因于“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在许多不同代际的中国作家在烦恼灵感的消失和市场的诱惑时,冯骥才早已经成为一个痴狂的行动者。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3.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卢纶《长安春望》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棹楔(xiē)   鸱吻(chī)   白垩(è)
易圮(pǐ) 杂俎(zǔ) 僭越(jiàn )
柱磉(sǎnɡ) 栉比(zhì) 闳大(hónɡ)
囊橐(tuó) 胼手胝足(pián)(zhī)
二、多音字
贾   巷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震荡·振荡
二者都是动词,都有“动荡”的意思。
“震荡”,多指在外力作用下引起的动荡。
“振荡”则指一种规律性的变化,不强调外力作用。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现货黄金昨日市场早盘高开后行情段区间整理,盘中最高拉升到了1 243.5美元附近后行情震荡(震荡/振荡)回落至1 235美元上方后再次区间波动。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在赠品的“狂轰滥炸”下,市民有时也晕头转向,甚至会因为被赠品所诱惑而做出购买选择,这样未免有些舍本逐末了。(√)
请说明理由:“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2)6日上午,汇东公园大门广场上商贾云集,宝石、奇石、瓷器、书画艺术品等鳞次栉比,令人眼花缭乱。(×)
请说明理由:“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用在此处使用对象错误。
[常识·速览]

“徽州学”研究学者——王振忠
王振忠(1964—) ,福州人,复旦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徽学、历史地理、明清史、社会史研究。著有《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新发现的16至20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等作品。 除专长于“徽州学”的研究外,他还擅长于学术散文随笔的写作,代表作有《斜晖脉脉水悠悠》、《水岚村纪事:1949》等。

本文中的老房子是特指徽州一带的皖南古民居,它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以黛瓦、粉墙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集中反映了古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它伴随明清时期徽商演绎出“无徽不成镇”的传奇,成为我国建筑史上有名的一大流派。
[整体·感知]
课文围绕徽州古民居的历史、文化、审美、功用等方面展开了详尽的描述,把老房子的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优美典雅、富有感伤气息的语言,描绘了徽州古民居的历史沉浮与变迁,在时代的更替中,老房子的颓势已不可避免,作者对即将逝去的昨日之花表现出由衷的无奈与感叹。
[文脉·梳理]

[答案] ①写徽式建筑的不足之处 ②写老房子与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的关系
[文本·层析]
一、阅读文章“就单体民居而言……”至“……并最终孕育出独具个性的乡土建筑文化”部分,回答问题。
1.就单体民居而言,为什么徽州老房子多楼上架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地狭人稠的乡土背景。
(2)为了防止居人与上升的地气直接接触。
(3)也为了预防洪水骤然而至。
2.徽州老房子为什么“将更多的精力投注于雕花梁架、楹联字画上,通过丰富的乡土艺术语言,巧妙组合出令人愉悦的视觉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很大程度上与明清时期对民间营建制度的严格规定有关,房屋建造标准过高,会受到惩罚。(2)富商们不得不将自己的住宅营建成小而精的样式。
3.选文中大量引用了一些古典文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在文中引用大量古典文献一是丰富了文章内容,二是更加清晰地说明了徽州老房子的特点。
二、阅读文章第16~18段,回答问题。
4.选文第一段的描写性文字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段话描写了徽州民居在山光水色的衬托之下显现出的独特魅力。作者运用优美典雅的文字,重现了徽州民居飘逸脱俗的美,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5.作者在这几段文字中多处引用古文献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文中两处引用前人著述,说明了徽州民居(老房子)的弱点——太雷同,太晦暗,太狭窄。
三、通读全文,回答问题。
6.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徽州的老房子作了说明?除此之外,你还能从文中初步感受到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文章从徽州现存即后来仿建的建筑写起,极为详细地介绍了老房子的历史、文化、审美、功用等特点和不足。
(2)感受:老房子与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紧密相关。作者把老房子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优美典雅、富有感伤气息的语言,描绘了徽州古民居的历史沉浮与变迁,表现出由衷的无奈与感叹。
7.本文行文思维缜密、结构严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文在描述和说明徽州老房子的过程中,主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先写老房子的历史,再写老房子的今天,线索清晰,结构严谨。
(2)本文行文思维缜密、结构严谨。作者先以“潜口民庄”为由头写起,详细介绍徽州老房子的实用功能、审美价值、乡土文化等特点,进而写到徽式建筑的不足之处,再深入探寻老房子与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的关系,追寻老房子日渐没落的根本原因。
(教师用书独具)
[话题·互动]
话题:对于徽州的老房子,有人认为因其仍有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应被保护和开发,也有人认为徽州文化已经没落,老房子也不再适应时代发展,你又如何认为呢?
