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 :《魏公子列传》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 :《魏公子列传》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16 21:0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魏公子列传
苏教版《史记选读》高二年级 语文


公子世无双
颜值、才情、地位
琅琊榜首 江左梅郎

得之可得天下


民国四公子:指民国时期四位有名的世家子弟。

袁克文: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之子。
张学良:奉系大元帅张作霖之子。
爱新觉罗溥侗:清朝皇族。
张伯驹:直隶总督张镇芳之子
公子世无双
颜值、才情、家世


战国四公子:“好士”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齐国孟尝君田文
赵国平原君赵胜 楚国春申君黄歇
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

公子世无双
家世



知识链接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奔走四方。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



知识链接


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
孟尝君田文:齐威王之孙,曾于齐威王时担任军队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权倾一时。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
平原君赵胜:赵武灵王之子。因贤能闻名,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
春申君黄歇:楚国公室大臣,礼贤下士、招致宾客,门客数量在“战国四公子”中居于首位。
明 王世贞:
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君好士也,以存魏也,乌乎同?



(1)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梳理内容
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 。
第1节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魏公子?魏公子为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品德——“仁而下士”,“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仁而下士



梳理内容
(2)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巿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梳理内容
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3)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学而思之
“仁而下士”,“谦而礼交之”,“礼”是“仁而下士”的表现形式。
物质上的“礼”,送礼双方存在明显的地位不平等,而且双方的结交并非志趣相投,而是有着浓重的利益关系。地位高的人出于利用目的以重金为“礼”送给地位低的人,而地位低的人由于无力回报这份厚礼而只好为之所用,为其献身。比如荆轲和燕太子丹之交。

精神上的“礼”,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理解、欣赏、尊重,双方人格相对平等。这份“礼”,对于“士”而言意义极大,为了报答这份礼,他们心甘情愿为之献出一切乃至生命。比如刘备和诸葛亮之交。
侯嬴:修身洁行,不受财物 高洁之士
反复试探,成就公子 有才之士
——魏公子“识士”
“为之用者贤,则用之者之贤愈见。”
公子:厚遗侯生,送之以物 仁厚之人
亲迎侯生,待之以礼 爱才之人
信任侯生,事之以诚 用才之人
——魏公子“爱士”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魏公子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品质的?



品味鉴赏


清代吴见思评曰:“愈恭” “愈和” “色终不变”,三番摇曳;
“将相” “宾客” “市人” “从骑”,四面照耀,虽是一时神采,但千古如生。
第2节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信陵君“仁而下士”这一形象特点?
正面描写
衬托手法
侧面烘托
“颜色愈恭”、“颜色愈和”、“色终不变”
侯生的傲慢
“宾客皆惊”
“市人皆观公子执辔”
“从骑皆窃骂侯生”
神态:
动作:
虚左、引车、执辔、引上坐、遍赞宾客、为寿
——公子的谦让



品味鉴赏
第3节为什么略写公子与朱亥的交往?能否也像写与侯嬴交往那样详写?
或者不写?
写与侯嬴、与朱亥交往,都是为了具体展现魏公子“仁而下士”的品质,已详写与
侯嬴交往,若再详写,就显得重复啰嗦。
但是也不能不写。写朱亥,增强了魏公子具有“仁而下士”品质的说服力;朱亥是
侯嬴举荐,写朱亥,表现了侯嬴成为门客后对公子的“忠”,以及公子对侯嬴的信任,
更深层次地凸显了公子“仁而下士”的品质。(内容上突出强调)
朱亥是“窃符救赵”的关键人物之一,若不写,他的出场会显得突兀。(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



品味鉴赏
(1)选取典型材料。

(2)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3)运用烘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4)详略剪裁精心。



夷门歌
【作者】王维 【朝代】唐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梳理内容
(4)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学而思之
赵国求救
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赵国局势非常紧张,已到生死存亡的关键。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观望
魏公子:“数请魏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救赵



学而思之
魏公子为什么一定要去救赵?

明代唐顺之: “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唇亡则齿寒,救赵则自救



梳理内容
(5)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梳理内容
(6)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学而思之
1、侯生为什么不在信陵君辞决时献上计策,而一定要让信陵君去而复返才献计?是否当时侯生并未想好计策?
原因: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之意,作为门客不能主动干预;
此时耳目众多,不便说出;此计关乎多人性命,干系重大,故不可轻易说出;若轻易说出,恐不能引起信陵君的重视;侯生料定信陵君心中有憾,必定去而复返。
侯生早已想好此计:早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魏王卧室);
想定窃符之人(如姬);
考虑到晋鄙的态度(可能不听);
计划好用朱亥去对付晋鄙。



学而思之
2、侯生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为名?

谢罪?

激励?

士为知己者死?




学而思之
2、侯生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明˙徐中行:侯生度公子窃符,计必杀晋鄙,鄙何辜哉?心必有不忍而不自安者,乃以死谢耳……余谓谢晋鄙也。——谢罪说
今人韩兆琦:侯生自刭乃是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的决心,是企图以此来强化信陵君的信念,叫他到时候不要手软。——激励说
明˙凌稚隆在《史记评林》:“侯嬴之死,世谓报公子。”——士为知己者死说
明˙陈懿《读史漫笔》:侯生自刭固侠烈之慨,亦料魏王知公子谋皆夷门擘画,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正是高处。——为名说



解读古人“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
追本溯源
出处:《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豫让传》:“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知伯知我,我必为报讎而死,以报知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含义:士为知己者死,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缘由: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意义:豫让曰:“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他除了有“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这报答知遇之恩的情结外,还试图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人间道义、人的气节和忠义。
侯嬴:“臣宜从,老不能。”
王维《夷门歌》: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推荐阅读
阅读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和郭沫若《虎符》,从史评和话剧的角

度看“窃符救赵”这一历史事件。



梳理内容
(7)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梳理内容
(8)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
以五城封公子——口不忍献五城——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
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
三组变化看公子:仁而下士



学而思之
(8)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
司马迁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公子留赵”?
充满了司马迁对信陵君这个悲剧人物的敬仰、叹惋和同情,有强烈的个人抒彩。



人物形象
魏公子:仁而下士、急人之困
侯嬴:修身洁行、多谋善断、忠于知己



如姬形象
“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恩怨分明
有胆有识



朱亥形象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

不拘小节
勇武果敢
知恩图报



文本回顾
魏公子:仁而下士、急人之困
侯嬴:修身洁行、多谋善断、忠于知己
仁而下士的成果(4-8)
仁而下士的表现(2-3)
窃符救赵
仁而下士的品质(1)
如姬:恩怨分明、有胆有识
朱亥:知恩图报、不拘小节、勇武果敢





寄托衷肠
陈仁锡:“四君传,信陵篇为最,一篇中凡言‘公子’者一百四十七,大奇大奇!”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思考:“仁而下士”、“不耻下交”、“能以富贵下贫贱”,为何司马迁偏偏只对魏公子“下士”这一点极力称赞?
司马迁《魏公子列传》:“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
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茅坤:“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寄托衷肠
思考:“仁而下士”、“不耻下交”、“能以富贵下贫贱”,为何司马迁偏偏只对魏公子“下士”这一点极力称赞?

从信陵君角度:“下士”是信陵君建立功业的关键。
从司马迁角度:借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批判汉朝统治者的不“礼贤下士”,甚至嫉贤杀士。
表明一种礼贤下士、广开才路的政治见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