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蟋蟀
本课话题 ——关爱生灵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我的蟋蟀啊,有你们陪伴,我反而能感受到生命在颤动;而我们尘世泥胎造物的灵魂,恰恰就是生命。正是为了这个缘故,我身靠迷迭香樊篱,仅仅向天鹅星座投去些许心不在焉的目光,而全副精神却集中在你们的小夜曲上。
点评:作者从意大利蟋蟀的鸣叫声里感受到了“生命在颤动”,而这“生命”的颤动其实就是“灵魂”的颤动,体现了作者对生灵的关爱之情。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州伊斯特兰小镇被一望无际的森林所环绕,小镇上生活着5 000多名土著印第安人,茂密的森林为他们提供了食物、能源、住所和收入,可是,这一切的安静在2000年被搅乱了。
一个冬夜,一只饥饿的狼偷袭了村庄,吃掉了一个孩子。一个30多人的捕狼队很快抓住了并决定处死这只狼,为孩子报仇雪恨。
行刑那天,村民围得水泄不通。即将动手之际,一个叫潘帕斯的年轻人突然从人群中挤出来,嘴里喊着:“先不要动手,狼吃孩子的事肯定有隐情,请给我五天时间调查,调查不出来再下手也不迟。”
经过调查,潘帕斯发现在距离伊斯特兰小镇五公里的地方,有50多名伐木工人每天轮番上阵,将一车车的木材运往城市,而当地政府为了收取赋税,竟然默许了他们的非法行为。这样,狼的食物链就被破坏了,饥饿的狼不得不出来扰民,甚至到小镇上吃人。
潘帕斯意识到,与其说是狼吃了孩子,还不如说是政府的纵容吃了孩子。他多次找到政府官员交涉,最终促使官员邀请潘帕斯商议形成决议:伊斯特兰小镇周边的森林由村民自行管理;潘帕斯扩建管理队伍,并以投票的方式决定保护和利用森林的政策,同时建立了6家公司,分别进行木材运输、苗木培植和旅游餐饮等行业。
五年后,森林每年给小镇带来60万美元的收入,其中30%用于植树和防止森林火灾,30%用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其他部分是工人的工资,人们过着原生态的现代生活。
几年后,墨西哥把森林还给土著居民的做法,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赞扬,墨西哥便把这一模式推广到全国。
后来,潘帕斯建议委员会请判这只狼无罪,很快得到批准。伊斯特兰小镇把这只狼好好地豢养起来。他们说,这只狼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值得纪念。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老子
2.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3.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孟子
4.我赞同动物均有其权利,如同人类均有人权一样。这才是扩充仁心之道。
——林肯
5.当悲悯之心能够不只针对人类,而能扩大涵盖一切万物生命时,才能到达最恢宏深邃的人性光辉!
