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十一碑志课件学案训练(打包5套)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十一碑志课件学案训练(打包5套)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3 11:01:49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专题十一
碑志
专题十一
碑志
专题十一
碑志
通“现”,出现,显露

当初
开始
曾经
抵押
人质
刑具
质地
问、质问

治理
当作,作为
句末表诘问

作为
按照
依靠
趁机
于是
沿袭
顺应
成才。
遗憾。
古称父母。
使动用法,使……折服
名词作状语,按惯例
名词作动词,安家
形容词作动词,珍重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c高考资源同网你身边的高专象
考资源网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专题十
ZHUAN
TI
SHI
YI
碑志
书海集萃
SHU
HAIJI
CU
基础落实
JI
CHU
LUO
SH
文本探究
WEN
BEN
TAN
JU柳子厚墓志铭
[专题概说]
本专题共有两篇文章。《柳子厚墓志铭》记述了柳宗元的生平事迹;《泷冈阡表》是欧阳修在其父下葬六十年之后所写的一篇追悼文章。
《柳子厚墓志铭》达成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韩愈及相关文学知识;了解墓志铭的文体特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2.技能目标:认识文章叙事与议论结合,表现人物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领会作者概括的“士穷乃见节义”的生活哲理和“文穷而后工”的艺术规律。3.情感目标:了解柳宗元一生的主要经历和事迹,理解有识之士在封建社会的倾轧中生存的痛苦和愤慨。
《泷冈阡表》达成目标:1.了解“阡表”文体特点和本文别具一格的写法。2.体会作者对父母的亲情。3.学习文章用一个词语统领全篇和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第1课 柳子厚墓志铭
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3.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4.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贫女》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讳(huì)饰   奴婢(bì)   明媚(mèi)
崭(zhǎn)然
踔(chuō)厉
穷裔(yì)
涯涘(sì)
顾藉(jiè)
诩(xǔ)诩
相侔(móu)
廉悍(hàn)
慕(mù)悦
酒肆(sì)
强(qiǎnɡ)笑语
2.通假字
崭然见头角 通“现”,出现,显露
3.一词多义
(1)始
(2)质
(3)为
(4)因
4.古今异义
①虽少年已自成人
古义:成才。
今义:成年人。
②死不恨
古义:遗憾。
今义:仇恨。
③无辞以白其大人
古义:古称父母。
今义:指成年人。
5.词类活用
①率常屈其座人 
使动用法,使……折服
②例出为刺史 
名词作状语,按惯例
③遵从而家焉 
名词作动词,安家
④不自贵重顾藉 
形容词作动词,珍重
6.文言句式
(1)被动句
①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②又例贬州司马
③尝例召至京师
④自子厚之斥
⑤材不为世用
(2)状语后置句
道不行于时也
(3)宾语前置句
不自贵重顾藉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一《原毁》”
2.写作背景
此文是韩愈于元和十五年(820)在袁州任刺史时所作。韩柳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桴鼓相应的领袖,私交甚深,友情笃厚,柳宗元卒于元和十四年。韩愈写过不少哀悼和纪念文章,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文中韩愈肯定了柳宗元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并揭示出柳宗元文章愤世嫉俗之情及其现实意义,全文写得酣畅淋漓,顿挫盘郁,乃韩愈至性至情之所发。
3.相关知识
“碑志”是古代纪念性的文字,往往铭刻于金石之上,包括纪功颂德和记悼死者的文字。就后者而言,墓前立石上的文字一般称为墓碑或墓表,埋入地下的勒石文字一般称为墓志、墓铭、墓记,都用于叙述墓主的生平、官职,赞颂其学行品德。这些文字往往由死者的家人或门生故吏请当时的文章名家撰写,故多夸谀墓主之辞。墓志铭在写法上通常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序文,叙述死者的姓氏、爵里、世系和生平事迹;后一部分是铭文,缀以韵语,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这一篇铭文极短,是一种变体。
一、结构图解
二、内容研读
1.本文最富感情也最为激昂慷慨的段落是哪一段?为什么?
[明确] 第5段。对子厚身处逆境却能体会刘禹锡的困难,愿以柳易播的高尚风格浓墨重写。开头一句,交代事由,接着写柳的反应:既“泣”又“请”。主要原因是刘有老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暗扣了第1段柳镇的孝道,是柳宗元继承先父的孝道的具体表现。“泣”的神情、“请”的动作,典型的细节生动表现了柳在朋友身处困境时的强烈感受与果断决心,突出其为人——笃于情意,舍己为人。接着文笔一转,以“呜呼”领起议论,人处于困窘之时最能见出为人的气节与道义,正所谓“士穷乃见节义”。作者在“利害”前着一“小”字,又加上“仅如毛发比”来和“握手出肺肝相示”那些话对照,何等强烈!小人的嘴脸被揭露殆尽。这番议论,既是对市井小人的揭露,也是对官场中凶恶势力的描摹。本段几处用对比,行文有放有收,酣畅淋漓,使全文生色。
2.文章第5段在赞美柳宗元的“节义”时用了几处对比?除第5段运用了对比手法之外,其他地方有没有对比手法的运用?
