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专题八
书信
专题八
书信
专题八
书信
专题八
书信
宥,同“侑”,辅助
阙,同“缺”,缺憾
动词,送
动词,表达
动词,到达
动词,招引,招纳
动词,导致
名词,兴致,情趣
副词,完全,彻底
动词,推求,推究
副词,毕竟,到底
动词,改换
动词,交替
动词,经历,经过
动词,表判断,就是
连词,就,于是
副词,才
介词,趁着
动词,依靠,凭借
动词,沿袭
动词,经由,通过
副词,就,便
形容词用作动词,烧黑,烧红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震动吃惊
形容词用作名词,福,祸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私
意动用法,对……感到痛心
……的原因。
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
自己。
疏通。
你的实际情况。
指健康状况。
同僚。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被动句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c高考资源同网你身边的高专象
考资源网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专题八
书信
ZHUAN
TI
BA
书海集萃
SHU
HAIJI
CU
基础落实
JI
CHU
LUO
SH
文本探究
WEN
BEN
TAN
JU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专题概说]
本专题共三篇文章。《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通过奇特的构思表达了严肃的社会问题;《答司马谏议书》阐述对推行新法的决心,并对士大夫的无所事事、墨守成规、目光浅陋进行批判;《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写给当时太尉韩琦的一封信。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中,柳宗元借祝贺王参元家失火,赞扬了王参元的人品才能,抨击了小人当道、积弊丛生的社会现实。“贺”其实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安慰和祝福,勉励王参元应该“忧道不忧贫”,做一个安贫乐道的人。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精巧的结构安排及运用曲笔的写法。《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而写的回信。信中立论的论点是“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学习本文,重点是体会作者果敢坚定的改革精神,学习作者驳斥对方观点的方法。《上枢密韩太尉书》是一篇“干谒”文,是苏辙为求见枢密使韩琦而写的一封书信。全文立意在此而言在彼。开篇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观点,“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然后层层衬垫,委婉而又巧妙地表达了希冀结识韩琦的强烈愿望,显得不卑不亢。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及提出此观点的目的,学习作者阐述自己观点的方法。
第1课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1.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2.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3.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柳州峒氓》
4.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酬曹待御过象县见寄》
5.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酬曹待御过象县见寄》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仆(pú)
泯(mǐn)
恬(tián)
震骇(hài)
愠(yùn)
黔(qián)其庐
赭(zhě)其垣(yuán)
开其喙(huì)
桎(zhì)梏(ɡù)
2.通假字
①宥而彰之 宥,同“侑”,辅助
②又何阙焉 阙,同“缺”,缺憾
3.一词多义
(1)致
(2)究
(3)更
(4)乃
(5)因
4.词类活用
①黔其庐,赭其垣 形容词用作动词,烧黑,烧红
②以震骇左右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震动吃惊
③盈虚倚伏 形容词用作名词,福,祸
④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私
⑤常与孟幾道言而痛之 意动用法,对……感到痛心
5.古今异义
①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②为文章,善小学
古义: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③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
古义:自己。
今义:全身。
④思以发明天下之郁塞
古义:疏通。
今义: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
⑤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
古义:你的实际情况。
今义:表示说的实际情况,承上文表转折的副词。
⑥致书访死生
古义:指健康状况。
今义:实指死去和活着。
⑦然时称道于行列
古义:同僚。
今义:指人或物排成的直行和横行的总称。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乃吾所以尤贺者也(“……者也”表判断)
(2)宾语前置句
①唯恬安无事是望也(宾语“恬安无事”前置)
②吾是以始而骇也(宾语“是”前置)
(3)状语后置句
①然时称道于行列(状语“于行列”后置)
②有以异乎古(状语“乎古”后置,“乎”相当于“于”)
(4)定语后置句
士之好廉名者(定语“好廉名者”后置)
(5)被动句
①而为世嫌之所加(“为……所”表被动)
②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为……所”表被动)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一《桐叶封弟辩》”
2.写作背景
王参元,元和二年(807)进士,作者的朋友。在作者写这封信之前,王参元家不幸遭火,财物被焚烧一空。本文是作者给他写的一封信,对其进行了精神安慰与勉励。
一、结构图解
二、内容研读
1.获悉王参元家失火的消息后,作者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作者惊骇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疑”字?
[明确] 作者的心理活动:骇、疑、喜。作者惊骇主要是因为不幸的消息突然而至,骇是听到不幸消息后的自然反应。“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有了怀疑,才能突出常理,才有下文的立意之奇,这样也就能转吊为贺,借贺失火展开议论,也才有了后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朋友的勉励。
2.作者大喜而贺的原因是什么?“喜”从何来?他的观点能成立吗?
