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专题二
杂说
专题二
杂说
专题二
杂说
·
畯,同“俊”,优秀
校,同“较”,比较
见,同“现”,表现
繇,同“由”,遵循
亡,同“无”,没有
庳,同“卑”,低下
名词,工具
副词,都,全
动词,准备饭食或酒席
动词,准备,备办
名词,德行
名词,道路
动词,翻阅
动词,分开
动词,剖开,披露
动词,披上,穿上
名词,礼法
名词,治国方术
名词,地方
名词,方圆
形容词,方正,正直
介词,当……时
动词,完毕,终了
副词,竟然
形容词,全,整
副词,究竟
动词,求,要yāo
名词,纲要
动词,总归,总括
动词,同“邀”,邀请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不译
介词,在
介词,被动句中引出动作发出者
动词,到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名词作状语,每月
名词活用作动词,填补
名词活用作动词,走,跟随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事物;大的事物
形容词作名词,凶险邪恶的人;
优秀的人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止;使……回
名词作动词,名一艺,指能治一种
经书
写作成。
深入探究。
在教育机构教学的人。
·
儒家的要义。
抄袭剽窃。
职位在自己之上的人。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被动句
省略句进学解
[专题概说]
本专题共有三篇文章。《进学解》是作者的感叹怀才不遇、自抒愤懑之作。《名二子说》表达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日喻》阐述了作者的内心感悟和思想感受。
《进学解》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先生解释,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牢骚,字里行间饱含抑郁,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判。文中不少成语、名句值得细细品味。《名二子说》这篇文章苏洵通过对为二子命名的解说,说明了苏轼、苏辙两兄弟不同的性格特征,对他们的一生做了十分准确的预言,表现了对儿子的担心和希望。《日喻》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又有连续性、发展性的寓言故事构成富有变化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更趋深入,丝丝入扣,环环相接,体现了苏轼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创新精神。
第1课 进学解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2.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进学解》
3.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山石》
4.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山石》
5.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爬罗剔(tī)抉(jué)
纂(zuǎn)言
继晷(ɡuǐ)
补苴(jū)罅(xià)漏
幽眇(miǎo)
·
(nónɡ)郁
佶(jí)屈聱(áo)牙
正而葩(pā)
闳(hónɡ)其中
跋(bá)前踬(zhì)后
何裨(bì)
侏(zhū)儒(rú)
岁靡(mí)廪(lǐn)粟
纡(yū)余
卓荦(luò)
玉札(zhá)
崇庳(bēi)
瑕疵(cī)
訾(zī)
2.通假字
①登崇畯良 畯,同“俊”,优秀
②校短量长 校,同“较”,比较
③冗不见治 见,同“现”,表现
④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 繇,同“由”,遵循
⑤若夫商财贿之有亡 亡,同“无”,没有
⑥计班资之崇庳 庳,同“卑”,低下
3.一词多义
(1)具
(2)行
(3)披
(4)方
(5)竟
(6)要
(7)于
4.词类活用
①国子先生晨入太学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 名词作状语,每月
③补苴罅漏 名词活用作动词,填补
④踵常途之促促 名词活用作动词,走,跟随
⑤细大不捐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事物;大的事物
⑥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形容词作名词,凶险邪恶的人;
优秀的人
⑦乘马从徒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⑧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止;使……回
⑨名一艺者无不庸 名词作动词,名一艺,指能治一种
经书
5.古今异义
①作为文章
古义:写作成。
今义:当做。
②沉浸·郁
古义:深入探究。
今义: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③三年博士
古义:在教育机构教学的人。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④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古义:儒家的要义。
今义:那里面。
⑤窥陈编以盗窃
古义:抄袭剽窃。
今义: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地取得。
⑥指前人之瑕疵
古义:职位在自己之上的人。
今义:古人,以前的人。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者,……也”表判断)
②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也”表判断)
(2)宾语前置句
惟器是适者(宾语“器”前置)
(3)状语后置句
有笑于列者曰(状语“于列”后置,应为“于列笑者”)
(4)被动句
①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录,被录用;庸,被任用)
②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获选,被选拔)
③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见……于……”表被动)
(5)省略句
①招诸生立(于)馆下
②废死(于)兰陵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一《原毁》”
2.写作背景
《进学解》,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时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怀才不遇、自抒愤懑之作。《旧唐书·韩愈传》:“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3.相关知识
(1)文体知识:杂说是一种议论兼叙述的短小的古文形式,其源头可能是笔记小说。早在先秦诸子中,就有所谓的“小说家”,先秦诸子中的寓言、战国纵横家的游说等都是杂说的先河。杂说兼具寓言、小说和短论的特点,往往亦庄亦谐、能近取譬、言简意深、风趣警策,文学性和思想性得以完美地整合。
(2)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还有一种意思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和学问。
(3)出自本课的成语:细大不捐、焚膏继晷、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异曲同工、动辄得咎、兼收并蓄。
一、结构图解
二、内容研读
1.韩愈提出的“业”和“行”指什么?
