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葡萄月令
人与物的对话
一概
一律
检查
检察
指农历某个月的气候和物候。
水面广阔;形容气魄宏大。
(衣服、布料、纸张等)较硬而平整。
比喻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也形容吸入新鲜芳香的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后,感到身心俱爽。
文中指雨后葡萄的色泽鲜艳明亮。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XIAN DAI
人与物的对话
SAN WEN
智慧启
8
课前预习夯基固本
识记积累·知人论世◆
课堂互动·文本探究
文意探讨·文脉透视◆
葡萄月令
一个人前去买鹦鹉,他看到一只鹦鹉前标道:此鹦鹉会说两门语言,售价200元一只。另一只鹦鹉前标道:此鹦鹉会说四门语言,售价400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黯淡散乱,标价800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感到特别奇怪,问:“它又老又丑,又没有说话能力,怎会值这个数呢?”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都叫这只鹦鹉老板。”
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得信任,懂得放权,懂得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业务员、销售代表,而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一、字音识记
茵陈蒿(hāo) 桦木(huà) 刨坑(páo)
摽紧(biào) 缚住(fù) 挖窖(jiào)
泱泱(yānɡ) 嘬奶(zuō) 用剪刀铰(jiǎo)
瘪果(biě) 笤帚(zhou) 铁锹(qiāo)
二、字形辨认
三、词语辨析
1.一概·一律
作副词时均有“表示适用于全体,没有例外”的意思,但用法略有不同。“一概”只用于动词前,限于对事物的概括。“一律”则对人对事均可,可用于动词前,也可用于名词或名词短语前。
例句:①剪葡萄条。干脆得很,除了老条,一概剪光。葡萄又成了一个秃子。
②语文课堂上,不论课型、内容,一律多媒体,这样会给人造成喧宾夺主的感觉。
2.检查·检察
检查:指一般的查看查考。
检察:专指对犯罪事实的审查检举,法律术语。
“检察”只用于检察机关等词语中,其他都用“检查”。
例句:①下雪了。我们踏着碎玻璃碴似的雪,检查葡萄窖,扛着铁锹。
②为保护举报人的安全,检察机关承诺将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对打击报复或者指使他人打击报复举报人及其亲属的、构成犯罪的可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词语释义
1.月令:指农历某个月的气候和物候。
2.泱泱:水面广阔;形容气魄宏大。
3.挺括:(衣服、布料、纸张等)较硬而平整。
4.沁人心脾:比喻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也形容吸入新鲜芳香的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后,感到身心俱爽。
5.璀璨琳琅:文中指雨后葡萄的色泽鲜艳明亮。
1.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人,现代作家。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先后出版《邂逅集》《羊舍的夜晚》等作品集,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文坛普遍赞誉,随后便一发不可收。他的小说被视为“京派”小说的代表,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他与别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
观众的喜爱。在创作上他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质朴、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这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
2.资料链接
月令,即月支,月主气候季节,为时令,所以月支又称为月令。同时,月令也是一种文章体裁。现存《礼记》中有一篇《月令》,记述每年夏历十二个月的时令及政府执行的祭祀礼仪、职务、法令、禁令等,并把其归纳在五行相生的系统中。《葡萄月令》,就是写葡萄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经历,并作为线索串起了人们的活动。农民在田地里的打药、施肥这些看似很寻常的农活,在他的笔下却显得自然而然的优美,读之如画。那种空灵的感觉给人印象深刻。
1.文章的“疏”和“密”是如何体现的?
【点拨】 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情况不都是详细地介绍的,而是详略有致:文章重点放在三、四、五、八几个月上。因为上架、吸水、抽条、长叶、开花、结果是整个葡萄园生命涌动的时刻,是充满活力、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最能让人为所见到的自然生命而感动的时刻,所以,作者对其进行详尽地描写。其余部分略写,但也不是草草了事的,比如一月,虽然只有短短的三行字,却写出了果园的宁静和美丽。大雪无声,葡萄“睡着”,多么祥和安静啊,而到结尾处,葡萄又入窖了,“热热闹闹的果园,现在什么颜色都没有了”,与开头呼应起来,虽然简略,但意韵深远。
2.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想写出葡萄的生长状况吗?
【点拨】 当然不是,以时间为序,作者不但写了葡萄在每个月的生长状况,对根、藤、蔓须、叶、果实在不同时节的状态都有所描写,同时,更写出了人的劳动,人对葡萄的感情,也抒发了作者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这也是他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记人事、写风景、说文化、述掌故,兼及饮食瓜果、草木虫鱼,无不集于笔下,闲淡中有滋味,闲
适中有意味,给读者以文学艺术的审美享受及文化修养的提高。
作者以时间为序,写了葡萄在每个月的生长状况,对根、藤、蔓须、叶、果实在不同时节的状态都有描写,同时,写出了人的劳动,人对葡萄的感情,也抒发了作者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泥淖(nào) 绽放(zhàn) 摽紧(biào)
B.蒿草(hāo) 埋怨(mán) 铁锹(qiū)
C.嘬奶(zuō) 逛荡(ɡuànɡ) 腌咸菜(yān)
D.掐须(qiā) 纽子(niǔ) 慵懒(yōnɡ)
解析:选B。“锹”读qiāo。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泱泱大国 怏怏不快 遭殃 膨大
B.绿草阴阴 璀璨琳琅 树荫 节制
C.怨天尤人 青枝绿叶 苗圃 养分
D.幅员广大 人声鼎沸 横梁 攀附
解析:选B。阴阴—茵茵。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春天的脚步近了,大草原上的冰雪渐渐________成了朵朵白色的“大蘑菇”,煞是壮观。
②人与人之间要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和谐相处,那么加强彼此________是非常重要的。
③每天天还没亮,位于城郊的农贸批发市场就______起来,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A.溶化 沟通 喧哗 B.溶化 勾通 喧闹
C.融化 勾通 喧哗 D.融化 沟通 喧闹
解析:选D。“溶化”与“融化”都有“(冰、雪等)变成水”的意思,但“溶化”还有“(固体)溶解”的意思。①句中当用“融化”。“沟通”意为“使两方能通连”,中性词;“勾通”意为“勾结串通”,贬义词。②句中当用“沟通”。“喧哗”与“喧闹”都有“声音大而杂乱”的意思,但“喧闹”还有强调“热闹、吵闹”的意思。③句应用“喧闹”。
4.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因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解析:选D。A.特此通知: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单位对职工,在该句中均使用不得体。B.光临:敬辞,对对方到自己这里来表示敬意,只能用于对方,不能用于自己,该句表达不得体。C.“欠安”是对人生病的婉辞,不能用于自己。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别的果树都不这样。别的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往里浇几担水就得了,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地喝。
喷波尔多液。从抽条长叶,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喷多少次。喷了波尔多液,太阳一晒,葡萄叶子就都变成蓝的了。
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工夫,就抽出好长的一截的新条。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因此,过几天就得给它打一次条。葡萄打条,也用不着什么技巧,是个人就能干,拿起树剪,劈劈啪啪,把新抽出来的一截都给它铰了就得了。一铰,一地的长着新叶的条。
葡萄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的时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别的什么树木上。现在,已经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点用也没有了。卷须这东西最耗养分,——凡是作物,都是优先把养分输送到顶端,因此,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
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
五月中下旬,果树开花了。果园,美极了。梨树开花了,苹果树开花了,葡萄也开花了。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
葡萄不招虫。葡萄会生病,所以要经常喷波尔多液。但是它不像桃,桃有桃食心虫;梨,梨有梨食心虫。葡萄不用疏虫果。——果园每年疏虫果是要费很多工的。虫果没有用,黑黑的一个半干的球,可是它耗养分呀!所以,要把它“疏”掉。
七月,葡萄“膨大”了。
掐须,打条,喷药,大大地浇一次水。
追一次肥。追硫胺。在原来施粪肥的沟里撒上硫铵。然后,就把沟填平了,把硫胺封在里面。
汉朝是不会有追这次肥的,汉朝没有硫胺。
八月,葡萄“着色”。
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分分、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
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荡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
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我们还给葡萄喷一次波尔多液。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
十月,我们有别的农活。我们要去割稻子。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
5.葡萄的卷须为什么长出来就要掐掉?
