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专题六
赠序
专题六
赠序
专题六
赠序
通“俊”,才智出众
通“慧”,聪慧,聪明
的
代词,这个地方
主谓之间,
表并列
表目的
表修饰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侥幸
宠幸
与后面的动词组成
地方
名词性短语,有指代作用
少。
盘桓,逗留。
命中注定。
地位和权势。
推崇,赞许。
屋舍。
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名词作状语,在乡野
名词的使动用法,加油使润滑
名词用作动词,搽白粉
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动宾倒装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c高考资源同网你身边的高专象
考资源网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专题六
赠序
ZHUAN
TILIU
书海集萃
SHU
HAIJI
CU
基础落实
JI
CHU
LUO
SH
文本探究
WEN
BEN
TAN
JU送李愿归盘谷序
[专题概说]
本专题共有三篇文章。《送李愿归盘谷序》借隐士李愿之口,对得意的“大丈夫”和官场丑恶进行了深刻的刻画与揭露;《送董邵南序》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诚的劝慰;《赠黎安二生序》表明了作者对诗文革新运动的态度。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韩愈赠序中别具一格的一篇,巧妙运用虚托手法,借李愿之口,浓墨重彩地描画了三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借此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对比衬托的手法,品味文章瑰丽刚健、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送董邵南序》则反映了韩愈的另一种文风:短小、精粹、隽永。文章巧妙地把古和今、合和不合交错起来写,显得错综有致,反复唱叹。文章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委婉曲说,含蓄巧妙。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文章含蓄的表现手法以及所要表达的真正用意。《赠黎安二生序》是曾巩的一篇著名赠序,文章正话反说,意境深蓄,自名“迂阔”,其实是讥世之言。通过解答黎生的困惑含蓄地表达了坚持自己的选择,不受世俗干扰的思想,充满思辨性和哲理意味。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以“迂”为善、对“道”不渝的忠诚,鉴赏作者正话反说的表现手法和效果。
第1课 送李愿归盘谷序
1.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送李愿归盘谷序》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送李愿归盘谷序》
3.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答张十一》
4.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答张十一》
5.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汩罗。
——《湘中》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便(pián)体
轻裾(jū)
翳(yì)长袖
濯(zhuó)清泉
趑(zī)趄(jū)
嗫(niè)嚅(rú)
刑辟(bì)
膏(ɡào)吾车
秣(mò)吾马
徜(chánɡ)徉(yánɡ)
2.通假字
①才畯满前 通“俊”,才智出众
②秀外而惠中 通“慧”,聪慧,聪明
3.一词多义
(1)之
(2)而
(3)幸
(4)所
4.古今异义
①居民鲜少
古义:少。
今义:新鲜。
②隐者之所盘旋
古义:盘桓,逗留。
今义:多指物在高空中来回飞行。
③是有命焉
古义:命中注定。
今义:有生命。
④奔走于形势之途
古义:地位和权势。
今义:目前的情况。
⑤闻其言而壮之
古义:推崇,赞许。
今义:强壮(肥壮)。
⑥维子之宫
古义:屋舍。
今义:宫殿。
5.词类活用
①武夫前呵 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②穷居而野处 名词作状语,在乡野
③膏吾车兮秣吾马 名词的使动用法,加油使润滑
④粉白黛绿者 名词用作动词,搽白粉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2)定语后置句
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3)状语后置句
名声昭于时
(4)动宾倒装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一《原毁》”
2.写作背景
韩愈的赠序非常有名,这篇尤为历代称道。苏轼在《跋退之送李愿序》一文中说:“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本文的写作时间比《师说》早一年,风格却大不相同。这篇序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年韩愈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自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途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牢骚满腹。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本文表面上是一篇赠序,实际上是作者的抒愤之作。
3.相关知识
赠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其后凡是惜别赠离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一、结构图解
送李愿归盘谷序
二、内容研读
1.文章开头一段写盘谷得名的缘由,对表达全文的主旨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第一段作者通过叙述和解释,简要地介绍了盘谷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强调盘谷“宅幽而势阻”,是隐者“盘旋”的好去处。将人和地两相联系,点明送别的题旨。
2.那些“用力于当世者”为什么会“遇知于天子”?而对于这些人,“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是有命焉”该如何理解?
[明确] 那些无耻的“用力于当世者”被“遇知”,那些“人之称大丈夫者”能爬上权势赫赫的高位的原因,都是由于天子昏庸无道。在这里,作者直接表达了对朝廷政治的不满。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这一句似褒实贬,表面上好像是在羡慕他们,自叹“我”没有那样的好命,“不可幸而致”;实际上作者把“用力于当世”而被“遇知”归结为“命”,暗含了一种嘲讽。也就是说,被“遇知”的人并非因为才干、品德,而是因为一种奇怪的“命”!文章在此委婉地表达出“不遇于时者”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
3.李愿“不遇于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
[明确] 所谓“遇于时者”都是些得意或即将得意、只求利禄的小人,才干、品德并不是被“遇知”的条件。可想而知,李愿之所以不遇于时,主要原因在“时”,可以说是“时逼我隐”,文章在这里透露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隐忧。
文章歌颂隐者是表面之意,关键是假托他人之口讥讽豪门权贵的炙手可热,嘲讽伺候权贵和奔走钻营之徒的厚颜无耻,揭露唐朝社会的黑暗腐朽,也暗含作者对自己仕途不顺的不平之鸣。
4.文章第3段以“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开头,写了韩愈送给李愿的一段歌词,直接从韩愈自身的角度表达了对李愿归隐的看法。朗读这段歌词,说说它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明确] “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殃;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照应前文第1、2段,写了李愿归隐的外部条件——盘谷可隐(虎豹远迹、蛟龙遁藏、呵禁不祥)。
其后,照应前文“愿之言曰”,写了李愿归隐的主观原因——不遇于时。
最后,直接表达作者对李愿归隐的向往——终吾生以徜徉。
三、主旨归纳
作者借李愿之口,描绘出三种人:一是“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二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三是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小人。通过对比,对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友人的隐居之志大加赞赏。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歌的形式,以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
四、写法鉴赏