[明确] 文章第5段是从三个方面来作对比的:一是将柳子厚的品行与那些见利忘义的小人的所为作对比,二是将那班小人平日里虚情假意的信誓旦旦与一旦临小利害而不复相顾的丑陋作对比,三是将“禽兽夷狄所不忍为”与那些小人“自视以为得计”作对比。这样既突出了柳宗元的高洁品行,又鞭挞了庸俗的世态人情。
其他地方也有运用对比手法,如将柳宗元年轻时“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的情形,和他被“斥时”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无一愿意出面为他讲话形成对比,说明人情淡薄,世态炎凉。
3.文章第1段和第7段除了交代人物的身世以及后事的处理之外,对人物的刻画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第1段除了介绍人物的身世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柳宗元刚直的性格是有家学渊源的;第7段写裴行立及卢遵为其丧事尽心尽力,竭尽朋友之义,一方面是对这二人的赞扬,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从其朋友的身上看到柳宗元的信义。总之,这两段对柳宗元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侧面衬托的作用。
三、主旨归纳
本文一方面,蕴涵着对柳宗元人品及文学才华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文中的议论是有感而发,并非就事论事,也并不仅仅是褒扬柳宗元,而是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由柳宗元而及自己,并由此来抨击世态俗情,也可以说是借他人杯酒浇自己心中块垒。
四、写法鉴赏
文章叙事,重点突出。先叙述柳宗元的经历,着重表述他的才能。为“集贤殿正字”时,突显其“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的才华;为永州司马时,写他刻苦为文,深博无涯;为柳州刺史时,则写他的政能、政绩。然后,特别记叙他第二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时“愿以柳易播”的事迹,目的在于写柳宗元的高风亮节。作者由此引发议论,批判士风浇漓、友道浮薄的现实,并以此说明柳宗元的品德可贵。最后,总括柳宗元的一生,给予评价,重点在慨叹柳宗元“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同时又指出,政治上的不幸,反而使他致力于文学辞章,取得了“必传于后”的成就。
这篇墓志铭有重点地选取了柳宗元一生中若干典型事例加以叙述,夹叙夹议,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死者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一反通常墓志铭专事“谀墓”、一味歌功颂德的陈规旧套,在满怀真情盛赞死者才学人品的同时,对其早年政治活动也不加隐瞒地表露了自己的看法。这种褒贬兼用、临文不讳的写法颇得司马迁《史记》笔法的精神。这不但无损于柳宗元形象的完整统一,反而使这一形象显得更加真切感人。此文叙事洗炼,间以议论,笔下有感情,相当鲜明地表现了柳宗元大才难施的一生。所以有人认为此文是昌黎墓志第一,古今墓志第一。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俗以男女质钱
B.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C.崭然见头角
D.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解析:选C。“见”通“现”,出现,显露。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自肆于山水间       肆:肆意,纵情
B.其俗以男女质钱
质:抵押
C.请于朝,将拜疏
拜:授官
D.亦可以少愧矣
少:略微
解析:选C。拜:呈上,进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因其土俗,为设教禁
②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B.①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C.①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①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解析:选C。A.①按照;②沿袭,因袭。B.①连词,并且;②通“尔”,代词,你,你的。C.①用;②用。D.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②的。
4.从句式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尝例召至京师     
B.终必不蒙见察
C.则可谓惑于流俗
D.奚以知其然也
解析:选D。A、B、C三项均为被动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柳宗元高风亮节的一组是(  )
①吾不忍梦得之穷
②子厚与设方计
③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
④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⑤虽重得罪,死不恨
⑥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解析:选C。②是说政绩。④是说学问。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柳宗元早年博览群书,辨才无碍,见识高远,名声远扬,显贵政要争着使他成为自己的门生。
B.衡山和湘水以南应考进士的人,都拜子厚为师,曾受其点拨的学子的文章均很出色。
C.柳宗元任柳州刺史,移风易俗,制定了有效稳妥的措施,废除了男女质钱的陋俗,受到百姓拥护。
D.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听到刘禹锡被贬到播州,主动请求朝廷将他们二人所贬之地对调,结果朝廷接受了他的请求。
