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综合检测(三)
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叶片扩张________。几天之内,池塘里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 ),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不到半个月,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整个池塘。荷花________。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________,似乎在睥睨一切。夏夜每当塘荷盛开时,我总是徜徉在塘边。月色皎洁,________,我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驰电掣 层出不穷 迎风弄姿 万籁俱寂
B.风驰电掣 接踵而至 搔首弄姿 鸦雀无声
C.欣欣向荣 层出不穷 搔首弄姿 鸦雀无声
D.欣欣向荣 接踵而至 迎风弄姿 万籁俱寂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原来叶片平卧在水面上
B.平卧的叶片原来在水面上
C.叶片原来平卧在水面上
D.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叶片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夏夜塘荷每当盛开时,我总是徜徉在塘边。
B.每当我徜徉在塘边,夏夜塘荷总是盛开。
C.每当夏夜塘荷盛开时,我总是徜徉在塘边。
D.每当夏夜塘荷盛开,我总是徜徉在塘边时。
4.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
B.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C.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
D.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9分)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①____________________,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②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③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的奇效。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雅的产生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雅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礼为衡量的标准。而只有雅的观念产生,雅乐与俗乐之间才开始真正有了区分。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雅乐有些是专业艺人的创作,有些却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俗乐”的概念,是依“俗”的原始含义经过漫长的发展衍变而自然形成的,期间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因而保留的原始的、民间的东西多一些。如果俗乐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与改造,能够遵从礼的规范,就变成了雅乐。如《诗经》中的《国风》,很多都是乡间的俗乐,但它们经过乐官的加工后,就成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了。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实际上涉及材料选择、金属铸造、丝竹加工、协调音律、乐曲创作、舞蹈编排,以及最后的审查、修订等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分工程度,加工才能顺利进行。可以说,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脱离了物质生产,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并因此而具有了很高的专业文化修养。如“大师”“乐师”等专职乐官的出现,就使得音乐的生产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同时也为雅乐的艺术加工活动提供了专业的人才保障。而《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荀子·王制》:“修宪命,审诛赏,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更是从制度上为社会分工和艺术分工找到了依据。因此,在由俗到雅的音乐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艺术加工,一是间接的艺术加工。直接的艺术加工,就是针对音声、曲调、节奏、辞句等等所作的直接修改。如周代的乐官所进行的剔除邪音的工作,就是直接的艺术加工。间接的艺术加工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方言的诗歌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加工。原来的作品,所用的语言可能是极为通俗的方言。但由于翻译者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翻译作品时,会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修养,将通俗的言辞雅化,再呈现给贵族统治者。这种加工,更多是依靠文人的自觉意识来雅化作品。如钱穆在《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一文中说:“鄂君子皙泛舟新波,越人拥楫而歌,鄂君不知越歌,乃召译使楚说之。此所谓越歌而楚说之者,其实即俗歌而雅说之者也。”可见,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是无时不在的,它是由俗向雅转变的关键因素。由于它的存在,俗乐可以转为雅乐。同时,雅乐中也可能会包括着俗乐。雅乐与俗乐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正是艺术加工得以产生并长久存在的原因。
综上所述,由俗到雅的艺术加工在雅乐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音乐不一定就是雅乐,但雅乐的产生,却一定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
(摘编自何涛《“艺术加工”在雅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雅乐与俗乐真正开始有所区分,是在雅的观念产生之后,而雅的观念又以符合礼的规范作为衡量标准。
B.只有一部分雅乐来源于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其他的雅乐则出自专业艺人之手,这些艺人在创作之初就已经考虑到礼的要求。
C.俗乐之所以能够较多地保留一些原始的、民间的东西,是因为它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
D.大师、乐师等乐官的主要职责,是遵循艺术的规律,将采集到的乡间俗乐加工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先提出“艺术加工”,接着论述其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总结强调。
B.文章从雅乐生产过程以及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体现的方面论述了“艺术加工”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二段对比论述了有些雅乐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并分析形成这种结果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
D.文章论述了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并重点论述了间接艺术加工。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都是雅乐,就是一些原本源于俗乐的《国风》篇章,也通过乐官的加工成为了雅乐。
B.在周代乐官对俗乐进行的艺术加工之中,直接修改包括了剔除邪音的工作,这里的“邪”是相对于“礼”而言。
C.钱穆所谈论的“越歌而楚说之”从艺术加工的角度看属于间接修改,是指俗乐经由诗歌翻译的过程转变成了雅乐,即所谓“俗歌而雅说之”。
D.只有脱离物质生产,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从事音乐生产的人才能创作或者加工出雅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20分)
闯 滩
许 畅
一条船从对面芦苇丛中荡出,八九只鸭扑打着游开。“二哥!”天南朝船上挥手。他是来接外出闯滩的二哥的。
远处是一个低矮的小山坡,山坡上是一幢黄泥筑的房子。门前光秃秃的,长着一些棕黄的草。只有一棵歪脖子树立着,是好多年前雷劈断的。
二哥回家一坐下,天南就递给二哥他卷的烟:“尝尝吧。”二哥很久才注意到天南递过来的烟。“啊,好。”他的目光仍停留在堂前摆着的大哥和爹的相片上。
“二哥,今年我可十六了。”
二哥拍拍天南,微笑着说:“是,天南长大了,看上哪家姑娘了吧?”
