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与河流
本课话题 ——热爱自然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水的侧影是一些异常纯净的海蓝色,即使在它格外沉静的流速中,你也可以听见水流晶莹剔透的音程和音色,就像场面壮观的大乐队后面一小块三角铁,在它并未敲响之时,它也迫使周围的空气震荡出它敏锐触觉的音域。河床中间的卵石很大,有的高高隆起在水面上,使得潺潺的水流在这些障碍物面前变幻出各种不同的流速和音调,汇流成各种光怪陆离的湍急水域。裸岩表层积起了滑腻腻的苔藓。水面的颜色像冰一样,时而幽蓝发黑,时而一片雪白,时而又显得浑浊不堪。波浪像移动的积雪,有时真的从密林深处载来小块的浮冰。冰块被卡在倒下的树干或巨石中间,一直到河水把它们完全融化掉为止。
点评:用优美的文字书写额尔齐斯河河水的颜色与音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2018年2月2日是第22个“世界湿地日”,今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活动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举办。
据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总工程师鲍达明介绍,湿地通常是指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与森林、海洋河流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城镇湿地发挥着洪水控制、水源供应、废物处理等多种功能。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这个主题强调了湿地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春良表示,城市湿地不仅有助于防洪,还能过滤生活和工业污水从而提高水质,同时也是城市绿地,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严守珠三角79万公顷湿地保护红线,实施珠三角湿地保护恢复工程,保护和修复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的物种集中分布、繁殖、栖息的重点湿地……在一系列针对湿地脆弱生态特征的保护方式之下,各类型湿地正回归自然。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人不要过分地陶醉与征服大自然的喜悦之中,人类每一次对大自然的征服,大自然都会报复人类。我们对大自然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
——康德
2.如果说上帝是治愈心灵创伤的神医,那么大自然就是最好的灵药。
——大仲马
3.世界上没有比大自然更崇高的东西了。
——果戈里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5.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孔子
6.天不语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李白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衍生(yǎn) 飘拂(fú) 明澈(chè)
枝柯(kē) 充沛(pèi) 静谧(mì)
苔藓(xiǎn) 栅栏(zhà) 惬意(qiè)
飓风(jù) 啃噬(shì) 颔首(hàn)
残骸(hái) 绚丽(xuàn) 湍急(tuān)
贫瘠(jí) 渗透(shèn) 吟唱(yín)
二、多音字
澄 露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蔓延·曼延
两词都有“向前延伸”的意思。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地向四周扩展,多用于贬义。
“曼延”则指连绵不断,中性词。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由于近期A股大跌,市场上的悲观情绪开始蔓延(蔓延/曼延)。数据显示,公募和私募基金对于4月股市走势都持悲观态度。经济基本面及政策预期重新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黄金周期间,我们在各大商场发现,整个销售市场已经完全引爆,各色包装、不同款式的商品将整个卖场装点得光怪陆离。(×)
请说明理由:“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句中仅指色彩华丽,因此运用错误。
(2)这小姑娘心思细腻,晶莹剔透,机灵乖巧得很,非常惹人喜爱。(×)
请说明理由:“晶莹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透明,结构细巧,如同珍珠一样。用在此处适用对象错误。
[常识·速览]
20世纪90年代“新散文”代表作家——庞培
庞培(1962—),江苏江阴人,现代诗人,散文家,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新散文”代表之一。他认为,“真正的文学,总是更接近于无话可说,接近于人类生活深奥莫辨的某种精神的停滞状态……虚构与史实、梦幻和现实的交相混淆”。其作品主要有散文集《低语》、《乡村肖像》、《五种回忆》、《少女像》等。
本文节选自庞培散文集《帕米尔花》。1999年,庞培在新疆生活了半年,回来后便开始创作散文集《帕米尔花》,他说:“回来之后,感觉这部作品非写不可。”新疆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庞培在书中写下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想,文笔优美,充满诗意。
[整体·感知]
文章以额尔齐斯河为描写对象,描绘了大自然的纯净之美,抒发了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文脉·梳理]
[答案] ①对河流声与色的描写 ②音乐想象,对树林生命的礼赞
[文本·层析]
一、阅读文章第3~9段,回答问题。
1.选文从哪些角度展现了森林中的河流的风貌?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从河流所处的环境、河流自身的状况、作者的主观感受等角度展现了森林中的河流的风貌。
(2)作用:这样写使得河流的内涵变得丰厚,特点更突出。
2.作者为什么会由水联想到“艾德莱斯绸”?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由水联想到绸,因为二者绵软的质地和幻化的图案确有相同之处,而站在河边看如绸缎一般的水流在脚下舒缓流淌,自然会引起作者内心强烈的感叹,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叹。
3.作者在写景时常常以自己对景物的主观感受来描写和刻画景物,请你以选文第4段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在写景时常常以自己对景物的主观感受来刻画,比如写流水的声响,“你也可以听见水流晶莹剔透的音程和音色,就像场面壮观的大乐队后面一小块三角铁,在它并未敲响之时,它也迫使周围的空气震荡出它敏锐触觉的音域”,细腻的体会让人身临其境。