本文最奇特的地方是巧妙地运用虚托手法。文章四百余字,写作者的话才七十余字,却用了三百多字记述李愿的一番言论。在“愿之言曰”一段中,作者浓墨重彩、全神贯注地描画了三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写出他们对人生和仕途的三种不同态度,并且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了隐逸者思想行为的高尚。其实,李愿并非真有这番言论,这是作者运用虚托手法,借李愿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这样构思,既赞扬了李愿的归隐,歌颂了他的高风亮节,又避免了溢美之嫌;既把当时那些得意和不得意的小人骂得痛快淋漓,又显得这些都是出自他人之口,“与己一点无关”。同时,又通过这种丹青手笔,突出了李愿的“一团傲藐不平之慨”,把他的归隐盘谷写成笑傲王侯、鄙视功名的高尚行为。
本文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语言瑰丽而刚健。文章描写了三种人,极力形容,各具情状,用词奇瑰而丰富,加以交错地使用骈、散句,因而造成一种抑扬顿挫而又富于辞采的格调,有六朝文的遗风。但细品起来,它不止有六朝文的富丽,还有六朝文很少有的刚健。
第三,善于运用对照的写作手法。作者在写“遇于时”的“大丈夫”时,突出了权势与声威的炙手可热和不可一世;写趋炎附势的人时,突出了他们伺候公卿、奔走于权贵中的胆战心惊和可悲可叹。这是一组在高位和不在高位的对照。作者在写隐士的时候,突出了他们起居安适、无悔无忧的可贵可乐。隐士和以上两种人又形成了一组对照,在这组鲜明的对照中,作者赞扬了前者,唾弃了后者,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彰显了文章的主题。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旗旄(máo)
遁藏(dùn
cánɡ)
轻裾(jū)
才畯满前(jùn)
B.便体(biàn)
黜陟(chù
zhì)
刑辟(bì)
濯清泉(zhuó)
C.嗫嚅(niè)
趑趄(zī
jū)
黛绿(dài)
含辛茹苦(rú)
D.侥幸(jiǎo)
徜徉(chánɡ
yánɡ)
鲜少(xiǎn)
膏车秣马(mò)
解析:选B。便体(pián)。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谷也,宅幽而势阻
宅:居,地理位置
B.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
畯:通“俊”,才智出众
C.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濯:洗
D.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
便:方便
解析:选D。便:轻便、轻盈。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②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B.①濯清泉以自洁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①伺候于公卿之门
②能谤讥于市朝
D.①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解析:选D。A项,都是用在主谓之间;B项,都是表目的,来;C项,都是介词,在;D项,语气词;代词。
4.以下各项全都属于李愿隐居盘谷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宅幽而势阻
②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
③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④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⑤触刑辟而诛戮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答案:选C。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介绍盘谷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又以其名字的由来吸引“我”的朋友李愿居住在这里,而完成了文章第一段的叙述。
B.本文的主体段落作者以李愿之口描绘了三类人:一是声势显赫、穷奢极欲的达官贵人;二是投机钻营、趋炎附势的人;三是怀才不遇、归隐山林的人。
C.文章末段写作者韩愈听了李愿的话后,由此生发,并用歌唱的形式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
D.全文属于亲友别离、赠言规勉类的赠序,结构谨严,浑然一体,语言风格与《师说》相同。作者是在朴实的叙述中完成全文的说理的。
解析:选D。本文语言风格瑰丽而刚健,与《师说》大不相同。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殃;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则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飘轻裾,翳长袖
翳:遮蔽,掩映
B.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怜:爱怜
C.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陟:流放
D.膏吾车兮秣吾马
膏:加油使润滑
解析:选C。陟:升迁。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升高而望远
②是岁十月之望
③车服不维
④维子之宫
A.两个“望”字相同,两个“维”字也相同
B.两个“望”字相同,两个“维”字不同
C.两个“望”字不同,两个“维”字相同
D.两个“望”字不同,两个“维”字也不同
解析:选D。①望:眺望。②望:阴历每月十五日。③维:维系,羁绊。④维: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愿所说的话描述了三种人:“遇知于天子”者、“不遇于时”者、“伺候于公卿”者。作者借李愿之口,对这三种人均持批判态度。
B.本文精彩处在于把当时官场的得意者和钻营者刻画得淋漓尽致,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
C.作者极力赞美李愿的观点,称道隐居的乐趣,甚至表示自己也要去做隐士,其实是作者当时与李愿一样“不遇于时”。
D.本文用李愿自己的话描写世上的三种人,赞李愿为正直的“不遇于时”的大丈夫;再用歌的形式,衬托李愿甘于恬淡。全文如清代刘大櫆所说的洋洋洒洒,藏蓄不露。
解析:选A。作者对于“不遇于时”者,无批判态度。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译文:
(2)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译文:
答案:(1)才华出众的人聚集在他们面前,谈古说今,赞扬他们的美德,听着顺耳而不感到厌烦。
(2)给我的车轴抹上油啊,喂好我的马,跟随先生你去盘谷啊,让我一辈子在那儿安闲自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张 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代、轮舆、辐,巨细强弱,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祸悔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落下,飘散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解析:选A。“季”,农历一季中的第三个月。季秋,秋季的第三个月。一季的三个月分为孟、仲、季。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A项,第一个“其”作代词,代“它”“它们”;第二个“其”作语气词,表示期望,祈使,作“当”“可”“还是”讲。B项,第一个“于”为介词,比;第二个“于”为介词,对于。C项,两个“以”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而”,也可不译。D项,第一个“者”为代词,表示“……的人”;第二个“者”为语气助词,表示提示和停顿,与后文“也”构成判断。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解析:选C。并非“无暇顾及自己”,而是为官后丧失了自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译文:
(2)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译文: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译文:
答案:(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
(3)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参考译文:
《诗》不是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吗?物体不经受改造变化,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三秋之时,天地开始变得萧瑟,寒冷的气息将要到来。正在这时,天地之间,所有的植物经受了春夏雨露的滋润,色彩浓烈饱满,枝繁叶茂。等到浓霜夜晚降临,早晨起来看它们,像战败的军队,卷起旗帜丢弃战鼓,捂着伤口奔逃,将士惊吓得面无人色,哪里只是如此而已。在这个时候,天地萧瑟而成为冬天,被寒冬摧残的超过半数,它们被造成的变化也很残酷。然而从此弱小的变得坚强,空虚的变得充实,水分多的变得干燥,都在内部收敛保留了精华,各自成熟。深山中的树木,上触摸青天白云,下荫庇众人,没有不萧瑟的,何况所谓蒹葭呢?然而工匠们拿着斧头在林中巡视,一下子把它们全部砍伐回来,来充当栋梁、桷代、轮舆、辐,粗大的、细小的,坚硬的、柔弱的,没有不各尽其用的,这就是
使之摧损反而令其有益,使之失败反而令其成功,虐待它反而令其快乐啊!
