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专题五
书序
专题五
书序
专题五
书序
阙,通“缺”,空缺、缺少
材,通“才”,才能
藏,同“脏”,内脏
志,同“识”,作标记
常,同“尝”,曾经
沮,通“阻”,阻止
动词,比得上
介词,等到
连词,和
动词,涉及
动词,达到
动词,接
近,趋向
动词,担任
动词,赴任
动词,成功
副词,即将,行将
副词,随即
名词,见识
动词,看到
动词,见过
动词,观察
动词,引申为“宠幸”
与“背”连用,解释为“死亡”
被动句的标志
动词,拿来
动词,伸
动词,牵引
动词,延请
动词,引路
连词,却,反而
连词,又,表并列
连词,表
承接
连词,如果
代词,你的
连词,
因而
连词,表修饰
名词作动词,标榜
名词作动词,取道
使动用法,使……投降
始末,事迹详情。
成,成就;功,功业。
深知,深入了解。
谋划。
在某处任职。
处处,到处。
感动、激励。
省略句
判断句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议论
叙事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c高考资源同网你身边的高专象
考资源网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专题五
书序
ZHUAN
TI
WU
书海集萃
SHU
HAIJI
CU
基础落实
JI
CHU
LUO
SH
文本探究
WEN
BEN
TAN
JU张中丞传后叙
[专题概说]
本专题共有三篇文章。《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补叙英雄事迹的散文名作;《〈伶官传〉序》阐述了国家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战国策目录序》颂扬了先王之道,批判了谋诈之术。
1.《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在读了李翰作的《张巡传》之后所写的一篇文章。作者为了说明事实真相,歌颂英雄,弘扬英雄精神,颂扬正气,批驳流言蜚语,反对藩镇作乱,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的散文名作。学习本文,重点了解张巡等忠义之士的高尚气节,学习将叙述、议论、抒情熔于一炉的表达方法。2.《〈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是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国家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学习文章对比式列举史实和对比式分析的说理方法。3.《战国策目录序》则是由曾巩写的序文,通过批评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的观点,颂扬了先王之道,批判了谋诈之术。论辩入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谋诈之行的儒家思想,学习文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第1课 张中丞传后叙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政,如是而已。
——《师说》
3.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
4.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
5.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听颖师弹琴》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阙(quē)
睢(Suī)阳 愧(kuì)耻 饿羸(léi)
霁(jì)云
须髯(rán)
帙(zhì)
蚍(pí)蜉(fú)
2.通假字
①然尚恨有阙者 阙,通“缺”,空缺、缺少
②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材,通“才”,才能
③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藏,同“脏”,内脏
④此矢所以志也 志,同“识”,作标记
⑤嵩常在围中 常,同“尝”,曾经
⑥沮遏其势 沮,通“阻”,阻止
3.一词多义
(1)及
(2)就
(3)见
(4)引
(5)而
4.词类活用
①翰以文章自名 名词作动词,标榜
②屡道于两府间 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 使动用法,使……投降
5.古今异义
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古义:始末,事迹详情。
今义:起头的部分和末尾的部分。
②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成,成就;功,功业。
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事情令人满意。
③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深知,深入了解。
今义: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④其讲之精矣
古义:谋划。
今义:说;说明;论述。
⑤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在某处任职。
今义:投身到;处理。
⑥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处处,到处。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通常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或发生。
⑦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励。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6.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句首省略主语“贺兰进明”)
②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指”后省略宾语“之”)
(2)判断句
①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者,……耳”表判断)
②必以其言为信(“以……为”表判断)
③此矢所以志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④死,命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⑤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者,……也”表判断)
(3)被动句
①城陷而虏(虏,被俘)
②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被……)
(4)状语后置句
①其亦不达于理矣
②而责二公以死守
(5)宾语前置句
何为久读此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一《原毁》”
2.写作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757),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进行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于是写了《张巡传》,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韩愈感愤于此,遂于元和二年(807)继李翰撰《张巡传》之后,写了这篇后叙,又为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颂歌。
3.相关知识
(1)文体知识
①书序是古代序文中的一种,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或文章为寄托,生发出对人生、时政、历史、文学等的看法。因此,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可能超过所序的书籍或文章。书序的写作手法,或偏重议论,或偏重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因此,有些书序可以当作学术或思想评论来读。
②序的体裁,有的似议论文,有的似记叙文,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例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后来的“史序”便都是继承了汉代这类序文的传统,例如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一行传序》《〈伶官传〉序》等即是。至于读古代书籍文章而写的序,例如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是以议论为主。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序不多见,突出的典型为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这是作者读了李翰所作的《张巡传》后写在该传后面的,大半篇幅记载张巡、许远的事迹,以补李翰传文的不足。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却用了两大段文章发表议论,以批评“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的时弊。因此这篇文章虽然以叙事为主,但是并不是传记,还是序。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序的抒情,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从唐代起,序又称为“引”。刘禹锡所作的序,都写作“引”,如《彭阳唱和集引》《吴蜀集引》等。苏洵也以引为序,如《族谱引》之类。这是作家的习惯问题。刘禹锡的父亲叫刘绪,绪、序同音,苏洵的父亲叫苏序,因为要避父名,所以二人改序为引。这本来是特殊情况造成的作家个人的规矩,但由于刘、苏的影响,后来也有人作起“引”来,那就与避讳无关了。
跋就是写在书后、文后的序。最初书、文只有序。自从序固定在书、文的前边以后,作者如果还有要说的话,或者别人要把心得、意见、考证等内容写上去,就写在书、文之后,称为后叙(如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题某某后(如柳宗元的《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等等,到了宋代,就把这种文章称为跋。例如欧阳修的文集中就有几十篇跋。跋与序虽然是一回事,但在语言上却略有不同。因为跋或后序、题后之类实际是对序的再补充,所以一般都更为简劲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2)韩愈和“古文运动”
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的中唐时期。他在政治上比较守旧,倾向于维护当时贵族地主阶层的利益。但是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主张任人唯贤。他任监察御史时,曾提出减免赋役,并因此遭到贬斥。他反对藩镇割据,并协助宰相裴度平定了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他反对当时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的佛教、道教,结果再次遭贬。这些方面虽然都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但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韩愈在文学上的作为,主要是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的文风。他大力提倡“言之有物”的古文,强调学习先秦、两汉的文章,并且和柳宗元等躬行实践,终于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创作上,他们虽然强调学古,但是主张“辞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师其意不师其辞”“文从字顺,各识职”。这些理论,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结构图解
张中丞传后叙
议论
叙事
二、内容研读
1.简要概括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
[明确] 张巡:外在形象威武,美髯;记性好;文思敏捷,倚马可待;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有领导能力;善于军事。南霁云:有义气,能患难与共;有勇气;强壮有力;恩怨分明;从容就义不畏死;有谋略;服从领导。许远:宽厚长者,表里如一;忠贞不畏死;容人雅量,大事为重。
2.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和结构特点。
[明确] 文章第一段是引子,驳斥了许远“畏死而辞服于贼”的诬蔑。文章的第二、三、四段为议论。第二、三段主要为许远辩诬。“远虽材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是对许远的总评。抓住最关键的几件事,充分说明许远忠于国家、以大局为重的高贵品质,同时又扣住与张巡的关系,让人感到坚守危城、大义殉国,张、许是完全一致的,任何想把张、许两人分开,从许远身上打开缺口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在这样的总评之后,再逐一辩诬,就有高屋建瓴之势。第一层是驳畏死论。作者从两家子弟不能通晓父辈心志落笔。两家子弟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受了流言蜚语的惑乱。当年张、许二人同生死共患难而今子弟互生是非,从这样令人痛心的事实,自然想出恶语中伤者之可恨。第二层,是驳所谓“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这一攻击好像抓住一个事实,比畏死论更为恶毒。文章以人死和绳断设喻,用归谬法,指出其“不达于理”。随后发出的感慨、斥责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引起了读者的共鸣。第四段是为整个睢阳保卫战辩护。驳“死守论”,由申述不能“弃城而逆遁”的原因,转入正面论证坚守睢阳的重大意义。把保卫睢阳,提高到关系国家存亡的高度上来认识,让“死守论”以及其他种种否定睢阳战役的谬论统统破产。这样,在大义凛然地驳倒一群小人之后,便更掌握了主动。于是进一步抓住无可抵赖的事实,给对方以致命的一击,在睢阳将士艰难奋战之时,周围弃城逃跑者,擅强兵坐视不救者,比比皆是。现在那些好议论者竟然放过这些人不提,反而责备张、许死守,究竟居心何在?作者尖锐地指出,这是站在叛乱者一边,有意制造奸言,帮助他们攻击爱国志士。这样一下子便揭穿了小人的阴险面目,使他们再也无法冒充正人君子。文章第五、六两段主要是记叙。第五段写南霁云乞师和就义。南霁云由不忍独食到断指,其言语行动使矛盾一步步激化,而他忠义、慷慨、愤激的表现也越来越震撼人心。围绕南霁云,除让贺兰进明从反面加以陪衬外,后面还有作者贞元中过泗州的补笔,不仅把传说证实,而且在紧张激烈的气氛中,突然宕开一笔,更显得顿挫生姿,摇曳不尽。就义一节,将南、张放在一起互相映衬,显示了两位英雄精神的契合。而张巡的忠义严肃,南霁云的临危不惧、慷慨爽朗,又各具个性。第六段补叙张巡的读书、就义,许远的性格、外貌、出生年月,以及于嵩的有关轶事。材料不像第四段那样集中完整,但作者娓娓道来,挥洒自如,不拘谨,不急促,很自然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及其遭遇。
3.作者在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论调时,确定了怎样的思路?
