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专题九
传状
专题九
传状
专题九
传状
归,同“馈”,给,偿
直,同“值”,报酬
亡,同“无”,没有
动词,征发
动词,发生
动词,抒发
动词,发掘
介词,根据
动词,比照
名词,视力,目光
副词,或许是
连词,与
动词,扶持
动词,经过
副词,过于
动词,责备
动词,拜访
连词,虽然
连词,即使
动词,作为
动词,是
动词,做
动词,成为
介词,为了
介词,替,给
名词作动词,住宿
名词作动词,作传
名词作动词,养蚕
表凭借,……的东西。
那人。
虽然这样。
妻子和儿女。
判断句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c高考资源同网你身边的高专象
考资源网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专题九
传状
ZHUAN
TIJIU
书海集萃
SHU
HAIJI
CU
基础落实
JI
CHU
LUO
SH
文本探究
WEN
BEN
TAN
JU圬者王承福传
[专题概说]
本专题共三篇文章。《圬者王承福传》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段太尉逸事状》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方山子传》借赞颂方山子抒写自己不遇的感慨。
《圬者王承福传》一文通过记叙圬者王承福的经历,贯注了贬斥尸位素餐者、褒扬圬者王承福之意,在鲜明的对比中寄托了希冀君王管理百姓使其得以生存,官吏秉承君主旨意教化人民,百姓安分守己、自食其力的社会理想。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在文中要表现的思想,学习文章运用抑扬和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段太尉逸事状》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学习本文,重点是了解传主既刚勇忠贞又慈惠爱民的性格特征和清正廉洁的情操,在叙事中寄寓作者褒贬的史传特点。《方山子传》一文通过记叙方山子的生平、经历、家世及与作者两次相遇,突出了方山子“异”于常人之处,颂扬了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尚品质,同时流露出作者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情感,学习运用言行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第1课
圬者王承福传
1.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
——《圬者王承福传》
2.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四十五章》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圬(wū)者 手镘(màn) 舍(shè)于
归(kuì)其屋
易强(qiǎnɡ)
飨(xiǎnɡ)之
夫(fú)人
2.通假字
①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归,同“馈”,给,偿
②取其直 直,同“值”,报酬
③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 亡,同“无”,没有
3.一词多义
(1)发
(2)视
(3)将
(4)过
(5)虽
(6)为
4.词类活用
①舍于市之主人 名词作动词,住宿
②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名词作动词,作传
③必蚕绩而后成者也 名词作动词,养蚕
5.古今异义
①其他所以养生之具
古义:表凭借,……的东西。
今义:因果连词。
②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
古义:那人。
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③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
④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丈夫的配偶。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者也”表判断)
②粟,稼而生者也(“……者也”表判断)
(2)被动句
①用力者使于人(“于”表被动)
②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于”表被动)
(3)状语后置句
我岂异于人哉(状语“于人”后置)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一《原毁》”
2.写作背景
作者写作本文时,大约三十三四岁,虽中了进士,却求仕无门,经举荐才做了节度的幕僚,正处于艰苦挣扎、力图摆脱厄途的境况。本文借王承福这个人物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3.相关知识
传记是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我国古代的传记可分两类:一类是历史传记。作者一般是以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撰写,实录成分多,虚构成分极少,被称为史传文学。如《史记》。另一类是文学传记。它多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典型人物传记,有的不一定实有其人,即使有原型,加工虚构的成分也很大。如《柳敬亭传》。
一、结构图解
二、内容研读
1.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先交代“圬之为技”的辛苦和社会地位的低下,以此突出王承福以圬为业的自得其乐。介绍了他的姓名、籍贯之后,从他在天宝之乱时从军开始,介绍他的人生经历,一是突出他放弃“官勋”而靠替人刷墙为生,二是突出他不谋钱物,有余则乐于施人。这些概括的介绍,是下文人物自叙和作者议论的基础,因不是全文的重点,所以用笔比较简括。
2.作者对王承福的哪些方面是高度肯定的?对他的哪些做法又提出了批评?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学?
[明确] 作者肯定了王承福选择力所能及的工作,忠于职守、自食其力、知足常乐的行为,但又批评他“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的杨朱思想。这表现了作者希望君王、大臣和百姓人人各尽其职、自食其力、安分守己的政治理想和积极追求有为的人生哲学。
3.在韩愈看来,王承福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 在韩愈的心目中,王承福是个基本上理想的公民,至少是个合格的顺民。首先,他的思想合乎儒家的规范。他信奉“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安分守己,绝无对封建统治的丝毫埋怨与怀疑。其次,他主张自食其力,“不敢一日舍镘以嬉”,终日辛劳,食焉而不怠其事,独善其身,并知足常乐。总之,王承福成了韩愈理想的“传声筒”。
4.有人认为本文虽然是一篇传记,但“王承福不必有其人,也不必有其事”,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明确] 不管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韩愈都是借王承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人生哲学,并抨击时弊、斥责异端。
三、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记述圬者王承福的言行,借王承福这个人物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希冀君王管理百姓使其得以生存,官吏秉承君主旨意教化人民,百姓安分守己、自食其力。
四、写法鉴赏
1.本文结构明晰严谨,而写法又有变化
本文虽为记叙文,却有较强的议论性,其记述简明扼要,叙中有议,叙议结合。从整体看,首段为叙,中间两段叙中带议,末段为议。从局部看,以“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的议论句开篇,接着便是语气平静的叙述。第二段的重点是围绕“食焉而怠其事”而发的一番议论,又穿插了王承福操镘入富贵之家的生动描述。其间,或叙或议,自然而然。末段叙议结合更为紧密。“愈始闻而惑之
,又从而思之”为叙,“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为议,“然吾有讥焉”为叙,然后又是议。充分显示了韩愈条分缕析的叙述能力与善于思辨的论述能力。
2.本文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抑扬反正,对比鲜明
全文贯注了贬斥尸位素餐者、褒扬圬者王承福之意,而以“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与“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得以养生,构成鲜明对照。官僚与泥水匠,这是身份贵贱的对比;贪欲与知足,懒散与勤劳,患得患失与安分守己,纵情享乐与甘于粗茶淡饭,这是两种品格与行为的对比;家破人亡与自得其乐,这是两种结局的对比。而文章的主旨,于这些对比中更加突出。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从事)
B.粟,稼而生者也(庄稼)
C.食焉而怠其事(懈怠,怠慢)
D.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只是)
解析:选B。种植。
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
B.视时屋食之贵贱
C.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D.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
解析:选C。古义:提高降低。今义:在职位、辈分上较高的人和较低的人;从高处到低处或从低处到高处。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在用法上相同的一项是( )
例: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
A.然人不可遍为
B.又往过之,则为墟矣
C.故余为之传
D.古人以伶为美德
解析:选D。作为。A.做,B.成为,C.给。
4.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B.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C.薄功而厚飨之者邪
D.死而归之官也
解析:选A。归,同“馈”,给,偿。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5~8题。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愈始闻而惑之(意动用法,感动迷惑)
B.然吾有讥焉(讥讽)
C.以济其生之欲(欲求)
D.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借鉴)
解析:选B。批评。
6.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
B.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
C.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
D.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
解析:选D。操心劳神。A.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丈夫的配偶。B.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古义:那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7.下列句子没有通假现象的一句是( )
A.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
B.取其直
C.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D.以济其生之欲
解析:选D。A.亡,同“无”,B.直,同“值”,C.识,同“志”。
8.翻译下面句子。
(1)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
译文:
(2)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译文:
答案:(1)他肯劳心来为他人吗?