——史怀哲
6.一个国家的道德是否伟大,可以从其对动物的态度看出。
——甘地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静谧(mì) 栖驻(qī) 幼嫩(nèn)
确凿(záo) 褶纹(zhě) 闷热(mēn)
蔷薇(qiánɡ) 胼胝(pián)(zhī) 媲美(pì)
二、多音字
蹊 鞘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震动·振动
(1)“震动”通常是指体积较为庞大的物体发生的短时间的偶尔一次或几次间断式的震动。比如地震,火车震动,房屋震动,坦克震动等等。也可用于抽象的东西,比如心灵和思想上的震动。
(2)“振动”是指体积较小的物体,能持续一段时间的,机械式的连续的往复振动。如闹钟振铃,手机振动。“振”用于抽象的事物时,有激励、鼓动、鼓舞的意思,比如振奋人心,振奋精神,振作起来。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对比手动牙刷,舒客声波电动牙刷有着每分钟4 0000次的振动频次,高频快速声波振动所带来的水波冲刷流能对牙齿进行深层清洁。
(2)本周互金风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关于网贷降规模的要求,再度震动了网贷业,业界人士称之为“史上最严的监管”。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尽管老师苦口婆心地进行劝导,但这个伤心的孩子心里还是无动于衷,坚持要退学回家。(×)
请说明理由:“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句中“心里”与“无动于衷”有重复。
[常识·速览]
难以仿效的观察家——法布尔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他是“难以仿效的观察家”。1879年,发表《昆虫记》第一卷。到1910年第10卷问世,历时31年。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可惜委员会还未做出决议,法布尔便于1915年11月去世。
《昆虫记》是以大量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报告材料组成的巨著,共有10卷,220余篇文章。主体内容是对昆虫世界的观察和研究结果,同时也收入了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的文字。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生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字。他的文笔质朴,别有风趣,读者非常广泛。
科学小品
《意大利蟋蟀》是一篇科学小品。科学小品也叫文艺性说明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兼用科技语体和文艺语体(又称通俗科学语体)。它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语言风格生动活泼的一种说明文。是与简明平实的语言风格相对的一种说明文。
在科学小品的阅读和写作中应注意如下四个方面的情况:
(1)语言:准确周密而又生动形象。
(2)说明方法:多采用引用、打比方、举例等。
(3)表达方式:说明中又常常运用形象化的描述。
(4)修辞:多用比喻、拟人、引用等。
[整体·感知]
《意大利蟋蟀》作为一篇状物散文,作者客观地描述了意大利蟋蟀的发声器官和发声原理,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昆虫的感情,并且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文脉·梳理]
[答案] 发声方法
[文本·层析]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请简要分析。
(1)意大利蟋蟀与蟋蟀科昆虫的某些特征不大一致,这表现在它的服装不是黑色的,它的体形不那样粗笨。
(2)然而只要有一点儿动静,演奏家仿佛立刻就把发声器移到肚子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能去掉。用“某些”更加准确地表现出“意大利蟋蟀”与“蟋蟀科昆虫”的不同之处,并非完全不同,而只是有“某些”不同。
(2)不能去掉。用“仿佛”,使语言表达得更准确。因为它并不是真的“把发声器移到肚子里去”。
2.意大利蟋蟀的外形以及习性有哪些特征?请分条简要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肤色不是黑色的;体形修长,不粗笨;栖驻在小灌木或高高的草株上,过悬空生活;在夏天持续演奏音乐。
3.文章第2~3段详细叙述人们难以找到蟋蟀所在的位置,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介绍发声原理作铺垫。
4.《意大利蟋蟀》这篇文章写作的重点是什么?作者在倒数第3段中对“科学”的议论是为了表达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文的重点是在写蟋蟀的歌唱。
(2)倒数第3段的议论在于说明作者对动物的描述并不是纯科学的,他更关注“生命奥秘”,更关注令人感动的现象,他与笔下的生灵是有感情的,这是法布尔之所以长久地观察、记录昆虫世界的内在动因。
5.作为一篇科学小品,《意大利蟋蟀》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拟人手法,增加了说明语言的趣味性。
如文中作者称家蟋蟀是“乡间面包房和灶台的常客”;介绍两种蟋蟀不同的活动季节时说,春日“有交响乐演奏家野蟋蟀献艺”,夏夜“大显身手的交响乐演奏家是意大利蟋蟀”;在描述意大利蟋蟀的鸣唱时写道,这些“军乐队队员”、“躲在一簇簇小灌木里,彼此询问着,互相回答着”、“它们可能都对别人的咏叹调无动于衷,而是在为一己之欢乐纵情歌唱”等。
(2)比喻手法,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说明的内容生动具体,便于感知。如课文介绍蟋蟀的鸣叫时说,“在闷热的夜晚,这演奏正好是一台优雅的音乐会”,说明蟋蟀鸣叫声的变化时说“只要有一点动静,演奏家仿佛立刻就把发音器移到肚子里去”;写意大利蟋蟀的发声器官时说,两片鞘翅“薄得像葱头的无色皮膜”、“其形状都像侧置的弓架”、“其状宛如宽大的纱罗布船帆”;描述它们的活动时说“茂密的野草莓丛和笃耨香树,都成了它们的乐池”等。
(教师用书独具)
[话题·互动]
话题:本文在行文中涉及了许多生物学知识,你是怎样看待这些生物学知识的现实意义的?
