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下耳目”东坡词之二导学案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词内容情感;
2.培养细读词句的意识与能力;
3.掌握鉴赏咏物类诗词的基本路径方法。
【学习过程】
【预习安排】
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安排学生根据学案完成预习任务,预习任务如下:
初读,整体感知
①诵读全词,注意字音、停顿、节奏、情感把握;
②结合注释,读懂诗词字面意思;
③勾画不理解的词句,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将其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表述。师帮助学生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一、导入:
咏物类诗词是我们似乎熟悉又似乎陌生的一类诗词,这堂课我们通过学习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试着学会读懂、鉴赏咏物类诗词。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全词,注意停顿、节奏、情感的把握!
二、品读,理解物象
1.问题设置:
通过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几个字、几句)
,我读出了(看到了,想到了,感受到了……)杨花的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根据你对词句的理解完成上面的填空,可按照这个句式多写几句,并结合诗句做简
要分析)
似花还似非花
杨花的独特物性/命运/际遇/朦胧空灵
无人惜从教坠
无人怜惜/备受冷落/孤独
抛家傍路
轻盈飘忽/飘落无着、无所依傍/无依无靠,飘落不归/内心沉重、恋恋不舍/离家飘零,无依无傍的凄苦/无情有思/无奈
一池萍碎
杨花的归宿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娇柔慵懒/情态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随风飞舞、时起时落的情状;飘落之情状/欲起旋落、似去又还/飘忽迷离/失落痛苦
教师理解点拨:
“似花还似非花”:为何说它像花又不像花?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分春色,又一起送走春天;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碎,隐身枝头,一向不为人注目爱怜,实在很难被当成花来看待。现实世界中,杨花一下子就进入了一种模棱两可的难堪,它是否能与花为伍就难以让人说清。
如果纯以咏杨花而论,则这一句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 “似花非花”的独特性,作者写出了杨花的独特之物性,独有之属性。作者仿佛在设身处地体验杨花的命运和际遇,感叹它作为一种生命的尴尬的存在,读之朦胧空灵飘忽,意味深长。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杨花随风飘飞,离开家园,落在路旁。仔细思量,虽说无情,却也有它的情思。杨花飘零,本是习见的自然现象,但作者不说 “离枝”,而言 “抛家”,不仅将其拟人化,更赋予丰富的内心世界。杨花“抛家”远行,看似 “无情”,而“傍路”又显出内心沉重、恋恋不舍之意,是为“有思”。“抛家傍路”一言尽诉杨花离家飘零,
无依无傍的凄苦,杨花本不会 “抛家”与 “傍路”,这是词人赋予杨花以人的感情,其实这杨花又何尝不是词人自己的化身呢,一贬再贬,既没个实在安稳的着落,好友又即将出任外官。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可看作写柳树、柳叶,那纤柔细长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似舒展又似打着卷儿。由杨花抛家,
转而对柳枝产生了联想,起笔就将其柔弱之态描摹出来,更将其比拟成一个闺中女子,有着娇弱的体态和柔肠寸断的相思。以柳树的风姿隐喻思妇的神态,可谓想象奇特!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几句既摄思妇之魂,又传杨花之神。游子远去,思妇怀人不归,常引起恼人春梦。柳树大概也如此吧。在梦中,她追寻千万里,好像寻到了夫婿——那游子一样的杨花,只是刚要相逢,却又被黄莺的啼叫惊醒。从表面上看,这几句几乎都是在写人,一个女子的无限幽怨失落,呼之欲出。但细读之,又不能不说是在写杨柳。杨花被风吹起落下,吹走又回来,就仿佛女子梦中追寻情郎,却被黄莺的叫声唤醒一样。随风飞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不正是柳絮飘飞的情景吗?拟人的手法让杨花富有情感,不只是抓住了杨花的外形,更捕捉住杨花的神韵。从而写出了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的形态。作者以自己的内心体验抒写杨柳,使之成为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物性耶?人情耶?
三、悟读,把握情感。
从全词来看,词人借杨花抒写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预设生成: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无论万红凋零,抑或杨花飞尽,都意味着花事已尽,春色将逝。作者由杨花的情态转而为人的惜春伤逝之感。
正如杜甫《曲江》诗云: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唐人诗曰:“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眼前的哪里是浮萍,分明是点点滴滴离人的眼泪,是思妇思念的泪水,是词人感叹杨花凄苦际遇的泪水,是词人有感于春天将逝而伤春惜春的泪水,是词人感慨于自身命运如此飘零时的泪水。“离人”既是杨花,又是思妇,既是自身,也是好友。
全词看似写杨花,实为托物抒情。
词中将伤春惜时、离别思念和飘忽命运的悲悯之情融合在一起,表面看来是写尽杨花情致,实际是贬谪之后苦闷心情的宣泄。深寓生命之孤独、漂泊失落、不能自主、无可奈何之悲伤。
情感总结:
惜杨花落尽
叹春之逝去
抒离愁别绪
悲命运飘忽
“杨花”似花,作者惜其落尽,惜春之逝去,“杨花”非花,是游子之思,思妇之泪,是浮萍之悲,是离人之泪,是诗人之诗心!每一片风景,都是一种心境!
四、全词小结
内容小结:王国维称赞此词: “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东坡此词,能从不
寻常视角写杨花,遗貌取神,且用一些不合常情、常规之语言,如 “似花还似非花”、 “无情有思”、“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写尽杨花之神韵、情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
方法小结:
回顾我们学习这首词的过程,我们通过寻物象——找特点——寻关联——悟诗情,这样一条路径读懂了东坡笔下之杨花,这也是一首咏物诗词的较为合理的打开方式。
一、课堂练习
阅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思考: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概括下片“孤鸿”这一形象的特点?词人借“孤鸿”寄寓了什么情感?
二、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13分)
定风波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王定国跟随苏轼学写文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广西宾州,歌女柔奴同行。三年后王定国北归,让柔奴给苏轼敬酒。苏轼见她眉目娟丽,善于应对,于是写了这首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自作清歌”写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流转而出。
B.“风起”“雪飞”驰骋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王定国贬所的艰苦环境。
C.“岭梅”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柔奴克服困难的意志,为下文作好铺垫。
D.“试问”的主语是苏轼,试问对方,岭南应该是不好吧?以此引出对方的回答。
(2)试简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思想内涵。(8分)
答案:
课堂练习:
1.通过对院中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环境描写,渲染出寂静清冷的气氛,烘托出词人孤独凄冷的心境。为下文“幽人”与“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2.惊恐不安,心怀幽恨,不肯栖枝,宿于荒冷沙洲。
借“孤鸿”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忧惧、愤恨、孤独寂寞和高洁、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高考链接:
(1)B[B项,“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王定国贬所的艰苦环境”有误,从词中来看,“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意思是说,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这是写柔奴高超的歌技与美好的心灵。]
(2)①赞美说话者身处穷境安之若素的胸襟和有情有义、超然脱俗的品格。②肯定王定国政治上失意后从容乐观的态度。③寄寓着作者自己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情怀。
解析:下片词人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这几句话意思是:“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从注释来看,“王定国跟随苏轼学写文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广西宾州,歌女柔奴同行”,写柔奴其实也是写王定国,写柔奴的心态,也是写王定国的心态,肯定王定国政治上失意后从容乐观的态度,而写王定国和柔奴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通过歌颂柔奴和王定国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