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雪景 晚秋初冬
本课话题 ——四季美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从来谈论西湖之胜景的,大抵注目于春夏两季;而各地游客,也多于此时翩然来临。——秋季游人已渐少,入冬后,则更形疏落了。这当中自然有所以致然的道理。春夏之间,气温和暖,湖上风物,应时佳胜,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或“浴晴鸥鹭争飞,拂袂荷风荐爽”,都是要叫人眷眷不易忘情的。于此时节,往来湖上,沉醉于柔婉芳馨的情趣中,谁说不应该呢?但是春花固可爱,秋月不是也要使人喜欢吗?四时的烟景不同,而真赏者各能得其佳趣;不过,这未易泛求于一般人罢了。
点评:将春夏与秋冬游览西湖的不同作对比,反衬冬季游湖的妙处,抒发与多数人不同的情怀。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
在南宋之后,又分别有元代钱塘十景,清代西湖十八景,清乾隆杭州二十四景,1985新西湖十景,2007第九届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西湖十景。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春题湖上》
2.梧叶新黄柿叶红,更兼乌桕与丹枫。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
——杨万里《秋山》
3.为爱湖光好,一步一长吟。黄莺见人至,飞起度湖阴。
——宋濂《湖上》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拂袂(mèi) 雪霁(jì) 繁遽(jù)
毡毯(zhān) 俯瞰(kàn) 涟漪(yī)
低斟浅酌(zhuó)
二、多音字
薄 差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情趣·兴趣
二者都有“趣味”的意思,但前者是指性情志趣,情调趣味;后者则指一种喜好的情绪。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有人认为江南水乡,本就是应该垂柳依依,桨声灯影。钓钓鱼、挖挖蛳螺是一种生活情趣(情趣/兴趣),可也有人认为是破坏生态,你认为呢?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连日的焦灼与痛苦、不吃不喝,已经让他头发白了一半,人也骨瘦形销。(√)
请说明理由:“骨瘦形销”,形容瘦削到极点。
(2)他一直在乡里称王称霸,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连当地官员也让他三分。(×)
请说明理由:“至高无上”,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多用于褒义,用在此处褒贬失当。
[常识·速览]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
钟敬文(1903—2002),原名钟谭宗。广东海丰人。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之一,被国内外学者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他还是著名的散文家,与朱自清、谢冰心、郁达夫、徐志摩、鲁迅和林语堂等人一起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十六家。其散文作品《西湖的雪景》、《花的故事》、《黄叶小谈》等被作为五四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重要收获,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中。
日本著名小说家——德富芦花
德富芦花(1868—1927),日本近代著名社会派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德富健次郎,芦花为其号。其代表作主要有长篇小说《黑潮》,散文集《自然与人生》。
《西湖的雪景》写于1929年1月,是作者在杭州任教时重游西湖的观感名作。文章以山水草木为对象,风格幽静清淡,加之钟先生浓厚的国学素养,通篇洋溢着诗情古韵,显得空灵隽永。
《晚秋初冬》选自德富芦花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这本集子被誉为“日本明治时代描写自然的典范”,里面的文章大多写于19世纪80年代末,陆续发表在日本的《国民新闻》上,并在1900年由东京民友社结集出版。德富芦花说:“题目定为‘自然与人生’,并不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证大地和人类的关系,只不过是将几页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公布于众罢了。”这些文字都是作者经过耳闻目睹,心中有所感,随即亲手直录下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一种静观自然的态度来写作的,他敏感的细微的观察,极富美感的文字表达,蕴含着作者对自然深切的热爱,朴素而富有诗意。
[整体·感知]
《西湖的雪景》是作者的代表作,文章通过雪天的西湖赏玩,描绘了清寒寂寥的西湖雪景,展示了雪中西湖独特的清幽与纯美,营造出一片超逸尘俗的净空天地,情感丰富而深刻,情致幽雅而独特,同时,在看似有限的情思中,暗含对时代纷乱的深切忧思。