我有个叫秦少章的朋友,从我做太学官时,就把他的文章交给我看,愁苦地告诉我说:“只因为家境贫寒,奉大人之命而勉强写作一些应试科举的文章。”从前率性坦直写作诗歌古文,大多清丽奇伟,优于应试之文百倍。元祐六年科举及第,任临安主簿。应试之人金榜高中只管稍稍开怀畅快,可是少章每次见到我总是郁郁不乐。我问其中的缘故,少章说:“我是世间一不合群的读书人,性情不喜爱的事不去做,言语不合的人不相交往,饮食起居、日常行为,不能勉强顺随他人。现在一旦做官,完全丧失自我来顺应外物,稍一骄傲,祸患随即降临。从前自己被父母资养,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从今以后,就像被油漆浸染后寻求解除。”我宽慰他说:“你从前的日子,好似是春夏时的草木。今天使你困顿的,好似是蒹葭上的霜露。大凡人的性情只追求安逸,不过安逸是天下的大患,迁变羁旅是宝贵的,重耳(如果)不在外漂泊十九年,就不能回到晋国成就霸业,伍子胥不逃亡离开楚国,就不能攻入楚国国都郢城。这二人,当他们羁旅困顿忧患的时候,暗地里弥补了他不足的知识,增进了不具备的能力,不像只在听和说上学到的肤浅知识。如今你思考以前的所作所为,大概值得悔恨的很多,但增加的知识学问更多。再返身处世,就纵行于天下没有值得惧怕的了。能推让食物给他人的人,是曾经受过饥饿的人;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如果畏惧饥寒厌恶步行,就将会有苟且获取的思想,造成的危害不就已经很多了吗!固此临霜而不凋谢,是植物的灾难;安逸享乐终身,不是人类的福祉啊!”
PAGE
-
11
-送李愿归盘谷序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旗旄(máo)
遁藏(dùn
cánɡ)
轻裾(jū)
才畯满前(jùn)
B.便体(biàn)
黜陟(chù
zhì)
刑辟(bì)
濯清泉(zhuó)
C.嗫嚅(niè)
趑趄(zī
jū)
黛绿(dài)
含辛茹苦(rú)
D.侥幸(jiǎo)
徜徉(chánɡ
yánɡ)
鲜少(xiǎn)
膏车秣马(mò)
解析:选B。便体(pián)。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谷也,宅幽而势阻
宅:居,地理位置
B.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
畯:通“俊”,才智出众
C.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濯:洗
D.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
便:方便
解析:选D。便:轻便、轻盈。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②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B.①濯清泉以自洁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①伺候于公卿之门
②能谤讥于市朝
D.①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解析:选D。A项,都是用在主谓之间;B项,都是表目的,来;C项,都是介词,在;D项,语气词;代词。
4.以下各项全都属于李愿隐居盘谷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宅幽而势阻
②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
③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④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⑤触刑辟而诛戮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答案:选C。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介绍盘谷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又以其名字的由来吸引“我”的朋友李愿居住在这里,而完成了文章第一段的叙述。
B.本文的主体段落作者以李愿之口描绘了三类人:一是声势显赫、穷奢极欲的达官贵人;二是投机钻营、趋炎附势的人;三是怀才不遇、归隐山林的人。
C.文章末段写作者韩愈听了李愿的话后,由此生发,并用歌唱的形式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
D.全文属于亲友别离、赠言规勉类的赠序,结构谨严,浑然一体,语言风格与《师说》相同。作者是在朴实的叙述中完成全文的说理的。
解析:选D。本文语言风格瑰丽而刚健,与《师说》大不相同。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殃;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则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飘轻裾,翳长袖
翳:遮蔽,掩映
B.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怜:爱怜
C.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陟:流放
D.膏吾车兮秣吾马
膏:加油使润滑
解析:选C。陟:升迁。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升高而望远
②是岁十月之望
③车服不维
④维子之宫
A.两个“望”字相同,两个“维”字也相同
B.两个“望”字相同,两个“维”字不同
C.两个“望”字不同,两个“维”字相同
D.两个“望”字不同,两个“维”字也不同
解析:选D。①望:眺望。②望:阴历每月十五日。③维:维系,羁绊。④维: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愿所说的话描述了三种人:“遇知于天子”者、“不遇于时”者、“伺候于公卿”者。作者借李愿之口,对这三种人均持批判态度。
B.本文精彩处在于把当时官场的得意者和钻营者刻画得淋漓尽致,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
C.作者极力赞美李愿的观点,称道隐居的乐趣,甚至表示自己也要去做隐士,其实是作者当时与李愿一样“不遇于时”。
D.本文用李愿自己的话描写世上的三种人,赞李愿为正直的“不遇于时”的大丈夫;再用歌的形式,衬托李愿甘于恬淡。全文如清代刘大櫆所说的洋洋洒洒,藏蓄不露。
解析:选A。作者对于“不遇于时”者,无批判态度。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译文:
(2)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译文:
答案:(1)才华出众的人聚集在他们面前,谈古说今,赞扬他们的美德,听着顺耳而不感到厌烦。
(2)给我的车轴抹上油啊,喂好我的马,跟随先生你去盘谷啊,让我一辈子在那儿安闲自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张 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代、轮舆、辐,巨细强弱,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祸悔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落下,飘散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解析:选A。“季”,农历一季中的第三个月。季秋,秋季的第三个月。一季的三个月分为孟、仲、季。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A项,第一个“其”作代词,代“它”“它们”;第二个“其”作语气词,表示期望,祈使,作“当”“可”“还是”讲。B项,第一个“于”为介词,比;第二个“于”为介词,对于。C项,两个“以”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而”,也可不译。D项,第一个“者”为代词,表示“……的人”;第二个“者”为语气助词,表示提示和停顿,与后文“也”构成判断。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解析:选C。并非“无暇顾及自己”,而是为官后丧失了自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译文:
