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
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
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属于名词的范畴。
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
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的意思。
【文体辨析】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文体辨析】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
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http://www.edudown.net
【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王临川集》。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江西省),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中国有“诗言志”传统)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http://www.edudown.net
【整体感知】
§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
启:写信说明事情。
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窃:我私下,谦词。
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每:往往,常常。
操:持,使用。
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强聒:勉强做解释。聒,聒噪。
见察: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略:简略。
上报:给您写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重:又。重(chóng)念:再三想想。
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
反复:指书信往来。
卤莽:简慢无礼。
具道:详细说明。
所以:原委。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冀(jì):希望。
见恕:原谅我。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盖:句首发语词。
儒者:这里指有学问读书人。
名实:名义和实际。
所以:用来……的
侵官:侵犯其他机构的职权。
生事:制造事端。
征利:夺取财物。
拒谏:拒绝接受别人的意见。
以致:因而招致。
怨谤(bàng):怨恨,指责。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夺取了百姓的财物,拒绝接受别人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Xū。
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
修:修订。
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不算是“侵官”。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举:推行。
辟:驳斥,抨击。
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
难:责难(nàn)。
壬(rén)人:壬:“佞”的假借字。佞人,指巧言谄媚之人。
固前知:固:本来。前:预先。本来预先就知道。
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责难巧言谄媚的小人,
(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预先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以…为:把…当做
恤:忧虑,顾念。
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善:形作名,善事,好事。
乃:副词,才。
抗:抵制,斗争。
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何为:即“为何”。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胥:相互。
特:只是,仅仅。
度:计划。
度(duó):估计,考虑。
是:认定做得对。
盘庚迁都(的时候),相互抱怨的都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以:因为。
膏泽: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守:墨守。
知:领教。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无由:没有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
向往:仰慕。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明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课堂检测
1.“不恤国事”中的“恤”字,其意思是: ( )
A)忧愁 B)顾念 C)怜悯 D)单薄
B
2.下列各项中“度”字的读音与“度义而后动”中相同的有: ( ) A)以己度人 B)审时度势 C)豁达大度 D)置之度外
A、B
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致天下怨谤也 致:招致
B、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以谓:认为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举:列举
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仅仅
C
4.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上乃欲变此
斯固百世之遇也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乃”字也相同
B.两个“固”字不同,两个“乃”字也不同
C.两个“固”字相同,两个“乃”字不同
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乃”字相同
B
5.下列句中加点的“见”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冀君实或见恕也
C、终必不蒙见察
D、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D
6.选出与“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中“某”指代的人称相同的一项 : ( )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盖余所至,比其好游者不能十一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