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苏教版选修史记蚜高中语文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第10课屈原列传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春苏教版选修史记蚜高中语文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第10课屈原列传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6 18:0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屈原列传
[学生用书P44])
狡兔三窟
齐国国相孟尝君门下有个食客名叫冯谖,他足智多谋,聪明善辩,被孟尝君派往薛地收债。冯谖问孟尝君,收债之后买些什么东西回来?主人答道:“你看我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好了。”
冯谖到了薛地,他见欠债者都是贫苦庄户,立即以孟尝君的名义宣布债款一笔勾销,将各户的债务契约烧掉了。孟尝君见到冯谖后,问他给自己买了什么,冯谖说:“你财宝马匹美女应有尽有,我只替你买了‘仁义’回来。”当孟尝君知道冯谖以他的名义免除了薛地债务,此即“买了仁义”之后,又气又怒,但是已无法挽回,十分无奈。
后来,齐国国君废除了孟尝君相位,他只好退居薛地生活。薛地百姓听说了孟尝君来此的消息,扶老携幼走出数十里路去夹道欢迎孟尝君。此时他才恍然大悟,冯谖为他买的仁义价值所在,连连感谢冯谖。冯谖说:“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险,你只有一处安身之所,不能高枕无忧啊!此即成语“狡兔三窟”和“高枕无忧”的来历。
“狡兔三窟”是说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出自《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怀王宠佞臣,屈原自沉江
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苏秦说:“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屈原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臣(如令尹子兰、南后郑袖等人),对秦实行投降政策。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放逐到江南一带。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传说就在这一年五月初五(农历),屈原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后来,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上古时代的姓和氏
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氏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本文中“楚之同姓”的注释中的“屈、景、昭”都是氏,有关资料表明,楚王的祖先姓“芈”(Mǐ),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封在“屈”,就以封邑“屈”为氏了,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浪漫主义诗人。他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但遭谗去职,并长期被放逐。然而,他对楚王忠贞不渝,始终没有放弃振兴楚国、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楚国首都被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自投汨罗而死。读《屈原列传》,我们会被屈原那种为了国家而置个人利害荣辱于度外、存君爱国之情生死以之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所深深感动,也会被他出淤泥而不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所深深折服。
一、字音
属(zhǔ) 谄(chǎn)  惨怛(dá)
迩(ěr) 皭然(jiào) 滓(zǐ)
濯淖(zhuó) (nào) 憎(zēnɡ) 绌(chù)
靳尚(jìn) 宠姬(jī) 枯槁(ɡǎo)
醨(lí) 怀瑾(jǐn) 汶(mén)
温蠖(huò) 汨罗(mì)
二、通假字
①博闻强志 志,同“记”,记忆力
②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同“罹”,遭遇
③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合纵
④靡不毕见 见,同“现”
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同“旨”
⑥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同“浊”
⑦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泥,同“涅”,染黑
⑧屈平既绌 绌,同“黜”,罢免官职
⑨厚币委质事楚 质,同“贽”,见面礼
⑩使于齐,顾反 反,同“返”
被发行吟泽畔 被,同“披”
亡走赵,赵不内 内,同“纳”,收留
三、一词多义
 (1)疾
(2)幸
(3)举
(4)致
(5)伐
四、词类活用
①泥而不滓 名词作动词,染黑
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名词作动词,效法
③蝉蜕于浊秽 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
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名词作状语,在内;名词作状语,在外
⑤其后楚日以削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⑥谗谄之蔽明也 动词作名词,说好人坏话、谄媚国君的小人
⑦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
⑧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存;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
⑨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⑩明道德之广崇 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
惠王患之 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是令人害怕的事
复释去张仪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词作名词,听觉
五、古今异义
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②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骗人的假话。
今义:无理狡辩。
③颜色憔悴
古义:脸色,面容。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④形容枯槁
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述。
⑤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⑥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古义:执政,掌权。
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①秦虎狼之国 判断句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动句
③为天下笑 被动句
④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⑤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状语后置句
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宾语前置句
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句__
⑧夫天者,人之始也 判断句
⑨此不知人之祸也 判断句
⑩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被动句
兵挫地削 被动句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状语后置句
被发行吟泽畔 省略句
奈何绝秦欢 固定句式
七、成语积累
1.博闻强识(zhì):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也说博闻强记。
2.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
3.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才美德。
[学生用书P45])
1.课文记叙了楚国哪几件大事?作者写楚国命运,用意是什么?
答:                                    
                                    