(2)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译文: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译文:
答案:(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
(3)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参考译文:
《诗》不是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吗?物体不经受改造变化,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三秋之时,天地开始变得萧瑟,寒冷的气息将要到来。正在这时,天地之间,所有的植物经受了春夏雨露的滋润,色彩浓烈饱满,枝繁叶茂。等到浓霜夜晚降临,早晨起来看它们,像战败的军队,卷起旗帜丢弃战鼓,捂着伤口奔逃,将士惊吓得面无人色,哪里只是如此而已。在这个时候,天地萧瑟而成为冬天,被寒冬摧残的超过半数,它们被造成的变化也很残酷。然而从此弱小的变得坚强,空虚的变得充实,水分多的变得干燥,都在内部收敛保留了精华,各自成熟。深山中的树木,上触摸青天白云,下荫庇众人,没有不萧瑟的,何况所谓蒹葭呢?然而工匠们拿着斧头在林中巡视,一下子把它们全部砍伐回来,来充当栋梁、桷代、轮舆、辐,粗大的、细小的,坚硬的、柔弱的,没有不各尽其用的,这就是使之摧损反而令其有益,使之失败反而令其成功,虐待它反而令其快乐啊!
我有个叫秦少章的朋友,从我做太学官时,就把他的文章交给我看,愁苦地告诉我说:“只因为家境贫寒,奉大人之命而勉强写作一些应试科举的文章。”从前率性坦直写作诗歌古文,大多清丽奇伟,优于应试之文百倍。元祐六年科举及第,任临安主簿。应试之人金榜高中只管稍稍开怀畅快,可是少章每次见到我总是郁郁不乐。我问其中的缘故,少章说:“我是世间一不合群的读书人,性情不喜爱的事不去做,言语不合的人不相交往,饮食起居、日常行为,不能勉强顺随他人。现在一旦做官,完全丧失自我来顺应外物,稍一骄傲,祸患随即降临。从前自己被父母资养,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从今以后,就像被油漆浸染后寻求解除。”我宽慰他说:“你从前的日子,好似是春夏时的草木。今天使你困顿的,好似是蒹葭上的霜露。大凡人的性情只追求安逸,不过安逸是天下的大患,迁变羁旅是宝贵的,重耳(如果)不在外漂泊十九年,就不能回到晋国成就霸业,伍子胥不逃亡离开楚国,就不能攻入楚国国都郢城。这二人,当他们羁旅困顿忧患的时候,暗地里弥补了他不足的知识,增进了不具备的能力,不像只在听和说上学到的肤浅知识。如今你思考以前的所作所为,大概值得悔恨的很多,但增加的知识学问更多。再返身处世,就纵行于天下没有值得惧怕的了。能推让食物给他人的人,是曾经受过饥饿的人;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如果畏惧饥寒厌恶步行,就将会有苟且获取的思想,造成的危害不就已经很多了吗!固此临霜而不凋谢,是植物的灾难;安逸享乐终身,不是人类的福祉啊!”
PAGE
-
6
-(共21张PPT)
专题六
赠序
邪,同“耶”,语气词,
表疑问,吗
动词,推荐,贡举
动词,举起,抬起
副词,全
动词,
告诉
动词,道歉
动词,推辞
动词,凋落
代词,哪里
形容词,罪恶,不良行为
动词,讨厌,不喜欢
介词,由于
介词,依靠,凭借
介词,趁着
动词,沿袭
名词,原因
动词,遇合,指得到君主的
信任
动词,相遇
动词,接触,感触
动词,对,对待
遇合,指得到君主的信任。
告诉。
同情怜惜。
状语后置句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c高考资源同网你身边的高专象
考资源网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书海集萃
SHU
HAIJI
CU
基础落实
JI
CHU
LUO
SH
文本探究
WEN
BEN
TAN
JU第2课 送董邵南序
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晚春》
2.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
3.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郁郁(yù) 兹(zī)土
矧(shěn)
恶(wū)知
邪(yé)
感慨(kǎi)
2.通假字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邪,同“耶”,语气词,表疑问,吗
3.一词多义
(1)举
(2)谢
(3)恶
(4)因
(5)遇
4.古今异义
①夫以子之不遇时
古义:遇合,指得到君主的信任。
今义:遇见,碰到。
②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古义:告诉。
今义:感激,感谢。
③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古义:同情怜惜。
今义:因重视而不糟蹋;疼爱。
5.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句
①连不得志于有司(状语“于有司”后置)
②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状语“于其市”后置)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一《原毁》”
2.写作背景
据史书记载,唐贞元年间,“仕途道塞,奏请难行”,而藩镇又“竞引豪杰为主谋”,因此许多不得志的士人相继去投奔藩镇,使得藩镇势力日益恣横。韩愈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统治者能广招贤才。但面对事实,他经常感到失望。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怀抱杰出才能,但几次赴长安应试都落榜。为了谋求出路,他将投奔河北藩镇。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去为不臣于朝廷的割据者效力,但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且无力解决他的政治出路,故写此赠序。
3.相关知识
董生欲投身藩镇,藩镇如何能延揽人才?探究唐代藩镇的形式及其对唐王朝的影响。
(1)唐代藩镇的形成与影响
《新唐书·藩镇魏博传序》中“唐安史之乱,降将受封于幽州、成德、魏博,号为河北三镇,其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朝廷,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加锯其颈,利怵逆污,遂使其人自视由羌、狄然。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此河北三镇具有制御契丹边乱的积极作用,唐王朝借助其力,而使之趁机割地自立,不受王教,使得北方在经济和文教上急激倒退,有志之士,纷纷离开故土。
(2)韩愈初期任职藩镇的处境
唐代进士擢第后,想在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必须通过吏部考试,否则只好到藩镇,做幕府僚属。韩愈接连三次吏部考试不第,直至贞元十二年(时二十九岁)受汴州刺史宣武节度使董晋辟举,出任汴州观察推官(掌刑狱)。后董晋亡,汴州乱,投靠徐州刺史徐泗节度使张建封,两人以文章相赏,但性格不合,所见各异,发生争执。此时期,为韩愈一生历宦最不得志之时,因非朝廷命官,俸禄不丰,且处处得看藩镇之长脸色,由从仕诗句可知其心:居闲食不足,从仕力难任。两事皆害性,一生恒苦心。黄昏归私室,惆怅起叹音。弃置人间世,古来非独今。
一、结构图解
