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苏教版选修史记蚜高中语文《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第1课《太史公自序》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春苏教版选修史记蚜高中语文《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第1课《太史公自序》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4 06:1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太史公自序
罗曼·罗兰说过:“生活这把犁,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新的源泉。我要坚忍,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口处磨炼出一颗灿烂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而司马迁就是坚忍精神的写照。
本专题由《太史公自序》和仅存书目的《报任安书》两篇文章组成。《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作的引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序中叙述了司马氏的家族历史、司马谈父子的生平经历和写作《史记》的始末,特别是作者用相当长的篇幅叙写六家的要旨,论述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断案,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如果将它和《报任安书》合读,则可见司马迁的远大志向、坎坷经历和执着精神,了解他创作《史记》以继《春秋》的壮举和用心。
第1课 太史公自序
网开三面
古时候,商国的首领商汤有一天到野外去玩,看见一个人张着四面网在捕鸟。捕鸟人祝愿说:“愿天上飞下来的,地下飞上来的鸟都能进入我的网里来。”商汤听见后对捕鸟人说:“你这样做太残忍了,鸟儿都要给你捉光了。”他叫捕鸟人把网撤掉三面,只留一面。商汤祝愿说:“鸟儿啊!你们愿意往左飞就往左飞,愿意往右飞就往右飞,实在不想活了,就进入我的网里来吧。”诸侯听到这件事后说:“商汤是一位仁慈的王啊!”于是有四十多个部落来归顺他。最后,商汤率领各部落的队伍灭了夏朝,成了商朝的第一个王。
“网开三面”原指仁慈宽厚,后来多比喻用宽大的态度来处理罪犯或敌方。
(出自《史记·殷本纪》)
肩负使命写《史记》
司马迁20岁时,南游江、淮。据《太史公自序》,他这次“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以后他在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书令时,或奉旨出使,或陪驾巡幸,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亲身领略祖国壮阔的自然风貌,调查了解许多历史故事,订正和补充文献上的疏漏,也使他接触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十分重视自己史官家世的传统和史官的职责,这些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很重要的影响。司马迁任太史令后,除日常职司以外,他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以实现父亲的遗愿。经过四五年的准备,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完成了准备工作,正式着手写作《史记》。
1.序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序言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序,也叫作“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也叫作“后序”。二者体例略同,因此合称序跋文。
为自己的书写的序言叫作“自序”,内容多说明书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三皇、五帝,朔、望、晦,五经、六艺
名 词 解 释
三皇、五帝 指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或者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朔、望、晦 农历每月初一称为朔日,农历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农历每月十六日称为既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
五经、六艺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六艺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另一种说法认为: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
《太史公自序》原文由五部分组成:一、叙述司马氏的家世谱系;二、全文转录其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三、记叙自己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遗训的情景;四、通过与壶遂对话,说明自己写《史记》的目的;五、叙述自己忍辱著书的过程和《史记》的规模、体例,阐述每篇的写作宗旨。
课文选的是一、三、四的全部和五的部分内容,主要是突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
一、字音
颛顼(zhuān)(xū) 唐虞(Yú) 蒯聩(Kuǎi)(Kuì)
司马卬(ánɡ) 喟然(kuì) 靳(Jìn)
会稽(Kuài)(jī) 邹(Zōu) 阙(quē)
汶水(Wèn) 社稷(jì) 弑(shì)
伏羲(xī) (chōu) 轩辕(Xuān)(yuán)
股肱(ɡōnɡ) 封禅(shàn) 壅(yōnɡ)
羑里(Yǒu) 毂(ɡǔ) 谬(miù)
邛(Qiónɡ) 笮(Zé) 缧绁(léi)(xiè)
二、通假字
①堕先人所言 堕,同“隳”,毁
②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纂,同“缵”,继承
③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拂,同“弼”,辅助
④扶义俶傥 俶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
三、一词多义
(1)本
(2)封
(3)以
(4)且
四、词类活用
①其在卫者,相中山 名词作动词,做……相
②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 名词作动词,率领军队
③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名词作动词,用土坑活埋
④王卬于殷 名词作动词,封……为王
⑤于是迁仕为郎中 名词作动词,出仕
⑥南略邛、笮、昆明 名词作状语,向南
⑦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为动用法,为……死
⑧学者至今则之 意动用法,以……为准则
⑨孔子修旧起废 形容词作名词,指过去被破坏、废弃的礼乐
⑩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存亡国,继绝世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活;使……延续
善善恶恶 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惩罚
善善恶恶 形容词作名词,善事;恶事
贤贤贱不肖 形容词作名词,贤能之人
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名词作动词,像君;像臣;像父;像子
五、古今异义
①无泽为汉市长
古义:掌管市场的官长。
今义:城市的行政首长。
②不得与从事
古义:参与其事。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③年十岁则诵古文
古义:用先秦古文字所写的古书。
今义:统指古人所写的文章。
④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古义:出奔逃亡。
今义:急走,跑。
⑤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古义:……的原因。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⑥余所谓述故事
古义:旧事。
今义:指以写事为主,有核心情节和精彩细节的一种文学样式。
⑦夫《诗》《书》隐约者
古义:含义隐晦而言辞简约。
今义: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⑧维我汉继五帝末流
古义:此指遗业。
今义:最低的等级或品类。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①蒯聩其后也 判断句
②是余之罪也夫 判断句
③见父于河洛之间 状语后置句
④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宾语前置句
⑤复典之 省略句
⑥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省略句
⑦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 被动句
⑧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 被动句
[学生用书P3]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答:                                    
                                    