[明确] 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然后,讲不能率残余饿羸突出重围。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最后,怒斥小人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
4.作者在驳论时,是怎样做到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的?
[明确] 在驳论时作者选择了由浅入深的次序:对“疑畏死而辞服于贼”、“城之陷,自远所分始”、张、许应“弃城”而“逆遁”等种种论调逐一驳斥。作者先是列举事实,说明许远并不怕死;接着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的浅易道理证明“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非议“不达于理”;最后以“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的事理分析来证明张巡、许远的别无选择。随着议论的层层深入,作者的感情也越发的激昂,由最初的较为平和发展到疾言厉色,对非难者的品质概括也由“材智下”“小人之好议论”发展到“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至此,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已无处藏身,张、许二人的英雄本色也已跃然纸上。这几节文字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堪称“辞理俱到”。上述议论只是文章的“纲”,主要人物的性格尚未完全凸现。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非常巧妙地安排了一个过渡,神不知鬼不觉地从侧重议论发展到以叙事为主,这就是对南霏云的描写。由于上一段写到了“擅强兵坐而观者”,那么作者在这里写贺兰进明的坐观不救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一过渡非常自然,可谓神来之笔。由此,通过几个细节的描述,使读者肃然起敬的主人公的形象不再停留在理性认识上,而是变得丰满传神、妙趣横生。如用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两个细节就将南霁云刚烈的性格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尽卷不错一字”“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的描写则非常传神地刻画出了张巡博闻强记的一面。这些叙述的文字和议论部分相辅相成,既深化了议论,又弥补了人物塑造缺乏立体感的缺憾,可谓一举两得。
文章是针对忠臣蒙辱的现状而发,所以作者将满腔的悲愤之情贯注于笔端,使文章充满激情,有一种逼人的气势,如:“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这些议论一气呵成,有振聋发聩的功效。
5.“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作者为什么写张巡却从许远写起?
[明确] 此处运用了映衬法。许远位在张巡之上,却“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一方面表现许远为国让贤,显示出了许远宽厚、谦和的性格,同时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又表现了他们以死报国的高尚情操。
6.作者是怎样为睢阳陷落不是张巡、许远个人的过失辩护的?
[明确] 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两个比喻,论证了睢阳之陷落,许远不当独任其责。后又从张巡、许远“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和当时一部分朝廷官员中“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的情况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充分揭示并证明了城池沦入敌手是必然的后果,守城的烈士没有责任。相反,倒是那些按兵不动的懦夫奸臣,难道他们能够逃脱罪责吗?张巡、许远他们虽然战败了,却“守一城,捍天下”,阻遏敌势,蔽遮江淮,是捍卫大唐统一的真正英雄。
7.本文写于安史之乱的四十多年后,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韩愈出于正义感和对投降派以及腐朽势力的憎恶,更是出于希望改革朝政,重振大唐雄风,强烈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抱负,于“安史之乱”的四十多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证,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
三、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驳斥诬蔑张、许的错误论调,以及记叙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充张、许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之乱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全文叙议结合,紧紧围绕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和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四、写法鉴赏
1.本文熔议论、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的写法。《张中丞传后叙》熔议论、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的确体现了韩文多变的特色。从前半部分议论到后半部分叙事,是一大变。就议论部分看,开头一段,寥寥数语,类乎札记的写法。第二、三段辩许远之诬,多用推论。由于许远所受诬蔑太重,在阐明一层层事理之后,不免有悲慨深长的抒情插笔。第四段虽然也是议论,但由于睢阳保卫战的功绩有目共睹,所以话语蹈厉奋发,咄咄逼人。像“守一城,捍天下”一节,读之有“轩昂突起,如崇山峻岭,矗立天半”(吴闿生话)之感。五、六段同是叙事,第五段描写南霁云,情节紧张,气氛激烈,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激昂。第六段为了综合比较分散的材料,语言则显得自然而随意,节奏也比较舒缓。这两段,文笔有拙朴处,有渲染处,有很带感情的叙述,有精细的描绘刻画。可见在段与段之间,以及在语言、精神、境界等方面,确有多种变化,但这种变化绝非纷然杂陈的大杂烩,而是于多样之中仍见浑成统一。
2.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刚烈和嫉恶如仇的个性。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背书尽卷不错一字,以及操笔立书,未尝起草等细节,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张巡博学强记与文思敏捷的人物形象。
3.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和衬托。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授权于巡,自然愿位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这里既突出了许远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张巡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了南霁云想保存实力,伺机复仇的心理。而且从他的言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人相互映衬,更见英雄气概。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来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和刚烈性格的。
4.语言精练准确,丰富而多变,是本文又一特色。本文语言有的义正辞严,慷慨激昂;有的亲切平易,如叙家常;有奔腾直泻的长句,也有斩钉截铁的短语,且处处饱含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褒贬之情,极富感染力。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外无待而犹死守(依靠,后援)
B.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怪罪)
C.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竟然)
D.不为许远立传(替,给)
解析:选C。竟:最终。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贼以刃胁降巡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
解析:选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余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B.此矢所以志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解析:选D。A项,“常”同“尝”,曾经;B项,“志”同“识”,作标记;C项,“蚤”通“早”。
4.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因诵嵩所读书
B.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
C.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D.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解析:选B。A项,古义,读过的书籍;今义,指上学或学习功课。C项,古义,计算日子;今义,指时间。D项,古义,感动,奋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5.下列各句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必以其言为信
B.其亦不达于理矣
C.城陷而虏
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解析:选C。“虏”即被俘虏,意念上的被动。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依:跟随
B.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细:详细说
C.为文章,操纸笔立书
立:站着
D.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诣:去、到
解析:选C。立:立即,马上。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B。A项,于:①介词,在;②介词,对于。B项,因:都是连词,于是。C项,以:①介词,因;②连词,来。D项,为:①介词,“何为”即“为何”;②动词,写。
8.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张巡“才能超人”的一项是( )
