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苏教版选修史记蚜高中语文不虚美不隐恶第6课高祖本纪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春苏教版选修史记蚜高中语文不虚美不隐恶第6课高祖本纪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6 17:5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祖本纪
司马迁被赞誉有“良史之才”,对于笔下人物,无论贵贱、贤愚、尊卑、优缺,都秉笔直书,因而《史记》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卓绝千古。
本专题由《高祖本纪》和《李将军列传》两篇文章组成。
在《高祖本纪》中,侧重叙写的是刘邦如何战胜项羽,最后建立汉帝国的过程。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司马迁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手法展示给读者的。
《李将军列传》记述了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苛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备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生未得封侯。
第6课 高祖本纪
[学生用书P19])
一败涂地
公元前209年,由于不堪忍受秦王朝的残酷统治,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大起义爆发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当时还只是沛县(今属江苏)的一个小官吏。一次,他奉命押送一批农民到骊山服劳役,押送途中,有好几个农民逃走了。刘邦心想:这样下去,或许未到骊山,人就已经逃光了。于是,刘邦就索性让农民自行逃走,并说:如果不想走的,就留下来起义。许多农民就在刘邦的带领下起义了。
这时,全国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声势浩大。沛县县令出于大势所趋,也打算像其他郡县一样响应起义。刘邦的密友、沛县县吏萧何、曹参趁机向县令进言,劝他请刘邦回来辅佐,县令应允了。但是,等刘邦带人真的来到城下时,他又反悔了,还差点把萧何、曹参杀掉。萧何、曹参连夜逃出城门,找到刘邦,与刘邦一起修书一封,用箭射入城里,鼓动县城百姓杀死县令,响应起义。县城百姓一举响应,杀死了县令。刘邦带领起义军进入城里,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沛县百姓一致推举刘邦当县令。刘邦说:“如今天下混乱不堪,各路豪杰纷纷起兵。假使你们推举不当,一旦失败,就要累及诸位父老乡亲肝脑涂地。请你们另行推选比我更能胜任县令一职的人吧!”但是,众百姓不依,萧何、曹参等更是一致拥戴他。于是刘邦聚集人马,在沛县正式举起了起义的旗帜。
“一败涂地”的原意是:一旦失败,就要惨遭杀害,肝、脑涂于地上。今义形容失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顺应历史潮流
战国以来,从分裂走向统一,从战争走向和平,从松散的分封制走向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是政治发展的大势;而对天下统一、风俗齐同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追求,是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主流。汉高祖刘邦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出台了一系列争取民心的政策和制度,在楚汉之争中,渐渐扭转了不利形势。垓下一役,他打败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王朝——汉朝。汉朝不仅在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也初步完成了文化整合,为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在历史转折的大舞台上,刘邦和项羽演出了一出流传千古、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戏剧。正因为如此,《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堪称《史记》中交相辉映的“双璧”。《高祖本纪》主要记述了汉高祖刘邦得天下与平定天下的艰难历程,作者在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展示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同时也以实录的精神记录了他流氓无赖的行径,塑造了一个真实而又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认识。
一、字音
刘媪(ǎo) 陂(bēi)
晦冥(huì) (mínɡ) 豁如(huò)
狎侮(xiá) 贳酒(shì)
折券(quàn) 亡匿(nì)
雍齿(Yōnɡ) 长揖(yī)
积粟(sù) 跂(qǐ)
玉卮(zhī)
二、通假字
①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同“债”,债务
②高祖常繇咸阳 繇,同“徭”,服役
③无所诎 诎,同“屈”,理亏,这里有不安的意思
④诸所过毋得掠卤 掠卤,同“掠掳”,抢人抢物
⑤秦人憙 憙,同“喜”
⑥秦军解 解,同“懈”
⑦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案堵,同“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⑧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 内,同“纳”
⑨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同“佯”,假意
兵罢戏下 戏,同“麾”,旗帜__
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乡,同“向”
三、一词多义
 (1)引
(2)相
(3)因
(4)乃
四、词类活用
①沛公引兵西 名词作动词,向西行进
②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名词作动词,做、从事
④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__名词作状语,向北
⑤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来;名词作状语,在夜间__
⑥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__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做王
⑦沛公从百余骑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⑧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⑨公始常欲奇此女 __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与一般人不同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沛公然其计 __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对
因家沛焉 名词作动词,安家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坐
至阳夏南止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
大王起微细 形容词作名词,地位低下的人
五、古今异义
①常有大度
古义:远大的抱负。
今义:气量宽宏,能容人。
②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古义:规约。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③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古义:品德高尚的人。
今义:年纪大的人。
④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古义:没有恃以谋生的手段,此处指没有出息。
今义:蛮不讲理或品行不端的人。
⑤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一家的人。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①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判断句
②啖以利 状语后置句
③又战其北,大破之 省略句
④系颈以组 状语后置句
⑤不然,籍何以生此 宾语前置句
⑥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 定语后置句
⑦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被动句、判断句
⑧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判断句
⑨此三者,皆人杰也 判断句
⑩诸将过此者多 定语后置句
是以兵大败 宾语前置句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固定句式、定语后置句
七、成语积累
1.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
2.约法三章:约:商议确定;法:法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3.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后来引申为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4.运筹帷幄:指在后方策划或研究战略战术。现引申为筹划指挥。
5.高屋建瓴:建,倾倒,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的形势。
[学生用书P21])
1.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丰满、最富有个性的人物之一,请举例谈谈刘邦的形象。
刘邦 特点 表现 影响
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有远见卓识 ①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
②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③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 赢得人民拥护
智谋超人 ①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②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 分化敌人、笼络人心
知人善任 此三者(子房、萧何、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将士们心甘情愿为刘邦冲锋陷阵
随机应变 鸿门宴上,化险为夷 为兴汉灭楚打下了基础
无赖本色 无赖鄙陋 ①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②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③好酒及色 表现其凡夫俗子本相
2.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答:                                    
                                    
