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 父亲 女歌手
本课话题 ——父亲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里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枝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父亲哦,即使我手中的笔使得如你那根肉红的扁担一样得心应手,面对故乡苍凉的山影里你渐渐凋谢的白发,我又能写些什么呢?
点评:连用五个排比句,描写父亲劳动生活的画面,营造了凄美的氛围。赞美了父亲的勤劳、坚强、容易满足和质朴,又写出了父亲的穷苦和艰辛!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铁肩汉吴峰
在父亲节到来前夕,记者再次来到吴峰家中,听吴书宇讲述心目中伟大的父亲。
从上学第一天开始,父亲就开始背他,那个时候父亲年轻,自己也不重,背起来也没那么吃力。现在父亲年纪大了,自己的体重也已经到了150多斤,每次父亲背他上台阶时,吴书宇总能听到父亲呼呼的喘气声,心里非常难过,可是又没有办法。
吴书宇至今还记得,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背着他进教室,可在进门的那一瞬间,因为体力不支,突然跪倒在地。父亲看着背上的他没有受伤,接着又开始慢慢地爬起来,把他送到了教室里去。
由于长年累月地照顾儿子,吴峰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有很多次他病倒了,可是为了不影响儿子上学,他依旧坚持把儿子背到学校。吴书宇高二时,一次父亲生病了,高烧39.4度,可是他坚持把儿子背到学校,为了省钱,他舍不得去医院看病,而是到药店买些感冒药和消炎药,自己服用。虽然到最后会康复,但是儿子吴书宇觉得,父亲付出了太多。
这么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雨,父亲总能按时把他背到学校,其中的艰辛,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父亲给他买了好几件校服,而自己却舍不得多买一件衣服。
父亲是个非常坚强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够从容应对,乐观地挺过去。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字严
2.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格言对联》
3.父母,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
——狄更斯
4.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父亲,但是,我们大家都有某种推测或某种信任。
——米南德
5.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
——华兹华斯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肘腋(yè) 媲美(pì) 整饬(chì)
诠释(quán) 贫瘠(jí) 炯然(jiǒng)
粗糙(cāo) 犟嘴(jiàng) 怏怏(yàng)
山坳(ào) 耷拉(dā) 挑衅(xìn)
凋谢(diāo) 遥岑(cén) 肩胛骨(jiǎ)
二、多音字
嚼 脯
壳 劲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爆发·暴发
两者都是动词,都有“突然”之意。
“爆发”,可以形容火山、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也可以形容革命、事变等突然发生。
“暴发”,可以形容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也可以形容山洪等与水有关的事物突然而且猛烈发作。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岛内爆发(爆发/暴发)首宗H5N2高致病性禽流感,台湾农业部门3日在彰化养鸡场紧急捕杀5.3万余只鸡,该病毒目前并未在禽人之间传染。
(2)委屈·委曲
两者读音相近,但语义差别很大。
“委屈”,指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委曲”,形容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也有“事情的经过和原委”的意思。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天色暗了下来,站在楼顶上俯瞰城市夜景,但见马路上一辆跟一辆小汽车顺着弯曲的街道在缓慢地行驶着,一长串红色尾灯,形成一条委曲(委屈/委曲)婉转、缓缓移动的红色虚线。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期中考试后,老师展示了同学们的扫描版试卷,有些同学的卷面真是惨不忍睹,个别更是笔走龙蛇,看不清楚写的是什么。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以后一定好好练字。(×)
请说明理由:“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快。句中强调书写潦草,不合语境。
(2)站在新世纪的大门口,眼中是太多的浮华,人们往往乐于浅尝辄止地游历四方,匆忙间,却忽略了对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掘。(×)
请说明理由:“浅尝辄止”,形容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3)这座破旧的庙宇如今装修一新,看起来古朴庄严,气宇轩昂。(×)
请说明理由:“气宇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概不凡。多用来形容人。用在此处是适用对象错误。
[常识·速览]
充满大气的散文家——梁衡
梁衡(1946—),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项。
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散文创作有山水散文和人物散文,无论是山水散文还是人物散文都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其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厚重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示出大散文的气韵。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红色经典》、《名山大川》、《人杰鬼雄》、《人人皆可为国王》等。
现代散文作家——刘鸿伏
刘鸿伏(1963—),湖南安化人,现代散文家。其作品主要有《绝妙人生》、《雅奏》、《遥远的绝唱》等。其中,《遥远的绝唱》是海内第一本以优美随笔文体写作的古代文化专著,因其“创造了文博图书写作的崭新文本”而入选国家二十世纪“百年文博图书精华”。在散文创作中,他用细腻冷艳的笔触描画日月山川,但绝不仅仅是风花雪月地泼洒文字。他把爱憎、忧思以及对理想的寄托和表达,都天衣无缝地镶嵌在与自然的对话中。
俄罗斯著名抒情小说作家——阿斯塔菲耶夫
维·彼·阿斯塔菲耶夫(1924— ),是俄罗斯当代著名抒情小说作家。代表作有《陨星雨》、《最后的问候》、《牧童和牧女》、《鱼王》等。