[明确] “业”指学业,读书、作文都属于“业”。“行”指为人行事,所谓“立言”即发表重要见解也属于“行”。韩愈认为这二者是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
2.生徒是从哪些方面质问先生的?
[明确] 生徒的质问大意是说先生的“业”“行”均很有成就,却遭际坎坷,则业精行成又有何用呢?先说先生为学勤勉,六经诸子无不熟读精研,叙事之文必记其要略,论说之文必究其深义,夜以继日,孜孜不倦;次说先生批判佛老,力挽狂澜,大有功于儒道;再说先生博取先秦西汉诸家文字之长,写作古文已得心应手;最后说先生敢作敢为,通晓治道,为人处事,可谓有成。这四个方面,一、三指“业”,二、四指“行”。韩愈在这几方面确实都相当有成绩,可是其遭遇却非常不顺。下文生徒所说“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云云,就是概述其坎坷困窘之状。“冗不见治”指出他不能施展政治才能,而落得仕途失意、体力衰退的下场。其实,生徒质问的这一大段话,正是韩愈“不平而鸣”,借以一吐胸中块垒而已。
3.先生回答生徒的话该如何看待?
[明确] 这段回答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次说孟轲、荀况乃圣人之徒,尚且不遇于世;则自己被投闲置散,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最后说若还不知足,不自量力,岂不等于是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吗?这里说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云云,显然不是韩愈的由衷之言,实际上是反语泄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是说自己动辄遭受诽谤,同时却名声益彰,这就更具讽刺意味了。这里所谓“名”,主要是指写作和传授“古文”的名声。韩愈说过,由于自己文章写得好,又好为人师(其实是宣传“古文”理论),因而招致怨恨。至于说孟子、荀况不遇云云,看来是归之于命运,借以自慰;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于古往今来此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他看到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贤者总是怀才不遇,甚至无以自存,不禁要发愤愤之问。这正是封建时代比较正直的知识分子常有的感慨。
4.《进学解》阐述了人才的选用与发挥作用的问题,其中哪些见解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明确] (1)论怎样学习。《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练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随俗。这句话看来平常,却说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熟悉的学习格言,不少人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所谓“勤”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段话就是说要口勤、手勤、脑勤。谈到“思”,他认为应该:“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异端学说,佛道二教的邪说必须加以排斥和抨击,对于儒道缺漏的地方加以弥补,精微的地方加以发扬,对于儒道加以继承。(2)指导学生学习儒家经典。韩愈在《进学解》中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阐述《书》《春秋》《左氏》《易》《诗》等儒家主要经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以简明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如他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周诰》《殷盘》文字艰深,不易读懂,《春秋》的褒贬谨慎严正,《左传》释经,虚浮夸大,《易》的变化很奇,但是正当,都可以师法,《诗》的义理很正,词句华丽。到了《庄子》《离骚》《史记》《汉书》所记,扬雄和司马相如的曲调虽然不同,但工力却是相等的。如果能够掌握这些文章的特点,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3)论人才。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说人才的使用,其意思是说掌权的人应该知人善任,否则天下人才虽多,亦不见用,反而说天下无才岂不荒谬。他这种思想还是有积极意义的。(4)鼓励学生努力进取。《进学解》鼓励学生努力进取,不要过多地考虑政府是否公正,过多地考虑个人能否被录用,得到较好的地位。所以他说:“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意思是说重要的是诸生要考虑学业不能精进,而不要埋怨政府的不明察,不能录用自己,担心的是自己的德行不成,而不要害怕政府的不公正。韩愈鼓励学生努力上进,不要过多地去考虑社会的不公,从学习的要求上看是积极的,有利于学生成材。
三、主旨归纳
