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杂记课件学案训练(打包9套)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杂记课件学案训练(打包9套)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2 23:03:45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专题三
杂记
专题三
杂记
专题三
杂记
刬,同“铲”,铲除
动词,治理,管理
形容词,治理得好,太平
动词,才
动词,开始
动词,看
动词,探望,拜访
动词,关心,
照顾
动词,查索
介词,按照
动词,止住
动词,巡视
形容词,简略,简单
动词,选拔
形容词,幸运
动词,希望
动词,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动词,宠爱
动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
感到幸运的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假设
由于这样
从这
在这时
名词作状语,每天
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
名词作动词,命名
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甘甜
动词作名词,活的,死的
以……为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第二年。
原因。
静静地。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c高考资源同网你身边的高专象
考资源网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专题
ZHUAN
TI
SAN
杂记
书海集萃
SHU
HAIJI
CU
基础落实
JI
CHU
LUO
SH
文本探究
WEN
BEN
TAN
JU丰乐亭记
[专题概说]
本专题共有四篇文章。《丰乐亭记》歌颂了宋王朝统一中国,结束战乱,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木假山记》表现苏氏父子凛然不屈、岌然不阿的风骨;《越州赵公救灾记》展示了赵抃的品德;《黄州快哉亭记》反映了苏辙的旷达胸怀及牢骚与不平。
《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是写于同一时期的散文名篇,体现了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人生感慨,寄托人生理想,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富于变化,涉笔成趣的特色。《木假山记》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叙述与议论高度结合,全文一唱三叹,迂回曲折,环环相扣,笔力雄健,感慨深沉,颇耐玩味,是作者“远能见之近”“小能使之著”风格的典型体现。《越州赵公救灾记》以史家笔法,井然有序地记述赵抃救灾的全过程,叙述事件有详有略,笔端含情,人因事见,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品德,展现了曾巩散文“纡徐曲折”的特点。《黄州快哉亭记》紧紧围绕“快哉”二字展开,写景部分以情驭景,将“快哉”之情,渗入处处之景,议论部分作正、反推理,作者的赞赏慰勉之情,尽注于字里行间,体现了苏辙文章含蓄温厚、善于“一波三折”的风格。
第1课 
丰乐亭记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醉翁亭记》
3.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秋声赋》
4.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秋声赋》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窈(yǎo)然   恃(shì)   商贾(gǔ)
滃(wěng)然
畎(quǎn)亩
刬(chǎn)
涵煦(xù)
滁(chú)
2.通假字
刬削消磨 刬,同“铲”,铲除
3.一词多义
(1)治
(2)始
(3)顾
(4)按
(5)简
(6)幸
(7)而
(8)于是
4.词类活用
①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名词作状语,每天
②圣人出而四海一 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
③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词作动词,命名
④以乐生送死 动词作名词,活的,死的
⑤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乐
⑥始饮滁水而甘 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甘甜
5.古今异义
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夏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②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古义: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古义:静静地。
今义:冷漠的样子。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也,表判断)
②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也,表判断)
③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矣,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①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状语“于州南百步之近”后置)
②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状语“于清流山下”“于滁东门之外”后置)
③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状语“于山谷之间”后置)
(3)省略句
因为(之)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一《朋党论》”
2.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所谓“庆历新政”,仅经过一年多时间,就在庆历五年春宣告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欧阳修因上疏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贬于滁州。滁州五代时为争战之地,深受破坏,经过宋初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已初步恢复元气。滁州西南琅玡山为游览胜地,欧阳修政事之暇,颇喜寻幽访胜,辟地筑亭。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思想。
3.相关知识
(1)文体知识
“杂记”,古代的一种记叙类文体,记人物、记亭台名胜、记游山水等,皆属于“记”的范围。明代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称“大抵‘记’者,盖所以备不忘”,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杂记的功能。因为所记事物具体可感,此类文章中多有记叙周详、描写细致的佳作。
(2)关于丰乐亭的传说:丰乐亭建于丰山北麓的幽谷中,是丰山风景最佳之处,距滁州城约一千米。关于丰乐亭的兴建,欧阳修在《与韩忠献王书》中说:“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而民间传说却略有不同:据说欧阳修在家中宴客,遣仆人去醉翁亭前酿泉取水沏茶。不意仆人在归途中跌倒,水尽流失,于是就近在丰山取来泉水。欧阳修一尝便知不是酿泉之水,仆人只好以实相告。欧阳修当即偕客去丰山,见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泉名“丰乐泉”,亭名“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欧阳修为此写下了《醉翁亭记》的姐妹篇《丰乐亭记》,同时还写下了诗歌《丰乐亭游春三首》:“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3)关于亭。亭,起初是行人停留宿食的处所。《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秦汉制度,十里一亭,十亭为乡。庾信《哀江南赋》里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亭”是象形字,表示高耸的建筑物,所以《说文解字》曰:“亭有楼,从高省。”亭有“望楼”的意思。人们在地势高峻的亭中可以眺望远方。亭,体积小巧,结构简单,造型别致,可建于任何地方,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元人有两句诗:“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作用。
一、结构图解
丰乐亭记
二、内容研读
1.《丰乐亭记》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后的第二年,古代文人在被贬后往往抒发自己的愤懑,欧阳修与前辈文人有什么不同?
[明确] 范仲淹等实行改革失败,被罢官,欧阳修上书为之鸣不平,被贬官到滁州。到了滁州,欧阳修对于政治风云之险恶似有所悟,自号“醉翁”。但他胸怀旷放,并不嗟怨。他曾告诫别人“勿作戚戚之文”,他自己也切实做到了这一点。身在贬所,没有“不堪之穷愁”,而言山水之乐,这一点确实是前辈文人如韩愈等所未做到的。
2.文章写滁州山水之美,而在第二段开头却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文章写滁州山水之美,尤其写丰乐亭周围景色的美妙,是正面描写,第二段追述滁州历史上的战乱,与现在形成对比,突出现在的滁州经过历史变迁之后的风俗之美、安闲生活,更能烘托出“乐”这种情感,深化主旨。
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一句该如何理解?
[明确] 在这篇散文中,最有深意、最能引起时人和后人共鸣的句子就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也就是说,百姓必须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在丰年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是因为天下和平安定,没有战事,因此应该倍加珍惜。无论哪朝哪代,老百姓最盼望的就是没有战争,国家和平安定,因为这是幸福生活的根源。所以,一定要珍惜这种生活,消除不利于和平安定的负面因素。
4.比较《丰乐亭记》与《醉翁亭记》的主题,并举例说明。
[明确] 两篇文章写的都是“山水之乐,得之心”。《丰乐亭记》中,“乐”是主题;《醉翁亭记》中,“醉”是主题,乐即是醉,醉即是乐。例如《丰乐亭记》中写道:“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水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两者写的都是四时佳景,而且山水之乐,得之心。
三、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滁州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绘赞美,滁州“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的战乱历史的回顾,以及今天人们安乐生活的描绘,揭示了今天安乐生活的可贵。全文以“乐”为主线,写了滁地之乐,滁时之乐,滁人之乐,紧扣一个“乐”字来写,多角度、深层面地写出“丰乐亭”的乐意。启示人们应加倍珍惜“无事之时”,不要忘记皇上的恩德,维护赵宋王朝。
四、写法鉴赏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反复抒发感慨,写得很有感情。继第一段简括全亭风景之后,第二段横插“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一语,叙述历史上滁州的战乱之况,“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然后写了现在“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的现状,并进一步写太平之乐,“地僻而事简”“其俗之安闲”“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通过这种对比,更深刻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掇幽芳而荫乔木掇:
摘取
B.因为本其山川本:
依据
C.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幸:
幸亏
D.涵煦百年之深也涵:
滋润
解析:选C。幸:有幸。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修既治滁之明年夏
B.滁于五代干戈之际
C.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
D.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解析:选B。A项,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B项,“干戈”指“战争”,与今义相同;C项,消除,消灭/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或虚度时间;D项,孤寂的样子/冷漠的样子。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刬削消磨
B.亡何国变,宁南死
C.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D.掇幽芳而荫乔木
解析:选D。A.“刬”同“铲”;B.“亡”同“无”;C.“乡”同“向”。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B.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
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解析:选D。判断句,其余的为状语后置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以下课内文段,回答5~8题。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修尝考其山川____________
(2)圣人出而四海一____________
(3)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____________
(4)盖天下之平久矣____________
答案:(1)考察 (2)统一 (3)只,仅仅 (4)连词,表原因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向之凭恃险阻
②欲求晖、凤就擒之所
B.①圣人出而四海一
②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C.①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D.①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解析:选D。都是连词,表顺承。A.音节助词/助词,的;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C.那/其中的。
7.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豪杰并起而争
B.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
C.圣人出而四海一
D.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解析:选C。一,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
8.翻译下列句子。
(1)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译文:                                    
                                    