[明确] 天火涤荡,显白不污。“天火涤荡”掉什么?财产、嫌疑。究竟是什么“显白不污”?是才能。天火可以“黔其庐,赭其垣”,但是天火不能“黔其才,赭其志”。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观点能够成立。
3.王参元能否因此而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你认为他的命运会因此改变吗?
[明确] 当时的社会积弊丛生,小人当道,连柳宗元这样的耿介之士甚至做了监察御史之后说话也无济于事;贪赃枉法,贿赂公行,猜忌横行,“廉名之士不敢称善……”可见舆论环境极不正常,廉名之士不敢行公道之事,不能自拔于流俗,加上君主不明,更是可悲可叹。柳宗元不可能意识到这是制度的问题,他以为妨碍王参元施展才能的只是“嫌疑”。如今一把天火终于烧去所有的嫌疑,柳宗元怎能不为之而大喜,怎能不为此而恭贺王参元?最后一段作者进一步阐述自己“吊以贺”的理由。当然作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社会根源,认为一把火便能改变王参元的命运,能够发挥他的才能,这是不现实的。
4.“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这几句话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文章在思想上与之对应?有没有寓言说明这个哲理?有没有实例证明这个观点?
[明确] 有这样的课文,如《〈孟子〉二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些说法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也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尤其说明了逆境成才的道理,与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相似。另外如寓言《塞翁失马》也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实例略。
三、主旨归纳
在这封书信中,柳宗元借祝贺王参元家失火,赞扬了王参元的人品才能,抨击了小人当道、社会积弊丛生的现实。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勉励王参元要能“忧道不忧贫”,勉励王参元做一个安贫乐道的人。
四、写法鉴赏
设想奇辟,构思巧妙。本文以简驭繁,在立意和构思上独具匠心,往往情趣与事趣相结合,设想奇辟,妙趣横生。“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因失火而贺,题目就很引人注目。朋友王参元家失火,他不去安慰朋友,反而去贺人家。自然,这个“贺”并非真贺,而是借火抒怀,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文章运用巧妙的构想说明了其中的道理。它的开头说:“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这段话,写自己听到朋友家遭火灾由骇而喜的心理变化,可以说话语出奇。而这种奇趣的心理就给后面的文章埋下了伏笔。接着,他郑重地从两个方面解释自己的心理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一方面写王参元是贵族子弟,虽然能文章,善小学,但由于家饶钱财,为好廉名者所避忌,因而以积货累真才;另一方面写自己虽然早与王参元相识,并曾在朝廷中为之延誉,但终恐扬人善而受谤。而这次一把大火,把王参元的家财烧得一无所有,使他反而得到了显扬才名的机会。这样,王参元是因祸得福,自己也就“终乃大喜”了。到这里,作者在奇特的构思中表达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在幽默的笔调中寄寓着很深的感慨。情趣事趣皆出,令人回味再三。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蓄之者盖六七年(大概)
B.不敢道足下之善(说,称赞)
C.黔其庐(黑色)
D.盖将吊而更以贺也(慰问)
解析:选C。烧黑。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宥而彰之
B.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
C.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D.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解析:选B。A.“宥”同“侑”,C.“知”同“智”,D.“阙”同“缺”。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黔其庐,赭其垣
A.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B.素善留侯张良
C.今王鼓乐于此
D.敬贤礼士
解析:选B。形容词作动词。A.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名词作动词,D.名词作动词。
4.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
B.思以发明天下之郁塞
C.致书访死生
D.仆近亦好作文
解析:选D。A.古义:自己。今义:全身。B.古义:疏通。今义: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C.古义:指健康状况。今义:实指死去和活着。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9题。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宁朝夕,唯恬安无事是望也。乃今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无他故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天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幾道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幾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乎尔!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书,极不忘,候得数十篇乃并往耳。吴二十一武陵来,言足下为《醉赋》及《对问》,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与在京城时颇异,思与足下辈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不悉。宗元白。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群小之愠
愠:怨恨
B.举为灰埃
举:全部
C.宥而彰之
彰:明显
D.斯道辽阔诞漫
道:道理
解析:选C。应该是“赞扬”,从短语结构可知“彰”是动词,而“明显”是形容词。
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①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①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①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
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解析:选B。A.①介词,趁着;②介词,依靠,凭借。B.都是句末语气词,译为“啊”“呢”均可。C.①介词,凭借;②介词,由于。D.①介词,于、比;②介词,在。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在相同的一项是( )
A.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
B.以公道之难明
C.为文章,善小学
D.然时称道于行列
解析:选B。A.文中指“所有的人”,现在指“平凡的人”或“凡间的人”。B.都指“公正的道理”。C.文中指“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现在是学校的一种。D.文中指“同僚”,现在指人或物排成的直行和横行的总称。
8.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名为书信,实际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借王参元失火之事,反映了“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这一发人深思的现象。
B.在这封书信中,柳宗元借祝贺王参元家失火,赞扬了王参元的人品才能,抨击了小人当道、积毁销骨、社会积弊丛生的现实,揭示了制度扼杀人才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
C.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
D.柳宗元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强调文章要有思想,为社会服务。他的《捕蛇者说》就是典型的例子。而《贺》文除此之外,还渗透了“祸福相倚”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解析:选B。“揭示了制度扼杀人才”属于无中生有。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也使得作者还无法看到这一点,他将一切原因归于“小人”。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勤奉养,宁朝夕,唯恬安无事是望也。
译文:
(2)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
译文:
(3)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译文:
答案:(1)您一向小心地奉养双亲,早早晚晚过着愉快的生活,只希望全家平安无事。
(2)可现在幸好(您的财产)被天火烧光了,人们所有的猜忌疑虑,完全变为灰尘。
