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课前准备
1、这节课学习《送李愿归盘谷序》,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
2、准备笔记本、双色笔。
苏轼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欧阳公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苏轼做出这样高的评价呢?
导课 ●明标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
导课 ●明标
【独学】
结合导学案中的知识链接,了解作者韩愈及文题的相关知识。
要求:圈点勾画,提取重点。
自主 ●合作 一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792年,韩愈登进士第。后因论事被贬阳山。817年,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展示●质疑
韩愈写此文时34岁,自19岁到京师求仕,仕途一直坎坷不平,有“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次上书宰相而不理的遭遇。贞元十七年,他回长安等候调选,十八年春被授于四门博士的小学官。因此韩愈这段时期的诗文,不时流露除不遇之叹,不平之鸣,流露出相信命运、羡慕隐居的想法。贞元十七年,韩愈好友李愿要归隐盘谷,于是写下这篇赠序。
展示●质疑
“序”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之前的文章,为“书序”;古人宴集常一同赋诗,诗成后推一人作序,为“宴集序”;朋友离别,送别者常会赠予对方一篇序,以表达惜别之情或勉励、祝愿之意,为“赠序”。
这篇序是赠序,是送别李愿归隐盘谷的。
李愿:李愿是韩愈的好朋友,唐人高从所《跋盘谷序后》称其为“不干誉以求进”,“寄迹人世,心游太清”的大隐士,隐居于盘谷,号盘谷子。
展示●质疑
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颇有价值。清代姚鼐说他的序文,“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
展示●质疑
【独做】
1.在解决难读的字音的前提下,自由朗读全文。
2.默读课文第一、二段,结合注释试翻译这两段。
自主 ●合作二
展示●质疑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山谷叫)盘谷。盘谷那地方,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有人说:“因为盘谷盘绕在两山之间,所以名叫‘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险阻,是隐者所盘桓,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住在这里。
展示●质疑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李愿说:“人被称为大丈夫的情况,我知道了。一种情况是: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在朝廷外,就树起旗帜,排列弓箭,卫兵在前喝道,侍从塞满道路,仆役们拿着他所需物品,排列在道路两边急速地奔驰。
展示●质疑
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他)高兴起来就随意赏赐,发起怒来就任意处罚。才能出众的人聚集他的跟前,说古道今称赞他的大德,他听入耳中而不厌烦。(他的姬妾)眉毛弯曲,面颊丰满,声音清脆,体态轻盈,外貌秀丽,内心聪慧,(跳起舞来)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他的)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姬妾,在排列的房屋中清闲地住着,自恃美丽,妒忌别的姬妾得宠;争着比美,求取他的怜爱。
展示●质疑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这就是)被天子宠遇赏识掌握了当代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并非讨厌这些而躲避这种情况,这是命中注定的,是不能侥幸得到的。
【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段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第二段的第一层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哪种人?如何描述的?
提示: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
自主 ●合作
展示●质疑
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样写有什么样的作用?
盘谷在太行之阳。“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环境,韩愈的友人李愿就住在这里。
通过介绍盘谷的社会和地理环境,强调盘谷是隐者盘旋的好去处,将人和地两相联系起来,点明送别的题旨。
展示●质疑
⑴得意人
(利泽施于人) 取悦皇帝?????????
(名声昭于时) 追求名利
(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手握重权飞扬跋扈
(树旗旄,……夹道而疾驰) 大讲排场
(喜有赏怒有刑) 喜怒无常????????
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不烦 养尊处优
(曲眉丰颊,……争妍而取怜) 生活荒淫
作者对这种人的态度:逃之(鄙弃)
1.整理前两段中的重点词语;
2.预习并翻译剩下部分,找出比较难翻译的句子。
训练 ●巩固
总结●测评
重点字词
阳:山的南面叫阳。 丛:(聚集)
鲜少:xiǎn?? 少??? 谓:通“为” 因为
古今异义
盘旋( 古义:同盘桓,留连、逗留)
一词多义(之)
(助词,的)----太行之阳有盘/盘谷之间/谓其环两山之间/隐者之所盘旋?