(2)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
译文:                                    
                                    
答案:(1)但当年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
(2)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除,有的自行消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①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②衮冕③,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 ①魏国公:韩琦,河南相州人,北宋著名的大臣。②桓圭:古代三公所执玉圭。③衮冕:三公的礼服。
9.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  
穷:不得志,不显贵
B.买臣见弃于其妻
见:看见,发现
C.矜名誉为可薄
薄:轻视,认为可耻
D.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措:放置,治理
解析:选B。见:表被动,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若季子不礼于其嫂
②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B.①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①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①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解析:选B。B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表转折。A.①介词,表被动;②介词,表对象,对、向。C.①连词,表目的;②介词,表原因,因为。D.①表判断,是;②副词,表转折,竟然,反而,却。
11.下列四组句子中,能表现魏国公的远大志向和丰功伟绩的一组是(  )
A.①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
②出入将相,勤劳王家
B.①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禝
②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C.①铭彝鼎而被弦歌
②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
D.①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
②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解析:选B。其余的句子有的是写他人的,有的是作者对其他问题的一些评论。
12.下列对本文的有关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写世人追求富贵,以衣锦还乡为荣,为下文写魏国公作陪衬。
B.文章第三段先写魏国公的身世和经历,然后重点写魏国公的志向和抱负。
C.文章运用对比,态度鲜明;叙事简洁,议论精辟,含蓄隽永。
D.本文对昼锦堂的营建情况和周遭的环境只字未提,目的只是为了更集中地写魏国公。
解析:选D。目的是为了更集中地议论说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译文:                                    
                                    
(2)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译文:                                    
                                    
(3)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
译文:                                    
                                    
