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之《送考》课件 (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之《送考》课件 (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7 19:2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送 考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
2、领会作者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丰子恺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


整体感知:
浏览文章并思考,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的内容。
投考途中见闻
考前旅馆休息 考后归来议论 等候成绩放榜 得知考试成绩

合作探究:

一.划出描写人物的神情举止句子,仔细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谈谈你喜欢哪个场景,为什么?

二.作为送考者之一的丰子恺先生在文章里对孩子态度怎样?
1.文章第10~12段写了考试那天的情形,抓取了早上和傍晚两组镜头,展示了孩子们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五点钟就被他们吵醒”—激动
“带了一肚皮……知识”—踌躇满志
“愁容满面……”—担心忧虑(作者的同情)
“活泼地回来了”—一身轻松
“议论纷纷,沸反盈天”—激动难耐
两组镜头写得真实、生动、细腻,这正是作家走
进儿童心灵世界,洞察孩子情感体验的结果。
问题探讨
2.文章第13~16段写了发榜前后的情形,再现了孩子们怎样复杂动荡的内心世界,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仔细品读,加以分析。
问题探讨
“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的空气非常沉闷。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他们的胡思梦想在谈话中反反复复地吐露出来。……但从他们的屈指计算发表日期的态度上,可以窥知他们并不绝望。……然而有时他们忽然觉得这太近于梦想,问过了‘发表还有几天’之后,立刻接一句‘不关我的事’。”
  逼真地再现了孩子们紧张、焦虑等复杂动荡的内心世界
发榜前
“大家眼巴巴地望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久待不来,那位先生竟无辜地成了他们的冤家对头。有的女学生背地里骂他‘死掉了’,有的男学生料他’被公共汽车碾死’.……一声叫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这数秒间的空气的紧张,是我这支自来水笔所不能描写的啊!”
学生在等候消息的坐立难安的焦虑的心情
发榜中
“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种霹雳的人,有的脸色惨白了,有的脸色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
 考试的结果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小结:作者再现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流露了作者的同情。
发榜后
3.“考取了学校的人都鼓着勇气,跑回家去取行李,雇人挑了,星夜启程跑到火车站,乘车来杭入学。考取省立学校的人尤加起劲,跑路不嫌劳苦,置备入学的用品也不惜金钱。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用不尽似的。”
学生们都把这考试当作今后荣华富贵的踏板,从中也流露出了我对考试制度的弊端的憎恶。
问题探讨
总结:
(人物的内心情感)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愁容满面精神焦虑——看似如释重负实则心事重重——寝食不安——高度紧张精神扭曲——晴天霹雳,茫然若失
整个过程可以说考生的情感是跌宕起伏,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倍感心情沉重,让我们感受不像是十二三岁的小孩普通的考试,而是让人心惊肉颤的梦魇式的经历。
教育扼杀了他们的童真童趣,使得他们本该在无忧无虑的年纪里体味到了竞争的残酷与无情,过早得承受了生活的压力。
二.作为送考者之一的丰子恺先生在文章里对孩子态度怎样?
恼羞不成怒 笑着 管自看踏水 ——无奈
看了有些可怜 ——同情
觉得看榜时心情紧张想出调剂紧张的办法
我抽了口大气想法子安慰哭的人 ——安慰
关心他们的疾苦,同情他们遭遇,反思教育的现状
思考:

(1)如何理解“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这句话。

又爱又怜。 孩子们敢说、敢做、敢哭、敢笑,无拘无束、童趣盎然,充分体现了人类挣脱羁绊、自由发展的天性。作者的“暗笑”正体现了对孩子们感情的天真流露的喜爱。而“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则表现了作者对孩子们的同情,对这种教育制度的不满。 
思考:

(2)“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体会“捞”的妙处)
 
考试本来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而“捞”却是很随便的,说明无论考得如何,每一个学生都有学校可去,但学生还是对考试很紧张,他们看待考试的性质决定的,这也表露出了作者对考试制度的不满。
(3)“考取了学校的人都鼓着勇气,跑回家去取行李,雇人挑了,星夜启程跑到火车站,乘车来杭入学。考取省立学校的人尤加起劲,跑路不嫌劳苦,置备入学的用品也不惜金钱。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用不尽似的。”

学生们都把这考试当作今后荣华富贵的踏板,从中也流露出了我对考试制度的弊端的憎恶。
思考: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皋,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1919年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创《美育》杂志。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文革中遭迫害,1975年逝世。
丰子恺语录:

“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们的世界的广大。或许有人笑我故意向未练的孩子们的空想界中找求荒唐的乌托邦,以为逃避现实之所;但我也可以笑他们的屈服于现实,忘却人类的本性。我想,假如人类没有这种孩子们的空想的欲望,世间一定不会有建筑、交通、医疗、机械等种种抵抗自然的建设,恐怕人类到今日还在茹毛饮血呢。”
——(丰子恺《谈自己的画》)
丰子恺漫画
花生米不满足
花生米的分配低于自己的期望值,便皱着眉眼表示抗议。儿童就有这样赤裸裸的真率,哭与笑,满足与不满足就是这样的简单,毫不矫作,难怪丰子恺一生都对儿童的世界羡慕不已。
关注儿童的生活状态,神往童年时代,表达自己永不磨灭的童心,是作家这一时期的思想反映和创作追求,作者说“在这群率真儿童的生活中见了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失去的童心”,“企慕他们生活天真,艳羡他们的世界广大”, 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作家对成人世界(现实世界)的厌恶与鄙弃。

文章记述了作家本人送一群小学生到杭州考初中的经历,展现了孩子纯真、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家对儿童的关爱,对儿童世界的向往之情。
总结课文
这是丰子恺先生描绘30年代考
试众生相的一篇散文,此文延续着他朴实、率真、细腻、生动的文笔。丰子恺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以悲天悯人的眼睛和心灵见证了“考试”对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所造成的深深创伤。孩子们被残酷的考试摧残得已经失去了许多童年该有的欢笑和纯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也深深地埋下了考上一个好学校就是今后有好的生活开始的观念,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来暗示读书如此功利化的结果,对成人世界的鄙弃和不满。

谈谈你心目中的理想的教育模式是什么?
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必有太多的限制;人才评价的多元化;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
拓展延伸
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1.叙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

2.心理、细节等描写生动传神。

3.语言自然随意,朴实无华。
作业:

结合现今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写一篇

“考试后的群生相”的短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