《晚秋初冬》用细腻的笔法真实地展现了一幅凄美的晚秋初冬图景,整篇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捕捉生活中每一值得感叹的瞬间,笔触随着周边事物的变化而静静地游移,显现出一种宁静状态下平和的心态和哲人般的沉思。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孤寂、感伤而又从容豁达的心境,更能体会到他对自然的热爱。
[文脉·梳理]
[答案] ①详写 ②雨中的静
[文本·层析]
一、通读《西湖的雪景》,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西湖的雪景”,作者是一开始就描述冬日游览西湖的所见所闻吗?作者这样写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是。本文题目是《西湖的雪景》,但开头却是先宕开一笔,谈了一般游人都会选择春夏两季游览西湖,而自己却选择在秋冬之时,这样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探寻原因。
(2)通过这样的开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真赏者各能得其佳趣”,游览的关键并不在季节,而是在游人内心的体验。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自己欣赏雪景的过程的?请找出能够体现全文写作顺序的关键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文在写作中按照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化来组织材料。
(2)具体表现在:上车时大约已九点钟了;到了湖滨便换登汽车;当车过了白堤时;车过西泠桥以后;到了灵隐山门;向韬光庵去;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步行到岳坟;在岳王庙前登舟时;舟将驶到断桥时;到湖滨登岸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了。
3.作者在描写第二次雪景时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手法:移步换景。
(2)作者从白堤、西泠桥,到灵隐寺、韬光庵,最后泛舟过断桥,直至登岸,从不同的角度,以多变的笔法细致地勾勒出各个景点雪景的不同情态,将西湖的雪景写得气象万千、丰富多彩,并以细腻的笔调挖掘出远处的、眼前的、树上的、湖面的、漫漂的、堆积的等形态各异的雪景,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西湖雪的色彩之美、朦胧之美,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如同亲临现场“幽赏”一般。
二、阅读《晚秋初冬》,回答问题。
4.第(一)部分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落叶的?请结合文中实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是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写落叶的。时间:白天——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使人想起雨景;晨起——满庭皆落叶。空间:庭中落叶、门前银杏、遍地彩锦、树梢残叶。
5.第(二)部分是写晚秋初冬的静谧,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来写静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依据并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如:(1)两只麻雀飞到庭院里觅食;(2)一只苍蝇飞来,在格子门上爬动,发出沙沙的声响。连苍蝇在格子门上爬动的沙沙声都能听见那就足以显示周围的寂静了。通过动态的描写来衬托静态的景物,以动写静,则静之愈甚。
6.第(三)部分同样写景,与第(二)部分相比有何不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景角度不同,第(二)部分中写白昼的静,庭院的静,而这一部分写夜晚、雨及人的静。月夜——树影斑驳,炊烟升起;雨——雨打落叶,暮雨潇潇;人——默然独坐,顾影自怜。写景至此,由物及人,表现的是一种宁静致远的超然心态,尤其是结尾处能使人感受到作者孤寂的内心世界。
7.本文构思新巧,采用了片段式的构思方法,请简要赏析其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样写行文独特,具有跳跃性,有诗歌一样的节奏,自由、灵活,各个片段之间留出的空白,能给人余味与想象。文章写晚秋初冬,一会儿写户外景色,一会儿又写内宅的景象,笔墨集中;一会儿写白昼,一会儿写夜晚,随意放松。各节文字都比较短小,如同一个人说了不多几句话即陷入深思,很好地表现了作品的禅意与理趣。
(教师用书独具)
[话题·互动]
话题:格非说:“要将风景写活。要写出它的色彩、温度乃至生命。”按此标准有人认为《西湖的雪景》让人感觉不到色彩和温度,也有人认为《西湖的雪景》传达出来的景与情更加超越尘俗,你将如何评价?