解析:选D。原文为“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7~10题。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__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本:子息,利息
B.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
引手:伸出援手
C.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立就:很快成功
D.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经纪:经营,料理
解析:选A。子本:利息和本金。
8.这篇文章着重写了柳子厚的高尚品行和治理地方的政绩。选出分别表示子厚“人品”和“政绩”的一组(  )
A.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
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B.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C.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D.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解析:选C。A项第二句不属于政绩,B项第一句不属于人品,D项第一句不属于人品。
9.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少年得志,名声大振,因此当时的诸公要人都想叫他做自己的门生以沾光彩。
B.柳宗元在做官清闲之时,一方面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一方面纵情于山水之间。
C.柳宗元一再遭贬,但是仍然心怀鸿鹄之志,在他的眼中,柳州虽僻远,但在那儿也可以作出一番政绩。
D.柳宗元在柳州的政绩非常可观,本文重点不在写柳宗元的惠政,所以只写赎子一节,因为这是有德于民的。
解析:选C。“心怀鸿鹄之志”不妥。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译文:                                    
                                    
(2)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译文:                                    
                                    
答案:(1)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其他州县,刚一年时间,免除奴隶身份回家的将近千人。
(2)这应该是连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做的事,而这种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高风亮节(的故事),也应该稍感惭愧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张朴村墓志铭
君讳云章,字汉瞻,号朴村,江南嘉定人也。曩者崐山徐司寇好文术,以得士为名,自海内耆旧①以及乡里朴学、雍庠②才俊有不能致,则心耻之,而士亦以此附焉。余初至京师,所见司寇之客十八九;其务进取者,多矜文藻,驰逐声气;即二三老宿亦争立崖岸,相镇以名;惟君处其间,敛然静默,体恭而气和。余心异之,而君亦昵就余。
君始以校勘《宋元经解》客司寇家,其后诸公贵人考订文史,必以相属,而君尝就陆稼书先生问学,独阴以名义自砥。方稼书先生为当路所排,君上书崐山相国;其后仪封张中丞与江督噶礼互劾奏,谳③久未决,君上书安溪相国。在君见谓义不可以苟止,而以言之不与为众所咍④。君在举场数十年,所与比肩游好次第登要津,司贡举,每欲引手,君辄曲避,以是终无所遇。
康熙五十二年,诏求岩穴之士。时华亭王司空承修《尚书》,奏君参校;书既成,而君淹留逾时,众以为疑。余间诘其所以然。君曰:“假予急功利,乃侘傺⑤到今邪?顾窃自念生逢明圣,平生所志具上,殿劄⑥欲进见时一自列之耳。”既出京,会仪封公总督仓场,留主潞河书院;又逾年,然后归。今上嗣位,诏举孝廉方正,江苏布政使鄂公以君为举首,君老不能行,再书辞。大江以南,遂无列荐者。君内行饬修,遭母丧,既禫⑦,子孙请少进肉洎,君固不肯,时年六十矣。将终,语不及私,慨然曰:“吾生独君臣义缺,命也夫!”
铭曰:敛其容,志则强。居虽蔽,闻既彰。身寿耇⑧,嗣衍昌,归幽墟,宜乐康。
【注】 
①耆(qí)旧:年高望重的人。②朴学、雍庠:这里泛指有知识的人。③谳(yàn):奏折递上去后等候裁决。④咍(hāi):讥笑。⑤侘傺(chà
chì):失意的样子。⑥劄(zhá):古时官用上奏的一种文书。⑦禫(dàn):古时除丧服时的礼仪。⑧耇(ɡǒu):年老,长寿。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务进取者      
务:谋求
B.多矜文藻
矜:自恃,夸耀
C.余间诘其所以然
间:私下
D.君固不肯
固:本来
解析:选D。固:坚决。
12.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作者认为可“敛其容”的一组是(  )
①独阴以名义自砥 ②每欲引手,君辄曲避 ③而君淹留逾时 ④遂无列荐者 ⑤君内行饬修 ⑥将终,语不及私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解析:选B。③④与“敛其容”无关,⑥表其大公无私。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朴村曾因为仪封张中丞和江督噶礼互相上奏折弹劾对方而长期没有结果一事,上书给安溪相国。
B.张朴村认为义是不可以因为苟且停止下来的,只因这一观点与众不同,所以大家才纷纷讥笑他。
C.与张朴村并肩游学交好的人一个个获得了要职,管理着贡生和举人,他们每每想要伸手援助他,他都曲折地逃避了,因此最终没有被重用。
D.张朴村临终前表示自己此生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实现君臣大义,而且认为这是他自己的命运所致。
解析:选B。B项,曲解原意。大家讥笑张朴村的原因是他的观点近似迂腐而言语与众不同。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君处其间,敛然静默,体恭而气和。