学生甲:在人类与自然的交往中,自然的博大、平和、宽容使人类日益自高自大起来,像个被溺爱的孩子,任性、烦躁,毫无羞耻地向自然索取自己喜爱的一切。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也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人类到了必须反思的时候了,不能再单方面地认为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温室效应、沙尘暴、冰川融化等,很多不正常的自然现象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人类应该警醒了。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应该是姗姗来迟者,仅仅是大自然物种中的一个。虽然人类最终成了这个世界上最高等的动物,但人类作为生物有着社会性特征。基于此,人类高等的思维更需要联合,更需要在共进、共容中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更和谐地发展自己生活的社会。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运用拟人手法,增加语言趣味
本文运用拟人手法,增加了说明语言的趣味性。如:课文说家蟋蟀是“乡间面包房和灶台的常客”;介绍两种蟋蟀不同的活动季节时说,春日“有交响乐演奏家野蟋蟀献艺”,夏夜“大显身手的交响乐演奏家是意大利蟋蟀”;在描述意大利蟋蟀的鸣唱时写道,这些“军乐队队员”“躲在一簇簇小灌木里,彼此询问着,互相问答着”“它们可能都对别人的咏叹调无动于衷,而是在为一己之欢乐纵情歌唱”等。
2.写法指导
巧用拟人“三方法”
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这是锤炼语言、把语言写生动的又一重要方法。拟人的运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把动物拟人化。如:“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这些句子,把海底的动物比拟成活生生的人,既突出了它们的特点,又让人感到亲切、有趣。
(2)把植物拟人化。如:“细雨如丝,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这春天的甘露。它们舒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叶,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作者把杨梅树比拟成人,生动地描写出了春天的杨梅树生机盎然的可爱形象。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如:“我走向船头,迎着猛烈的海风,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这里把“浪花”人格化,充分表达出“我”此时喜悦的心情。
3.迁移应用
请用拟人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描绘春雨飘落村庄的情景,要求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这时候,雨滴调皮地从天空跃下,轻轻落在雨伞上,发出银铃般的欢笑声。路边的小花,欢快地昂起小脑袋,想把这些调皮的孩子留下做客;田野里的嫩苗,张着大大的嘴巴,贪婪地吮吸着雨滴的香甜,就像是一群饥渴的孩子;路边的大树,沐浴在风雨中,显得极为惬意。风姑娘忙得不可开交,她温柔地呼喊着:“下雨啦,下雨啦——”不一会儿,这个小村庄热闹起来了。
[素材·应用]
课内素材
倾听万物的心跳
廊内春风轻轻拂过,窗外绿色流光溢彩,让我们走进那充满神奇的《昆虫记》,走进自然,倾听万物的心跳。
虽然在人类看来,许许多多的小生灵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它们是那么弱小,它们是那么卑微。但在享有“昆虫界荷马”声誉的法布尔看来则不然。在他的眼中,昆虫的世界也是诗意盎然,丰富多彩。它们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捧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希望我们人类能够用心来倾听万物的心跳,那样我们的内心会更加淡定,从容,乐观,坚强……
【应用角度】 “人与自然”、“走进自然”、“生命”等。
课件45张PPT。人与物的对话意大利蟋蟀震动振动×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生活条件的改善让很多人更加注重养生保健,许多电视节目也向人们推荐所谓的“保健知识”,有些保健知识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以假乱真。
B.一个好的导演,会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无动于衷地融入其中。
C.与求职者的心不在焉相比,企业为吸引那些对生活品质要求更高的“90后”新生代农民工,可谓绞尽脑汁,尽其所能提高了福利水平。
D.郑洁对阵斯托瑟,在决胜盘2比5大比分落后的绝境下,连胜5局,让满场当地球迷目瞪口呆。
[解析] A项,本句的语境是指一些保健知识实际上并不正确,并不是用假的东西去冒充或混杂真的东西。该用“似是而非”。B项,“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C项,本句语境是企业为吸引农民工绞尽脑汁,而“90后”新生代农民工却是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该用“漫不经心”。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解学生的体质状况,今年南开大学在自主招生复试中加入了体质测试内容,考生须参加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项目的测试。