“才不是,我想跟你一起去闯滩。”
二哥把烟一抖,脸色一沉。
天南站起来,他今年长得特别快,像春笋一样往上蹿。
天南举着手臂,臂上的肌肉凸出:“不信你捏。”
“不行。你不知道有多危险,大哥已经没了!”
“你不让我去,你自己就行!”天南瞪大眼睛,可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
“家里只剩咱两个了。”二哥叹了口气,进屋去了。
晚上天南跟二哥背靠背睡。二哥压低嗓音叫:“天南,睡了吗?”
“还没。”
“这次去做生意,货被人半路劫走了。”
“啊!”天南惊呼,“怎么会这样?”
“路上碰着一个怪人,说咱家四代以后都不得闯滩。”
天南许久没回话。他们家很早就有先辈闯滩,至此时正好四代。天南一时非常惊悚。
“那人大约是算命先生,在途中问我们讨水喝。”
“咱家的经历他都算出了?”
“这倒没有。”
“那一定是胡说的,我才不相信。”
“就算这样,我也不会让你去冒这个险。”
天南想这莫不是二哥唬他的吧?可万一是真的呢?他有些不敢往下想了。他盘算着明早去镇上把烟卖了,然后找人算算。
天没大亮,天南就起床了,把烟条放进背篓里。二哥不知去哪儿了。
烟条没到正午就卖完了,他把钱装进袋子里扎好。可一时不知找谁去算了。他们家的事这镇上谁都知道,任谁都能算出来。
天南一路想一路走,走到河边上,又白又肥的鸭子在河里游着。一只只船泊在岸边,也不知以后开向何方。
他从袋子里摸到昨天二哥搁在桌旁的小老虎模样的口哨,然后怕别人听见似的吹起来。
“呜——呜——”
楼上的人探出头来:“哪家的?”
“我是天南。”天南没有看楼上的人,对着河大声喊:“我是天南!”
“喂。”一个人拍拍天南的肩膀,是二哥以前的雇工。
“你二哥回来了?”
“是。”天南看着他苍老的面孔很亲切。
“回来了就好,我现在的主人请你上去坐坐。”
“哪个?”
“楼上的。现在去闯滩可都归他管。”
天南一下子失了兴趣,二哥一定欠了那人很大一笔钱吧。可是若二哥不让他去,跟楼上的人闯也不是不可以。
正在天南犹豫不定的时候,他听到二哥喊他。
二哥走上前说:“打扰了,日后再来拜会!”天南刚想说什么,二哥就揪了他一下。
二哥拖着他越走越远,他频频回头。那个人还站在河边。
“只要我在你就别想去闯滩。”二哥的手温热,天南不答话。
“听到没?”