(代词)----友人李愿居之????
总结●测评
重点字词
利泽施于人( 给 )
昭于( 显扬 在 )
出(发出、发布)
树(名作动,树起)
罗(排列、分布)
前(名作状,在前面)
畯( 通“俊”)
誉(赞美)
飘( 使……飘动)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定语后置 )
用力于当世者(状语后置)?
用力(古义:把持权利)
送李愿归盘谷序
第二课时
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
导课 ●明标
自主 ●合作
【独学】
朗读全文。
要求:声音洪亮,读清字音,读准句读。
【独做】
再次试翻译剩下部分,圈画出不会的难点,疑点小组交流,并概括段意。
展示●质疑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要是在山野之地过穷困的隐居生活,登高处可以望远处,一天到晚坐在茂盛的树林里悠然自得,用清澈的泉水把自己洗得很洁净。从山上采来的,甘美可食;从水中钓到的,鲜嫩可吃。生活作息没有一定的时间,只要舒适就行。与其当面听到赞誉之辞,不如背后不遭人毁谤;与其身体得到快乐,不如内心无所忧虑。
展示●质疑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不受官职的束缚,不受刑罚的惩处,不问天下的治乱,不管官吏的升降。这是那些生不大逢时、不得志的人所能做的,我就是这样做了。
展示●质疑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伺候在达官贵人的门下,在通往地位权势的路上奔走,脚刚迈出又犹豫不前,口刚张开却欲言无声,处于污秽之中而不知羞愧,触犯刑法而将遭诛戮,即使这样还想万一能侥幸发迹,直到老死而后止,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
展示●质疑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殃。
昌黎韩愈听了这番话,认为他讲得有气魄,就敬他的酒为他唱了这首歌说:“盘谷中间,是你的房屋。盘谷的土地,可以耕种。盘谷的清泉,可以洗涤可以沿着它去散步。盘谷山势险阻,又有谁来争夺你的住所?谷中幽远深邃,空阔得能广为包容;回环曲折,走过去又绕回到原处。赞叹盘谷的乐趣啊,快乐久长。
展示●质疑
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虎豹的脚迹远去啊,蛟龙逃遁深藏。鬼神守护着啊,呵斥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啊又有什么奢望?给我的车轴加上油脂啊还喂饱我的马,跟随先生你去盘谷啊,让我一辈子在那儿栖息徜徉。”
自主 ●合作
【合作】
1.文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哪三种人?
2.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要求: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
展示●质疑
⑵闲居人
(穷居而野处……濯清泉以自洁) 淡泊名利无拘无束
(采于山……惟适之安)安闲自在
(车服不维……黜陟不闻)不问政事
作者对这种人的态度:行之(肯定)
展示●质疑
⑶奔走伺候人
(伺候于公卿之门) 趋炎附势??
(奔走于形势之途) 厚颜无耻
(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 懦弱卑琐
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 顽梗迂拙
作者对这种人的态度:恶之(厌弃)
展示●质疑
回顾:该段陈述了三种人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⑴得意人(用力于当世者)——逃之(鄙弃)
⑵闲居人(不遇于时者)——行之(肯定)
⑶奔走伺候人(不择手段的干谒者)——恶之(厌弃)
探析:作者描写的这三种人,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第一和第三种人实际是和第二种人进行对比,突出隐者思想行为的高尚。
展示●质疑
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是作者听了李愿这番谈论之后表示的赞叹。作者是用一首古体诗来表达的。这首诗唱出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它进一步描绘了盘谷的土地肥沃,盘谷的泉水可以洗濯,可以游玩,盘谷的地势险阻而幽深。结尾的三句话“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愿望。
展示●质疑
说说最后一段中歌词的内容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明确: 最后一段是作者听了李愿这番谈论之后表示的赞叹。
前十二句照应前文第一段,与了李愿归隐的外部条件——盘谷可隐
中间八句,照应前文“愿之言曰”,写了李愿归隐的主观原因——不遇于时。
后三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李愿归隐的向往之情。
点评 ● 提升
1.对比
第二段中,有显贵权势与趋炎附势的逐利之徒的对比,也有安适无毁的隐士与以上两种人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寓褒贬于形态刻画之中,寄爱憎于鲜明对照之中。
