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考
本课话题 ——关爱儿童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谁取的”,“谁不取”,一一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种霹雳的人有的脸色惨白了,有的脸色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我胡乱造出些话来把学校骂了一顿,说它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叫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点评:真切率真的语言、极尽传神的心理描写,“拉家常”式的自然话语,都在不经意中展示着纯真的童心世界。表现了善良仁慈的丰子恺对纯洁无邪的童真的赞美和对儿童世界的热爱和向往。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10月23日,一篇小学生作文《藏在角落里的我》以其展现出来的“佛系心态”走红朋友圈。小作者在写作中流露出独立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被网友称为“一股清流”。比如谈到理想,她是“长大想当木匠,如果你有糖,我还是很想吃的。”提到考试,她也有自己的想法,“人家还没有绽放出才华呢,就被选为‘没用的人’。”50米跑了8.75秒,她很兴奋,爸爸也夸她是“小乖孩儿”。尤其是在文章结尾,小作者还亮出了自己思考的观点:“也许,我并不需要考哈佛北大,只要快乐就好。并不是每个人都不能呆在角落里,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
这篇作文走红除了小作者“佛系”的心态,还有一个亮点是语文老师给出暖心的点评:“这篇文章有《小王子》的感觉,让我大吃一惊,深深感动。”老师也在评语中及时鼓励小作者,“角落里的花朵一样芬芳。”
这篇“佛系”小学生作文不仅是在大家都在学习上使劲向前的社会中的一股清流,其展现出来的平和心态更是道出好多人真实的内心想法。看似只是一个小学生的内心独白,但其核心展现的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在大家纷纷点赞叫好的同时,我们也需适当反思当下的教育问题。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
2.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
——苏霍姆林斯基
3.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陶行知
4.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卢梭
5.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洛克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赴考(fù) 侥幸(jiǎo) 寝食不安(qǐn)
碾死(niǎn) 窥知(kuī) 霹雳(pī)(lì)
二、多音字
槛 宁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登陆·登录
两者都是动词。都有“登上”的意思。
“登陆”,是指登上陆地或比喻商品等打入某地市场。
“登录”,是指登记,也指计算机用户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进入计算机系统。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记者昨日获悉,3月2日、3日,南通艺术剧院越剧团将携两部代表剧目《红楼梦》、《贞娘恨》登陆(登陆/登录)宁波大剧院。
(2)张望·瞭望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望出去”的意思。
“张望”,①从小孔或缝隙里看;②向四周或远处看。侧重于平视。
“瞭望”,①登高远望;②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侧重于从高处望。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海龟正伸出头四处张望(张望/瞭望),身上的甲片有13片,斑纹由中央向四周放射,色彩艳丽。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他在上高中期间寝食不安,一心扑在学习上,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请说明理由:“寝食不安”,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十分忧虑担心的样子。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2)他平日看上去非常和气,为人也非常讲原则,但只要他看到任何一点损人利己的事情就会老羞成怒,打抱不平。(×)
请说明理由:“老羞成怒”,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用在此处感彩不符。
(3)近日曝光的“小学变4S店”事件同时挑战了爱心捐赠、贫困地区求学、行政道德等多个领域的底线,实在让人触目惊心。(√)
请说明理由:“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用在此处符合语境。_
[常识·速览]
随笔大师——丰子恺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我国现代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曾受业于李叔同(弘一法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其作品主要有《子恺漫画》、《子恺画集》、《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率真集》等。
丰子恺的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且多为关于艺术、儿童和人生的感怀与颖悟。其内容可分为三类:(1)探究人生和自然的奥秘;(2)写儿童情趣;(3)写本人生活经历和社会世态炎凉。他总是用明白如话的文字,将对象描摹得细腻生动,颇具神韵,在婉曲的叙述中又夹以议论,因而于素朴与隽永中含有哲理的意味。
[整体·感知]
文章记述了作者本人送一群小学生到杭州考初中的经历,展示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生活,以及纯真、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关爱、对儿童世界的向往之情,也流露了对当时考试制度的反感。
[文脉·梳理]
[答案] ①考试期间 ②发榜前后
[文本·层析]
一、阅读文章第1~10段,回答问题。
1.村民与学生们关心的事情有何不同?“我”对此又持怎样的态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村民:他们关心的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呀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有的车上,连妇人、老太婆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都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人与自然奋斗!”