答案:(1)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和欺侮他。
(2)只是(追求)恩德遍及百姓,并且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赞美的诗歌传遍四面八方,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流传无穷无尽。
(3)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是能轻易地衡量吗?
PAGE
-
10
-丰乐亭记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掇幽芳而荫乔木
掇:摘取
B.因为本其山川
本:依据
C.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幸:幸亏
D.涵煦百年之深也
涵:滋润
解析:选C。幸:有幸。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修既治滁之明年夏
B.滁于五代干戈之际
C.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
D.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解析:选B。A项,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B项,“干戈”指“战争”,与今义相同;C项,消除,消灭/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或虚度时间;D项,孤寂的样子/冷漠的样子。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刬削消磨
B.亡何国变,宁南死
C.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D.掇幽芳而荫乔木
解析:选D。A.“刬”同“铲”;B.“亡”同“无”;C.“乡”同“向”。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B.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
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解析:选D。判断句,其余的为状语后置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以下课内文段,回答5~8题。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修尝考其山川
____________
(2)圣人出而四海一
____________
(3)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____________
(4)盖天下之平久矣
____________
答案:(1)考察 (2)统一 (3)只,仅仅 (4)连词,表原因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向之凭恃险阻
②欲求晖、凤就擒之所
B.①圣人出而四海一
②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C.①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D.①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解析:选D。都是连词,表顺承。A.音节助词/助词,的;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C.那/其中的。
7.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豪杰并起而争
B.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
C.圣人出而四海一
D.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解析:选C。一,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
8.翻译下列句子。
(1)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译文:                                    
                                    
(2)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
译文:                                    
                                    
答案:(1)但当年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
(2)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除,有的自行消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①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②衮冕③,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 ①魏国公:韩琦,河南相州人,北宋著名的大臣。②桓圭:古代三公所执玉圭。③衮冕:三公的礼服。
9.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  
穷:不得志,不显贵
B.买臣见弃于其妻
见:看见,发现
C.矜名誉为可薄
薄:轻视,认为可耻
D.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措:放置,治理
解析:选B。见:表被动,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若季子不礼于其嫂
②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B.①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①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①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解析:选B。B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表转折。A.①介词,表被动;②介词,表对象,对、向。C.①连词,表目的;②介词,表原因,因为。D.①表判断,是;②副词,表转折,竟然,反而,却。
11.下列四组句子中,能表现魏国公的远大志向和丰功伟绩的一组是(  )
A.①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
②出入将相,勤劳王家
B.①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禝
②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C.①铭彝鼎而被弦歌
②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
D.①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
②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解析:选B。其余的句子有的是写他人的,有的是作者对其他问题的一些评论。
12.下列对本文的有关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写世人追求富贵,以衣锦还乡为荣,为下文写魏国公作陪衬。
B.文章第三段先写魏国公的身世和经历,然后重点写魏国公的志向和抱负。
C.文章运用对比,态度鲜明;叙事简洁,议论精辟,含蓄隽永。
D.本文对昼锦堂的营建情况和周遭的环境只字未提,目的只是为了更集中地写魏国公。
解析:选D。目的是为了更集中地议论说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译文:                                    
                                    
(2)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译文:                                    
                                    
(3)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
译文:                                    
                                    