“嗯。”天南不甘心,扭头又往回望。
他其实信二哥的话,但天南就想去试试,他认为男人就应该出去闯一闯。
他摸摸袋子里的钱,差不多再攒上一年他就可以撑船去外面了,他内心隐隐跃动。
河边好像又有船靠岸了,有些喧哗。天南抬起头来:我是天南,我才不怕。
等人们散去,大河又恢复了宁静。有些人回来了,有些人永远没回来。天南在等这样一个出去的时候,多少人在等这样一个回来的时候。(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寓意深刻,“门前光秃秃的”暗示了家中人丁凋零的境况,与后文二哥所说的“家里只剩咱两个了”相呼应。
B.小说中的人物语言简短而富有深意,如对二哥“啊,好”的语言描写就写出了二哥的心不在焉,体现了二哥和天南之间存在隔阂。
C.天南吹口哨的情节看似毫不经意,实则精心为之,“呜——呜——”的哨声引出了“楼上的人”“二哥以前的雇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尽管有霎时的犹豫,但可以看出天南是个有决心、有计划的人,即使二哥不同意他外出闯滩,他也要努力攒钱,到外面去闯一闯。
1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分析这两处写“船”的作用。(6分)
(1)一只只船泊在岸边,也不知以后开向何方。(3分)
答:
(2)河边好像又有船靠岸了,有些喧哗。(3分)
答:
11.小说为什么要以“闯滩”为标题?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探究。(10分)
答:
三、古代诗文阅读(4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9分)
阳裕,字士伦,右北平无终人也。少孤,兄弟皆早亡,单茕独立,虽宗族无能识者,惟叔父耽幼而奇之,曰:“此儿非惟吾门之标秀,乃佐时之良器也。”刺史和演辟为主簿。王浚领州,转治中从事,忌而不能任。
石勒既克蓟城,问枣嵩曰:“幽州人士,谁最可者?”嵩曰:“燕国刘翰,德素长者。北平阳裕,干事之才。”勒曰:“若如君言,王公何以不任?”嵩曰:“王公由不能任,所以为明公擒也。”勒方任之,裕乃微服潜遁。时鲜卑单于段眷为晋骠骑大将军、辽西公,雅好人物,虚心延裕,裕乃应之,甚见尊重。
段辽与皝相攻,裕谏曰:“臣闻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生蒙息肩之惠。”辽不从。出为燕郡太守。石季龙克令支,裕以郡降,拜北平太守,征为尚书左丞。
裕以左丞领征东麻秋司马。秋败,裕为军人所执,将诣皝。皝素闻裕名,即命释其囚,拜郎中令,迁大将军左司马。东破高句丽,北灭宇文归,皆豫其谋,皝甚器重之。及迁都和龙,裕雅有巧思,皝所制城池宫阖,皆裕之规模。裕虽仕皝日近,宠秩在旧人之右,性谦恭清俭,刚简慈笃,虽历居朝端,若布衣之士。士大夫流亡羁绝者,莫不经营收葬,存恤孤遗,士无贤不肖皆倾身待之,是以所在推仰。
初,范阳卢谌每称之曰:“吾及晋之清平,历观朝士多矣,忠清简毅,笃信义烈,如阳士伦者,实亦未几。”及死,皝甚悼之,时年六十二。
(选自《晋书·阳裕传》,有删改)
12.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生蒙息肩之惠
B.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生蒙息肩之惠
C.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生蒙息肩之惠
D.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生/蒙息肩之惠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指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古代设有谏官,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
B.太守,又称郡守,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的行政区之地方行政长官。
C.左,古代很多官职有左右之分,左右的地位不同时期多有变化。左有“卑下”之意,如“左迁”指降职。
D.士大夫,封建时代泛指官僚阶层。如韩愈《师说》中的“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裕出身悲苦,才干得到叔父认可。他小时候命运悲惨,他的叔父认为他将来会成为栋梁之材。事实证明,他的叔父没有看错他。
B.阳裕有干事之才。石勒向枣嵩咨询幽州人才,枣嵩提到两个人,其中之一就是阳裕,但石勒要任用阳裕时,阳裕却潜逃了。
C.阳裕参与决策,善于谋划。他指挥军队,最终灭掉高句丽和宇文归,他有巧妙的构想,主持设计规划了都城和龙的城池宫阙。
D.阳裕位高权重,品德高尚。他得到慕容皝的亲近,官阶在旧臣之上,但是他谦恭简约,刚直仁慈,为人低调,被人们推崇。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单茕独立,虽宗族无能识者,惟叔父耽幼而奇之。(5分)
译文:
(2)雅好人物,虚心延裕,裕乃应之,甚见尊重。(5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6~17题。(15分)
宿紫阁山北村
白居易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
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
紫衣挟刀斧,草草十馀人。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
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①,身属神策军②。
“主人慎勿语,中尉③正承恩④!”
