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游记课件学案训练(打包9套)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游记课件学案训练(打包9套)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02 23:05:35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专题四
游记
专题四
游记
专题四
游记
贾,同“价”,价格
·
动词,沿着
动词,寻找
副词,不久
副词,几乎
形容词,危险
副词,大概,恐怕
副词,轮番,一次又一次
动词,改变,更换
名词,古代夜间计时
单位
动词,尽力贡献
名词,效果,功效
动词,效力,效劳
动词,经过,走过
副词,过于
动词,超过
形容词,错误的
动词,卖
名词,财物
名词,货物,商品
介词,和
连词,和
动词,参加
名词作状语,像兽角一样
名词作状语,每天
名词作动词,燃起猛火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陋
名词作动词,用笼装,包罗
燃起猛火。
不足,不满。
奇妙的地方。
爱好山水。
用来。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c高考资源同网你身边的高专象
考资源网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专题四
游记
ZHUAN
TI
SI

书海集萃
SHU
HAIJI
CU
基础落实
JI
CHU
LUO
SH
文本探究
WEN
BEN
TAN
JU钴鉧潭西小丘记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沿着)
B.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卖)
C.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尽力贡献)
D.贾四百,连岁不能售(同“价”)
解析:选B。售:卖出。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由其中以望        
B.是其果有遭乎
C.其冲然角列而上者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解析:选C。指示代词,其余为人称代词。
3.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情况不同的一项是(  )
A.可以笼而有之
B.素善留侯张良
C.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D.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解析:选A。名词作动词,其他均为形容词作动词。
4.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虽古好事之士
B.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C.皆大喜,出自意外
D.吾祖死于是
解析:选C。A.古义:爱好山水。今义:喜欢多事;好管闲事。B.古义:奇妙的地方。今义:他乡;外乡。D.古义:于,在;是,这。今义:合用为连词。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8题。
①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
……
②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5.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其石之怒突偃蹇负土而出
____________
(2)其嵚然相累而下者
____________
(3)其冲然角列而上者
____________
(4)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____________
答案:(1)奇崛起伏的样子 (2)山石高峻的样子 (3)突起的样子 (4)认为……丑陋
6.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A.若牛马之饮于溪
B.梁之上有丘焉
C.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D.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
解析:选D。D项与例句相同均为代词,指小丘。
7.小丘“连岁不能售”说明了什么?同时也暗指了什么?
答:                                    
                                    
答案:说明了小丘有优美的景色却远置荒凉之地而不为人所识的遭遇,暗指了作者自己虽有才能抱负,却被贬到荒远小州,被小人毁谤、遭人轻视的遭遇。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译文:                                    
                                    
(2)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译文:                                    
                                    
答案:(1)那些高起、奇崛起伏,破土而出,竞相形成奇奇怪怪的形状的石头,几乎数都数不清。
(2)现在弃置在这永州,农夫渔夫经过而看不起它,求价仅四百文,却多年卖不出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玄孙。曾伯祖奭,高宗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史、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节)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流辈咸推之        
推:推崇
B.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
草:草率,随意
C.禹锡终易连州
易:改变,改为
D.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
远:以……为远,认
为……很远
解析:选B。草:起草,拟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B.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其已没者,乃出私钱赎之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D.著述之盛,名动于时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解析:选D。前“于”意为“在”,后“于”意为“比”。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柳宗元“聪警绝众”的一组是(  )
①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②登进士第,应举宏辞 ③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 ④宗元革其乡法 ⑤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⑥著述之盛,名动于时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解析:选C。③④两句不能说明柳宗元“聪警绝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年轻时,深得王叔文器重,因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再转为礼部员外郎,后因王叔文变法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B.为了使挚友刘禹锡不致母子分离,柳宗元甘愿拿自己的柳州刺史与刘禹锡的播州刺史交换,表现了极高的道德品格。
C.柳宗元任柳州刺史,革除了当地“以男女质钱”的陋俗,拯救了贫苦百姓的子女沦为奴隶的悲苦命运。
D.柳宗元在柳州,热心于后辈人才的教育,江岭间想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凡经过他的教导,都成了当时的名士。
解析:选A。柳宗元任监察御史是在王叔文掌权之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译文:                                    
                                    