[明确] “不虚美、不隐恶”,尊重历史的“实录”精神,是贯穿《史记》全书的基本原则。但本篇重在写刘邦的成功,因此,那些表现刘邦人品其他方面的内容,诸如狡诈、虚伪、损人利己等,在本篇并未着力叙写,但如细读本篇,这些也有流露,如诈称“贺钱万”,将其无赖性格暴露出来。又如在写刘邦取得天下后,大宴群臣,他得意洋洋地给父亲敬酒,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当初,父亲大人常常认为我没有出息,不会经营家业,比不上二哥刘仲勤快努力。现在我的家业与刘仲相比,哪一个的多?)这段话可称得上是小人得志的经典之笔,浅薄到如此程度,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3.本文是如何揭示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的?
答:                                    
                                    
[明确]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刘邦与项羽在各方面进行对比,揭示了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
刘邦 项羽
对待盟友 与天下同利 妒贤嫉能,不与人共享利益
对待人才 知人善任,虚怀若谷 不能善用,刚愎自用
对待百姓 安民保民 扰民害民
处事方面 处事圆滑,做事果断 固执己见,优柔寡断
性格方面 能屈能伸,以退为进 宁折不弯,不知退步
4.请分析本文是如何用语言来表现人物神态和性格的?试举两例分析。
答:                                    
                                    
[明确] 司马迁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份的有特征性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神态、性格。(1)写高祖在咸阳服徭役时,面对秦始皇巡游的声势,发出慨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沛公的话婉转表现出他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皇帝的仰慕及对权力的渴求。(2)又如写未央宫成,高祖为太上皇在未央宫祝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众臣面前,戏弄其父,表现了其粗俗鄙陋的一面。