(2)所以我给他作传,来给自己作为借鉴啊。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1题。
送
穷
文
韩 愈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牛系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途,窃具船与车,备载糗,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挈俦,去故就新,驾尘风,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屏息潜听,如闻音声,若啸若啼,砉欻嘎嘤,毛发尽竖,竦肩缩颈,疑有而无,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吾与子居,四十年余,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学子耕,求官与名,惟子是从,不变于初。门神户灵,我叱我呵,包羞诡随,志不在他。子迁南荒,热烁湿蒸,我非其乡,百鬼欺陵。太学四年,朝齑暮盐,惟我保汝,人皆汝嫌。自初及终,未始背汝,心无异谋,口绝行语,于何听闻,云我当去?是必夫子信谗,有间于予也。我鬼非人,安用车船?鼻嗅臭香,糗可捐。单独一身,谁为朋俦,子苟备知,可数已不?子能尽言,可谓圣智,情状既露,敢不回避。”
主人应之曰:“予以吾为真不知也耶!子之朋俦,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满七除二,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穷:矫矫亢亢,恶园喜方,羞为奸欺,不忍害伤;其次名曰学穷:傲数与名,摘抉杳微,高挹群言,执神之机;又其次曰文穷: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祗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穷:影与形殊,面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穷: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寘我仇冤;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能使我迷,人莫能间,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徐谓主人曰:“子知我名,凡我所为,驱我令去,小黠大痴。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小人君子,其心不同,惟乘于时,乃与天通。携持琬琰,易一羊皮,饫于肥甘,慕彼糠糜。天下知子,谁过于予。虽遭斥逐,不忍于疏。谓予不信,请质《诗》《书》。”
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9.下列各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啜一觞 啜:喝,饮
携朋挈俦
俦:伴侣
B.子无底滞之尤
尤:埋怨
正月乙丑晦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C.有间于予也
间:隔阂
可数已不
不:通“否”
D.面丑心妍
妍:美好
延之上座
延:延伸
解析:选D。延:延请。
10.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三揖穷鬼而告之曰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B.鄙人不敢问所途
若属皆且为所虏
C.疑有而无,久乃可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烧车与船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
解析:选A。表顺承。B.代词/与“为”连用,表被动。C.才/竟然。D.连词,和/结交。
11.翻译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吾不子愚,子学子耕,求官与名,惟子是从,不变于初。
译文:
(2)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译文:
答案:(1)我不认为你笨,你学习、种田,求官、求名,随你的便,我一直跟着你。
(2)凡是那些使我的面目令人讨厌、语言乏味的,都是你们的心愿。
PAGE
-
9
-圬者王承福传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从事)
B.粟,稼而生者也(庄稼)
C.食焉而怠其事(懈怠,怠慢)
D.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只是)
解析:选B。种植。
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
B.视时屋食之贵贱
C.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D.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
解析:选C。古义:提高降低。今义:在职位、辈分上较高的人和较低的人;从高处到低处或从低处到高处。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在用法上相同的一项是( )
例: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
A.然人不可遍为
B.又往过之,则为墟矣
C.故余为之传
D.古人以伶为美德
解析:选D。作为。A.做,B.成为,C.给。
4.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B.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C.薄功而厚飨之者邪
D.死而归之官也
解析:选A。归,同“馈”,给,偿。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5~8题。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愈始闻而惑之(意动用法,感动迷惑)
B.然吾有讥焉(讥讽)
C.以济其生之欲(欲求)
D.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借鉴)
解析:选B。批评。
6.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
B.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
C.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
D.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
解析:选D。操心劳神。A.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丈夫的配偶。B.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古义:那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7.下列句子没有通假现象的一句是( )
A.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
B.取其直
C.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D.以济其生之欲
解析:选D。A.亡,同“无”,B.直,同“值”,C.识,同“志”。
8.翻译下面句子。
(1)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
译文:
(2)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译文:
答案:(1)他肯劳心来为他人吗?