其创作有三个特点:一是用自由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描绘带有浪漫色彩的风俗习尚,把现实生活和幻想传说交织在一起,勾人间图画;二是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借助一个小故事,一段神话,一种自然现象,抒发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道出作者胸臆;三是深刻挖掘事物的道德价值,力求从社会习俗的外表后面现出深藏的弊病,以其独特的方式揭示时弊。
[整体·感知]
《把栏杆拍遍》通过探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由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以及他的生平经历,联想到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写出了辛弃疾的一生之志及愤慨,抒发了作者对英雄的敬仰及对辛弃疾空有壮志却无用武之地的悲惜叹惋,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表达了一种人生的追求与信仰。
《父亲》通过对勤劳、善良、朴实的父亲的叙述,回忆自己十年前上大学时父亲送“我”去学校的经历,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情意,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敬爱之情,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淳朴真实的父子深情。
《女歌手》通过主人公盖尔卡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对父亲的深切思念,表达了父女间那种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是永不磨灭的,真挚美好的感情就是人生道路上的航标灯这一人生理念。年幼不懂父亲的心,也体会不到父亲对自己的爱,成年的盖尔卡深深地领会到了父亲对自己无言的爱,入微的细节记忆体现出童年在盖尔卡心中刻得多么深!
[文脉·梳理]
[答案] ①壮志难酬 ②到长沙上火车 ③起航
[文本·层析]
一、阅读《把栏杆拍遍》前5段,回答问题。
1.文章第1段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的第1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是怎样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
2.文章第2段叙述辛弃疾南渡前以武起事的壮烈史实,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照应了前文对辛弃疾“行伍出身,以武起事”的总论。(2)为下文写辛词是“用刀和剑刻成”、“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作铺垫,让读者看到辛弃疾作为一个武人的本色,一个政人的资本和一个词人的成熟过程。
3.第3段中“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这个句子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
4.文章第5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或衬托。此段对比、衬托有三处: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二是杜甫、王昌龄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象和描述,而辛弃疾是亲自参战经历的描述;三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
二、阅读《父亲》前3段,回答问题。
5.文章开头,像一首乐曲的引子引出了对乡下父亲的思念,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一样的语言,勾勒出几个剪影、几幅画面,将勤劳质朴的父亲形象推到读者面前,概括、生动、传神,这样的开头,是作者长期积郁心头的热情的不由自主的倾吐。读者则被唤起了某种阅读期待,是进入正文之前必不可少的铺垫。
6.请简要赏析第2段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了五个排比句,写了父亲几幅劳动生活的画面,加强了气势,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气氛,突出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勤劳、坚强、容易满足和质朴品质的赞美。
7.作者在刻画父亲这一形象时,主要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但在文章的第一段中也使用了第二人称,请简要分析这样人称转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便于直抒胸臆,表达对父亲深沉的爱和对父亲的深深愧疚之情。
8.第3段中,父亲说“人是土物,离不开泥土的”,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父亲与泥土的关系。泥土哺育了父亲,同时泥土也涵养了父亲坚韧的性格。为了突出表现父亲与泥土的关系,文章在称谓的安排上还是有深意的。除了直呼“父亲”外,作者另加了一些修饰语来形容称代父亲。这些修饰语都脱不了一个“土”字,离不开一个“乡”字。
9.文章最后两段写到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只是感到震撼,但并不如何感动,为什么?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感到的这种震撼只是一种心灵上的触动,这种触动引发了自己情感上的共鸣和对父亲的回忆。但父亲那尝遍生活百味,却依然豁达开朗的心胸是朱自清散文中所没有的。文末两段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的作用。
三、阅读《女歌手》,回答问题。
10.本文在叙述盖尔卡同父亲一起放航标灯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按照时间顺序,用景物描写的方式巧妙地表示了时间的推移。
“太阳刚刚傍山——傍晚已经悄悄地从山上降临下来了——老爷爷在那儿睡了很久,渐渐地安静了下来——老爷爷终于合上了眼睛——在这黑沉沉的夜色当中”。同时,父女二人放置航标灯的过程与时间推移相一致,可以看作是双线合一,结构非常严谨。
11.文章多处写到航标灯,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航行中”这一部分的12~14段是如何对景色进行描写的?请从写景的层次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景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夕阳西下——在盖尔卡的眼中,这时的老爷爷“正在山背后抽烟斗”呢,因为那边的天空是红彤彤的。
第二层次是夕阳消失——“老爷爷在那儿睡了很久,渐渐地安静了下来”,因为“他的烟斗熄灭了”。
第三层次是夜幕降临——“老爷爷终于合上了眼睛,不再翻来覆去,不再打哼哼——周围的一切都停止颤动,停止敲叩了,甚至连树叶也不再沙沙作响”。
(2)修辞运用:这几段文字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拟人,使景物描写细腻形象,富有诗情画意,表现了傍晚时分的温馨和安静,把读者带入了童话般的世界,非常符合儿童心理。
(教师用书独具)
[话题·互动]
话题:有人认为,删去最后一段,《女歌手》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也有人认为最后一段自有作者的用意,不能随便删除,你的观点呢?