①好学无所不读 ②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③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④为文章,操纸笔立书
⑤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⑥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②④⑤
解析:选D。①不是写张巡的,是写于嵩的。③不是直接表现张巡才能超人。⑥写张巡的气节,不是才能。排除这三项即可。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
译文:
(2)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译文:
(3)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译文:
答案:(1)因为张巡的缘故起先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他爱学习又努力,无所不读。
(2)张巡写文章,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
(3)不法军人强行夺取并占有了这些田产,于嵩打算到州衙去提出诉讼,被不法军人所杀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陶回,丹杨人也。祖基,吴交州刺史。父抗,太子中庶子。回辟司空府中军、主簿,并不就。大将军王敦命为参军,转州别驾。敦死,司徒王导引为从事中郎,迁司马。
苏峻之役,回与孔坦言于导,请早出兵守江口,语在《坦传》。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峻果由小丹杨经秣陵,迷失道,逢郡人,执以为乡导。时峻夜行,甚无部分。亮闻之,深悔不从回等之言。寻王师败绩,回还本县,收合义军,得千余人,并为步军,与陶侃、温峤等并力攻峻,又别破韩晃,以功封康乐伯。
时大贼新平,纲维弛废,司徒王导以回有器干,擢补北军中候,俄转中护军。久之,迁征虏将军、吴兴太守。时人饥谷贵,三吴尤甚。诏欲听相鬻卖,以拯一时之急。回上疏曰:“当今天下不普荒俭,唯独东土谷价偏贵,便相鬻卖,声必远流,北贼闻之,将窥疆场。如愚臣意,不如开仓廪以振之。”乃不待报,辄便开仓,及割府郡军资数万斛米以救乏绝,由是一境获全。既而下诏,并敕会稽、吴郡依回振恤,二郡赖之。在郡四年,征拜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征虏将军如故。
回性雅正,不惮强御。丹杨尹桓景佞事王导,甚为导所昵。回常慷慨谓景非正人,不宜亲狎。会荧惑守南斗经旬,导语回曰:“南斗,扬州分,而荧惑守之,吾当逊位以厌此谪。”回答曰:“公以明德作相,辅弼圣主,当亲忠贞,远邪佞,而与桓景造膝,荧惑何由退舍!”导深愧之。
咸和二年,以疾辞职,帝不许。徙护军将军,常侍、领军如故,未拜,卒,年五十一。谥曰威。
(选自《晋书·陶回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
B.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
C.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
D.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
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题材料为陶回给庾亮的建议和庾亮的态度,断句时可依据“曰”以及人名,并结合前后文来判断;另可观察选项,比较不同之处,采用排除法逐个排除错误选项。比如联系前后文,句末的“亮”指的是庾亮,这里是陶回给出建议,而庾亮没有听从,所以“亮不从”中间不可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属于文官,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
B.仓廪,中国古代储藏米谷之所。其中储藏谷物的叫廪,储藏米的叫仓。
C.斛,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D.造膝,即促膝,古人交谈时对坐,常膝头相近,形容亲切交谈或密谈。
解析:选B。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根据古代储藏知识,储藏谷物的叫仓,储藏米的叫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峻之战时,陶回和孔坦向王导进言,请求早出兵防守长江渡口,但是王导没有采纳,最后错失良机,后悔不已。
B.陶回任吴兴太守时,曾遇到饥荒导致粮贵,三吴地区特别严重。诏令想听任百姓卖儿卖女,以救一时之急。
C.陶回禀性高尚正直,不畏强权。他对丹杨尹桓景的行为非常反感,认为他不是正人君子,曾劝告王导远离桓景。
D.陶回上书朝廷建议开仓廪救济百姓,未等批复,就自行开仓,还拿出府郡的军粮几万斛米来救济穷困的百姓,境内百姓因此得以保全。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王导没有采纳”错,原文说的是“亮不从”,是说庾亮没有听从陶回的意见,并非王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峻果由小丹杨经秣陵,迷失道,逢郡人,执以为乡导。
译文:
(2)当今天下不普荒俭,唯独东土谷价偏贵,便相鬻卖,声必远流。
译文:
答案:(1)苏峻果然从小丹杨经由秣陵,迷失道路,碰见当地人,抓住他让他当向导。
(2)当今天下不是普遍饥荒歉收,只有东方谷价偏贵,就让百姓卖儿卖女,消息势必远远传开。
参考译文:
陶回是丹杨人。祖父陶基是吴国交州刺史。父亲陶抗,是太子中庶子。陶回被征召为司空府中军、主簿,都不就任。大将军王敦任命他为参军,转任州别驾。王敦死后,司徒王导引荐他为从事中郎,迁任司马。
苏峻之战时,陶回和孔坦向王导进言,请求早出兵防守长江渡口,事情记载在《孔坦传》中。苏峻将要到时,陶回又对庾亮说:“苏峻知道石头有重兵守卫,不敢直下,必定朝小丹杨南路步行而来,应当埋伏兵士截击他,可以一战而擒拿他。”庾亮不听他的。苏峻果然从小丹杨经由秣陵,迷失道路,碰见当地人,抓住他让他当向导。当时苏峻在夜里行军,队形很不整齐。庾亮听说后,很后悔没有听从陶回等的计策。不久朝廷的军队大败,陶回回到本县,聚集义军,得到千余人,都是步兵,与陶侃、温峤等合力攻击苏峻,又另击败韩晃,因为功劳被封为康乐伯。
当时刚刚平定了大贼,法纪松弛,司徒王导因陶回有才干,提拔他补北军中候,不久转任中护军。过了很久,升任征虏将军、吴兴太守。当时饥荒导致粮贵,三吴地区特别严重。诏令想听任百姓卖儿卖女,以救一时之急。陶回上书说:“当今天下不是普遍饥荒歉收,只有东方谷价偏贵,就让百姓卖儿卖女,消息势必远远传开,北贼听说后,将会窥伺边境。依愚臣之见,不如打开仓廪救济百姓。”于是不等批复,自己便开仓,还拿出府郡的军粮几万斛米来救济穷困的百姓,境内百姓因此得以保全。不久朝廷下诏令,并命令会稽、吴郡都依照陶回的办法赈济,二郡百姓也靠此得以保全。在郡中四年,被征召授予领军将军的官职,加封散骑常侍,征虏将军如旧。
陶回禀性高尚正直,不畏强权。丹杨尹桓景谄媚讨好王导,很受王导喜爱。陶回经常慷慨激愤地说桓景不是正人君子,不宜亲近。正碰上荧惑星迫近南斗星十天,王导对陶回说:“南斗是扬州的分野,而荧惑星迫近它,我应当退位避除灾祸。”陶回回答说:“您凭着明德做宰相,辅佐圣主,应当亲近忠诚坚贞之人,疏远邪恶奸佞之人,可是您与桓景这么亲近,荧惑星怎么会退去呢!”王导很惭愧。
咸和二年,(陶回)因病请求辞职,皇帝不同意。调任护军将军,常侍、领军如旧,没有就任,去世,时年五十一岁。谥号威。
PAGE
-
15
-张中丞传后叙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外无待而犹死守(依靠,后援)
B.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怪罪)
C.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竟然)
D.不为许远立传(替,给)
解析:选C。竟:最终。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贼以刃胁降巡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
解析:选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余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B.此矢所以志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解析:选D。A项,“常”同“尝”,曾经;B项,“志”同“识”,作标记;C项,“蚤”通“早”。
4.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因诵嵩所读书
B.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
C.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D.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解析:选B。A项,古义,读过的书籍;今义,指上学或学习功课。C项,古义,计算日子;今义,指时间。D项,古义,感动,奋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5.下列各句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必以其言为信
B.其亦不达于理矣
C.城陷而虏
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解析:选C。“虏”即被俘虏,意念上的被动。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依:跟随
B.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细:详细说
C.为文章,操纸笔立书
立:站着
D.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诣:去、到
解析:选C。立:立即,马上。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B。A项,于:①介词,在;②介词,对于。B项,因:都是连词,于是。C项,以:①介词,因;②连词,来。D项,为:①介词,“何为”即“为何”;②动词,写。
8.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张巡“才能超人”的一项是( )
①好学无所不读 ②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③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④为文章,操纸笔立书
⑤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⑥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②④⑤
解析:选D。①不是写张巡的,是写于嵩的。③不是直接表现张巡才能超人。⑥写张巡的气节,不是才能。排除这三项即可。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
译文:
(2)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译文:
(3)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译文:
答案:(1)因为张巡的缘故起先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他爱学习又努力,无所不读。
(2)张巡写文章,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
(3)不法军人强行夺取并占有了这些田产,于嵩打算到州衙去提出诉讼,被不法军人所杀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陶回,丹杨人也。祖基,吴交州刺史。父抗,太子中庶子。回辟司空府中军、主簿,并不就。大将军王敦命为参军,转州别驾。敦死,司徒王导引为从事中郎,迁司马。