(2)学生们:他们关心的只有考试,对那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都漠不关心;而且他们所学的知识都是和生活毫无关联的。“……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穿山甲喜欢吃什么东西?’……”
(3)“我”的态度:“我老羞并不成怒,笑着,倚在船窗上吸烟。”其中的“笑”表明了作者对学生们不关心生活,只知读些无用的书的无奈。
二、阅读文章第12~13段,回答问题。
2.第12段“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着无限的香气,大家讲起了不胜欣羡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试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拿用嗅觉感知的“香气”来表达孩子们内心对省立学校羡慕向往的感觉,更能表达孩子们希望能够被省立学校录取的愿望。
3.在第13段中,孩子们问过“发表还有几天”之后,还要立刻接一句“不关我的事”,这表现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发榜之前孩子们希望录取又怕不被录取的那种心存侥幸的心理。
三、阅读文章第14~16段,回答问题。
4.第14段中对人物的描写运用了怎样的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段文字运用了对人物群体描写的方法。通过对众多人物不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的描写,表现了这些孩子们天真活泼的天性,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在考试重压下的焦虑和期盼,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5.如何看待第14段中学生骂看榜老师的那些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学生纯真个性的体现。他们骂老师并不是心口一致,而是反映了他们想知道考试成绩的急切、紧张与不安的心情。
6.第15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孩子们的喜忧都是写在脸上的。面对考得不好的孩子,作者想安慰他们,便编出些话骂学校,不料却存在言语上的漏洞,无意中让考得好的人产生了怀疑,足可见他们的心是多么脆弱。
7.第16段“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这句话中的“捞得了”为什么不用“考得了”?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捞得了”更能表现出作者对考试的态度,在他看来,考试本应是很随便的一件事情,每一个学生都有学校可上。
8.从本部分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对考试持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孩子们被残酷的考试摧残得失去了许多童年应有的欢笑与纯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也深深地埋下了考得一个好学校就是今后有好的生活开始的观念。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而作者对此极为不满,但也只能无奈地付之一笑。
(教师用书独具)
[话题·互动]
话题:作者见到热火朝天的乡间抗旱情景生发许多感慨,鼓励孩子们投去关注的目光,而孩子们却“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对此应该如何认识呢?
学生甲:对热火朝天的乡间抗旱情景的不关心,反映出孩子们对备考的专心,他们一门心思都在考试上,一路上什么情景也吸引不了他们的关注。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的真正用意是以这种成人与儿童的视野、关注点的不同,来表现孩子们不谙世事、纯真乐观的内心世界。他们只会关注自己将要面临的考试,而面对世事艰辛却“不识愁滋味”。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情感、认知去要求稚嫩的孩子们,这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妙用对比明心理
本文作者突出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如“我”对农民抗旱场面的关注和孩子们的漠然置之对比;考得得意的人与考得不得意的人的表现对比;考中者与没考中者的表现对比……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紧张焦虑的心理,揭露了当时教育制度对孩子们身心的摧残。
2.写法指导
对比手法显本质
定义: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作用: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写法指点:(1)必须能表现对比事物的本质特征。
(2)必须选择相反的,如好的和坏的、新的和旧的等事物来进行比较。
3.迁移应用
阅读欧阳修的诗歌《画眉鸟》,简要赏析诗歌中的对比的表达效果。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这首诗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素材·应用]
课内素材
怎一个“考”字了得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类似调侃的“名言”引人深思。在丰子恺先生的《送考》中,我们看到了那一群本来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考试的重压下是如何的一味苦读而对现实变得麻木;我们也看到了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受到了怎样的摧残而致扭曲变形……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篇文章依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启迪我们深入地思考何为真正的素质教育。
【应用角度】 “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心理”。