(3)您的真相显露了,这是火神菩萨帮助您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①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②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③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④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注】 ①抗颜:仰起脸来,形容毫不客气的样子。抗,高举。颜,容颜。②挈(qiè)挈:孤独的样子。③庸、蜀:泛指四川。庸,古国名。④苍黄:同“仓皇”,张皇失措的样子。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者数矣
数:音shuò,多次
B.被南越中数州
被:表被动
C.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始:才
D.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
度:音duó,估计,揣测
解析:选B。覆盖。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译文:
(2)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译文:
答案:(1)只有韩愈坚决地不顾及世俗(之见),顶住讥笑、侮骂,收召学生。
(2)谁又敢在众目睽睽之下显露自己的怪异,招惹喧闹和众怒呢?
12.这个文段中哪些话集中反映了韩愈提倡“从师”的社会背景?哪些话表现了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哪些话反映了韩愈蒙受的巨大压力?请在文中分别用横线标出来。
答:
答案:第一问:开头至“以为狂人”。第二问:“独韩愈”至“因抗颜而为师”。第三问:“世果”至“如是者数矣”。
13.柳宗元引用屈原的话与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答:
答案:无情地揭露士大夫对倡导从师者的疯狂反对,并说明自己不愿担当老师名义的原因。
14.这段文字的结尾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对士大夫之族压抑“从师”正确意见的愤慨与沉痛之情。
PAGE
-
9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蓄之者盖六七年(大概)
B.不敢道足下之善(说,称赞)
C.黔其庐(黑色)
D.盖将吊而更以贺也(慰问)
解析:选C。烧黑。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宥而彰之
B.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
C.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D.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解析:选B。A.“宥”同“侑”,C.“知”同“智”,D.“阙”同“缺”。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黔其庐,赭其垣
A.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B.素善留侯张良
C.今王鼓乐于此
D.敬贤礼士
解析:选B。形容词作动词。A.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名词作动词,D.名词作动词。
4.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
B.思以发明天下之郁塞
C.致书访死生
D.仆近亦好作文
解析:选D。A.古义:自己。今义:全身。B.古义:疏通。今义: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C.古义:指健康状况。今义:实指死去和活着。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9题。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宁朝夕,唯恬安无事是望也。乃今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无他故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天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幾道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幾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乎尔!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书,极不忘,候得数十篇乃并往耳。吴二十一武陵来,言足下为《醉赋》及《对问》,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与在京城时颇异,思与足下辈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不悉。宗元白。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群小之愠
愠:怨恨
B.举为灰埃
举:全部
C.宥而彰之
彰:明显
D.斯道辽阔诞漫
道:道理
解析:选C。应该是“赞扬”,从短语结构可知“彰”是动词,而“明显”是形容词。
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①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①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①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
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解析:选B。A.①介词,趁着;②介词,依靠,凭借。B.都是句末语气词,译为“啊”“呢”均可。C.①介词,凭借;②介词,由于。D.①介词,于、比;②介词,在。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在相同的一项是( )
A.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
B.以公道之难明
C.为文章,善小学
D.然时称道于行列
解析:选B。A.文中指“所有的人”,现在指“平凡的人”或“凡间的人”。B.都指“公正的道理”。C.文中指“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现在是学校的一种。D.文中指“同僚”,现在指人或物排成的直行和横行的总称。
8.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名为书信,实际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借王参元失火之事,反映了“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这一发人深思的现象。
B.在这封书信中,柳宗元借祝贺王参元家失火,赞扬了王参元的人品才能,抨击了小人当道、积毁销骨、社会积弊丛生的现实,揭示了制度扼杀人才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
C.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
D.柳宗元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强调文章要有思想,为社会服务。他的《捕蛇者说》就是典型的例子。而《贺》文除此之外,还渗透了“祸福相倚”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解析:选B。“揭示了制度扼杀人才”属于无中生有。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也使得作者还无法看到这一点,他将一切原因归于“小人”。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勤奉养,宁朝夕,唯恬安无事是望也。
译文:
(2)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
译文:
(3)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译文:
答案:(1)您一向小心地奉养双亲,早早晚晚过着愉快的生活,只希望全家平安无事。
(2)可现在幸好(您的财产)被天火烧光了,人们所有的猜忌疑虑,完全变为灰尘。
(3)您的真相显露了,这是火神菩萨帮助您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①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②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③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④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注】 ①抗颜:仰起脸来,形容毫不客气的样子。抗,高举。颜,容颜。②挈(qiè)挈:孤独的样子。③庸、蜀:泛指四川。庸,古国名。④苍黄:同“仓皇”,张皇失措的样子。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者数矣
数:音shuò,多次
B.被南越中数州
被:表被动
C.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始:才
D.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
度:音duó,估计,揣测
解析:选B。覆盖。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译文:
(2)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译文:
答案:(1)只有韩愈坚决地不顾及世俗(之见),顶住讥笑、侮骂,收召学生。
(2)谁又敢在众目睽睽之下显露自己的怪异,招惹喧闹和众怒呢?