答:
答案:野生葡萄的卷须能攀附在别的树木上,可以将葡萄滕固定;种植的葡萄因为人为给它固定了,所以没有什么用处;再说,卷须最耗养分,影响葡萄生长。
6.文章在客观的记述中透露出作者怎样的主观情感和体验?
答:
答案:本文虽然按照月令记事,似乎难以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实际上在按时间顺序的记事中,隐含了作者对人们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无比热爱,而这种爱一点也没有张扬,却是那么真挚。
7.选段的语言特点到底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答:
答案:①词语的选用上,各种动词、形容词、短语的频繁使用,使文章的韵律感增强;②句式的选用上,长短句的交错使用及疑问句、感叹句的恰当使用,使得文章整体错落有致、抑扬顿挫,增强文章可读性;③标点的使用上,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的巧妙使用,使语气富有变化,口语化倾向更强烈;④修辞的使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表现力。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寒 鸟
刘鸿伏
冷而犀利的风刮过天空。云层仿佛越积越厚的冰凌,凝重、灰暗,无有涯际。
土地里微微的暖气被树尖草梢的冰凌冻住,就如冻住一个季节。
一声叹息,起自渺远的空中。也许那不是叹息,是鸟翅划动空气时疲累的声音。
是啊,那翅声仿佛是一声叹息,从灰暗的寒空滑落。一只鸟从远处现出飞的轮廓,如一片瑟瑟发抖的枯叶。一只鸟,又一只鸟……渐渐越聚越多,翅声越来越沉,不知名的小鸟,在天空密密地集结在一起,被风狂暴地推拥着、撕扯着,不辨东西。它们是一群疲累而且饥寒的鸟,漂泊在无路的天空,或停落在冰冷的大地。野草上一粒草籽或土地里冻住的一枚麦穗,都被空中饥饿的眼睛无限放大。
天空模糊了鸟影,风声湮没了鸟声。当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偶然望见几乎遮住了半个天空的鸟群,蓦地吃了一惊:怎么会有这么多流浪的鸟啊,它们能到哪里去呢?
那么多的鸟,一阵阵地起落,鼓起勇气飞行。远处是结冰的河流,近处是白皑皑的丛林,天地之间只有风声。它们曾经飞过了流沙一样多的日子,飞过了树叶一样多的城镇和村舍。大地上没有巢,飞不动了,找一片树林和浅岗停落,互相挨挤着度过寒冷的黑夜。但树林外,是网罟;浅岗下,是猎枪。它们或许能挺过饥寒,但往往逃不出陷阱。
谁也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我想有一些鸟儿,一定来自老家的某片麦垛或炊烟下的屋顶。而此时,它们在寂寞中飞行。冰雪满途时寻找温暖,饥饿时寻找食物,它们是寒鸟,翅膀在天地间划出坚忍。它们也曾优雅地飞翔,快乐地追逐着花朵和流云,它们的啼鸣曾经是世间最悦耳的乐音。
南方,北方,寒冰如铁,雪满山川。那是大片大片的寒鸟!像灰暗的云,被大风吹散又聚拢。它们分散时,让人几乎忽视了它们的存在;聚拢时,人们感到了震惊。一些最羸弱的小鸟不断坠落空中,一些孤单的鸟不断地加入队伍,它们从不同的草丛和丘冈顽强地飞上半空。那是生的阵容,或许也是死的队列。如是生便是最壮丽的生,如是死便是最悲壮的死。
遮住了半个天空,起落抑扬的鸟群啊,大地白茫茫真干净。分散了抑或才有存活的希望,但那是寂寞的生吧?鸟的生存法则和人的生存法则是如此不同。
读懂鸟的,只有天空。但大地被冻住的时候,天空也被冻住了,冻不住的只有翅膀。会有花朵在遥远的地方开放,会有丰收在饥寒之后闪烁金黄,在视线里渐行渐远的寒鸟啊,传说在天的那边,每棵根芽都能长出一个春天。
(选自《散文》,2010年第5期)
8.开头两节文字是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
答:
答案: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寒冷、清冷、肃杀、恶劣的气氛。
9.阅读全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寒鸟面临的生存困难。
答:
答案:寒冷,饥饿,猎杀,无容身之所。
10.文章在写寒鸟的飞行过程中插入描写“高楼某个窗口的某个人”的吃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①表现出空中飞行的寒鸟之多;②突出“人”对寒鸟飞行行为的不理解;③引出下文,为下文写寒鸟与人生存法则的不同埋下伏笔。
11.“寒鸟”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联系全文予以探究。
答:
答案:①对在自然灾难面前坚忍意志的赞美;②对在自然灾难面前族群集体精神的赞美;③对弱小者(弱势群体)生存环境(状态)的关注(同情);④对困境中弱小者(弱势群体)生存环境改善的美好期盼(祝愿);⑤希望人类从寒鸟的行为中汲取精神力量。
三、语用创新
12.我们每天都在亲近汉字,使用汉字,感受着汉字的无穷魅力。很多汉字都是形与意的完美结合,请围绕汉字的表意性特点,以“山”“明”“旦”为例,写一段文字。要求:①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②不少于60字。
答:
解析:解答时围绕汉字的表意性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 内容上要体现汉字形与意的完美结合的特点,表达上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多种表达方式、多种不同句式及大量使用富有形象色彩的形容词等来加强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中国的汉字,既有动人的音韵,又有优美的形体,还有丰富的内涵。“山”字中间那突出的一笔不正是孤耸的峰峦吗?“明”字不正是天上那带给我们光辉的日月吗?“旦”字不正表明早晨太阳刚刚跃出地平线吗?汉字就像一个个灵动跳跃的音符,谱写出了中华文化的华美乐章。
PAGE
- 1 -
(共18张PPT)
家里的灶头
人与物的对话
设置
安置
弥漫
迷漫
遭遇灾难,陷入困境。
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用言语戏弄,嘲笑。
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智慧启
8
课前预习夯基固本
识记积累·知人论世◆
课堂互动·文本探究
文意探讨·文脉透视◆
家里的灶头
曾经有个小国的人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的人同时出了一个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请来了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泱泱大国,不会被这点小问题难倒吧?最后,有位退休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个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里直接掉出来了,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里,什么响动也没有了。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一、字音识记
饭镬(huò) 逊色(xùn) 漏屉(ti)
螃蜞(qí) 茭白(jiāo) 盥洗(ɡuàn)
砧板(zhēn) 壁龛(kān) 黏(nián)
煨山芋(wēi) 砻糠(lónɡ) 涮锅(shuàn)
二、字形辨认
三、词语辨析
1.设置·安置
设置:设立;布置,陈列。
安置: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
例句:①天下太大,人家太多,玉皇大帝管不过来,只能采用设置派出机构的办法了。
②这批新来的同志都得到了适当的安置。
2.弥漫·迷漫
都表示充满的意思。
弥漫:指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迷漫:指漫天遍地,茫茫一片,看不分明。
例句:①灶头是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特别物事,能使最荒凉的地方充满人间烟火味,能使最简陋的房子弥漫温馨的家的气氛。
②山中迷漫着一层烟雾,人在山中仿佛置身仙境一般。
四、词语释义
1.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境。
2.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3.调侃:用言语戏弄,嘲笑。
4.神彩飞扬: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1.走近作者
金曾豪,男,1946年生于江苏常熟,中国现代作家。在小说、散文、戏剧诸领域均有建树,主要的文学成就在儿童文学方面。其中《迷人的追捕》获全国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一等奖;长篇小说《狼的故事》《青春口哨》和《苍狼》连续获得中国作协第2、第3、第4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还著有散文集《蓝调江南》。
2.资料链接
《家里的灶头》是儿童文学作家金曾豪的散文,选自其散文集《蓝调江南》。散文集《蓝调江南》是一本记叙江南一带农村风土人情与日常生活的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江南小镇风情画,老街、茶馆、中药店、剃头铺、电影船等等。因为其叙述生动,用文字保留了江南水乡正在逝去和已经逝去的生活场景,具有浓厚的文化韵味,又富有诗情画意,曾获全国儿童文学奖。
1.本文围绕灶头叙写了哪些童年往事?这些往事的描写中有很多细节描写,说说它们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 往事:逼饭粢;蒸糕;蒸菜(红烧肉、拼盘、“一品锅”);妈妈做的家常菜(黄豆芽炒咸菜、螃蜞豆腐);送灶及母亲在灶间的教育;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母亲在灶上忙碌、姐妹烧火、姐姐的模仿、煨山芋、“填脚炉”、爆黄豆)。
表达效果:这些细节的描写将物与人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同时构成了一种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亲情的、诗意的氛围,表现了人间的烟火味和温馨的家庭气氛。
2.文章最后三节有何作用?