二、内容研读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深婉,意在言外”的劝谏方法。
[明确] 韩愈对董生个人的处境是十分同情的。所以从与董生的私人关系来考虑,作者希望董生在这次远游之后能找到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希望他“有合”,即遇上知音而不致长期投闲置散,埋没于当世。可是,作者也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即董生到了河北也未必就能受到礼遇和重用。因为那些军阀藩镇主要是为了扩展势力,掠夺土地,搜刮民财,对抗朝廷,而不是励精图治,效命国家,延揽和珍惜人才。相反,在燕赵之地难道就没有人才被埋没吗?何况韩愈的主导思想本来就是一贯强调唐王朝应当尽早收回被藩镇割据的土地和恢复对那些“独立王国”的统治权。因此他在董邵南河北之行这件事上,心情是十分矛盾的。他必须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告诉董邵南,可又不便直说,不能在为朋友送行的文章里写进阻止朋友成行的内容。那么,他只有用深微曲折、含蓄委婉的笔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2.韩愈为什么委托董邵南“吊望诸君之墓”?
[明确] (1)借乐毅的经历宽慰董邵南,说明政治上失意的人古已有之,对于“不得志”不要太在意。(2)借乐毅在赵受封一事暗示董邵南,有才能的人终会有用武之地。
3.分析本文中出现的“士不遇”的问题,并从历史上举例来说明。
[明确] “士不遇”是中国文人心中最深沉的痛楚,本文韩愈和董邵南皆有郁郁不得志、求仕无成的遭遇,董生选择另投他主的做法,虽是现实考虑,仍不失为积极态度。如:孔子周游列国不遇而归,转移目标,以教育为志。苏轼“乌台诗案”后连遭贬谪,却有随遇而安、无往而不乐的旷达超然。以上属积极态度。又如:屈原忠而受谤,著书《离骚》,投汨罗江,以死明志。徒留“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遗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恬淡自适。以上属消极态度。
4.找出文章中和“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这个句子相呼应的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明确] 与“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相呼应的内容是“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作者借原燕国大将乐毅被迫逃到赵国的故事,目的是来暗示董生,要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委托董生到燕、赵街市上去看看还有没有“屠狗者”,如果有的话就告诉他“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即劝其入朝廷效忠。意在委婉地劝说董生不要去河北,要做忠臣义士,效力朝廷。从而达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
三、主旨归纳
董邵南因屡考进士不中,拟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故作此序赠送给他。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又劝他不要去为割据的藩镇做不义之事,明确表示有才能的人应该出来为朝廷效力,不应归顺藩镇。
四、写法鉴赏
1.文章第一句话“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起到了统摄全文的作用,是本文立论的根据。
2.本文主要运用“古”“今”对比的手法。一是“古称”的燕赵之士和现在的燕赵之士对比;二是古代的忠臣之士效力朝廷与董邵南欲投奔割据势力相对比。在对比中彰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本文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名送实留,含蓄委婉。首段先说此行一定“有合”,其实是反话,是陪笔。次段指出古今风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但作者不明说,这样主旨就委婉显露。末段作者借用乐毅等人之事,暗示董生虽生不逢时,但应当效法古代的忠臣义士,效力朝廷。全文措辞委婉,意在言外,虽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
一、基础过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吾知其必有合也 ______________
(2)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______________
(3)可以出而仕矣
______________
(4)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所遇合。(2)凭吊,告慰死者。(3)做官。
(4)随着。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郁郁适兹土
B.彼且奚适也
C.始适还家门
D.适莽苍者,三餐而返
解析:选C。C项,为女子出嫁。其他都是“往、到”。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A.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B.余既为此志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为我谢曰
解析:选D。例句与D项都是“替”。A.做;B.写;C.语气助词。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B.吾因子有所感矣
因利乘便
C.可以出而仕矣
而观于其市
D.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解析:选A。A.都是助词“的”,B.因为/凭借,C.表顺承/表并列,D.然而/副词,乃。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董生举进士 ________________
(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推荐,贡举。(2)仰慕仁义并勉力实行。
6.下列对原文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了“古”与“今”对比的写法。
B.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董邵南怀才不遇的同情。
C.本序是为送别而写的。
D.作者坚信董邵南到河北后一定会做大官。
解析:选D。作者不赞成董邵南去河北。
7.对本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两次出现“董生勉乎哉”,语气和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
B.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合”,这表面上是赞扬他,其实是为了先扬后抑,他与藩镇“合”只能说明他丧失了仁义。
C.“为我吊望诸君之墓”一句是提醒董生应当处理好与唐王朝的关系。
D.文章寥寥一百多字,层层转折,意在言外,词简而意丰,文短而气长,确是千古传颂的名篇。
解析:选A。前后并不一样,前一句是安慰勉励之辞,后一句是惋惜遗憾之辞。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译文:
(2)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译文:
答案:(1)然而我曾听说过社会风气习俗是随着教化而转变的,我哪里知道那边现在的社会风俗和古代所说的没有差异呢?