答案:刘禹锡的母亲年龄大了,现在刘禹锡要到少数民族地区任刺史,那是与外界隔绝的西南边陲,来去有万里之遥,怎么可能和母亲同去?如果母子各在一方,就是永别了。
PAGE
-
4
-钴潭西小丘记学
[专题概说]
本专题的三篇文章都是游记,其作者都是借美好景物抒写自己的遭遇或怨愤。因此,要把理解作者在写景中寄寓的感情作为学习的重点。1.加强对文章的诵读,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2.探讨各篇文章的表达手法,了解唐宋游记散文的特点,注意情与景的融合。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言基础知识,掌握其规律,以获得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钴潭西小丘记》记叙了柳宗元买小丘、修小丘的经过,描绘了小丘环境景物的优美,对小丘长期被弃置的命运表示同情,借此抒发自己怀才受谤、久贬不迁的感慨。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贺小丘而伤自己”的思想感情及以丘写人、以得意写失意的手法。《游褒禅山记》通过作者游历褒禅山的经过,总结了自己的所得:无论治学还是处世,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并且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关于实现人生追求和治学的有关观点,把握文章叙议结合的写法。《后赤壁赋》一文在对自然和山水的品味中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身世的忧伤,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观和乐观的精神态度。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第1课 
钴潭西小丘记
1.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钴潭西小丘记》
2.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钴潭西小丘记》
3.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4.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5.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别舍弟宗一》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钴(ɡǔ)·
(mǔ)   湍(tuān)   
浚(jùn)
偃(yǎn)蹇(jiǎn)
嵚(qīn)然
熊罴(pí)
铲刈(yì)
冲(chònɡ)然
清泠(línɡ)
2.通假字
贾四百 贾,同“价”,价格
3.一词多义
(1)寻
(2)殆
(3)更
(4)效
(5)过
(6)货
(7)与
4.词类活用
①其冲然角列而上者 名词作状语,像兽角一样
②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烈火而焚之 名词作动词,燃起猛火
④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陋
⑤可以笼而有之 名词作动词,用笼装,包罗
5.古今异义
①烈火而焚之
古义:燃起猛火。
今义:猛烈的火。
②丘之小不能一亩
古义:不足,不满。
今义:不能够。
③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古义:奇妙的地方。
今义:他乡;外地;不同的地方。
④虽古好事之士
古义:爱好山水。
今义:好管闲事;喜欢多事。
⑤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古义:用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文言句式
(1)定语后置句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定语“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后置)
(2)状语后置句
①若牛马之饮于溪(状语“于溪”后置)
②若熊罴之登于山(状语“于山”后置)
(3)省略句
①致之(于)沣、镐、鄠、杜
②今弃(于)是州也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一《桐叶封弟辩》”
2.写作背景
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是一个地广人稀、甚为荒僻的地方。但这个地方有很多不知名却非常优美的山水,于是,他便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既得到了精神上的安慰,又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抗议。
3.相关知识
(1)“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写的八篇山水游记。它们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2)八司马: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王叔文掌权,革新朝政,任用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凌准、程异、韩晔、韩泰、陈谏等。这次革新维持了146天,以失败告终。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偏远的各州司马,时称“八司马”。
一、结构图解
钴潭西小丘记
二、内容研读
1.文章不止一处强调了小丘的便宜与廉价,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 文中,作者反复强调小丘的便宜与廉价:“‘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从这些语句描写中,我们看出小丘不被人赏识,不受人重视,在人们眼中连区区四百文都不值,可谓贱矣。作者以小丘自喻,感慨自己正如小丘一样,不被当权者赏识重用。文章主旨昭然若揭。
2.“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明确] “果有遭”中“遭”的含义是“境遇”。在这里,“果有遭”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对小丘来说,小丘有今天这样好的境遇;另一层是小丘有这样好的境遇,是由于得到“我”的赏识,得益于“我”的“慧眼”。柳宗元期望自己也能得到小丘一样的“境遇”。
3.“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这句话中的前四个“之”字起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这句话中的前四个“之”字,一方面是用于主谓之间,另一方面有表语气停顿的作用。此时,作者因发现钴潭西小丘而欣喜若狂,与友人坐在小丘之巅而远望:周围是高的青山,天空中飘荡着朵朵白云,小溪中流水潺潺,泠泠成韵,天空中飞鸟翱翔,丛林中走兽隐没,都十分欢快地在小丘下为“我们”进行精彩的表演。柳宗元以拟人、排比的手法,表达此时胸中欢欣之情,比之平铺直叙,更具有感人的魅力。
4.从文章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来看,作者好像十分得意,作者是真的得意吗?
[明确] 不是真的得意。根据本文的写作背景,不难理解作者这种表面上的得意,其实是失意的特殊表现形式。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先对小丘未能置身于繁华的京城而远弃荒凉的永州表示痛惜,接着又转过来对小丘得到他与同游者的赏识而表示庆贺。尽管他始终没有讲到自己,但“今弃是州也”的小丘的遭遇,不正是他自己的遭遇吗?被人遗弃的小丘还会得到他与同游者的赏识,而他自己呢?“贺兹丘之遭”,不过是自伤不遇罢了。
三、主旨归纳
这是“永州八记”的第三篇。它记叙了柳宗元买小丘、修小丘的经过及游小丘时的喜悦心情,着力描写了小丘环境景物的优美,同情小丘长期被弃置的命运,借以抒发自己怀才受谤、久贬不迁的感慨。
四、写法鉴赏
1.文中描绘景物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则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小丘的奇特风光,展现了永州一带山水的特点,写得生动、形象、传神。
2.本文虽为写景游记,而主旨并非简单停留在对景物的赞美上,而是通过写景来抒情,借慨叹小丘的“货而不售”之遇,暗含自己怀才受谤的感慨。所以本文虽然表面上全是描写景物,却有它极深的寓意。文章在表达主旨的时候,也是十分含蓄的。通篇并没有写到自己的遭遇,也没有直接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即使是抒情议论,也是围绕小丘展开的。作者被贬之后压抑的心情则是在对景物的描写过程中含蓄地表达出来的。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沿着)
B.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卖)
C.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尽力贡献)
D.贾四百,连岁不能售(同“价”)
解析:选B。售:卖出。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由其中以望        
B.是其果有遭乎
C.其冲然角列而上者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解析:选C。指示代词,其余为人称代词。
3.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情况不同的一项是(  )
A.可以笼而有之
B.素善留侯张良
C.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D.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解析:选A。名词作动词,其他均为形容词作动词。
4.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虽古好事之士
B.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C.皆大喜,出自意外
D.吾祖死于是
解析:选C。A.古义:爱好山水。今义:喜欢多事;好管闲事。B.古义:奇妙的地方。今义:他乡;外乡。D.古义:于,在;是,这。今义:合用为连词。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8题。
①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
……
②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5.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其石之怒突偃蹇负土而出____________
(2)其嵚然相累而下者____________
(3)其冲然角列而上者____________
(4)农夫渔父过而陋之____________
答案:(1)奇崛起伏的样子 (2)山石高峻的样子 (3)突起的样子 (4)认为……丑陋
6.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A.若牛马之饮于溪
B.梁之上有丘焉
C.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D.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
解析:选D。D项与例句相同均为代词,指小丘。
7.小丘“连岁不能售”说明了什么?同时也暗指了什么?
答:                                    
                                    