【点拨】 一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与提升,点出了灶头的逝去,点出了灶头的作用——能使最贫穷、荒凉着也充盈了温暖。二是对全文线索的总结,即回归到母亲这条线索上来。灶头与母亲分不开,是母亲使家庭充满了温馨,也是母亲教会了孩子如何明白事理,学会做人,哪怕是灶头,也是孩子成长的地方。
3.本文的语言朴素自然,请举例加以体会。
【点拨】 (1)大部分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很少用华丽的词藻。如“灶台的横截面大致上是个腰子形,而纵截面则无法名状”“整个灶头几乎没有直线,那么多即兴式的弧线使灶头既端庄又秀气,像一位穿着蓝印花布的农家少妇”等描写,亲切朴素。
(2)方言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地方色彩和文化韵味。“不作兴”“某汤罐”“灶界老爷”“孵灶塘”等等。
(3)谚语、俗语、歌谣、童谣的使用。如“进门看抹布,出门看鞋跟”等,也使文章清新自然。
4.如何理解本文中物(灶头)与人(母亲)的关系?
【点拨】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状物散文,它写的是一个地方,又是一类事物。作者抓住江南农村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灶头,通过对灶头炊具的描写,把江南农村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描写灶头的过程中,穿插了对母亲的描写,有形象、有语言、有行动,这一切都是由物而起,物与人密不可分。由于人的介入,对生活场景的描绘,构成了一种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氛围。
作者通过对炊具的描写,把江南农村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描写灶头的过程中,穿插了对母亲的描写和民俗的介绍,表达了作者对往日的怀念和对母亲的思念与怀念之情,对往日不再重现的遗憾与怀旧的情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堆垛(duǒ) 柴爿(pán)
饭镬(huò) 饭粢(zī)
B.逊色(xùn) 落难(luò)
漏屉(ti) 螃蜞(qí)
C.盥洗(huàn) 砧板(zhēnɡ)
壁龛(kān) 粘住(zhān)
D.砻糠(lónɡ) 脂肪(zhī)
砖砌(qì) 轮廓(ɡuò)
解析:选B。A.“垛”读duò;C.“盥”读ɡuàn,“砧”读zhēn;D.“廓”读kuò。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考究的匠人会在墨汁里加些石青,使画出来的墨线中隐隐透出些青蓝,显得青秀悦目。
B.我姐或我妹在灶塘忙碌,灶膛火把她们映得红光满面,神彩飞扬。
C.灶头是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特别事物,能使最荒凉的地方充满人间烟火味,能使最简陋的房子迷漫温馨的家的气氛。
D.麦芽糖和团子馅都是甜的,有临时抱佛脚,讨好灶界老爷的意思。
解析:选D。A.青秀—清秀;B.彩—采;C.迷—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山廊慢转,曲径轻摇,柳色乍染,黄莺初啼,几间茅屋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这一切令人耳目一新。
B.故乡的槐树,成簇成片,遍布四野,似乎散漫凌乱,却又井然有序;似乎千篇一律,却又各具情致。
C.满耳的阵阵蛙鼓,激昂亢奋地噪闹着,将静夜和旷野喧嚣得如同这季候一般,热情洋溢,生机勃勃。
D.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见一对对小而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活灵活现。
解析:选D。A.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B.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C.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D.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用在这里与该句的陈述主体“野兔”不符,使用对象有误。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
B.微博一经推出,就以其强大的即时通信功能,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它正有力地介入我们的社会生活。
C.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国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创造精彩人生的广阔舞台。
解析:选C。C.结构混乱。应为“对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不知什么年代,出了一个馋痨州官,上任伊始就告示乡民,要轮着到辖区的每个家庭吃一顿酒席,若是不请或招待不够水平,就要受到他的惩罚。这州官把老百姓吃得苦透,后被一个叫“张大巴掌”的武夫一巴掌拍扁在灶壁上了。玉帝顺应民意,把这个家伙封为灶君,让他一年到头眼睁睁地看着家家户户烧好东西吃。
关于灶王爷的传说众说不一,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个,世俗化得有趣,而且与人们对待灶界老爷的态度相吻合。人与灶界老爷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但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想到要供奉一下这位家中的老爷。腊月廿四要送灶,送灶界老爷到玉帝那里参加年会,汇报工作。吃过晚饭,在镬盖上点上香烛,供上麦芽糖,糖团子等点心,家里男人过来打个拱,嘴里念念有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太平。”祭祀毕,将灶界老爷的纸马连同灶帘一起送到门外焚化,再化点纸锭什么的充做老爷的车马费,撒点黄豆什么的充做老爷坐骑的马料。当然还要放几个爆竹的,喊:“我伲灶界老爷上天哉!”就算完事。麦芽糖和团子馅都是甜的,有临时抱佛脚,讨好灶界老爷的意思。不管怎么说,人家毕竟是玉帝派来常驻的监督员。团子的皮用的糯米粉,很黏,麦芽糖就更黏,一心要把灶界老爷的嘴粘住,免得他在玉帝那里多嘴多舌。灶界老爷回任的日子是正月十五,同样要点副香烛供点吃的。天下太大,人家太多,玉皇大帝管不过来,只能采用设置派出机构的办法了。人神之间能这么来调侃的,也只有中国人了。想想这类市井幽默,是挺开心的。
我家的灶山上从不供神像,也不挂灶帘,但那个壁龛是空着的,母亲禁止我们在里头放任何东西。其实,这么空着反而能为灶界老爷保留一点神秘感和神圣感,那些烟熏火燎灰尘满脸的纸马和灶帘一点派头也没有。在母亲的心目中,灶界老爷是上苍派驻在我家的道德监督员。我们小孩子在外头“惹厌”,回来还想说假话蒙混过关,母亲就会郑重其事一本正经地把我们叫到灶间,用一种严肃的低声说:“当着灶界老爷的面,你再说一遍……”不知怎么的,她这么一来就营造出一种心理压力,少小的我们多半就只好说实话了。
5.文章叙述“灶君”的来历,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
答案: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充满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选文第二段中说,这一传说“世俗化得有趣,而且与人们对待灶界老爷的态度相吻合”,那么人们对“灶界老爷”的态度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人们对“灶界老爷”并非尊重膜拜,之所以临近春节供奉一下,是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不希望他在玉帝那儿多嘴多舌。
7.母亲对待灶神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答:
答案: 母亲从不在灶山上供神像,也不挂灶帘,之所以将壁龛空着,是为灶界老爷保留一点神秘感和神圣感,借此可以教育子女诚实守信。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锁 门
孙 犁
过去,我几乎没有锁门的习惯。年幼时在家里,总是母亲锁门,放学回来,见门锁着进不去,在门外多玩一会就是了,也不会着急。以后在外求学,用不着锁门;住公寓,自有人代锁。再后,游击山水之间,行踪无定,抬屁股一走了事,从来也没有想过,哪里是自己的家门,当然更不会想到上锁。
进城以后,我也很少锁门,顶多在晚上把门插上就是了。
去年搬入单元房,锁门成了热门话题。朋友们都说:
“千万不能大意呀,要买保险锁,进出都要锁上呀!”