《进学解》以自嘲为自夸,用反语讽刺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表现了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在现实中不妥协的精神。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闷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判。
四、写法鉴赏
1.韩愈采用了设问设答的形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作者没有直接用自己的议论去指责有司,而是借助师生之间的问答来说明道理,抒发自己的不平。文章首先假设国子先生教训诸生引出全篇的议论:当今尊崇俊良,有司明而公,业精行成,必能获选,学生们应努力进学。紧接着又借学生之口,对他的不平遭遇提出质疑,以事实反驳先生的教训:先生业精行成,却屡遭贬谪,处境狼狈。有司如此不公不明,你的教训不是欺人之谈吗?进而再设计了解嘲式的解答,对学生的质疑进行辩解:我自己业未精、行未成,投闲置放,乃分之宜,非有司之不公不明也。作者真心要吐露的所有的事实、道理与情感全是托他们之口说出来的。正是由于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置入了这一个第三者——学生,因而造成了一个缓冲地带,缓和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气氛,取得了委婉含蓄的效果。
2.文中,作者为了更充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采用了“扬人抑己”的手法。作者设问设答的辩解形式,本之于汉代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以及班固的《答宾戏》。但以上诸篇皆是扬己抑人,以别人之口极贬自己的无能,再以自己之口极夸自己的不凡。此篇则扬人抑己,以别人之口极力褒扬自己,而以自己之口极力贬低自己。善于翻用前人之法,别出心裁,不但使人耳目一新,而且取得了更为委婉含蓄的效果。因为自夸自赞来抨击有司的不公与不明,便太直太露,往往会得罪当权者。而此篇以怨怼激愤之词托之人,自咎自责之词托之己;胸中抑郁,全借他人之口说出,自己则心平气和,通情达理。如此,则言之者无罪,闻之者知愧。作者自贬自抑,姿态如此之高,有司之不公不明者,何以不自愧万分呢?所以当时宰相读后,旋生悔心,让韩愈改任史馆修撰。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札(zhá) 纂言(zuǎn) 补苴罅漏(jū
xià)
B.继晷(ɡuǐ)
幽眇(miǎo)
佶屈聱牙(jié
áo)
C.纡余(yū)
瑕疵(cī)
跋前踬后(bá
zhì)
D.崇庳(bēi)
卓荦(luò)
岁靡廪粟(mí
lǐn)
解析:选B。佶读jí。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行成于思毁于随(因循随俗)
B.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行列)
C.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走路)
D.记事者必提其要(重要的,纲领)
解析:选C。读hánɡ,道路。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贪多务得
内立法度,务耕织
B.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C.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D.然而公不见信于人
宰臣不见斥
解析:选B。B.侍奉;A.追求/从事;C.礼法/治国方术;D.表被动/指对自己怎样。
4.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情况与其他各句不一样的是( )
A.月费俸钱,岁靡廪粟
B.补苴罅漏
C.名一艺者无不庸
D.踵常途之促促
解析:选A。A.“月”“岁”是名词作状语;B.苴;C.名;D.踵,都是名词作动词。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选段,完成问题。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细大不捐____________
(2)攘斥佛老____________
(3)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____________
(4)竟死何裨____________
答案:(1)舍弃 (2)排除 (3)完美 (4)益,好处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沉浸郁,含英咀华
B.冬暖而儿号寒
C.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D.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解析:选B。A.沉浸,古义:深入探究。今义: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C.作为,古义:写作成。今义:当做。D.博士,古义:在教育机构教学的人。今义:学位名称。
7.翻译下列句子。
(1)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译文:
(2)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译文:
答案:(1)史书类典籍一定要总结掌握其纲要,论说类典籍一定要探索其深奥隐微之义。
(2)不知道考虑这里面的原因,反而教别人去做?
