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课件+学案+练习) 《云南冬天的树林》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课件+学案+练习) 《云南冬天的树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7 15:32:08

文档简介

云南冬天的树林
本课话题 ——人与自然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心情是一种归家的心情。生命和死亡,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各有自己的位置。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在这美丽、伸手可触的林子中,惟一的愿望就是躺下。躺下了,在好日子,进入林子深处,在松树叶或者老桉树叶的大床上躺下,内心充满的不是孤独、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个季节),不是忍受,而是宁静、自在、沉思或倾听。
点评:在一切都可以被复制、大地的根基也开始动摇的年代,人与自然、自然与天道之间的关系,正在成为测量现代人精神质量的重要指标。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王有德是“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全国治沙劳动模范”和全国“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全国十大国有林场管理奖获得者。1985年他担任宁夏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副场长,从此开始了他的治沙生涯。30年来,他想的、做的只有一件事——治沙。在浩瀚的毛乌素沙地腹地,他用火热的情怀,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完成治沙造林25.9万亩,控制流沙面积30万亩,在毛乌素沙地腹地织出一条绿龙,将沙漠紧紧锁住。除了治沙,他还治穷。在他的带领下,全场职工一心一意发展林业奔小康。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
2.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6.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安石《咏石榴花》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炫耀(xuàn)   牛蒡(bànɡ)   脚踵(zhǒnɡ)
洞穴(xué) 沼泽(zhǎo) 嫩绿(nèn)
喧嚣(xiāo) 麂子(jǐ)
二、多音字
冠 模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充满·充斥
二者都是动词,均有填满、装满之意。
“充满”是中性词,泛指填满或充分具有,对象广泛,可指人、具体的事或物。
“充斥”是贬义词,带有厌恶色彩,指到处都塞满。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由于我国的外墙保温技术在推广之初就未能严格按照消防标准执行,造成了大量的低端保温材料产能盲目发展,低价劣质产品充斥(充满/充斥)市场,整个行业徘徊在低水平上。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虽已时过境迁,但四川地震发生后上演的无数次触目惊心的生死大营救的鲜活场景仍旧历历在目。(×)
请说明理由:“触目惊心”,指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贬义词。用在此处褒贬失当。
(2)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猛龙球员洛瑞面对坏掉的话筒不知所措。随后,BR在推特上发布了这段视频,并配文“洛瑞正在纠结”。(√)
请说明理由:“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3)对孩子来讲,学习好不等于一切好。我们发现,有些优等生的书包也乱七八糟,这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学习行为习惯还有值得改正之处。(√)
请说明理由:“乱七八糟”,形容无秩序,无条理,乱得不成样子。
[常识·速览]

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于坚
于坚(1954—),现代著名诗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含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散文集《棕皮手记》等十余种。与诗人韩东等创办《他们》诗刊,影响很大。曾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

于坚一直生活在云南。他说,云南是边远地区,但并不意味着写作也是边远的。重要的不是你在哪个地方,而在于你是从哪个地方看见那种普遍的、超越时间的东西。你在具体的时间里表达了没有时间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作家。本文正是体现其思想的一篇力作。
[整体·感知]
本文以树叶为例,认为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经构成了“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在“意义”的作用下,我们平常谈论的树林、落叶等等早已经不是事物的本身。作者认为,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的优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现自己的状态。这就是要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文脉·梳理]

[答案] ①要回到事物本身 ②大自然专注的凝视和倾听
[文本·层析]
一、阅读文章第4~9段,回答问题。