4.文中说:“我们仿佛站在俄国19世纪风景画家的画里流淌出来的河边,不禁感到眼前这一片古老的森林风光正是时间所不能够统领的永恒大自然。”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突出地表现了河流的历史悠久,景观迷人。
5.为什么作者说“森林的存在是一种音乐般的精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森林让人体验到优美、丰富、变幻、神妙的感觉。
6.文章最后一句说“而树桠和树桠之间,也随风回荡起真实大地的《欢乐颂》、《冬之旅》、《春之祭》或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只有从音乐、抽象乐理的角度,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树木的生命。它们的组合表明了宇宙对于创世之美、对世间万物生命的浩大礼赞。作者列举了一些乐曲的名称,让我们从森林联想到四季、欢乐和作者心中对自然和祖国的赞美之情。
二、通读全文,回答问题。
7.在作者笔下的森林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并简要概括其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段落
森林的特点
1
幽深广漠 如新嫁娘 光的枝柯 斑驳秋色 斑斓图案 如波斯地毯
7
茂盛湿润
8
干净松软 连绵不绝
9
精美音乐 皇家乐队
概括
森林因为茂密和阳光的照射,在视觉上有着斑斓的美;又因为每一棵树和它的相邻的树有着奇特的渊源和默契,在听觉上有如完整的皇家大乐队,奏出的音乐精美
8.在作者笔下的河流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并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段落
河流的特点
2
潺潺水声 忽上忽下
3
如醉酒摇晃
4~8
海蓝色的侧影、颜色如冰、发黑、雪白、晶莹剔透的音程和音色、如艾德莱斯绸、汩汩水声、辽阔平静、蓝池碧水
概括
由远而近写出了其声音的变化,从海蓝色到幽蓝发黑到雪白,混浊,从色彩上写出了它变化莫测之美,更从“绸”的比喻,写出了水的质感
9.漫步在林中,作者脑海中为什么会响起一部又一部的交响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虚写,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森林带给人的美好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的礼赞;(2)借这些乐曲表达对自然的赞美。
(教师用书独具)
[话题·互动]
话题:对于本文的题目“森林与河流”,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解读,仔细阅读课文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甲:文章的题目“森林与河流”正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作者正是紧扣此题目描绘了森林与一条河流的美景。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森林与河流”为题还表达了更为深刻的内涵,由文中“每一棵树都像殷勤陪伴母亲的孝子,在静静聆听那条汩汩流淌的地下河以及不远处碧波荡漾的额尔齐斯河……”这样的语句可知,“森林与河流”所要表达的是:河流因树而丰满,森林因河流而茂密,自然的万物是息息相关的。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使用叠词妙处多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成功地运用了叠词,如“莽莽森林”、“湿淋淋的油画”、“潺潺水流声”、“像喝醉了酒一样摇摇晃晃”、“滑腻腻的苔藓”等,使文章的语言既生动形象,又节奏优美,富有诗意。
2.写法指导
妙用叠词,突出特征
定义:叠词指由一个或两个相同的字重叠构成的短语。其特点是构词新巧有序、节奏轻快优美、读之朗朗上口。
作用:(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2)起强调作用。
写法指点:(1) 叠词不是简单的重复,必须准确表现出事物的特征。
(2)要服从表达的需要。
3.迁移应用
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请简要赏析叠词的好处。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词的开端连用七个叠词,用“寻寻觅觅”,表现其内心的空虚;用“冷冷清清”极写其处境的孤独;用“凄凄惨惨戚戚”,极言其心情的悲怆、凄惨,层次分明地表现出自己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的孤苦,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且富于音乐节奏感。
[素材·应用]
课内素材
热爱自然,礼赞河山
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森林与河流,把我们深沉的爱融入其间。我们可以感怀长江的气势磅礴,我们还可以赞叹黄河的源远流长;我们可以徜徉于额尔齐斯河畔,我们还可以陶醉于秋日美丽的林间……只要我们对自然、对祖国怀有一颗热诚之心,我们定然会从中寻找到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生活在舒适和惬意之中而乐不思返……
【应用角度】 “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
课件51张PPT。文字绘出的图画森林与河流2345678910111213141516蔓延 17× 18× 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首,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上的长揖匍匐。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如果地球史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露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更有当头的棒喝,________,让你心生敬畏。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如梦中人的夜游,在即将失足的________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山梁便是桥面,( )。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________。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________的传说消费。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B.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如果地球史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C.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如果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D.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解析] A项,第一句定语语序不当,应为“时空真正的主人”,排除。B项,第二句偷换主语,被动句改为把字句,排除。D项,第二句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如果”应该放在第二句句首,排除。