8.生徒质问先生时提到先生的成就,共有几方面?
答:
答案:共有四方面:(1)为学勤勉,熟读经书;(2)批判佛老,有功于儒道;(3)博取众家之长,写文章好;(4)通晓治道,为人处事可谓有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袁州州学记
李 觏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旴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改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
屈:竭尽
B.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和:协调
C.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
称:符合
D.是惟朝家教学之意
家:倡导
解析:选B。“和”此处应解释为“响应”。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语境意义古今运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
B.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C.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
D.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
解析:选A。A.不宽广,不宏大;B.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C.古义“民富国强”,今义“种类多或数量大”;D.古义“特指重大的变故”,今义“不幸运或意外发生”。
11.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兴学”意义重大的一组是( )
①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
②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
③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
④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
⑤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
⑥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解析:选D。①句是县官对诏令的态度;②句是学堂建成后带来的变化;④句是阐述汉武帝即位于民国富强之际,光武帝出身于行伍之间,但都能极力推行儒学,这三句均与题干无关。
12.下列对文言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概述了各地方官在奉行朝廷兴办学馆的诏令时,迥然相异的两种做法,交代了袁州学堂修建的背景,为下文表现祖无泽致力于兴学的可贵精神做铺垫。
B.文章第二段详细地记叙了祖无泽积极营造袁州学堂的经过;第三段紧紧承接,从正反两方面对比阐述了作者对于兴学办教的看法。叙议结合,有理有据。
C.作者不囿于一般学记歌功颂德的写法,从大处着眼,将兴办教育与振兴国运紧密联系,规劝众学子勤勉向学,真正实现朝廷办学的本意,显得立意高远,境界深邃。
D.全文风格庄重高古,凝重厚实;文笔生动活泼,犀利流畅;议论切中时弊,逻辑严密;结构上前后对比,形成映衬;说理诚挚恳切,谆谆教诲。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思想风貌。
解析:选D。“文笔生动活泼,犀利流畅”,在文中无从落实,属无中生有。
PAGE
-
11
-进学解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札(zhá) 纂言(zuǎn) 补苴罅漏(jū
xià)
B.继晷(ɡuǐ)
幽眇(miǎo)
佶屈聱牙(jié
áo)
C.纡余(yū)
瑕疵(cī)
跋前踬后(bá
zhì)
D.崇庳(bēi)
卓荦(luò)
岁靡廪粟(mí
lǐn)
解析:选B。佶读jí。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行成于思毁于随(因循随俗)
B.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行列)
C.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走路)
D.记事者必提其要(重要的,纲领)
解析:选C。读hánɡ,道路。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贪多务得
内立法度,务耕织
B.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C.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D.然而公不见信于人
宰臣不见斥
解析:选B。B.侍奉;A.追求/从事;C.礼法/治国方术;D.表被动/指对自己怎样。
4.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情况与其他各句不一样的是( )
A.月费俸钱,岁靡廪粟
B.补苴罅漏
C.名一艺者无不庸
D.踵常途之促促
解析:选A。A.“月”“岁”是名词作状语;B.苴;C.名;D.踵,都是名词作动词。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选段,完成问题。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细大不捐
____________
(2)攘斥佛老
____________
(3)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____________
(4)竟死何裨
____________
答案:(1)舍弃 (2)排除 (3)完美 (4)益,好处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沉浸郁,含英咀华
B.冬暖而儿号寒
C.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D.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解析:选B。A.沉浸,古义:深入探究。今义: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C.作为,古义:写作成。今义:当做。D.博士,古义:在教育机构教学的人。今义:学位名称。
7.翻译下列句子。
(1)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译文:
(2)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译文:
答案:(1)史书类典籍一定要总结掌握其纲要,论说类典籍一定要探索其深奥隐微之义。
(2)不知道考虑这里面的原因,反而教别人去做?
8.生徒质问先生时提到先生的成就,共有几方面?