学生甲:“女歌手”就是指童年时的盖尔卡,文章通过对小姑娘的刻画体现的是一种纯真的美,用儿童的眼光、纯真的心灵感悟自然,感受美和爱。时而高兴时而忧伤的歌声就是震撼人心灵的力量。删去最后一段即可。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删去最后一段,因为这里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意在说明,不管人的物质境况怎样改变,精神寄托的有无始终是第一位的。文中写盖尔卡生活无忧之时的心理与行为,同时也表明了她对童年生活的留恋,流露出对失去亲人之爱的忧郁。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运用联想丰富内容
《把栏杆拍遍》中成功地运用了联想的手法,围绕辛弃疾这一中心人物,或由他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他的内心世界等,使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把主人公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2.写法指导
巧用四种联想
定义:联想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概念的一种手法。
作用:(1)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丰富作品内容,拓展作品意境。
写法指点:(1)相似联想:就是由某一事物或现象想到与它相似的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
(2)接近联想:根据事物之间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彼此接近进行联想,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的思维方式。
(3)对比联想:对于性质或特点相反的事物的联想。
(4)因果联想:指对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产生的联想。
3.迁移应用
请你认真观察生活中夕阳西下时的景物特点,运用联想的手法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片段。注意恰当地运用修辞,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我坐在窗前目不转睛地看着那夕阳慢慢地坠下山去,满天彩霞,好似天女撒下一件红衣裳。看着看着,一幅美妙的景象映入我的眼帘:那漫天的彩云渐渐地变成了一座又一座雄奇的高峰,它们在慢慢地变幻着,渐渐地又在那高峰上长出了一棵越来越大的松树,好似“妙笔生花”。我惊喜地揉了揉眼睛,又看了看,那景象又变了……
[素材·应用]
课内素材
父爱如山
在一般人的眼中,“严父慈母”是对父母传统的认识。但父亲除了传统的严厉的一面外,也有它睿智、温柔、敦厚的一面。《父亲》中父亲对儿子的眷念之情,《女歌手》中父亲对女儿的怜爱之情,都写出了他们毫不逊色于母爱的厚重与博大,令人感怀!让我们以感恩的心去面对父亲,去感受父爱吧!
【应用角度】 “感恩”、“孝道”、“真情”。
课件60张PPT。活生生的“这一个”把栏杆拍遍 父亲 女歌手2345678910111213141516爆发 1718委曲 19× 20× × 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强军风采”书画展上,该团一连话务员、列兵陈霄彧用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创作的多幅书法作品,以其扎实的功底、笔走龙蛇的娴熟技法格外引人注目。
B.西安近几年开展了渣土车整治工作,可成效甚微,东郊建筑工地路段,整天扬尘伴着轰鸣的车声甚嚣尘上,严重影响沿街居民及过往行人的安全健康。
C.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一经推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更多的人持观望的态度,而那些踌躇满志的高中学子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D.近日,中共中央提出了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等八项规定,此举对长期以来习惯了好整以暇、办事疲沓的官员们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解析] A项,笔走龙蛇: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B项,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在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对象错误。C项,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满意。与语境相悖。D项,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繁忙之中,仍能严整有序,从容不迫。感彩错误,不合语境。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今年雾霾天气形势依然严峻,如何有效遏制雾霾天气不频发已成为各地的热点话题。
B.教育部一开始推行汉语四、六级考试,马上就有人质疑:这种考试真能完善“外语热”以及网络语言不规范等弊端吗?