苏峻之役,回与孔坦言于导,请早出兵守江口,语在《坦传》。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峻果由小丹杨经秣陵,迷失道,逢郡人,执以为乡导。时峻夜行,甚无部分。亮闻之,深悔不从回等之言。寻王师败绩,回还本县,收合义军,得千余人,并为步军,与陶侃、温峤等并力攻峻,又别破韩晃,以功封康乐伯。
时大贼新平,纲维弛废,司徒王导以回有器干,擢补北军中候,俄转中护军。久之,迁征虏将军、吴兴太守。时人饥谷贵,三吴尤甚。诏欲听相鬻卖,以拯一时之急。回上疏曰:“当今天下不普荒俭,唯独东土谷价偏贵,便相鬻卖,声必远流,北贼闻之,将窥疆场。如愚臣意,不如开仓廪以振之。”乃不待报,辄便开仓,及割府郡军资数万斛米以救乏绝,由是一境获全。既而下诏,并敕会稽、吴郡依回振恤,二郡赖之。在郡四年,征拜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征虏将军如故。
回性雅正,不惮强御。丹杨尹桓景佞事王导,甚为导所昵。回常慷慨谓景非正人,不宜亲狎。会荧惑守南斗经旬,导语回曰:“南斗,扬州分,而荧惑守之,吾当逊位以厌此谪。”回答曰:“公以明德作相,辅弼圣主,当亲忠贞,远邪佞,而与桓景造膝,荧惑何由退舍!”导深愧之。
咸和二年,以疾辞职,帝不许。徙护军将军,常侍、领军如故,未拜,卒,年五十一。谥曰威。
(选自《晋书·陶回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
B.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
C.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
D.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
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题材料为陶回给庾亮的建议和庾亮的态度,断句时可依据“曰”以及人名,并结合前后文来判断;另可观察选项,比较不同之处,采用排除法逐个排除错误选项。比如联系前后文,句末的“亮”指的是庾亮,这里是陶回给出建议,而庾亮没有听从,所以“亮不从”中间不可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属于文官,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
B.仓廪,中国古代储藏米谷之所。其中储藏谷物的叫廪,储藏米的叫仓。
C.斛,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D.造膝,即促膝,古人交谈时对坐,常膝头相近,形容亲切交谈或密谈。
解析:选B。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根据古代储藏知识,储藏谷物的叫仓,储藏米的叫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峻之战时,陶回和孔坦向王导进言,请求早出兵防守长江渡口,但是王导没有采纳,最后错失良机,后悔不已。
B.陶回任吴兴太守时,曾遇到饥荒导致粮贵,三吴地区特别严重。诏令想听任百姓卖儿卖女,以救一时之急。
C.陶回禀性高尚正直,不畏强权。他对丹杨尹桓景的行为非常反感,认为他不是正人君子,曾劝告王导远离桓景。
D.陶回上书朝廷建议开仓廪救济百姓,未等批复,就自行开仓,还拿出府郡的军粮几万斛米来救济穷困的百姓,境内百姓因此得以保全。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王导没有采纳”错,原文说的是“亮不从”,是说庾亮没有听从陶回的意见,并非王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峻果由小丹杨经秣陵,迷失道,逢郡人,执以为乡导。
译文:
(2)当今天下不普荒俭,唯独东土谷价偏贵,便相鬻卖,声必远流。
译文:
答案:(1)苏峻果然从小丹杨经由秣陵,迷失道路,碰见当地人,抓住他让他当向导。
(2)当今天下不是普遍饥荒歉收,只有东方谷价偏贵,就让百姓卖儿卖女,消息势必远远传开。
参考译文:
陶回是丹杨人。祖父陶基是吴国交州刺史。父亲陶抗,是太子中庶子。陶回被征召为司空府中军、主簿,都不就任。大将军王敦任命他为参军,转任州别驾。王敦死后,司徒王导引荐他为从事中郎,迁任司马。
苏峻之战时,陶回和孔坦向王导进言,请求早出兵防守长江渡口,事情记载在《孔坦传》中。苏峻将要到时,陶回又对庾亮说:“苏峻知道石头有重兵守卫,不敢直下,必定朝小丹杨南路步行而来,应当埋伏兵士截击他,可以一战而擒拿他。”庾亮不听他的。苏峻果然从小丹杨经由秣陵,迷失道路,碰见当地人,抓住他让他当向导。当时苏峻在夜里行军,队形很不整齐。庾亮听说后,很后悔没有听从陶回等的计策。不久朝廷的军队大败,陶回回到本县,聚集义军,得到千余人,都是步兵,与陶侃、温峤等合力攻击苏峻,又另击败韩晃,因为功劳被封为康乐伯。
当时刚刚平定了大贼,法纪松弛,司徒王导因陶回有才干,提拔他补北军中候,不久转任中护军。过了很久,升任征虏将军、吴兴太守。当时饥荒导致粮贵,三吴地区特别严重。诏令想听任百姓卖儿卖女,以救一时之急。陶回上书说:“当今天下不是普遍饥荒歉收,只有东方谷价偏贵,就让百姓卖儿卖女,消息势必远远传开,北贼听说后,将会窥伺边境。依愚臣之见,不如打开仓廪救济百姓。”于是不等批复,自己便开仓,还拿出府郡的军粮几万斛米来救济穷困的百姓,境内百姓因此得以保全。不久朝廷下诏令,并命令会稽、吴郡都依照陶回的办法赈济,二郡百姓也靠此得以保全。在郡中四年,被征召授予领军将军的官职,加封散骑常侍,征虏将军如旧。
陶回禀性高尚正直,不畏强权。丹杨尹桓景谄媚讨好王导,很受王导喜爱。陶回经常慷慨激愤地说桓景不是正人君子,不宜亲近。正碰上荧惑星迫近南斗星十天,王导对陶回说:“南斗是扬州的分野,而荧惑星迫近它,我应当退位避除灾祸。”陶回回答说:“您凭着明德做宰相,辅佐圣主,应当亲近忠诚坚贞之人,疏远邪恶奸佞之人,可是您与桓景这么亲近,荧惑星怎么会退去呢!”王导很惭愧。
咸和二年,(陶回)因病请求辞职,皇帝不同意。调任护军将军,常侍、领军如旧,没有就任,去世,时年五十一岁。谥号威。
PAGE
-
5
-(共23张PPT)
专题五
书序
动词,归附
动词,回、到
动词,还
动词,归附
动词,返回
形容词,容易
副词,轻易
动词,改变
形容词,容易
动词,祭告
动词,告诉
动词,
上报,报告
动词,祭告
名词作动词,用木匣装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兴,形容词的使动
用法,使……兴;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名词作状语,向东
形容词作名词,微小的事情
形容词作名词,智勇的人
属官。
表原因,……的原因。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被动句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c高考资源同网你身边的高专象
考资源网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书海集萃
SHU
HAIJI
CU
基础落实
JI
CHU
LUO
SH
文本探究
WEN
BEN
TAN
JU第2课 《伶官传》序
1.满招损,谦得益。
——《〈伶官传〉序》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伶官传〉序》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
4.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踏莎行》
5.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伶(línɡ)官 仇雠(chóu)
2.一词多义
(1)归
(2)易
(3)告
3.词类活用
①函梁君臣之首 名词作动词,用木匣装
②一夫夜呼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形容词的使动
用法,使……兴;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④苍皇东出 名词作状语,向东
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形容词作名词,微小的事情
⑥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形容词作名词,智勇的人
4.古今异义
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属官。
今义:投身到;处理
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表原因,……的原因。
今义:因果连词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状语“以组”后置)
②盛以锦囊(状语“以锦囊”后置)
③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状语“以成功”后置)
(3)被动句
为天下笑(“为”表被动)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一《朋党论》”
2.写作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还让他们享有免役、免税等特权。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对劳动人民的榨取更加残酷。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和统一全国而斗争,反而忍受耻辱,长期向辽王朝缴款纳币,以求维持苟安的局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李存勖兴亡史,来呼吁“忧劳兴国”,警告“逸豫亡身”,便不能不说是对症下药的。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北宋王朝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又亡于蒙古族,原因之一都在于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便能把这一点作为严重的问题提出,也说明他是有一定政治眼光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也可供人们借鉴。
3.相关知识
《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一、结构图解
二、内容研读
1.如果说有两个字可以看作本文的文眼,那么是哪两个字?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如果说本文有文眼,那就是“盛”“衰”二字。“盛”“衰”二字贯串始终,全文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从提出论点到列举论据,从论证过程到推出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对比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明确] 文章结尾,作者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缘故是:①进一步深入分析,提出普遍规律。②对统治者提出防微杜渐、力戒私欲的要求,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该吸取后唐亡国破家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3.本文涉及许多史实,头绪纷繁,如晋王与梁、燕、契丹交恶,临终遗言,庄宗灭梁、亡燕等一连串的事,谈起来却像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气呵成,娓娓动听。作者用什么方法安排得这样好,这些史实是怎样为文章的论点服务的?