答:
答案:共有四方面:(1)为学勤勉,熟读经书;(2)批判佛老,有功于儒道;(3)博取众家之长,写文章好;(4)通晓治道,为人处事可谓有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袁州州学记
李 觏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旴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改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
屈:竭尽
B.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和:协调
C.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
称:符合
D.是惟朝家教学之意
家:倡导
解析:选B。“和”此处应解释为“响应”。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语境意义古今运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
B.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C.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
D.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
解析:选A。A.不宽广,不宏大;B.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C.古义“民富国强”,今义“种类多或数量大”;D.古义“特指重大的变故”,今义“不幸运或意外发生”。
11.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兴学”意义重大的一组是( )
①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
②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
③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
④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
⑤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
⑥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解析:选D。①句是县官对诏令的态度;②句是学堂建成后带来的变化;④句是阐述汉武帝即位于民国富强之际,光武帝出身于行伍之间,但都能极力推行儒学,这三句均与题干无关。
12.下列对文言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概述了各地方官在奉行朝廷兴办学馆的诏令时,迥然相异的两种做法,交代了袁州学堂修建的背景,为下文表现祖无泽致力于兴学的可贵精神做铺垫。
B.文章第二段详细地记叙了祖无泽积极营造袁州学堂的经过;第三段紧紧承接,从正反两方面对比阐述了作者对于兴学办教的看法。叙议结合,有理有据。
C.作者不囿于一般学记歌功颂德的写法,从大处着眼,将兴办教育与振兴国运紧密联系,规劝众学子勤勉向学,真正实现朝廷办学的本意,显得立意高远,境界深邃。
D.全文风格庄重高古,凝重厚实;文笔生动活泼,犀利流畅;议论切中时弊,逻辑严密;结构上前后对比,形成映衬;说理诚挚恳切,谆谆教诲。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思想风貌。
解析:选D。“文笔生动活泼,犀利流畅”,在文中无从落实,属无中生有。
PAGE
-
4
-(共17张PPT)
专题二
杂说
名词,作用
动词,执掌,掌管
名词,职位,官职
形容词,主要
动词,离开,去掉
动词,除掉
动词,距离
名词,过去的
动词,参加
动词,给予
动词,结交,亲附
动词,赞许
介词,相当于“于”
语气词,“呀”
语气词,“吗”
形容词词尾
句末语气词
疑问代词,哪里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怎么
兼词“于之”,从这里
名词作动词,取名
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
虽然这样。
状语后置句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c高考资源同网你身边的高专象
考资源网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书海集萃
SHU
HAIJI
CU
基础落实
JI
CHU
LUO
SH
文本探究
WEN
BEN
TAN
JU名二子说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独若无所为者(用处)
B.吾惧汝之不外饰(装饰)
C.虽然,车仆马毙(倾覆)
D.而患亦不及辙(灾祸)
解析:选B。掩饰。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A.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为汉家除残去秽
D.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
解析:选B。A.距离、相距;B.离开;C.除掉;D.距离。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各项的是( )
A.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B.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C.辙乎,吾知免矣
D.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
解析:选C。语气词,其余均为介词“于”。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是( )
A.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B.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C.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解析:选C。A.古义:虽然这样。B.古义:这。D.古义:品行是。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B.不患人之不己知
C.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D.不患寡而患不均
解析:选C。C.是名词;A、B、D三项是动词。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C.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D.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解析:选C。A.参与/结交;B.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都作“是”;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7.翻译句子。
(1)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译文:
(2)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译文:
答案:(1)虽然这样,但是离开了轼,我看不出它还是一辆完整的车子。
(2)天下的车没有一辆不经由车辙的,可是谈论车子的功劳,车辙就不参加了。
8.苏洵对两个儿子的担心和希望体现在文中哪两句话?