劝告不能不听,但习惯一下改不掉。有一次,送客人,把门锁上了,钥匙却忘在屋里。这还不要紧,厨房里正在蒸着米饭,已有20分钟之久,再过20分钟就有饭糊、锅漏,并引起火灾的危险,但无孔可入。门外彷徨,束手无策,越想越怕,一身大汗。
后来,一下想起儿子那里还有一副钥匙,求人骑车去要了来。万幸,儿子没有外出,不然,必会有一场大难。
“把钥匙装在口袋里!”朋友们又告诫说。
好,装在裤子口袋里!有一天起床,钥匙滑出来,落在床上,没有看见,就锁上门出去了。回来一摸口袋,才又傻了眼。好在这回,屋里没有点着火,不像上次那么着急,再求人去找找儿子就是了。
“用绳子把钥匙系在腰带上!”朋友们又说。
从此,我的腰带上,就系上了一串钥匙,像传说中的齐白石一样。
每一看到我腰里拖下来的这条绳子,我就哭笑不得。我为此着了两次大急,现在弄成这般状态,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因为我有了一所房子,有了自己的家门。我的家里,到底有什么宝贵的东西,值得如此戒备森严呢?不就是那些破旧衣服、破旧家具、破旧书画吗?这些东西,也不是新近置买,不是多年就有了吗?“环境不同了,时代不同了。”朋友们说。我觉得是自己和过去不同了,心理上有些变化了。
我已经停止了云游的生活,我已经失去了四大皆空的皈依,我已经返回人间世俗。总之,一把锁把我的心紧紧锁起,使它同以往的大自然、大自由、大自在,都断绝了关系。
我曾经打断身上的桎梏,现在又给自己系上了绳索。
我曾经从这里出走,现在又回到这里来了。
8.对于为什么要“锁门”,“朋友们”与“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朋友们”的观点是:时代、环境不同了,所以要锁门。
“我”的观点是:门并非一定要锁,要锁门是因为自己的心理变化了。
9.文中四次写“朋友们说”,反复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答案:在结构上串起全文,展开情节;在反复强调中突出锁门的重要性,反映出世俗观点的强大力量。
10.联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说“一把锁把我的心紧紧锁起”,这里的“锁”指什么?
答:
(2)“我曾经从这里出走,现在又回到这里来了”,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答:
答案:(1)是指封闭自己,疑心他人,时时戒备的心理。(2)我曾经走出时时小心、处处设防的生活环境和世俗观念的圈子,如今随着年龄、时代、环境的变化,我又回到这样的环境中。
11.文章开头说“我几乎没有锁门的习惯”,后面又说“锁门成了热门话题”,这两句在行文结构方面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文章开头说“我几乎没有锁门的习惯”,为下文写“我”几次锁门的经历做了铺垫。 “锁门成了热门话题”,既为“我”的改变提供了依据,又暗示“我”锁门的经历不是个别的事例。
三、语用创新
12.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某班主任为检查落实,在学生上课时,在班级微信群里发红包,凭借抢红包的记录,查出十几名学生违纪。对此做法,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答:
答案:(示例1)学生带手机进课堂不易被察觉,手机进课堂,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造成干扰,用发红包的方式来检查学生是否带手机实属无奈,但确实有效。
(示例2)为维护校纪,老师这样做的确用心良苦,但采取的方式值得商榷。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也会让学生有被骗的感觉,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
PAGE
- 1 -
(共19张PPT)
老 房 子
人与物的对话
交集
汇集
积淀
沉淀
逐渐
逐步
世间的纷扰喧嚣;喧闹的声音。
战争造成的焚毁破坏等灾害。
放弃事物的根本和主要方面,追求细枝末节。形容轻重倒置。
平心静气地评论。
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手上脚上都是老茧。形容劳作十分辛苦。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智慧启
8
课前预习夯基固本
识记积累·知人论世◆
课堂互动·文本探究
文意探讨·文脉透视◆
老 房 子
有个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于是,秀才第二天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白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还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起,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主觉得奇怪,询问之下,秀才告知原委,店老板一听乐了:“我也会解梦啊,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你想想,墙上种白菜不是高种(中)吗?戴斗笠又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了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一、字音识记
窗棂(línɡ) 歙县(Shè) 鸱吻(chī)
白垩(è) 棹楔(xiē) 杂俎(zǔ)
僭越(jiàn) 囊橐(tuó) 铎(duó)
缙绅(jìn) 兵燹(xiǎn) 胼手胝足(pián)(zhī)
二、字形辨认
三、词语辨析
1.交集·汇集
交集:(不同的感情、事物等)同时出现。
汇集:聚集,也作会集。
例句:①然而,我也清楚地意识到,对于老房子,人们总是交集着种种复杂的情感。
②《中原根·中华情》书画艺术交流大展汇集了300余位海内外名人名家的作品。
2.积淀·沉淀
二者在表达的语义上有相似之处。
积淀:说明的则是漫长悠久的过程,并且多侧重文化、涵养方面的寓意。
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例句:①其后,在不断认同与相互适应中,又积淀而为一种不可动摇的程式,并最终孕育出独具个性的乡土建筑文化。
②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3.逐渐·逐步
自然而然的变化,多用“逐渐”;有意识有步骤的转变,多用“逐步”。“逐渐”可修饰形容词,“逐步”不行,例如“天气逐渐暖和了”,其中的“逐渐”不能换成“逐步”。
例句:①徽州的老房子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②记者从民航有关部门获悉,民航部门正在研究通用航空改革发展方案,私人飞机飞行空域将逐步放开。
四、词语释义
1.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喧闹的声音。
2.兵燹:战争造成的焚毁破坏等灾害。
3.舍本逐末:放弃事物的根本和主要方面,追求细枝末节。形容轻重倒置。
4.平心而论:平心静气地评论。
5.如日中天: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6.胼手胝足:手上脚上都是老茧。形容劳作十分辛苦。
1.走近作者
王振忠,1964年生于福州,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历史人文地理及明清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他关注地域文化差异及区域社会之变迁,尤其专长于“徽州学”的研究,同时又擅长学术散文随笔的写作,这篇《老房子》就选自他的学术散文集《斜晖脉脉水悠悠》。
2.资料链接
“老房子”在这里特指徽州一带的皖南古民居,它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现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集中反映了古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它伴随明清时期的徽商演绎出“无徽不成镇”的传奇。徽派建筑也成为我国建筑史上有名的一大流派。其中,黟县的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在此类遗产上的空白,标志着徽派建筑以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珍贵财富。
1.为什么“潜口民庄”对作者而言,“从未激起过太多的兴趣”?
【点拨】 因为它是“人为集成的”,缺少些历史感,更重要的是作者看重的是“在荒烟蔓草的村僻之地看到一幢幢孤零零的老房子”时“那种独特的风致”。
2.结合课文思考“五岳朝天”和“四水归堂”的徽州老房子传达出哪些乡土信息?
【点拨】 文中五叠式的马头墙称为“五岳朝天”,体现了皖南民居的独特韵律,同时也传达出当地狭人稠聚族而居的乡土信息。以天井为中心的封闭式结构称为“四水归堂”。老房子的窗子很少,反映出一种古老的暗室生财的风水观念。
3.本文是一篇学术散文随笔,在艺术表达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请试着概括一下文章的艺术特点。
【点拨】 (1)思维缜密,思辨色彩浓郁。(2)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和个性特征。(3)语言清晰、准确,分析细致、透彻。
4.状物散文与科技说明文有何区别?