【注】 ①采造家: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派出的人员。采造,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②神策军:中唐时期皇帝的禁卫军之一。③中尉:神策军的最高长官。④承恩:得到皇帝的宠信。
16.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开头两句对宿紫阁山北村的缘由做了说明,原来他是因“晨游紫阁峰”而“暮宿山下村”的。诗人之所以要“晨游”,是为了欣赏山峰上的美景。
B.本诗开头四句点明了抢劫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抢劫对象,表现了诗人与村老的亲密关系及其喜悦心情,对下面关于暴卒的描写起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是颇具匠心的。
C.中间的十二句,先用“暴卒”“紫衣挟刀斧”“草草”等贬义词句刻画了抢劫者的形象;接着展现了两个场面:一是抢酒食;二是砍树。
D.写两个抢劫场面,平均用笔墨。抢酒食之时,主人退立敛手;砍树之时,却改变了态度,表明主人对树有特殊感情。
17.请赏析“夺”和“掣”二词的妙处。(12分)
答:
(三)古诗文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身多疾病思田里,____________________。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4)____________________,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5)残星几点雁横塞,____________________。
(赵嘏《长安晚秋》)
(6)__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俗话说,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俗话又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要求: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章末综合检测(三)(解析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叶片扩张________。几天之内,池塘里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 ),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不到半个月,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整个池塘。荷花________。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________,似乎在睥睨一切。夏夜每当塘荷盛开时,我总是徜徉在塘边。月色皎洁,________,我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驰电掣 层出不穷 迎风弄姿 万籁俱寂
B.风驰电掣 接踵而至 搔首弄姿 鸦雀无声
C.欣欣向荣 层出不穷 搔首弄姿 鸦雀无声
D.欣欣向荣 接踵而至 迎风弄姿 万籁俱寂
解析:选A。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欣欣向荣: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接踵而至: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迎风弄姿:迎着风摆弄姿容。搔首弄姿:形容卖弄姿容。含贬义。从感彩上判断,应用“迎风弄姿”。万籁俱寂: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人们默不作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原来叶片平卧在水面上
B.平卧的叶片原来在水面上
C.叶片原来平卧在水面上
D.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叶片
解析:选D。根据后面的句子“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可知,横线处句子的主语中心词应是“叶片”,其他词语为修饰成分。所以应选用“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叶片”。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夏夜塘荷每当盛开时,我总是徜徉在塘边。
B.每当我徜徉在塘边,夏夜塘荷总是盛开。
C.每当夏夜塘荷盛开时,我总是徜徉在塘边。
D.每当夏夜塘荷盛开,我总是徜徉在塘边时。
解析:选C。A项,“夏夜塘荷”调整到“每当”后面,做句首状语。B项,不合逻辑。D项,缺少主语,删除“时”。
4.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
B.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C.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
D.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解析:选D。观察漫画可知,漫画中主要有柳树、鸟、拄杖和拿行李的人以及站在船上的人,将漫画内容与诗句相比对即可。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9分)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①____________________,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②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③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的奇效。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连贯能力的把握。答题时要注意话题保持一致,本题主要论述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并且要能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做出恰当的讲解,最后说达到的效果,联系学过的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蕴含的哲理就可解答。