答:
答案: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乎,吾知免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节选)
9.比较下列句子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B.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①赂秦而力亏
②二败而三胜
D.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解析:选B。都是转折。A.①并列,②顺承;C.①顺承,②并列;D.①修饰,②转折。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洎牧以谗诛(等到)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加速)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解析:选B。速:招致。
11.下列与“赵尝五战于秦”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具告以事
D.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解析:选B。被动句,其余是状语后置句。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译文:
答案:(1)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2)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PAGE
-
4
-(共23张PPT)
专题二
杂说
名词,道理,此专指儒家
名词,道路
名词,途径,方法
名词,风尚
动词,取道
动词,说,讲
的学术思想
形容词,过失,错误
动词,超过,超出
动词,走过,经过
动词,超过
动词,责备
动词,拜访,探望
形容词,过分,过于
动词,求得
动词,使受牵制
动词,表达
动词,到、达到
副词,表反问,怎么、哪能
副词,表疑问,是否
名词作动词,解释
名词作状语,每天
求学的人。
……的方法。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c高考资源同网你身边的高专象
考资源网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书海集萃
SHU
HAIJI
CU
基础落实
JI
CHU
LUO
SH
文本探究
WEN
BEN
TAN
JU第3课
日 喻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定风波》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眇(miǎo) 扪(mén)烛 揣(chuǎi)籥(yuè)
欤(yú)
肆(sì)
没(mò)人
溺(nì)者
2.一词多义
(1)道
(2)过
(3)致
(4)岂
3.词类活用
①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名词作动词,解释
②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 名词作状语,每天
4.古今异义
①有志于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而求其所以没
古义:……的方法。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者也”,表判断)
②皆求道之过也(“……也”,表判断)
③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①道之难见也甚于日(状语“于日”后置)
②无以异于眇(状语“于眇”后置)
③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状语“于盘与烛”后置)
④问于没人(状语“于没人”后置)
⑤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状语“于道”后置)
(3)宾语前置句
①莫之求而自至(宾语“之”前置)
②或莫之见而意之(第一个“之”是宾语前置)
(4)省略句
①(眇者)扪烛而得其形
②以其未尝见(之)而求之(于)人也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一《留侯论》”
2.写作背景
作者有感于过去和当时的读书人考科举的两层现实(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表达了自己做学问的见解和道理,发人深省。
一、结构图解
日喻
二、内容研读
1.作者举“盲人识日”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明确] 文章一开头就像讲故事。作者说起一个盲人从来没见过太阳,就向视力好的人打听。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形状像铜盘。这样向盲人解释,本不算错,可是比喻总是蹩脚的,打比方的人没有考虑到铜盘有声音而太阳没有声音。“扣盘而得其声”,盲人一敲盘子就听到了声音。有一天,听见钟响,他以为是太阳。又有人告诉他:太阳是有光的,就像蜡烛一样。这个解释也并不算错,可是忘记了盲人根本不懂什么是“光”,于是盲人就“扪烛而得其形”,心想太阳大概是长的。有一天,他拿到一只“籥”,发现它是长的,他想,这大概是太阳了。这是作者作的第一个比喻。下面接着说太阳和烛、籥相差太远了。然而盲人却不知道它们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是为什么呢?“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一般人对“道”了解不足,与一个不知道太阳是什么的盲人,可以说相差无几。如果让一个通达事理的人(“达者”)讲给他听,即使用了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诱导启发,恐怕也不比用盘子和蜡烛来解释太阳强多少,因为打比方总不能百分之百把道理讲清楚。于是作者下结论说:“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这是说,当时一般谈论“道”的人,谁也没有真懂“道”是什么,只就他自己所看到的一点点东西硬给起个名字,说这就是“道”。有的人连看也没看见,只是凭空臆测。这都是不动脑筋,专门依靠别人而产生的错误。
2.作者举“眇者”与“南方多没人”的例子是否说明了同一个问题?该如何理解?
[明确] 是为了说明同一个问题,但“南方多没人”这一段的道理更深入一层。苏轼告诉我们:所谓“学”得有实际经验,我们现在叫作实践。“没人”能潜入水里是怎么练的呢?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一个人能长时间潜在水里,这哪儿是随随便便就做得到的,一定得对水的规律有所了解、有所掌握才行。一个北方的勇士只靠向南方的“没人”打听到一些空理论,真要按照他的话去河里试试,那非淹死不可。这样,作者又得出一个结论:“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意思是:一个人不踏踏实实做学问而专门好高骛远去寻求什么高深的抽象的“道”,那就跟北方学“没”的人一样,早晚是要吃亏的。
3.作者说:“道可致而不可求。”你能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说说“致”和“求”的区别吗?
