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打开辞典第19课唐宋古文运动课件+试卷含答案+学案(3份打包)苏教版选修《实用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打开辞典第19课唐宋古文运动课件+试卷含答案+学案(3份打包)苏教版选修《实用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7 18:41:24

文档简介







第19课 唐宋古文运动

宿芥塘佛祠①
[宋]贺铸
青青②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底许③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 ①诗人当时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②:大麦。③底许:几许,多少。
【诗歌鉴赏】 全诗可分“寻宿”和“投宿”两部分。前四句写寻宿。诗人从麦田着笔,一则点明春末的物候,二则暗示自己求宿之由。第二句写风势之大,诗人既已阅田事毕,风尘仆仆,故欲求一块清静地方休息,由此引出下面的“寻寺”之行。诗人写“寻寺”有两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微径断桥”,尽显环境之荒芜深僻;而正当道路不明之时,却出现了第二个画面,一个“短篱高树”的处所,一“短”一“高”,暗示了错落有致的人工布置和安排,给人以柳暗花明的感觉。后四句写“投宿”。诗人按入寺过程写来,层次井然:先写进入庭院见满地杨花,再写走进祠殿看寺僧为了让自己早些休息,点燃柏子香,末写转至殿后的长廊,意外发现故人的题字,于此,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有事、有景、有人物、有情致;虚实隐显,巧于安排,而读来又浑然一气,毫不见雕琢之迹。八句之间,承转无痕,潜相呼应。例如第七句“行役”照应首句起兴;第五句中的“杨花雨”,既承上一句“高树”而来,又和第二句的“东风晚更狂”相呼应,而且着一“雨”字,就把眼前所见的杨花堆积的静态画面,变为一个纷纷扬扬飘散撒落的动态画面,从而为全诗平添了风韵和情致。
【白话诗歌】 正是春末青青大麦将要抽芒的时候,暮春东风声势更加浩大,我既已阅田事毕,风尘仆仆,故欲求一块清静地方休息。走过蜿蜒的羊肠小道和坍塌的小桥,那池塘对面,竹篱高树掩映之下的院落,便是佛祠的所在地了。进入庭院,僧人还未及清扫满地堆积着的飘落的杨花,为了便于我早些休息,天色未晚,寺僧便在祠殿里点燃柏子香。在此留宿,多少让我暂时忘却了行路的疲倦,更别说长廊里还满是故人的题字,让人倍感欣慰。

一、字音
骈文(pián)        绰号(chuò)
大诰(gào) 颓唐(tuí)
刘知幾(jǐ) 李诩(yì)
皇甫湜(shí) 光晔(yè)
王禹偁(chēnɡ) 匿迹(nì)
刘筠(yún) 纂组(zuǎn)
慎重(shèn)
二、词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自然界中,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会有战争。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小人之德与君子之德的区别。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自然界的风谈起,自然引入《诗经》之“风”,详细论述了“风气”的内涵。
B.文章举《诗经》十五“国风”和《周易》十五卦之“风”,都是在论证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
C.文章从三个角度论证了当代人重读《诗经》的目的,并阐述了孔子编纂《诗经》的原因。
D.文章先提出社会风俗习惯,分析了风俗习惯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提出了“入乡随俗”的解决办法。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答案:B