(2)所以我给他作传,来给自己作为借鉴啊。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1题。
送
穷
文
韩 愈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牛系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途,窃具船与车,备载糗,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挈俦,去故就新,驾尘风,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屏息潜听,如闻音声,若啸若啼,砉欻嘎嘤,毛发尽竖,竦肩缩颈,疑有而无,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吾与子居,四十年余,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学子耕,求官与名,惟子是从,不变于初。门神户灵,我叱我呵,包羞诡随,志不在他。子迁南荒,热烁湿蒸,我非其乡,百鬼欺陵。太学四年,朝齑暮盐,惟我保汝,人皆汝嫌。自初及终,未始背汝,心无异谋,口绝行语,于何听闻,云我当去?是必夫子信谗,有间于予也。我鬼非人,安用车船?鼻嗅臭香,糗可捐。单独一身,谁为朋俦,子苟备知,可数已不?子能尽言,可谓圣智,情状既露,敢不回避。”
主人应之曰:“予以吾为真不知也耶!子之朋俦,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满七除二,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穷:矫矫亢亢,恶园喜方,羞为奸欺,不忍害伤;其次名曰学穷:傲数与名,摘抉杳微,高挹群言,执神之机;又其次曰文穷: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祗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穷:影与形殊,面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穷: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寘我仇冤;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能使我迷,人莫能间,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徐谓主人曰:“子知我名,凡我所为,驱我令去,小黠大痴。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小人君子,其心不同,惟乘于时,乃与天通。携持琬琰,易一羊皮,饫于肥甘,慕彼糠糜。天下知子,谁过于予。虽遭斥逐,不忍于疏。谓予不信,请质《诗》《书》。”
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9.下列各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啜一觞
啜:喝,饮
携朋挈俦
俦:伴侣
B.子无底滞之尤
尤:埋怨
正月乙丑晦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C.有间于予也
间:隔阂
可数已不
不:通“否”
D.面丑心妍
妍:美好
延之上座
延:延伸
解析:选D。延:延请。
10.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三揖穷鬼而告之曰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B.鄙人不敢问所途
若属皆且为所虏
C.疑有而无,久乃可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烧车与船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
解析:选A。表顺承。B.代词/与“为”连用,表被动。C.才/竟然。D.连词,和/结交。
11.翻译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吾不子愚,子学子耕,求官与名,惟子是从,不变于初。
译文:
(2)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译文:
答案:(1)我不认为你笨,你学习、种田,求官、求名,随你的便,我一直跟着你。
(2)凡是那些使我的面目令人讨厌、语言乏味的,都是你们的心愿。
PAGE
-
4
-(共29张PPT)
专题九
传状
通“慊”,满足
通“槌”,打
通“逊”,恭顺
通“邰”,在今陕西武功西南
·
名词,陈述事实的一种文书
名词,判决书
名词,逸事状
名词,情形
名词,体态
名词,情况
动词,致辞
动词,辞却
名词,言辞
动词,离开
动词,拒绝,推辞
动词,告别
名词,说辞,借口
名词,一种文体
疑问副词,难道
副词,坚决
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形势
副词,牢固地
副词,本来
副词,本来
动词,使……牢固
介词,凭借……的身份
介词,凭借
介词,用
介词,拿
介词,用
介词,用
介词,用
介词,用
介词,因为
连词,相当于“而”,来
连词,就
连词,那么
连词,就
连词,那么
连词,就
连词,却
副词,就是
披上铠甲
用衣服包裹
抬
买
向北
亲手
每天
亲自
使……处于困境险地
使……表达出来
作乱
使……坏
使……败坏
卑微的地位
强横妄为。
百姓。
您治理。
杀人,害人。
两次。
钱财和货物。
物品和钱币。
手和脚。
羞愧。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省略句
戴,头顶着。戴着脑袋前来。形容无所畏惧的
在没有变乱的情况下就死于非命。
暴且乱
乱天子边
决非偶然者
样子。
段太尉逸事状第2课 段太尉逸事状
1.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2.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夏初雨后寻愚溪》
3.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不嗛(qiè)
邠(Bīn)州
釜鬲(lì)
瓮盎(ànɡ)
姁(xǔ)姁
覆校(jiào)
老躄(bì)
恣(zì)卒
戢(jí)士
晡(bū)食击
柝(tuò)
焦令谌(chén)
辞甚巽(xùn)
衣(yì)疮
封识(zhì)
注槊(shuò)上
2.通假字
①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 通“慊”,满足
②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通“槌”,打
③太尉判状,辞甚巽 通“逊”,恭顺
④宗元尝出入岐、周、邠、·间 通“邰”,在今陕西武功西南
3.一词多义
(1)状
(2)辞
(3)固
(4)以
(5)则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晞一营大噪,尽甲 披上铠甲
②裂裳衣疮 用衣服包裹
③舆来庭中 抬
④市谷代偿 买
(2)名词作状语
①北上马岭 向北
②手注善药 亲手
③日群行丐取于市 每天
④即自取水洗去血 亲自
(3)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乃我困汝 使……处于困境险地
②遇不可,必达其志 使……表达出来
(4)形容词作动词
暴且乱 作乱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使……坏
②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使……败坏
(6)形容词作名词
处贱无以拒也 卑微的地位
5.古今异义
①纵士卒无赖
古义:强横妄为。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②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生人:
古义:百姓。
今义:陌生的人。
公理:
古义:您治理。
今义:毋庸置疑的道理。
③杀害人,如是不止
古义:杀人,害人。
今义:非法杀死。
④言未毕,晞再拜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⑤卒以货窜名军伍中
古义:钱财和货物。
今义:指货物。
⑥朱泚幸致货币
古义:物品和钱币。
今义:充当一般商品的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⑦折人手足
古义:手和脚。
今义:比喻弟兄,或指举动、动作。
⑧一夕,自恨死
古义:羞愧。
今义:怨恨。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段公,仁信大人也。
②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2)状语后置句
①请辞于军。(请[于军]辞)
②公幸教晞以道。(公幸[以道]教晞)
(3)定语后置句
邠人偷嗜暴恶者。([偷嗜暴恶]邠人,“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4)宾语前置句
①欲谁归罪?(欲归罪谁?)
②汝将何以视天地。(汝将以何视天地)
(5)被动句
公见人被暴害。
(6)省略句
①(太尉)至则曰。
②且大乱,(汝)若何?
③植(于)市门外。
④愿奉军以从(之)。
⑤寓军(于)邠州。
7.成语积累
(1)戴头而来:戴,头顶着。戴着脑袋前来。形容无所畏惧的样子。
(2)无寇暴死:在没有变乱的情况下就死于非命。
8.名句积累
(1)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2)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一《桐叶封弟辩》”
2.写作背景
段太尉,名秀实,字成公。官至司农卿。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节度使朱泚作乱称帝。当时段秀实在朝廷,怒斥朱泚为狂贼,并以朝笏击朱泚的面额,被朱泚杀害,追赠太尉。到了贞元、元和年间,柳宗元有感于“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于是元和九年(814年)在永州贬所写了此文,来辩驳人们对段太尉的曲解,同时送给当时任史馆修撰的友人韩愈,以供修史时参考。
3.相关知识
状
“状”,又称“行状”,一种文体,古代人死后,在写“墓志铭”或“传”之前,先写一篇总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材料,以供给编写死者传记或墓志铭时参考。“逸事状”是“行状”的变体,只记录逸事。二者的不同在于:“行状”全面介绍一个人的生平事迹,“逸事状”则只记录逸事(即正史未载之事)。
一、结构图解
二、内容研读
1.本文作者是怎样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描写段太尉这个人物形象的?
