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选读》“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踏莎行》 课件(共2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选读》“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踏莎行》 课件(共2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20 16:5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准备好:课本、积累本、练习本,笔等物品。
2、端正坐姿、准备上课。
3、背诵《蝶恋花》《破阵子.春景》

踏莎行

欧阳修
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人。
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的散文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与晏殊较接近,但也有不同处,如他有述怀、咏史、写民情风俗之作,题材较晏殊词广。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词,力争背诵默写。体会作者情感。
2、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3、掌握主要的艺术手法。强化规范意识。
学习指导一
请同学们朗读全文,找出本词“词眼”

时间:2分钟
离愁
学习指导二
请同学们再读全词。注意读音、停顿、语速和感情变化。

3分钟后检测,比一比谁读得好
学习指导三
《踏莎行》是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很多句子,历来为人称赞。你认为那句或那几句写的最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

提示:借助意象、艺术手法、关键字词来体会情感。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梅残、柳细、草薰、风暖, 写出了春色之美,让人觉得春光实在明媚可爱。

然后通过“摇征辔”笔锋一转,由春色之美转入游子的离愁,以乐景写哀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词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赏析:
写柳,又易与古人折柳赠别之举相联系,暗寓离别之意。柳也关合别意。这里所写行人看到溪桥细柳,自然会回想起临别折柳之类的事,这就不能不更增添一段离愁了。
补充:
这明媚的春景并没有给旅人增添一点快乐,相反,他离家越来越远,就越来越感到那一片离愁的沉重,似乎在逐渐的扩散开来,变成了一片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抽象的感情,在词人的笔下,变成了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感受,容易亲切。“离愁渐远渐无穷”这七字,构思巧妙,着意在“远”与“无穷”的关系上。离愁可以说轻重,而这里却说它无穷,而且是越远越无穷。这就把旅人在路上走着的感觉,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赏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由路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寸寸”,“粉泪”“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

赏析:“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游子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
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

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
赏析:“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深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合作探究
词的上片写行人,由景到情在到景,下片写思妇,由近及远。两个方面都是写离愁。全词到底是以行人为主,还是以思妇为主呢?


前后桌交流,2分钟后展示。
全词以行人为主,下片是行人推想家中女子思念的情景。古人常用这种虚想的手法。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这就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全词以优美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含蓄蕴藉地制造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
小结:
作业
背诵《踏莎行》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上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现离愁。这是一首写离情的佳作。在抒写游子思乡的同时,联想到闺中人相忆念的情景,写出了两地相思之情。
下片写闺中思妇。以抒情为主,情寓景中。构成了清丽缠绵的意境。这首词表现出欧词深婉的风格,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理解此词上、下片分写行者和居者,分析下片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居者的离愁。上片写行者,在早春时离家远去,因春色无限而生离愁,这是实写。下片写居妇,思念行者,这是推想出来的情境,这同上片写行人思念居者相比,描写角度发生了转变,由行人思念居者转为被思念的居者思念行人,使情感更进一层。词人想象居家的爱人登楼远眺,这已是进了一层;而词人又反过来体谅她,劝她不要这样高楼倚栏,因为这样只会更添离愁,又进了一层。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把游子与思妇的闺怨别情相沟通,行文上层层深入,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个词境更加深远。有如剥蕉,使抒情更为深挚。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本篇结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春山已经是居者视力所能达到的极致,而行人却更在春山之外,这又形成更进一层的写法。心中希望达到某种境界,笔下又极尽可能地夸大客观情况的非人力所及,使人更加深切地感到希望破灭的愁苦。同时,居者的失望,又从另一个侧面更进一步表现了行人离愁的无穷无尽。
分析此词结句用递进层深笔法的抒情作用。
而上下片结尾的比喻和想像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感到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俞平伯说下片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唐宋词选释》),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的情境。(刘学楷)
 这首词是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篇,写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
作者有一首五律《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shē(远,迟)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chá(木筏)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比较阅读
也是写春日南方旅途思家。五律与这首《踏莎行》同属一类题材,但是,无论是构思,或是意境,都有所区别。诗的构思疏,词的构思密;诗的意境浅,词的意境深。至于艺术表现,更是迥然不同,诗的表现直,词的表现曲。诗直写耳目见闻,直抒旅思怀抱,多用赋法;而词则虚实相生,委曲尽情,赋比兴交相为用。其效果是,诗以景胜,词以情胜。
再 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