[明确] 这是一篇史论,作者以论点统帅史实,使所有的史实都为论点服务。文章开篇立论,指出盛衰之理在于人事。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实,以作为立论的根据。以下陈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具体过程,用史实来阐明庄宗,成则在人败也在人。最后引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教训,点出“人事”的内涵,进一步证明了盛衰由人的道理。全文以论带史,一气呵成,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是史论中的佳作。
4.本文用了大量对称语句,说说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
[明确] 使用对称句式,不仅读来琅琅上口,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而且气韵流畅,气势宏伟,有一气呵成之感。尤其是那些正反对比的对称句式,可以使人在吟咏中体会作者褒贬的立场和思想感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主旨归纳
这篇传记小序,意在警戒。主要论述后唐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侧重说明国家盛衰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四、写法鉴赏
1.语言委婉,气势旺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当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辞,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于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旺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各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⑤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⑥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A.①③
B.②④
C.④⑤
D.①⑥
解析:选C。①你的;②是;③竟然;④才;⑤才;⑥于是。
2.下列各句中,与“梁,吾仇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解析:选A。A.与例句同为判断句。B.普通句式。C.介宾结构后置句,被动句。D.普通句式。
3.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选D。A、B、C项,……的原因;D项,用来……的。
4.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解析:选C。例句中“东”为名词用作状语。A.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B.侧,名词用作状语,从旁边。C.笑,耻笑。D.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运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解析:选A。文章开篇是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6.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译文: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译文: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
答案:(1)此后出兵,就派遣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胜利归来就把箭藏入祖庙。
(2)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3)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南园诗存》序
[清]姚鼐
昆明钱侍御沣①既丧,子幼,诗集散亡。长白法祭酒式善、赵州师令君范,为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卒辞。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②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君旋遭艰归,服终,补部曹。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成疾以殒。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悲夫!悲夫!
余于辛卯会试分校③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余昔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序,以发余痛云。
(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
【注】 ①钱沣: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清代书画家。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侍御、通政司副使等。②媒糵: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③分校: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B.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C.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D.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解析:选A。可以运用排除法。“和珅秉政”句意完整,后面断句,排除B、D;“其失”是“言”的宾语,前面不可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当乾隆末年,和珅掌权,作威作福,朝中官员中如果有耻于走他的门路不想通过他得到提拔重用的已经难能可贵了,至于刚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在奏章中公开批评他过失的人,只有钱御史一人罢了”。故选A。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州师令君范”,按照古代称谓习惯,句意为这个人是赵州人师范县令,“赵州”是其籍贯,“师”是其姓,“令君”是其官职,“范”是其名。
B.“序”,也作“叙”或“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写体例和主要内容。《送东阳马生序》《兰亭集序》皆属此类。
C.“辛卯”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干支指天干和地支,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会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名目之一,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参加考试的为各省乡试考中的举人。
解析:选B。《送东阳马生序》不是书序,故选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沣很受皇帝信任。乾隆皇帝一向了解钱沣正直贤良,知道他不会诬陷别人,于是加以重用,把军机处很多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去办理。
B.钱沣性格刚直不阿。和珅掌权的时候,很多大臣都巴结和珅,通过走他的门路得到提拔重用,只有钱沣敢于用奏章向皇帝揭发和珅的罪行。
C.钱沣的遭遇令人惋惜。本文着重记述了钱沣与权臣和珅的斗争,作者哀叹他不能等到公论天下大白之时而死,惋惜人才之意溢于言表。
D.钱沣的诗如其为人。本文把重点放在表现他忠直敢言的品质上,其目的是让读者由其人而见其诗,领会钱沣的诗“苍郁劲厚”的特点。
解析:选A。A项误解了原文“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一句的含义,此句的意思为“高宗皇帝知道钱沣贤良,他们诬陷钱沣不成,于是凡是军机处中劳累辛苦的事,大多交给钱沣去做”。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
译文:
(2)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
译文:
答案:(1)和珅知道不能私下求情,所以审理案件时不敢不公正(徇私舞弊),国法得以伸张。
(2)朝中大臣中虽然对先生怀有怨恨,但也没办法驱赶他离开朝廷,只能让他受劳累、受屈辱罢了。
参考译文:
昆明人钱沣侍御去世了,他的儿子还年幼,他的诗集散落遗失。长白人法式善祭酒,赵州人师范县令,为他搜集整理,只找到一百多首,辑录成两卷。钱侍御曾经为自己取号叫做“南园”,所以为它取名叫做“南园诗存”。
当乾隆末年,和珅掌权,作威作福,朝中官员中如果有耻于走他的门路不想通过他得到提拔重用的已经难能可贵了,至于刚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在奏章中公开批评他过失的人,只有钱侍御一人罢了。如今嘉庆皇帝已经即位
执政,扫除奸邪佞臣,多次提拔从前不受利益诱惑的官员,可是钱侍御偏偏在这之前去世了,不能得到嘉奖并记功录名,这怎么不让人悲痛呢!
钱沣当初凭御史的身份上奏山东巡抚国泰的罪行,高宗皇帝下令和珅与钱沣一起前往处理,钱沣在路途中衣服破旧,和珅拿来衣服请他换上,钱沣最终拒绝了。和珅知道不能私下求情,所以审理案件时不敢不公正(徇私舞弊),国法得以伸张。那以后钱沣被提拔到通政副使,做湖南提督学政,这时和珅已经是位高权重,他不能找到钱沣的缺点来陷害钱沣,就借湖北盐政的过失削减钱沣的官级。钱沣不久遭父母之丧,服丧期满,补任部里的司官。高宗皇帝知道钱沣正直,再提拔他做御史,让他在军机处当值。钱沣上奏和珅和军机大臣常常旷职的过错,皇帝就下诏告诫、责备他们,认为钱沣说得对,和珅就更加怀恨钱沣。可是高宗皇帝知道钱沣贤良,他们诬陷钱沣不成,于是凡是军机处中劳累辛苦的事,大多交给钱沣去做。钱沣家中贫穷,衣服单薄,却常常天不亮就入朝当值,天黑才离去,最后积劳成疾而去世。当时皇帝仁爱明察,国家法纪还在,朝中大臣中虽然对先生怀有怨恨,但也没办法驱赶他离开朝廷,只能让他受劳累、受屈辱罢了。而钱沣受到他们的刁难,却不能再多活几年,留下自己的性命来等待公论大白天下之时,使国家让他发挥出所有聪明才智,同僚都能看到他有所作为。悲痛啊!悲痛啊!