答案:(1)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和欺侮他。
(2)只是(追求)恩德遍及百姓,并且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赞美的诗歌传遍四面八方,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流传无穷无尽。
(3)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是能轻易地衡量吗?
PAGE
-
5
-(共29张PPT)
专题三
杂记
·
·
名词,气数,非人力
所控制的偶然因素
名词,六艺之一,算术
动词,计算,查点
动词,列举罪状
副词,屡次
副词,只,仅仅
名词,同一类的人
名词,被罚服劳役的人
副词,白白地
形容词,指仪态自然
动词,延伸
名词,店铺
动词,尽
动词,砍伐
动词,征讨,攻打
动词,夸耀
名词,功劳,
功业
指示代词,那
副词,其中
代词,它
代词,自己
名词活用作动词,伐
而为薪
名词活用作动词,取材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叹服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避免
名词作动词,成为蘖
到。
把……当作。
神情。
村野之人。
被动句
省略句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c高考资源同网你身边的高专象
考资源网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书海集萃
SHU
HAIJI
CU
基础落实
JI
CHU
LUO
SH
文本探究
WEN
BEN
TAN
JU第2课 
木假山记
1.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木假山记》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国论》
3.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4.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权书上》
5.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蘖(niè)殇(shāng)   拱(gǒng)   啮(niè)食
·
(fén)
樵(qiáo)夫
薪(xīn)
踞肆(sì)
岌(jí)然
2.一词多义
(1)数
(2)徒
(3)肆
(4)伐
(5)其
3.词类活用
①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 名词活用作动词,伐
 而为薪
②而不为人所材 名词活用作动词,取材
③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叹服
④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避免
⑤木之生,或蘖而殇 名词作动词,成为蘖
4.古今异义
①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②强之以为山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③魁岸踞肆,意气端重
古义:神情。
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④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
古义:村野之人。
今义:未开化的人。
5.文言句式
(1)被动句
①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为……所”表被动)
②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为”表被动)
③则为人之所材(“为……所”表被动)
④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为……所”表被动)
(2)省略句
强之以(之)为山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二《名二子说》”
2.写作背景
苏洵的散文纵横捭阖,老练深奥,既有《战国策》的雄放,又兼《韩非子》的峭劲,为宋代文坛开了生面。他写文章力求“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踪”(曾巩《苏明允哀辞》),不抄袭旧说,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苏洵的家中有一木雕的假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木假山记》就是由此生发感慨而作的。他从木假山联想到树木的遭际,又由此而联想到当时的社会情状,“疑其有数存乎其间”。本文是一篇绝妙的散文,全文托物寓意,小中见大,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赞美了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3.相关知识
苏洵之文,以奇崛出名。这篇《木假山记》,不但记下了天下奇物木假山,还自况言志,倾吐了胸中一段奇思。我国自汉代以来,园林中已造假山,魏晋以后,又有假山清供,置于几案之上,以供赏玩。到唐宋时期,欣赏假山的风气已经很盛。但假山之料多是山石,以木为山者,并不多见。苏洵的木假山,实为审美发现一奇,自此以后,又开创了木假山清供的新领域。据苏轼《木山并叙》和梅尧臣、苏辙木山诗得知,这木假山是苏洵在家乡时,用“貂裘”从一位“溪叟”那里换来的,木质为楠木,“雨侵藓涩得石瘦”,形成逼真的三山。苏洵得之,因“为之记与诗”(诗已佚)。苏家对此木假山与五峰木假山,“益奇”。苏轼、苏辙嘱其子带回老家,并把三苏及梅之诗文“并刻之其侧”,珍藏于家。对于这世间少见的木假山,老苏没像后来梅尧臣和二苏那样,只是赏其审美形象,而是由假山的生成自况身世,谈成才之难。作者指出,树木的一生是多灾多难的:有的苗殇,有的夭折,有的被风拔水漂,有的虽然长成栋梁之材,仍有斧凿刀锯之患。只有极少数幸运者,经“漂沉汩没”“激射啮食”,形成木假山,又被具有审美慧眼的人拾去,清供于几案间,成为艺术珍品。这足见成才之难。这只是谈木假山的经历吗?不,其中显然有作者的身世之感。老泉少年不学,壮复发愤,其于成才,甚费周折,有如木不夭折而成栋梁。其后困益甚,甚似风拔水漂不破不腐者。在写作上,尽烧昔所为文,又读圣贤书七八年,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古文家。这又很像湍沙“激射啮食”而成“文”山。晚年同二子知遇于文坛领袖欧阳修,并父子三人各成一家,这不很像木假山的命运吗?这些显然是自况身世的。我国古代的审美快乐,有悦目(身)、赏心、畅神、乐志、悟理诸境界。梅尧臣和二苏咏假山诗,多是前三个境界,而老苏之记,则侧重后两个境界,文章第一段的身世自况,正是乐志之言,有磨难,有幸运,有苦也有甜,而人木之间水乳交融,人之志是通过木的经历体现出来的,这就比别人的抽象言志更胜一筹。第二、三段则面对三峰,赏其风骨,悟人生哲理:作者见中峰魁伟稳健,意气端重,若有以气势服其旁二峰;旁边二峰也庄重坚实,峭拔峻立,凛然不可侵犯。它们在形、势上虽服于中峰,而巍然独立,决无逢迎依附之意。作者面对三峰肃然起敬,很有感慨。而感慨什么,却未明说。文章至此,戛然而止。这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思考的广阔空间。作者从三峰矗立中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呢?作者也许悟到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做人的原则和应有的品格。从全文看,这木假山不是废木,不是栋梁,而是大自然造就的艺术品。三峰的人格化,似当指文艺人才。一个出色的文艺人才,应具备什么品格呢?应是风骨凛然,独树一峰,为文艺天地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一个人应善于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在艺术创作上,却不可人云亦云,做没出息的附庸;而应从天地吸取营养,在社会中经受锻炼,塑造出自己的一峰,那才能使文艺天地千峰竞秀、万壑争流,创造出一个美不胜收的艺术天地。文艺史上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作家、艺术家,都是自成一峰、各具面目、绝不雷同的,作者也许在寓指自己和二子的关系,这是很有可能的。从全文思路上看,前面是自况身世,后面很可能是自比品格。作者说“予家有三峰”,虽然是实指木假山,但从“予家”二字,不也可使人想到他是在寓指父子三“文山”吗?苏轼三子迈、迨、过,苏辙二子千乘、千能,不也与那“益奇”的五峰木假山有相似之处吗?难怪二苏在三十年后写诗作序,让千乘、千能亲自把五峰木假山送回老家,与三峰木假山放在一起,那其中不也有继承父志、弘扬家风、望子成才之意吗?梅尧臣当年,在看到木假山和老苏之记时,似乎也看出了有自比父子三人品格之意,故写诗道:“唯存坚骨蛟龙锼,形如三山中雄酋。左右两峰相挟翊,尊奉君长无慢尤。”这里的“尊君”,泛指封建社会的君臣常理;而那“奉长”,不也可使人想到二苏对老苏的孝敬之情吗?所以我们说,三峰寓指父子三人品格,是很有可能的。但老苏与梅尧臣看法却不同。在老苏看来,就是父子三人,也应三峰各自矗立。做父亲的育子成才,在形、势上自高于二子,是无可非议的(不论三苏总的成就,单就所写木假山诗文,老苏确高于二苏,也高于梅尧臣),但他却不希望二子做他的附庸,而希望他们各自成为独立的一峰,有自己的独创。文学史证明,老苏的育子之法是高明的,大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宋代第一大家,正是老苏独立“造峰”的结果。借木假山而谈一个人要有独立的人格,要有独创的人生价值,这正是老苏此记不落常套的奇崛之思。