课件45张PPT。难以忘怀的故事送 考234567891011121314登陆 1516张望 17× 18× √ 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伙盗贼真是猖狂,竟然在犯罪现场坐地分赃,结果被及时赶到的警察全部擒获。
B.曲阜尼山砚石,色呈柑黄,有疏密不匀的黑色松花纹,观之钟灵毓秀,触之滑腻温润。制作砚台,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
C.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D.郑爽蜷缩在椅子里,像一只顽皮的小猫。与网友们热火朝天的“侦查推理”和“斌爽恋”沸反盈天的舆论相比,身处风暴眼中的郑爽显得云淡风轻。
[解析] A项,坐地分赃:原指盗贼固定在某处瓜分赃物,后多指匪首等在家里分取同伙盗窃的财物。坐地,固定在某个地方。不合语境。B项,钟灵毓秀:指聚集天地灵气的美好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毓,养育。用错对象。C项,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褒贬误用。D项,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快餐式阅读的潮流下,互联网文化产品的质量始终是决定互联网文化产业和市场高水准发展的关键,而网络知识产权则亟须出台相关制度加以规范。
B.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旨在弥补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使新兴市场国家不再受制于人,从而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C.电影《狼图腾》与其说是关于社会历史、民族精神的寓言,不如说是对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劝诫,是一部与当代社会热点话题密切相关的“环境文学”。
D.依据杭州出台的国内首部网络交易政府规章,卖家如果骚扰、威胁消费者违背意愿做出或修改交易评价,将对其处以最高两万元的罚款。
[解析] A项,“互联网文化产品的质量”与“高水准发展”两面对一面;C项,搭配不当,“一部”与“文学”不搭配,应在“环境文学”后加“作品”;D项,偷换主语,“将对其处以”应改为“将被处以”。
[答案] B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一说它②________________。《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二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农民为了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③________________。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解析] 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结构作答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根据“这一天”可以判断①句的关键词是“阴历八月十五日”;②句根据下文内容判断,关键词是“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③句可以结合上下文,得知关键词是“节日”。
[答案] ①阴历八月十五日(或农历八月十五日) ②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③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4.请根据丰子恺先生的《巷口》这幅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超过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夕阳西下,晚霞如飘扬在天空中的轻纱,暮色温柔。奶奶牵着孙子的小手,伫立巷口,翘首盼望那远游者归来的身影——是儿子,是父亲。背后,深巷幽幽,低吟着等候者的悠悠心曲。
5.下面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导师史密斯教授写给他的学生张华的感谢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张华高足:
贵国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你多次屈尊邀请我来港,这一次,我敬谢不敏,惠临香港。来港后,你放弃休息,陪我观光、体验,并详细介绍大桥的主体结构、建造过程。在港几日,多有叨扰。十分感谢你的垂青!
史密斯
2019年2月26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应改为“爱徒”。②屈尊:客套话,降低身份俯就。应改为“盛情”。③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应改为“不再推辞”“没有推辞”。④惠临: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应改为“来到”;⑤垂青:表示重视。用于长对幼、上对下。应改为“款待”。
[答案] ①“高足”改为“爱徒”;②“屈尊”改为“盛情”;③“敬谢不敏”改为“不再推辞”“没有推辞”;④“惠临”改为“来到”;⑤“垂青”改为“款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云 霓
丰子恺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
