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寒风吹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寒风吹彻》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19 10:1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
张 晋
教学设想
《寒风吹彻》是一篇思想深邃、表达灵动的典型的“ 散”文。阅读中,学生容易因其语言形象的暗示性、意识流动的隐蔽性、时空交错的跳跃性、生命意识的思辨性等特点陷入阅读的困境,从而导致浅表化、模糊化、片面化等认知倾向。本课教学拟从学生阅读的实际困难出发,以“ 梳理作者意识流动的脉络”这一任务,驱动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诵读、思辨、研讨等言语活动, 与作者对话,循序渐进地实现认知层级的发展与提升:从关注零散语句和叙述性故事片段的感性认知层级,到关注散点间、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言语形式内在特征的理性认知层级。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揣摩结构形式,品味语言内涵,发现文本时空交错、“ 我”与他人交叠的曲折回环的笔法,体味冷暖交织中渗透的厚重的生命哲学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分享初读的体验
在声音中感知—— 诵读触动自己的语句, 用声音触摸文字的灵魂。
在困惑中发现—— 交流初读存在的困惑, 明确研读的重点和方向。
点拨:不要被文本中一些零散的语义复杂的句子所羁绊,而应根据文本特质,从整体上观照作品。
二、蹚过心灵的河流
研讨梳理:作者的思绪是怎样展开的?
寻找思绪的起点和终点,发现篇章布局的时空交错。
作品以雪天“ 我”围抱火炉烤火这一场景作为叙述的起点和终点,“30 岁的‘ 我’”穿梭于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 ,组 织衔接了关于 14 岁的“我”、路人、姑妈以及母亲的记忆。
追踪思绪的进程,发现句与句间的时空交错。
借鉴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 许多年以后, 面对行刑队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一定会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的回溯性叙事的笔法,从未来的角度追忆、审视过去,理解句间的时空关系。
例: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 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
放大思绪的细节,发现句子内部的时空交错。
例: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
现 在 过 去
小结:“我”游走于过去、现在、未来三重时空中,将分散在时间缝隙里的记忆聚拢到一起,前呼后应、彼此交织,让文章呈现出一种时光交错的虚幻感和丰厚深长的意味。用现在的“ 我”评价过去,用未来的“我”来思考此刻,在对时间、对生命反复的审视和不断的追问中呈现思考的力量。
三、抚摸记忆的伤痕
思辨研讨:30 岁的“ 我”对生命的认识究竟是什么?
点拨:不要陷入琐碎的细节中不能自拔,应聚焦于记忆片段连接处那些表达感悟的语句。
例: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生命有严酷的一面,冬天象征贫穷、疾病、死亡等人生的苦难,以及因苦难带来的孤独、恐惧、无助和绝望…… 这是生命中无法避免的真实,无论如何,它们终将到来。
例: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生命的本质是独立, 生命的困厄、艰难的遭遇,我们只能独自面对。
小结:三十岁的“ 我”“ 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抚摸记忆的伤痕, 思考人生的规律 ,触 及生命的真相 :“ 寒风吹彻”,生命的苦难无法逃避,它终会吹遍每个人, 吹彻人的一生。
四、倾听作者的心音
思辨研讨:在如此寒冷的文字背后,作者的心也是冰冷的吗?
由“ 思”到“ 行”,揣摩描写“ 我”行动的语句的含义。
14 岁的“ 我”—— 寒夜独自拉柴,“ 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 我”对家庭困境的理解和努力承担家庭重任的责任感是一种温暖;
30 岁的“ 我”—— 围抱火炉,努力烤热自己,表现出“我”始终追求温暖。
对姑妈和母亲—— 明知生命真相的残酷,明知结局无法改变,依然想温暖她们,救助的亲人的行动是一种温暖。
由“我”到“亲人”,并推及“路人”。
探究插叙“ 路人”的用意,以及为什么连续使用了“ 路人”“ 老人”“ 上了年纪的人”等三个不同的称呼。
点拨:朗读第 17 段。
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揣摩加点处的断句,应为“有个/别人”。
从哲学的角度看,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在“ 我”以外皆是“ 别人”。作者却从“ 我”对自己的思考转入了对路人、对亲人的关注,由“ 我”到“ 别人”的结构变化表现出作者对他人和世界的悲悯情怀。
“路人”—“老人”—“上了年纪的人”,称呼的变化中逐渐拉近距离,语气的渐趋轻柔恰是情感的逐步加深。鲁迅先生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关注语言细节,读出对现实冷静理智的思考背后,作者细腻敏感而又博大悲悯的心灵,感受到作品悲凉底色上的温暖和亮色。
补充刘亮程访谈录片段,印证对文本的理解。
PPT 显示:
我那时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拉回过冬取暖的烧柴。路非常远,晚上十二点的时候就要启程,在厚雪中一步一步往前挪。从黑暗中穿过村庄,穿过荒野,把天走亮,就到有柴火的地方了!
等我回头重新在回忆中看那个八岁的我的时候,我看懂了他的眼神,看懂了他的眼睛中除了有丧失父亲的悲哀和绝望,还有那么明亮的充满向往和憧憬的那个眼光,我觉得我应该写那个眼光,把那个寒冷的冬天的温暖都重新找到,这也是我自己需要的!
五、眺望文学的彼岸
“ 读文即阅人。”课后阅读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与作者对话,在文字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在感动中获得思考的力量。
六、板书设计








思行

路人
冻死

14 岁“我”
冻伤

30 岁“我”
烤火

“我” 别人

姑妈母亲
死了老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