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练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练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4 15:4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桐(shū)  不思量(liànɡ)   萦损柔肠(yínɡ)
B.料峭(qiào)  自难忘(wánɡ)  一蓑烟雨(suō)
C.缥缈(piāo)  短松冈(ɡǎnɡ)  落红难缀(zhuì)
D.栖息(qī)  从教坠(jiāo)  无情有思(s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孤鸿  寂莫  漏断  卜算子
B.遗踪  任凭  浮萍  水龙吟
C.幽梦  梳装  纵使  墓志铭
D.何妨  雨具  狼狈  定风泼
3.选出与“相顾无言”中“顾”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顾野有麦场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
D.顾未有路耳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首向来萧洒处  萧洒:洒脱,不以为意
B.夜来幽梦忽还乡 幽梦:梦境隐约
C.漏断人初静 漏断:漏壶的水已经滴尽,表示夜深
D.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柔肠:细长而宛转的柳条
5.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使相逢应不识,________,________。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____________、__________。料得年年断肠处,________,________。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4)缺月挂疏桐,________。时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二、拓展提升
6.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满 庭 芳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 ①陈: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王长官当时住在黄陂,古时属司州。③摐摐:形容雨声。④釭: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暗含了词人傲视天下的豪情。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出了与王长官在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复杂的情感。
(2)词作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                                    
                                    
7.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 重阳
苏 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①,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②,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③。
【注】 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
答: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
苏 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引入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飞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词。
B.词的下片转写夜晚,“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做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人襟怀。
C.结尾三句词人将妻子与“姮娥”对比,虚实相衬,通过描写姮娥有双燕相伴的画面,衬托出梁下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
D.词人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以虚衬实,以虚证实,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魂。
(2)有人说,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
答: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怀子由作①
苏 轼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②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樽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③。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注】 ①元祐七年(1092)为颍州(州治今安徽阜阳)知州时作。子由:作者弟弟苏辙的字,时在汴京。②林下:山林家园之中,指退隐之处。③占黄色:古代有种说法,眉间有黄色是喜庆的征兆。
(1)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全词来看,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加以赏析。
答:                                    
                                    
(2)“对床夜雨听萧瑟”一句,有人认为是词人怀想过去,有人认为是感伤“现在”,你认为呢?请简要说明。
答:                                    
                                    
三、语言运用
10.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沉默,是一种坚强。稻熟低穗,人熟低声。①历经一些艰难岁月的人,姿势不再张扬,语气渐趋平和,态度明显和善。________没了锐气,________少了张狂和轻浮。有故事的人,通常不喜欢讲故事。沉默,是他的基调。②沉默,是一种负重的坚强,是一种(tāo guāng yǎng huì)的低调。少说多做,才是最有力的践行。③生活不能等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④努力了,奋斗了,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白活了一场。⑤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惜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答:                                    
                                    
(2)在横线处填上一个关联词语。
答:                                    
                                    
(3)文中有一处语病,它是________(填序号)。
答:                                    
                                    
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各短语句式协调一致。(字数不得增减)
庭院里玉兰树在蝉鸣声中舞蹈,不时送来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香。伴着蝉鸣和幽香,小女孩长大了,渐渐读懂了①苏东坡的豪放,②李白的飘逸,③李清照的婉约,④杜甫的沉郁,⑤犀利的鲁迅和⑥柔美的朱自清。
修改为: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解析版)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桐(shū)  不思量(liànɡ)   萦损柔肠(yínɡ)
B.料峭(qiào)  自难忘(wánɡ)  一蓑烟雨(suō)
C.缥缈(piāo)  短松冈(ɡǎnɡ)  落红难缀(zhuì)
D.栖息(qī)  从教坠(jiāo)  无情有思(sī)
解析:选B。A.“量”读liánɡ;C.“冈”读ɡānɡ;D.“思”读s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孤鸿  寂莫  漏断  卜算子
B.遗踪  任凭  浮萍  水龙吟
C.幽梦  梳装  纵使  墓志铭
D.何妨  雨具  狼狈  定风泼
解析:选B。A项,寂莫-寂寞;C项,梳装-梳妆;D项,定风泼-定风波。
3.选出与“相顾无言”中“顾”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顾野有麦场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
D.顾未有路耳
解析:选A。A项与例中“顾”都是动词,“看”的意思。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首向来萧洒处  萧洒:洒脱,不以为意
B.夜来幽梦忽还乡 幽梦:梦境隐约
C.漏断人初静 漏断:漏壶的水已经滴尽,表示夜深
D.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柔肠:细长而宛转的柳条
解析:选A。萧洒:寒风冷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5.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使相逢应不识,________,________。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____________、__________。料得年年断肠处,________,________。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4)缺月挂疏桐,________。时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答案:(1)一蓑烟雨任平生 (2)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尘满面 鬓如霜 (3)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明月夜 短松冈 (4)漏断人初静 缥缈孤鸿影
二、拓展提升
6.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满 庭 芳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 ①陈: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王长官当时住在黄陂,古时属司州。③摐摐:形容雨声。④釭: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暗含了词人傲视天下的豪情。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出了与王长官在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复杂的情感。
解析:选A。A.这三句无“傲视天下”意,主要表达的是对王长官的赞颂之情。
(2)词作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借“苍桧”“云溪”“松窗”,赞颂友人风骨凛然、志趣高雅。②相聚的欢愉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③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
7.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 重阳
苏 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①,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②,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③。
【注】 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解析:选B。B.“三幅画面”有误,“江涵秋影”为一幅画面。
(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
答:                                    
                                    