我在辛卯年做会试阅卷官的时候认识了钱沣,过了四年,我就回去了,于是没能再见到钱沣。我对于古诗文的观点,钱沣听到以后很喜欢。钱沣的诗特别苍郁劲厚,深得古人为诗之道。读书人如能像钱沣一样立身行事,确实不会凭借善于作诗才得到尊重。可是看到钱沣的诗,也足够信任他的为人了。我从前听到钱沣去世的消息,已经作诗哭祭他了;如今看到钱沣的诗集,于是又为诗集写序言来抒发我的悲痛之情。
PAGE
-
9
-《伶官传》序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各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⑤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⑥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A.①③
B.②④
C.④⑤
D.①⑥
解析:选C。①你的;②是;③竟然;④才;⑤才;⑥于是。
2.下列各句中,与“梁,吾仇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解析:选A。A.与例句同为判断句。B.普通句式。C.介宾结构后置句,被动句。D.普通句式。
3.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选D。A、B、C项,……的原因;D项,用来……的。
4.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解析:选C。例句中“东”为名词用作状语。A.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B.侧,名词用作状语,从旁边。C.笑,耻笑。D.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运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解析:选A。文章开篇是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6.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译文: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译文: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
答案:(1)此后出兵,就派遣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胜利归来就把箭藏入祖庙。
(2)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3)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南园诗存》序
[清]姚鼐
昆明钱侍御沣①既丧,子幼,诗集散亡。长白法祭酒式善、赵州师令君范,为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卒辞。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②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君旋遭艰归,服终,补部曹。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成疾以殒。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悲夫!悲夫!
余于辛卯会试分校③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余昔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序,以发余痛云。
(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
【注】 ①钱沣: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清代书画家。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侍御、通政司副使等。②媒糵: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③分校: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B.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C.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D.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解析:选A。可以运用排除法。“和珅秉政”句意完整,后面断句,排除B、D;“其失”是“言”的宾语,前面不可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当乾隆末年,和珅掌权,作威作福,朝中官员中如果有耻于走他的门路不想通过他得到提拔重用的已经难能可贵了,至于刚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在奏章中公开批评他过失的人,只有钱御史一人罢了”。故选A。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州师令君范”,按照古代称谓习惯,句意为这个人是赵州人师范县令,“赵州”是其籍贯,“师”是其姓,“令君”是其官职,“范”是其名。
B.“序”,也作“叙”或“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写体例和主要内容。《送东阳马生序》《兰亭集序》皆属此类。
C.“辛卯”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干支指天干和地支,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会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名目之一,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参加考试的为各省乡试考中的举人。
解析:选B。《送东阳马生序》不是书序,故选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沣很受皇帝信任。乾隆皇帝一向了解钱沣正直贤良,知道他不会诬陷别人,于是加以重用,把军机处很多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去办理。
B.钱沣性格刚直不阿。和珅掌权的时候,很多大臣都巴结和珅,通过走他的门路得到提拔重用,只有钱沣敢于用奏章向皇帝揭发和珅的罪行。
C.钱沣的遭遇令人惋惜。本文着重记述了钱沣与权臣和珅的斗争,作者哀叹他不能等到公论天下大白之时而死,惋惜人才之意溢于言表。
D.钱沣的诗如其为人。本文把重点放在表现他忠直敢言的品质上,其目的是让读者由其人而见其诗,领会钱沣的诗“苍郁劲厚”的特点。
解析:选A。A项误解了原文“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一句的含义,此句的意思为“高宗皇帝知道钱沣贤良,他们诬陷钱沣不成,于是凡是军机处中劳累辛苦的事,大多交给钱沣去做”。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
译文:
(2)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
译文:
答案:(1)和珅知道不能私下求情,所以审理案件时不敢不公正(徇私舞弊),国法得以伸张。
(2)朝中大臣中虽然对先生怀有怨恨,但也没办法驱赶他离开朝廷,只能让他受劳累、受屈辱罢了。
参考译文:
昆明人钱沣侍御去世了,他的儿子还年幼,他的诗集散落遗失。长白人法式善祭酒,赵州人师范县令,为他搜集整理,只找到一百多首,辑录成两卷。钱侍御曾经为自己取号叫做“南园”,所以为它取名叫做“南园诗存”。
当乾隆末年,和珅掌权,作威作福,朝中官员中如果有耻于走他的门路不想通过他得到提拔重用的已经难能可贵了,至于刚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在奏章中公开批评他过失的人,只有钱侍御一人罢了。如今嘉庆皇帝已经即位
执政,扫除奸邪佞臣,多次提拔从前不受利益诱惑的官员,可是钱侍御偏偏在这之前去世了,不能得到嘉奖并记功录名,这怎么不让人悲痛呢!
钱沣当初凭御史的身份上奏山东巡抚国泰的罪行,高宗皇帝下令和珅与钱沣一起前往处理,钱沣在路途中衣服破旧,和珅拿来衣服请他换上,钱沣最终拒绝了。和珅知道不能私下求情,所以审理案件时不敢不公正(徇私舞弊),国法得以伸张。那以后钱沣被提拔到通政副使,做湖南提督学政,这时和珅已经是位高权重,他不能找到钱沣的缺点来陷害钱沣,就借湖北盐政的过失削减钱沣的官级。钱沣不久遭父母之丧,服丧期满,补任部里的司官。高宗皇帝知道钱沣正直,再提拔他做御史,让他在军机处当值。钱沣上奏和珅和军机大臣常常旷职的过错,皇帝就下诏告诫、责备他们,认为钱沣说得对,和珅就更加怀恨钱沣。可是高宗皇帝知道钱沣贤良,他们诬陷钱沣不成,于是凡是军机处中劳累辛苦的事,大多交给钱沣去做。钱沣家中贫穷,衣服单薄,却常常天不亮就入朝当值,天黑才离去,最后积劳成疾而去世。当时皇帝仁爱明察,国家法纪还在,朝中大臣中虽然对先生怀有怨恨,但也没办法驱赶他离开朝廷,只能让他受劳累、受屈辱罢了。而钱沣受到他们的刁难,却不能再多活几年,留下自己的性命来等待公论大白天下之时,使国家让他发挥出所有聪明才智,同僚都能看到他有所作为。悲痛啊!悲痛啊!
