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高二选修 短篇小说选读
魔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把握文章的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
2、通过阅读,品析技法,能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入手品读小说,感悟作品内涵。
3、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审视自己阅读过的作品,整理归纳自己的发现。
本文位于《短篇小说选读》 “一个完整的世界”板块
1、作者简介
伯纳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1914-1986),是战后重要的美国犹太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伙计(又名店员)》(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罗森萨尔基金会奖)、《基辅怨》(获美国全国图书奖和普利策奖)、《杜宾的生活》和短篇小说集《魔桶》(获美国全国图书奖)。
马拉默德坚持以犹太背景及犹太人物作为描写的对象,展示了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辛酸的经历和他们在苦难中坚定不渝地追求道德法则的心路历程。?他用充满人道主义的眼光观察世界,以犹太人的坎坷命运来展现现代人共有的命运,因此,“人人都是犹太人”。
预习文本 储备知识
犹太人的杰出代表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技)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马克思(思想)
卡夫卡、毕加索(文化艺术)
巴菲特、扎克伯格(商业金融领域)
2、知识链接
A、犹太人
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民族。公元前587年,犹太国被巴比伦所灭,耶路撒冷被烧,圣殿被焚毁,犹太民族首次大离散。而这只是苦难的开始, 随后耶路撒冷先后被波斯、希腊、罗马征服,犹太人经历了两次屠杀、两次离散,最终纷纷离开故土,逃亡到世界各地。至近现代代,纳粹、二战和集中营,一直把深重的苦难压在了犹太人的身上。“苦难”,一直是犹太历史中绵延不绝的主旋律。1948年5月14日,灭国两千多年后,以色列宣布复国,把圣经中重回故土的预言变成现实。历史学家将以色列的复国视为奇迹,因为没有民族能在灭国这么久以后,坚持不被同化并且保持高度的团结。
预习文本 储备知识
B、犹太教
是犹太人的特有宗教。犹太教最重要的教义,在于只有一位神,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犹太人以学习及祈祷来侍奉上帝,同时遵行摩西五经上所指引的诫命。与世界上其他宗教不一样,犹太教不欢迎外族信仰犹太教,不主动到外族人中传教,坚持皈依犹太教者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他们“传教”的对象是已经不遵守犹太教规的犹太人。
预习文本 储备知识
C、拉比
拉比(Rabbi),是犹太人中的一个特别阶层,是老师也是智者的象征,指接受过正规犹太教育,系统学习过《塔纳赫》、《塔木德》等犹太教经典,担任犹太人社团或犹太教教会精神领袖或在犹太经学院中传授犹太教教义者,主要为有学问的学者,是犹太教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的人。原意为教师,即口传律法的教师。
在美国,拉比既是经师,又是老师、学者;既要守护传统的信仰,又要试图解决诸如贫困、女权运动、权力腐败及信仰迷失等现代问题。大多数拉比依然在美国犹太人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预习文本 储备知识
预习检测
尴尬( ɡān )(ɡà) 黑黝黝(yǒu )
皈( ɡuī )依 瞥(piē)一眼
腼腆(miǎn)(tiǎn) 呷( xiā)茶
气喘吁吁(xū) 呼吁(yù)
咀嚼(jué) 咬文嚼( jiáo)字
撮( cuō)合 一撮( zuǒ )胡子
整体感知 梳理情节
1、阅读文章 标识段落 圈注勾画
2、用简明的话语概括情节(要求以小说主人公为主语,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为范式,完成以下表格。)
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结果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情节
开端 涉世未深的列奥为赢得更多信徒请媒人沙兹曼介绍对象,初见媒人无心仪对象,二见媒人对莉莉感兴趣。
发展 列奥与莉莉河滨散步,厌烦莉莉“什么时候倾心上帝”的疑问,严肃又惭愧地回答说自己不爱上帝,爱情触礁。
高潮 列奥反思自我,重新审定对爱情对信仰的理解。同时,列奥质问沙兹曼,质疑沙兹曼,又被沙兹曼留下信封中的快照女人——斯妲拉所吸引,但沙兹曼拒绝介绍。
结局 列奥想出双全之法,规劝斯妲拉改邪归正,自己诚心皈依上帝,虽疑心为沙兹曼的一手策划,但仍心怀希冀与斯妲拉见面。
3、请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沙兹曼的相关情节