译文:                                    
                                    
(2)在君见谓义不可以苟止,而以言之不与为众所咍。
译文:                                    
                                    
答案:(1)只有张朴村在其中表现出内敛安静,谦恭和气。
(2)在张朴村看来,义是不可以苟且停止下来的,而且因言语与众不同而被大家讥笑。
参考译文:
张朴村名字叫云章,字汉瞻,号朴村,是江南嘉定人。以前崐山的徐司寇喜欢文学,因为招揽人才而闻名,从大江南北年高望重的人到一般乡里有知识的人如果不能被他招揽至门下的话,他就会认为这是一种耻辱,那些有才能的人也因此都依附了他。我刚到京师时,看到徐司寇的宾客有十之八九;其中谋求进取的人,多是自恃文采好,竟相追逐好名气;就是那两三个资格较老的人也是互相对峙,以自己的名气来压制对方;只有张朴村在其中表现出内敛安静,谦恭和气。我心里认为他很不一般,而他私下也愿意与我接近。
张朴村开始是因为要校勘《宋元经解》而客居在司寇家里的,这之后,其他的学士们考证修订文史资料,必然会和别人发生关系,而张朴村向陆稼书先生求教,自己也独自暗暗地用名和义来自我勉励。当时陆稼书先生被当权者排挤,张朴村上书给崐山相国;此后仪封张中丞和江督噶礼互相上奏折弹劾对方,奏折递上去很久也没有结果,张朴村上书给安溪相国。在张朴村看来,义是不可以苟且停止下来的,而且因言语与众不同而被大家讥笑。张朴村在官场几十年,与他并肩游学交好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登上了要职,管理着贡生和举人,但每次想要伸手援助他,张朴村都会曲折逃避,因此最终也没被重用。
康熙五十二年,上面下诏寻访隐居而有才能的人。当时华亭的王司空奉命修订《尚书》,上奏折让张朴村做参校;书已经修订完成,但张朴村久留在别处超过了时间,大家开始怀疑他。我私下责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假如我是个急功近利的人,怎么会到现在还这样失意呀?只是自己私下想,遇到了圣明之君,我要将平生的志向一一准备在奏折上,在进见时以便能够让我有话说。”出了京师之后,适逢仪封公督查粮仓,让他主管潞河书院;又过了一年,才回到家乡。现在皇帝刚刚即位,下诏举荐孝廉之时,江苏布政使鄂公将张朴村举荐为第一名,张朴村年老行动不便,两次写信推辞。长江以南,于是就没有再被举荐的了。张朴村的思想言行谨严合礼,母亲去世,除去丧服之后,子孙们请求他稍稍吃些肉汤,张朴村坚决不肯,这一年他已经六十岁了。临终前,所说的话决不涉及私事,只是慨叹地说:“我此生只是缺少了君臣之间的节义,这是命啊!”
墓志铭写道:内敛严谨,志向刚毅。身居蓬荜,名声显赫。一生长寿,子孙繁盛,归于丘墟,理应极乐。
PAGE
-
1
-柳子厚墓志铭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俗以男女质钱
B.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C.崭然见头角
D.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解析:选C。“见”通“现”,出现,显露。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自肆于山水间       肆:肆意,纵情
B.其俗以男女质钱
质:抵押
C.请于朝,将拜疏
拜:授官
D.亦可以少愧矣
少:略微
解析:选C。拜:呈上,进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因其土俗,为设教禁
②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B.①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C.①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①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解析:选C。A.①按照;②沿袭,因袭。B.①连词,并且;②通“尔”,代词,你,你的。C.①用;②用。D.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②的。
4.从句式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尝例召至京师     
B.终必不蒙见察
C.则可谓惑于流俗
D.奚以知其然也
解析:选D。A、B、C三项均为被动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柳宗元高风亮节的一组是(  )
①吾不忍梦得之穷
②子厚与设方计
③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
④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⑤虽重得罪,死不恨
⑥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解析:选C。②是说政绩。④是说学问。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柳宗元早年博览群书,辨才无碍,见识高远,名声远扬,显贵政要争着使他成为自己的门生。
B.衡山和湘水以南应考进士的人,都拜子厚为师,曾受其点拨的学子的文章均很出色。
C.柳宗元任柳州刺史,移风易俗,制定了有效稳妥的措施,废除了男女质钱的陋俗,受到百姓拥护。
D.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听到刘禹锡被贬到播州,主动请求朝廷将他们二人所贬之地对调,结果朝廷接受了他的请求。
解析:选D。原文为“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7~10题。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__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本:子息,利息
B.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
引手:伸出援手
C.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立就:很快成功
D.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经纪:经营,料理