(2)我因此深有感触,请你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的坟墓。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推毂贤德,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两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解析:选C。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侍班,指古代臣子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
C.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一般借指较轻的罪行。
D.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解析:选C。C项表述错误,只有重犯如叛逆、大盗、杀人等才会戴此重刑刑具,一般的轻犯好比如今违反治安条例的只会选择其一,所以三木借指重刑、重罪。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智路过三原,拜见辞官返乡的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邹智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其中二人被罢免。
C.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投,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也因此犯罪,被捕入狱。
解析:选D。D项,“因此犯罪”错,他并没有犯罪,是被人构陷。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推毂贤德,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
译文:
(2)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
译文:
答案:(1)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请皇帝选贤任能,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2)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
PAGE
-
9
-送董邵南序
一、基础过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吾知其必有合也
______________
(2)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______________
(3)可以出而仕矣
______________
(4)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所遇合。(2)凭吊,告慰死者。(3)做官。
(4)随着。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郁郁适兹土
B.彼且奚适也
C.始适还家门
D.适莽苍者,三餐而返
解析:选C。C项,为女子出嫁。其他都是“往、到”。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A.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B.余既为此志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为我谢曰
解析:选D。例句与D项都是“替”。A.做;B.写;C.语气助词。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B.吾因子有所感矣
因利乘便
C.可以出而仕矣
而观于其市
D.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解析:选A。A.都是助词“的”,B.因为/凭借,C.表顺承/表并列,D.然而/副词,乃。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董生举进士
________________
(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推荐,贡举。(2)仰慕仁义并勉力实行。
6.下列对原文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了“古”与“今”对比的写法。
B.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董邵南怀才不遇的同情。
C.本序是为送别而写的。
D.作者坚信董邵南到河北后一定会做大官。
解析:选D。作者不赞成董邵南去河北。
7.对本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两次出现“董生勉乎哉”,语气和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
B.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合”,这表面上是赞扬他,其实是为了先扬后抑,他与藩镇“合”只能说明他丧失了仁义。
C.“为我吊望诸君之墓”一句是提醒董生应当处理好与唐王朝的关系。
D.文章寥寥一百多字,层层转折,意在言外,词简而意丰,文短而气长,确是千古传颂的名篇。
解析:选A。前后并不一样,前一句是安慰勉励之辞,后一句是惋惜遗憾之辞。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译文:
(2)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译文:
答案:(1)然而我曾听说过社会风气习俗是随着教化而转变的,我哪里知道那边现在的社会风俗和古代所说的没有差异呢?
(2)我因此深有感触,请你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的坟墓。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推毂贤德,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两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解析:选C。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侍班,指古代臣子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
C.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一般借指较轻的罪行。
D.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解析:选C。C项表述错误,只有重犯如叛逆、大盗、杀人等才会戴此重刑刑具,一般的轻犯好比如今违反治安条例的只会选择其一,所以三木借指重刑、重罪。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智路过三原,拜见辞官返乡的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邹智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其中二人被罢免。
C.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投,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也因此犯罪,被捕入狱。
解析:选D。D项,“因此犯罪”错,他并没有犯罪,是被人构陷。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推毂贤德,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
译文:
(2)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
译文:
答案:(1)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请皇帝选贤任能,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2)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
PAGE
-
4
-(共16张PPT)
专题六
赠序
动词,遗失
动词,抛弃
名词,前人遗留下来的
动词,给予,赠送
动词,担心
名词,忧患,灾难
名词,毛病
动词,得……病
副词,确实,实在
名词,真心,诚心
连词,如果,表假设
连词,假使
动词,让
动词,善于
形容词,好,好的
动词,相信
形容词,诚实
动词,信任
名词,信用
副词,固然,诚然
副词,当然,自然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受辱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极力探究
形容用作动词,看到尽头
科举考试中同登科第。
奔放纵横。
把它作为。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省略句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c高考资源同网你身边的高专象
考资源网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书海集萃
SHU
HAIJI
CU
基础落实
JI
CHU
LUO
SH
文本探究
WEN
BEN
TAN
JU黎安二生序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赠予)
B.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赞)
C.辱以顾余(侮辱)
D.患为笑于里之人(担心)
解析:选C。谦词。
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其才力之放纵
B.余之同年友也
C.请予言以为赠
D.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解析:选D。A.古义:奔放纵横。今义:纵容,不加约束。B.古义:科举考试中同登科第。今义:同一年;同岁。C.古义:把它作为。今义:认为。D.认为。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穷尽事理
B.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C.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可烧而走也
解析:选A。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余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吾其还也
B.孰有甚于予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C.特以文不近俗
虽董之以严刑
D.则于是焉
复驾言兮焉求
解析:选A。A.副词,还是;B.语气词,呢/介词,在;C.连词,因为/介词,用;D.语气助词/疑问代词,什么。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才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诚闳壮隽伟
诚:确实
B.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迂阔:不切实际
C.特以文不近俗
特:特别
D.孰有甚于予乎
甚:严重
解析:选C。特:只是。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A.孰有甚于予
B.既得之于心矣
C.然则若余之于生
D.利泽施于人
解析:选B。B项与例句中加点词都是“在”的意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译文:
(2)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译文:
(3)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译文:
答案:(1)黎生、安生真可以说得上是杰出特异的人才,苏轼真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2)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穷困到现在而自己尚且不知道的原因啊。
(3)于是写了这篇序赠给二生,并且拿给苏轼看,认为怎么样呢?