[明确] 第一件事:邠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白孝德明哲保身、胆小怕事,这与段秀实主动请职、勇于任事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段太尉的刚正沉勇、见义勇为的品格。
第二件事:用焦令谌恣意盘剥百姓反衬段太尉仁惠、爱民的品格。
第三件事:用朱泚的奸诈反衬段太尉清正廉洁的品格。
2.作者写段秀实不带卫士,不带佩刀,坦然出现在郭营,使郭晞士卒愕然。这样写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 段秀实知道要制服郭晞,不可能凭借武力,只能晓之以理,因此,辞卫士,解佩刀,选年老腿跛的人持马,这是从心理上消除对方的戒备。作者这样叙写的寓意是:表现段秀实是不怕死的。他外柔内刚、平易而又刚强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本文描写的事件不同,文字特征也不同。反复斟酌三件逸事,体会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文字特征。
[明确] ①“勇服郭晞”一事写激烈的矛盾冲突,渲染剑拔弩张的气氛,文字锋芒毕露,力度很强。②“仁愧焦令谌”一事采用对比手法,将焦令谌的骄横无理残暴与段太尉的宽厚仁慈形成对比,将段秀实的同情百姓和仁爱之心,写得神气内敛,温婉周详。而写尹少荣怒斥焦令谌,则疾言厉色,淋漓痛快,语言恣肆迸泻。③“节显治事堂”则显得简洁明朗。
4.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件事来塑造段太尉形象呢?
[明确] ①这是散落在民间的逸事,暂未被正史记载,柳宗元写这些事情给韩愈,如实地提供史料。②这三件事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人物的不同性格,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③批驳当时说太尉以死“取名天下”的说法。
5.本文结尾一段是否有损人物形象而有狗尾续貂之嫌?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没有。去掉不好。最后一段作者点出了自己的良苦用心,一是为了消除人们对段太尉形象及其宁死不附叛贼的误解,二是怕逸事遗失不能还人物以真实面目。另外,最后补写太尉的外貌及习惯姿态等非常生动、形象,使段太尉从外形气质到品德胸怀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优秀人物的典型。因此尾段对于整篇文章是很重要的补笔,并非狗尾续貂。
三、主旨归纳
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关心人民、临财而不苟取的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同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丑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史料价值。
四、写法鉴赏
刻画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下面几种描写手法:
1.动作描写
文中动作细节,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化人物的特有标志。动作描写能凸现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2.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一项基本功,其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内心独白、表情描摹、展开联想等。心理描写经常与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准确地传情达意,但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表现,一定得注意合情合理。
3.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神态描写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要集中笔墨,要面面俱到,还要与外貌描写适当区别,注意细致观察,用心揣摩。
4.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描写人物的语言既要有个性,即什么人说什么话,还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语言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写一大堆的废话,让“人物”说个没完。
本文就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如见到含冤挨打的农民,“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仅寥寥数笔,却写得丝丝入扣,一个个性鲜明、正直、仁义、满腔义愤却又无处说理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邠州(bīn)
偷嗜(shì)
椎釜(chuí)
不嗛(qiè)
B.老躄(pì)
覆校(jiào)
击柝(chè)
袒臂(tǎn)
C.焦令谌(chén)
戢士(jí)
姁姁(xǔ)
赭色(zhě)
D.注槊(shuò)
晡食(bū)
封识(zhì)
恬然(tián)
解析:选B。“躄”应读bì,“柝”应读tuò。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晞一营大噪,尽甲
B.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
C.过真定,北上马岭
D.旦夕自哺农者
解析:选D。A.“甲”名词作动词;B.“衣”名词作动词;C.“北”名词作状语。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②便可白公姥
B.①因谕曰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
②愿奉军以从
D.①尚书固负若属耶
②余固笑而不信也
解析:选A。A项,两个“白”都是“告诉、禀告”之意。B项,前一个“因”是“于是”的意思,后一个“因”是“通过,由”的意思。C项,前一个“从”是“跟随”的意思,后一个是“听从”的意思。D项,前一个“固”是“难道”之意,后一个“固”是“当然,仍然”之意。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D。以:①②都是介词,把。②句“以”的后面省略了代词“之”。A.何:①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②怎么。B.所:①代词,用在动词的前面,跟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②名词,处所。C.与:①给,动词。②句中助词,无义。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署:____________
(2)甲:____________
(3)躄:____________
(4)恣:____________
(5)货:____________
(6)戢:____________
答案:(1)暂时代理 (2)穿上铠甲 (3)跛脚 (4)纵任
(5)财物 (6)管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D。A.用,介词/而,连词;B.并列连词/副词,将;C.替,介词/做,干,动词;D.助词,……的人。
7.下列句子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请假设草具
B.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
C.段公,仁信大人也
D.朱泚幸致货币
解析:选B。A.古义:假,借用;设,置,安排。今义:姑且认定。C.古义:长者。今义:成年人。D.古义:物品和钱币。今义:指钱。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
译文:
(2)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译文:
(3)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
译文:
答案:(1)太尉布置士兵逮捕了这十七个人,把他们头都砍下来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城门外。
(2)这样一来,那么郭家的功名还能保存多少呢?
(3)第二天一早,同至白孝德住所,道歉说无能,请允许改正错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世充,字行满。祖西域胡,号支颓耨,后徙新丰,死,其妻与霸城人王粲为庶妻。颓耨子收从之,冒粲姓,仕隋。生世充,以荫为左翊卫。大业初,世充出为江都赞治,迁郡丞。扬玄感反,吴人朱燮、晋陵人管崇起江南应之,兵十余万。世充以偏将募江都万人,频击破之。每捷必归功于下,虏获尽推与士卒,故人争为效。大业十年,齐贼孟让转寇诸郡,至盱眙,世充拒之,保都梁山,列五壁不战,羸兵以示弱。让笑曰:“世充文法吏,安知兵?吾今生缚之,鼓行下江都矣!”时百姓皆入保,野无所掠,让又苦五壁闭道不得南,即分兵围之。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世充知贼懈,夜夷灶撤幕,毁垣,奋击,大破之,让以数十骑去。李密逼东都,诏世充为将军,以兵屯洛口。大小百余战,无大胜负。诏即拜右翊卫将军,趣破贼,世充大败,越王侗以书慰勉,赐金帛安之。会江都弑逆,群巨奉侗为帝,以世充为吏部尚书。侗听内史令元文都、卢楚等谋,以重官畀李密,趣兵北讨。密战胜来告,众大悦,世充独谓其下曰:“文都等刀笔才,必为密禽,且我军与贼战,多杀其父子兄弟,一旦为之下,吾属无类矣!”文都等闻,大惧。侗欲以文都为御史大夫,世充不许,曰:“尝与公等约,左右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留待勋旧。今各欲得,则流竞开矣,何以共守?”文都憾焉,潜与楚谋,因世充入殿伏甲杀之。纳言段达驰告世充,世充夜以兵袭含嘉门,围宫城。右武卫大将军皇甫无逸等遣将费曜、田阇拒战太阳门,曜败,世充入之,无逸以单骑遁,收楚杀之。时紫微宫尚闭,世充扣门,绐侗曰:“元文都等欲执陛下降李密,臣不反,诛反者耳。”段达执文都送世充,杀之。世充悉遣腹心代卫士,然后入谢曰:“文都、楚无状,规相屠戮,臣急为此,非敢它。”侗与之盟,进拜尚书左仆射。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段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B.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C.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D.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解析:选C。解答断句题,可根据句意和排除法进行判断。“阳不利”,假装失利,句意完整,其前后应断开,排除A。“让益骄”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D。“南略”,向南侵略,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择C。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B.荫,即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C.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之后加一字予以区分,如降职称“右迁”。
D.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解析:选C。降职应为“左迁”。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世充能笼络士卒。参与平定杨玄感之乱,他功归部下,战利品一概赏给士兵,深受拥戴。
B.王世充有军事才能。盱眙之战,以弱胜强;洛口之战,前后百余次与敌对峙,屡占上风。
C.王世充有理性判断。李密战胜敌人,众人皆喜,而王世充却认为李密可能带来巨大的威胁。
D.王世充果断而谨慎。他夜围宫城,消灭政敌,又能审时度势采取种种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解析:选B。“盱眙之战,以弱胜强”于文无据,且洛口之战“屡占上风”不合文意。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让笑曰:“世充文法吏,安知兵?吾今生缚之,鼓行下江都矣!”