2.虚托手法的运用
第二段并非李愿之言,而作者运用虚托手法,借李愿的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作者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声势显赫的大官僚和追求功名利益的无耻之徒,同时,既赞扬了李愿的归隐,歌颂了他的高风亮节,又避免了溢美之嫌。
3.瑰丽而刚健的语言
文章描写三种人,极力形容,各具情状,用词奇瑰而丰富,加以交错地使用骈、散句。造成一种浏亮顿挫而又富有辞采的格调,有六朝文的遗风。
点评 ● 提升
一节是形容得意人,一节是形容闲居人,一节是形容奔走伺候人,却结在‘人贤不肖何如也’一句上。终篇全举李愿说话,自说只数语,其实非李愿言。此又别是一格。
——《古文观止》
点评 ● 提升
作者虚托李愿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与仕途的看法,行文有后对照,巧用对比,似褒实贬,暗含讽刺。在看似平淡质朴的语言中探究那深微曲折中的主旨——通过歌颂隐者僻居山林之乐而流露出自己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歌颂隐者是表面之意,关键是假托他人之口讥讽豪门贵族的炙手可热,嘲讽对趋炎附势小人的厚颜无耻,对揭露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腐朽,暗含对自己仕途不顺的不平之鸣。
训练 ●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行之阳有盘谷 阳:山南水北称作“阳”
B.濯清泉以自洁 洁:使……洁
C.闻其言而壮之 壮:壮胆
D.盘之土,可以稼 稼:种植庄稼
C(应为“认为……豪壮”)
训练 ●巩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泉甘而土肥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友人李愿居之 杳不知其所之也
C.从者塞途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伺候于公卿之门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D
训练 ●巩固
3、下列加点的字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濯清泉以自洁
A.则树旗旄
B.武夫前呵
C.处秽污而不羞
D.飘轻裾,翳长袖
D
训练 ●巩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赠序的精华在于,把当时官场的得意者和拼命钻营者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黑幕。
B.李愿认为自己命里注定无法成为“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不能成为大丈夫,只能退而归隐,做一名山林隐士。
C.本文写法别出心裁,通篇不是像常见的赠序那样对李愿直接赞颂、勖勉,而是引述李愿自己发过的议论来赞颂李愿。
D.这篇赠序中极力赞美隐居的清高,称道隐居的乐趣,甚至表示自己也要去做隐士,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作者在当时也不甚得志
B
总结●测评
重点字词
高远(形作名 高处,远方)
洁(使动 使……清洁)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宾前 )
与其…孰若
(固定结构 与其…不如)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
(被动)
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宾前)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定后 )
总结●测评
重点字词
进(进门)
处污秽而不羞
(意动,以……为羞)
触刑辟而诛戮(被动)
总结●测评
重点字词
闻其言而壮之(意动,以为……有气魄)
酒:名作动,斟上酒 维:是
盘之土;盘之泉:的 盘之阻:险要
乐且无殃:灾祸 从子于盘兮:跟从 到
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才畯满前 畯通俊,杰出
2、秀外而惠中 惠通慧,聪慧
二、古今异义
1、隐者之所盘旋
古义:盘桓,逗留 今义:环绕着飞或走
2、刀锯不加
古义:刑具,泛指刑罚 今义:用于切物品的工具
总结●测评
3、奔走于形势之途
古义:地位和权势 今义:事物发展的状况
三、词类活用
1、武夫前呵 名作状 在前面
2、穷居而野处 名作状 在山野之地
3、升高而望远
形容词作名词 高处 远处
4、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
意动 认为…豪壮
5、膏吾车兮秣吾马 名作动 加上油脂
总结●测评
四、特殊句式
1、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宾前)
2、车服不维 (被动)
3、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定后)
4、伺候于公卿之门 (状后)
5、触刑辟而诛戮 (被动)
总结●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