解析:选A。子本:利息和本金。
8.这篇文章着重写了柳子厚的高尚品行和治理地方的政绩。选出分别表示子厚“人品”和“政绩”的一组(  )
A.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
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B.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C.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D.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解析:选C。A项第二句不属于政绩,B项第一句不属于人品,D项第一句不属于人品。
9.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少年得志,名声大振,因此当时的诸公要人都想叫他做自己的门生以沾光彩。
B.柳宗元在做官清闲之时,一方面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一方面纵情于山水之间。
C.柳宗元一再遭贬,但是仍然心怀鸿鹄之志,在他的眼中,柳州虽僻远,但在那儿也可以作出一番政绩。
D.柳宗元在柳州的政绩非常可观,本文重点不在写柳宗元的惠政,所以只写赎子一节,因为这是有德于民的。
解析:选C。“心怀鸿鹄之志”不妥。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译文:                                    
                                    
(2)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译文:                                    
                                    
答案:(1)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其他州县,刚一年时间,免除奴隶身份回家的将近千人。
(2)这应该是连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做的事,而这种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高风亮节(的故事),也应该稍感惭愧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张朴村墓志铭
君讳云章,字汉瞻,号朴村,江南嘉定人也。曩者崐山徐司寇好文术,以得士为名,自海内耆旧①以及乡里朴学、雍庠②才俊有不能致,则心耻之,而士亦以此附焉。余初至京师,所见司寇之客十八九;其务进取者,多矜文藻,驰逐声气;即二三老宿亦争立崖岸,相镇以名;惟君处其间,敛然静默,体恭而气和。余心异之,而君亦昵就余。
君始以校勘《宋元经解》客司寇家,其后诸公贵人考订文史,必以相属,而君尝就陆稼书先生问学,独阴以名义自砥。方稼书先生为当路所排,君上书崐山相国;其后仪封张中丞与江督噶礼互劾奏,谳③久未决,君上书安溪相国。在君见谓义不可以苟止,而以言之不与为众所咍④。君在举场数十年,所与比肩游好次第登要津,司贡举,每欲引手,君辄曲避,以是终无所遇。
康熙五十二年,诏求岩穴之士。时华亭王司空承修《尚书》,奏君参校;书既成,而君淹留逾时,众以为疑。余间诘其所以然。君曰:“假予急功利,乃侘傺⑤到今邪?顾窃自念生逢明圣,平生所志具上,殿劄⑥欲进见时一自列之耳。”既出京,会仪封公总督仓场,留主潞河书院;又逾年,然后归。今上嗣位,诏举孝廉方正,江苏布政使鄂公以君为举首,君老不能行,再书辞。大江以南,遂无列荐者。君内行饬修,遭母丧,既禫⑦,子孙请少进肉洎,君固不肯,时年六十矣。将终,语不及私,慨然曰:“吾生独君臣义缺,命也夫!”
铭曰:敛其容,志则强。居虽蔽,闻既彰。身寿耇⑧,嗣衍昌,归幽墟,宜乐康。
【注】 
①耆(qí)旧:年高望重的人。②朴学、雍庠:这里泛指有知识的人。③谳(yàn):奏折递上去后等候裁决。④咍(hāi):讥笑。⑤侘傺(chà
chì):失意的样子。⑥劄(zhá):古时官用上奏的一种文书。⑦禫(dàn):古时除丧服时的礼仪。⑧耇(ɡǒu):年老,长寿。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务进取者      
务:谋求
B.多矜文藻
矜:自恃,夸耀
C.余间诘其所以然
间:私下
D.君固不肯
固:本来
解析:选D。固:坚决。
12.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作者认为可“敛其容”的一组是(  )
①独阴以名义自砥 ②每欲引手,君辄曲避 ③而君淹留逾时 ④遂无列荐者 ⑤君内行饬修 ⑥将终,语不及私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解析:选B。③④与“敛其容”无关,⑥表其大公无私。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朴村曾因为仪封张中丞和江督噶礼互相上奏折弹劾对方而长期没有结果一事,上书给安溪相国。
B.张朴村认为义是不可以因为苟且停止下来的,只因这一观点与众不同,所以大家才纷纷讥笑他。
C.与张朴村并肩游学交好的人一个个获得了要职,管理着贡生和举人,他们每每想要伸手援助他,他都曲折地逃避了,因此最终没有被重用。
D.张朴村临终前表示自己此生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实现君臣大义,而且认为这是他自己的命运所致。
解析:选B。B项,曲解原意。大家讥笑张朴村的原因是他的观点近似迂腐而言语与众不同。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君处其间,敛然静默,体恭而气和。
译文:                                    
                                    
(2)在君见谓义不可以苟止,而以言之不与为众所咍。
译文:                                    
                                    
答案:(1)只有张朴村在其中表现出内敛安静,谦恭和气。
(2)在张朴村看来,义是不可以苟且停止下来的,而且因言语与众不同而被大家讥笑。
参考译文:
张朴村名字叫云章,字汉瞻,号朴村,是江南嘉定人。以前崐山的徐司寇喜欢文学,因为招揽人才而闻名,从大江南北年高望重的人到一般乡里有知识的人如果不能被他招揽至门下的话,他就会认为这是一种耻辱,那些有才能的人也因此都依附了他。我刚到京师时,看到徐司寇的宾客有十之八九;其中谋求进取的人,多是自恃文采好,竟相追逐好名气;就是那两三个资格较老的人也是互相对峙,以自己的名气来压制对方;只有张朴村在其中表现出内敛安静,谦恭和气。我心里认为他很不一般,而他私下也愿意与我接近。
张朴村开始是因为要校勘《宋元经解》而客居在司寇家里的,这之后,其他的学士们考证修订文史资料,必然会和别人发生关系,而张朴村向陆稼书先生求教,自己也独自暗暗地用名和义来自我勉励。当时陆稼书先生被当权者排挤,张朴村上书给崐山相国;此后仪封张中丞和江督噶礼互相上奏折弹劾对方,奏折递上去很久也没有结果,张朴村上书给安溪相国。在张朴村看来,义是不可以苟且停止下来的,而且因言语与众不同而被大家讥笑。张朴村在官场几十年,与他并肩游学交好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登上了要职,管理着贡生和举人,但每次想要伸手援助他,张朴村都会曲折逃避,因此最终也没被重用。
康熙五十二年,上面下诏寻访隐居而有才能的人。当时华亭的王司空奉命修订《尚书》,上奏折让张朴村做参校;书已经修订完成,但张朴村久留在别处超过了时间,大家开始怀疑他。我私下责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假如我是个急功近利的人,怎么会到现在还这样失意呀?只是自己私下想,遇到了圣明之君,我要将平生的志向一一准备在奏折上,在进见时以便能够让我有话说。”出了京师之后,适逢仪封公督查粮仓,让他主管潞河书院;又过了一年,才回到家乡。现在皇帝刚刚即位,下诏举荐孝廉之时,江苏布政使鄂公将张朴村举荐为第一名,张朴村年老行动不便,两次写信推辞。长江以南,于是就没有再被举荐的了。张朴村的思想言行谨严合礼,母亲去世,除去丧服之后,子孙们请求他稍稍吃些肉汤,张朴村坚决不肯,这一年他已经六十岁了。临终前,所说的话决不涉及私事,只是慨叹地说:“我此生只是缺少了君臣之间的节义,这是命啊!”
墓志铭写道:内敛严谨,志向刚毅。身居蓬荜,名声显赫。一生长寿,子孙繁盛,归于丘墟,理应极乐。
PAGE
-
3
-第2课 
泷冈阡表
1.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冯延巳《蝶恋花》
2.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冯延巳《蝶恋花》
3.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欧阳修《浪淘沙》
4.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欧阳修《浪淘沙》
5.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欧阳修《木兰花》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泷(shuānɡ)冈   俾(bǐ)   以长(zhǎnɡ)以教
间(jiàn)御
嘉祐(yòu)
妣(bǐ)
德薄能鲜(xiǎn)
2.通假字
①必加宠锡 锡,同“赐”
②享年七十有二 有,同“又”
3.一词多义
(1)克
(2)归
(3)恨
(4)始
(5)盖
4.词类活用
修表 名词作动词,立表
5.古今异义
①俾至成人
古义:长大成人。
今义:成年人。
②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
古义:表原因,……的原因。
今义:因果连词。
6.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①治其家以俭约(状语“以俭约”后置)
②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状语“于官舍”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宾语“何”前置)
(3)被动句
①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封,被封)
②其后修贬夷陵(贬,被贬)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一《朋党论》”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欧阳修在父亲欧阳观(字仲宾,追封崇国公)死后,曾于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作《先君墓表》,但未刻石;宋神宗熙宁三年他任青州(治所在今山东青州)知州时,才在《先君墓表》的基础上加以精心修改,写成这篇《泷冈阡表》,相距已近二十年,离其父下葬已六十年,作者时年六十四岁。
3.相关知识
(1)文体知识
阡表:阡,墓道,阡表,即墓表、墓碑,是一种记叙死者事迹并表扬其功德的传记性文体。
(2)文学知识
古代三大祭文: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袁枚《祭妹文》。
一、结构图解
二、内容研读
1.文章开头就交代父亲安葬六十年后才写下这篇阡表是因为“有待”。说说这两个字的具体内涵,并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 这里的“有待”,指待己显贵,荣宗耀祖。它在文章中起统领全篇的作用,是文眼所在。
2.本文是为父亲写的阡表,而第三段是略写父、详写母。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 整篇文章因母显父,以父扬母,但这一段略写父,详写母。这是因为前文写母亲的叙述,目的主要在于写父亲,而母亲本人的德行还没有正面的直接表现,所以这一段进行直接的叙述。这样的安排互相映衬,融为一体,详略得当,不枝不蔓,次序井然,十分自然,显示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3.本文不同于一般阡表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作为阡表,本文的写法别具一格。墓表,旨在记载人物的“学行德履”,最易按人物生卒年月、主要履历及其功德,按部就班,平铺直叙。而作者却不落俗套,并不实陈崇公之事,只从太夫人口中说出。这样的写法又极为自然得体,毫不做作。由于欧阳修父亲亡故时,他才四岁,无法知悉亡父的生平行状,这样写,正是避实就虚、以虚求实、以虚衬实。一方面以此为依据,追念和表彰其父的仁心惠政;另一方面,在表父德的同时,颂扬其母亲的贤惠德行和节操;同时,又弥补了自己对父亲没有直接的了解的不足。一碑双表,明暗交叉,互衬互托,构思实为高明。
4.文章是怎样围绕一个“待”字行文的?