译文:
(2)文都憾焉,潜与楚谋,因世充入殿伏甲杀之。
译文:
答案:(1)孟让笑着说:“王世充是个文法小吏,怎么会懂得兵法?我今天要活捉他,擂鼓进军攻下江都!”
(2)元文都对此怨恨不已,暗中和卢楚谋划,趁王世充进殿时埋伏士兵杀死他。
参考译文:
王世充,字行满。祖父是西域胡人,号为支颓耨,后来迁居新丰,死后,他的妻子嫁给霸城人王粲为妾。支颓耨的儿子支收随同母亲,顶替王粲的姓,在隋朝做官。生下王世充后,(世充)因祖先的功勋任左翊卫。大业初年,世充出任江都赞治,又升任郡丞。杨玄感造反的时候,吴地人朱燮、晋陵人管崇在江南起兵响应,拥兵十多万。王世充作为偏将在江都招募一万多人,多次打败叛贼。每次大捷,必定归功于部下,缴获的东西全都分给士兵,因此人们争相为他效命。大业十年,齐贼孟让辗转侵犯各郡,到了盱眙,王世充抵御他,守卫都梁山,分列五座营垒,没有交战,用老弱士兵来显示力弱。孟让笑着说:“王世充是个文法小吏,怎么会懂得兵法?我今天要活捉他,擂鼓进军攻下江都!”当时百姓都进入堡垒,野外没有可掠夺的东西,孟让又苦于五座营垒挡住道路不能南侵,就分兵包围营垒。王世充多次出战,假装失利,逃进营垒。孟让更加骄傲,几天后,渐渐分出兵力向南侵略,裁减留下刚够包围营垒的军兵。王世充知道敌兵松懈,夜晚填平灶坑撤掉幕帐,毁掉墙垣,奋力攻击,大败敌军,孟让率数十名骑兵逃路。李密进逼东都,皇上下诏任王世充为将军,(让他)带兵驻扎在洛口。经过大小一百多次交战,没有大的胜负。皇上下诏立即授任他为右翊卫将军,催促他打败敌人,王世充大败,越王杨侗写信慰劳劝勉,赏赐金帛安抚他。适值江都叛逆杀了君主,群臣拥立杨侗为皇帝,以王世充为吏部尚书。杨侗听从内史令元文都、卢楚等人的计谋,任命李密做高官,催促他带兵向北讨伐。李密打了胜仗前来报告,众人都很高兴,唯独王世充对部下说:“元文都等都只有舞文弄墨的小才,一定会被李密捉住,况且,我军和贼(李密)交战,杀死他们的父子兄弟很多,一旦成为他的部下,我们这些人就没有能活的了。”元文都等人听到后,非常恐惧。杨侗打算任元文都为御史大夫,王世充不同意,说:“曾经与公等相约,左右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留给有功绩的旧臣。现在各位想得到,那么就开了争夺权力的风气,如何共守?”元文都对此怨恨不已,暗中和卢楚谋划,趁王世充进殿时埋伏士兵杀死他。纳言段达(让人)乘快马报告王世充,王世充夜晚率兵袭击含嘉门,包围宫城。右武卫大将军皇甫无逸等派大将费曜、田阇在太阳门抵抗,费曜大败,王世充进入宫城,皇甫无逸一人骑马逃跑,王世充捉住卢楚杀了。当时紫微宫还关闭着,王世充敲门,欺骗杨侗说:“元文都等人要捉拿陛下投降李密,臣并未造反,只是诛杀造反的人罢了。”段达捉住元文都送给王世充,(元文都)就被杀掉了。王世充全部派用心腹替换卫士,然后入朝谢罪说:“元文都、卢楚罪大恶极,谋划着互相屠杀,臣紧急中做了这种事,不敢有他心。”杨侗与他盟誓,升任他为尚书左仆射。
PAGE
-
13
-段太尉逸事状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邠州(bīn)
偷嗜(shì)
椎釜(chuí)
不嗛(qiè)
B.老躄(pì)
覆校(jiào)
击柝(chè)
袒臂(tǎn)
C.焦令谌(chén)
戢士(jí)
姁姁(xǔ)
赭色(zhě)
D.注槊(shuò)
晡食(bū)
封识(zhì)
恬然(tián)
解析:选B。“躄”应读bì,“柝”应读tuò。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晞一营大噪,尽甲
B.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
C.过真定,北上马岭
D.旦夕自哺农者
解析:选D。A.“甲”名词作动词;B.“衣”名词作动词;C.“北”名词作状语。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②便可白公姥
B.①因谕曰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
②愿奉军以从
D.①尚书固负若属耶
②余固笑而不信也
解析:选A。A项,两个“白”都是“告诉、禀告”之意。B项,前一个“因”是“于是”的意思,后一个“因”是“通过,由”的意思。C项,前一个“从”是“跟随”的意思,后一个是“听从”的意思。D项,前一个“固”是“难道”之意,后一个“固”是“当然,仍然”之意。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D。以:①②都是介词,把。②句“以”的后面省略了代词“之”。A.何:①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②怎么。B.所:①代词,用在动词的前面,跟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②名词,处所。C.与:①给,动词。②句中助词,无义。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署:____________
(2)甲:____________
(3)躄:____________
(4)恣:____________
(5)货:____________
(6)戢:____________
答案:(1)暂时代理 (2)穿上铠甲 (3)跛脚 (4)纵任
(5)财物 (6)管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D。A.用,介词/而,连词;B.并列连词/副词,将;C.替,介词/做,干,动词;D.助词,……的人。
7.下列句子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请假设草具
B.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
C.段公,仁信大人也
D.朱泚幸致货币
解析:选B。A.古义:假,借用;设,置,安排。今义:姑且认定。C.古义:长者。今义:成年人。D.古义:物品和钱币。今义:指钱。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
译文:
(2)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译文:
(3)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
译文:
答案:(1)太尉布置士兵逮捕了这十七个人,把他们头都砍下来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城门外。
(2)这样一来,那么郭家的功名还能保存多少呢?