【点拨】 状物类散文属于文学体裁,而说明文则属于科学的应用文体。状物散文笔端常带有情感、理趣,并不排斥主观因素,而且,使用手法也常常是文学的,如比喻、夸张、拟人、比拟等等;而说明文则要求严密、严谨,尽量客观,使用的方法也偏于科学的说明。它对说明的顺序有严格的要求,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以及图表、解释、引用等等。
作者把老房子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优美典雅、富有感伤气息的语言,描绘了徽州古民居的历史沉浮与变迁,在时代的更替中,老房子的颓势已不可避免,作者对即将逝去的昨日之花表现出由衷的无奈与感慨。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徽州(huī) 尘嚣(xiāo)
窗棂(línɡ) 唱棹转毂(hú)
B.白垩(è) 糜财(mí)
兵燹(xiǎn) 鳞次栉比(zhì)
C.葱茏(lónɡ) 鸱吻(chī)
舆服(yú) 胼手胝足(dǐ)
D.逸散(yì) 坍圮(pǐ)
僭越(zàn) 头角峥嵘(rónɡ)
解析:选B。A项,“毂”读ɡǔ;C项,“胝”读zhī;D项,“僭”读jià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散文是倍受读者青睐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散文家凭借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名篇。
B.上课铃声过后,他才慌慌张张地冲进教室,“报告”声刚落,同学们轰堂大笑,原来他衣服的纽扣错位了。
C.毋庸讳言,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教师确实存在,但像“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那样爱生如子、恪尽职守的人,才是教师队伍中的主流。
D.作为领导干部,面对群众时需要很强的亲和力,只有贴近群众、和颜悦色而不是急言厉色,才能真正听到群众的心声。
解析:选C。A.倍—备;B.轰—哄;D.急—疾。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内采用原拆原建的办法,将散落在徽州各地的十幢老房子集中于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明代山庄。
B.尽管曾多次参观此处山庄,但平心而论,我从未激起过太多的兴趣,这倒不完全是因为山庄崭新雪白的外墙缺乏一种历史感。
C.老房子尽管有时显得十分残破,残破得让人惨目伤心,但那种独特的风致却是任何人为集成的山庄所无法比拟的。
D.他们中多数是终年手脚并用,脸朝黄土背朝天,躬身陇亩的农民。
解析:选D。手脚并用:形容手脚忙乱。这里形容农民劳作的辛苦,应当用“胼手胝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此次在哈萨克斯坦发现的金字塔形遗址从时间上来看或属世界首座,可能要比埃及金字塔早近1 000多年。
B.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
C.雨后的趵突泉水位突然骤升,狂喷的趵突泉群在初秋清凉的空气中形成团团白雾,犹如仙境一般,再现了历史上的著名景观“云雾润蒸”。
D.有报告显示,5年间,15岁至24岁之间的男性吸烟在不断上升。吸烟人群正在走向低龄化。而与烟雾背后越来越稚嫩的脸庞相比,中国控烟的先驱们却正在老去。
解析:选B。A项,不合逻辑,应把“近1 000多年”改为“近1 000年”。C项,语意重复,可将“突然”删掉。D项,搭配不当,“男性吸烟”不能“不断上升”,可在“男性吸烟”后加上“率”。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老房子在徽州随处可见,每一幢房子都是一段遥远的故事。
八十年代初,在皖南的紫霞峰下,筹建了一处“明代民居博物馆”,号称“潜口民庄”。庄内采用原拆原建的办法,将散落在徽州各地的十幢老房子集中于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明代山庄。主要建筑内部陈设有明代家具和其他生活用品,力图再现几个世纪以前徽州人的生活方式。
尽管曾多次参观此处山庄,但平心而论,我从未激起过太多的兴趣,这倒不完全是因为山庄崭新雪白的外墙缺乏一种历史感。说真的,我宁愿在荒烟蔓草的村僻之地看到一幢幢孤零零的老房子,尽管有时显得十分残破,残破得让人惨目伤心,但那种独特的风致却是任何人为集成的山庄所无法比拟的。
然而,我也清楚地意识到,对于老房子,人们总是交集着种种复杂的情感。许多老房子在乡间之所以一直保留到现在,往往不是因为房屋的主人真的能从审美的愉悦中得到心理的满足,而是由于它们曾一度远离现代生活的尘嚣。如今,随着时光的流逝,乡土文化的日渐逸散,点缀于村野间的老房子,或是倒塌,或是被拆得七零八落。于是,在屯溪老街,在西递巷口……处处都能看到从老房子上拆下的精美部件:雀替,窗棂,雕花栏板,等等等等。
……
记得数年前第一次踏上徽州这块土地,但见烟树葱茏,掩映着栉比而立的黛瓦粉墙,将徽州民居衬托在山光水色之中,呈现出一派清新野逸的田园风光。犹如丹青妙笔在用枯笔淡墨,勾勒出疏树寒村的山水胜境。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牵人情思,强烈地吸引着我深入画境,寻幽探胜而陶然忘返。此后,我又多次走访徽州,看到了历史与现实的诸多侧面,激情与冲动,渐次转化作平静的思考。
“徽式新屋”曾是一种非常时髦的民居型式,在徽州高移民输出的特殊时代里风靡一时。然而,一旦时过境迁,徽派老房子便愈来愈显现出它的弱点。早在清代中叶,抑郁满腹的汪士铎就曾写道:
绩溪不佳之处……雕镂房舍,屋皆楼,室太暗……宫室制太雷同,太晦暗,房窄狭,黑暗如狱,如地狱无窗。(《汪悔翁乙丙日记》卷一)
“乙丙”是咸丰乙卯(一八五五年)和丙辰(一八五六年)的简称。当时正值咸丰兵燹期间,作者为避太平军之难从金陵返归故里绩溪。半个多世纪以后编纂的民国《歙县志》,对徽州老房子的缺陷更是直言不讳:
(徽州)屋庐之制,因居山国,木植价廉,取材闳大,坚固耐久,今元代所营之室,村之旧者犹数见焉。然以山多田少,病居室之占地,多作重楼峻垣,屋中空地太少,开窗亦隘,严密有余,而光线不足,乃其短也。
老房子是徽商如日中天时期精雕细琢而成的,它表达了久远的历史,成为明清时期高层次地域文化的积淀。但从总体上看,内向封闭式的建筑隔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不能提供有效的通风、采光条件,更无法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所以从现实生活功利的角度来看是有严重缺陷的。
老房子,作为一个生活舞台,人们生活的各种内容都要在这里一幕幕地上演。多数老房子都是数百年前由缙绅富商所建,他们大多衣食无忧,优哉游哉。……庭院之中,石台石桌,或设鱼池,或置盆景,将丘壑林泉浓缩于壶天之中,藉以营造梦境般的绮丽空间,排遣文人雅士诗书之外的闲情逸致,在俗务萦怀的内心深处,留存山林隐逸的净土一片。时至今日,“舞台”早已“尘封”,随着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老房子已愈来愈不能适合新主人的需要了!
……
5.如何理解文中作者所说的“对于老房子,人们总是交集着种种复杂的情感”?
答:
答案:一方面,随着时代变迁、人事迁移变化和乡土文化的逸散,老房子的实用价值已不复存在,因此不可避免地衰落、残破,甚至消失。另一方面,这些老房子是徽州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人们想保存它们,将这一文化传承下去。但是人们留存老房子的方式是现代的,因而使老房子失去了原有的风致。所以作者说“对于老房子,人们总是交集着种种复杂的情感”。
6.作者是怎样概括徽式建筑的不足的?
答:
答案:①引用前人著述和民国期间的县志,说明徽式老房子的弱点——太雷同,太晦暗,房窄狭。②从现实生活实用功利的角度总结徽式建筑的严重缺陷,“隔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不能提供有效的通风、采光条件,更无法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7.往昔最佳的居住场所为何会变得如此破旧荒凉?