答案:①教师更应像一个导游 ②而是适时出面做精彩解说 ③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雅的产生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雅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礼为衡量的标准。而只有雅的观念产生,雅乐与俗乐之间才开始真正有了区分。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雅乐有些是专业艺人的创作,有些却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俗乐”的概念,是依“俗”的原始含义经过漫长的发展衍变而自然形成的,期间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因而保留的原始的、民间的东西多一些。如果俗乐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与改造,能够遵从礼的规范,就变成了雅乐。如《诗经》中的《国风》,很多都是乡间的俗乐,但它们经过乐官的加工后,就成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了。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实际上涉及材料选择、金属铸造、丝竹加工、协调音律、乐曲创作、舞蹈编排,以及最后的审查、修订等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分工程度,加工才能顺利进行。可以说,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脱离了物质生产,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并因此而具有了很高的专业文化修养。如“大师”“乐师”等专职乐官的出现,就使得音乐的生产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同时也为雅乐的艺术加工活动提供了专业的人才保障。而《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荀子·王制》:“修宪命,审诛赏,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更是从制度上为社会分工和艺术分工找到了依据。因此,在由俗到雅的音乐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艺术加工,一是间接的艺术加工。直接的艺术加工,就是针对音声、曲调、节奏、辞句等等所作的直接修改。如周代的乐官所进行的剔除邪音的工作,就是直接的艺术加工。间接的艺术加工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方言的诗歌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加工。原来的作品,所用的语言可能是极为通俗的方言。但由于翻译者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翻译作品时,会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修养,将通俗的言辞雅化,再呈现给贵族统治者。这种加工,更多是依靠文人的自觉意识来雅化作品。如钱穆在《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一文中说:“鄂君子皙泛舟新波,越人拥楫而歌,鄂君不知越歌,乃召译使楚说之。此所谓越歌而楚说之者,其实即俗歌而雅说之者也。”可见,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是无时不在的,它是由俗向雅转变的关键因素。由于它的存在,俗乐可以转为雅乐。同时,雅乐中也可能会包括着俗乐。雅乐与俗乐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正是艺术加工得以产生并长久存在的原因。
综上所述,由俗到雅的艺术加工在雅乐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音乐不一定就是雅乐,但雅乐的产生,却一定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
(摘编自何涛《“艺术加工”在雅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雅乐与俗乐真正开始有所区分,是在雅的观念产生之后,而雅的观念又以符合礼的规范作为衡量标准。
B.只有一部分雅乐来源于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其他的雅乐则出自专业艺人之手,这些艺人在创作之初就已经考虑到礼的要求。
C.俗乐之所以能够较多地保留一些原始的、民间的东西,是因为它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
D.大师、乐师等乐官的主要职责,是遵循艺术的规律,将采集到的乡间俗乐加工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
解析:选B。A项,原文为“雅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礼为衡量的标准”,范围扩大;C项,“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错,原文为“期间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混淆是非;D项,“是遵循艺术的规律”错,原文第二段为“能够遵从礼的规范”,偷换概念。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先提出“艺术加工”,接着论述其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总结强调。
B.文章从雅乐生产过程以及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体现的方面论述了“艺术加工”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二段对比论述了有些雅乐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并分析形成这种结果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
D.文章论述了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并重点论述了间接艺术加工。
解析:选C。文章没有把雅乐和俗乐进行对比,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式。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都是雅乐,就是一些原本源于俗乐的《国风》篇章,也通过乐官的加工成为了雅乐。
B.在周代乐官对俗乐进行的艺术加工之中,直接修改包括了剔除邪音的工作,这里的“邪”是相对于“礼”而言。
C.钱穆所谈论的“越歌而楚说之”从艺术加工的角度看属于间接修改,是指俗乐经由诗歌翻译的过程转变成了雅乐,即所谓“俗歌而雅说之”。
D.只有脱离物质生产,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从事音乐生产的人才能创作或者加工出雅乐。
解析:选D。前提条件错,原文第二段为“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脱离了物质生产,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并因此而具有了很高的专业文化修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20分)
闯 滩
许 畅
一条船从对面芦苇丛中荡出,八九只鸭扑打着游开。“二哥!”天南朝船上挥手。他是来接外出闯滩的二哥的。
远处是一个低矮的小山坡,山坡上是一幢黄泥筑的房子。门前光秃秃的,长着一些棕黄的草。只有一棵歪脖子树立着,是好多年前雷劈断的。
二哥回家一坐下,天南就递给二哥他卷的烟:“尝尝吧。”二哥很久才注意到天南递过来的烟。“啊,好。”他的目光仍停留在堂前摆着的大哥和爹的相片上。
“二哥,今年我可十六了。”
二哥拍拍天南,微笑着说:“是,天南长大了,看上哪家姑娘了吧?”
“才不是,我想跟你一起去闯滩。”
二哥把烟一抖,脸色一沉。
天南站起来,他今年长得特别快,像春笋一样往上蹿。
天南举着手臂,臂上的肌肉凸出:“不信你捏。”
“不行。你不知道有多危险,大哥已经没了!”
“你不让我去,你自己就行!”天南瞪大眼睛,可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
“家里只剩咱两个了。”二哥叹了口气,进屋去了。
晚上天南跟二哥背靠背睡。二哥压低嗓音叫:“天南,睡了吗?”
“还没。”
“这次去做生意,货被人半路劫走了。”
“啊!”天南惊呼,“怎么会这样?”
“路上碰着一个怪人,说咱家四代以后都不得闯滩。”
天南许久没回话。他们家很早就有先辈闯滩,至此时正好四代。天南一时非常惊悚。
“那人大约是算命先生,在途中问我们讨水喝。”
“咱家的经历他都算出了?”