(3)第二天一早,同至白孝德住所,道歉说无能,请允许改正错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世充,字行满。祖西域胡,号支颓耨,后徙新丰,死,其妻与霸城人王粲为庶妻。颓耨子收从之,冒粲姓,仕隋。生世充,以荫为左翊卫。大业初,世充出为江都赞治,迁郡丞。扬玄感反,吴人朱燮、晋陵人管崇起江南应之,兵十余万。世充以偏将募江都万人,频击破之。每捷必归功于下,虏获尽推与士卒,故人争为效。大业十年,齐贼孟让转寇诸郡,至盱眙,世充拒之,保都梁山,列五壁不战,羸兵以示弱。让笑曰:“世充文法吏,安知兵?吾今生缚之,鼓行下江都矣!”时百姓皆入保,野无所掠,让又苦五壁闭道不得南,即分兵围之。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世充知贼懈,夜夷灶撤幕,毁垣,奋击,大破之,让以数十骑去。李密逼东都,诏世充为将军,以兵屯洛口。大小百余战,无大胜负。诏即拜右翊卫将军,趣破贼,世充大败,越王侗以书慰勉,赐金帛安之。会江都弑逆,群巨奉侗为帝,以世充为吏部尚书。侗听内史令元文都、卢楚等谋,以重官畀李密,趣兵北讨。密战胜来告,众大悦,世充独谓其下曰:“文都等刀笔才,必为密禽,且我军与贼战,多杀其父子兄弟,一旦为之下,吾属无类矣!”文都等闻,大惧。侗欲以文都为御史大夫,世充不许,曰:“尝与公等约,左右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留待勋旧。今各欲得,则流竞开矣,何以共守?”文都憾焉,潜与楚谋,因世充入殿伏甲杀之。纳言段达驰告世充,世充夜以兵袭含嘉门,围宫城。右武卫大将军皇甫无逸等遣将费曜、田阇拒战太阳门,曜败,世充入之,无逸以单骑遁,收楚杀之。时紫微宫尚闭,世充扣门,绐侗曰:“元文都等欲执陛下降李密,臣不反,诛反者耳。”段达执文都送世充,杀之。世充悉遣腹心代卫士,然后入谢曰:“文都、楚无状,规相屠戮,臣急为此,非敢它。”侗与之盟,进拜尚书左仆射。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段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B.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C.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D.世充数战/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
解析:选C。解答断句题,可根据句意和排除法进行判断。“阳不利”,假装失利,句意完整,其前后应断开,排除A。“让益骄”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D。“南略”,向南侵略,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择C。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B.荫,即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C.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之后加一字予以区分,如降职称“右迁”。
D.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解析:选C。降职应为“左迁”。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世充能笼络士卒。参与平定杨玄感之乱,他功归部下,战利品一概赏给士兵,深受拥戴。
B.王世充有军事才能。盱眙之战,以弱胜强;洛口之战,前后百余次与敌对峙,屡占上风。
C.王世充有理性判断。李密战胜敌人,众人皆喜,而王世充却认为李密可能带来巨大的威胁。
D.王世充果断而谨慎。他夜围宫城,消灭政敌,又能审时度势采取种种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解析:选B。“盱眙之战,以弱胜强”于文无据,且洛口之战“屡占上风”不合文意。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让笑曰:“世充文法吏,安知兵?吾今生缚之,鼓行下江都矣!”
译文:
(2)文都憾焉,潜与楚谋,因世充入殿伏甲杀之。
译文:
答案:(1)孟让笑着说:“王世充是个文法小吏,怎么会懂得兵法?我今天要活捉他,擂鼓进军攻下江都!”
(2)元文都对此怨恨不已,暗中和卢楚谋划,趁王世充进殿时埋伏士兵杀死他。
参考译文:
王世充,字行满。祖父是西域胡人,号为支颓耨,后来迁居新丰,死后,他的妻子嫁给霸城人王粲为妾。支颓耨的儿子支收随同母亲,顶替王粲的姓,在隋朝做官。生下王世充后,(世充)因祖先的功勋任左翊卫。大业初年,世充出任江都赞治,又升任郡丞。杨玄感造反的时候,吴地人朱燮、晋陵人管崇在江南起兵响应,拥兵十多万。王世充作为偏将在江都招募一万多人,多次打败叛贼。每次大捷,必定归功于部下,缴获的东西全都分给士兵,因此人们争相为他效命。大业十年,齐贼孟让辗转侵犯各郡,到了盱眙,王世充抵御他,守卫都梁山,分列五座营垒,没有交战,用老弱士兵来显示力弱。孟让笑着说:“王世充是个文法小吏,怎么会懂得兵法?我今天要活捉他,擂鼓进军攻下江都!”当时百姓都进入堡垒,野外没有可掠夺的东西,孟让又苦于五座营垒挡住道路不能南侵,就分兵包围营垒。王世充多次出战,假装失利,逃进营垒。孟让更加骄傲,几天后,渐渐分出兵力向南侵略,裁减留下刚够包围营垒的军兵。王世充知道敌兵松懈,夜晚填平灶坑撤掉幕帐,毁掉墙垣,奋力攻击,大败敌军,孟让率数十名骑兵逃路。李密进逼东都,皇上下诏任王世充为将军,(让他)带兵驻扎在洛口。经过大小一百多次交战,没有大的胜负。皇上下诏立即授任他为右翊卫将军,催促他打败敌人,王世充大败,越王杨侗写信慰劳劝勉,赏赐金帛安抚他。适值江都叛逆杀了君主,群臣拥立杨侗为皇帝,以王世充为吏部尚书。杨侗听从内史令元文都、卢楚等人的计谋,任命李密做高官,催促他带兵向北讨伐。李密打了胜仗前来报告,众人都很高兴,唯独王世充对部下说:“元文都等都只有舞文弄墨的小才,一定会被李密捉住,况且,我军和贼(李密)交战,杀死他们的父子兄弟很多,一旦成为他的部下,我们这些人就没有能活的了。”元文都等人听到后,非常恐惧。杨侗打算任元文都为御史大夫,王世充不同意,说:“曾经与公等相约,左右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留给有功绩的旧臣。现在各位想得到,那么就开了争夺权力的风气,如何共守?”元文都对此怨恨不已,暗中和卢楚谋划,趁王世充进殿时埋伏士兵杀死他。纳言段达(让人)乘快马报告王世充,王世充夜晚率兵袭击含嘉门,包围宫城。右武卫大将军皇甫无逸等派大将费曜、田阇在太阳门抵抗,费曜大败,王世充进入宫城,皇甫无逸一人骑马逃跑,王世充捉住卢楚杀了。当时紫微宫还关闭着,王世充敲门,欺骗杨侗说:“元文都等人要捉拿陛下投降李密,臣并未造反,只是诛杀造反的人罢了。”段达捉住元文都送给王世充,(元文都)就被杀掉了。王世充全部派用心腹替换卫士,然后入朝谢罪说:“元文都、卢楚罪大恶极,谋划着互相屠杀,臣紧急中做了这种事,不敢有他心。”杨侗与他盟誓,升任他为尚书左仆射。
PAGE
-
6
-(共23张PPT)
专题九
传状
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通“现”,显现
同“佯”,假装
通“倘”,或许,可能
动词,仰慕
动词,思慕
动词,
羡慕
动词,交往
名词,名声,名望
动词,听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见
动词,听到,听见
动词,闻名,出名
动词,嗅到
动词,等同,相类似
名词,次序,等级
形容词,相同,同样,一样
助词,类,辈。
用在名词之后,表示多数或列举未尽
副词,趁机
名词,机会
动词,经,由,通过
动词,依,随着
动词,因袭,沿袭
介词,趁着
连词,因而
连词,可是,但是
助词,……的样子
形容词,表肯定,对的
指示代词,如
此,这样,那样
连词,表转折,但是,可
是,然而
代词,他
相当于“乃”
两个都是兼词,于
此,在这里,在那里
“则”“就”
每年
以……为宗,尊崇
使……跟从
使……富足享乐
以……为奇
妻子和儿女。
骑在马背上。
任职。
不被赏识,得不到重用。
遗制。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被动句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c高考资源同网你身边的高专象
考资源网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书海集萃
SHU
HAIJI
CU
基础落实
JI
CHU
LUO
SH
文本探究
WEN
BEN
TAN
JU第3课
方山子传
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小龙吟》
2.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八声甘州》
3.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喜迁莺》
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院寓居作》
5.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夜归临皋》
一、字词积累
1.通假字
①前十有九年 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②犹见于眉间 通“现”,显现
③往往阳狂垢污 同“佯”,假装
④方山子傥见之与 通“倘”,或许,可能
2.一词多义
(1)慕
(2)闻
(3)等
(4)因
(5)然
(6)焉
3.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岁得帛千匹 每年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
闾里之侠皆宗之 以……为宗,尊崇
(2)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 使……跟从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亦足以富乐 使……富足享乐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余既耸然异之 以……为奇
4.古今异义
①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②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古义:骑在马背上。
今义:立刻,立即。
③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古义:任职。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④然终不遇
古义:不被赏识,得不到重用。
今义:没有遇到。
⑤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古义:遗制。
今义: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2)宾语前置句
何为而在此
(3)状语后置句
①鹊起于前