学生甲:徽州的老房子代表着徽州地区的乡土文化,并有着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是徽州人在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中为后世保留的宝贵的民居艺术宝库。因此不能让其破败衰落下去,应把其当作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或者开发成旅游胜地让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随着时代的变迁,徽商文化已经没落了,老房子已愈来愈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因此老房子的颓势已不可避免,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没有办法,刻意去挽留也挽留不住。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在展现了徽州老房子的历史与现实的同时,洋溢着作者复杂但不伤感的情绪,读来让人心生感慨但毫不消极,对历史与现实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能够给我们很多启发。
2.写法指导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定义:就是在写作中以某种或某几种表达方式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的一种写作技巧。
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使记叙类文章更形象生动,意境优美,情感充沛,内涵深刻等;可以使议论性文章说理更形象,观点更突出,说服力更强;而在说明性文章中可以使说明更生动,特征更突出等。
写法指点:(1)写作中要以某种或某几种表达方式为主,以突出文体特征。
(2)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安排,不是将不同的表达方式随意地杂糅在一起。
3.迁移应用
请你以“长处与短处”为话题,最少用两种表达方式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一个斯巴达年轻人因为女神赐给自己的宝剑不如别人的长而闷闷不乐,可他的母亲却告诉他说:“你向前一步,剑不是就变长了吗?”这个故事让我陷入了沉思。
是啊,有些带短剑的人会因为天生不如别人而选择自卑放弃,最终在平庸中了却一生;也有些带短剑的人勇敢地拿起了手中的短剑,选择了赛场,始终义无反顾地努力着、拼搏着,在一次次的较量中,剑磨得一次比一次锋利,也一天比一天长。有一天,短剑终于击败了长剑,完成了由“短”而“长”的质的飞跃!
[素材·应用]
课内素材
留住古代建筑的“残缺美”
华丽是一种美,朴实甚至残缺也是一种美;新颖、雄伟是一种美,陈旧、悲壮也是一种美。和前者相比,后者更具视觉冲击力、震撼力。本文作者为我们呈现的徽州民居的历史和现实风貌让我们深感其神韵:有为人赞叹之处,当然也有诸多不足的地方。但无论如何,它的优点是美,它的缺点其实也是一种美,因为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是历史的见证。对于这些古建筑,我们应该合理保护并科学应用,而不能人为地破坏其中的文化内涵。
【应用角度】 “保护文物”、“残缺美”、“修养”。
课件42张PPT。人与物的对话老房子234567891011121314震荡 15√ 16× 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然而,我也清楚地意识到,对于老房子,人们总是________着种种复杂的感情。
②其后,在不断认同与相互适应中,又________而为一种不可动摇的程式,并最终孕育出独具个性的乡土建筑文化。
③但从总体上看,内向封闭式的建筑________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不能提供有效的通风、采光条件,更无法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所以从现实生活功利的角度来看是有严重缺陷的。
A.汇集 沉淀 遮断
B.交集 沉淀 遮断
C.交集 积淀 隔断
D.汇集 积淀 隔断
[解析] 交集:(不同的感情、事物等)同时出现;汇集:聚集,也作会集。“沉淀”和“积淀”在表达的语意上有相似之处,但前者侧重强调漫长悠久的过程,并且多侧重文化、涵养方面的寓意;后者则更多用于客观描述事物;“遮断”,多指自上而下地遮蔽不见;而“隔断”,则多指从中间隔开。据三个句子的意思,可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表示,要积极扶持藏医药这一民族医药的发展,研究制定鼓励使用中医药藏医药。
B.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需要科技工作者树立“科技自信”,也需要社会各界以实际行动为科技创新呐喊助威,添薪加火。
C.虽然各地都在加大整治力度,但“黑车”还是屡禁不止,其原因主要是成本低,见效快,利润空间大造成的。
D.如果个体活动对群体、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没有贡献,甚至起到反作用,那么,其社会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
[解析] A项,成分残缺,最后加“的优惠政策”;C项,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D项,不合逻辑,“群体、社会和他人”概念并列不当。