12.这个文段中哪些话集中反映了韩愈提倡“从师”的社会背景?哪些话表现了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哪些话反映了韩愈蒙受的巨大压力?请在文中分别用横线标出来。
答:
答案:第一问:开头至“以为狂人”。第二问:“独韩愈”至“因抗颜而为师”。第三问:“世果”至“如是者数矣”。
13.柳宗元引用屈原的话与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答:
答案:无情地揭露士大夫对倡导从师者的疯狂反对,并说明自己不愿担当老师名义的原因。
14.这段文字的结尾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对士大夫之族压抑“从师”正确意见的愤慨与沉痛之情。
PAGE
-
5
-(共21张PPT)
专题八
书信
通“鲁”,粗野
通“辩”,辩解
动词,担忧,忧虑
动词,体恤,爱怜
名词,法令,计划
动词,估量,考虑
名词,计量长短的标准
名词,制度
动词,过
量词,次,回
副词,本来
形容词,顽固
动词,巩固
副词,坚决,坚持
副词,原来
用在动词前,有称代
动词,看见
动词,拜见
动词,召见,接见
表被动,被
作用,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动词,修正,修订
动词,修建
形容词,长,高
动词,学习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修
副词,只是,只有
副词,特地
名词,三岁的兽
名词作动词,做
形容词作名词,好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的原因。
谦辞,用于自称。
写回信。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c高考资源同网你身边的高专象
考资源网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书海集萃
SHU
HAIJI
CU
基础落实
JI
CHU
LUO
SH
文本探究
WEN
BEN
TAN
JU第2课
答司马谏议书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2.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千秋岁引》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
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强聒(ɡuō)
壬(rén)人
胥(xū)怨者
膏(ɡāo)泽
怨谤(bànɡ)
会晤(wù)
重(chónɡ)念
卤(lǔ)莽
2.通假字
①于反复不宜卤莽 通“鲁”,粗野
②不复一一自辨 通“辩”,辩解
3.一词多义
(1)恤
(2)度
(3)固
(4)见
(5)修
(6)特
4.词类活用
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词作动词,做
②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形容词作名词,好事
③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5.古今异义
①故今具道所以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②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谦辞,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
③故略上报
古义: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刊登在报纸上。
6.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2)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四《游褒禅山记》”
2.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知政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
3.相关知识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一、结构图解
二、内容研读
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明确] 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皇上“欲变此”。
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1)天下人“怨谤”;众人“汹汹然”。(2)他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问题王安石在文中是怎么解释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这些做法其实是“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这样做的原因是“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4.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 王安石的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变法受阻的原因: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5.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逐条驳斥对方的?