答案:说明了小丘有优美的景色却远置荒凉之地而不为人所识的遭遇,暗指了作者自己虽有才能抱负,却被贬到荒远小州,被小人毁谤、遭人轻视的遭遇。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译文:                                    
                                    
(2)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译文:                                    
                                    
答案:(1)那些高起、奇崛起伏,破土而出,竞相形成奇奇怪怪的形状的石头,几乎数都数不清。
(2)现在弃置在这永州,农夫渔夫经过而看不起它,求价仅四百文,却多年卖不出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玄孙。曾伯祖奭,高宗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史、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节)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流辈咸推之        
推:推崇
B.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
草:草率,随意
C.禹锡终易连州
易:改变,改为
D.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
远:以……为远,认
为……很远
解析:选B。草:起草,拟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B.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其已没者,乃出私钱赎之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D.著述之盛,名动于时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解析:选D。前“于”意为“在”,后“于”意为“比”。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柳宗元“聪警绝众”的一组是(  )
①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②登进士第,应举宏辞 ③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 ④宗元革其乡法 ⑤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⑥著述之盛,名动于时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解析:选C。③④两句不能说明柳宗元“聪警绝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年轻时,深得王叔文器重,因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再转为礼部员外郎,后因王叔文变法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B.为了使挚友刘禹锡不致母子分离,柳宗元甘愿拿自己的柳州刺史与刘禹锡的播州刺史交换,表现了极高的道德品格。
C.柳宗元任柳州刺史,革除了当地“以男女质钱”的陋俗,拯救了贫苦百姓的子女沦为奴隶的悲苦命运。
D.柳宗元在柳州,热心于后辈人才的教育,江岭间想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凡经过他的教导,都成了当时的名士。
解析:选A。柳宗元任监察御史是在王叔文掌权之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译文:                                    
                                    
答案:刘禹锡的母亲年龄大了,现在刘禹锡要到少数民族地区任刺史,那是与外界隔绝的西南边陲,来去有万里之遥,怎么可能和母亲同去?如果母子各在一方,就是永别了。
PAGE
-
8
-(共29张PPT)
专题四
游记
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中所加的美称
表判断,为,是
却,竟然