8.下面是对这篇赠序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叙述好友苏轼向他推荐蜀之士黎安二生,不久,二生携文求见,详读二生之文后,作者觉得黎安二生堪称“魁奇特起”之士。第2段叙述黎生将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请求作者为他们“解惑于里人”。
B.第3、4段为议论,就黎生所谓里之人笑其迂阔,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而发。作者明确指出自己的“迂阔”在于信古志道,不与世俗同流,不怕世人讥笑,并希望二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这实际上是在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C.这篇文章的“文眼”是“迂阔”二字。从行文上看,全文紧紧围绕“迂阔”二字来写;文章议论的唯一中心,也在于“迂阔”二字;文章的主旨,也是为了表达对于世人所讥笑的这种“迂阔”,作者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此文本来就是为自己不合世俗、怀才不遇而写的,作者针对“迂阔”二字抒发议论,咄咄逼人,把自己心中郁积的不平和愤懑一泻无余,与韩愈、苏轼那些痛快淋漓、气势不凡的古文有相似之处。
解析:选D。作者针对“迂阔”二字抒发议论,是一唱三叹、抑扬吞吐,而不是咄咄逼人、一泻无余。并且此文远不及苏轼、韩愈的古文那样痛快淋漓、气势不凡,有一种含蓄优雅的风韵,与欧阳修的文章有相似之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秋湖①觞芰图序
(清)曾燠
去年此日,湖水入图;闰月今秋,莲花展节。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芰荷深浅,不减于昔游;朋友合离,已殊于前度。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于时,晓凉犹嫩,残暑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老僧来迎,群贤毕至。则由慧因寺前发棹也。
俄而锦缆徐牵,彩虹乍落。桥亭暂过,天水忽空。入香海之慈云②,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于是过莲性之寺,沿筱园之堤,厥有层楼,颇宜高咏。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筩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将返山阴之棹,复回曲院之风。别港渺以通幽,清磬悠然在水。一庵半掩,千树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则归途访桃花庵也。
嗟乎!何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嘉宾,容拙吏。谓非厚幸,宜得纪传。爰有董、巨山水之家,徐、黄丹青之手③。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其图慧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其图净香园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尊也。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各有诗,是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
【注】 ①秋湖:江苏扬州的瘦西湖。当时作者担任两淮盐运史,在扬州设立题襟馆,与宾客饮酒赋诗为乐。因在闰六月游瘦西湖,故称其为“秋湖”。②香海之慈云:指香海慈云,它是位于瘦西湖湖中小金山上的一个私家园林,也是古代扬州二十四景之一。③“董”“巨”“徐”“黄”分别指董源、巨然、徐熙、黄筌,他们都是南唐至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筩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B.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筩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C.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筩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D.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筩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解析:选D。根据语境和陈述对象来停顿。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闰月:特指汉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汉历年的矛盾,防止汉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古代曾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
B.棹:指长的船桨。“木”与“卓”联合起来表示“撑杆”,这里单指船。
C.山阴:山北水南谓之阴。这里指山坡背阴的一面,即山的北侧。
D.庵:特指古代女性带发修行者居住的寺庙。如《红楼梦》中妙玉居于大观园中栊翠庵。
解析:选D。“庵”指古代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而非特指带发修行的女性居住的寺庙。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这篇给诗集作的序文中,采用了大量骈散结合的句式,抒写了文人墨客游山玩水的乐趣,颇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意蕴。
B.本文不但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们游览瘦西湖主要景点的过程,而且交代了《秋湖觞芰图》中每幅作品的创作背景。
C.本文不仅行文有序,而且描写生动,议论精当,语言朗朗上口,有一种音韵之美。
D.本文虽然只是简要叙述与文人墨客一起闲游瘦西湖、作画吟诗的情形,但也蕴含着对当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赞美。
解析:选A。本文不是一篇“给诗集作的序文”,而是给《秋湖觞芰图》作的序文。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
译文:
(2)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第(1)句的关键点是“堤曲”“倏”和状语后置句式;第(2)句的关键点是“胜”“千秋”。
答案:(1)游船预先停靠在堤边拐弯的地方,寺庙里的钟声忽然在城北敲响。
(2)把游览的地方分开让他们各画一幅美景图,这些图合起来看都各具特色。
PAGE
-
5
-第3课
赠黎安二生序
1.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赠黎安二生序》
2.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才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赠黎安二生序》
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陆游《文章》
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5.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遗(wèi)余 闳(hóng)壮
隽(jùn)伟
庸(yōng)讵(jù)
2.一词多义
(1)遗
(2)患
(3)诚
(4)使
(5)善
(6)信
(7)固
3.词类活用
①辱以顾余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受辱
②穷尽事理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极力探究
③若不可极者也 形容用作动词,看到尽头
4.古今异义
①余之同年友也
古义:科举考试中同登科第。
今义:同一年;同岁。
②而其才力之放纵
古义:奔放纵横。
今义:纵容,不加约束。
③请予言以为赠
古义:把它作为。
今义:认为。
5.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句
以为何如也(宾语“何”前置)
(2)被动句
患为笑于里之人(“为”表被动)
(3)省略句
遂书以赠(于)二生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三《越州赵公救灾记》”
2.写作背景
本文作者曾巩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在五代至宋初占文坛统治地位的是华而不实的俗文。欧阳修、曾巩、苏轼力主学习古文,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曾巩写此文目的就是结合自己的体会,阐明自己的古文理论主张。
一、结构图解
二、内容研读
1.分析作者“我”与黎生的“迂阔”的区别。
[明确] “我”的迂阔比黎生更为严重。“我”本人只知道相信古人、行古文,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以至于我穷困到现在。而黎生的“迂阔”只是文章同世俗有距离,能行古文。另外,作者不怕因“迂阔”被众人讥笑,而黎生则较留意“里人”的眼光。
2.简析本文中作者阐述的文学主张。
[明确] 在文中,作者先对黎安二生的文章大加赞赏,因为他们能不迎合世俗的眼光,坚持行古文。接着由黎生将远行,求言以“解惑于里人”一事,引发作者的议论:首先从“迂阔”二字开始,结合自己的体会娓娓而谈,循循善诱。把自己的“迂阔”和黎生的“迂阔”作比较,提出作文要立志于道,不取悦于世俗,不要怕被讥笑的重要主张,勉励黎安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华而不实的俗文。
三、主旨归纳
本文从“迂阔”二字生发议论,结合体会提出了作文章要立志于道,不取悦于世俗,不要怕被讥笑。勉励黎安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四、写法鉴赏
1.曾巩之文“虽质朴少文,但纵横开合,有摇曳之姿”。黎安二生因乡人讥其“迂阔”,请求曾巩为之辩驳。文章实际上是要反击世俗对古文运动的诬蔑,但作者没有正面驳斥,却扣住“迂阔”二字,作了三层转折:自己亦“迂阔”;“迂阔”比二生更甚;“迂阔”之“善”与“不善”,吞吐抑扬中透出勃郁之气。