[明确] 关于侵官。依据名实相符的原则,王安石阐明制定和贯彻变法的规章制度,有皇帝的命令,由朝廷官员大臣讨论确定,有具体官吏执行,步步有据可查,不是侵官。关于生事。新法实行,影响一些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司马光把这说成扰民生事,王安石阐明变法是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可造福于人民大众,加强国家的统治,不是生事。关于征利。司马光等保守派攻击王安石变法是与民征利,王安石驳斥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目的在于理通财政,有利于整个国家,表现出政治家宏伟的韬略。关于拒谏。司马光等人认为王安石不理会保守派的意见就是拒谏,王安石义正辞严,指出自己是抨击不正之理,驳斥不怀好意的人,证实自己光明磊落,坚持自己变法应有的态度。对所谓天下怨诽的问题,王安石举出历史事实,并分析说明保守派这些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乃是他们因循守旧的腐败作风。王安石坚持不改变自己变法的态度,而且委婉地表示对司马光的说法“则非某之所敢知”。
三、主旨归纳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
四、写法鉴赏
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
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2.驳论有力,方法多样
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依据,表示自己不因流言蜚语而有所动摇,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3.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全文之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是因为: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足。第二,擅用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宜,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比如说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或许能原谅我,结尾又说如果您批评我未能帮皇上大有作为,那我知罪了,但让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规就行,那我是不敢领教的。这样做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谏议(jiàn)
蒙教(ménɡ)
游处(chù)
怨谤(bànɡ)
B.强聒(ɡuō)
卤莽(mǎnɡ)
辟邪说(pì)
胥怨(xū)
C.膏泽(ɡǎo)
自媚(mèi)
会晤(wù)
体恤(xù)
D.壬人(rén)
汹汹然(xiōnɡ)
盘庚(yú)
重念(chónɡ)
解析:选B。A.处读“chǔ”;C.膏读“ɡāo”;D.庚读“ɡēn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略上报
略:简略
B.故今具道所以
具:具备
C.不恤国事
恤:忧虑
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只是
解析:选B。具:详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B.
D.
解析:选A。A.所以,连词。B.①以为,动词;②因为,介词。C.①的,助词;②它(法度),代词。D.①向,对,介词;②在,介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解析:选A。古义:官职;今义:医生。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5~8题。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邪说,难壬人
辟:批驳
B.胥怨者民也
胥:相互
C.度义而后动
度:考虑
D.则非某之所敢知
知:明白
解析:选D。知:领教。
6.下列句中加点的“为”与“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为”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B.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D.未能助上大有为
解析:选B。A.是;C.因为;D.作为。
7.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说明王安石从“名实”入手表达自己的观点,展开有力辩驳的一组是( )
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③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④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①说的是儒者不是王安石。③说的是假设自己“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那么自己认罪,非说“名实”问题。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译文:
(2)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译文:
答案:(1)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2)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六
国
论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C.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解析:选C。根据语境意思及行文标志划分。
10.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世家,
世家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后指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C.山东,和“山西”相对,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
D.窃,敬辞,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本文指自己。
解析:选D。窃,是谦辞。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都是史论文,本意都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借古讽今,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
B.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各国的交通要道。
C.在作者看来,六国如能团结一致,共同抗秦,就能得以共存了。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
解析:选B。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各国的交通要道,还在于如果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韩、魏从背后乘机攻打,就非常危险了。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译文:
(2)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译文:
答案:(1)舍弃小小的韩、魏,(让其)去抵挡如狼似虎的强大的秦国,他们怎么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
(2)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
参考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中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与诸侯国争夺天下的关键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领地;诸侯国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领地。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
从前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抚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抚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把这看做是值得担忧的事情,那么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秦国来说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魏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因为韩、魏都已归附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了天下的形势吗?舍弃小小的韩、魏,(让其)去抵挡如狼似虎的强大的秦国,他们怎么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秦国,然后秦国的军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受秦国的祸害了。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国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凭借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国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国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以至于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
PAGE
-
10
-答司马谏议书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谏议(jiàn)
蒙教(ménɡ)
游处(chù)
怨谤(bànɡ)
B.强聒(ɡuō)
卤莽(mǎnɡ)
辟邪说(pì)
胥怨(xū)
C.膏泽(ɡǎo)
自媚(mèi)
会晤(wù)
体恤(xù)
D.壬人(rén)
汹汹然(xiōnɡ)
盘庚(yú)
重念(chónɡ)
解析:选B。A.处读“chǔ”;C.膏读“ɡāo”;D.庚读“ɡēn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略上报
略:简略
B.故今具道所以
具:具备
C.不恤国事
恤:忧虑
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只是
解析:选B。具:详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B.
D.