“这倒没有。”
“那一定是胡说的,我才不相信。”
“就算这样,我也不会让你去冒这个险。”
天南想这莫不是二哥唬他的吧?可万一是真的呢?他有些不敢往下想了。他盘算着明早去镇上把烟卖了,然后找人算算。
天没大亮,天南就起床了,把烟条放进背篓里。二哥不知去哪儿了。
烟条没到正午就卖完了,他把钱装进袋子里扎好。可一时不知找谁去算了。他们家的事这镇上谁都知道,任谁都能算出来。
天南一路想一路走,走到河边上,又白又肥的鸭子在河里游着。一只只船泊在岸边,也不知以后开向何方。
他从袋子里摸到昨天二哥搁在桌旁的小老虎模样的口哨,然后怕别人听见似的吹起来。
“呜——呜——”
楼上的人探出头来:“哪家的?”
“我是天南。”天南没有看楼上的人,对着河大声喊:“我是天南!”
“喂。”一个人拍拍天南的肩膀,是二哥以前的雇工。
“你二哥回来了?”
“是。”天南看着他苍老的面孔很亲切。
“回来了就好,我现在的主人请你上去坐坐。”
“哪个?”
“楼上的。现在去闯滩可都归他管。”
天南一下子失了兴趣,二哥一定欠了那人很大一笔钱吧。可是若二哥不让他去,跟楼上的人闯也不是不可以。
正在天南犹豫不定的时候,他听到二哥喊他。
二哥走上前说:“打扰了,日后再来拜会!”天南刚想说什么,二哥就揪了他一下。
二哥拖着他越走越远,他频频回头。那个人还站在河边。
“只要我在你就别想去闯滩。”二哥的手温热,天南不答话。
“听到没?”
“嗯。”天南不甘心,扭头又往回望。
他其实信二哥的话,但天南就想去试试,他认为男人就应该出去闯一闯。
他摸摸袋子里的钱,差不多再攒上一年他就可以撑船去外面了,他内心隐隐跃动。
河边好像又有船靠岸了,有些喧哗。天南抬起头来:我是天南,我才不怕。
等人们散去,大河又恢复了宁静。有些人回来了,有些人永远没回来。天南在等这样一个出去的时候,多少人在等这样一个回来的时候。(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寓意深刻,“门前光秃秃的”暗示了家中人丁凋零的境况,与后文二哥所说的“家里只剩咱两个了”相呼应。
B.小说中的人物语言简短而富有深意,如对二哥“啊,好”的语言描写就写出了二哥的心不在焉,体现了二哥和天南之间存在隔阂。
C.天南吹口哨的情节看似毫不经意,实则精心为之,“呜——呜——”的哨声引出了“楼上的人”“二哥以前的雇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尽管有霎时的犹豫,但可以看出天南是个有决心、有计划的人,即使二哥不同意他外出闯滩,他也要努力攒钱,到外面去闯一闯。
解析:选B。B项,“体现了二哥和天南之间存在隔阂”错,二哥此时之所以心不在焉,是因为他在看大哥和爹的相片,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1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分析这两处写“船”的作用。(6分)
(1)一只只船泊在岸边,也不知以后开向何方。(3分)
答:
(2)河边好像又有船靠岸了,有些喧哗。(3分)
答:
解析:分析句中写“船”的作用,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第一处的描写,是天南迷惘地在河边走时所看到的,根据上文可知,此时天南是“一时不知找谁”,显然此处写“船”暗示了天南的心理。第二处的描写前面有“他内心隐隐跃动”,后紧接“天南抬起头来:我是天南,我才不怕”,可见此时天南渴望外出闯荡且已下定决心,此处写“船”正表现了天南的这一态度。
答案:(1)通过写“船”不知以后开向何方来暗示天南此时迷惘的心理状态。
(2)通过写“船”靠岸、有些喧哗来表现天南对外出闯荡的渴望和坚定的决心。
11.小说为什么要以“闯滩”为标题?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探究。(10分)
答: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从情节安排、人物刻画、主旨表达等方面考虑。小说中,天南要去闯滩,而二哥关心弟弟,不同意他去闯滩,情节冲突主要围绕闯滩展开,由此可知以“闯滩”为题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情节。天南想去闯滩,主要源自年轻人对外面世界的好奇,“闯滩”即闯荡世界,以“闯滩”为题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小说主旨。
答案:①“闯滩”是小说中天南和二哥冲突的焦点,以此为标题能让读者更好地把握小说情节。②“闯滩”体现了天南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以此为标题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③“闯滩”指外出闯荡世界,以此为标题体现了小说主旨。
三、古代诗文阅读(4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9分)
阳裕,字士伦,右北平无终人也。少孤,兄弟皆早亡,单茕独立,虽宗族无能识者,惟叔父耽幼而奇之,曰:“此儿非惟吾门之标秀,乃佐时之良器也。”刺史和演辟为主簿。王浚领州,转治中从事,忌而不能任。