答案:①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②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
苏 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引入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飞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词。
B.词的下片转写夜晚,“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做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人襟怀。
C.结尾三句词人将妻子与“姮娥”对比,虚实相衬,通过描写姮娥有双燕相伴的画面,衬托出梁下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
D.词人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以虚衬实,以虚证实,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魂。
解析:选C。C项,“衬托出梁下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不恰当。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
(2)有人说,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本词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以“代人寄远”的形式,从对方着笔,借思妇想念奔波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上片以思妇之口,诉说丈夫离家已久,当归未归;下片写思妇对酒邀月以慰寂寞,不意反惹惆怅的情景。这样写就把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表达得婉曲动人。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怀子由作①
苏 轼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②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樽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③。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注】 ①元祐七年(1092)为颍州(州治今安徽阜阳)知州时作。子由:作者弟弟苏辙的字,时在汴京。②林下:山林家园之中,指退隐之处。③占黄色:古代有种说法,眉间有黄色是喜庆的征兆。
(1)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全词来看,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加以赏析。
答:                                    
                                    
答案:这首词主要抒发了对长久离别的弟弟的思念之情。全词主要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滚滚东逝的河水和远去的孤帆,引发了他对弟弟子由的思念,这是写实。词人想象千山万水把兄弟二人阻隔,以及过去兄弟二人盟誓退隐的回忆和期待与弟弟早日相聚,以共游“池上”春色的美好愿望,都属于从虚处落笔。
(2)“对床夜雨听萧瑟”一句,有人认为是词人怀想过去,有人认为是感伤“现在”,你认为呢?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观点一:认为是词人怀想过去。由“孤负”(辜负)领起二句,意思是说白白辜负了当年约定好的山野闲居,也深有怀念当年兄弟二人在一起的快乐之意,虽然窗外的夜雨有些萧瑟,但兄弟二人一起卧听的快乐却难以忘怀。观点二:认为是词人感伤现在。两句从语意关系上可以形成转折关系,意思是白白辜负了当年约定好的山野闲居,现如今连躺在床上听到的雨声都是那么萧瑟。既写出了自己一人的孤寂,又衬托出词人对弟弟的深深思念。(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
三、语言运用
10.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沉默,是一种坚强。稻熟低穗,人熟低声。①历经一些艰难岁月的人,姿势不再张扬,语气渐趋平和,态度明显和善。________没了锐气,________少了张狂和轻浮。有故事的人,通常不喜欢讲故事。沉默,是他的基调。②沉默,是一种负重的坚强,是一种(tāo guāng yǎng huì)的低调。少说多做,才是最有力的践行。③生活不能等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④努力了,奋斗了,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白活了一场。⑤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惜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答:                                    
                                    
(2)在横线处填上一个关联词语。
答:                                    
                                    
(3)文中有一处语病,它是________(填序号)。
答:                                    
                                    
答案:(1)韬光养晦
(2)不是 而是
(3)④ 将“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白活了一场”中的“白”字删除。
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各短语句式协调一致。(字数不得增减)
庭院里玉兰树在蝉鸣声中舞蹈,不时送来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香。伴着蝉鸣和幽香,小女孩长大了,渐渐读懂了①苏东坡的豪放,②李白的飘逸,③李清照的婉约,④杜甫的沉郁,⑤犀利的鲁迅和⑥柔美的朱自清。
修改为:                                    
解析:本题考查前后语句的排列顺序以及句子结构的前后一致性。顺序应是从古到今,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句子的结构应是先说人物,再说他的文风特点。把握了这两点,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答案:渐渐读懂了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东坡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鲁迅的犀利和朱自清的柔美。






PAGE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