代使者所持,作为代表皇帝的象征。轵(zhǐ)道:即轵道亭,在今陕西省

[学生用书P26])
【课内挖掘】
用智谋得天下
楚汉争霸时,刘邦战胜了“力拔山兮气盖世”骁勇善战的项羽,靠的不是自己的力气,而是自己的智谋。刘邦能屈能伸的大丈夫精神和冷静隐忍、待时而发的智慧,成为他最终夺取天下的重要因素。
[激活]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到与“智谋”“忍”“成功”“智慧”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
【运用范例】
项羽,那个曾经仰天长啸的西楚霸王,拥有将阿房宫付之一炬的超然霸气,拥有横扫江北的赫赫战功,可最终,垓下四面楚歌,草木皆兵,虞姬的鲜血染红利剑,过不了这片心的乌云,过不了江东。
刘邦之智也许尽在于“愚”。“愚”忍鸿门之宴,“愚”纳敌之降将。他真正懂得眼前只不过是一时阴霾,能够用聪颖去寻求光明,就能最终夺得天下。就像是衣袖上的污点,项羽沉浸于它的肮脏,任凭它扩散;刘邦设法将它洗净,化为生命的亮点。
人生终究不能够完美。乌云遮天之时,是留在大观园中浅吟低唱,用一曲《葬花吟》来葬魂,还是摆脱束缚,用飞翔来成就人生?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莫畏浮云遮望眼》)
刘邦原来也读书
卢荻秋
秦末时,刘邦和项羽都不是读书人,却走上争霸天下的舞台。后来,晚唐诗人章碣写了一首《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意思是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巩固江山,没想到夺了大秦江山的人恰恰不是读书人,这简直是莫大的讽刺。后人往往借用“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话作为“读书无用论”的证明。
确实,刘邦不是读书人,更看不起读书人,甚至有过往儒生帽子里面撒尿的荒唐行为。不过,那是靠武力争夺天下的时候,而等到江山一统后,刘邦还能靠他的不学无术治理好天下吗?显然不可能。
据史籍记载,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刘邦还是一副流氓相。大臣陆贾常劝他多读诗书,刘邦很不屑,傲慢地骂道:“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反问道:“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又说:“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刘邦听了,很惭愧。于是,陆贾帮他梳理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写成《新语》十二篇。刘邦每读一篇,未尝不称善。
《古文苑》收录了刘邦的一篇《手敕太子文》。文中,刘邦深有感慨地说:“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可见,刘邦已认识到“读书无益”的浅薄,对早年自己的荒唐行为感到十分惭愧。虽然人到晚年,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充实提高自己,但是仍旧孜孜不倦,而且还十分重视下一代的学习问题。
刘邦回老家沛县视察,曾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歌文辞虽然浅显直白,但感情充沛,慷慨激昂,俨然一副边塞诗人的模样。他和家乡父老聊天时还说:“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番温文尔雅、饱含深情的话语中,哪里还能寻见当年不读书时的无赖相?
我想,刘邦尚且能认识到不读书的浅薄,为什么我们有不少人的境界竟然要比古人差呢?
[学生用书P109(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
一、积累运用(22分)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无内诸侯军
B.战胜而不予人功
C.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D.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解析:选B。A项,“内”同“纳”;C项,“案堵”同“安堵”;D项,“详”同“佯”。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事:从事
B.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竟:尽,终了
C.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交好
D.摄衣谢之,延上坐 谢:感谢
解析:选D。谢:道歉。
3.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B.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C.秦人大失望
D.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解析:选C。C项,古今皆指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A项,“家人”,古指平民百姓,现指一家的人;B项,“约束”,古指规约,现指限制使不超出范围;D项,“无赖”,古指没有恃以谋生的手段,没有出息,现指蛮不讲理或品行不端的人。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A.诸将过此者多
B.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C.吕公女乃吕后也
D.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解析:选A。A项与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B项,被动句;C项,判断句;D项,状语后置句。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3分)
译文:                                    
                                    
(2)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3分)
译文:                                    
                                    
(3)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4分)
译文:                                    
                                    
答案:(1)项羽的士兵听到汉王的军中唱起了楚地的歌,认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
(2)如果大王不称皇帝尊号,人们(对大王的封赏)都会疑虑不安。我们这班人愿意以死坚持请求你(称帝)。
(3)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
二、类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子伉代侯。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B.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C.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D.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解析:选B。根据标志性词语、句式结构及语意断句即可。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B.谥: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C.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呼其父司马谈及自己为太史公。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记录历代帝王的生平、政绩。
解析:选D。“本纪”记历代帝王生平、政绩;“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樊哙是沛县人,原以杀狗、卖狗肉为生,后随汉高祖起事。成功后,先在刘邦门下做舍人,后被封为舞阳侯。
B.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见项羽,向他说明自己并没有做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入关之事。
C.樊哙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刘邦的前面,还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D.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解析:选C。“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刘邦的前面”与原文不符。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5分)
答:                                    
                                    
                                    
(2)始陛下与臣等起丰、 沛,定天下,何其壮也!(5分)
答:                                    
                                    
                                    
答案:(1)沛公带领一百多名骑兵(来到项羽的军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
(2)当初陛下率领我们一起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让樊哙当他的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名骑兵(来到项羽的军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当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可以在酒宴席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大王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上厕所,招手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樊哙就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当初陛下率领我们一起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孝惠六年,樊哙去世,追谥他为“武侯”。他的儿子樊伉承袭爵位。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恩德惠及子孙吗?”
三、语言表达(14分)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雾和霾都是视程障碍物,①____________________。雾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浮游在空中形成的,形成雾需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度和较低的温度。雾的
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出现霾时②____________________,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80%以下。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③____________________,当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会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本段文字比较说明了雾和霾不同的形成原因和条件,第一句是总写,因此①处应填“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不同”等意思相近的句子;②处前说明形成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据此,②处应填“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较低”等句子;③处前说明雾日变化较为明显,据此,③处应填“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等意思相近的句子。
答案:①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不同 ②空气则相对干燥 ③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
11.《史记》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那么请问:刘邦与项羽,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请陈述理由。(不少于50字)(8分)
答:                                    
                                    
                                    
                                    
答案:(示例1)我更喜欢刘邦。刘邦与项羽相比,是小狡诈而大仁厚,正因为此,他才以仁而伐不仁,以宽厚而伐残暴,最终得天下,他为历史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示例2)我更喜欢项羽,喜欢他与生俱来的贵族的自尊与骄傲,喜欢他建立在能力出众基础上的自信,也喜欢他在绝境中的决绝而傲然。他虽然死了,死在那个时代坦荡与狡黠的斗争中,死在自我的傲岸和决绝中,却死得坦荡,死得挺直。他是躺着出生的,却是站着死去的!他虽然失败了,但不愧为一位英雄!
- 27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