②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4)省略句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
②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③亦足以富乐
④徒步往来山中
(5)被动句
然终不遇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一《留侯论》”
2.写作背景
苏轼在《方山子传》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矛盾,与他当时的政治处境有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谤讪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才隐约其辞,语多深婉。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折射。
3.相关知识
传记——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一、结构图解
二、内容研读
1.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对此是怎样的态度?
[明确] ①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②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③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④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态度:颂扬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2.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 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3.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确] 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一句——“此岂无得而然哉”。
4.方山子的“隐”,是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
[明确] 方山子的由侠到隐、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是思想感情上的彻底消解,作者已经从他的神情上看到了这一点:“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那么,这种思想感情的延续之下隐藏的是什么呢?文章的最后似也有此一问:“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阳狂”二字透露了个中消息。原来,这些所谓异人的不寻常行为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内心的矛盾。方山子也正是如此。他折节读书,原是为了有所作为,干出一番事业,但由于无所遇合,只得被迫归隐。他的心中怎不萦绕着难以解脱的痛苦呢?他过去的少年壮志又怎能不以某种方式流露出来呢?因此,方山子的隐,并不是彻底的出世,而是借隐来掩饰内心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痛苦。
三、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方山子生平的生动介绍和描写,给读者展示了一位出身富家,少年踌躇满志、威武侠义,中年舍弃豪华、自甘清贫、不慕荣华、崇尚道义、崇尚自然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喜爱之情,流露出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隐约有不平之意,流露出自己因仕途坎坷而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四、写法鉴赏
1.不主故常,起笔新巧
作者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姓名、籍贯、世家等,而是从得到“方山子”这样一个特殊称号的缘由写起,将最能吸引人、最能突出人物形象的事实告诉读者,别开生面,不同凡响。
2.一线贯串,不离主旨
开头一段就提到方山子是“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光、黄间隐人”,把主旨指出来了。然后,以这个主旨为“一个连贯体,一根连续不断的链条”逐层写下去。以方山子的“隐”和“异”贯串全篇,将一些看来似乎是零零星星的贝壳珠粒,穿缀成了闪光的色彩斑斓的项链。
3.变化多端,舒卷自如
本文的结构有个特点——多变。全篇以内在的思想为结构的主要线索,而又考虑时间和空间顺序的外在情节线索。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慕:仰慕。
B.然终不遇
遇:对待。
C.见其所著帽
著:戴。
D.因谓之方山子
因:于是。
解析:选B。“遇”解释为“机会”。
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B.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C.蹑履相逢迎
D.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解析:选A。B.古义:遗制。今义:去世后留下的照片。C.古义:迎接。今义:奉承。D.古义:说话。今义:谈话时使用的语言。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
B.余既耸然异之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C.环堵萧然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D.使从事于期间
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解析:选C。C.都是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A.交往/出名;B.对……感到奇怪/与众不同的;D.假使/让,叫。
4.下列句子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B.余谪居于黄
C.往往阳狂垢污
D.庵居蔬食,不与世闻
解析:选C。阳,同“佯”,假装。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方山子传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注]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注】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师所戴的冠帽。唐、宋时为隐士所戴的帽子。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效仿
B.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
土墙
C.使酒好剑
放纵
D.方山子傥见之与
或许
解析:选A。“宗”为“尊奉”“归附”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问余所以至此者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B.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C.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D.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解析:选A。均为“……的原因”;B.两个“其”,前一个代词“他的”,后一个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C.两个“而”,前一个顺接连词,后一个因果连词;D.两个“于”,前一个介词“在”,后一个表被动。
7.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并没有像一般传记记叙人物的姓氏、家世,而是概括了人物自少年、壮年到晚年的生活经历。
B.文章交代了方山子是因宦途失意无官可做而隐居,这一点同大多隐居者没有区别。
C.文章写故友重逢,补充了能突出人物精神风貌的细节。“俯而不答,仰而笑”就是其中极精彩的一笔。
D.文章表彰了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作者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解析:选B。“无官可做”与原文“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不相符。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译文: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答案:(1)我被贬居住在黄州,路过歧亭,恰巧遇到了他。
(2)(这些,)(他)全部抛弃不要,独独来到穷僻的山谷里,这难道是没有体会就肯这样的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宋史·苏轼传》节选)
【注】 ①范滂(pāng)(137-169):东汉人,曾任汝南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而被逮时,其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33岁死于狱中。②涂潦:泥水。③锸(chā):锹。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程氏)慨然太息
太息:长叹
B.轼诣武卫营
诣:到……去
C.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属:归属
D.城不沉者三版
版:筑墙用的夹板
解析:选C。属,到达。
10.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母程氏亲授以书
②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③使官吏分堵以守
④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A.①句和②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相同,②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②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D.②句和③相同,①句和④句不同