学生甲:《西湖的雪景》所描绘的是冬天下雪季节特有的灰白,传达出的感受是冬季雪天的清寒,让人感受不到西湖应有的色彩与温度。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西湖的雪景》正是通过这种灰白的色彩和清寒的感受,表达作者的孤寂和超凡脱俗的心态。相比较而言,西湖的冬天没有其他季节热闹与色彩丰富,但正是这种冬景契合了作者的心境,景与情相得益彰。达到了融情入景、因景生情的艺术效果。作者说:“真赏者各能得其佳趣。”冬天雪中的西湖自是一种妙景,此时游西湖自是一种妙趣。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移步换景妙处多
《西湖的雪景》在描写第二次雪景时成功地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按照作者的行踪变化,从不同的角度,以多变的笔法细致地勾勒出各个景点雪景的不同情态,非常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2.写法指导
移步换景两注意
定义:移步换景法即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的一种写作手法。这种手法一般适用于游记类文章。
作用:(1)能够丰富写作的内容。
(2)能够使叙述、描写等更条理。
写法指点:(1)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
(2)设定一个中心,移步换景中心不能分散。
3.迁移应用
你参观过什么自然风景或者人文景观吗?请用移步换景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在我的顶部,坐南向北有一片长方形布局的建筑群,那就是“诸葛亮庙”。走进写有“汉室孤忠”、“西蜀贤相”、“南阳纯儒”十二个苍劲有力大字的庙门,环视一周,你一定会为庙墙四角都有的碾盘粗的古槐树而惊叹不已。这四棵古槐树虽然年代久远,可它们至今仍郁郁葱葱。有时候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它们竟会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
你进入的第一个大厅堂叫献殿。献殿两面的墙壁上,共镶嵌有四十块二尺见方的大青石板,其上有字,小的似拳,大的如斗,错落有致,形神兼备。若仔细来看,你会发现上面刻着的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全文,而这还是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岳飞亲笔书写的呢。正因为这样,我把它们看成是我最心爱的宝贝,唯恐有人损害了它们。
[素材·应用]
课内素材
诗情画意,融身于自然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生活乏味,负担沉重。其实,我们如果能够像德富芦花那样融身于美妙的自然,捕捉生活中每一处值得感叹的瞬间,那我们就会让自己的心灵处在一种宁静的状态下,平和地对待任何事情,从而收获一种从容、豁达的心境。如此,我们的生活想念也会变得更富有诗情画意。
【应用角度】 “自然”、“心情”、“自然与心态”。
课件48张PPT。文字绘出的图画西湖的雪景 晚秋初冬情趣 √×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爱自拍是天生的,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水边顾影自怜,比如可以沉鱼的西施;而进入文明时代的今天,人们又用自画像和雕塑留下自己的形象,蒙娜丽莎自画像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B.严冬时节,旷日持久的寒冷让人心生厌倦,好在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终于让人们感受到了冬日的欢乐。
C.很多人上班时侃侃而谈,下班回家却疲惫懒言,大多数人坦言自己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下班沉默症”。
D.李娜退役的消息一经传出,迅速引发了爆炸性的传播和议论,在沸沸扬扬的赞誉声中“娜姐”惜别网坛。
[解析] A项,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B项,旷日持久:多费时日,拖得很久。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项,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项,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含贬义。用在此处感彩不当。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B.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纠正和揭露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做斗争。
C.如果给让座者以起码的尊重,让他们感觉到让座行为的价值所在,才有可能真正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D.科学家计算过,鲣鸟从发现猎物收缩双翅,到俯冲扎入水中把猎物叼住,仅仅只需要820毫秒的时间。
[解析] A项,成分残缺。“生态文明”后缺少中心词“理念”,使得“树立”与“文明”搭配不当。B项,语序不当。“纠正”与“揭露”互换一下。从事理上说,“揭露”后才能“纠正”。D项,多余重复。“仅仅”与“只”重复。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诚恳邀请您参加我校的70周年校庆,到时您会有幸欣赏到著名艺术家的演出,我们恭候您光临。
B.天气炎热,同学非要请我吃冰淇淋,我只好笑纳了。
C.王主编说:“李先生,奉上新近刚出的一本拙著,请批评,请惠存!”