解析:选A。A.所以,连词。B.①以为,动词;②因为,介词。C.①的,助词;②它(法度),代词。D.①向,对,介词;②在,介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解析:选A。古义:官职;今义:医生。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5~8题。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邪说,难壬人
辟:批驳
B.胥怨者民也
胥:相互
C.度义而后动
度:考虑
D.则非某之所敢知
知:明白
解析:选D。知:领教。
6.下列句中加点的“为”与“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为”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B.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D.未能助上大有为
解析:选B。A.是;C.因为;D.作为。
7.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说明王安石从“名实”入手表达自己的观点,展开有力辩驳的一组是( )
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③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④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①说的是儒者不是王安石。③说的是假设自己“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那么自己认罪,非说“名实”问题。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译文:
(2)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译文:
答案:(1)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2)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六
国
论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C.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解析:选C。根据语境意思及行文标志划分。
10.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世家,
世家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后指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C.山东,和“山西”相对,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
D.窃,敬辞,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本文指自己。
解析:选D。窃,是谦辞。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都是史论文,本意都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借古讽今,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
B.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各国的交通要道。
C.在作者看来,六国如能团结一致,共同抗秦,就能得以共存了。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
解析:选B。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各国的交通要道,还在于如果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韩、魏从背后乘机攻打,就非常危险了。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译文:
(2)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译文:
答案:(1)舍弃小小的韩、魏,(让其)去抵挡如狼似虎的强大的秦国,他们怎么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
(2)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
参考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中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与诸侯国争夺天下的关键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领地;诸侯国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领地。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
从前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抚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抚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把这看做是值得担忧的事情,那么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秦国来说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魏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因为韩、魏都已归附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了天下的形势吗?舍弃小小的韩、魏,(让其)去抵挡如狼似虎的强大的秦国,他们怎么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秦国,然后秦国的军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受秦国的祸害了。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国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凭借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国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国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以至于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
PAGE
-
5
-(共17张PPT)
专题八
书信
通“现”,表现
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得到
达到
招来,引来
发兵侵犯
把箭射出去
开仓赈民
看,望
回头看
拜访
虽然
即使
副词词尾,……的样子
连词,但是
形容词作动词,开阔胸襟
名词作动词,向慕
形容词作动词,看尽
离开家乡。
指在朝廷内政方面。
在朝廷外领兵作战方面。
古代地方组织单位,五百家为党。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c高考资源同网你身边的高专象
考资源网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书海集萃
SHU
HAIJI
CU
基础落实
JI
CHU
LUO
SH
文本探究
WEN
BEN
TAN
JU第3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
1.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上枢密韩太尉书》
2.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鹧鸪天》
3.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潘阆《酒泉子》
4.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称(chèn)其气
见(xiàn)乎其文
汩(ɡǔ)没
召(shào)虎
恣(zì)观
肆无忌惮(dàn)
仓廪(lǐn)
吏(lì)事
赐(cì)归
苑囿(yòu)
2.通假字
①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通“现”,表现
②辙生十有九年矣 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3.一词多义
(1)致
(2)发
(3)顾
(4)虽
(5)然
4.词类活用
①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形容词作动词,开阔胸襟
②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 名词作动词,向慕
③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 形容词作动词,看尽
5.古今异义
①故决然舍去
古义:离开家乡。
今义:舍弃。
②入则周公、召公
古义:指在朝廷内政方面。
今义: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
③出则方叔、召虎
古义:在朝廷外领兵作战方面。
今义:从里面到外面,跟“入”相对。
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古义:古代地方组织单位,五百家为党。
今义:政党、集团。
6.文言句式
(1)定语后置句
①听其议论之宏辩
②观其容貌之秀伟
(2)宾语前置句
而辙也未之见焉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三《黄州快哉亭记》”
2.写作背景
嘉祐二年(1057),苏辙与其兄苏轼试礼部中第,后又参加制科考试,因直言时政得失而得罪当道,故被列为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他嫌位卑官小,辞职不就。时韩琦任枢密使,可谓位尊权重。苏辙想通过这封书信拜见韩太尉。
3.相关知识
“枢密”,即枢密使,与宰相共同负责军国要政。“韩太尉”指韩琦,时任枢密使,因职权相当于汉代的太尉,故称韩太尉。
一、结构图解
内心的品德修养(孟子)
养气
丰富的外在阅历(司马迁)
↓
交游不广 求贤豪长者
阅历
见识有限
缺少经验 见奇闻壮观
↓
求见韩琦:求见之切 求教之忱
↓
表明志向:志向非凡
二、内容研读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明确] 作者提出观点是“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习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是靠培养而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在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气,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问阅历、见识情趣等。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习写作技法,绝对写不出好文章。
2.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明确]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汴梁。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3.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明确] 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太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4.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
[明确] 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5.苏辙用什么方法打动了韩琦的心?这对同学们今后踏入社会追求上进有什么指导意义?