路,道路
道理
主张,政策
说,讲
方法
表推测,大概
车盖
因为
超过,胜过
文字
通“纹”,花纹
文章
掩饰
但,但是
这样
对,正确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那,代指慧褒埋
葬的时间
代词,那,代指慧空禅院
代词,它,代仆碑
代词,它,代穴;
代词,那些,代指游客
代词,那,代指后
洞;代词,那,代指游客
代词,自
己,代作者
代词,他们,代指
古人
语气词,难道,表反诘
语气副词,还是
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名词作动词,命名,称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形容词作动词,尽,这里指走到洞的尽头
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
险远的地方
弄错
十分之一。
不平常。
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
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的原因”。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c高考资源同网你身边的高专象
考资源网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书海集萃
SHU
HAIJI
CU
基础落实
JI
CHU
LUO
SH
文本探究
WEN
BEN
TAN
JU第2课 游褒禅山记
1.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游褒禅山记》
4.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桂枝香·金陵怀古》
5.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桂枝香·金陵怀古》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褒(bāo)禅   庐冢(zhǒnɡ)   仆(pū)道
音谬(miù)
窈(yǎo)然
咎(jiù)
夷(yí)
瑰(ɡuī)怪
2.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中所加的美称
3.一词多义
(1)乃
(2)道
(3)盖
(4)文
(5)然
(6)其
4.词类活用
①始舍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 名词作动词,命名,称
③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容词作名词,深度;形容词作动词,尽,这里指走到洞的尽头
⑤而其见愈奇 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
⑦火尚足以明也 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⑧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⑨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形容词作动词,弄错
5.古今异义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
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连词。
学者: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此予之所得也
(2)状语后置句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3)省略句
①有碑仆道
②然力足以至焉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写作背景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4月,辞官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3.相关知识
“记”是一种文体,一般用于写人、记事,也有用于状物、抒情、说理的。这种文体,其表达方式往往是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紧密联系,综合运用。在结构上,或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再记叙状物加以证明;或先绘景状物记事,然后顺势归结,道出哲理;或将情志、事理蕴涵于写景记事之中。《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
一、结构图解
二、内容研读
1.第三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明确] 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志,但力量不足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里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明确]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3.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明确] 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做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治学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慨叹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做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4.对《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一般人认为学贵有志,那么“志”在学习中处于一种怎样的地位?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志”的作用?
[明确] 记褒禅山后洞之游,因受“怠而欲出者”的影响,“不得极夫游之乐”,出来以后,悔恨之情不能自已,同时悟出治学之道与此相类似,因此作文,劝喻人们在学习中必须深入思考,谨慎选取,而不可浅尝辄止,人云亦云。可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却一直被人们理解为是说学习贵在有志。古人如此看,今人也如此看。我们认为把这篇文章的主题归纳为学贵有志是不够准确的。有志是在学业、事业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王安石此文不是在强调有志,而是在深入到险远地方见非常之观的诸多条件中,强调了“不随以止”的这一面,只要我们对原文稍加分析,是不难明白这一点的。
三、主旨归纳
作者从古人“有得”谈起,接着以“有志”为中心进行分层议论,在“至”与“悔”上做文章。先说“至”,作者肯定“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说明“有志”是“至”的首要条件。而后又用两个“亦不能至也”,说明“力”和“物”在一定条件下对“至”也会起作用,因此,“有志”还不能说是充分条件。最后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不能至和“尽吾志也而不能至”两种情况,得出“有悔”和“无悔”两个不同的结论,从而强调“有志”的必要性,这正是作者的“所得”:无论治学还是处世,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也应该有深思慎取的态度。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仍有借鉴意义。
四、写法鉴赏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为后面的议论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记事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褒禅(chán)      
仆道(pū)
有穴(xué)
咎(jiù)
B.昏惑(huò)
罕至(hǎn)
窈然(yǎo)
瑰怪(ɡuī)
C.庐冢(zhǒnɡ)
音谬(miù)
君圭(ɡuī)
慧褒(bāo)
D.漫灭(màn)
深父(fù)
怠而欲出(dài)
无物以相之(xiànɡ)
解析:选D。“父”应读“fǔ”。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有碑仆道
仆:倒
褒之庐冢也
庐冢:庐,屋舍;冢,坟墓
B.其文漫灭
文:文章
有穴窈然
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C.有怠而欲出者
怠:穷困
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D.夫夷以近
夷:铲平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解析:选A。B项,文:碑文。C项,怠:懒惰无力。D项,夷:平坦。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火尚足以明也
解析:选A。A项名词作动词,B、C、D三项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A。A项,两个“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表示辅助性判断。B项,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C项,代词,他们,指古人;代词,指自己。D项,代词,代褒禅山;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于是予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何可胜道也哉
A.日出江花红胜火
B.予观夫巴陵胜状
C.二战而一胜一负
D.举不胜举
解析:选D。例句与D项作“尽”讲。A项,“胜过”“超过”;B项,“优美的”;C项,“胜利”。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解析:选C。A项,非常:古义,不平常;今义,副词,十分,极。B项,至于:古义,到了……(的地步);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D项,学者:古义,治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7.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  )
A.三个:有力、有志、不随以止。
B.三个:有力、有志、有物相之。
C.四个:力、志、物、不随以怠。
D.五个: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
解析:选C。从“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一句可以看出。
8.对选文第一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这样深刻的结论,也觉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解析:选C。C项,作者并没有为古人惋惜之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 令:让,叫
B.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 悉:全部,都
C.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 相:互相
D.人之否也敢自逸 否:穷而不达,即不得志
解析:选A。令:县令。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D。“以”是表目的的连词,用来。A.代词,它;助词,的。B.连词,表顺承,可不译;连词,表并列,可不译。C.语气副词,表疑问;代词,自己。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为“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俗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解析:选C。“玩水”不是“仁”的体现,“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不能得出“是‘仁’的体现”的结论。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译文:                                    
                                    