2.本文语言言简意深,严中带婉,全文娓娓叙来,如话家常,不拖泥带水,但却深刻地暗示了黎安二生学文应信古志道,不可合世同俗,违古离道。结尾“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给人留有余地,委婉,易于他人接受。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赠予)
B.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赞)
C.辱以顾余(侮辱)
D.患为笑于里之人(担心)
解析:选C。谦词。
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其才力之放纵
B.余之同年友也
C.请予言以为赠
D.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解析:选D。A.古义:奔放纵横。今义:纵容,不加约束。B.古义:科举考试中同登科第。今义:同一年;同岁。C.古义:把它作为。今义:认为。D.认为。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穷尽事理
B.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C.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可烧而走也
解析:选A。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余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吾其还也
B.孰有甚于予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C.特以文不近俗
虽董之以严刑
D.则于是焉
复驾言兮焉求
解析:选A。A.副词,还是;B.语气词,呢/介词,在;C.连词,因为/介词,用;D.语气助词/疑问代词,什么。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才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诚闳壮隽伟
诚:确实
B.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迂阔:不切实际
C.特以文不近俗
特:特别
D.孰有甚于予乎
甚:严重
解析:选C。特:只是。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A.孰有甚于予
B.既得之于心矣
C.然则若余之于生
D.利泽施于人
解析:选B。B项与例句中加点词都是“在”的意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译文:
(2)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译文:
(3)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译文:
答案:(1)黎生、安生真可以说得上是杰出特异的人才,苏轼真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2)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穷困到现在而自己尚且不知道的原因啊。
(3)于是写了这篇序赠给二生,并且拿给苏轼看,认为怎么样呢?
8.下面是对这篇赠序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叙述好友苏轼向他推荐蜀之士黎安二生,不久,二生携文求见,详读二生之文后,作者觉得黎安二生堪称“魁奇特起”之士。第2段叙述黎生将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请求作者为他们“解惑于里人”。
B.第3、4段为议论,就黎生所谓里之人笑其迂阔,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而发。作者明确指出自己的“迂阔”在于信古志道,不与世俗同流,不怕世人讥笑,并希望二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这实际上是在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C.这篇文章的“文眼”是“迂阔”二字。从行文上看,全文紧紧围绕“迂阔”二字来写;文章议论的唯一中心,也在于“迂阔”二字;文章的主旨,也是为了表达对于世人所讥笑的这种“迂阔”,作者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此文本来就是为自己不合世俗、怀才不遇而写的,作者针对“迂阔”二字抒发议论,咄咄逼人,把自己心中郁积的不平和愤懑一泻无余,与韩愈、苏轼那些痛快淋漓、气势不凡的古文有相似之处。
解析:选D。作者针对“迂阔”二字抒发议论,是一唱三叹、抑扬吞吐,而不是咄咄逼人、一泻无余。并且此文远不及苏轼、韩愈的古文那样痛快淋漓、气势不凡,有一种含蓄优雅的风韵,与欧阳修的文章有相似之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秋湖①觞芰图序
(清)曾燠
去年此日,湖水入图;闰月今秋,莲花展节。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芰荷深浅,不减于昔游;朋友合离,已殊于前度。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于时,晓凉犹嫩,残暑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老僧来迎,群贤毕至。则由慧因寺前发棹也。
俄而锦缆徐牵,彩虹乍落。桥亭暂过,天水忽空。入香海之慈云②,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于是过莲性之寺,沿筱园之堤,厥有层楼,颇宜高咏。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筩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将返山阴之棹,复回曲院之风。别港渺以通幽,清磬悠然在水。一庵半掩,千树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则归途访桃花庵也。
嗟乎!何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嘉宾,容拙吏。谓非厚幸,宜得纪传。爰有董、巨山水之家,徐、黄丹青之手③。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其图慧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其图净香园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尊也。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各有诗,是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
【注】 ①秋湖:江苏扬州的瘦西湖。当时作者担任两淮盐运史,在扬州设立题襟馆,与宾客饮酒赋诗为乐。因在闰六月游瘦西湖,故称其为“秋湖”。②香海之慈云:指香海慈云,它是位于瘦西湖湖中小金山上的一个私家园林,也是古代扬州二十四景之一。③“董”“巨”“徐”“黄”分别指董源、巨然、徐熙、黄筌,他们都是南唐至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筩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B.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筩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C.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筩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D.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筩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解析:选D。根据语境和陈述对象来停顿。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闰月:特指汉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汉历年的矛盾,防止汉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古代曾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
B.棹:指长的船桨。“木”与“卓”联合起来表示“撑杆”,这里单指船。
C.山阴:山北水南谓之阴。这里指山坡背阴的一面,即山的北侧。
D.庵:特指古代女性带发修行者居住的寺庙。如《红楼梦》中妙玉居于大观园中栊翠庵。
解析:选D。“庵”指古代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而非特指带发修行的女性居住的寺庙。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这篇给诗集作的序文中,采用了大量骈散结合的句式,抒写了文人墨客游山玩水的乐趣,颇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意蕴。
B.本文不但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们游览瘦西湖主要景点的过程,而且交代了《秋湖觞芰图》中每幅作品的创作背景。
C.本文不仅行文有序,而且描写生动,议论精当,语言朗朗上口,有一种音韵之美。
D.本文虽然只是简要叙述与文人墨客一起闲游瘦西湖、作画吟诗的情形,但也蕴含着对当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赞美。
解析:选A。本文不是一篇“给诗集作的序文”,而是给《秋湖觞芰图》作的序文。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
译文:
(2)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第(1)句的关键点是“堤曲”“倏”和状语后置句式;第(2)句的关键点是“胜”“千秋”。
答案:(1)游船预先停靠在堤边拐弯的地方,寺庙里的钟声忽然在城北敲响。
(2)把游览的地方分开让他们各画一幅美景图,这些图合起来看都各具特色。
PAGE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