答:
答案:时代发展、社会变迁使得老房子愈来愈不能适合新主人的需要了。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只取千灯一盏灯
乔忠延
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于是,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访。千灯果然有灯。清水滋润的河边是一条古旧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有一座古屋,里面陈列着很多的灯,据说,真够上千盏了。那些灯有陶捏的,有瓷质的,有铁铸的,有铜制的。品类众多,造型各异,几乎每一盏灯都闪射着人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
无疑,千灯在江南水乡里是亮色独具的。然而,我追溯的却不是这聚合起来的文物拼盘。流动的河水,飞翘的屋檐,都能够标示本土文化的辉泽。流动的河水名为尚书浦,因为曾经疏浚河道的是明朝尚书夏元吉,尚书名气就不小了,可他手下主事的一位官员竟然是比他名气还要大的海瑞。这河流岂可小瞧!凝固的屋檐也不弱,他的羽翼下名人辈出,有江南丝竹的首创者、陶渊明的后裔陶岘,有世人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陈先锋,还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状元卫泾……一个小镇,孕育出这么多的人杰精英,实属罕见。更罕见的是,明清以来考中的进士居然多达35人!
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也令人叩问:是否千灯这方水土当真不凡?当真有千盏明灯辉映着人们的心智?我远道造访,莫非就是奔这智慧的明灯来的?其实不然。我倾心的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屋舍不能算阔大,花园不能算精巧,陈设不能算豪华,不要说和山西的乔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庄的沈园,同里的退思园相比也有差距。然而,就是这个院落令我顶礼膜拜,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
顾炎武原来叫继坤,改名炎武是因为清兵南下,社稷将倾,为了抵御外侵,他决心投笔从戎,抗击敌寇。只是,寡难敌众,失败后他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北国。然而,他立定志向,誓不叛明,决不屈膝为官。顾炎武四处游走,严谨治学,撰出《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著作,成为名声显赫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在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作三位大儒。
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学说有多么缜密,如果缺少了独具慧眼的发现,缺少了照亮心灵的光色,那只能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不要说他笔下那浩瀚的论著,就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具有晴天霹雳的震惊效应,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我知道这不是他的原话,这话是梁启超为之合成的。他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时光逝去数百年了,我坐在书斋轻轻掀动《日知录》,当字行里跳出这段话时,眼睛竟亮得如电光闪射,神魂竟震撼得如惊雷炸响!我把顾炎武尊为补天者,他要补的天是仁爱的苍穹,道德的星空。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是的,仁爱是天,一旦失去仁爱,人和兽还有何种差别?若是世道真的沦为“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那可是最为恐怖的灾难啊!这灾难不是天塌,其危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危害甚于地陷。要免除这人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顾炎武已明确指出:“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是的,匹夫有责,匹夫履责,才会民风和洽,才会其乐融融,才会重现尧天舜日的美景。
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顾炎武就是一盏灯,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的思想明灯!我在千灯的清流秀水边徘徊,我在千灯的老街故宅里追溯,寻访的就是顾炎武这盏明灯。我不敢贪婪,若是千灯容许我带走一盏灯,那我就带走顾炎武这一盏!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节)
8.题目中“千灯”一词有什么含义?
答:
答案:“千灯”一语双关,既指江南水乡陈列千盏明灯的古镇——千灯镇,也指这个古镇的独具亮色的文化特点(或:古镇孕育的众多的人物精英)。
9.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连用三个设问,体现了“我”对千灯文化的多重思考;承上启下,引出对顾炎武这盏思想明灯的钟爱。
10.第二段中,作者列举千灯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列举千灯镇众多的人物精英,充分体现千灯浓郁的文化氛围;横向对比,以此衬托(突出强调)顾炎武对人们思想的启迪作用。
11.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谈谈作者为什么在“千灯”中只取顾炎武这一盏明灯。
答:
答案:①顾炎武提出的“匹夫有责”思想是构建仁爱社会的基础。(或:顾炎武提出的“匹夫有责”思想会带来民风的和洽。)②顾炎武用他独具慧眼的发现,照亮“我”愚暗的心扉,给“我”新的启迪。③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世界滑坡,我们需要顾炎武这样的思想明灯来照亮愚暗的心扉,带给我们无穷的力量和莫大的精神鼓舞。
三、语言运用
12.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①屈原和孔子都极为推崇兰花,陶渊明则植了很多菊花。
②离开市镇村落,去开辟一块田地耕种糊口,只为了一片鲜花一窗野色,这在今天真是不可理喻的事。
③古人中沉醉于自然芬芳的人很多,痴迷的程度也很深。他们专注到了今天的人难以理解的地步。
④古代因为此种理由而举家迁到山中野地者大有人在。
⑤有人从极安逸的居处搬到了一座荒凉的山坡下,竟然就为了能够推窗赏兰。
顺序为:
答案:③①⑤④②
PAGE
- 1 -
(共28张PPT)
更衣记 意大利蟋蟀
人与物的对话
未尝
何尝
安静
宁静
陶冶
陶醉
振荡
震荡
边说边哭,形容极其悲痛。
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
形容情调趣味洋溢的样子。
内心毫无触动,指对应受触动的事物毫无在意,不动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智慧启
8
课前预习夯基固本
识记积累·知人论世◆
课堂互动·文本探究
文意探讨·文脉透视◆
更衣记 意大利蟋蟀
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长?”骆驼妈妈说:“长长的睫毛可以遮挡风沙,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够看得到方向。”小骆驼又问:“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小骆驼又问:“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的身子不至于陷在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小骆驼高兴坏了:“哗,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天才和人才是先天优异与后天锻炼的综合结果。最主要的还是后天因素。如果没有施展才能的环境和舞台,那么再高的天赋也无从展现,也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字音识记
细褶(zhě) 繁缛(rù)
接榫处(sǔn) 刀鞘(qiào)
嗜好(shì) 捻(niǎn)
蹊跷(qī)(qiāo) 唧唧(jī)
薰衣草(xūn) 笃耨(dǔ)(nòu)
确凿(záo)
二、字形辨认
三、词语辨析
1.未尝·何尝
未尝:未曾;未必。何尝:怎么可能(反问)。
“未尝”是陈述语气,“何尝”是反问语气。
例句:①现代西方的时装,不必要的点缀品未尝不花样多端,但是都有个目的。
②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我公务缠身没有时间罢了。
2.安静·宁静
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
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
“宁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例句:①我们不大能够想像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
②宁静的夏夜里,窗外的蝉鸣却是别有一番的热闹。
3.陶冶·陶醉
陶冶: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例句:①夏夜里,原野上,到处听得见一种调式简单重复,然而情致陶冶人心的乐曲,这音乐在北方可难得听到。
②在这样一个群星璀璨的演唱会的夜晚,我深深地陶醉在歌声中。
4.振荡·震荡
振荡:物理学术语,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
震荡: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的重大影响。
例句:①两枝琴弓,一枝在上一枝在下,斜向绞动摩擦,于是支展开的两个膜片产生了发声振荡。
②在基本面仍然疲弱的情况下,油价短期很可能继续震荡,并在调整中寻求方向。
四、词语释义
1.声泪俱下:边说边哭,形容极其悲痛。
2.熏陶: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
3.情趣盎然:形容情调趣味洋溢的样子。
4.无动于衷:内心毫无触动,指对应受触动的事物毫无在意,不动心。
1.走近作者
(1)
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显赫而没落的家庭背景,父母离异及母亲的“新女性”个性,畸形地激发了张爱玲早熟的文学才情。1939年入香港大学学习。1942年因战事回到上海后开始文学创作。1952年赴香港,1955年移居美国,除继续写作小说和散文之外,主要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学翻译。自1973年起定居洛杉矶,1995年在孤独中辞世。主要作品有《传奇》《流言》《金锁记》《秧歌》《十八春》和《红楼梦魇》等。此外,有《倾城之恋》《太太万岁》《不了情》《小儿女》等电影剧本。有《张爱玲全集》16 卷。