(2)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译文:                                    
                                    
答案:(1)为政不分小与大,不以德为政,人民就不能被教化、训服。
(2)(朱先生)作这亭的意图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参考译文:
石门亭在青田县数里外,是县令朱先生造的。石门山是名山。先人都把观光游览的感慨刻留在山里,比比皆是。朱先生来了就造了个亭子,把古今的石刻都立到亭子里来,然后写信给他的外甥女婿我王安石,让我记下他作此亭的意图。
(朱先生)之所以要作这个亭,只是因为对这山的喜爱么?还是也有对观光游览的喜爱呢?还是也为了体察人民的疾苦呢?还是用来让自己在这亭子里度假消闲?还是为不让先人们所刻的作品暴露在野外被风雨侵蚀因没有东西庇护而仆倒毁损呢?人对事物的爱好必然以其与己(之爱好、追求)相类。山这个东西,广大而茂盛丰美,万物依附其生长,而山本身却不以为这是自己的功劳。爱山的人,是仁者。来到野外,登高远望,心中必然会有感慨之感。《尚书》不是说了么:“我老了就跑山里去。”《诗经》不是说了么:“驾车出游是为了纾解我的忧愁。”环顾自己周身而没有可忧愁的人,他的忧愁就在天下,忧天下也是仁。人碰到倒霉事就能逃避现实(到野外)放纵自己了么?到山里探访偏僻地方的人民,与他们交谈以知其忧愁,哪有充耳不闻的道理呢?访求人民的疾苦,也是仁。为政不分小与大,不以德为政,人民就不能被教化、训服。人民被教化、训导了,便没有了争讼之事。人民如果不是没有争讼,怎能让他们休养生息生活惬意呢?古今的名士,很幸运他们的石刻还在,而他们的文章也确实好,那么他们的美名与石头都将传承不朽,拥有仁义的名声而留存他们(寄托在文章中)的志向,也是仁。(朱先生)作这亭的意图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PAGE
-
10
-游褒禅山记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褒禅(chán)      
仆道(pū)
有穴(xué)
咎(jiù)
B.昏惑(huò)
罕至(hǎn)
窈然(yǎo)
瑰怪(ɡuī)
C.庐冢(zhǒnɡ)
音谬(miù)
君圭(ɡuī)
慧褒(bāo)
D.漫灭(màn)
深父(fù)
怠而欲出(dài)
无物以相之(xiànɡ)
解析:选D。“父”应读“fǔ”。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有碑仆道
仆:倒
褒之庐冢也
庐冢:庐,屋舍;冢,坟墓
B.其文漫灭
文:文章
有穴窈然
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C.有怠而欲出者
怠:穷困
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D.夫夷以近
夷:铲平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解析:选A。B项,文:碑文。C项,怠:懒惰无力。D项,夷:平坦。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火尚足以明也
解析:选A。A项名词作动词,B、C、D三项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A。A项,两个“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表示辅助性判断。B项,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C项,代词,他们,指古人;代词,指自己。D项,代词,代褒禅山;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于是予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何可胜道也哉
A.日出江花红胜火
B.予观夫巴陵胜状
C.二战而一胜一负
D.举不胜举
解析:选D。例句与D项作“尽”讲。A项,“胜过”“超过”;B项,“优美的”;C项,“胜利”。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解析:选C。A项,非常:古义,不平常;今义,副词,十分,极。B项,至于:古义,到了……(的地步);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D项,学者:古义,治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7.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  )
A.三个:有力、有志、不随以止。
B.三个:有力、有志、有物相之。
C.四个:力、志、物、不随以怠。
D.五个: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
解析:选C。从“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一句可以看出。
8.对选文第一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这样深刻的结论,也觉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解析:选C。C项,作者并没有为古人惋惜之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 
令:让,叫
B.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 
悉:全部,都
C.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 
相:互相
D.人之否也敢自逸 
否:穷而不达,即不得志
解析:选A。令:县令。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D。“以”是表目的的连词,用来。A.代词,它;助词,的。B.连词,表顺承,可不译;连词,表并列,可不译。C.语气副词,表疑问;代词,自己。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为“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俗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解析:选C。“玩水”不是“仁”的体现,“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不能得出“是‘仁’的体现”的结论。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译文:                                    
                                    