1.请解释“连绵不断的死亡和连绵不断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个季节共存,死去的像存在的一样灿烂而令人印象深刻”句中“灿烂”的含义。(要求摘录原文有关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它脱离了树和天空的时间,进入了另一种时间。在那儿具有叶子这种外形的事物并不呈现为绿色,并不需要水分、阳光和鸟群。它是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
2.选段是从哪些角度写树叶的死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落下的过程;写落下的心理;写落下的意义。与北方的树叶对比着写。与“在树上”的叶子对比着写。
3.下列句子内涵丰富,请阐释之。
(1)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心情是一种归家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为它离开了自身的属性,离开了自己的“本质”,离开了集体,选择了全新的深红或者褐黑;因为它在落下的过程中创造了漂浮,把握了自身;因为落下并不是死亡,而是成为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件事物。
(2)树叶无论是活着(在树上)还是死去(在树下),各有自己的位置,在树上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也没有被抛弃的寂寞,都是归家。
4.“一片叶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丽的细节啊”,可是我们为什么会忽视了这些细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人总是在事物身上加上了很多意义,我们了解事物总是先通过意义来了解,而忽视了事物本身。我们被意义“阻隔”和“遮蔽”了,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语以外的风景。
5.请概括第5段中下面一段话所描写的内容,并简要分析其中包含的作者的人生观。
这不是一块石头或一只蜂鸟的落下,不是另一片叶子的落下。它从它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在阳光的粉末中,它并不一直向下,而是漂浮着,它在没有水的地方创造了漂浮这种动作,进入高处,又沉到低处,在进入大地之前,它有一阵绵延,那不是来自某种心情、某种伤心或依恋,而是它对自身的把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段文字描写了云南冬天树林中树叶的下落状态。(2)这段文字表现的作者的人生观是树叶的落下没有生命凋零的悲哀,却有阳光和精彩的创造。其中包含着一种豁达的人生观,生得灿烂,死得静美。
6.第8段在全文的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再次说明云南冬天的树林死亡与生命是同在的,它们只是“各有自己的位置”,应该去除绿叶向上、落叶凋零的俗套意义,去接近事物的本真;本节后半段提出“躺下”可以去接近事物本真,下面几节文字具体展开以“躺下”的姿态亲近自然的情形,具有启下作用。
7.第9段对声音的描写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种描写方法与传统地看待自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2)传统中我们看待自然总是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比如叙述绿叶的攀登并仰视他,哀叹落叶的“寂寞”并为他伤感。本文的描写却是让我们不要想当然的去表达什么意义,真正想走进自然,就必须卸去对自然的预设的想法,让自然呈现自己的状态。
二、通读全文,回答问题。
8.认真阅读课文,你认为云南树叶的死亡与北方树叶的死亡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云南树叶
北方树叶
死永远是单个的
死多是集体的
不在固定的季节死
多在特定的季节(冬天)死去
树叶的死令人感动
令人惆怅或怜惜
9.云南冬天的树林更替的显著特征是什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更替更接近于自然,树叶的生死有种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静。
北方的树,每到秋天,树叶像是抗拒恶劣的气候或是向上天申诉似的,一起从树冠上飞下,来向大自然展示它们抗争的力量与决心,那种死亡是让人惊悚的。经过这场搏斗之后,大地便归于沉寂、荒寒。而云南冬天树林里树叶的死亡只是某一片落叶的自觉选择,没有作为集体的“树叶”死亡,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状态——平和。
这种特征是通过与北方的树叶对比展示出来的。
10.作者说“在这美丽、伸手可触的林子中,惟一的愿望就是躺下”,“躺下”这一姿态有哪些含义?“躺下”人能欣赏到哪些不同的风景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含义
“躺下”可以看作是一个真实的动作,一种观察的角度,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姿态,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用不带有任何人文精神的干扰的审美姿态去尊重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态
树叶天空
生的和死的同样丰满、同样拥挤、同样辉煌
蜘蛛织网
自足自在的昆虫,守着它那一份很小的天堂
风景
鸟儿生活
梳头、跳跳、休息,自由自在
蚂蚁生活
没有什么其他的团结能比一群蚂蚁的团结更具有“团结”这个词所包含的全部意义

只有光在不同的亮处、明处、晦处、暗处,不同的方位,把原来已被命名的事物打散,组合成一些圆的、方的,看上去像是一些新事物的轮廓
自己
人对树林的错觉,人对自己的错觉;人的真相,树林的真相
(教师用书独具)
[话题·互动]
话题:对于不同地域的冬天的植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人喜欢北方冬季的树木,而有人更钟情于南方冬季的树木,你的观点呢?
