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
《刺客列传》
翻译句子:
1、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2、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④,知其非庸人也。
3、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4、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用眼睛看
每天、天天
像蚕一样
以……为患,担心
险固的地势
肥沃的土地
富饶的土地
向西
向南
向北
结交的朋友
危险的举动
用膝盖
表明
使……臣服,称臣
用匣子
走上前
远方
认为……迟缓
感到……奇怪
使……听到
动词,拜访
动词,制定
动词,创造
动词,建造
动词,建立
名词,年代
动词,往,到
名词,私事,私利
副词,私下
私人的,自己的
名词,隐秘之事
动词,偏爱
动词,谋划
名词,地图
动词,度,料到
动词,贪图
动词,绘图
名词,图画
第八段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
太子上前迎接,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下来拂拭座位给田光让坐。田光坐稳后,左右没别人,太子离开自己的座位向田光请教说:“燕国与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田光说:“我听说骐骥盛壮的时候,一日可奔驰千里,等到它衰老了,就是劣等马也能跑到它的前边。如今太子光听说我盛壮之年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如此,我不能冒昧地谋划国事,我的好朋友荆卿是可以承担这个使命的。”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
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己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
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人,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田光说:“我听说,年长有德的人行事,不能让别人怀疑他。如今太子告诫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一个人行事却让别人怀疑他,他就不算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他要用自杀来激励荆卿,说:“希望您立即去见太子,就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泄露机密。”因此就刎颈自杀了。
侧面衬托荆轲形象
田光的“自刎而死”
其一,一个人(尤其是长者)的行为不应该使人产生怀疑,如果被人怀疑,那就算不上“节侠”了。这是对“节侠”的一种很高的要求。可见古代侠客对“信誉”、“节气”和“操守”的看重。
其二,“自杀以激荆轲”。用生命为代价来激发荆轲替太子丹谋划大事,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绝非常人和平庸者所能做到。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田光做出勇于自我牺牲的壮举呢?是对燕国的忠诚,对朋友的信任。他心里清楚,他的死一定能促使荆轲出山,为燕国的安危赴汤蹈火。
事实证明,田光没有白死,荆轲也未让田光失望。
第九段
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漆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荆轲于是便去会见太子,告诉他田光已死,转达了田光的话。太子拜了两拜跪下去,跪着前进,痛哭流涕,过了一会说:“我所以告诫田先生不要讲,是想使大事的谋划得以成功。如今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不会说出去,难道是我的初衷吗!”荆轲坐稳,太子离开座位以头叩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没有才能,使我能够到您跟前,冒昧地有所陈述,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我啊。如今秦王有贪利的野心,而他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占尽天下的土地,使各国的君王向他臣服,他的野心是不会满足的。
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如今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占领了他的全部领土。他又出动军队向南攻打楚国,向北逼近赵国;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抵据漳水、邺县一带,而李信出兵太原、云中。赵国抵挡不住秦军,一定会向秦国臣服;赵国臣服,那么灾祸就降临到燕国。燕国弱小,多次被战争所困扰,如今估计,调动全国的力量也不能够抵挡秦军。诸侯畏服秦国,没有谁敢提倡合纵策政,我私下有个不成熟的计策,认为果真能得到天下的勇士,派往秦国,用重利诱惑秦王,秦王贪婪,其情势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愿望。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像曹沫劫持齐桓公,那就太好了;如不行,就趁势杀死他。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他们秦国的大将在国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那么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机会东方各国得以联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却不知道把这使命委托给谁,希望荆卿仔细地考虑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的才能低劣,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上前以头叩地,坚决请求不要推托,而后荆轲答应了。当时太子就尊奉荆卿为上卿,住进上等的宾馆。太子天天到荆轲的住所拜访。供给贵重的饮食,有时还献上奇珍异物,车马美女任荆轲随心所欲,以便满足他的心意。
思考:
太子丹的刺秦计划是什么?找出相关文句,并做概括。
太子丹刺秦王的计划,一是劫持秦王,胁迫秦王订立盟约,退还所侵略的诸侯的土地。二是使秦国大乱,诸侯再次合纵消灭秦国。
第十段
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谒之。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荆轲仍没有行动的表示。这时,秦将王翦已经攻破赵国的都城,俘虏了赵王,把赵国的领土全部纳入秦国的版图。大军挺进,向北夺取土地,直到燕国南部边界。太子丹害怕了,于是请求荆轲说:“秦国军队很快就要横渡易水,那时即使我想要长久地侍奉您,怎么能办得到呢!”荆轲说:“(就是)没有太子这番话,我也想要去拜见您了。
思考:
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找出相关句子并概括)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短句),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现在到秦国去,没有让秦王相信我的东西,那么秦王就不可以接近。那樊将军,秦王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购买他的脑袋。果真得到樊将军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接见我,这样我才能够有机会报效您。”太子说:“樊将军到了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为自己私利而伤害这位长者的心,希望您考虑别的办法吧!”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言出必行的侠义精神。
“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勇而多谋、城府很深、胆识超人
临危受命,表现了荆轲怎样的个性特点?