一、基础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姑且(qiě)         绿阴(lù)
暂时(zhàn) 野心勃勃(bó)
B.间断(jiān) 书页(yē)
辰钟(chén) 痴态可掬(chī)
C.增加(zēnɡ) 旅客(lǔ)
昼夜(zhòu) 阴阳潜移(qiǎn)
D.神秘(mì) 感慨(kǎi)
渺茫(mánɡ) 血气旺盛(xuè)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意趣   踌躇   天真烂漫   野心勃勃
B.圆滑 谦让 热涨冷缩 围炉拥衾
C.屡次 凭窗 阴阳潜移 情头意合
D.刑笞 口碑 饥寒交迫 珠联碧合
答案: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________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②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________这一技术。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________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A.毕竟 沿用 难免     B.毕竟 采用 不免
C.究竟 沿用 不免 D.究竟 采用 难免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俗话说,隔层肚皮隔条心,在婆婆面前,我是一个谨慎的媳妇,这么多年来与婆婆相敬如宾,从没有红过脸。
B.那次在南宁,突然发现站在面前的是当年和我同在一个村插队的老朋友,虽然二十多年没见,我们仍一见如故。
C.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已开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D.“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日,国家发改委宣布,自12月1日起解除年初成品粮及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乳品、鸡蛋等食品类商品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B.明年是中俄建交60周年,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全面落实双方达成的各项协议和共识,推进务实合作,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
C.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说,政府要逐步改善社会管理职能,破除二元结构,逐步取消农村户口,执行按照居住地登记户籍管理,这是户籍改革的大方向。
D.近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让世界不仅更全面地认识了中国,而且还激发了各国友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典籍的热情。
答案:B
6.下面是对部分幼儿和中小学生就“在网上遇到不良内容,首先和谁说”这一问题开展调查的统计表,请写出该表反映出的两个现象,并据此提出一条建议。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年级 妈妈 爸爸 同学、朋友 谁也不说
幼儿园 65.6% 24.1% 3.6% 9.4%
小学 54.6% 21.3% 8.7% 14.6%
初中 24.4% 9.9% 35.5% 27.9%
现象:                                    
                                    
建议:                                    
                                    
答案:(现象:)①在网上遇到不良内容时,各个阶段的孩子和母亲的交流都多于和父亲的交流。
②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的交流减少,与同学、朋友的交流增多,甚至谁也不说。
(建议:)父母尤其是父亲应多陪伴孩子,了解孩子,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建立了周王朝。不久后,武王去世,周公摄政。周公分析了殷代列王的为政之道,得出了殷亡于“失德”的结论。鉴于此,他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而要保证“德政”的实施,首先是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其次是要为统治者制定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二者可以统称为“礼”。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
风俗的转换要比政权的转换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如何移风易俗?儒家认为,应该“因俗制礼”,即尽可能利用既有风俗的形式和内在的合理部分,再加以整理、提高,注入新的精神,如此方可使人民喜闻乐见,被其所化。因此,《周礼》中大司徒的官政之法有几条很重要的原则:一是“辨五地之物生”,全国的土地可以大体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类,其物产及居民的体质特征也各不相同,这是为政者首先要分辨的;二是“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辨明上述五类地区,目的在于摸清各自的风俗,然后才可以借此而施以“十二教”礼仪;三是“以本俗六安万民”,要沿袭当地原有的宫室、族葬、衣服等六类旧俗,使人民安于其居。以此为基础,再在乡、州、党、族、闾、比等每一级行政区内设置庠、序等教育机构,把儒家的理想和伦理道德化解在各种礼仪之中,如冠礼、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等等,使人们在喜闻乐见的仪式中,接受礼的熏陶。
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在人的身上不可避免地会残留着动物的习性。人类要进步,就必须自觉地剔除违背文明的动物习性,这就需要礼。《礼记·曲礼》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从这一点出发,就要求人们将带有动物性的风俗向文明时代的礼靠拢。比如到西周时,尽管一夫一妻制已经确立,但原始时代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对偶婚的残余依然存在。为了移易这类陋俗,儒家制定了婚礼,规定了婚配的手续和仪式,并对双方的血缘关系作了严格的限定。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的道理,将“不娶同姓”作为礼规定下来。
儒家在如何建设周代社会的问题上,没有按照殷代的模式,再“克隆”出一个王朝,而是要创造出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他们一方面刻意保留各地的基本风俗,如房屋的形制、食物的种类、衣服的样式等;另一方面则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礼,来移风易俗,走近文明。从周代开始,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绵延两千余年。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他们将这些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引入本国,加以仿效,希望“进于中国”。
《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失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选自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认为商灭亡的原因在于统治者没有实行“德政”,为避免重蹈覆辙,他提出了新的政治主张。
B.为了保证“德政”的实施,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为统治者制定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
C.儒家主张“因俗制礼”,即沿袭既有的风俗,让人民在喜闻乐见的仪式中接受其思想中的合理内容和新的精神,以达到教化目的。
D.《周礼》中的大司徒的官政之法一条重要的原则是调查清楚全国各地的地理特点、物产和生民的情况,以便充分掌握各地的风俗。
解析:选C。C项,“沿袭既有的风俗,让人民在喜闻乐见的仪式中接受其思想中的合理内容和新的精神”曲解文意,原文是“尽可能利用既有风俗的形式和内在的合理部分,再加以整理、提高,注入新的精神,如此方可使人民喜闻乐见”。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制礼”的过程中,儒家讲究因地制宜,尊重当地的传统,设立教育机构,因风俗而进行教化。
B.庠、序是国家在各级行政区内设立的教育机构,其重要职责之一是把儒家的理想和伦理道德化解在生活中的各种礼仪行为之中。
C.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人有语言,而是人心存礼仪,知道用礼仪的规范来摆脱动物的习性。
D.早在西周时,中国人就认识到同姓男女结合会带来生育的弊端,因此,儒家才专门制定了婚礼,将“不娶同姓”作为礼规定下来。
解析:选D。因果关系不当,原文“为了移易这类陋俗,儒家制定了婚礼”中的“这类陋俗”指的是前文中的“对偶婚”,而不是“认识到同姓男女结合会带来生育的弊端”才制定了婚礼。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俗到礼是一场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儒家如果不把其思想巧妙地融合在各地的风俗中,礼仪制度的建设就难以实现。
B.周代社会的礼乐文明已传播四海,直至唐代都有外国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将礼乐制度引入本国推行。
C.在周代社会中,礼既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社会制度,也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D.从周代开始,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较前代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以礼治国成为德政的明确标志和保障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举措。
解析:选B。“直至唐代都有外国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学习”无中生有。