情节
开端 沙兹曼初见列奥出示卡片,介绍寡妇、教师、残疾女子无果,二次见面,重点介绍莉莉引起列奥兴趣。
发展 虽未出场,却如影子追随列奥左右,亦可知沙兹曼在莉莉面前不切实际地神化列奥,使两边信息不对等。
高潮 沙兹曼与列奥就莉莉一事争执后,留下吕宋纸袋。被发现斯妲拉的照片后,面对列奥的热情执着,沙兹曼言辞激烈拒绝介绍两人见面。
结局 形容憔悴的沙兹曼安排二人见面,在墙角为死者唱着祷文。
依据情节 揣摩人物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请依据人物描写和小说的情节揣摩列奥这一人物形象。
1、又长又威严的学者鼻子,棕色的眼睛里深藏着学问,两片嘴唇长得又灵巧又严峻(4段)… 肖像描写…
2、列奥听了脸上一红(4段) 神态描写
列奥红了脸(39段)
列奥脸红了(49段)
3、“我看我皈依上帝,不是因为我爱他,而是因为我不爱他。”(111段)语言描写
4、冲了一缸子茶,没放糖,坐下来呷茶,让心情平静一下(141段) 动作描写
5、他祷告上帝,别让自己想她……心里不断挣扎,可别让自己爱上她。(187段) 心理描写
主体情节 人物形象
开端 见前文 生活清贫,涉世未深,坦率羞涩,真实不虚,善良克制,憧憬爱情婚姻,迟疑不定。
发展 见前文 仪表堂堂,善良富于涵养,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不虚荣矫饰。
高潮 见前文 自省自知,直面苦难,向往美好理想,热情执着的追求爱情,富于博爱精神
结局 见前文 摆脱困顿,憧憬新生
1、他身材瘦小,但仪表不俗,戴一顶旧帽子,大衣显得又短又紧。 (2段) 肖像描写
2、他笨手笨脚地解开皮带,从皮包里掏出一个油腻腻的纸袋,又从袋里取出一个上面有几粒芝麻的面包圈,还有一条小熏鱼。他的手的动作十分麻利,很快就把鱼的皮剥下来,开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69段) 动作描写
3、沙兹曼的脸色由苍白变成死白,这世界像雪崩似的压在他身上。(117段) 神态描写
4、“你如果能爱她,就能爱别人。” (193段) 语言描写
依据情节 揣摩人物
情节 人物形象
开端 见前文 生活窘迫,社会地位低下。仪表不俗,温柔和蔼,哀戚在心。善于察言观色,老谋深算。
发展 见前文 狡猾,神秘莫测
高潮 见前文 仁爱悲悯,爱女心切
结局 见前文 孤独慈悲 如释重负
本课小结
在阅读一篇小说时,尤其是情节性较强的小说,梳理好情节是基础。根据主角的活动,按时间顺序组织答案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当然,这只是第一步。
在这篇小说中,情节的设计是与人物形象的设计糅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从情节的走向中发现列奥的顿悟,以及沙兹曼的精明狡猾与作为父亲的仁爱慈悲。有了这两步为基础,细读文本就会更加深入,而探究主题就会更加“水到渠成”。
细读文本 技法点津
爱情商人沙兹曼是何时开始选列奥为婿的?(请找出原文依据)
第四段
沙兹曼假装透过刚戴上去的眼镜在仔细看卡片上的字,却时时在偷眼看着这个年轻人气宇不凡的面庞,满怀欣喜地注视着他那又高又直的学者般的鼻子,那双棕色的眼睛透着无限的智慧,两片嘴唇敏感中又不乏严肃,两颊黝黑而凹陷,给人以镇定自若的印象。他环顾四周,看到一架又一架的书,不由自主满意地轻轻嘘了一口气。
第四段
沙兹曼假装透过刚戴上去的眼镜在仔细看卡片上的字,却时时在偷眼看着这个年轻人气宇不凡的面庞,满怀欣喜地注视着他那又高又直的学者般的鼻子,那双棕色的眼睛透着无限的智慧,两片嘴唇敏感中又不乏严肃,两颊黝黑而凹陷,给人以镇定自若的印象。他环顾四周,看到一架又一架的书,不由自主满意地轻轻嘘了一口气。
叙述者以沙兹曼的视角观察列奥,“气宇不凡”“智慧”“镇定自若”,直接为我们展现了列奥的仪表堂堂,学者风范。沙兹曼的眼睛还带着我们观察列奥重视知识尊重知识的生活环境。这一视角与“满怀欣喜”“不由自主”等心理相结合,暗示了沙兹曼对列奥的满意,也为文章埋下了伏笔。
第四段
他翻着那些卡片,列奥看着他那动作,听着他发出的声音感到很不舒服。他假装不在看,而把眼睛盯在窗外。尽管而今仍是二月,但冬天已近尾声,对于这一时节的种种迹象他已多年没有关注过了。他望着那轮圆圆的明月在云层中穿过,那云朵就像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他半张着嘴,看着月儿钻进了一只大母鸡,又从后面钻了出来,就好像那只鸡生下了一只蛋。
沙兹曼假装透过刚戴上去的眼镜在仔细看卡片上的字,却时时在偷眼看着这个年轻人气宇不凡的面庞,满怀欣喜地注视着他那又高又直的学者般的鼻子,那双棕色的眼睛透着无限的智慧,两片嘴唇敏感中又不乏严肃,两颊黝黑而凹陷,给人以镇定自若的印象。他环顾四周,看到一架又一架的书,不由自主满意地轻轻嘘了一口气。
叙述者以列奥“看”沙兹曼,写出了他当下的窘迫、局促不安。之后,列奥的视角又带着我们观察月亮及云朵,平常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怪异,陌生化的描写,反常的比喻最大程度的刺激了读者,使我们更能体会列奥当下的心理状态。
这从她分外熟悉的而又陌生的眼神里看得出来。
心灵上似乎受过很深的创伤:这从她那双含恨的眼睛深处、从她灵魂所蕴藏和闪发出来的光彩之中看得出来;她打开了未来的境界:她有自己的个性。(141段)
列奥老远就看到:她的眼睛分明是她父亲的眼睛,流露出无比的纯洁。(199段)
列奥视角看斯妲拉
观察与审视,为何不直接由叙述者描述环境?描述外貌?