太子丹的恐惧、不忍,表现了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软弱、善良
思考:
刺客心中的“义”的特征:
(1)酬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刺客最为显著的一个内在特征。刺客作为代人行刺者,往往受人豢养。假如待遇很高,这种关系往往就会被刺客视为知遇,豢养者往往被刺客视为知己,刺客往往倾全身之力甚至献身来报答这种恩情,即士为知己者死。太子丹经过田光以死相荐而得到荆柯后,“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柯所欲,以顺适其意。”荆柯受到如此隆重的“供养”,自然不能不替太子丹去勇敢地图大事——劫持或刺杀秦王。
司马迁笔下刺客的精神特征
(2)反强暴。客观而论,刺客应是一个强暴群体,因为他们采取的是暴力手段。可是,若从其动机来看,却有反强暴的意义。刺客行刺往往是出于对强者欺凌弱者的不满而激起的义愤。
荆轲刺秦王就有鲜明的反强暴意味。当时秦国相对于诸侯国而言,实为强暴之国。在当时情况下,燕国确实无计可施,荆轲因自己祖国卫国也为秦所灭,出于义愤,挺身而出,为燕国一搏。可以说,他的行为具有非常自觉的反强暴的动机。
悲剧的结局往往能增强审美主体对对象的崇高感,从而展示悲剧人物崇高的精神内涵。完整意义上的崇高精神,源于古希腊的文艺与哲学,亚里士多德所勾勒的崇高精神首先强调了它的悲剧感,在这种悲剧氛围中,主人公必须是高贵的人物,主人公的受难又必须因为不必要的过失所致。也就是说主人公自身的正义性与庄严感保留得完整,而受难则表现为一种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悲剧的审美韵味
对荆轲刺秦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翻译:
荆轲刺秦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商议计谋
求取信物
准备匕首
准备副手
易水决别
廷 刺 秦 王
《刺客列传》中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
对荆轲刺秦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悟主旨
课文按时间及事件发展的顺序,完整地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深沉刚毅、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赞颂了荆轲的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完
(共45张PPT)
《刺客列传》
第三课时(11-14段)
学习目标
1.疏通字词,理解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重点鉴赏“易水送别”和“廷刺秦王”两个场
面描写。
3.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nǎnɡ
lǚ
è
zhèn
jǐnɡ
wū
cuì
chēn
zhì
zhǐ
xiá
hūn
jì
huò
落实字音
文本梳理
荆轲私见樊将军,为何能使樊将军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
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
接着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
最后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告之以谋。
思考:
这一情节中,表现出荆轲与樊於期怎样的特点?
侠肝义胆
果敢勇决
擅长辞令
工于心计
义勇刚烈
热肚直肠
荆轲 樊於期
思考:
荆轲刺秦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求取信物(樊将军首级、燕督亢地图)
准备匕首(淬毒药)
准备副手(秦舞阳 朋友)
思考:
思考:
一切准备得差不多时,荆轲为何没有出发?
太子丹是什么样的态度?
荆轲对此有何表现?
各自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特点?
“有所待”
“迟之,疑其改悔”“先遣舞阳”
“怒,叱太子”
太 子 丹
惊恐,焦急;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荆 轲
刚直不阿
秉性刚烈
思考回答:“易水送别”一幕悲中有壮,细读课文,探讨太史公是怎样表现出“悲中之壮”的?