[明确] “致”,强调由于参与学而自然而然地获得,来突出了问询于别人,凭间接而求得。因此“致”所得到的“道”往往是正确的,“求”之于人有时却是错误的。
三、主旨归纳
文章从“盲人识日”的故事,引申出道理。引申出了“识日”和“见道”两者的共同点,指出不能达于道的错误在于没有从事物的本来面目出发,只是主观臆断。接着引用孙武和子夏的话,说明“得道”与“学习”的关系,不要去勉强求得,只要付出努力,道自然会来到。最后将“北方溺者”与“南方没人”对比论证,说明环境和实践的重要性。要想取得道,必须要勤奋学习。
四、写法鉴赏
文章运用设喻进行说理,全篇文章一共用了四个比喻。一头一尾,盲人不认识太阳和北方人学潜水是两个明显的由作者直接创造的比喻,形象性很强,一眼就能看出。中间两个,则是借用古人现成的、比较隐晦的、间接的比喻。一个是引用孙武的话,用作战的道理来说明人应该掌握主动;另一个是借用子夏的“百工居肆”的比喻来说明“道”与“学”的关系。这两个好像是引经据典,其实是利用古人现成的材料为自己服务。这就看出作者的笔法是多么灵活,驾驭古书的能力有多么强。第一个比喻是说明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是就“知”一方面来说的。一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解,必然要犯错误。只靠别人转述的第二手材料而不亲自参加调查研究,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看上去像讲故事,其实是用活泼鲜明的形象来感染读者,让读者进一步悟出作者所要讲的道理。这个比喻最重要、最精彩,也最深刻,因此把它摆在最显著的地位,这就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同时也增强了说服力。第二、三两个比喻好像很简单、很现成,其实是很经济、很确切的。敌我双方战斗,谁争取到主动谁自然占上风。探求真理和钻研学问也是如此,必须争取主动才行。“百工居肆”的比喻,说明一个人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才容易发现事物的规律。作者紧接着用第四个比喻来说明实践的重要性。因为学问渊博、经验丰富不能是纸上谈兵,更不能只靠道听途说,而是要经过亲身检验,经过锻炼,对事物才有彻底的了解。必须有这四个比喻,作者所要阐明的道理才全面,文章因而才显得完整。从每个比喻来看,它们各有各的作用,而这四个比喻又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然而这篇文章毕竟是说理文,不能只孤立地靠比喻来讨人喜欢,还得把读者从感性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阶段。于是在作完每个比喻之后,以及在每一段结束的地方,都用最简明概括的语言把结论交代出来。这就使得作者的本意表达得更明显,文章也更为醒目。作比喻是启发读者,给读者留有余地;下结论是点醒读者,让读者一目了然。文章也显得既风趣,又十分有分量。最后一段,指出吴彦律有志于学,这是正面鼓励。但意在言外,劝他还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求学必须有目的(这就是“求道”)。第二,要踏踏实实下真工夫,做学问,不能浮光掠影只追求皮毛。这从文章末尾批评过去和当时读书人考科举的两层意见(即“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就可以体会得出来。但作者写得很含蓄,寓鞭策于嘉奖之中,这也是应该注意的。这篇文章语言十分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又俨然存在着郑重、严肃。这正是作者大量用比喻来写说理文所取得的效果。
一、基础过关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浮没(méi)
溺者(nì)
扪(mén)
B.渤海(bó)
日喻(yú)
苟然(ɡǒu)
C.眇者(miǎo)
揣龠(yuè)
巧譬(pì)
D.能涉(shè)
居肆(sì)
昔者(xī)
解析:选A。没mò。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他日闻钟(有一天)
B.或告之曰(有的人)
C.或即其所见而名之(命名)
D.或莫之见而意之(揣测)
解析:选C。解释。
3.下面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莫之求而自至
B.独取其髦,简牍是资
C.或莫之见而意之
D.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解析:选D。状语后置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4.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C.日与水居也
生而眇者不识日
D.然则道卒不可求欤
卒相与欢
解析:选D。D项,都是“最终”的意思。A.表凭借,……的方法/表原因,……的原因。B.随便/如果。C.每天/太阳。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A.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岂有既乎
既罢,归国
D.道可致而不可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选D。都表示转折,可是。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A.扪烛而得其形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
B.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则将焉用彼相矣
C.皆求道之过也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D.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
解析:选D。无以:无法。
7.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句子不一样的一项是( )
A.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衣赭衣,关三木
解析:选C。其他都是名词作动词。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样的是( )
A.南面称孤,系狱抵罪
B.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C.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D.亦何面目复上父母近墓乎
解析:选B。以为:认为。
9.翻译下列句子。
(1)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译文:
(2)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译文:
答案:(1)可是盲人不知道这种差别,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而是向他人询问才知道的。
(2)所以世上那些谈论道的人,或者就自己的片面见解来解释它,或者没有见过而只是猜想它,这都是求道的过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 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
B.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C.畏其敏
畏:担忧
D.饮酒不衰
衰:减退
解析:选C。畏,敬服。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后变风发乎情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定国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