我在辛卯年做会试阅卷官的时候认识了钱沣,过了四年,我就回去了,于是没能再见到钱沣。我对于古诗文的观点,钱沣听到以后很喜欢。钱沣的诗特别苍郁劲厚,深得古人为诗之道。读书人如能像钱沣一样立身行事,确实不会凭借善于作诗才得到尊重。可是看到钱沣的诗,也足够信任他的为人了。我从前听到钱沣去世的消息,已经作诗哭祭他了;如今看到钱沣的诗集,于是又为诗集写序言来抒发我的悲痛之情。
PAGE
-
5
-(共22张PPT)
专题五
书序
寤,同“悟”,醒悟,觉晓
阙,通“缺”,缺少,空缺
副词,才
动词,开始
名词,
当初,最初
动词,缺少,
空缺
名词,皇宫前
面两边的楼台,中间有道路
动词,损害
副词,全部,都
动词,完,没有了
动词,达到顶点
动词,尽可能,尽量
介词,依照,根据
介词,趁着
动词,沿袭
连词,于是,就
动词,没有什么
不能
形容词作名词,正义的。
离,距离。
用来……的东西。
知,知道,懂得;道,规律,道理,思想。
苟且。
暂时,权时。
措意。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省略句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c高考资源同网你身边的高专象
考资源网第一时间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教案、学案、素材、论文种类齐全
书海集萃
SHU
HAIJI
CU
基础落实
JI
CHU
LUO
SH
文本探究
WEN
BEN
TAN
JU第3课
战国策目录序
1.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战国策目录序》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3.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陆游《关山月》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如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5.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辛弃疾《鹧鸪天》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阙(quē)失 谬(miù)误 笃(dǔ)
商鞅(yānɡ)
孙膑(bìn)
寤(wù)
疵(cī)
戒(jiè)
泯(mǐn)
2.通假字
①而俗犹莫之寤也 寤,同“悟”,醒悟,觉晓
②《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阙,通“缺”,缺少,空缺
3.一词多义
(1)始
(2)阙
(3)尽
(4)因
(5)莫
4.词类活用
邪说之害正也 形容词作名词,正义的。
5.古今异义
①去周之初已数百岁
古义:离,距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②盖法者所以适变也
古义:用来……的东西。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不知道之可信
古义:知,知道,懂得;道,规律,道理,思想。
今义:懂得。
④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古义:苟且。
今义:私下里拿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⑤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古义:暂时,权时。
今义:全部;全部的事物。
⑥其设心注意
古义:措意。
今义:把心思、思想放到某一方面。
6.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莫善于是(状语“于是”后置)
(2)宾语前置句
而不笃于自信者也(宾语“自”前置)
(3)被动句
①而仁义之路塞(被堵塞)
②则可谓惑于流俗(“于”表被动)
(4)省略句
臣访之(于)士大夫家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见“专题三《越州赵公救灾记》”
2.写作背景
《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言论、活动的一部书,经西汉学家刘向整理编订,编为三十三篇。曾巩于嘉祐五年经欧阳修举荐充馆职,编校史馆书籍。作为儒家学者,曾巩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谋诈之行。基于这一思想,尽管是“目录序”,曾巩对于篇目的诠说却很简单,他把重点放在对战国策士谋诈之行的批判上。曾巩认为战国乱世,就是因为“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造成的。曾巩校勘《战国策》,其目的就是要拿它做一份反面教材:“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让世人对谋诈之术引为警戒。当然,曾巩之说不无偏颇,如忽视商鞅强秦之功,孙膑、吴起用兵之长、李斯的逐客之谏,他对于历史人物,有点“一言以蔽之”的味道,对于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用“一言以蔽之”的方法,就未免太简单化。
3.相关知识
曾巩为文的主张是接近欧阳修的,先道而后文,但比欧阳修更侧重于道。先道德而后辞章,这是曾巩的一贯主张。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曾巩的文章同韩、柳、欧、苏各家相比,便显得质朴少文。韩、欧诸公虽也说过先道后文一类的话,但他们毕竟还是重视文采,曾巩则不很讲求文采。当然,曾巩虽然不讲文采,而文章却写得自然淳朴,自成一家。曾巩文章的特色: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与欧阳修近似;其次,曾巩的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有如韩愈,赠序之文,尤有特点;再有,曾巩的文章又是善于记叙的,其特点是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曾巩生前与身后,都不曾以诗见称。但他一生作诗也并不少,而且在有些诗中还抒发了不见于文的思想和情感。在文章里,曾巩不像欧阳修那样指陈时弊,而在诗中却有所涉及。如《胡使》诗中“斗食尺衣皆北输”“胡骑日肥妖气粗”,这是对北宋朝廷刮民髓赍盗粮的苟安政策的生动概括。剥夺百姓的衣食,养肥入侵的军马。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事,曾巩循循儒者,于此也不能不慨乎言之。曾巩一生,历任地方官职,鞠躬尽瘁,似乎没有什么抱怨。但在诗中,有时微露不满。如《人情》诗云:人情当面蔽山丘,谁可论心向白头!天禄阁非真学士,玉麟符是假诸侯。诗书落落成孤论,耕钓依依忆旧游。早晚抽簪江海去,云将风月上扁舟。在这样一些诗里,曾巩流露了更真切的情感。曾巩不是诗人,但在诗里却更体现了他的“全人”。
一、结构图解
二、内容研读
1.曾巩和刘向观点的异同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 “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这个观点,曾巩是同意的,他夸赞刘向这样持论是“美矣”。意见相左之处在于:刘向认为,战国策士们是考虑在当时的形势下国君所能够做的,也就是所能选择的,不能不用谋诈,这样,刘向的“不得不然”说,事实上,就为谋诈之用做了一种开脱。
2.曾巩举孔、孟二人的例子对本文的论证作用是什么?
[明确] 曾巩以孔、孟二人为例,否定了刘向的“不得不然”说。孔、孟也生于策士活动的时代,也是“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为什么人家就能“明先王之道”呢?既然刘向说,战国策士们在当时情势下只能这样做,即“不得不然”,那孔、孟不是成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即强迫天下的君主,做办不到、行不通的事了吗?这一段论证,以孔、孟之行,驳“不得不然”论,十分雄辩。因为,孔、孟是为封建社会恭奉的楷模。
3.“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刘向为什么认为“不得不然”?请结合历史谈一谈。
[明确] 战国时期,秦变法致强后,打破与六国的均势,蚕食诸侯。纵横势力的消长,关系着诸侯国间的胜负。所谓“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胜负的关键,常常决定于政治的巧妙运用。于是礼法信义,不得不变为权谋谲诈。这就是刘向所说的“不得不然”。
4.结合历史事实谈谈文中的“亡其身”和“灭其国”。
[明确] 苏秦亡于刺客;商鞅死于车裂;孙膑黥面膑膝;吴起卒于乱箭;李斯腰斩于市。齐楚燕韩赵魏秦,用策士谋诈之术,都不能立国持久。
三、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尽管是“目录”序,作者对于篇目的诠说却很简单,他把重点放在对战国策士谋诈之行的批判上。以孔、孟之不惑于流俗而笃信先王之道来批判战国策士对时君的苟且投合。
四、写法鉴赏
作为儒家学者,曾巩有很好的“论风”。他与刘向意见相左,但能充分肯定刘向的长处,讴颂“其说既美矣”。驳论时,遣词相当委婉,他并不指斥刘向的错处,而是说其“惑于流俗”“不笃于自信”。特别是“不笃于自信”,等于肯定了刘向,倘“自信”,就会持论正确,错仿佛在“流俗”身上,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通篇没有自以为是的傲气,也没有放言高论的慷慨,只是娓娓而谈,事理俱在,说服力很强。本文采用正面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正面,以孔孟二帝三王为例,来证明时势变化,易法可以,但先王之道不能改,意在言谋诈不可用;反面,以苏秦、商鞅等谋士和战国诸侯“亡其身”“灭其国”之史实,亦言谋诈不可行。一正一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此理之不易者也(改变)
B.不必尽同(完全)
C.不可不一(统一)
D.能勿苟而已矣(苟且)
解析:选C。一:一样。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选D。明,阐明、表明。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及罪至罔加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C.三餐而反
D.见狱吏则头枪地
解析:选B。A.“罔”同“网”;C.“反”同“返”;D.“枪”同“抢”。
4.与“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急于星火
B.妪,先大母婢也
C.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D.则众何为而汹汹然
解析:选C。被动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偷:________________。
(2)而不胜其失也
胜:________________。
(3)因时适变
因:________________。
(4)然后以禁,则齐
齐:________________。
(5)莫善于是
莫:________________。
(6)载其行事
载: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苟且 (2)胜过、超过 (3)依照,根据 (4)周全,齐全 (5)没有什么 (6)记载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B.意气勤勤恳恳
C.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D.沐浴清化
解析:选D。A.古义:暂且。今义:全部;全部的事物。B.古义:情意。今义:意志、志趣;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C.古义:脸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A.皆者而非之
B.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C.位尊而无功