一、结构图解
二、内容研读
1.作者在文中写树木的遭际,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作者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试分析。
[明确] 作者以极其复杂的心情来写树木的遭际,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文章字面上是写树木,其实字字句句都在写人。作者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当时的社会,作者和广大知识分子的命运有类于此。在那个人才受到压制的社会,不知有多少知识分子处在厄运之中,有多少有用之人被无端毁掉。偶尔有一个人被“好事者”看中了,取用了,“强之以为山”,但也是被用来做成木假山式的装饰品,供人装饰其门面。作者借写树木的遭遇,写出了知识分子的遭遇。他把当时知识分子的命运,借着树木的命运写了出来,较之直写人的遭遇更为自然,更为感人。作者由家中的木假山的三峰,“疑其有数存乎其间”,继而又推想开去,揭示出“则其理似不偶然也”,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清代学者沈德潜评论这篇文章时说:“前以不幸归本‘数’字,后从‘数’字转出‘理’字,极变幻中自成章法。”这话说得极为准确。
2.本文最后一段“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作者“爱之”“敬之”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在当时弊病多端的社会中,“天数”是难以改变的,但作为一个人,能够保持自己的品格是很重要的。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由写树木的遭遇,转向写木假山,借写木假山山峰的品格来写人的品格,表达了自己对高尚情操的追求。木假山放在高雅的场所,供人们赏玩,作者所赞赏的并不是它的端庄峭拔,而是木假山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作者“爱之”“敬之”,不仅是因为它的匠心独运的雕刻艺术,而更在于爱山的中峰的“魁岸踞肆,意气端重”,爱其旁之二峰的“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这是一种傲岸不屈精神的体现。作者特别强调旁之二峰,作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中的一部分,其势是“服于中峰”的,然而却有自己独立的品格,“岌然无阿附意”,表现出不卑不亢的姿态、精神。这正是作者“爱之”“敬之”的原因。他们所表现出的高尚品格,也可以说是作者自己的思想品格的写照。
3.比较第一、二两段文字的异同,说说为什么第二段的很多内容在第一段已经写过却没有重复之感。
[明确] 相同之处是:两段文字都写了树木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遭遇,都写到了“蘖而殇”“拱而夭”“任为栋梁则伐”“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为人之所材”“樵夫野人所薪”等。不同之处是:第一段是就树木的普遍遭遇写的,并且是从两个方面来历数的,一方面是幸运者,另一方面是不幸者;第二段是针对家中的木假山来说的,这是一个幸运者,所以在历数它的经历时,是从幸运者的角度去写的,所以貌似相同,实无重复之感。
三、主旨归纳
本文在咏木假山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对人才问题的深沉的感喟与思考,树木的坎坷遭际实际上是隐喻当时社会上人才遭受到的压抑与摧残。表现了苏氏父子凛然不屈、岌然不阿的风骨。
四、写法鉴赏
1.课文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以小见大,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课文由家中的一个盆景——木假山,引申开去,通过对木假山命运的想象和联想,以树喻人,由树的命运遭际暗示了人才的遭际。一棵树从小长到大,要经历“蘖而殇”“拱而夭”的风险,侥幸存活下来的,“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有斧斤之患”,能成为木假山的,是经历“激射啮食”“仿佛于山者”的,是不幸中的最幸者。在这个过程中,不知有多少树木被毁掉,存留下来的微乎其微,这不正象征了当时压制人才的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压制人才的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批判。作者对家中所藏三峰木假山的描写,特别是对二峰的神态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独立人格的追求。那“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岌然无阿附意”的二峰不正是刚正不阿,追求独立人格的读书人的形象的写照吗?另外,文章多用排比修辞,参差变化,错落有致。
2.课文名为《木假山记》,但并非只是纯粹绘景描物,而是在咏物的基础上进行议论,借物喻理。本文议论,含蓄有力,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骋,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或蘖(niè)而殇(shānɡ),或拱(ɡōnɡ)而夭
B.好(hǎo)事者 何可胜数(shǔ)
C.而岌(jí)然无阿(ā)附意
D.漂沉汩(ɡǔ)没于湍(tuān)沙之间
解析:选D。A.拱ɡǒnɡ,B.好hào,C.阿ē。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蘖而殇(树木的嫩芽)
B.而岌然无阿附意(高大的样子)
C.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沉沦,埋没)
D.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气数)
解析:选B。高耸的样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B.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C.为樵夫野人所薪者
D.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
解析:选A。B.服,动词的使动用法;C.薪,名词作动词,做柴火;D.斧斤,名词作动词,砍伐。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则为人之所材
B.不幸而为风之所拔
C.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
D.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解析:选D。D项是省略句,其余各项是被动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回答5~8题。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或蘖而殇,或拱而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荒江之·,如此者几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的 (2)任用,担当 (3)急流的水 (4)水边高地
6.下列各句中,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或仿佛于山者
B.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
C.而有斧斤之患
D.不幸而为风之所拔
解析:选B。野人,古义为农夫,村野之人;今义为未开化的人。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B.①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C.①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
②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①虽其势服于中峰
②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己
解析:选B。A.①连词,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②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B.都是指示代词,其中的。C.①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②动词,成为。D.①表事实,可译为“虽然”;②表假设,可译为“即使”。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译文:                                    
                                    