一曲易水歌,以音乐的凄婉与慷慨和诗歌的苍凉悲壮渲染壮别气氛,语气长短有致而富于情韵。
《易水送别》赏析
(1)描写荆轲的文字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抒发荆轲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慷慨情怀。
(2)对众人的描写有哪些?又有什么作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给整个画面笼罩一层悲哀的色彩。
“高渐离击筑”,“士皆垂泪涕泣”“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3)景物、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渲染一种肃杀的氛围。
乐调由凄婉的变徵之声转为激昂的羽声,场面由悲壮推向激昂。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①抓住特点:如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给整个画面笼罩一层悲哀的色彩;
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
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
④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⑤音乐渲染:?乐调由哀婉悲伤变徵之声转为慷慨激昂的羽声,场面由悲向壮推进。
“廷刺秦王”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
计见秦王
顾笑武阳
秦廷搏击
倚柱笑骂
遇难去世
能力提升
(1)划出描写荆轲的神态及秦舞阳神态的词语,说说其作用。
用秦舞阳的“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荆轲的沉着、智慧的性格。照应前文“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揭示刺杀行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2)圈出描写荆轲、秦王的动作的动词,思考其作用?
荆轲:取-奏-把-持-揕-逐-掷
秦王:惊-引-起-拔-走-负-击-断
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出荆轲的机智、勇敢、顽强的性格。
作者是如何写廷刺秦王片断的?
作者把荆轲置于强秦的朝堂这个特殊的环境,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作。
正面描写:为掩护秦舞阳“色变振恐”,荆轲一“笑”一“顾”一“前”,体现他沉着机智、镇定自如的超人胆识;刺秦王时,“把、持、椹”三个动词,写出其敏捷勇敢;“倚柱笑骂”,写出他的视死如归。
侧面描写:秦舞阳的“色变振恐”,秦王的“目眩良久”,群臣的“尽失其度”,烘托其胆识。
荆轲在强秦的朝堂上,追得秦王惊慌失措,“环柱而走”,狼狈不堪;群臣万分惊愕,束手无策。把场面写得惊心动魄。
“廷刺秦王”在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廷刺秦王” 以密集的动词、形容词渲染生死搏斗的激烈场面,语句简短,节奏急促,从而使文字表现艺术和内容表达要求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
(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用秦舞阳、秦王、群臣,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和秦王的动作描写。
牛运震曰:“荆轲逐秦王一段,本可整齐叙之,偏用极历乱之笔;亦本可简约叙之,偏用极详细之笔。盖不历乱则情景之仓皇扰乱不见,不详细则事迹之节次曲折不出,节次曲折出则情景之仓遽见矣。极详细处正其极历乱处,极历乱处正其极整齐处也。此中摹画叙次有绝大神通.太史公出力写来,后人当悉意求之。”(《史记评注·刺客列传》)
分析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
要求:(1)先用简洁的词语概括。(2)再结合文本谈依据。(3)力求全面。
勇:顾笑武阳 倚柱而笑 箕踞以骂。
智:私会樊於期 顾笑舞阳。
义:为燕国百姓 为报太子之恩。
信:一诺千金,虽遭误会而不辞。
荆轲是一位刚毅勇敢 、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一诺千金、视死如归的侠客。
讨论: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 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 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3、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作业:翻译句子
完成晚自习作业(十八)
(共25张PPT)
《
《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幼皆知,就连现代的两大名导也不放过这个题材。评荆轲为最上镜刺客,可谓名至实归,众心所向。
最佳上镜刺客--荆轲
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怨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学习目标:
1.认识刺客的精神特征、感受其人格魅力。 2.了解司马迁记人叙事的艺术技巧 3.梳理掌握1—7段文言知识点。
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1-5节)介绍荆轲身世及品性。
第二部分:(6-17节)叙述荆轲刺秦王的始末。
第三部分:(18节)司马迁的评价。
学习1-5小节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①乃齐人,徙于卫②,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①先:先人,祖先。②徙:迁移。
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①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②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①说:劝说,说服。②迁移
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曾经漫游路过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震慑了他。”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跟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交好。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
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与酒徒交好,可是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④,知其非庸人也。
秦灭燕国后,他隐姓埋名,为人做佣工,终因其杰出的音乐才能而被秦始皇发现。秦始皇弄瞎他的双眼,让他为其击筑。失明后的高渐离却利用接近秦始皇的机会,拿装了铅的筑去袭击秦始皇,未中而被诛。
高渐离暗杀未遂,吓得秦始皇从此“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音乐家,高渐离不是用匕首,而是用乐器作武器,因此,他的暗杀行为与一般刺客相比也毫不逊色。高渐离的勇敢形象与荆轲的勇敢形象可谓交相辉映。高渐离之死,为《刺客列传》打下一个完美的句号。 高渐离非杀秦王不可的决心如此之强烈,纵然眼瞎了也要挺身而出。只要有这类人存在,只要有这种刺客精神存在,就足以使那些外强中干的专制者感到惧怕、战栗。
高渐离:
这几节文字交代了与荆轲有关的哪些内容?