(2)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译文:                                    
                                    
答案:(1)为政不分小与大,不以德为政,人民就不能被教化、训服。
(2)(朱先生)作这亭的意图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参考译文:
石门亭在青田县数里外,是县令朱先生造的。石门山是名山。先人都把观光游览的感慨刻留在山里,比比皆是。朱先生来了就造了个亭子,把古今的石刻都立到亭子里来,然后写信给他的外甥女婿我王安石,让我记下他作此亭的意图。
(朱先生)之所以要作这个亭,只是因为对这山的喜爱么?还是也有对观光游览的喜爱呢?还是也为了体察人民的疾苦呢?还是用来让自己在这亭子里度假消闲?还是为不让先人们所刻的作品暴露在野外被风雨侵蚀因没有东西庇护而仆倒毁损呢?人对事物的爱好必然以其与己(之爱好、追求)相类。山这个东西,广大而茂盛丰美,万物依附其生长,而山本身却不以为这是自己的功劳。爱山的人,是仁者。来到野外,登高远望,心中必然会有感慨之感。《尚书》不是说了么:“我老了就跑山里去。”《诗经》不是说了么:“驾车出游是为了纾解我的忧愁。”环顾自己周身而没有可忧愁的人,他的忧愁就在天下,忧天下也是仁。人碰到倒霉事就能逃避现实(到野外)放纵自己了么?到山里探访偏僻地方的人民,与他们交谈以知其忧愁,哪有充耳不闻的道理呢?访求人民的疾苦,也是仁。为政不分小与大,不以德为政,人民就不能被教化、训服。人民被教化、训导了,便没有了争讼之事。人民如果不是没有争讼,怎能让他们休养生息生活惬意呢?古今的名士,很幸运他们的石刻还在,而他们的文章也确实好,那么他们的美名与石头都将传承不朽,拥有仁义的名声而留存他们(寄托在文章中)的志向,也是仁。(朱先生)作这亭的意图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PAGE
-
4
-(共19张PPT)
专题四
游记
通“需”,需要
通“寤”,惊醒
不过
回头
反而


