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留侯论》课件 (共5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留侯论》课件 (共5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29 20:0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1、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
2、理解重点句子的翻译。
3、理解作者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学习目标:
留侯张良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高祖本纪》

“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元勋。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子房
张良
张良(?─前189),字子房,韩国贵族之后。秦灭韩后,他图谋复韩,变卖家财,寻求刺客,制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椎,在博浪沙与力士刺杀秦始皇,未遂,逃往下邳pī(今江苏睢宁西北)藏匿。据说在此遇黄石老人,得《太公兵法》。秦末参加反秦义军,先在刘邦军中为将,随刘邦先后投项梁,入关中咸阳,又劝刘邦莫贪恋富贵,屯军霸上,鸿门宴上为刘邦解危。刘邦被封为汉王后随其入蜀,并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不疑。楚汉战争中,力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等人,劝刘邦满足韩信要求,以使他效力,反对复立六国的主张,主张追击项羽,莫放虎归山,这一切保证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利。西汉建立后,张良因功被封为留侯。高祖死后八年,张良也因长期为病所困而卒。
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
题 解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初读文本
听录音跟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再读文本理解词语
①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过:超过
节:气度、度量
人情:人之常情(古今)
匹夫:一般人
见:表被动
而:连词,表承接
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件,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第一段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卒:同“猝”,突然
故:缘故
挟持:抱负(古今异义)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就是因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第一段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匹夫
天下有大勇者
思考:第一段的作用?
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通过“匹夫”和“大勇者”形成对比阐述“忍”与“勇”的关系。
豪杰过人——有忍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试:考验
张良在圯上接受一位老人赠送兵书,这件事确实太荒诞不经。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意出来考验张良的呢?
第二段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所以:用来……的
见:同“现”,表现
相与:互相
义:道理
已:太
过:错
意:目的,用意
看老人用来略微显露他心思的言语,都是圣人、贤人相互告诫的道理。可是世人不明白,把圯上老人看作鬼怪,也太错了。而且老人的用意就不是向张良授书。
第二段
张良拾履: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圯上老人是谁: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
苏轼: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圯上老人的意图:
太史公认为授书,“读此可为王者师矣”后来“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苏轼认为“且其意不在书。”
比较苏轼《留侯论》的见解与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的不同之处?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方:正 胜:尽
平居:住在家里
虽:即使
乘:利用(机会)
在韩国灭亡,秦国正处在强盛的时候,秦国用种种酷刑来对付天下的读书人。那些住在家里无缘无故遭到杀戮的人,真是难以计数。那时即使有古代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法施展他们的本领。一般说,(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的人,他的锋芒是不能触犯的,但等到他衰微的时候却有机可乘。
第三段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一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逞于一击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于……逞”
间不能容发: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间不容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然而少年张良却不能忍耐一时的激愤,想用个人的力量,试图在一次狙击之中逞其志。在这个时候,张良虽然侥幸没有死,但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那是何等危险啊!
第三段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可爱:可贵(古今异义)
为……谋:去做(谋划)……那样的谋略
特:只
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屑于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张良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去深谋远虑,却只想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企图在侥幸中保存性命,这正是圯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
只、直、仅、但、顾、唯(惟)、特、徒、第(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鲜:少
腆:tiǎn厚:没有礼貌的样子