B.近日,广电总局发出通知: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要按照“谁办网谁负责”的原则,对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推进先审后播的管理制度。
C.电子商务的技术风险很大,病毒可通过网络快速扩散,一旦某程序被病毒感染,则整个互联网交易系统甚至整台计算机都会受到病毒威胁。
D.目前市场上的口罩五花八门,有些口罩虽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空气中的粉尘进入呼吸系统,但它本身带有的挥发性气体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解析] B项,搭配不当,“推进”与“制度”不搭配;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整台计算机甚至整个互联网交易系统”;D项,成分残缺,“解决”后面缺宾语中心语,应在“系统”后加“的问题”。
[答案] A
3.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客套话,其中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A.对学生京剧团要排练经典京剧《打龙袍》这事,我们学校一定会鼎力支持。
B.虽因身体欠安,有所耽搁,但本人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C.我前天不小心在学校餐厅丢失雨伞一把,期盼拾到者璧还原物,本人真心感谢。
D.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解析] A项,鼎力:敬辞,大力(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B项,“欠安”是称人生病的婉辞,不能用于自己。C项,“璧还原物”,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璧”敬称对方的东西。此处用于称自己的书,不得体。
[答案] D
4.把下面(1)(2)两句话插在下面这段文字中什么地方最为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
在与我们食息于同一个星球的动物中,要数昆虫的数量最多了;然而,关于它们的生活习性,诸如觅食、交配、养育后代,除了昆虫学家,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但人类毕竟较其他动物有更强的好奇心,因而他们在闲暇的时候总想看看身边的小虫子们是如何生活的。法布尔的《昆虫记》无疑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1)乃至它们与周围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等等
(2)那么,对他们来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一定要认真分析语段中的句意关系,从承前省略、句式一致、话题一致、关联词语搭配等角度考虑(1)(2)句应该处的位置。
[答案](1)放在“诸如觅食、交配、养育后代”一句后。因为(1)句是说明它们“生活习性”的。
(2)放在“因而他们在闲暇的时候……是如何生活的”一句后。“那么,对他们……”是承接上文中“因而他们……”而来的。
5.下面是某省高考录取平行志愿投档办法示意图,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表述投档的流程。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不含标点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关注箭头的指示方向。由箭头的指示方向可知,依次检索考生填报的ABCDEF六个志愿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都不符合,则投档失败,进入征集志愿;另一种是符合条件志愿,则投档成功,由高校决定录取与否,不被录取则进入征集志愿。
[答案] (示例)依次检索考生填报的ABCDEF六个志愿,如果A达不到投档条件再检索B,以此类推。志愿中最先出现的符合条件志愿,即为投档成功志愿,由高校决定录取与否,不被录取则进入征集志愿。如考生填报的志愿均不符合投档条件,则退档进入征集志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细 菌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我们认为,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魔鬼。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我们断定,它们干起坏事来该是饶有兴致的。它们到我们身上逐利,它们数量太多,疾病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假如我们成功地剿灭了一种疾病,总会有一种新的疾病伺伏在一旁,等着取代它的位置。
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从来都只是那个庞大的细菌王国相对漠不关心的对象。细菌致病并非常规,疾病通常是由为共生而进行的谈判无结果造成的,是因为共生双方中的一方越过了边界线。