[答案] C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
B.脚下便是滔滔流水,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
C.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滔滔流水便在脚下
D.滔滔流水在脚下,桥侧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万丈深渊
[解析] 结合上一句,依据叙述应保持话题一致的原则,所填的句子应该和“桥”有关,只有A、C两项符合,从而排除B、D两项;“脚下便是滔滔流水”能紧承上句的“万丈深渊”,排除C项。
[答案] A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醍醐灌顶 危在旦夕 触手可及 牵强附会
B.振聋发聩 危在旦夕 唾手可得 穿凿附会
C.醍醐灌顶 千钧一发 触手可及 牵强附会
D.振聋发聩 千钧一发 唾手可得 穿凿附会
[解析] 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千钧一发:原意是一根头发悬挂着三万斤重的东西,比喻极其危险。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唾手可得:比喻毫不费力就可以得到。牵强附会:意思是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含贬义。穿凿附会:把讲不通的道理硬要讲通或不相干的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答案] C
4.下面是某班级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描述图示要抓住图示各元素之间的联系,准确描述出“春游”的组织形式、具体准备、活动要求及活动内容。图示“分5组”是组织形式,图示“小组”统领的是准备和要求,图示“班级”统领的是活动内容。
[答案] (示例)本次春游全班分为5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准备所需物品,要求人人参与,组长负责协调;各组拿出美食进行班级评比,并参加游艺活动。
5.下面是一份家长会邀请函,在表达上有多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时光如梭,转眼间犬子即将进入生死攸关的高三年级。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他更希望得到您悉心的帮助。为了指导您有效地对孩子作心理疏导,鄙校决定于本月20日上午10时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家长会,聘请省内知名的心理辅导专家做专题讲座。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准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
××中学高二年级
2019年5月15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应该仔细阅读语段,注意这是一封邀请函,用语应当大方得体,符合谦敬规范。(1)“犬子”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儿子,不能称别人的儿子,可将“犬子”改为“您的孩子”。(2)“生死攸关”意为“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这里语境不符,可将“生死攸关”改为“至关重要”。(3)“指导”意为“指示教导,指点引导”,不适合用于学校和家长之间,可将“指导”改为“帮助”。(4)“鄙校”的说法过于夸张,不合语境,可将“鄙校”改为“年级”或“学校”。(5)“不得”不符合邀请函书面语的要求,不恰当,可将“不得”改为“请勿”。
[答案](1)“犬子”改为“您的孩子”;(2)“生死攸关”改为“至关重要”;(3)“指导”改为“帮助”;(4)“鄙校”改为“年级”或“学校”;(5)“不得”改为“请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几百万了,但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英国银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含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居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足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
C.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D.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结构思路和重要语句含意等的理解与把握。A项,根据第①段的表述可知“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表述错误。
[答案] A
7.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结构的分析。分析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对主题表达的作用、对文章结构的作用等方面组织答案。作者到濑户内海去旅行,承接了上文古人游览的经历,过渡到自己的体验中来,进一步印证了山水优秀的地方对心灵陶冶的作用,更具有说服力。
[答案] 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
8.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回答本题关键要审清题目的要求,“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实质就是围绕“山水自然与艺术、人生”的关系理解这两则材料。
[答案] (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
(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扑人”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