[明确] 作者的切入点好,从自己独到的见解写起。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我们应该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
三、主旨归纳
这篇文章当中虽然也有些浮夸和阿谀的习气,但作者把“百氏之书”看作是“古人之陈迹”,不甘“汩没”,而“求天下奇闻壮观”,则表现出了一些少年锐气。提出的观点“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也有一定的道理。
四、写法鉴赏
本文凭借新奇的立意、巧妙的构思、流畅精练的语言、疏朗跌宕的风格而为历代文选家所钟爱。如今我们读这篇文章,在享受它不朽的美学价值的同时,结合我们的学习实践,还应该有更丰富的体验。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文章多处阐述自己为文的主张和才华。提出“文者气之所形”和“气可以养而致”的说法。他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就是要养气成功,要养气成功,就要增加阅历,扩大交游,深入接触社会生活。全文采用相互对照的写法,突出自己的游历。
文章环环相生,层层推进。作者的切入点好,从自己有独到见解的问题写起,“于山”“于水”“于人”这一组排比句,写得意气饱满,然至“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又猛然一刹笔,趁势把想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对太尉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过分的吹捧之嫌。“太尉以才略冠天下”数句,并非对韩琦的溢美之辞。《宋史·韩琦传》载:“琦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当时民间还流传“军中有一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的谚语。可见苏辙的赞颂是实事求是的。总之,这封信写得汪洋恣肆,才情横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谗,不愧为大家手笔。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气可以养而致
养:修养
B.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尝:曾经
C.称其气之小大
称:称赞
D.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辱:屈尊
解析:选C。称:与……相称。
2.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B.听其议论之宏辩
C.观其容貌之秀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选A。A项,“之”为助词,的;B、C、D三项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项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闻寡人之耳者
C.则修文德以来之
D.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解析:选D。A、B、C三项均为使动用法,D项为形容词作动词,开阔胸襟。
4.从句式角度看下列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辙也未之见焉
B.王问:“何以知之?”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解析:选D。A、B、C三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判断句。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B.且夫人之学也
C.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D.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解析:选A。B项,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妻子。C项,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承的连词。D项,以为:古义,以……为;今义,认为。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气: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B.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
汩没:埋没,沉沦
C.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冠:位居第一
D.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益:好处
解析:选D。D项,益:更加。
7.选出与例句中“其”指代内容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A.称其气之小大
B.听其议论之宏辩
C.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解析:选D。D项与例句中的“其”相同,第一人称代词,代自己。A、B、C三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
8.下列各句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辙也未之见焉
A.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选B。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为判断句,C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省略句。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作者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含义,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文题。
B.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安邦兴国,抚四夷,使天下无忧矣。
C.刚十九岁的苏辙写了这封信求见韩琦,通篇少见为求见进而谀颂显达,为得功名而摇尾乞怜的俗相。相反,他以“百氏之书”为“古人之陈迹”,意欲施展才华追配古人的岸然自命之气溢于言表。
D.全文采用相互对照的写法,突出作者的游历。文章结构严谨,无懈可击,风格纡徐淡泊,秀杰清落。
解析:选B。B项,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译文:
(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译文:
(3)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译文:
答案:(1)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2)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3)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也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有删减)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而读之
发:启封,打开
B.及少定而视焉
少:稍微
C.然而惠然见临
见:看见
D.难工而可喜
工:精巧
解析:选C。见:我,指自己。
12.全都表现了欧阳修关于“为文之道”深刻观点的一组是( )
①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
②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
③然而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④“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
⑤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⑥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
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解析:选B。①不是关于“为文之道”的观点,而是阐述学者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这一情况。④从文中看,应是吴充来信的话,是吴充的观点。⑥是欧阳修自谦的话,说自己虽还未能学到“道”,但对求道不会自我满足,停滞不前。
13.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阐述了道与文的关系,二者之间,道应为先,主张文章应该追求道。
B.欧阳修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可见他并不反对文采。
C.欧阳修认为,学写文章应先学道,道理充足,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
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解析:选C。文中说“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所以“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错误。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
译文:
(2)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
译文:
(3)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译文:
答案:
(1)如果不是它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有不可阻挡之势,怎么会达到这种地步呢?
(2)世上想借助(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量然后来求得进升的人,从我这里能获取什么呢?
(3)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就以为要学的只是文章罢了,因此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却越达不到(道的境界)。
参考译文:
前(些时日)有辱(您)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打开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如果不是它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有不可阻挡之势,怎么会达到这种地步呢?然而还有感到无所适从,担心没人开导以求更进一步的人,这是好学自谦的话啊!