(2)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
译文:                                    
                                    
答案:(1)树木生长,有的还未长大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抱那样粗就被砍伐,幸运的可以长到作为栋梁的时候被砍伐。
(2)没有被好事的人见到,却被打柴的人和农夫砍去作柴的树木,怎么能数得尽呢!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越俎代庖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节选自《庄子》,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
B.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
C.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
D.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
解析:选B。根据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以及“也”“而”来断句。
10.下列对文中人物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尧: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英明的君主。
B.许由:尧时的隐者。
C.庖人:厨师,掌厨的人。
D.尸祝:火化尸体的人。
解析:选D。尸祝:祭祀时主持祭祀的人。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把许由比喻为太阳、月亮,形象地说明许由的贤德,从而表明了自己禅位的诚意。
B.许由没有接受尧禅让的理由是尧已经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不需要自己出山。
C.本文表现了庄子在《逍遥游》中的主张——要想达到逍遥游的境界的前提之一是“无名”。
D.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如用“鹪鹩”“偃鼠”的事例比喻欲望有限,极易满足,不需虚名。
解析:选B。选项解释片面,理由有二:一是尧已经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二是许由认为他再去就是为了名,而他是不屑于名的。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译文:                                    
                                    
(2)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译文:                                    
                                    
答案:(1)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
(2)回去吧,君王!天下对我来说一点用处也没有啊!
PAGE
-
10
-木假山记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或蘖(niè)而殇(shānɡ),或拱(ɡōnɡ)而夭
B.好(hǎo)事者 何可胜数(shǔ)
C.而岌(jí)然无阿(ā)附意
D.漂沉汩(ɡǔ)没于湍(tuān)沙之间
解析:选D。A.拱ɡǒnɡ,B.好hào,C.阿ē。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蘖而殇(树木的嫩芽)
B.而岌然无阿附意(高大的样子)
C.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沉沦,埋没)
D.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气数)
解析:选B。高耸的样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B.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C.为樵夫野人所薪者
D.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
解析:选A。B.服,动词的使动用法;C.薪,名词作动词,做柴火;D.斧斤,名词作动词,砍伐。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则为人之所材
B.不幸而为风之所拔
C.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
D.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解析:选D。D项是省略句,其余各项是被动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回答5~8题。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或蘖而殇,或拱而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荒江之,如此者几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的 (2)任用,担当 (3)急流的水 (4)水边高地
6.下列各句中,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或仿佛于山者
B.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
C.而有斧斤之患
D.不幸而为风之所拔
解析:选B。野人,古义为农夫,村野之人;今义为未开化的人。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B.①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C.①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
②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①虽其势服于中峰
②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己
解析:选B。A.①连词,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②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B.都是指示代词,其中的。C.①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②动词,成为。D.①表事实,可译为“虽然”;②表假设,可译为“即使”。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译文:                                    
                                    
(2)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
译文:                                    
                                    
答案:(1)树木生长,有的还未长大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抱那样粗就被砍伐,幸运的可以长到作为栋梁的时候被砍伐。
(2)没有被好事的人见到,却被打柴的人和农夫砍去作柴的树木,怎么能数得尽呢!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越俎代庖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节选自《庄子》,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
B.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
C.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
D.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
解析:选B。根据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以及“也”“而”来断句。
10.下列对文中人物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尧: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英明的君主。
B.许由:尧时的隐者。
C.庖人:厨师,掌厨的人。
D.尸祝:火化尸体的人。
解析:选D。尸祝:祭祀时主持祭祀的人。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把许由比喻为太阳、月亮,形象地说明许由的贤德,从而表明了自己禅位的诚意。
B.许由没有接受尧禅让的理由是尧已经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不需要自己出山。
C.本文表现了庄子在《逍遥游》中的主张——要想达到逍遥游的境界的前提之一是“无名”。
D.本文善于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如用“鹪鹩”“偃鼠”的事例比喻欲望有限,极易满足,不需虚名。
解析:选B。选项解释片面,理由有二:一是尧已经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二是许由认为他再去就是为了名,而他是不屑于名的。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译文:                                    
                                    
(2)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译文:                                    
                                    