(2)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1823年12月22日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圣莱昂。在法布尔4岁左右时,父母送他到祖母家生活,7岁时接回家,送进村中小学,10岁时随全家迁入罗德茨市。中学阶段,家庭几度迁居,法布尔
不得不做工谋生,无法正常读书。15岁时只身报考阿维尼翁市师范学校,被正式录取。毕业后担任初中教员,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他是“难以仿效的观察家”。1879年,发表《昆虫记》第一卷。到1910年第10卷问世,历时31年。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可惜委员会还未作出决议,法布尔便于1915年11月去世。
2.资料链接
(1)1942年,张爱玲在英文杂志《二十世纪》月刊上发表了散文《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后重写成中文,名为《更衣记》,刊于1943年12月的《古今》上,1945年收入散文集《流言》中,全文五千余字,记录了中国时装三百年来的变化。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及独特的生活阅历赋予张爱玲散文一股强烈而独特的文化气息,古典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西方现代意识的双重渗透,使《更衣记》具备了双重美学品格。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人文精神的深切把握与扬弃,使张爱玲的服饰美学思想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2)《意大利蟋蟀》一文选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记》是以大量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报告材料组成的巨著,共有10卷,220余篇文章。它是法布尔对昆虫世界观察和研究的结果,同时也收入了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的文字。《昆虫记》里记述的主角都是一般常见的昆虫,包括菜青虫、蟋蟀、象鼻虫、螳螂、萤火虫……作者用观察与试验的方法,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描写了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作者以人生观照虫性,把自己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熔于一炉,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字。文笔优美,别有风味,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1.清代末年,服装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各反映了时代什么特点?请结合《更衣记》具体阐述。
【点拨】 (1)服装变小、变紧,袄子套在身上像刀鞘,紧身背心使女人看上去像一缕诗魂,铅笔一般瘦的裤管给人“一种伶仃无告的感觉”。
时代特点:政治动乱,社会处于一种“过渡时代”,百姓生活“颠连困苦”。
(2)“元宝领”产生:“高得与鼻尖平行的硬领,像缅甸的一层层叠至尺来高的金属项圈一般,逼迫女人们伸长了脖子”,“与下面的一捻柳腰完全不相称”。
时代特点:各趋极端,社会固有规律被打破,气氛歇斯底里。
2.《更衣记》中民国初年的服饰有哪些变化?各说明了什么样的社会现状?
【点拨】 (1)时装上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带端飘着排穗(15段)。
社会现实:民国初建立,“似乎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气象”。
(2)服装的“大部分的灵感是得自西方的”,“舶来品不分皂白地被接受”(16段)。
社会现实:西方思想与文化大规模涌入中国,人们全盘接受,崇洋媚外。
(3)服装千变万化,“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17段)。
社会现实:“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沙走石,跟着他们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绊赶上去的时候,也同样地千变万化。”
3.为使《意大利蟋蟀》这篇科学小品文的语言准确周密,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试举例说明。
【点拨】 (1)中心词前加修饰限定性词。例:有人完全误以为这声音是普通蟋蟀的鸣唱,殊不知,普通蟋蟀眼下还十分幼嫩,尚不会发声。
(2)使用关联词,理清语句间的逻辑关系。例:如果没什么惊扰,他安安稳稳待在低低的树叶上,那叫声便会始终如一,绝无变化;然而只要有一点儿动静,演奏家仿佛立刻就把发声器移到肚子里去。
(3)使用术语。例:左鞘翅,或称下鞘翅,结构与右鞘翅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左鞘翅的琴弓、胼胝,以及从胼胝放射出来的翅脉,全部显现在翅膜的上一面。
(4)抓住事物的特征。例:弓架从上端开始,依一条粗实的经翅脉的弧形走向,先折成一处直角,然后再以鞘翅凸边的形式,沿体侧向下顺延,直到身体末端。
(5)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例:鞘翅的其他部位上,还有几条不那么粗的翅脉,它们撑着铺展开的翅膜,不属于摩擦器的组成部分。
4.作者为了使《意大利蟋蟀》一文传神动人,运用了哪些夸大了的、烘托气氛的、渲染效果的语言?
【点拨】 作者为了使自己的作品不枯燥乏味、传神动人,一方面把一些表现音乐艺术的词语毫不吝惜地运用到蟋蟀身上,如“交响乐演奏家”“演日场”“演夜灯场”“牧歌演季”“夜曲演季”等;另一方面,运用了许多绘声绘色的语句加以形容或描述,如“情致陶冶人心的乐曲”“静谧宜人的夜晚”等。
1.《更衣记》历数近代服装的演变,就如同撰写一本近代服装史,缜密而平实。张爱玲巧妙地把个人的情感搓揉进
去,把清末以来服装演变的过程从容道来,将服装的品种、穿着的习俗说得头头是道,体现了她深厚的文学和美学修养。
2.《意大利蟋蟀》这篇文章是科学小品文,主要介绍意大利蟋蟀的发声器官和发声原理。在介绍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并且用一些形容词赞美意大利蟋蟀的鸣唱,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昆虫的感情。
一、基础知识
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发掘(jué) 癫狂(diān)
蠲免(juān) 荆棘(cí)
B.甬道(yǒnɡ) 繁缛(rù)
剔除(tī) 胼胝(chī)
C.迂缓(yū) 刀鞘(qiào)
静谧(mì) 粗糙(cāo)
D.褶皱(zhě) 伶仃(dīnɡ)
栖息(qī) 氛围(fèn)
解析:选C。A项,“棘”读jí;B项,“胝”读zhī;D项,“氛”读fēn。
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绫锣绸缎 声泪俱下 可见一班 哑然无声
B.纹丝不动 心平气和 日新月异 大显身手
C.小家璧玉 漂漂欲仙 情趣盎然 无懈可击
D.青黄不接 存心不良 虹云托月 无动于衷
解析:选B。A项,锣—罗,班—斑;C项,璧—碧,漂—飘;D项,虹—烘。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十七世纪中叶直到十九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
B.家教好的姑娘,莲步珊珊,百褶裙虽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以惊风骇浪的印象。
C.神经质的论争无日不进行着,在家庭里,在报纸上,在娱乐场所。连涂脂抹粉的文明戏演员,姨太太们的理想恋人,也在戏台上向他的未婚妻借题发挥,讨论时事,声泪俱下。
D.女人的衣服往常是和珠宝一般,没有年纪的,随时可以变卖,然而在民国的当铺里不复受欢迎了,因为过了时就一文不名。
解析:选D。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D项意思是衣服过时了,不值钱了,应该为“一文不值”。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互联网+”如何加,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共识——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思维上、举措上,也存在很多模糊性。
B.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定然不乏质优的、有天赋的、特别聪明的少年,国家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一条特殊通道。
C.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领土幅员和人口规模,更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
D.英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重要手段,文化产业在英国被称作“创意产业”,也是第一个利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
解析:选C。A项,关联词搭配不当,将“也”改为“都”。B项,并列不当,“质优的、有天赋的、特别聪明的”逻辑上有交叉关系。D项,偷换主语,应在“也是”前加“英国”。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们镇子里见不到家蟋蟀,那是乡间面包房和灶台的常客。然而,尽管壁炉下的石板缝哑然无声,这寂寞还是能得到补偿的:夏夜里,原野上,到处听得见一种调式简单重复,然而情致陶冶人心的乐曲,这音乐在北方可难得听到。春天,在太阳当空的时间里,有交响乐演奏家野蟋蟀献艺;夏天,在静谧宜人的夜晚,大显身手的交响乐演奏家是意大利蟋蟀。演日场的在春天,演夜场的在夏天,两位音乐家把一年的最好时光平分了。头一位的牧歌演季刚一结束,后一位的夜曲演季便开始了。
意大利蟋蟀与蟋蟀科昆虫的某些特征不大一致,这表现在它的服装不是黑色的,它的体型不那样粗笨。这虫种体型修长,体格纤弱,体色苍白,周身穿戴几乎都是白色的;这与它夜间活动的习惯相符。即使把它轻轻捏在指间,人们也担心会挤破。它栖驻在各种小灌木上,或者高高的草株上,过着悬空生活,极少下到地面上来。从7月到10月,每天自太阳落山开始,一直持续大半夜,它都在那里奏乐。在闷热的夜晚,这演奏正好是一台优雅的音乐会。
……
我的蟋蟀啊,有你们陪伴,我反而能感受到生命在颤动;而我们尘世泥胎造物的灵魂,恰恰就是生命。正是为了这个缘故,我身靠迷迭香樊篱,仅仅向天鹅星座投去些许心不在焉的目光,而全副精神却集中在你们的小夜曲上。
一小块注入了生命的,能欢能悲的蛋白质,其价值超过无边无际的原始物质材料。
5.作者在选段第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增加了说明语言的趣味性。如第一句话说家蟋蟀是“乡间面包房和灶台的常客”,在介绍野蟋蟀和意大利蟋蟀不同的活动季节时,又用了“交响乐演奏家”“演日场”“演夜场”“牧歌演季”“夜曲演季”等拟人化的词语,生动、形象。
6.作者在介绍意大利蟋蟀的形体特征时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特色?