                                    
[明确] 受骗绝齐→兵败丹、淅→蓝田退兵→复释张仪→诸侯击楚→赴秦身死→为秦所灭
作者写楚国命运是为了说明屈原的命运和他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屈原始终心系楚国。
2.第三段中,记叙了《离骚》的创作缘由、命名、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离骚》?
答:                                    
                                    
                                    
[明确] (1)《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诗中表达了屈原崇高的理想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出他的高洁品格和决不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的操守。屈原的伟大形象在《离骚》中体现得光彩照人,感天动地。
(2)作者专用一个段落来写《离骚》,用屈原自己的作品来塑造屈原的形象,这种“现身说法”使屈原的形象更真实,更丰满感人。正像作者写的那样,“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文章中的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表现了屈原有着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
答:                                    
                                    
                                    
[明确] 差异: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一种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品质: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感情:从对话中我们可看出司马迁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也表现出他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4.屈原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哪里?课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答:                                    
                                    
                                    
[明确] 
政治才能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内政: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楚国的兴衰存亡与屈原息息相关

外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看透张仪的阴谋,劝怀王杀张仪;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返
文学才能 主要著作:《怀沙》《天问》《招魂》《哀郢》,《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浪漫抒情诗 抒发了屈原的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
屈原的形象: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
5.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屈原的?
答:                                    
                                    
                                    
[明确] 作者认为屈原“正道直行”,忠贞为国,却遭到诽谤和打击,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屈原自始至终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的精神可鉴日月。
记忆力。明:明白,清楚。于:介词,对,对于。娴(xián):
语气的语气词。幽思:深思。犹:如同,好像。离忧:遭遇忧
年(前312)。屈匄(ɡài):姓屈,名匄,楚将。汉中:郡名。因在

  

二个“乎”:于,在,介词。安:怎么。皓皓之白:比喻品德
 
[学生用书P49])
【课内挖掘】
为理想九死而未悔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居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后来遭到小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平,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激活]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到与“责任”“理想”“执着”“命运”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
“醉”与“醒”
屈原和渔父江边的对话中,通过“混浊”与“清”的对比,“醉”与“醒”的对比,表现了屈原对社会、对国事清醒的认识,可以看出他高洁的人品和不妥协的态度。屈原最后明确表达了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志,这更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操守和高尚的人格。
[激活]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到与“气节”“理想”“人格”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
【运用范例】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确,除了以身殉国,你已没有更好的选择。怀王已死,顷襄王执政,子兰迫害,你,能做的还有什么?但你不曾后悔,纵然是身投汨罗江,也不肯与世同浊,你用生命的弧度来证明自己对楚国的热爱,对怀王的忠心!
你说你没有看见一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楚国,而只看见楚国人民相争的尸首和红了眼正在撕裂着谁家春闺梦里人的野狗。生存与死亡,逃避与直面,苟且与殉国,你,选择了后者。你要以此勉励国人,唤醒国君,进行最后的抗争!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抔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水。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吧,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
一、积累运用(25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3分)
A.离骚者,犹离忧也      B.齐与楚从亲
C.被发行吟泽畔 D.明道德之广崇
解析:选D。A.“离”同“罹”;B.“从”同“纵”;C.“被”同“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模仿、效法
B.人穷则反本 穷:贫穷、贫困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抢夺、夺取
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属于
解析:选A。B.穷:处境艰难;C.夺:改变,更改;D.属:连,跟着。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A.泥而不滓
B.蝉蜕于污秽
C.惠王患之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解析:选B。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A.名词用作动词;C.意动用法;D.名词用作动词。
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兵挫地削
解析:选A。A项为定语后置句,B、C、D三项为被动句。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当时朝廷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平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
B.屈原的《离骚》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王,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表现自己追慕古贤,志洁行廉。
C.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这些都表现在《离骚》中,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D.屈原正道直行却遭小人离间,处境困危,怨恨遂生,这是屈原写《离骚》的内在原因。
解析:选B。B项,称道先贤目的是来讽刺楚国当时政局缺少明主。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3分)
译文: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分)
译文: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4分)
译文:                                    
                                    