PAGE



- 1 -









第19课 唐宋古文运动

一、基础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姑且(qiě)         绿阴(lù)
暂时(zhàn) 野心勃勃(bó)
B.间断(jiān) 书页(yē)
辰钟(chén) 痴态可掬(chī)
C.增加(zēnɡ) 旅客(lǔ)
昼夜(zhòu) 阴阳潜移(qiǎn)
D.神秘(mì) 感慨(kǎi)
渺茫(mánɡ) 血气旺盛(xuè)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意趣   踌躇   天真烂漫   野心勃勃
B.圆滑 谦让 热涨冷缩 围炉拥衾
C.屡次 凭窗 阴阳潜移 情头意合
D.刑笞 口碑 饥寒交迫 珠联碧合
答案: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________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②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________这一技术。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________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A.毕竟 沿用 难免     B.毕竟 采用 不免
C.究竟 沿用 不免 D.究竟 采用 难免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俗话说,隔层肚皮隔条心,在婆婆面前,我是一个谨慎的媳妇,这么多年来与婆婆相敬如宾,从没有红过脸。
B.那次在南宁,突然发现站在面前的是当年和我同在一个村插队的老朋友,虽然二十多年没见,我们仍一见如故。
C.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已开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D.“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日,国家发改委宣布,自12月1日起解除年初成品粮及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乳品、鸡蛋等食品类商品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B.明年是中俄建交60周年,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全面落实双方达成的各项协议和共识,推进务实合作,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
C.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说,政府要逐步改善社会管理职能,破除二元结构,逐步取消农村户口,执行按照居住地登记户籍管理,这是户籍改革的大方向。
D.近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让世界不仅更全面地认识了中国,而且还激发了各国友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典籍的热情。
答案:B
6.下面是对部分幼儿和中小学生就“在网上遇到不良内容,首先和谁说”这一问题开展调查的统计表,请写出该表反映出的两个现象,并据此提出一条建议。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年级 妈妈 爸爸 同学、朋友 谁也不说
幼儿园 65.6% 24.1% 3.6% 9.4%
小学 54.6% 21.3% 8.7% 14.6%
初中 24.4% 9.9% 35.5% 27.9%
现象:                                    
                                    
建议:                                    
                                    