[答案] B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徽菜发端于南宋,兴盛于清代,如今更是享誉海内外。徽菜地方色彩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三大特色。一是__甲__ 。徽州地处山区,林木葱茏,溪流遍布,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为徽菜制作提供了丰富多样、四时常鲜的食材。二是精于烧炖,讲究火功。①常以木材为燃料,或柴禾急烧,或树块缓烧,充分呈现食材的特点。②加以木炭火单炖,原锅上桌,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汤汁的鲜美。③清炖是烹制徽菜的另一种重要方法,习用火腿佐味,汤色清白,香气浓郁。④红烧是烹制徽菜的主要方法,多用酱油着色,色泽油亮,味道浓厚。三是__乙__。徽菜在发展过程中秉承“医食同源、药食并重”的传统,原料的选择和搭配都十分讲究。比如,多用具有药效的野菜入食,就体现了传统的滋补养生之道。
(1)材料中画线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准确排序。(只写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上下文,在甲、乙两个空格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文以排序和补写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第(1)问为排列句序题,横线前“精于烧炖,讲究火功”为总说句,统领横线处的四句话,排列时应与之照应,先“烧”后“炖”,因此,句④放在最前面。句②中的“原锅上桌,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汤汁的鲜美”照应句③中的“习用火腿佐味,汤色清白,香气浓郁”,因此③②相连。句①谈论的是红烧时所用的燃料,因此应置于③②之前。第(2)问为补写式连贯题,甲处横线后面的句子围绕徽菜的取材和新鲜度来谈论,据此甲处可紧扣“取材”和“新鲜”两个关键词补写;乙处横线后说明徽菜重传统和养生的特点,因此乙处可紧扣“传统”和“养生”两个关键词来补写。
[答案](1)④①③②
(2)(示例)甲:就地取材,讲求新鲜
乙:秉承传统,注重养生
4.某图书馆服务中心为读者提供书籍数字化服务,可以帮读者把纸质图书扫描并制成电子书。请你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根据以下图示,向前来咨询的读者说明整个服务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语言得体、简明、连贯,不超过8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流程图的转换,要分清层次,条理清晰地说明整个服务流程。书籍数字化服务共分为“提供”“加工”“交接”三项内容,每项内容都有具体要求。语言要得体、简明、连贯,合理使用敬辞、口语。
[答案] (示例)首先您要提供需扫描的纸质图书,然后把具体要求告诉我们。接下来我们会扫描图书并制作成电子书。如果检查电子书的质量没有问题,结清费用,您就可以把图书和电子书带走了。
5.下面应用文中有几处不恰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指明原因。
通知
全体教职工: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时间进入五月,阳光和煦,花红柳绿,我们发现白昼在变长。为了老师们下午还有精神上课,特意安排午休,上课时间向后延迟。
育红中学
2019年5月2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通知”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从其格式看,被通知的一方的称谓应顶格写。从内容上看,应简明准确地把通知的事情交代清楚,本通知“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时间进入五月,阳光和煦,花红柳绿”这样的话,一是“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与“五月”所指时令矛盾,二是它们属于文学语体,不符合“通知”的要求。另外本通知没有说明延迟后的具体上课时间。“通知”还有语言得体的要求,像句中的“还有精神上课”,言外之意是如果无午休,老师们就会没有精神上课,不得体。
[答案] ①被通知的一方称谓应顶格写。②“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只能用于秋季,与五月不吻合。③通知中使用文学语言不合适。④“还有精神上课”用语不得体,通知要表达的是为了保障老师下午上课更有精神。⑤延迟后的上课时间没有交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长在树上的国旗
王宗仁
汽车在唐古拉山北侧的一个洼地里抛锚后,我鼓捣了近三个小时也没有排除故障。这时天近暮晚,四周山峰上终年不化的积雪涂上了一层绚丽的晚霞,天地间罩着一天中最后的灿烂。我这才很不情愿地从汽车底盘下钻出来,搓掉了两手上的油污。我看到山脚下的某一个角落,耸立着两尊雕塑般未归去的野牦牛,沉隐,厚重,如同一幅藏区的油画。
我对还趴在引擎上苦苦修车的助手昝义成说:“别折腾了,省些力气今晚当山大王吧!”
小昝笑着说:“今晚还真轮不到我们当山大王,你没看我们到了什么地方?”
我顺着小昝指的方向望去,不足百米处的路边,在类似小方桌一样的石头堆上,端端地放着一个铁皮暖水瓶。啊,格桑旺姆阿妈的拥军爱民茶水站!汽车抛锚后,我只是急巴巴地顾着修车,竟然没有留意到了什么地方。格桑旺姆阿妈,一提到她的名字,高原军人滚烫的心就仿佛回到了故乡!这时,我抬头望了望稍远处的山坡下,一棵不算很高的白杨树举着一面红旗,卷着高原的风一声高过一声地飘荡着。对于来往唐古拉山的人,特别是军车的司机们而言,那面红旗插在他们心中的锁眼上。
往事引我回望,那是故事的起点……
从山中延伸至公路边的那条并无野草掩盖、只有沙石蹭脚的崎岖小路上,一老一少两位藏家妇女背着一大一小两个酥油桶,心急腿慢地匆匆而来。格桑旺姆阿妈和她的女儿卓玛每天都会数次往返于这条路。公路边终年厚积着冻雪冰碴儿,然而却坦露出一块光溜溜的地面,那就是母女俩放置酥油桶及她们容身的露天茶水站。当然,有时候遇上风雪天,或是盛夏烈日的暴晒,她们也会在头顶上撑起一把伞,那是汽车兵心疼母女俩,留下来的一块无风无雨的天地。过后,她们总会千寻万找地把伞捎给主人。有什么办法呢?领了情绝不欠债,她们祖辈都是从风风雨雨中走出走进的硬硬朗朗的实诚人!