正直的
恰好
到,往
名词作动词,唱歌
名词作动词,上山
名词作动词,向西飞
名词作动词,穿羽衣
名词作状语,从东面
意动用法,以……为乐
形容鹤鸣声。
江山的景象。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c高考资源同网你身边的高专象
考资源网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书海集萃
SHU
HAIJI
CU
基础落实
JI
CHU
LUO
SH
文本探究
WEN
BEN
TAN
JU第3课 后赤壁赋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
3.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后赤壁赋》
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
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临皋(ɡāo)    巉(chán)岩    虬(qiú)龙
栖鹘(hú)
凛(lǐn)乎
缟(ɡǎo)衣
戛(jiá)然
翩(piān)跹(xiān)
惊悟(wù)
2.通假字
①以待子不时之须 通“需”,需要
②予亦惊悟 通“寤”,惊醒
3.一词多义
(1)顾
(2)危
(3)适
4.词类活用
①行歌相答 名词作动词,唱歌
②予乃摄衣而上 名词作动词,上山
③掠予舟而西也 名词作动词,向西飞
④羽衣翩跹 名词作动词,穿羽衣
⑤横江东来 名词作状语,从东面
⑥顾而乐之 意动用法,以……为乐
5.古今异义
①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古义:形容鹤鸣声。
今义: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②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古义:江山的景象。
今义:大好河山。
6.文言句式
(1)被动句
草木震动
(2)状语后置句
步自雪堂(“自”是介词)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一《留侯论》”
2.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到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苏轼又两次泛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3.相关知识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
一、结构图解
二、内容研读
1.在前后两次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由初游的“乐”转为再游的“悲”呢?
[明确] (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静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与自然合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很自然地产生一种悲观的情绪。(2)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二客不能从”,此时此刻的孤寂与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这种精神上的孤苦无依使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转为悲叹。
2.来到赤壁首先进入作者一行视线的是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由此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情绪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寥寥16个字,便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幽。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沉重感慨,也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作者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冲动。
3.文中的鹤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借梦中道士这一情节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见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明确] 鹤的象征意义:形貌出众,有高贵优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梦是一种追求,但现实是可追求但未必能获得的。“不见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三、主旨归纳
这篇赋是苏轼在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时所作。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在境界上,前赋安谧幽静,在消极中又有一种开阔旷达的胸怀。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特别是通过道士化鹤的幻觉给文章笼罩上了一层缥缈的气氛,反映出作者消极处世的人生态度。
四、写法鉴赏
这篇散文在写法上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形散而神聚。全文以重游赤壁为线索,以景迁情变来谋篇布局,篇首对游前的叙述,篇中的横空孤鹤,篇末梦中的道士,这些细节的插入,看似与游赤壁关系不大,好似节外生枝,其实是散而不离主旨。作者被贬谪之后的思想是复杂的,儒、佛、道杂糅。从作者一生来看,当他仕途顺利时,他以儒家“入世”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写作。作者写此赋时的心情是苦闷的,因而借鹤喻己,借羽化的道士寄托“出世”之感。作者是用象征的手法,体现文章的主旨的。
二是具有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横空掠过的一只孤鹤,梦幻中出现的羽衣翩跹的道人,都是作者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虚构出来的。作者的这种浪漫主义写法,是受《庄子》影响的结果。
一、基础过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
B.曾日月之几何
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而上
摄衣:提起下衣
D.攀栖鹘之危巢
危巢:危险的鸟巢
解析:选B。A.行歌:边走边歌。C.摄衣:撩起衣服。D.危巢:高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俯冯夷之幽宫
燕巢于飞幕之上
B.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顾安所得酒乎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解析:选C。A.之:助词,的。B.从:动词,跟从。C.前“顾”:不过;后“顾”:反而。D.适:正好。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羽衣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解析:选C。①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到。②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西飞。③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④羽衣:名词作动词,穿羽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归而谋诸妇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B.①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C.①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D.①予亦悄然而悲
②使之然也
解析:选B。A.表承接/表并列。C.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修饰。D.……的样子/这样。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⑤曾日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解析:选A。④⑤没有写景。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
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初一
B.今者薄暮
薄:迫近
C.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识:认识
D.披蒙茸
披:拨开
解析:选A。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连词,表顺承。A.看/回头;B.结构助词,的/代词,他;D.代词,……的人/代词,……的地方。
8.对《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的比较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赤壁还是那个赤壁,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境界。
B.《前赤壁赋》字字秋色,《后赤壁赋》句句冬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C.《后赤壁赋》登山情景可惊可怖,与《前赤壁赋》风月水光的安谧幽静形成鲜明的对照。
D.《前赤壁赋》是作者以主客对答的形式发表的一篇议论,《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的故事抒发超脱的情怀。写的都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解析:选D。“道士化鹤”是虚写。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译文:                                    
                                    
(2)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译文:                                    
                                    
(3)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译文:                                    
                                    