答:
答案: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意大利蟋蟀色白、不粗笨的特色,然后又运用描述的方法简单而全面地说明意大利蟋蟀的形体特点及形成原因。这段文字抓住意大利蟋蟀的特征,语言准确而周密。
7.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与作者的人生有何联系?
答:
答案:主要表现作者对意大利蟋蟀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而正是在这种情感推动下,法布尔不辞辛劳地投入到对昆虫的观察和研究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鲜为人知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窃 秋
梁晓声
①窃其实就是偷的意思。老百姓说同一行径是偷,而文人雅士说成是窃。溜门撬锁谓之盗,探囊取物于他人的衣袋儿谓之扒,这些事在文人雅士们做了则谓之为窃。比如偷了别人的文章或构思,我们说是“剽窃”;我常想这乃是我们的小小的狡猾,为了被指斥的时候以一个“窃”字企图强调与偷的行为有所区别。
②我家近处有公园。每年秋至,菊花便耀眼地盛开了。我养过花,总也养不活。又很爱花,这就是一个矛盾。看了别人家花养得好,我羡慕。看了满公园的花盛开着,我常产生占为己有的强烈沖动。有了矛盾就得想办法解决。不解决矛盾便总是矛盾着。想来想去,那解决纠缠着我的矛盾的办法似乎只有一个,便是“窃”。这也可以说别无选择。
③白天我到公园去散步,去散步与别的散步者有不同之目的,或曰“心怀鬼胎”也未尝不可。流连忘返之间,我早已记住哪一处的哪几林花更值得一窃。挨到晚上——自然是很晚的时候,十点钟以前,纳秋凉的人还是不少的——我便揣把小剪刀前往,有时我怂恿儿子和我一块儿去“散步”,可是儿子知道我去干什么,也知道他去了充当的会是什么角色,坚决地摇头。搞把小剪刀的同时我总不忘揣一记者证什么的。万一被管理花园的或专爱管闲事的人逮住,记者证什么的便于搪塞过关或者乞讨下不为例的面子。
④总是绕着我白天记住的地方先缓缓走一遭,细心观察附近有无人影。如果有单个的人影我便不敢贸然,因为无法判定他或她是干什么的,也许正是个管理公园的或专爱管闲事的。如果是成双成对的我便没了顾虑,因为我知道他们不论是什么人和正在干什么,即使是平常专爱管闲事的,也肯定分不出心思来干涉我。于是行动极其敏捷,一两分钟内已剪下离开……当然也有空着手回到家里的时候,我便会觉得极其沮丧和气恼,诅咒些使我目的不遂的那个人很恶毒的话。
⑤刮风下雨天我是一定要出去“散步”的,每次收获颇丰。我所窃的是些欲开未开的花,插于瓶中,置于案旁,看着觉得太美了,欣赏的满足混杂着占有的喜悦。花们日日地渐开,我觉得我值得。
⑥几场秋风秋雨后,公园里的花一片凋零。我盼秋风秋雨,那能为我创造较充分的条件,即使在大白天也可以公然地干我想干的事。
⑦后来公园里的花再也没什么看头了。还能开几日看几日的,都插在我家的花瓶里。最多的时候这儿一瓶那儿一瓶,摆了好多瓶。于是我每天去散步,也就只不过是散步了。望着满目凋零景象萧条的残秋,我心里不免暗暗自得。因为当别人再也没有什么开着的花儿欣赏的时候,我的欣赏需求仍得到着满足。与别人相比,那一种满足心理似乎更大。
⑧有一天,我忽然面对眼前开得很宁静的花想——原来我内心里自私、贪婪、占有的欲望是多么强烈。而我不过是一个写小说的,内心欲望的直径充其量不过仅限于文坛,而且还能常常自审着,自省着,自抑着。否则,延至官场、延至情场、延至商界、延至政界,延至一切更易激发人占有的更易使人心污染的名利场,我这个人又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所贪取而窃的又会是什么呢?我又将采取些什么样的猾手段呢?
⑨插在一个个瓶子里的花,仿佛一面面镜子,我从中照见了我的内心世界,我竟一时悚然。竟有点儿自己被自己吓住了……
(节选自梁晓声《狡猾是一种冒险》)
8. 作者开头对“窃”字作了一番解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照应题目,避免行文突兀;解释了偷窃者做错事时心安理得故意狡辩的心理;自然引出下文窃花的叙述;为后文的自省和忧虑做铺垫。
9.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内心欲望的直径充其量不过仅限于文坛。
答:
(2)我从中照见了我的内心世界,我竟一时悚然。
答:
答案:(1)“我”只是一个文人,内心自私、贪婪、占有欲望的范围是有限的,危害社会的程度也是有限的。
(2)“我”从窃花的行为中看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自私、贪婪和强烈的占有欲,并为由此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而感到震惊和畏惧。
10.窃花前后,“我”有哪些怪异举动?请从文中找出三处事实加以说明。
答:
答案:①时间反常——通常选择很晚的时候或者刮风下雨天“散步”;②行为怪异——散步时怀揣小剪刀和记者证,并心怀鬼胎,左顾右盼;③费尽心机——竟然怂恿儿子参与窃花;④心理阴暗——窃花未遂,沮丧气恼,恶毒地诅咒与自己并无仇怨但妨碍自己窃花的人;⑤审美畸形——望着满目凋零、景象萧条的残秋,心里却暗暗自得。
11.文章叙述的主要事件是窃花,为什么标题却是“窃秋”?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秋”一语双关,既指秋天的菊花,也表示成果,以“窃秋”为标题,以小见大,赋予了生活小事更为丰富的社会内涵,深化了文章主旨,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文章写得虽然是窃花的生活小事,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自私、贪婪、占有欲强烈的弱点,并由此产生联想,由窃花延至官场、情场、商界、政界以及一切名利场,警示人们要懂得自审、自省、自抑,否则可能带来令人悚然的后果。(言之成理即可)
三、语用创新
12.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其拟定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根据教育部网站28日公布的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纳入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方案,全国青少年学生要广泛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广大教师要广泛开展以“学习雷锋、为人师表”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要走进学校、走进师生、走访家长,做实事、惠群众。
方案要求组织开展以学雷锋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方案强调要深入推进以雷锋精神为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还提出要开展“雷锋式学校”、“雷锋式班级”、“雷锋式青少年”创建和命名活动。把雷锋精神研究纳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鼓励、支持学生成立雷锋精神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等。
答:
答案:学雷锋活动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