C.加快棚户区改造,让亿万居民早日“出棚进楼”,是当前改善民生的硬任务,这一举措也可以有力拉动投资,促进消费。
D.春节期间,亲朋聚餐、家庭购物和休闲旅游仍是节日消费亮点,境内银联卡跨行交易总金额创历史新高的纪录。
[解析] A项,否定失当,“遏制……不频发”构成肯定意味,应将“不”删掉。B项,搭配不当,“完善”和“弊端”不搭配,应将“完善”改为“消除”。D项,句式杂糅,“创历史新高”与“创……纪录”杂糅,可将“的纪录”删去。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你寄来的大作我已拜读,对文中个别的字句我冒昧地作了雅正,仅供参考。
B.刘老师快要退休了,却仍在为培养学生而略尽绵薄,其高尚师德让人敬仰。
C.我们诚挚地邀请著名民俗专家莅临会议,指导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
D.值此中秋佳节,令女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亲朋好友。
[解析] A项,“雅正”是谦辞,一般用于请对方对自己的诗文书画加以指教。此处不得体。B项,“略尽绵薄”是谦辞,用在别人身上不得体。D项,“令”,敬辞,称对方;且没有“令女”这一说法。
[答案] C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当今社会,诱惑甚多,品茶可以修身养性,心注一境,让自己心智不迷、方寸不乱。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一个人只有处在清淡的茶香中,②______________,“宠辱不惊,来去无意”,保持一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平常心,表现出不求闻达、不事张扬、耐得寂寞、善待宁静的从容,③______________。做人当升华茶之境界,戒躁而养静,让守静成为做人的品格。
[解析] 先通读大意,整体把握,然后再从各空入手。第一空在总领句的位置,后面内容的中心话题讲的是“茶”与“静”,所以第一空应填“茶之境界是静”。第二空根据后面“‘宠辱不惊,来去无意’,保持……”可知,人在茶香中能够看淡一切,所以应该从这个方面进行概括。第三空是对上面内容的总结,所以应该把茶与人生结合起来,也就是“用优雅来诠释茶香人生”。
[答案] ①茶之境界是静 ②才能将世间万物视如过眼云烟 ③用优雅来诠释茶香人生(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下面是北京申办2022年世界冬奥会的标识,请结合构图要素,解读设计的精妙之处。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书法“冬”字、滑雪人物、滑道巧妙结合,凸显“冬奥会”主题,展现运动活力,彰显中国文化魅力。②“冬”字下方两点顺势融为2022,点明举办时间。③与奥运五环的组合凸显了奥林匹克精神。④拼音“BEIJING”点明申办城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6~8题。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 衡
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199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③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④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⑤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而他却不肯。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⑥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你看岳飞的诗词写得多好,他是有文才的,但世人只记住了他的武功。辛弃疾是有武才的。他年轻时率一万义军反金投宋,但南宋政府不用他,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后人也只知他的词才。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反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注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刺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⑦秋白不朽。
(有删节)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想写瞿秋白的文章已有六年,始终都没有写出来,因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让人无法理解。
B.支撑着瞿秋白慷慨赴死的理性力量是他对生死大义的明了,所以才能视死如归,不恤以死去殉自己的理想。
C.文章③~⑤段借助段首的排比,从三个方面对瞿秋白展开评述,既赞美他的文学成就与临难的从容,更赞美他解剖自身弱点的坦荡,这就在记其行的基础上突出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D.本文结构缜密,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而比喻、对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又显露出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底。
[解析] A项,没写出来的原因不是瞿秋白让人无法理解,而是他像一个谜,让人无法看清摸透,作者生怕仓促下笔,写不出他的博大深邃。
[答案] A
7.结合全文,简析作者笔下的瞿秋白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学问渊博、才华出众的学者。②心忧天下、视死如归的革命家。③淡泊名利、敢于自我解剖、追求精神和人格的自我完善的哲人。
8.你怎么理解第⑥段中“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这句话?你怎样看待瞿秋白面对名利时的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实际是对瞿秋白勇于剖析自我的行为的一种赞美与解说,瞿秋白舍弃英名流芳的“事”的机会,勇敢地在《多余的话》中自暴弱点与黑暗,就是因为他要成就自己对坦荡无私的人格的“心”的追求。
②我赞赏这种行为,因为在他心中,探索比到达更可贵,他追求的不是世人眼中的声名,而是道德精神的自我完成,他的这种宁可舍其事也要成其心的崇高追求正是现在人们所缺失的,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也应该做一个精神世界的富有者。
(也可以不赞成这种行为,不要因为个人思想认识问题,而影响了自己的才华充分发挥,这也是一种才华的浪费,不能很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一个人可以在追求到名利之后,再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那样会更好实现自己更崇高的追求。“事”与“心”是可以有机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