答案:(1)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都已落光。人影映在地上,抬头就能看见一轮明月。
(2)江中流水不断地发出巨响,江岸绝壁有千尺之高。山岭高峻,月亮显得小;江水退落,礁石露出。
(3)时间已经快到半夜了,环顾四周,寂寞冷清,刚好有一只孤鹤,横飞过江面,向东飞来,翅膀像车轮那么大,就像穿着黑白衣裙,发出尖厉的长鸣,掠过我们的小舟又向西飞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屈原庙赋
苏 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⑥。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⑧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⑨。”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⑩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 ①曰惟:句首语助词。②伊:助词。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惊湍:惊人的急流。⑤逝:发语词。⑥沉吟:犹豫不决。⑦退默:引退隐居。⑧九关:九重天门。⑨中浦:水滨。⑩要:总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B.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C.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D.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解析:选C。断句时把握专有名词、重点虚词,然后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本题句末语气词“兮”后要断开,“悲夫”作为发语词,前面应该断开,则可排除选项A、D,再重点看实词短语,“去家千里”不能断开,则可排除选项B,正确选项为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也可以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如程氏子。这里可以译为“你”。
B.丹青:“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黄色和青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通称。
C.君子:古代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后来也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D.区区:指微小,自称的谦辞;也可指一心一意,本文“嗟子区区”是一心一意的意思。
解析:选B。“丹”指红色,我国古代绘画常用红色和青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纪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而作,其词气与屈原作品有暗合之处。
B.本赋熔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园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
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君子不一定要追求完美,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无疑是正确的。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解析:选C。C项,应为“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是正确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译文:                                    
(2)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译文:                                    
答案:(1)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2)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
参考译文:
小船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屈原大夫生活过的遗居。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这便是你魂牵梦萦的故里。想当年,你再次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俯首千丈峭壁,江中的激流让人心惊胆悸。你吟成《怀沙》自伤怀抱,令人叹息你为什么独抱着自沉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你决心离开人世却沉吟犹豫。
“难道我不能远走高飞到国外游历?难道我不能急流勇退、洁身隐居?我独自嗷嗷不停地倾诉对君王的怨慕,只恐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如果我的祖国已遭到颠覆,我也决心不吝惜生命而苟活下去。我拜托江神代我告怨,黄河神却叫我向玉帝申诉。我一连闯过九重天门去见玉帝,玉帝也为我悲伤却不能救助。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败的高台。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
“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祖国,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这就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
啊!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追求完美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尽管你的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但总的来说,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啊,愿你的灵魂安息吧!
PAGE
-
9
-后赤壁赋
一、基础过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
B.曾日月之几何
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而上
摄衣:提起下衣
D.攀栖鹘之危巢
危巢:危险的鸟巢
解析:选B。A.行歌:边走边歌。C.摄衣:撩起衣服。D.危巢:高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俯冯夷之幽宫
燕巢于飞幕之上
B.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顾安所得酒乎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解析:选C。A.之:助词,的。B.从:动词,跟从。C.前“顾”:不过;后“顾”:反而。D.适:正好。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羽衣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解析:选C。①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到。②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西飞。③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④羽衣:名词作动词,穿羽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归而谋诸妇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B.①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C.①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D.①予亦悄然而悲
②使之然也
解析:选B。A.表承接/表并列。C.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修饰。D.……的样子/这样。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⑤曾日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解析:选A。④⑤没有写景。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
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初一
B.今者薄暮
薄:迫近
C.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识:认识
D.披蒙茸
披:拨开
解析:选A。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连词,表顺承。A.看/回头;B.结构助词,的/代词,他;D.代词,……的人/代词,……的地方。
8.对《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的比较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赤壁还是那个赤壁,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境界。
B.《前赤壁赋》字字秋色,《后赤壁赋》句句冬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C.《后赤壁赋》登山情景可惊可怖,与《前赤壁赋》风月水光的安谧幽静形成鲜明的对照。
D.《前赤壁赋》是作者以主客对答的形式发表的一篇议论,《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的故事抒发超脱的情怀。写的都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解析:选D。“道士化鹤”是虚写。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译文:                                    
                                    
(2)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译文:                                    
                                    
(3)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译文:                                    
                                    
答案:(1)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都已落光。人影映在地上,抬头就能看见一轮明月。
(2)江中流水不断地发出巨响,江岸绝壁有千尺之高。山岭高峻,月亮显得小;江水退落,礁石露出。
(3)时间已经快到半夜了,环顾四周,寂寞冷清,刚好有一只孤鹤,横飞过江面,向东飞来,翅膀像车轮那么大,就像穿着黑白衣裙,发出尖厉的长鸣,掠过我们的小舟又向西飞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屈原庙赋
苏 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⑥。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⑧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⑨。”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⑩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 ①曰惟:句首语助词。②伊:助词。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惊湍:惊人的急流。⑤逝:发语词。⑥沉吟:犹豫不决。⑦退默:引退隐居。⑧九关:九重天门。⑨中浦:水滨。⑩要:总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B.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C.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D.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解析:选C。断句时把握专有名词、重点虚词,然后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本题句末语气词“兮”后要断开,“悲夫”作为发语词,前面应该断开,则可排除选项A、D,再重点看实词短语,“去家千里”不能断开,则可排除选项B,正确选项为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也可以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如程氏子。这里可以译为“你”。
B.丹青:“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黄色和青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通称。
C.君子:古代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后来也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D.区区:指微小,自称的谦辞;也可指一心一意,本文“嗟子区区”是一心一意的意思。
解析:选B。“丹”指红色,我国古代绘画常用红色和青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纪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而作,其词气与屈原作品有暗合之处。
B.本赋熔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园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
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君子不一定要追求完美,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无疑是正确的。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解析:选C。C项,应为“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是正确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译文:                                    
(2)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译文:                                    
答案:(1)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2)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
参考译文:
小船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屈原大夫生活过的遗居。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这便是你魂牵梦萦的故里。想当年,你再次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俯首千丈峭壁,江中的激流让人心惊胆悸。你吟成《怀沙》自伤怀抱,令人叹息你为什么独抱着自沉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你决心离开人世却沉吟犹豫。
“难道我不能远走高飞到国外游历?难道我不能急流勇退、洁身隐居?我独自嗷嗷不停地倾诉对君王的怨慕,只恐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如果我的祖国已遭到颠覆,我也决心不吝惜生命而苟活下去。我拜托江神代我告怨,黄河神却叫我向玉帝申诉。我一连闯过九重天门去见玉帝,玉帝也为我悲伤却不能救助。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败的高台。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
“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祖国,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这就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
啊!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追求完美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尽管你的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但总的来说,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啊,愿你的灵魂安息吧!
PAGE
-
6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