D.我从报纸上拜读了贵公司招聘人才的广告,今天惠顾了贵公司的网站。
[解析] A项,“有幸”是谦辞,不能用于主办方对嘉宾说。B项,“笑纳”用于请别人接受礼物。D项,“惠顾”对象运用错误,欢迎客人光临时用惠顾。
[答案] C
4.根据图表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源及贡献率
排放源
排放量(万吨)
贡献率(%)
煤炭燃烧
2 179
88.6
炼 钢
168.5
6.9
炼 油
68
2.8
机动车
41.6
1.7
合 计
2 457.1
100.0
新年伊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陆续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雾霾天气,PM2.5一度达700微克/立方米以上。经初步分析,近期雾霾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大,从图表中我们发现,①________________。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成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升高的最主要因素,由此可见,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煤炭燃烧是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来源
②减少雾霾,就要控制主要由煤炭燃烧而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5.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悬案》,请根据你的理解阐释漫画的寓意。要求语言准确、简明,不超过70字。
漫画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漫画寓意: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电脑输入方式给传统的人工用笔书写的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漫画隐约透露出对于传统书写方式逐渐衰落的无奈与伤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三月惊蛰春始开
雨 辰
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晴晴,或细雨蒙蒙,水汽的悄然升腾驱散了料峭轻寒,小草为大地铺展了浅浅绿意,一种清新、温润的气息在四周弥漫,让徜徉其中的你,感觉浑身通泰甚至有些许迷醉。在某些地区,春的步履姗姗来迟,然而“冻雷惊笋欲抽芽”,地下的植物已被唤醒。这一切无不表明,“春到人间草木知”。
在江南水乡,“天开地辟转鸿钧”,万千条抽芽的柳枝经微微春风的吹拂,越发轻盈柔美,一片片鲜绿从芦苇丛的枯枝败叶中蹿出来,贴地而长的荠菜、马兰头、艾草、泥胡菜,仿佛一个个玲珑的乡村女孩,争相点缀着千里沃野。
此时,行走于园林绿化带或杂草丛生之地,还得提防害虫的侵袭。在江浙的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人们把随带的扫帚插到田间地头,以示驱除虫害保护庄稼之意;或者在自家墙基、畜栏、厕坑等处撒上石灰末,在果树下洒上石灰水等等。记得少儿时代常听家母念叨:“金(惊)蛰银蛰,人吃狗食。刚出洞的蛇虫百脚是顶顶毒的!你可要当心哪!”
那时候,我们全家居住在一座墙院里,步出后门即是与菜园相连的一个池塘。原本静静的水面,到了惊蛰,就会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轻轻的,听起来像在敲着蒙布的小鼓。深潜水底的鱼儿,偶尔也会浮游上来,一甩尾巴又不见了踪影。耕耘菜园,铁耙翻起的蜂窝状泥块上,能看到好多条蚯蚓像幼鳝一样激烈地蹿跳。公鸡打鸣似乎也不择时间了,冷不丁会拍动双翅啼叫起来,跃跃欲飞。在隐蔽的墙脚边,还可发现蛇不知什么时候蜕下的皮,软不拉耷的一条,孩子们见了惊得大呼小叫。万物跃动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
向来靠土地吃饭的农家,诚然不会在这晴雨交替的时光只顾陶醉于人间春色而坐失耕种的良机。在长三角地区,此时已是一派“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之光景了。广播喇叭里播放的全国“两会”新闻,和着犁田机器的轰鸣声、农人《希望的田野上》的小曲声,已经在田地里喧腾起来,到处充满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派新气象。小麦大多已经拔节,青青油菜即将开花,禾苗茵茵似绿色锦缎,一爿一爿,在艳阳的映射下鲜亮夺目。农谚道,“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得歇”。此时,施肥、培土、适时灌溉对于农作物的长势是十分关键的,而同样不能有丝毫疏忽的还有对秧田防寒措施的落实到位。如能不失时机地把握好这些环节,加之风调雨顺,农家期盼的好收成就不会是梦。
今年惊蛰,虽然还没有百花争艳,没有燕舞莺歌,但它是春天的使者,引领人们去捕捉春的诗意,理解生物的奥秘和“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义,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蓝图。
(摘编自2018年3月9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薰梅、染柳、催桃”三词化静为动,赋予“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以人的功力,为展示万物复苏的季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B.作者描写江浙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不但表现了初春农家的生活习俗和情趣,还寄寓了远离害虫侵袭的厚望。
C.作者认为,要想取得好的收成,不失时机地施肥、培土和灌溉是十分关键的,同时,风调雨顺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D.本文运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勾勒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早春图画,启示人们抓住春的机遇,描绘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
[解析] “寄寓了远离害虫侵袭的厚望”无中生有。
[答案] B
7.文章标题为“三月惊蛰春始开”,其“春始开”在文中有什么突出表现?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在蠢蠢萌动,拉开了生机勃发的序幕。植物抽芽,动物跃动,表现出争早春的态势。②农家不失时机的开始耕作。到处充满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派新气象。
8.文章在描写春景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春景。如把春天的天色比作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把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描写为在敲着蒙布的小鼓。这样写,使行文更加生动形象,增添了艺术感染力。②引用古文俗语。如引用陶渊明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描写生机勃发的春景,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情趣与厚度。③用声音描写春景。如作者通过广播喇叭的播放声、犁田机器、农人的小曲声描写春景,这样写,不但增强了春天生机的立体感,而且增添了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