石勒既克蓟城,问枣嵩曰:“幽州人士,谁最可者?”嵩曰:“燕国刘翰,德素长者。北平阳裕,干事之才。”勒曰:“若如君言,王公何以不任?”嵩曰:“王公由不能任,所以为明公擒也。”勒方任之,裕乃微服潜遁。时鲜卑单于段眷为晋骠骑大将军、辽西公,雅好人物,虚心延裕,裕乃应之,甚见尊重。
段辽与皝相攻,裕谏曰:“臣闻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生蒙息肩之惠。”辽不从。出为燕郡太守。石季龙克令支,裕以郡降,拜北平太守,征为尚书左丞。
裕以左丞领征东麻秋司马。秋败,裕为军人所执,将诣皝。皝素闻裕名,即命释其囚,拜郎中令,迁大将军左司马。东破高句丽,北灭宇文归,皆豫其谋,皝甚器重之。及迁都和龙,裕雅有巧思,皝所制城池宫阖,皆裕之规模。裕虽仕皝日近,宠秩在旧人之右,性谦恭清俭,刚简慈笃,虽历居朝端,若布衣之士。士大夫流亡羁绝者,莫不经营收葬,存恤孤遗,士无贤不肖皆倾身待之,是以所在推仰。
初,范阳卢谌每称之曰:“吾及晋之清平,历观朝士多矣,忠清简毅,笃信义烈,如阳士伦者,实亦未几。”及死,皝甚悼之,时年六十二。
(选自《晋书·阳裕传》,有删改)
12.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生蒙息肩之惠
B.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生蒙息肩之惠
C.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生蒙息肩之惠
D.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生/蒙息肩之惠
解析:选B。原文标点为“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生蒙息肩之惠。”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指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古代设有谏官,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
B.太守,又称郡守,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的行政区之地方行政长官。
C.左,古代很多官职有左右之分,左右的地位不同时期多有变化。左有“卑下”之意,如“左迁”指降职。
D.士大夫,封建时代泛指官僚阶层。如韩愈《师说》中的“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解析:选D。士大夫有时也包括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裕出身悲苦,才干得到叔父认可。他小时候命运悲惨,他的叔父认为他将来会成为栋梁之材。事实证明,他的叔父没有看错他。
B.阳裕有干事之才。石勒向枣嵩咨询幽州人才,枣嵩提到两个人,其中之一就是阳裕,但石勒要任用阳裕时,阳裕却潜逃了。
C.阳裕参与决策,善于谋划。他指挥军队,最终灭掉高句丽和宇文归,他有巧妙的构想,主持设计规划了都城和龙的城池宫阙。
D.阳裕位高权重,品德高尚。他得到慕容皝的亲近,官阶在旧臣之上,但是他谦恭简约,刚直仁慈,为人低调,被人们推崇。
解析:选C。“他指挥军队”于文无据。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单茕独立,虽宗族无能识者,惟叔父耽幼而奇之。(5分)
译文:
(2)雅好人物,虚心延裕,裕乃应之,甚见尊重。(5分)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中的关键词语有“茕”“虽”“奇”,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雅”“延”“见”等。
答案:(1)(阳裕)孤单无依,独自一人生活,即使是宗族之内也无人能知道他的才能,只有叔父阳耽在他小时候就认为他很奇特。
(2)(段眷)一向喜爱人才,虚心招请阳裕,阳裕于是应召,很受尊重。
阳裕,字士伦,是右北平无终人。(阳裕)少时父母双亡,兄弟都早年死去,孤单无依,独自一人生活,即使是宗族之内也无人能知道他的才能,只有叔父阳耽在他小时候就认为他很奇特,说:“这孩子不仅是我们一门的出色人才,而且是辅佐时世的杰出人才。”刺史和演征召他为主簿。王浚兼管本州时,阳裕改任治中从事,王浚因忌恨阳裕而不能任用他。
石勒攻克蓟城后,问枣嵩说:“幽州人士,谁最可任用?”枣嵩答道:“燕国刘翰,一向是道德高尚的长者。北平阳裕,有干事的才能。”石勒问:“如果像你所说,王浚为何不任用他?”枣嵩答:“由于王浚不能任用他,所以被明公您得到了。”石勒正要任用阳裕,阳裕却身穿普通人的服装潜逃了。当时鲜卑单于段眷任晋朝骠骑大将军、辽西公,一向喜爱人才,虚心招请阳裕,阳裕于是应召,很受尊重。
