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才中学200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12月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豫才中学200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12月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1-07 10: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豫才中学200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12月考试试卷
考生须知:
全卷分试卷I、II,共4页,六大题,28小题,满分为100分,时间120分钟。
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卷Ⅰ(共2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各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恪守(kè) 祭祀(shì) 北辰(chén) 玉帛(bó)
B、譬如(bì) 怅惘(chàng) 击磬(qìn) 相师(xiàng)
C、褒扬(bāo) 肇始(zhào) 怃然(wǔ) 岌岌可危(jí)
D、木铎(duó) 长幼(zhǎng) 荷枪(hé) 名实不符(f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风行草偃 陈立就列 谆谆教导 道不同,不相为谋
B、克己复礼 祸起箫墙 无人问津 是可忍,熟不可忍
C、分崩离析 名正言顺 犯上作乱 善贾而沽
D、大动干弋 众星拱北 诲人不倦 四马难追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在春秋战国时代,许多政治家和士人都充斥急功近利的情绪,他们提出了许多政治策略和措施都是短视的。
B、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他的主张被人们视为迂腐。
C、孔子在奔走于列国之间的年代里,曾多次受到暴力威胁,每次他都以坚定的信心克服了困难。
D、无论历史条件还是自身条件,孔子若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其困难都比汤、武大得多。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 、吾其被发左衽矣。 B、 植其杖而芸
C、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D、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5、下列各句加点字和“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中加点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愿无伐善,无施劳 B.既来之,则安之
C.止子路宿 D.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6、下列各句和“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久矣吾不复见周公。 B.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D.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7、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往者不可谏(规劝) 长沮、桀溺耦而耕(并排耕作)
B.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耰而不辍(停止)
C.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改革)也 植(种植)其杖而芸
D.果哉!末之难(辩驳)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道义)
8、对“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一句的语音停顿,标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而/ 谋动/ 干戈/ 于邦内 B、而谋/ 动干戈/ 于/ 邦内
C、而/ 谋/ 动干戈/ 于邦内 D、而谋/ 动/ 干戈/ 于邦内
9、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子见夫子乎 ②郁郁乎文哉 ③至,则行矣 ④深则厉,浅则揭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10、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古时四匹马拉的一辆车称一乘。
D、《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共4分)
“以德治国”有三层含义。一是说执政者应当重视自身“德”的修养,行为操守应当以“德”为准则。二是说执政者应当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三是说执政者应当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
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其实应该三者兼有。可是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的理解,基本只停留于第三层含义。这就是《管子 君臣下》所说的“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通常所谓“以德化民”(《史记 孝文本纪》)比较准确地体现了这种政治意识。然而事实上如果说“以德治国”曾经产生过积极的历史影响的话,主要却是因为基于“以德治国”的第一层含义,执政者执行着某种道德自律,接受着某种道德监督。《贞观政要》开头所引录唐太宗李世民的言论“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以及魏征发表的对于君主来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的观点等等,都是一种以“德”自律的自觉。古代帝王的“罪己”诏或者类似的文书中“薄德”“寡德”的自责尽管并不都是真挚之言,但是在形式上,仍可看作是一种面对某种道德标准的自我检讨。
也正是因为有讲究“德”的政治传统,而执政者也热心“德”的政治宣传,社会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对权力者的道德监督。在有的时代,曾经形成了较为澄清的社会舆论氛围,出现了较为勇敢的政治批判力量。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人和事常有多彩的“光辉”,其中尤以不惜牺牲生命挑战政治强权者最为令人兴奋。事实上,他们有时是从“德”得到有力的精神鼓舞,有时又是以“德”作为自身的信念支撑的。
在中国古代,天灾以及相关的异象,常常被看作君主不“德”所受到的天的警告和惩罚。于是因此而发生的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等历史记录不绝于书。以现在科学的眼光观察,这种言行和思想固然是可笑的,然而在当时,却常常体现出一种以“德”为标尺的严肃的政治反省。
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既重视自身“德”的修养,又重视善政的推行。
B.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对“以德治国”的理解只是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
“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
C.所谓“以德化民”准确体现了执政者积极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的政治意识。
D.“以德治国”在历史上产生过影响,是因为执政者热心“德”的政治宣传。
1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执政者坚持道德自律,重视自身“德”的修养,接受社会的道德监督,是真正的“以德治国”。
B.敢于不惜牺牲生命而挑战政治强权,人的一生才会焕发出多彩的“光辉”,才能成为“中国的脊梁”。
C.中国古代因天灾等异象而引发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的言行和思想尽管是可笑的,却往往有益于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
D.修身养性的方式与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相同之处,都有重视道德标准的含义,因此魏征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
卷Ⅱ(共76分)
三、名句默写:(10分,每格1分)
13、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 。
1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
15、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
16、四体不勤, ,孰为夫子?