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上想借助(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量然后来求得进升的人,从我这里能取得什么呢?先辈学问精深,文章雄健,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是借助我的声誉而被看重,借助我的力量而被提升的。然而先辈却给我恩惠来问我,好像有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没有时间选择人而向我询问吗?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探求道理,但是能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至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才是我的职业。”这就是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编纂“六经”,只用了很短的几年时间,为什么他花费时间短,却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呢?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不能赶得上的,然而大部分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所以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匆忙奔走,没有空闲著书,荀子据说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仲淹,他们只是勉强模仿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懂得不够多却勉强要写作的文人!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就以为要学的只是文章罢了,因此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却越达不到(道的境界)。这就是您所说的“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情形啊。这是因为道理不够充分啊。如果道理充分,(文章)即使在广大的天地驰骋,在幽深的渊泉沉游,(也)没有到达不了的。
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同时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我虽然学习道理但未能达到高境界,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求“道”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我的少许进步加以勉励。所以我实在是万分荣幸啊!欧阳修禀告。
PAGE
-
10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气可以养而致
养:修养
B.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尝:曾经
C.称其气之小大
称:称赞
D.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辱:屈尊
解析:选C。称:与……相称。
2.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B.听其议论之宏辩
C.观其容貌之秀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选A。A项,“之”为助词,的;B、C、D三项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项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闻寡人之耳者
C.则修文德以来之
D.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解析:选D。A、B、C三项均为使动用法,D项为形容词作动词,开阔胸襟。
4.从句式角度看下列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辙也未之见焉
B.王问:“何以知之?”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解析:选D。A、B、C三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判断句。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B.且夫人之学也
C.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D.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解析:选A。B项,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妻子。C项,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承的连词。D项,以为:古义,以……为;今义,认为。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气: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B.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
汩没:埋没,沉沦
C.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冠:位居第一
D.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益:好处
解析:选D。D项,益:更加。
7.选出与例句中“其”指代内容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A.称其气之小大
B.听其议论之宏辩
C.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解析:选D。D项与例句中的“其”相同,第一人称代词,代自己。A、B、C三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
8.下列各句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辙也未之见焉
A.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选B。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为判断句,C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省略句。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作者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含义,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文题。
B.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安邦兴国,抚四夷,使天下无忧矣。
C.刚十九岁的苏辙写了这封信求见韩琦,通篇少见为求见进而谀颂显达,为得功名而摇尾乞怜的俗相。相反,他以“百氏之书”为“古人之陈迹”,意欲施展才华追配古人的岸然自命之气溢于言表。
D.全文采用相互对照的写法,突出作者的游历。文章结构严谨,无懈可击,风格纡徐淡泊,秀杰清落。
解析:选B。B项,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译文:
(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译文:
(3)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译文:
答案:(1)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2)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3)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也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有删减)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而读之
发:启封,打开
B.及少定而视焉
少:稍微
C.然而惠然见临
见:看见
D.难工而可喜
工:精巧
解析:选C。见:我,指自己。
12.全都表现了欧阳修关于“为文之道”深刻观点的一组是( )
①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
②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
③然而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④“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
⑤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⑥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
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解析:选B。①不是关于“为文之道”的观点,而是阐述学者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这一情况。④从文中看,应是吴充来信的话,是吴充的观点。⑥是欧阳修自谦的话,说自己虽还未能学到“道”,但对求道不会自我满足,停滞不前。
13.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阐述了道与文的关系,二者之间,道应为先,主张文章应该追求道。
B.欧阳修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可见他并不反对文采。
C.欧阳修认为,学写文章应先学道,道理充足,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
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解析:选C。文中说“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所以“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错误。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
译文:
(2)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
译文:
(3)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译文:
答案:
(1)如果不是它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有不可阻挡之势,怎么会达到这种地步呢?
(2)世上想借助(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量然后来求得进升的人,从我这里能获取什么呢?
(3)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就以为要学的只是文章罢了,因此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却越达不到(道的境界)。
参考译文:
前(些时日)有辱(您)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打开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如果不是它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有不可阻挡之势,怎么会达到这种地步呢?然而还有感到无所适从,担心没人开导以求更进一步的人,这是好学自谦的话啊!
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上想借助(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量然后来求得进升的人,从我这里能取得什么呢?先辈学问精深,文章雄健,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是借助我的声誉而被看重,借助我的力量而被提升的。然而先辈却给我恩惠来问我,好像有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没有时间选择人而向我询问吗?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探求道理,但是能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至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才是我的职业。”这就是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编纂“六经”,只用了很短的几年时间,为什么他花费时间短,却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呢?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不能赶得上的,然而大部分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所以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匆忙奔走,没有空闲著书,荀子据说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仲淹,他们只是勉强模仿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懂得不够多却勉强要写作的文人!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就以为要学的只是文章罢了,因此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却越达不到(道的境界)。这就是您所说的“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情形啊。这是因为道理不够充分啊。如果道理充分,(文章)即使在广大的天地驰骋,在幽深的渊泉沉游,(也)没有到达不了的。
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同时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我虽然学习道理但未能达到高境界,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求“道”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我的少许进步加以勉励。所以我实在是万分荣幸啊!欧阳修禀告。
PAGE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