答案:(现象:)①在网上遇到不良内容时,各个阶段的孩子和母亲的交流都多于和父亲的交流。
②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的交流减少,与同学、朋友的交流增多,甚至谁也不说。
(建议:)父母尤其是父亲应多陪伴孩子,了解孩子,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建立了周王朝。不久后,武王去世,周公摄政。周公分析了殷代列王的为政之道,得出了殷亡于“失德”的结论。鉴于此,他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而要保证“德政”的实施,首先是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其次是要为统治者制定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二者可以统称为“礼”。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
风俗的转换要比政权的转换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如何移风易俗?儒家认为,应该“因俗制礼”,即尽可能利用既有风俗的形式和内在的合理部分,再加以整理、提高,注入新的精神,如此方可使人民喜闻乐见,被其所化。因此,《周礼》中大司徒的官政之法有几条很重要的原则:一是“辨五地之物生”,全国的土地可以大体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类,其物产及居民的体质特征也各不相同,这是为政者首先要分辨的;二是“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辨明上述五类地区,目的在于摸清各自的风俗,然后才可以借此而施以“十二教”礼仪;三是“以本俗六安万民”,要沿袭当地原有的宫室、族葬、衣服等六类旧俗,使人民安于其居。以此为基础,再在乡、州、党、族、闾、比等每一级行政区内设置庠、序等教育机构,把儒家的理想和伦理道德化解在各种礼仪之中,如冠礼、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等等,使人们在喜闻乐见的仪式中,接受礼的熏陶。
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在人的身上不可避免地会残留着动物的习性。人类要进步,就必须自觉地剔除违背文明的动物习性,这就需要礼。《礼记·曲礼》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从这一点出发,就要求人们将带有动物性的风俗向文明时代的礼靠拢。比如到西周时,尽管一夫一妻制已经确立,但原始时代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对偶婚的残余依然存在。为了移易这类陋俗,儒家制定了婚礼,规定了婚配的手续和仪式,并对双方的血缘关系作了严格的限定。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的道理,将“不娶同姓”作为礼规定下来。
儒家在如何建设周代社会的问题上,没有按照殷代的模式,再“克隆”出一个王朝,而是要创造出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他们一方面刻意保留各地的基本风俗,如房屋的形制、食物的种类、衣服的样式等;另一方面则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礼,来移风易俗,走近文明。从周代开始,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绵延两千余年。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他们将这些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引入本国,加以仿效,希望“进于中国”。
《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失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选自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认为商灭亡的原因在于统治者没有实行“德政”,为避免重蹈覆辙,他提出了新的政治主张。
B.为了保证“德政”的实施,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为统治者制定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
C.儒家主张“因俗制礼”,即沿袭既有的风俗,让人民在喜闻乐见的仪式中接受其思想中的合理内容和新的精神,以达到教化目的。
D.《周礼》中的大司徒的官政之法一条重要的原则是调查清楚全国各地的地理特点、物产和生民的情况,以便充分掌握各地的风俗。
解析:选C。C项,“沿袭既有的风俗,让人民在喜闻乐见的仪式中接受其思想中的合理内容和新的精神”曲解文意,原文是“尽可能利用既有风俗的形式和内在的合理部分,再加以整理、提高,注入新的精神,如此方可使人民喜闻乐见”。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制礼”的过程中,儒家讲究因地制宜,尊重当地的传统,设立教育机构,因风俗而进行教化。
B.庠、序是国家在各级行政区内设立的教育机构,其重要职责之一是把儒家的理想和伦理道德化解在生活中的各种礼仪行为之中。
C.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人有语言,而是人心存礼仪,知道用礼仪的规范来摆脱动物的习性。
D.早在西周时,中国人就认识到同姓男女结合会带来生育的弊端,因此,儒家才专门制定了婚礼,将“不娶同姓”作为礼规定下来。
解析:选D。因果关系不当,原文“为了移易这类陋俗,儒家制定了婚礼”中的“这类陋俗”指的是前文中的“对偶婚”,而不是“认识到同姓男女结合会带来生育的弊端”才制定了婚礼。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俗到礼是一场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儒家如果不把其思想巧妙地融合在各地的风俗中,礼仪制度的建设就难以实现。
B.周代社会的礼乐文明已传播四海,直至唐代都有外国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将礼乐制度引入本国推行。
C.在周代社会中,礼既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社会制度,也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D.从周代开始,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较前代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以礼治国成为德政的明确标志和保障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举措。
解析:选B。“直至唐代都有外国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学习”无中生有。





PAGE



- 1 -



(共19张PPT)
专题六 打开辞典
汲取
吸收
连缀
辍学
啜血
丢失
有的放矢
钱钞
纺纱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诗苑采贝
SHI YUAN CAI BEI
基础积累
JI CHUJ LEI
阅读鉴赏
YUE DU JIAN SHANG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