学生甲:北方的冬季的树木在与恶劣的气候抗争之后,树叶翩然从枝头飘落。大地上繁华褪去,但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正是自然的本真,这正是北方冬季的树木的美丽。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南方冬季的树木仍是苍绿一片,葱茏一片,偶尔有些红叶、黄叶冒出来,使山林的调子显得更为暖和。而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更替更接近于自然,树叶的生死有种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静。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用白描手法,显事物真实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如作者在描写叶子落下时的文字“它从它的角度,经过风的厚处和薄处,越过空间的某几层,在阳光的粉末中,它并不一直向下,而是漂浮着,它在没有水的地方创造了漂浮这种动作,进入高处,又沉到低处……”,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很少用带主观色彩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力求除去语言的“遮蔽”,客观地描绘了事物的真实状态。
2.写法指导
简省白描更传神
定义: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作用:让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写法指点:(1)要突出重点。白描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也不用曲笔或陪衬,但要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情态。
(2)概括、传神。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须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省俭,又传神。
3.迁移应用
下面这首诗歌全用白描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村 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这首诗全用白描手法,前两句写苍苍霜草、切切虫吟;第三句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描写了皎洁、清新的画面。全诗没有直接抒情,而是用自然景物的变换写人物感情变化,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
[素材·应用]
课内素材
放低姿态,融于自然
云南冬天的树苍绿、葱茏,落叶独自落下,有种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静。云南冬天的树林告诉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生命,只要我们懂得生命的规律,就会让春天永驻我们的心里。所以,在自然万物面前,我们要放低自己的心态,因为只有这样,自然就会向我们敞开怀抱,达到物我同一,神与物游的澄明境界。
【应用角度】 “心态”、“物我合一”、“融于自然”。
课件50张PPT。文字绘出的图画云南冬天的树林2345678910111213充斥 14× 15√ 16√ 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央视科教频道举办了诗词大会比赛,邀请备受人们喜爱的蒙曼、康震等老师坐而论道,助解中华古典诗词文化。
B.在时速三百千米的高铁上,书香陪伴的旅程充满韵味,小说的曲折、散文的柔美和诗歌的奔放融汇成对目的地的心旷神怡,蓦然抬首,窗外春意盎然。
C.关键时刻,总有可敬可爱的人挺身而出,舍弃小我成就大我,他们血管里流淌着英雄的血液,精神上与烈士们息息相通,延续着民族精神的滚滚洪流。
D.今天,据网上微博爆料,临沧疑似开来大批解放军陆空部队!山上,公路到处是我们连绵不断的部队。气氛紧张而亢奋。
[解析] D项,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A项,“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正事,后指空谈大道理。与语境不合。B项,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此处使用对象不当。C项,息息相通: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此处不合语境。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国际文化首届论坛上,作为论坛主办方之一的中国丝绸之路基金会的代表宣布,将在“丝路”沿线共同发起寻找100个“丝路明珠”的文化活动。
B.《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认为,流行语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传递社会“正能量”,合乎汉语语法规范,既要有流行性,也要有创新性。
C.中海油“海洋石油981”钻机平台项目管理得力,优化提高了作业效率,确保了西沙中建岛附近海域作业按期顺利完成。
D.近年来,鉴于数字图书的发展及互联网在线教育的持续火爆,使得智能教育泡沫进一步扩大,引起了教育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应为“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论坛上”;且“100个‘丝路明珠’的文化活动”表意不明。C项,搭配不当,“优化”与“效率”不搭配,可改为“优化钻机设计,提高了作业效率”。D项,成分残缺,可删去“鉴于”。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敬请广大读者赐稿,来稿请寄:长沙市玉兰花路88号《读书》编辑部郭亮敬启。
B.您的文章我已经拜读了,另外这文章里有几处错误,我已经给您斧正了。
C.在信的最后,该公司的人事主管恭敬地写到:“经理一职,尚祈俯就。”
D.苏先生说:“今日有缘相聚,实在不易。您是马齿徒增,我是碌碌半生,怎不让人感慨!”