段辽与慕容皝交战,阳裕劝谏说:“我听说对邻国亲善仁义,是立国的法宝。慕容氏与我们国家世代缔结婚姻,再说慕容皝是品德高尚的君主,不应集结军队结仇,使百姓受害。我担心祸害的兴起,将由于此举。希望双方追悔先前的错误,使国家如泰山般安稳,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段辽不听从。阳裕出任燕郡太守。石季龙攻克令支,阳裕率领全郡投降,被任命为北平太守,后征召为尚书左丞。
阳裕以左丞的身份兼任征东将军麻秋的司马。麻秋兵败,阳裕被军人拘捕,将见慕容皝。慕容皝一向听说阳裕的名声,立即命人放开阳裕,任命他为郎中令,后升任大将军左司马。东破高句丽,北灭宇文归,都是阳裕预先谋划的,慕容皝很器重他。等到迁都和龙时,阳裕颇有巧妙的构想,慕容皝所建的城池宫阁,都由阳裕设计规划。阳裕虽然在慕容皝身边任职日见亲近,官阶在旧臣之上,但谦恭俭约,刚直仁慈,虽然位居朝廷高官,(还是)如同平民百姓。对于流亡客死的士大夫,阳裕无不收葬善后,恤养遗孤,无论贤愚之士都倾心待他,因此他在任职之地都受到推崇敬仰。
当初,范阳人卢谌经常称赞阳裕说:“我在晋朝清平之世,一一观察了许多朝士,忠毅清俭,诚信重义如同阳士伦这样的,实在没见几人。”阳裕去世时,慕容皝深表哀悼,死时六十二岁。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6~17题。(15分)
宿紫阁山北村
白居易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
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
紫衣挟刀斧,草草十馀人。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
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①,身属神策军②。
“主人慎勿语,中尉③正承恩④!”
【注】 ①采造家: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派出的人员。采造,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②神策军:中唐时期皇帝的禁卫军之一。③中尉:神策军的最高长官。④承恩:得到皇帝的宠信。
16.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开头两句对宿紫阁山北村的缘由做了说明,原来他是因“晨游紫阁峰”而“暮宿山下村”的。诗人之所以要“晨游”,是为了欣赏山峰上的美景。
B.本诗开头四句点明了抢劫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抢劫对象,表现了诗人与村老的亲密关系及其喜悦心情,对下面关于暴卒的描写起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是颇具匠心的。
C.中间的十二句,先用“暴卒”“紫衣挟刀斧”“草草”等贬义词句刻画了抢劫者的形象;接着展现了两个场面:一是抢酒食;二是砍树。
D.写两个抢劫场面,平均用笔墨。抢酒食之时,主人退立敛手;砍树之时,却改变了态度,表明主人对树有特殊感情。
解析:选D。D项,“平均用笔墨”错,两者是前者略写,后者详写。
17.请赏析“夺”和“掣”二词的妙处。(12分)
答:
答案:“夺”和“掣”两个词,包含着一方不给,一方硬抢的丰富内容。诗人用这两个词作“诗眼”,表现出他自己毕竟是个官吏,敢于和暴卒争,但还是败下阵来,这不仅揭露了暴卒的“暴”,而且暗示了暴卒敢这样“暴”的原因,为结尾的点睛之语留下了伏笔。
(三)古诗文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身多疾病思田里,____________________。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4)____________________,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5)残星几点雁横塞,____________________。
(赵嘏《长安晚秋》)
(6)__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答案:(1)邑有流亡愧俸钱 (2)雪拥蓝关马不前 (3)蜡炬成灰泪始干 (4)二十四桥明月夜 (5)长笛一声人倚楼 (6)鸡声茅店月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俗话说,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俗话又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要求: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本题是两句俗语,且意思相反。考生要抓住前一句中的,“人不敬”与“己不正”,显然落脚点是“己不正”上。所以可以从“自律”“正直”“道德”等方面来立意。后一句,强调人言可畏,考生可以从“坚持自我”的角度立意,也可谈对“人言”的看法。本题也可联系两句,综合考虑来作文。
PAGE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