答案:(1)(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深知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酬的辞令。
(2)诚挚笃厚却被怀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他)能没有怨愤吗?
(3)他思念君王、振兴国家,想要扭转危局,使楚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再三表达自己的这种愿望。
二、类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屈原庙赋
苏 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⑥。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⑧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⑨。”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⑩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 ①曰惟:句首语助词。②伊:助词。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惊湍:惊人的急流。⑤逝:发语词。⑥沉吟:犹豫不决。⑦退默:引退隐居。⑧九关:九重天门。⑨中浦:水滨。⑩要:总结。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B.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C.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D.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解析:选C。断句时把握专有名词、重点虚词,然后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本题句末语气词“兮”后要断开,“悲夫”作为发语词,前面应该断开,则可排除选项A、D,再重点看实词短语,“去家千里”不能断开,则可排除选项B,正确选项为C。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也可以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如程氏子。这里可以译为“你”。
B.丹青:“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黄色和青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通称。
C.君子:古代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后来也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D.区区:指微小,自称的谦辞;也可指一心一意,本文“嗟子区区”是一心一意的意思。
解析:选B。“丹”指红色,我国古代绘画常用红色和青色。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纪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而作,其词气与屈原作品有暗合之处。
B.本赋熔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园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
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君子不一定要追求完美,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无疑是正确的。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解析:选C。C项,应为“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是正确的”。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5分)
译文:                                    
                                    
(2)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5分)
译文:                                    
                                    
答案:(1)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2)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
参考译文:
小船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屈原大夫生活过的遗居。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这便是你魂牵梦萦的故里。想当年,你再次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俯首千丈峭壁,江中的激流让人心惊胆悸。你吟成《怀沙》自伤怀抱,令人叹息你为什么独抱着自沉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你决心离开人世却沉吟犹豫。
“难道我不能远走高飞到国外游历?难道我不能急流勇退、洁身隐居?我独自嗷嗷不停地倾诉对君王的怨慕,只恐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如果我的祖国已遭到颠覆,我也决心不吝惜生命而苟活下去。我拜托江神代我告怨,黄河神却叫我向玉帝申诉。我一连闯过九重天门去见玉帝,玉帝也为我悲伤却不能救助。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败的高台。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
“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祖国,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这就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
啊!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追求完美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尽管你的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但总的来说,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啊,愿你的灵魂安息吧!
三、语言表达(11分)
11.仿照下面的句子,在下面横线处再写两个句子,必须符合文段主旨。(6分)
阅读屈原,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力前行;
                                    
                                    
                                    
                                    
答案:阅读陶潜,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告诫激励着一代代人继往开来;阅读李白,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屈激励着一代代人书写正直人生。
12.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劳务派遣的基本流程和当事三方的关系,请根据图中的信息,用文字描述劳务派遣的基本流程(环节)。(5分)
根据图示,劳务派遣的流程(环节)依次为:                                    
                                    
答案:(1)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确立劳务关系; (2)劳务派遣单位和被派遣的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 (3)用人单位和被派遣的员工签订岗位协议,确立劳务使用关系。
- 24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