                                    
[明确] (1)作者写到了先祖的军事才能和经济才能,先祖的这些经历,都对司马迁创作《史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者叙述家世谱系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表明自己创作《史记》跟先祖的关系,顺理成章地写出作者面对厄运坚忍不拔完成巨著的精神动力所在。
(2)司马迁意欲以此来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司马迁叙述了自己年轻时的哪些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日后起了什么作用?
答:                                    
                                    
                                    
[明确] (1)年轻时的经历主要是三件事:
(2)作用:
①司马迁少年时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②二十岁的第一次壮游,给了司马迁实地寻访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的机会,开阔了他的眼界,培育了他的历史观。
③奉使巡视汉朝新开辟的西南地区,是司马迁深感荣耀与自豪的一件事。在这次出使过程中,司马迁考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民俗以及当地的山川物产,这些后来也写入了《史记》,这就是《西南夷列传》。
3.你怎么理解司马迁父亲的临终嘱托?
答:                                    
                                    
                                    
[明确] 司马迁父亲说了三层意思:一是写史是祖传的事业,修史是孝亲;二是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三是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这段话语重心长,含意深刻:司马谈把论载史实的重任交给了司马迁,强调这既是孝亲的表现,又是时代的召唤。同时提出要求:写史和修史要像孔子那样,通过对历史的评述,起到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4.在与壶遂的对话中,司马迁为什么一再提到孔子著《春秋》?
答:                                    
                                    
                                    
[明确]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首先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司马迁认为孔子作《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是“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剌讥”。对孔子作如此高的评价,实际上是在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价,同时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最后说壶遂不应以《史记》比附《春秋》,否认是创作,不是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像壶遂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这是对自己的回护。
5.联系全文思考,司马迁写作《史记》并最终能够完成这部巨著的原因是什么?
时代的因素 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大发展
家族的影响先父的遗愿 整个家族几乎世代均有名将名官,影响深广;父亲司马谈的临终嘱托——子承父业
自身的努力 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出游使眼界开阔并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前人的表率 周公尊崇始祖后裔、孔子作《春秋》褒善贬恶给司马迁的启迪;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立功名于天下”对司马迁的激励
6.本文在写法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明确] (1)问答体式的运用。
采用了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通过情节化的主客问答或辩论,“上大夫壶遂曰”“太史公曰”等等,将重要的问题更加清楚地阐述出来,笔法灵活,行文富于变化。
(2)隐微曲折的笔法。
司马迁通过和壶遂的问答委婉地说明《史记》的写作主旨:继承《春秋》的褒贬古今的精神,总结经验教训,使后世君臣父子都有所借鉴。但这个话题是很敏感的,它涉及作者对当时朝廷的政治态度,处在专制政权高压下的司马迁,要对《史记》要旨的问题作出回答是非常受限制的。因此,作者反复强调《春秋》批判现实的意义,借以暗示自己的写作意图,流露出他的不满现实的深意。他时而闪烁其词,时而借他人之口点明旨意,有时也为最高统治者维护、涂饰一番,以掩饰自己的真意,巧妙地否定了壶遂将《史记》比附《春秋》的说法。
[学生用书P3]
【课内挖掘】
司马迁立志著史书
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著史,既有家学渊源,也得益于其平时的积累和学习。他幼年读书、耕牧,青年壮游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南等地,以及奉命巡视西南地区。幼年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青年时的壮游给了司马迁实地寻访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的机会,使他开阔了眼界,培养了他的历史观;考察西南少数民族,了解了少数民族的历史、民俗以及当地的山川物产。这些都为《史记》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激活] 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积累”“实践”“坚持”“勤奋”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
不幸的幸运者
司马迁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的不幸主要是自己的身体被摧残和精神上遭受打击,但他的幸运是在这样不幸的条件下,创作了流传至今的《史记》。除了《史记》,司马迁还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民族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魂。
[激活] 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精神”“幸运”“不幸”“支柱”等内容有关的作文中。
【运用范例】