梅以曲为美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胶
解析:选B。A.前一个“乎”相当于介词“于”“从”的意思,后一个“乎”为“比”的意思。B.两个“且”都是“尚且”的意思。C.前一个“以”为介词,“因为”的意思;后一个“以”为介词,“用”的意思。D.前一个“焉”为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后一个“焉”为兼词,“于之”。
12.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解析:选D。①写的是“先王之泽衰”;③写王定国之“忠”;④表现作者对王定国的叹服。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解析:选B。B.“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表述不当,这句话是赞扬王定国之“忠于国家、孝于家亲”“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洁品行。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译文:
(2)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译文:
答案:(1)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2)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PAGE
-
9
-日喻
一、基础过关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浮没(méi)
溺者(nì)
扪(mén)
B.渤海(bó)
日喻(yú)
苟然(ɡǒu)
C.眇者(miǎo)
揣龠(yuè)
巧譬(pì)
D.能涉(shè)
居肆(sì)
昔者(xī)
解析:选A。没mò。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他日闻钟(有一天)
B.或告之曰(有的人)
C.或即其所见而名之(命名)
D.或莫之见而意之(揣测)
解析:选C。解释。
3.下面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莫之求而自至
B.独取其髦,简牍是资
C.或莫之见而意之
D.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解析:选D。状语后置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4.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C.日与水居也
生而眇者不识日
D.然则道卒不可求欤
卒相与欢
解析:选D。D项,都是“最终”的意思。A.表凭借,……的方法/表原因,……的原因。B.随便/如果。C.每天/太阳。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A.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岂有既乎
既罢,归国
D.道可致而不可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选D。都表示转折,可是。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A.扪烛而得其形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
B.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则将焉用彼相矣
C.皆求道之过也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D.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
解析:选D。无以:无法。
7.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句子不一样的一项是( )
A.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衣赭衣,关三木
解析:选C。其他都是名词作动词。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样的是( )
A.南面称孤,系狱抵罪
B.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C.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D.亦何面目复上父母近墓乎
解析:选B。以为:认为。
9.翻译下列句子。
(1)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译文:
(2)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译文:
答案:(1)可是盲人不知道这种差别,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而是向他人询问才知道的。
(2)所以世上那些谈论道的人,或者就自己的片面见解来解释它,或者没有见过而只是猜想它,这都是求道的过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 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
B.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C.畏其敏
畏:担忧
D.饮酒不衰
衰:减退
解析:选C。畏,敬服。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后变风发乎情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定国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
梅以曲为美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胶
解析:选B。A.前一个“乎”相当于介词“于”“从”的意思,后一个“乎”为“比”的意思。B.两个“且”都是“尚且”的意思。C.前一个“以”为介词,“因为”的意思;后一个“以”为介词,“用”的意思。D.前一个“焉”为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后一个“焉”为兼词,“于之”。
12.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解析:选D。①写的是“先王之泽衰”;③写王定国之“忠”;④表现作者对王定国的叹服。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解析:选B。B.“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表述不当,这句话是赞扬王定国之“忠于国家、孝于家亲”“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洁品行。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译文:
(2)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译文:
答案:(1)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2)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PAGE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