答案:(1)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
(2)回去吧,君王!天下对我来说一点用处也没有啊!
PAGE
-
4
-(共21张PPT)
专题三
杂记
“蚤”同“早”;“少”同“稍”,稍微
“识”同“志”,记载
“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
动词,覆盖,遭遇
动词,遭受
介词,表被动
动词,披散
动词,领受
动词,同“授”,传授
动词,遵从
名词,措施
动词,陈述
动词,具备
副词,同“俱”
动词,做
介词,替
动词,设置
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
语气词,呢
名词作动词,供给粮食
名词作状语,每年
多少。
旧例。
有利。
把……作为。
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c高考资源同网你身边的高专象
考资源网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书海集萃
SHU
HAIJI
CU
基础落实
JI
CHU
LUO
SH
文本探究
WEN
BEN
TAN
JU第3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
1.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越州赵公救灾记》
2.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越州赵公救灾记》
3.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墨池记》
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
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廪(lǐn)于官者  僦(jiù)民  
三千石(dàn)
闭粜(tiào)
籴(dí)者
收瘗(yì)
便(biàn)宜
罹(lí)旱疫
拊(fǔ)循
灾沴(lì)
有间(jiàn)
2.通假字
①蚤夜惫心力不少懈 “蚤”同“早”;“少”同“稍”,稍微
②乐为之识其详 “识”同“志”,记载
③岂弟之实在于身者 “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
3.一词多义
(1)被
(2)受
(3)具
(4)为
4.词类活用
①当廪于官者几人 名词作动词,供给粮食
②岁廪穷人 名词作状语,每年
5.古今异义
①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
古义:多少。
今义:数学术语。
②故事,岁廪穷人
古义:旧例。
今义:真实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③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古义:有利。
今义:价钱低;不应得的利益。
④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灾未有巨于此也(“……也”表判断)
(2)定语后置句
①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定语“孤老疾弱、不能自食”后置)
②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定语“有志于民”后置)
(3)状语后置句
①灾未有巨于此也(状语“于此”后置)
②其事虽行于一时(状语“于一时”后置)
③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状语“以去其家者”后置)
(4)省略句
不以(之)累其属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曾巩(1019-1083),“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人称“曾南丰”。卒谥“文定”。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纯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2.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九年间(1075-1076),吴越旱疫并作,越州的政务长官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负盛名。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他记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
3.相关知识
(1)曾巩的生平经历:自称自家世代为儒士,“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宋史》称曾巩年幼“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成诵”。“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但据他自称幼时从先生读书,“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到十六七岁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始知读书,并努力学习。到二十岁后,“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大约就在这时,他曾给欧阳修写信,并“献杂文时务策两篇”。信里他一面称赞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白自己的为人志节:“巩自成童,闻执事之名,及长,得执事之文章,口诵而心记之,观其根极理要,拨正邪僻,掎挈当世,张皇大中,其深淳温厚,与孟子韩吏部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词舛驳于其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又闻执事之行事,不顾流俗之态,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信所谓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韩退之没,观圣人之道者,固在执事之门矣。”曾巩当时少不更事,而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不简单,所言虽有偏颇,但大体符合实际。又说:“巩性朴陋,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自幼迨长,努力文字间,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惟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疏贱。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今者乃敢因简墨布腹心于执事,苟得望执事之门而入,则圣人之堂奥室家,巩自知亦可以少分万一于其间也。”这段话是表述自己的为人的。与俗不合,抱道自守,心志如此,确不是凡人也。欧阳修对于这样的人物自是重视的。因此,曾巩上书之后,曾经得到欧阳修接见。据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讲,欧阳修见到他之后,曾对他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而且当曾巩向欧阳修告别之时,欧阳修还写了《送曾巩秀才序》,其文云:“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余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此序作于庆历二年(1042),这时曾巩虽见弃于有司,却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
(2)赵公:赵抃,宋仁宗嘉祐初年中进士,熙宁二年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七年知越州。
一、结构图解
二、内容研读
1.在第1段中,作者写灾前准备,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救灾”,但作者却从救灾之前开始写起,先介绍了“防患于未然”的调查准备工作。作者具体介绍了赵抃的调查提纲,写了赵抃对“属县”的七问。涉及到受灾的范围、灾害的程度、官私应对灾害的能力等,突出了赵抃临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也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以为后来的官吏提供借鉴。
2.文章在写赵抃的救灾措施时,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明确] 救灾工作头绪纷繁,文章主要从“救饥”和“救疫”两个方面来写。“救饥”的内容是详写,“救疫”的内容是略写。
3.作者高度肯定越州赵公救灾的做法,其目的是什么?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明确] 作者对越州赵公救灾的做法高度肯定的目的,不在于为其个人树碑立传,而是把他作为一个“有志于民”的官吏楷模来写的,是为了号召其他官吏“推公所已试”。这体现了作者“民为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三、主旨归纳
全文通过对赵公初为越州知州,尽心尽力、千方百计救济灾民的活动的详细叙述,塑造了一个关心百姓,无私奉献的封建官吏的形象,提出有志于民的官吏向他借鉴学习的要求。
四、写法鉴赏
1.本文较多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第二段和第四段中,作者以一个“故事”、一个“法”,同赵抃的做法对比:旧例,地方上救济粮仅发放三千石,而赵抃除三千石外,还筹措了四万八千余石,即共发放了五万一千余石;法令规定,救济粮发满三个月就停止,赵抃根据灾情,不惜触忤法令,发放到五月底才结束;而且由自己承担责任,决不连累下属。这样的对比,突出了赵抃救灾时突破常规的做法和高尚的人品。
2.文章善于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品德。这篇救灾记,重在叙事而非写人,但笔端含情,人因事见。如开头写赵抃连发七问,就写出了他的忧心如焚。再如写赈灾的时间和数量,无须多加一字评语,一个关切人民的官吏形象便跃然纸上。再如写赈粮的发放方式,只用“忧其众相蹂也”“忧其且流亡也”二句,就充分表现了赵抃细致深入的办事作风。在这看似平平的叙述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对赵抃的钦敬之情。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仓廪(lǐn)   僦民(jiù)      
闭粜(tiào)
B.朔(shuò)
处疾病之无归者(chù)
瘗(yì)
C.便宜(biàn)
罹难(lí)
拊循(fǔ)
D.灾沴(lì)
有间(jiàn)
街衢(qú)
解析:选B。处chǔ。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多余)
B.而谨其备(周密)
C.处疾病之无归者(安顿)
D.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采纳)
解析:选D。访询。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B.至于颠覆,理因宜然
C.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D.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
解析:选C。认为。A.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B.古义:达到某种程度。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D.古义:多少。今义:数学术语。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使各以便受之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灾所被者几乡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解析:选B。“受”同“授”,传授。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以视医药饮食
属:委托
B.或便宜,多辄行
便宜:容易做的事
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
经营:谋划
D.乐为之识其详
识:记述
解析:选B。便宜:应办的事,这里指对救灾有利的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①计其佣与钱
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C.①令无失所恃
②重为乡党所笑
D.①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解析:选A。A.为:均作介词,替,后者见《鸿门宴》。B.其:①代词,他们的;②指示代词,那,见《廉颇蔺相如列传》。C.所:①结构助词,……的地方;②为……所,表被动,见《报任安书》。D.而: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修饰,不译,见《孟子见梁襄王》。
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为赵抃“事必躬亲”的一组是(  )
①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
②公敛富人所输
③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④为工三万八千
⑤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⑥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解析:选A。①②⑥都是赵抃亲为。③⑤多是赵抃部署,不一定是亲为。③承上文城市郊野多设“给粟之所”,可知是分头告示。④是民工的用工。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抃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抃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七件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抃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
D.文章不循常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
解析:选D。作了精心的裁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锹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
涯:水边
B.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
滋:滋扰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憾:怨恨
D.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殁:死
解析:选B。滋:滋生蔓延,形容云雾水气丰沛。注意C项可能容易被误选,这里的“憾”古今异义,此处是“怨恨”的意思,不是“遗憾”的意思;而古义的“恨”一般表示“遗憾”的意思。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①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
②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C.①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选C。乎:都作介词,相当于“于”。A.①“以”作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以”;②“以”作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B.①“焉”作兼词,相当于“于此”;②“焉”作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D.①“之”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②“之”作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注意“之”后的“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正体现了曾巩散文平正周详而长于议论的特点。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公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解析:选C。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
12.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译文: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译文:                                    
                                    