独自踯蹰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痛苦不堪?徘徊于夜色仍明的街头,你是否在因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其实人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态,以正确的方法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得到快意人生。身受腐刑的司马迁,一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无颜面对已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以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终于写成了永表后世的《史记》。

苦难造就司马迁,造就一个坚强、独立、伟大人格的人:惨遭宫刑,他没有倒下,世人诽谤,他没有倒下,是坚强,在苦难中滋生的坚强让他站立,同时站立的还有那一部尽人皆知的《史记》。苦难,让司马迁学会了站立,更学会了独立,不畏皇权,我行我素,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人生,在岁月苦难中唱响一支生命之歌。没有苦难,没有司马迁,没有困难,人类少的不只是历史的明证,更有那屹立不倒的圣洁之行!
想起了英雄司马迁
张 末
二千一百年前的一天,英雄司马迁被汉王朝的奴才使用原始器械摧毁了生殖器。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惨无人道的一天。一个男人,因为没能管住自己的嘴巴而没能保住自己的命根。
众所周知,司马迁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虽然太史令这个官职仅相当于今天的县团级干部,但他却掌握着帝国独一无二的话语书写特权,可以阅读国家的绝密档案,可以出没于汉武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语录和行为,直接为“伟大领袖”服务。公元前99年,在一次“扩大会议”上,由于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汉武帝气得暴跳如雷,恍如一只掉进油锅里的猫。被吓坏了的文武大臣们翘着屁股匍匐在地上,像一群惊慌失措的耗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突然心领神会,于是争先恐后地爬起来,对原来的同事李陵缺席审判,展开了痛不欲生的批判。没有资格发言的司马迁低着头站在那里,他看见猩红的地毯上溅满了白花花的腥臭无比的唾沫星子,俨然映出了世情的无限淡薄。当他正在考虑如何记录这次缺乏公平的会议时,皇帝突然伸出了高贵的手指,说:“你发言!”
英雄耿直的司马迁于是实事求是替李陵辩解,祸遂从口出,皇帝再次伸出了高贵的手指,怒气冲冲地说:“我整死你!”
司马迁被定性为“诬罔”,依据帝国的律例,当处以腰斩。
事实上,不幸陷入囹圄的司马迁并非绝对死路一条,同样,依据帝国的律例,他可以免除死刑:要么交纳50万钱罚金,要么接受宫刑。可怜这家伙枉当了那么多年国家公务员,不但财商低下,个人财务状况一塌糊涂,而且情商也极其低下,亲戚朋友之中竟然没有一个人资助他,更没人去监狱看望他。二千一百年后的一个夜晚,后生如我想象着当年这个实话实说的书生,在装有暖气的房间里禁不住不寒而栗。我随手翻了一下这一天的日历:公元2001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初八,节气正逢小雪。我已无从知道司马迁是如何度过那年的小雪之夜的,但我相信这位坚定的浪漫主义者心里一定停泊了一场天寒地冻的大雪……
我甚至替这位痛苦的史学家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半轮冷月凄美地挂在天穹,远处野狗在低沉地嗥叫,司马迁孤独地坐在一间屋子(也可能是囚室)里,沮丧地打量着自己的下身,墙角一粒如豆的灯火明明暗暗地映照着他双眉紧锁的额头……
他在思考什么呢?
据后来他写给朋友的书信可知,对他而言,生存还是死亡已经不成为一个问题,重要的是他还有远比生死更为重要的事要做——他答应过死去的父亲,要写一部大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包罗了人生的全部光荣与梦想、苦难与悲怆。
所以司马迁说服了自己苟且偷生。他不止一次地表白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千一百年后,无数的文人墨客可能津津乐道于《史记》的文法与技巧,心悦诚服于司马迁学养的博大与精深,但有几人会想到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有生命尊严的知识分子,在命运转折关头所迈出的堪称伟大悲壮的步伐呢?想想看,在人类文明史上,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一个人踩着自己的影子前进,提着自己的头发飞翔!无怪乎二十世纪另一个英雄鲁迅大声疾呼:“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诚然,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有不惮于死的文化人,但为了理想而不惮于生而将肉身交给尘世摧残的英雄却没有几人。“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把这话说得多好!
感谢汉武帝这个蜘蛛,司马迁终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功德的双重圆满,他凭借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写下了一部伟大的书,并因此引领着中国文化走向文明。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永垂不朽的英雄。
[学生用书P101(单独成册)]
(时间:30分钟 分值:35分)
一、积累运用(25分)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而子迁适使反
B.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C.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D.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解析:选C。A项,“反”同“返”;B项,“无”同“毋”;D项,“拂”同“弼”。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
B.南略邛、笮、昆明
C.孔子修旧起废
D.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解析:选D。A项,“将”,名词活用为动词,率领军队;B项,“南”,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南;C项,“旧”“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过去被废弃、破坏的礼乐。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序:顺序
B.守经事而不知其宜 经:经过
C.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表被动
D.海外殊俗,重译款塞 款:叩
解析:选D。A项,序:理,主管。B项,经:常,通常。C项,被:蒙受,遭受。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选A。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表祈使语气/代词,他们;C项,目的连词,用来/介词,把;D项,表修饰/表顺承。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B.“身毁不用”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
C.贤圣发愤著述的故事,给了司马迁巨大的精神动力。
D.司马迁列举古圣先贤的事迹,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想像古圣先贤一样创立不朽业绩。
解析:选A。A项,司马迁并未对辩护一事后悔。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3分)
译文:                                    
                                    