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百度①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室内没有一处地方不热。坐凳子好像坐在火炉上。按桌子好像按着了烟囱。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弯成了磁铁的形状,薄荷锭在桌子上放了一会,旋开来统统溶化而蒸发了。狗子伸着舌头伏在桌子底下喘息,人们各占住了一个门口而不停地挥扇。挥得手腕欲断,汗水还是不绝地流。汗水虽多,饮水却成问题。远处挑来的要四角钱一担,倒在水缸里好像乳汁,近处挑来的也要十个铜板一担,沉淀起来的有小半担是泥。有钱买水的人家,大家省省地用。洗过面的水留着洗衣服,洗过衣服的水留着洗裤。洗过裤的水再留着浇花。没有钱买水的人家,小脚的母亲和数岁的孩子带了桶到远处去扛。每天愁热愁水,还要愁未来的旱荒。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田土已经硬得同石头一般。早耕的地方苗秧已长,但都变成枯草了。尽驱全村的男子踏水。先由大河踏进小河,再由小河踏进港汊,再由港汊踏进田里。但一日工作十五小时,人们所踏进来的水不够一日照临十五小时太阳的蒸发。今天来个消息,西南角上的田禾全变黄色了;明天又来个消息运河岸上的水车增至八百几十部了。人们相见时,最初徒唤奈何:“只管不下雨怎么办呢?”“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给忘记了!”但后来得出结论,大家一见面就惶恐地相告:“再过十天不下雨,大荒年就来了。”
此后的十天内,大家不暇愁热,眼巴巴地只望下雨。每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是问天气。然而天气只管是晴,晴,晴……一直晴了十天。第十天以后还是晴,晴,晴……晴到不计其数。有几个人绝望地说:“即使现在马上下雨,已经来不及了。”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农民依旧拼命踏水,连黄发垂髫都出来参加。镇上的人依旧天天仰首看天,希望它即刻下雨,或者还有万一的补救。他们之所以不绝望者,为的是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它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似乎义勇地像踏水的和看天的人说:“不要失望!我们带雨来了!”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愈加拼命地踏,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落雨了!落雨了!”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人们空欢喜了一场,依旧回进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每天有一场空欢喜,但每天逃不出苦闷和恐怖。原来这些云霓只是挂着给人看看,空空地给人安慰和勉励而已。后来人们都看穿了,任它们五色灿烂地漂游在天空,只管低着头和热与旱奋斗,得过且过地度日子,不在上那些虚空的云霓的当了。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后来终于下雨,但已无补于事,大荒年终于出现。现在,农人啖着糠粞②,工人闲着工具,商人守着空柜,都在那里等候蚕熟和麦熟,不再回忆过去的事了。
我现在为什么在这里重提旧事呢?因为我在大旱时曾为这云霓描了一幅画。现在从大旱以来所作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来,结集为一册书,把这首《云霓》冠卷首,就名其书为《云霓》。这也不仅是模仿《关雎》、《葛覃》,取首句作篇名而已,因为我觉得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态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与去年夏天的情况无异。就记述这状况,当作该书的代序。
记述即毕,自己起了疑问:我这《云霓》能不空空地给人玩赏吗?能满足大旱时代的渴望么?自己知道不能。因为这里所描的云霓太小了,太少了。似乎这几朵怎能沛然下雨呢?恐怕也只能空空地给人玩赏一下,然后其消沉到地平线底下去的吧。
廿四年③三月十九日作
【注】 ①百度:这里指华氏度。华氏百度约38摄氏度。②粞:糙米碾压时脱掉的皮,可作饲料。③廿四年:即民国廿四年,1935年。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先回忆往事,介绍作画《云霓》的缘由;再回到现实,点明写作《云霓》序的目的和内在的含义。
B.“这是去年的夏天的事”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作者显然想借此种刻意反复表示强调之意。
C.作者用语形象,如“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为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一句就很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D.作者以“云霓”命名画作、画集,在为画集撰写序言时又以“云霓”为标题,充分体现出作者对云霓的偏爱。
[解析] B项,“这是去年的夏天的事”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作者并没有“想借此种刻意反复表示强调之意”,只是客观点出“故事发生的时间”。
[答案] B
7.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①“我现在为什么在这里重提旧事呢?”一句中,“旧事”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一句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指去年夏天,两个月不下雨,天上出现的几朵云霓并未给渴盼降雨的人们带来甘霖,只给几近绝望的善良百姓带来些许安慰和勉励。②作者以“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的时代喻指中国严峻的社会环境,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现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自觉地把个人的艺术创作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贵精神和使命意识。
8.作者对太小太少的几朵云霓偏爱有加,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喜爱云霓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坚定地认为,这几朵云霓肯定给“大旱时代”的人们带来希望、安慰和勉励。仅仅这几朵云霓固然不能形成滂沱大雨,但集腋成裘,满天云霓就可能带来丰沛的雨水。所以,即使这些小云霓最终只能空空地给人玩赏一下,然后消沉到地平线底下去,作者依然坚持把它奉献给自己的民族和艰难的时代,让它“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