[明确] 这篇文章,通体只有一条线索,就是一个“待”字。为什么直到父亲葬了六十年,才给他作墓表呢?因为有所等待。为什么要等待?因为作者的母亲说过“有待于汝”的话。母亲的“有待于汝”不是漫无凭依的空希望,她根据父亲的孝行与仁心,知道这样的人该会有好儿子,能够具有同样的孝行与仁心,并且能够显荣他的父亲祖先——就是所谓“有后”。在父亲下葬的那年,作者只有四岁,当然不能作墓表。后来长大了,而且“食禄”了,“列官于朝”了,他还是不作,因为母亲所等待的还没有确切的着落;直到“天子推恩,褒其三世”,三代都受了皇帝的赠封,作者觉得“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换句话说,母亲所等待的有了确切的着落了,他才动手作墓表。他以为“天子推恩,褒其三世”是自己“幸全大节”的凭证,而自己之所以能够“幸全大节”,是由于不负母亲的等待,也就是不违背父亲的遗训,总之是所谓“不辱其先”,真成了个好儿子。这功劳并不在自己,只是见得父亲具有孝行与仁心而果真“有后”,果真有个好儿子,乃是“为善无不报”的“理之常”。要表扬父亲,还有比这个更值得叙述的吗?所以必须等待到这时候才来作墓表。作者的意念是依着这样一条线索发展的。
三、主旨归纳
作者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依靠母亲辛勤抚育长大成人,这样的经历,表现了父母的美德,表明自己为官做宰得以“幸全大节不辱其先”,完全有赖于父亲的盛德遗训和母亲的谆谆教诲。
四、写法鉴赏
1.文章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人物的语言、神态,并融情于描写之中,描写细腻,感情真挚。如写其父之“能养”:“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由“祭而丰”,想到“养之薄”,由“今有余”想到“昔常不足”,拳拳孝心,令人感佩。又如写其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其父忧国忧民、忠心尽职的形象,如在眼前。“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将其父不满狱治的黑暗,为官仁厚,不苟于世俗的美德,表达得淋漓尽致。“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更显情深语挚。
2.文中有不少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作者用极其精练的笔墨,抓住人物富有特征的细节,悉心描绘:“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回顾”“指而叹”的细节描写,将其父对现实不满却又无能为力,死之将至却不及见子成材,只能寄希望于嗷嗷待哺的幼子的复杂心情描写得逼真传神。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敢缓也,盖有待也(等待)
B.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贫困)
C.不及事吾姑(姑姑)
D.吾之始归也(女子出嫁)
解析:选C。姑:婆婆。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道州判官
世为江南名族
B.吾于汝父,知其一二
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
C.其何及也
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
D.夫常求其生
夫养不必丰
解析:选D。D项,用于句首,发语词。A.担任/是。B.对于/在。C.还/他。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吾知所以距子矣
D.忘乎所以
解析:选A。A.与例句都是表原因,……的原因;B.用此,用来;C.……的方法;D.实在的情由,适宜的举动。
4.下列句子没有通假现象的一句是(  )
A.必加宠锡
B.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D.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解析:选B。A.锡,同“赐”;C.孰,同“熟”;D.指,同“旨”。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始吾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5.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俾至于成人      
俾:益处
B.间御酒食
御:皇帝所赐
C.教他子弟
他:其他的
D.泣而志之
志:立志
解析:选C。A.俾:使。B.御:进供。D.志:记下。
6.文中说:“吾何恃而能自守邪?”依文章可知,能“自守”的主要原因是(  )
A.丈夫留下微薄的产业。
B.有对儿子的期望作为精神支柱。
C.有丈夫的坚强意志的支持和鼓舞。
D.过惯了节俭生活,安于艰苦。
解析:选B。就是文中所言的“有待于汝”。
7.文中两次说到“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作者的母亲这样充满自信的主要理由是(  )
A.丈夫生前正直仁厚,廉而好施,当然会有好报。
B.丈夫教诲儿子,儿子长大后必定成才。
C.丈夫这样尊敬父母,他儿子长大后必然尊敬长辈。
D.丈夫正直仁厚,家风良好,儿子必将受到熏陶和教育,长大成才。
解析:选D。D项内容全面,其它各项内容有失偏颇。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译文:                                    
                                    
(2)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
译文:                                    
(3)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译文:                                    
答案:(1)这是一个判死刑的案件,我想使他复生却办不到啊!