(3)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译文:                                    
                                    
(4)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译文:                                    
                                    
答案:(1)有的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
(2)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水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3)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感想呀。(译为“这是欧阳公借醒心亭寄托他的情感”也算正确)
(4)而我又可以凭借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又能不欢喜和庆幸吗?(注意“得以”是两个词,应译为“可以凭借”或“能够凭借”;“次”译为“后”;“其又不喜且幸与欤”是反句,其中“其”相当于难道。)
PAGE
-
10
-越州赵公救灾记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仓廪(lǐn)   
僦民(jiù)      
闭粜(tiào)
B.朔(shuò)
处疾病之无归者(chù)
瘗(yì)
C.便宜(biàn)
罹难(lí)
拊循(fǔ)
D.灾沴(lì)
有间(jiàn)
街衢(qú)
解析:选B。处chǔ。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多余)
B.而谨其备(周密)
C.处疾病之无归者(安顿)
D.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采纳)
解析:选D。访询。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B.至于颠覆,理因宜然
C.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D.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
解析:选C。认为。A.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B.古义:达到某种程度。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D.古义:多少。今义:数学术语。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使各以便受之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灾所被者几乡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解析:选B。“受”同“授”,传授。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以视医药饮食
属:委托
B.或便宜,多辄行
便宜:容易做的事
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
经营:谋划
D.乐为之识其详
识:记述
解析:选B。便宜:应办的事,这里指对救灾有利的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①计其佣与钱
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C.①令无失所恃
②重为乡党所笑
D.①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解析:选A。A.为:均作介词,替,后者见《鸿门宴》。B.其:①代词,他们的;②指示代词,那,见《廉颇蔺相如列传》。C.所:①结构助词,……的地方;②为……所,表被动,见《报任安书》。D.而: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修饰,不译,见《孟子见梁襄王》。
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为赵抃“事必躬亲”的一组是(  )
①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
②公敛富人所输
③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④为工三万八千
⑤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⑥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解析:选A。①②⑥都是赵抃亲为。③⑤多是赵抃部署,不一定是亲为。③承上文城市郊野多设“给粟之所”,可知是分头告示。④是民工的用工。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抃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抃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七件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抃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
D.文章不循常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
解析:选D。作了精心的裁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锹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
涯:水边
B.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
滋:滋扰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憾:怨恨
D.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殁:死
解析:选B。滋:滋生蔓延,形容云雾水气丰沛。注意C项可能容易被误选,这里的“憾”古今异义,此处是“怨恨”的意思,不是“遗憾”的意思;而古义的“恨”一般表示“遗憾”的意思。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①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
②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C.①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选C。乎:都作介词,相当于“于”。A.①“以”作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以”;②“以”作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B.①“焉”作兼词,相当于“于此”;②“焉”作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D.①“之”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②“之”作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注意“之”后的“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正体现了曾巩散文平正周详而长于议论的特点。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公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解析:选C。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
12.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译文: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译文:                                    
                                    
(3)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译文:                                    
                                    
(4)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译文:                                    
                                    
答案:(1)有的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
(2)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水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3)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感想呀。(译为“这是欧阳公借醒心亭寄托他的情感”也算正确)
(4)而我又可以凭借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又能不欢喜和庆幸吗?(注意“得以”是两个词,应译为“可以凭借”或“能够凭借”;“次”译为“后”;“其又不喜且幸与欤”是反句,其中“其”相当于难道。)
PAGE
-
6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