折:使……折服
就:成就
因此,故意用高傲无礼的方法,来重重折服他,他如果能够忍受下去,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他真的忍受下来了)所以(老人)说:“这年轻人是可以教好的!”
第三段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使张良深刻体会“忍”字的重要性。授书只不过是形式。
别出心裁:苏轼论述的“且其意不在书”,在于什么?
怒击秦帝——不忍
圯上受书——得忍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逆:迎接
下:居于……之下 屈尊,降低身份
信:使……信服;
用:任用。
舍:放弃
楚庄王讨伐郑国时,郑襄公曾袒露上身,牵着羊去迎接他以表示臣服。楚庄王说:“一国之君能这般屈己尊人,他的百姓必定信服他并为他卖命。”于是放弃攻打郑国。
第四段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于:在
归:投降
臣妾:名词作动词,带着臣妾。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困于会稽山上而归降吴国,带着臣妾到吴国去做人质,在那里整整三年没有流露出任何厌倦与不满。(一个人)虽有复仇的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的勇猛。
第四段
为什么要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正面衬托张良的能忍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以为:认为
折:挫伤
那位圯上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但担心他缺乏度量,所以才无情地挫伤他那年轻气盛的刚强暴躁的脾气,让他能够忍受那些微不足道的愤怒,而实现他远大的谋略。
第四段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卒:同“猝”,突然
命:命令
惊:使……受惊扰
怒:使……恼怒
为什么这样说呢?(圯上老人与张良)平生素不相识,突然在荒野相遇,却傲慢地命令张良去替他干奴仆所做的事,而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就是秦始皇不能惊扰他的谋略而使其盲动,项羽无法使他激怒而去冒险的原因。
第四段
研习第四段
这段举史实相证,表明能忍的历史作用。
(1)开头四句:用郑伯、勾践史实推出结论“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照应第一段“此不足为勇也”
(2)“忍小忿而就大谋”直接点出论点,使之具体化。
(3)面对这样有辱人格的事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呢?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所以:……的原因
唯:正因为 是因为
锋:锋芒
现在来看刘邦获胜、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能忍耐不能忍耐罢了。项羽正因为不能忍耐,所以虽然所向无敌,但他轻率地使用他的锋芒。
第五段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弊:疲困
王:称王
全:保存
刘邦却能够忍耐,保全他的锋芒,等待项羽衰弱了(再和他争锋)。这完全是张良教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夺取齐地想自己做王时,刘邦大怒,立刻从言语和脸色上表现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还是不善于忍耐,要不是张良,谁能够保全他呢?
第五段
另辟蹊径:刘邦为什么能忍?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教导刘邦——用忍
此段中写项羽和刘邦形成了对比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以为:认为
乃:却
称:相称 符合
志气:志向和气度
司马迁原以为张良是一位高大奇伟的人,后来才知道他身材相貌和妇人女子一般,觉得身材相貌与他的志向气度不相称,而这正是张良成为张良的原因。
第六段
研习第六段
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写不能以貌取人。末段虽说是又出一意,但与“忍”字能相关,并不离题。
总结课文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
豪杰过人——有忍
怒击秦帝——不忍
圯上受书——能忍
教导高祖——用忍
一字立骨
“忍之忍之再忍之,忍到忍无可忍之时再忍一次,当能绝路逢生,转祸为福”
《增广贤文》
寒山 拾得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娄师德唾面自干
娄师德,字宗仁,唐代人,他官至同平章事,一生为将相30多年,稳而不倒。其诀窍是能忍受任何侮辱而不动声色。  有一次,他弟弟被派去做代州刺史,临行时来向娄师德辞行。他便问弟弟:“你我受国家的恩宠太多,显荣太过,很容易招惹别人的妒忌,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呢?”  他的弟弟说:“往后即使有人唾口水在我面上,我也只把它揩干而已。”娄师德说:“这还不行。人家唾你的脸,就因为他对你生气了,如果你把唾沫揩去的话,他便更恨你了。所以,你不要去揩,而要让它自己干,并且要面带笑容承受,这才对呢!”
让我想起 韩信能受胯下之辱,功成名就之后能以德报怨。
马云说: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马云在创业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困难,坚持下来的他成就了他的阿里。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到: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毅不拔之志。苏轼面对坎坷人生,选择的忍,他将生活的苦酒,妙手调制成文学的佳酿。

1、要做人,先学忍。(《劝忍百箴·忍经》元代许名奎、吴亮 )
2、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3、忍之忍之再忍之,忍到忍无可忍之时再忍一次,当能绝路逢生,转祸为福
《增广贤文》
4、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 。
5、忍是积德门,善为传家宝 。
6、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
“忍字头上一把刀”,超出忍的限度,刀即出鞘,有限度的忍是一种修养,无限度的忍是一种怯懦 。
忍字头上一把刀,说明忍是意志坚定的表现,而不是丧失意志的懦弱表现。本来是具有崇高精神的修养状态,变成浑浑噩噩,逆来顺受,无可无不可;本是富有牺牲的精神状态,会变成充满心机的谋略。”
钓鱼岛主权问题中国不能忍

面对疫情,蓬佩奥十分没有理智的污蔑中国和出言侮辱中国,中国政府行得正坐得直,中国不能忍
不忍
1、 士可杀,不可辱。
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3、生当做人杰,死即为鬼雄 。
4、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
课后作业
1、背诵《留侯论》1、3、5段。
2、完成晚自习作业四十九。
3、预习《后赤壁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