17、弟子入则孝, ,谨而信, 。
18、其身正, _________________;其身不正, 。
1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
四、将下面文言文中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20、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分)
2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分)
五、阅读下列选文,完成22—24题(20分)
(一)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22、解释加点词(3分)
济( ) 病( ) 死( ) 相 ( ) 微( )被( )
23、翻译句子: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2分)
24、孔子为什么认为管仲是一位仁者?根据上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6)
25、解释加点字(3分)
追( ) 殆( ) 趋( ) 怃然( )徒( )为( )
26、选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而谁以易之 ②子路行以告
B.①是鲁孔丘与 ②丘不与易也
C.①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②趋而辟之
D.①何德之衰 ②不得与之言
27、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告发(他)。】
B.今之从政者殆而!【当今从政的人岌岌可危了!】
C.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他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
D.吾已矣夫!【我这一生怕是不行了吧!】
28、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4分)
(1)、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式特点:
翻译:
(2)、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句式特点:
翻译:
29、接舆经过孔子时的狂歌,把孔子比作凤凰,委婉地规劝他 。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 的精神,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2分)
六、作文:(40分)
30、请以“向往”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思想积极,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或套作。
豫才中学200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12月考试答题卷
得分:
卷Ⅰ(共24分)
一、选择题(共2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卷Ⅱ(共76分)
三、名句默写:(10分,每格1分)
13、 ,
14、
15、
16、
17、
18、 _________ ____ ___;
19、
四、将下面文言文中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20、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分)
2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分)
22、解释加点词(3分)
济( ) 病( ) 死( )
相( ) 微( ) 被( )
23、翻译句子: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2分)
24、孔子为什么认为管仲是一位仁者?根据上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5、解释加点字(2分)
追( ) 殆( ) 趋( )
怃然( ) 徒( ) 为( )
26 27
(4分)
28、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4分)
(1)、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式特点:
翻译:
(2)、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句式特点:
翻译:
29、接舆经过孔子时的狂歌,把凤凰比作孔子,委婉地规劝他

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
的精神,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2分)
六、作文:(40分)
请以“向往”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思想积极,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或套作。
豫才中学200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12月考答案
卷Ⅰ(共24分)
1、C(A祀sì B譬pì 磬qìng D 荷hè 符fú)
2、C(A立为力 B箫为萧 D弋为戈 四为驷 )
3、A(A句子杂糅,提出了改为“提出的”)
4、C(A与 被 B共 芸 C希 D监 辟)
5、B(例句为形容词作使动用法,A善:长处,形作名 B安:使……安 形作使动 C使……止 动作使动 D歌:唱着歌 名作动)
6、D(例句为宾语前置 A主谓倒装 B判断句 C状语后置 D宾语前置)
7、B(A谏(挽回) C植(立)D义(守道义))
8、C(例句“而”表转折)
9、B(①疑问语气词,②……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表转折,④那么就,假设连词)
10、D(《论语》不是由孔子编写,而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
11、B(A “德治”应该三者兼有;C体现了“第三层含义”; D因为执政者执行着某种道德自律。)
12、D(A有三方面内容;B不能形成必要的条件关系;C 体现出一种以“德”为准的政治反省。)
卷Ⅱ(共76分)
13、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4、则民无所错手足。
15、敝之而无憾
16、五谷不分
17、出则弟 ,泛爱众而亲仁。
18、不令而行;虽令不从。
19、有杀身以成仁
20、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归顺。
21、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使他们信任),对年轻人,关心他们(使他们得到关怀)。
22、济(周济,救济 ) 病( 难,以……为难) 死(为……死)
相(辅佐,帮助) 微(无,没有 )被(通“披”)
23、怎么能像普通男女一样拘于小信,自己吊死在沟渎里而谁也不知道他们呢?
24、因为管仲使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得到匡正,人民直到现在还享受到他的恩赐。(找出原句给1分,适当解释给1分)
25、追( 及,赶得上 ) 殆( 危险 ) 趋( 快步走 ) 怃然( 怅然失意的样子 )
徒( 弟子 )为( 是 )
26、C,27、A
28、退出从政之路(意思同即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29孔子积极入世,隐士们消极避世(意思对即可)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答题,自圆其说即可。观点1分,理由2分。
30作文:要求思想积极,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或套作错别字1分一个,字数每少50字扣1分。书写分控制在3分以内。
班级 学号 姓名
………………………………密……………………………………………封…………………………………线……………………………………………
班级 学号 姓名
………………………………密…………………………………封…………………………线……………………………………………………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