[解析] A项,敬启:敬辞,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适用于工作关系。用在编辑自身不妥当。B项,斧正:用于请对方修改文章,敬辞。此处用于自己不得体。C项,俯就:请对方同意担任某种职务,敬辞。使用正确。D项,马齿徒增: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用于别人不得体。
[答案] C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环境污染历来被看作“全球问题”,这不但因为①________________,一个国家遭遇的污染非常容易进入另一个国家;而且因为各国的环境缺陷往往形成复合结构,带来综合性环境效应。由此来看当前国内的雾霾天气,就不能将②________________要么单纯归于国内的产业或生活方式,要么单纯归于国家层面的缺乏规划和监管不力。面对雾霾持续不退和PM2.5数值居高不下的现状,现在迫切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个人,③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环境污染的影响没有国界(答出环境污染的扩散性、传播性等意思即可)②污染的成因(原因、责任、过错等也可)③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观念(运用“都”、“共同”、“携手”等词语表达齐心合力治理污染的意思即可)
5.下面是《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基础性调研报告》的部分数据,请根据图表,写出两条结论。不超过90字。
居民有文化实践消费习惯的各项占比情况
不同性别的人均年文化消费状况(单位: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看电视和上网在人们的文化实践活动中所占比例最大。(意思对即可)
②不同性别的人在文化消费上的总平均花费相差不大,但男女对文化消费类型的偏好有所不同,其中影像设备是男女最大的文化消费支出。(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青岛的树
苏雪林
近处万瓦鳞鳞,金碧辉煌,远处紫山拥抱,碧水萦回。青岛是个美丽的仙岛,也是我国黄海上的一座雄关。百余年前被德国人强行割据,十余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行将失败之际,又被日本人趁机攫作囊中物,现在才回归我国版图。只愿这一颗莹洁的明珠,永远镶嵌在我们可爱的中华王冠上,放射万道光芒,照射着永不扬波的东海,辉映着五千年文明的光华!
青岛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树多。到处是树。密密层层的,铺天盖地的树,叫你眼睛里所见的无非是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所感受的无非是清凉如水的爽意。从高处一看,整个青岛,像是一片汪洋的绿海,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我们中国人说绿色可以养目;英国十八世纪也有个文人写了一篇文章,将这个理由加以科学和神学的解释,他说道:别的颜色对于我们视神经的刺激或失之过强,或失之过弱,唯有青绿之色最为适宜,造物主便选择了这个颜色赐给我们,所以我们的世界,青绿成为主要的部分。这道理也许是对的吧。
我常自命是个自然的孩子,我血管里似流有原始蛮人的血液,我最爱的自然物是树木,不是一株两株的,而是森然成林的。不过诞生于这现代社会,受了诗书的陶冶和各种物质文明的熏染,我的蛮性已被过滤得所余无几了。因此那充满毒蛇猛兽的赤道森林,我不敢领教;连绵千里,黑暗不见天日的非洲某些地区的森林,我也思而生畏。我只欢喜都市或乡村人工培植的茂密森林,像从前欧洲和今日青岛所见的,便感满足。
不过像巴黎的卢森堡、里昂的金头公园,虽万树如云,绿荫成幄,我可不大中意,因为游人太多,缺乏静谧之趣。你的心灵不能和自然深深契合,虽置身了无纤尘的水精之域,仍不啻驰逐于软红十丈的通衢,还有何乐趣之足道?