解析:选D。②③都是表修饰关系,相当于“而”;①介词,“用、拿”;④表目的连词,“来”。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为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B.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D.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解析:选D。使……得以保全。
12.文中“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语应是( )
A.既然……就……
B.只要……就……
C.只有……才……
D.即使……也……
解析:选B。按照原文内容,是充分条件关系。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直接表现苏轼高尚精神的一组是( )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②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③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④太守犹不避涂潦。 ⑤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⑥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
解析:选B。①是读书感悟能力强,排除A、D两项;④是卒长的话,是间接表现苏轼的精神,排除C。
1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对他成为文学家影响极大。
B.苏轼少有大志,决心为民除弊兴利,所以为官一任能造福一方。
C.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动员富民出资修筑被洪水冲坏的城墙,受到朝廷嘉奖。
D.在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士兵冒雨增筑城墙,保全了徐州城。
解析:选B。A.“父亲苏洵……影响极大”错;C.“动员富民……受到朝廷嘉奖”错;D.“亲率”错。
PAGE
-
9
-方山子传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慕:仰慕。
B.然终不遇
遇:对待。
C.见其所著帽
著:戴。
D.因谓之方山子
因:于是。
解析:选B。“遇”解释为“机会”。
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B.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C.蹑履相逢迎
D.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解析:选A。B.古义:遗制。今义:去世后留下的照片。C.古义:迎接。今义:奉承。D.古义:说话。今义:谈话时使用的语言。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
B.余既耸然异之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C.环堵萧然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D.使从事于期间
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解析:选C。C.都是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A.交往/出名;B.对……感到奇怪/与众不同的;D.假使/让,叫。
4.下列句子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B.余谪居于黄
C.往往阳狂垢污
D.庵居蔬食,不与世闻
解析:选C。阳,同“佯”,假装。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方山子传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注]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注】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师所戴的冠帽。唐、宋时为隐士所戴的帽子。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效仿
B.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
土墙
C.使酒好剑
放纵
D.方山子傥见之与
或许
解析:选A。“宗”为“尊奉”“归附”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问余所以至此者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B.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C.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D.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解析:选A。均为“……的原因”;B.两个“其”,前一个代词“他的”,后一个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C.两个“而”,前一个顺接连词,后一个因果连词;D.两个“于”,前一个介词“在”,后一个表被动。
7.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并没有像一般传记记叙人物的姓氏、家世,而是概括了人物自少年、壮年到晚年的生活经历。
B.文章交代了方山子是因宦途失意无官可做而隐居,这一点同大多隐居者没有区别。
C.文章写故友重逢,补充了能突出人物精神风貌的细节。“俯而不答,仰而笑”就是其中极精彩的一笔。
D.文章表彰了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作者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解析:选B。“无官可做”与原文“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不相符。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译文: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答案:(1)我被贬居住在黄州,路过歧亭,恰巧遇到了他。
(2)(这些,)(他)全部抛弃不要,独独来到穷僻的山谷里,这难道是没有体会就肯这样的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宋史·苏轼传》节选)
【注】 ①范滂(pāng)(137-169):东汉人,曾任汝南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而被逮时,其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33岁死于狱中。②涂潦:泥水。③锸(chā):锹。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程氏)慨然太息
太息:长叹
B.轼诣武卫营
诣:到……去
C.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属:归属
D.城不沉者三版
版:筑墙用的夹板
解析:选C。属,到达。
10.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母程氏亲授以书
②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③使官吏分堵以守
④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A.①句和②相同,
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相同,
②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②不同,
②句和④句相同
D.②句和③相同,
①句和④句不同
解析:选D。②③都是表修饰关系,相当于“而”;①介词,“用、拿”;④表目的连词,“来”。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为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B.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D.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解析:选D。使……得以保全。
12.文中“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语应是( )
A.既然……就……
B.只要……就……
C.只有……才……
D.即使……也……
解析:选B。按照原文内容,是充分条件关系。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直接表现苏轼高尚精神的一组是( )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②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③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④太守犹不避涂潦。 ⑤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⑥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
解析:选B。①是读书感悟能力强,排除A、D两项;④是卒长的话,是间接表现苏轼的精神,排除C。
1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对他成为文学家影响极大。
B.苏轼少有大志,决心为民除弊兴利,所以为官一任能造福一方。
C.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动员富民出资修筑被洪水冲坏的城墙,受到朝廷嘉奖。
D.在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士兵冒雨增筑城墙,保全了徐州城。
解析:选B。A.“父亲苏洵……影响极大”错;C.“动员富民……受到朝廷嘉奖”错;D.“亲率”错。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