D.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解析:选C。表转折,A.表并列,B.表假设,D.表目的。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译文:
(2)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译文:
答案:(1)因此,只说诈术的便利好处,而隐瞒其不利之处,只谈战争之利而隐匿其后患。他们竞相为之,当然有利处,然而却抵不过其害处。
(2)最终到了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等人因游说而死亡,各诸侯国和秦国因为利用他们也亡国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娄机,字彦发,嘉兴人。乾道二年进士,授盐官尉。丁母忧,服除,调含山主簿。郡委治铜城圩八十有四,役夫三千有奇,设庐以处之,器用材植,一出于官,民乐劝趋,两旬告毕。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机曰:“设得金,将谁归?”迁宗正寺主簿,请宽恤淮、浙被旱州县。时皇太子始就外傅,遴选学官,以机兼资善堂小学教授。机日陈正言正道,又以累朝事亲、修身、治国、爱民四事,手书以献,太子置之坐右,朝夕观省。随事开明,多所裨益。都城大火,机应诏上封事,力言朝臣务为奉承,不能出己见以裨国论;外臣不称职,至苛刻以困民财;将帅偏裨务为交结,而不知训阅以强军律。时年七十,丐闲,不许。迁右正言兼侍讲,首论广蓄人才,乞诏侍从、台谏、学士、待制、三牙管军各举将帅边郡一二人,召问甄拔,优养以备缓急。召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言:“至公可以服天下,权臣以私意横生,败国殄民,今当行以至公。”又言:“两淮招集敢勇,不难于招而难于处。若非绳以纪律,课其勤惰,必为后害。”仍请检校权臣、内侍等没入家赀,专为养兵之助。迁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进参知政事。当干戈甫定,信使往来之始,疮痍方深,敝蠹纷然,机弥缝裨赞甚多。嘉定二年八月,行皇太子册命,机摄中书令读册。数上章告老,帝不许,皇太子遣官属勉留之。卒,赠金紫光禄大夫,加赠特进。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居乡以诚接物,是非枉直判于语下,不为后言,人惮而服之。称奖人才,不遗寸长,访问贤能,疏列姓名及其可用之实,以备采取,其所荐进,亦不欲人之知也。机深于书学,尺牍人多藏云。
(选自《宋史·娄机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
B.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
C.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
D.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
解析:选C。从语法、虚词、句式、文言知识等判断。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道”为年号,汉代武帝即位后始有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
B.“进士”,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C.“教授”是我国古代的学官名称,宋代除宗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均置教授。
D.“丐闲”文中是指请求辞官归家,类似的提法还有“乞休”“乞骸骨”等,而“致仕”是指出来做官。
解析:选D。“致仕”也是指请求辞官归家。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娄机为政有方,体恤民情。他治理铜城堤岸时,为民工置建房屋,提供工具,升为宗正寺主簿,还请求朝廷抚恤淮、浙两路遭旱灾的州县。
B.娄机为人正直,关心国事。做皇太子老师时,向皇太子陈说正直道理,并上密封奏章陈述将帅专权,对军纪的管理松懈,不训练检阅军队。
C.娄机重视人才,富有远见。他提出广泛储备人才,请求下诏从侍从、台谏、学士等分别选拔可担任边州将帅的一二人,以行危急之事。
D.娄机为人诚恳,做事严谨。对是非曲直,他当面判断,事后从不再说;赞人全面,不遗漏特长;造访贤能者,列出其可任用的事实,以供选拔之用。
解析:选B。B项,“将帅专权”有误,应是“将帅和手下的偏将副将结党,不知训练检阅军队加强军纪”。
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
译文:
(2)若非绳以纪律,课其勤惰,必为后害。
译文:
答案:(1)改任西安县知县,有大户人家买地作坟场,掘开地碰到石头,又要索回原价。
(2)如果不用纪律来约束,并考核他们的勤勉懒惰,他们一定会成为后患。
PAGE
-
9
-战国策目录序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此理之不易者也(改变)
B.不必尽同(完全)
C.不可不一(统一)
D.能勿苟而已矣(苟且)
解析:选C。一:一样。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选D。明,阐明、表明。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及罪至罔加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C.三餐而反
D.见狱吏则头枪地
解析:选B。A.“罔”同“网”;C.“反”同“返”;D.“枪”同“抢”。
4.与“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急于星火
B.妪,先大母婢也
C.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D.则众何为而汹汹然
解析:选C。被动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偷:________________。
(2)而不胜其失也
胜:________________。
(3)因时适变
因:________________。
(4)然后以禁,则齐
齐:________________。
(5)莫善于是
莫:________________。
(6)载其行事
载: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苟且 (2)胜过、超过 (3)依照,根据 (4)周全,齐全 (5)没有什么 (6)记载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B.意气勤勤恳恳
C.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D.沐浴清化
解析:选D。A.古义:暂且。今义:全部;全部的事物。B.古义:情意。今义:意志、志趣;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C.古义:脸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A.皆者而非之
B.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C.位尊而无功
D.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解析:选C。表转折,A.表并列,B.表假设,D.表目的。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译文:
(2)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译文:
答案:(1)因此,只说诈术的便利好处,而隐瞒其不利之处,只谈战争之利而隐匿其后患。他们竞相为之,当然有利处,然而却抵不过其害处。
(2)最终到了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等人因游说而死亡,各诸侯国和秦国因为利用他们也亡国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娄机,字彦发,嘉兴人。乾道二年进士,授盐官尉。丁母忧,服除,调含山主簿。郡委治铜城圩八十有四,役夫三千有奇,设庐以处之,器用材植,一出于官,民乐劝趋,两旬告毕。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机曰:“设得金,将谁归?”迁宗正寺主簿,请宽恤淮、浙被旱州县。时皇太子始就外傅,遴选学官,以机兼资善堂小学教授。机日陈正言正道,又以累朝事亲、修身、治国、爱民四事,手书以献,太子置之坐右,朝夕观省。随事开明,多所裨益。都城大火,机应诏上封事,力言朝臣务为奉承,不能出己见以裨国论;外臣不称职,至苛刻以困民财;将帅偏裨务为交结,而不知训阅以强军律。时年七十,丐闲,不许。迁右正言兼侍讲,首论广蓄人才,乞诏侍从、台谏、学士、待制、三牙管军各举将帅边郡一二人,召问甄拔,优养以备缓急。召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言:“至公可以服天下,权臣以私意横生,败国殄民,今当行以至公。”又言:“两淮招集敢勇,不难于招而难于处。若非绳以纪律,课其勤惰,必为后害。”仍请检校权臣、内侍等没入家赀,专为养兵之助。迁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进参知政事。当干戈甫定,信使往来之始,疮痍方深,敝蠹纷然,机弥缝裨赞甚多。嘉定二年八月,行皇太子册命,机摄中书令读册。数上章告老,帝不许,皇太子遣官属勉留之。卒,赠金紫光禄大夫,加赠特进。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居乡以诚接物,是非枉直判于语下,不为后言,人惮而服之。称奖人才,不遗寸长,访问贤能,疏列姓名及其可用之实,以备采取,其所荐进,亦不欲人之知也。机深于书学,尺牍人多藏云。
(选自《宋史·娄机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
B.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
C.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
D.机初登/第其父寿戒之曰得官/诚可喜然/为官正自未易尔/机抚其弟栋/卒为善士
解析:选C。从语法、虚词、句式、文言知识等判断。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道”为年号,汉代武帝即位后始有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
B.“进士”,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C.“教授”是我国古代的学官名称,宋代除宗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均置教授。
D.“丐闲”文中是指请求辞官归家,类似的提法还有“乞休”“乞骸骨”等,而“致仕”是指出来做官。
解析:选D。“致仕”也是指请求辞官归家。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娄机为政有方,体恤民情。他治理铜城堤岸时,为民工置建房屋,提供工具,升为宗正寺主簿,还请求朝廷抚恤淮、浙两路遭旱灾的州县。
B.娄机为人正直,关心国事。做皇太子老师时,向皇太子陈说正直道理,并上密封奏章陈述将帅专权,对军纪的管理松懈,不训练检阅军队。
C.娄机重视人才,富有远见。他提出广泛储备人才,请求下诏从侍从、台谏、学士等分别选拔可担任边州将帅的一二人,以行危急之事。
D.娄机为人诚恳,做事严谨。对是非曲直,他当面判断,事后从不再说;赞人全面,不遗漏特长;造访贤能者,列出其可任用的事实,以供选拔之用。
解析:选B。B项,“将帅专权”有误,应是“将帅和手下的偏将副将结党,不知训练检阅军队加强军纪”。
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改知西安县,巨室买地为茔域,发地遇石,复索元价。
译文:
(2)若非绳以纪律,课其勤惰,必为后害。
译文:
答案:(1)改任西安县知县,有大户人家买地作坟场,掘开地碰到石头,又要索回原价。
(2)如果不用纪律来约束,并考核他们的勤勉懒惰,他们一定会成为后患。
PAGE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