我毕生不能忘记的是十年前里昂中法学校附近菩提树林的散步。那里有好几座菩提树的林子,树身大皆合抱,而润滑如玉,看在眼里令人极感怡悦。仰望顶上叶影,一派浓绿,杂以嫩青、浅碧、鹅黄,更抹着一层石绿,色调之富,只有对颜色有敏感力的画家才能辨认。怪不得法国有些画家写生野外之际,每一类油彩要带上五六种,譬如蓝色,自深蓝、靛蓝、宝蓝、澄蓝直到浅蓝,像绣线坊肆的货样按层次排列下来。这样才可用一枝画笔摄取湖光的滉漾、树影的参差和捕捉朝晖夕阳、风晨月夕光线的变幻。大自然的“美”是无尽藏的,我们想替她写照也该准备充分的色彩才行。
散步倦了,不妨就着那软绵绵的草地坐下来,将身子倚在树上。白色细碎的花朵,挟着清香,簌簌地自枝间坠下,落在你的头发上、衣襟上。仲夏的风编织着树影、花香与芳草的气息,把你的灵魂,轻轻送入梦境,带你入于沉思之域。教你体味宇宙的奥妙和人生的庄严,于是你的思绪更似一缕篆烟,袅然上升而游于无垠之境。
回到祖国,我常感觉心灵枯燥,就因为郊野到处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秽,即使有几株树,也是枯黄凋萎,了无生趣,所以我曾在《鸽儿通信》里大发“故国乔木”之叹声。
记得我初到青岛时,曾对我们的居停主人周先生说:“青岛,果然不愧这一个‘青’字,从前国人之所以名之为青,想必是为了这里树多的缘故。”
“您错了。”周先生笑着说,这地方如真算个岛,则从前当呼之为‘赤岛’——青岛之东,有一个真正的小岛,其名为赤——而不能名之为青。因为它在德国人割据以前,原也是个不毛之地。从前的青岛,都是乱石荒山,不宜种树。德国人用了无数吨炸药、无数人工,轰去了乱石,从别处运来数百万吨的泥土,又研究出与本地气候最相宜的洋槐,种下数十万株。土壤变化以后,别的树木也宜于生长,青岛才真的变成青岛了。
别人从不能种树的石山上,蛮种出树来,我们有无限肥沃的土地,却任其荒废,这是哪里说起的话!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交代了青岛的地理位置,回顾了青岛屈辱的历史,更展现了其悠久而辉煌的文明。
B.作者把青岛比作是“一片汪洋的绿海”,而“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这样写形象地表现出了青岛树多而密的特点。
C.“回到祖国,我常感觉心灵枯燥”,是因为“我”对祖国落后的现状不满,回国前的希望与回国后的失望形成强烈的对比。
D.这篇散文写了青岛的树,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青岛的树的喜爱。文章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解析] A项,“更展现了其悠久而辉煌的文明”于文无据。C项,“‘我’对祖国落后的现状不满,回国前的希望与回国后的失望形成强烈的对比”不合文意,从文中看,“我常感觉心灵枯燥”是因为“郊野到处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秽……”的环境了无生趣。D项,“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文中并没有充分体现,本文的文笔也不“诙谐”。
[答案] B
7.文章题为“青岛的树”,本应着力写青岛的树,但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描写里昂中法学校附近的菩提树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题时应考虑内容的安排与中心之间的联系。文章题为“青岛的树”,但却在第4、5两段着力描写了里昂中法学校附近的菩提树林,并突出了其静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这与下文作者归国之后所见“郊野到处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秽”形成对比,自然引出后文对青岛树的描写。
[答案] 表达自己对静谧的茂密树林的喜爱之情和初回国时对所见荒废景象的失望之感,烘托(衬托)青岛的树,突出见到青岛的树时的惊喜。
8.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紧扣文章主旨,联系文中所写的时代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感情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读作者情感的钥匙。其次,要紧扣原文中的表述进行分析,不主观附会。最后,分析要结合文本,符合文中所反映的事实,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示例)在历史与现实的纠结中,作者内心情感矛盾而复杂:①痛恨德国人的入侵,却又偏偏喜爱入侵者所植的树木。情感矛盾。②入侵者炸山植树,我们有肥沃的土地,却任其荒废。痛惜而无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