③有些细菌只是在产生外毒素时才对人类有害,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只是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白喉杆菌和白喉链球菌只有在受到噬菌体【注】侵袭时才产生毒素。为毒素的产生提供密码的是病毒,未受感染的细菌是没有获得密码通知的。我们染上了白喉,那是一种病毒感染,但病毒感染的不是我们。我们卷入的不是一场跟毒素的直接对抗赛,而好像是无意中撞入了他人的麻烦。
④有些微生物具有侵害人体的特殊能力,如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疟原虫等。但从进化论的意义上讲,它们能引起疾病或死亡,这对它们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对大多数细菌来说,引起疾病也许是它们的祸事,它们要冒的生命危险比我们的危险更大。一个人带上了脑膜炎病原菌,即使不用化学疗法,致命的危险也不大。相比之下,脑膜炎病原菌运气不好碰到人身上,它们致命的危险可就太大了。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只停留在人体的表面,在鼻咽部待着。脑炎流行时,大多数带菌者身上、鼻咽部就是病原菌待的地方。一般说来,它们在那儿对人是无害的。只有在原因不明的少数人身上,它们才越过了界线。这时人菌两方就一块儿遭殃了,而大多数时候,更遭殃的是脑膜炎病原菌。
⑤大多数细菌一门心思在吃喝,它们不断改变着有机分子的结构,这样,这些分子便可被用来满足其他生命形式的能源需要。总的来说,这些细菌相互之间不可分离,以相互依赖的群落的形式生活在土壤或海洋中。有一些细菌在更专门、更局部的关系中成了更高级生物的共生者,作为工作零件活在其组织中。如果没有根瘤菌,豆科植物的根瘤就不会形成。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成了动物营养系统的一部分。当然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它们在一切生物里都是正式居民。
⑥细察之下,最居心叵测的微生物——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它们一有机会就侵入人体,进行繁衍,有一些会到达我们肌体最深处的组织,闯入血流,但还是我们对它们的存在作出的反应使我们得病。我们身体中用以迎战细菌的火药这样猛烈,又牵涉这样多的防御机制,它们对我们的危险性比入侵者还要大。我们周身都是爆炸装置,我们全身布满了地雷。
⑦是细菌带来的信息让我们受不了。我觉得,我们的大多数病很可能都是这样得的。有些时候,滥杀的机制是有免疫作用的,但我们因一些信号就把自己撕毁成碎片,我们在这些信号面前非常脆弱,比在任何食肉兽群面前还脆弱。实际上,我们在受着自身的五角大楼的摆布。大多数时候是这样的。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
【注】 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总称。
6.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人们认为细菌是造成人类疾病的最主要根源。
B.细菌对人类漠不关心,细菌致病往往是因为它与人类无法共生。
C.细菌只有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而这些外毒素是对人类有害的,其有可能导致人们产生疾病。
D.大多数细菌通过一门心思吃喝不断改变着有机分子的结构,而这些分子便可被用来满足其他生命形式的能源需要。
[解析] C项,“细菌只有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有些细菌”。
[答案] C
7.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分析开头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强调了什么?是否起到点题作用?它与下文有何联系?据此再联系文本内容,就可以概括出答案。
[答案] ①内容上,说明了人们对细菌的错误认识和态度;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细菌和人类疾病二者关系的说明与分析。
8.科普文章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特色。
(1)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为了使文章语言生动,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第(1)句中的“精明”本是形容人的性格特点的,此处用来形容脑膜炎病原菌,显然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病原菌的特点;第(2)句则将细菌比作“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表明了它们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把脑膜炎病原菌作为头脑灵活的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它们选择安全部位来生存的能力。
(2)运用比喻手法,将细菌比作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形象地说明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澄清了人们对细菌的错误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