主要交代了三个内容:
1、好书剑,曾以术说卫元君。
2、曾游榆次,与盖聂论剑。
3、曾游邯郸,与鲁勾践博。并引出与后来故事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两个人物:高渐离、田光。
1、“荆卿好读书论剑”这句话有何暗示?
“好读书”,表现荆轲儒雅的特点;
“论剑”,为下文刺杀秦王作铺垫。
思考:
2、与盖聂论剑,荆轲受怒目即离去,这一情节采用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他怎样的个性?对后来的故事有怎样的影响?
细节描写,强烈地维护自尊,也暗示荆轲的剑术未能精益求精。为下文刺杀秦王不能成功而设下伏笔。
“知柔知刚,正见荆轲之品。”
第六段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燕太子丹,过去曾在赵国作人质,而秦王嬴政出生在赵国,他少年时和太子丹交好。等到嬴政被立为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作人质。秦王对待燕太子不友好,所以太子丹因怨恨而逃归。归来就寻求报复秦王的办法,燕国弱小,力不能及。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铙,右陇、蜀之山,左关、郩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
此后秦国天天出兵山东,攻打齐、楚和三晋,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地侵吞各国。战火将波及燕国,燕国君臣唯恐大祸临头。太子丹为此忧虑,请教他的老师鞠武。鞠武回答说:“秦国的土地遍天下,威胁到韩国、魏国、赵国。它北面有甘泉、谷口坚固险要的地势,南面有泾河、渭水流域肥沃的土地,占据富饶的巴郡、汉中地区,右边有陇、蜀崇山峻岭为屏障,左边有殽山、函谷关做要塞,人口众多而士兵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绰绰有余。
韩、赵、魏三国
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对曰:“请入图之。”
有意图向外扩张,那么长城以南,易水以北就没有安稳的地方了。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动秦王的逆鳞呢!”太子丹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怎么办呢?”鞠武回答说:“让我进一步考虑考虑。”
第七段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丹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过了一些时候,秦将樊於期得罪了秦问,逃到燕国,太子接纳了他,并让他住下来。鞠武规劝说:“不行。秦王本来就很凶暴,再积怒到燕国,这就足以叫人担惊害怕了,又何况他听到樊将军住在这里呢?这叫作‘把肉放置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啊,祸患一定不可挽救!即使有管仲、晏婴,也不能为您出谋划策了。希望您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攻打我们的借口。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请您向西与三晋结盟,向南连络齐、楚,向北与单于和好,然后就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了。”太子丹说:“老师的计划,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我的心里忧闷烦乱,恐怕连片刻也等不及了。况且并非单单因为这个缘故,樊将军在天下已是穷途末路,投奔于我,我总不能因为迫于强暴的秦国而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这应当是我生命完结的时刻。希望老师另考虑别的办法。”鞠武说:“选择危险的行动想求得安全,制造祸患而祈请幸福,计谋浅薄而怨恨深重,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祸患,这就是所说的‘积蓄仇怨而助祸患’了。
问题探讨
在对待樊於期的问题上,反映出鞠武和太子丹怎样的特点?
鞠武自私自利,胆怯。他的话是大道理,也是利于燕国,但是已经难以实施,或者根本上已经来不及实施。
太子丹豪爽意气,威武不屈。他明知强秦之威,也要保护樊将军。
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拿大雁的羽毛放在炉炭上一下子就烧光了。何况是雕鸷一样凶猛的秦国,对燕国发泄仇恨残暴的怒气,难道用得着说吗!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这个人智谋深邃而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太子说:“希望通过老师而得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鞠武说:“遵命。”鞠武便出去拜会田先生,说:“太子希望跟田先生一同谋划国事。”田光说:“谨领教。”就前去拜访太子。
1.解释下列词语:
故尝质于赵 其少时与丹欢
秦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
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
未有所定也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请入图之
过去
交好,友好
对待;友好;所以
渐渐地;吞食;将要
振奋;兵器
安定
为什么;因为;触犯
深入;谋划
翻译句子:
1、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2、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④,知其非庸人也。
3、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4、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