细读文本 技法点津
▲有限视角(内聚焦)
即叙述者借助故事中某人的视觉、听觉及感受去传达感知。仅仅说出某人物知道的情况。
作用:
增强作品可信度
切身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全知视角(零聚焦)
传统的全知叙述中叙述者置身故事之外,可以站在任何角度、任何人物、任何时空来叙述。
作用:
小说情节结构更紧凑
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展示人物多方面活动
展示人物心灵微妙的、甚至有魔力的联系。
情节跌宕,引人入胜,富于层次,表现主题。
人物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探究
列奥 犹太区,居住环境灰暗窘迫,书籍满架。 生活困顿,精神富有,向往光明。
沙兹曼 破旧不堪,杂乱无序 生活困顿,地位低下,窘迫异常
斯妲拉 物质匮乏—“贫穷就是罪孽”。
出现在春天的傍晚。 世俗功利的诱惑,背弃道德,古老犹太文明与美国文化习俗的碰撞。
细读文本 关注环境
环境描写在本文的作用
交代了时代背景,交代了故事角色生存的环境,即美国社会中的犹太区域。
渲染了贫穷困顿又魔幻的氛围。
烘托了人物丰富的心理,交代人物性格发展历程,展示了列奥希望救赎与希冀新生的人物形象。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深化了主题。
小说为何起名为《魔桶》?桶在何处?魔在何处?
▲关于桶
原文:第一处:我跟你说了你也不会相信,抽屉都塞到顶了,我只好放在桶里。(7段)
第二处:她怎么会变成废牌,扔进沙兹曼的桶里(141段)
第三处:没见沙兹曼和他那只魔桶的影子(153段)
见微知著 探究思考
▲关于魔
细节:办公地点 “在天上”(150段)
办事处 “在袜子里”(152段)
可是沙兹曼正气喘吁吁地等在列奥的房门口(159段)
总疑心沙兹曼躲在什么地方(95段)……
▲爱情之桶——待嫁女子之多,迷茫的寻求,促发列奥对爱情的追求,对新生的企盼。
▲沙兹曼的“圈套”——魔幻与现实并蓄的人物,欲擒故纵的手段,步步为营的引领,带给他自身最后的释然与慈悲。
▲犹太人的突围——对原有生活环境、生活境遇的超脱,普通犹太人在苦难中的救赎与新生。
见微知著 探究思考
请思考小说的主题?(可依据情节尤其关注情节的高潮、结局部分。)
“为死者唱着祷文”
昨日之人(列奥、斯妲拉,甚至是沙兹曼自身。)
赞美了爱情的魔力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颂扬列奥在困境中的意志与品性。
肯定了列奥在危机中的自我反省、自我认知、自我成长。
展示了主人公精神上的皈依与道德上的新生。
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美国犹太人生存境遇的思考,认同犹太传统信仰以及救赎的力量,同时我们可以放大至“一个完整的世界”来看,文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揭示现代人如何面对苦难,并在苦难中救赎自我、升华自我、博爱世人。
一个完整的世界
总结
马拉默德采用“零聚焦”和“内聚焦”的方式,多方位、多层次、技法纯熟的展现了性格单纯,自我救赎、执着热情的列奥,以及精明世故、欲擒故纵、仁爱悲悯的沙兹曼。人物与人物碰撞,人物与环境碰撞,自我分析、皈依上帝、博爱情怀、救赎与重生等犹太人的特性一一出现。
而马拉默德曾说:“犹太身份对我是重要的,但是我不认为自己仅仅是犹太作家……我感到我所写的是所有人类。”犹太人所面临的苦难与所实践的救赎也象征着人类难以逃脱的成长命运,因此本文不仅能肯定族裔性,更能激励现代人在悲怆中愤争,在困顿中升华。
课后作业
1、再读文章,选取你感兴趣的细节,品评议论。
2、课外可拓展阅读马拉默德的《店员》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犹太民族这一“完整的世界”,写一篇400字左右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