                                    
(2)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3分)
译文:                                    
                                    
                                    
(3)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4分)
译文:                                    
                                    
                                    
答案:(1)于是秦惠王任命司马错为将,攻打蜀国,随即攻占,(司马错)便做了蜀地郡守。
(2)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会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的标准。
(3)奖善惩恶,尊崇贤能,鄙夷不肖,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偏颇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王道的精髓。
二、语言表达(10分)
7.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举办“感动人国”人物评选活动,每年都有这样一群人感动着中国,感动着我们,有人由此触发灵感,以深情的目光回望我们这个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推选了屈原、司马迁、李白、辛弃疾、关汉卿、鲁迅等“感动中国”的历史人物。请你参照示例,为司马迁拟写一则颁奖词。(5分)
要求:①讲究文采;②评价准确得体;③100字左右。
示例:庄子
九万里豪情荡漾于三千溪水之上,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光耀日月,曳尾涂中,逍遥尘世。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踌躇满志却又似是而非,螳臂当车却又游刃有余。一部《庄子》,深邃宏阔,那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那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怎能不令我们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颁奖词:                                    
                                    
                                    
                                    
答案:(示例)深陷囹圄,缘于赤胆忠心;身遭其辱,在隐忍中蓦然前行,梦未竟,信念不倒,意志永存!他用血泪和幽愤,著成信史绝唱、无韵《离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以山的刚毅正直书写了中国两千年的沧桑。壮哉,伟哉,中国的史学之父——司马迁!
8.试举一例古今人物的事迹来论证下面文字的观点。(5分)
对待挫折,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是强者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强者在挫折面前会愈挫愈勇,而弱者面对挫折会颓然不前。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由此观之,那些“倜傥非常之人”不正是在挫折面前勇往直前、愈挫愈勇的人吗?
答:                                    
                                    
                                    
                                    
答案:我国明代的谈迁用二十七年的时间编成了五百万字的《国榷》初稿,但被贪婪之徒偷走,他忍受这沉重的打击,埋头书案又干十年,再次写成《国榷》的第二稿。之后又经过三年的补充、修改,才最后定稿。可以说谈迁一生为写此书呕心沥血,九死而不悔。如果谈迁在遭受初稿被偷的重大挫折之后而一蹶不振,那就不会有十三年后的成功。
《史记》所记内容博杂丰富,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它贯通上下三千年;从涉及范围来看,它包揽不计其数的历史人物事件,囊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思想、典章、制度以及天文、地志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内容。
本专题由《夏本纪》《鲁周公世家》《河渠书》《六国年表》四篇文章组成。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至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
《鲁周公世家》主要是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六代君主、历时八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
《河渠书》主要通过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一般地,这项活动有三部分内容:治理水害、修筑潜渠和灌渠。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进行了详细记述,同时他还怀着满腔郁愤,对于豪门的阻挠、气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作了揭露,从而对汉代弊政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六国年表》主要叙述了六国的兴衰史,体现了司马迁公正地对待历史的态度。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