(2)算命的人说我将在某戌年命终,假如他的话说对了的话,(那么)我就赶不上看到这个孩子长大成人了。
(3)他平日里教导别的孩子时也经常用这句话,我听熟了,所以能详细地说出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解析:选C。怪:以……为怪,奇怪。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解析:选D。A.代词,代书。B.助词,的。C.助词,的。D.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解析:选C。A项,斯文,古义:这文章。今义:①指文化或文人;②文雅。B项,上下,古义:左右。今义:①从高处到低处或从低处到高处;②从上到下;③高低,好坏。C项,磨灭:(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D项,势利,古义:权势利益。今义: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
1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他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解析:选D。D项不合文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                                    
答案:(1)于是向李氏讨取(这本书)回家。
(2)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3)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PAGE
-
9
-泷冈阡表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敢缓也,盖有待也(等待)
B.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贫困)
C.不及事吾姑(姑姑)
D.吾之始归也(女子出嫁)
解析:选C。姑:婆婆。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道州判官
世为江南名族
B.吾于汝父,知其一二
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
C.其何及也
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
D.夫常求其生
夫养不必丰
解析:选D。D项,用于句首,发语词。A.担任/是。B.对于/在。C.还/他。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吾知所以距子矣
D.忘乎所以
解析:选A。A.与例句都是表原因,……的原因;B.用此,用来;C.……的方法;D.实在的情由,适宜的举动。
4.下列句子没有通假现象的一句是(  )
A.必加宠锡
B.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D.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解析:选B。A.锡,同“赐”;C.孰,同“熟”;D.指,同“旨”。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始吾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5.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俾至于成人      
俾:益处
B.间御酒食
御:皇帝所赐
C.教他子弟
他:其他的
D.泣而志之
志:立志
解析:选C。A.俾:使。B.御:进供。D.志:记下。
6.文中说:“吾何恃而能自守邪?”依文章可知,能“自守”的主要原因是(  )
A.丈夫留下微薄的产业。
B.有对儿子的期望作为精神支柱。
C.有丈夫的坚强意志的支持和鼓舞。
D.过惯了节俭生活,安于艰苦。
解析:选B。就是文中所言的“有待于汝”。
7.文中两次说到“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作者的母亲这样充满自信的主要理由是(  )
A.丈夫生前正直仁厚,廉而好施,当然会有好报。
B.丈夫教诲儿子,儿子长大后必定成才。
C.丈夫这样尊敬父母,他儿子长大后必然尊敬长辈。
D.丈夫正直仁厚,家风良好,儿子必将受到熏陶和教育,长大成才。
解析:选D。D项内容全面,其它各项内容有失偏颇。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译文:                                    
                                    
(2)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
译文:                                    
(3)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译文:                                    
答案:(1)这是一个判死刑的案件,我想使他复生却办不到啊!
(2)算命的人说我将在某戌年命终,假如他的话说对了的话,(那么)我就赶不上看到这个孩子长大成人了。
(3)他平日里教导别的孩子时也经常用这句话,我听熟了,所以能详细地说出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解析:选C。怪:以……为怪,奇怪。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解析:选D。A.代词,代书。B.助词,的。C.助词,的。D.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解析:选C。A项,斯文,古义:这文章。今义:①指文化或文人;②文雅。B项,上下,古义:左右。今义:①从高处到低处或从低处到高处;②从上到下;③高低,好坏。C项,磨灭:(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D项,势利,古义:权势利益。今义: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
1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他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解析:选D。D项不合文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                                    
答案:(1)于是向李氏讨取(这本书)回家。
(2)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3)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PAGE
-
5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