公路在茶水站旁突然变得平缓,前面不远处便是下山的陡坡了。司机们总会在这里停车,并检查一下车辆,尤其要看看刹车灵不灵,才能放心下山。这也是母女俩将茶水站设在此处的因由。一杯酥油茶,甚或一杯白开水,都会让人品味到人间的温馨,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么多年来,子弟兵为边疆的亲人创造着安宁幸福的生活,格桑旺姆阿妈和女儿每送别一个挥着手向她们告别的亲人,心里就像植入了子弟兵军帽上那颗鲜亮的红五星,亮堂堂的。格桑旺姆阿妈记得很清楚,那天是藏历年的清晨,阳光丰沛,她家的院子、水缸以及帐篷前的草场,一切都显得格外宁静、美好,汽车连的那位沈连长带着两个战士,把一面国旗送到了她和女儿的手中。连长对她们说:“高原上有战士的家,家中有亲人。战士和牧民都是国家的好儿女。”随后,两个战士在帐篷前挖了个坑,将他们带来的一根木杆栽下,足有10米高。于是,那面国旗就神采飞扬地飘在了木杆的顶端。
奇迹发生在第二年夏天。那根旗杆原本是战士们从昆仑山中的纳赤台兵站挖来的一棵正在蓬勃生长的白杨树,把一棵好不容易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成活的树,移到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想成活?太难太难了!然而,白杨树旗杆在格桑旺姆阿妈摇着转经筒默念着“六字真言”的诵经声中,在卓玛勤快的浇水施肥中,居然抽出了嫩芽,一瓣、两瓣、三瓣……抽出了春天!好个有生命力的白杨树旗杆!霎时,整个唐古拉山都变得鲜亮鲜活起来!
国旗长在树上,树根深深扎入大地。白杨树之根亦是国旗之根、人心之根。这不是一种艺术表达,而是军人对边疆藏族同胞的满腔热爱,是祖国对这片神圣疆土的深情信赖!它传达出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妙!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通过积雪、晚霞、野牦牛等,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美景图,引出了下文与之相关的人物和故事。
B.文章以汽车抛锚的故事开头引出长在树上的国旗,然后运用插叙手法交代这面国旗的由来,最后抒情,结构紧凑,过渡自然。
C.格桑旺姆阿妈感恩心疼她们母女的汽车兵,设立了露天茶水站,这个茶水站滋润了高原军人守疆卫士的胸怀。
D.画横线句子以“春天”来表示枝繁叶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杨树旗杆旺盛的生命力,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解析] 可以将C项分为“格桑旺姆阿妈感恩心疼她们母女的汽车兵,设立了露天茶水站”“茶水站滋润了高原军人守疆卫士的胸怀”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文本内容的概括,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格桑旺姆阿妈设立了茶水站,汽车兵心疼她们母女俩,留下一把伞,为她们遮风防晒。所以这部分颠倒了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设立茶水站在前,汽车兵心疼母女俩在后。第二部分是解说“茶水站”的作用,正确。
[答案] C
7.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在卓玛勤快的浇水施肥中,居然抽出了嫩芽,一瓣、两瓣、三瓣……抽出了春天!好个有生命力的白杨树旗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画横线句子描写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这些内容在文中表达的具体意思。画横线句子主要写了白杨树旗杆在卓玛的浇水施肥下在不可能生长树木的地方生根发芽,由此要思考语句除了表述对白杨树旗杆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外,还表现了对卓玛以及埋这个白杨树旗杆的战士的赞美,同时隐含对藏边军民关系的赞美,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 赞扬了白杨树旗杆的顽强生命力,隐含了对藏族同胞的赞美,对藏边军民关系如白杨树旗杆那样充满生命力的由衷赞叹。
8.标题“长在树上的国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该题,应关注标题本身的含意以及其在文中的意思。首先解释“长”的意义,即在表达意思和读者方面的作用;然后分析该标题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即表达了作者对藏族人民的赞美以及军人对藏族人民的热爱等。
[答案] 一个“长”字令悬念丛生,引人入胜,文章以此为题,肯定了藏族人民对祖国的忠诚,也表达了军人对边疆藏族同胞的满腔热爱,是祖国对这片神圣疆土的深情信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