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
《史记》善于把人物的活动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在历史的大背景之下,使用各种手段“摹形传神”,细节之中凸显各类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千载如生”。
本专题由《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刺客列传》四篇文章组成。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杰出的篇章之一,它是关于楚汉战争的一幅惊心动魄的艺术画卷,是一篇以写人物为中心的艺术杰作。文中的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格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计谋的匹夫。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极其感人的悲剧英雄形象。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叙了战国时代越国的重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选文以记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不仅详尽地记述了当时的史实,而且运用多种文学手段,提示人物的性格,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滑稽列传》主要是颂扬淳于髡、优孟、优旃一类的滑稽人物“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的讽谏才能。他们滑稽多智、幽默风趣、寓庄于谐的性格特点,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刺客列传》记叙了“荆轲剌秦王”的故事。故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等方面得到了栩栩如生的表现,为我们学习刻画人物起到了示范作用。
第11课 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
秦王朝灭亡后,项羽见宫室残破没落,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自己又占着优势,于是就自傲自大,想回家乡炫耀此时的身世。当时项羽手下的有识之士劝他说:“咸阳处在关中要地,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而且地势险要,您不如就在这里建都,这样有利于您奠定霸业。”项羽本也有些心动,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阳已被自己弄得残破不堪,哪里还像个都城的样子?就更加怀念故乡,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他对那个劝他的人说:“人要是富贵了,就应该回到故乡去,让父老乡亲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子。要是富贵了还不回故乡,就好像是穿着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没有人看得见,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还是要回到江东去。”
那人听了这话,觉得项羽实在算不上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对别人说:“人家都说楚国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冒充人一样,我以前还不相信,这次和楚王谈话之后,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不料,这句话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气,立即把那人抓来,投入鼎镬里活活烹死了。
“沐猴而冠”原指猴子戴上帽子冒充人。后比喻人面兽心、虚有其表。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英雄的毁灭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最终丧失民心,兵败身亡。
1.古人对“死”的讳称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2.五刑·族诛
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统称,可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奴隶制五刑指:(1)墨刑,又叫“黥刑”,就是在罪犯的额头、面颊、手臂诸处刺字,然后再涂上墨,作为惩处的标志,如刘邦的部下英布因受过黥刑,所以又叫他黥布。后来发展为“刺配”。(2)劓刑,割去鼻子的刑罚。(3)刖刑,又叫“剕刑”,就是砍掉罪犯的双脚或脚趾。(4)宫刑,就是阉割男子生殖器、破坏女子生殖机能。(5)大辟:就是死刑,它是最重的刑罚,所以又叫“极刑”。
族诛:古代因一人犯罪而诛灭其亲族的刑罚制度。古书上常称作“族”,就是“灭族”的意思。灭族最多是九族(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及旁系血缘亲属的从兄弟),但明朝的方孝孺被永乐帝诛灭了十族,第十族是他的学生,总共杀了870多人。这种情况叫“连坐”,也叫“株连”,是封建统治者为加强其统治而施行的残酷刑罚。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本文节选了项羽的家世与早年情况、巨鹿之战、垓下之战三部分。
一、字音
王翦(Jiǎn) 狱掾(yuàn)
杀戮(lù) 惴恐(zhuì)
辕门(yuán) 虞姬(Yú)
数阕(què) 麾下(huī)
自度(duó) 刈旗(yì)
披靡(mǐ) 瞋目(chēn)
叱之(chì) 自刎(wěn)
釜甑(fǔ) 力能扛鼎(ɡānɡ)
惮(dàn) 忼慨(kānɡ)
甬道(yǒnɡ) 骓(zhuī)
二、通假字
①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繇,同“徭”
②乃持项王头视鲁 视,同“示”,出示,展示
③乘埶起陇亩之中 埶,同“势”
三、一词多义
(1)及
(2)独
(3)被
(4)遇
(5)以
四、词类活用
①项梁怒之 形容词作动词,对……生气
②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 名词作动词,写信
③毋妄言,族矣 名词作动词,灭族
④梁以此奇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
⑤皆沉船,破釜甑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下沉;使……破损
⑥楚兵冠诸侯 名词作动词,居首位
⑦无不膝行而前 名词作状语,用膝盖
⑧项王军壁垓下 名词作动词,驻扎
⑨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⑩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称王
身七十余战 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名词作动词,向东行进
马童面之 名词作动词,背(向)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名词作动词,学习
豪杰蜂起 名词作状语,像蜂一样
五、古今异义
①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古义:治理。
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②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古义:两个词:地,地方;方,方圆,纵横。
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③吾知公长者
古义:品德高尚的人。
今义: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
④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古义:流寓在当地的客民。
今义:客人的总称。
⑤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古义:身边的下属。
今义:方位名词,表概数或左和右两个方向;动词,支配,操纵。
⑥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古义:才能和勇气。
今义:才能。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①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判断句、被动句
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判断句
③乘埶起陇亩之中 省略句
④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定语后置句
⑤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定语后置句
⑥乃谓其骑曰:“何如?” 宾语前置句
⑦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宾语前置句
⑧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状语后置句
七、成语积累
1.拔山扛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2.才气过人:才能与气魄超过一般人。
3.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必死决心,有进无退干到底。
4.弃书捐剑:比喻立大志者不屑细事。
5.取而代之:排除别人或别的事物而占有其位置。
6.四面楚歌:比喻处于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7.政由己出:政令由一己发出,指把持大权,独断专行。
8.作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在局外旁观,不表示意见或态度。
[学生用书P52])
1.第一段交代了项羽的家世,有何寓意?
[明确]
2.第二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他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答:
[明确] 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豪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豪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3.比较“巨鹿之战”和“东城之战”的写法及其对刻画项羽形象所起的作用。
战争 写法 内容 作用
巨鹿之战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侧面为主 正面描写概述战斗过程,侧面写诸侯的观望、恐惧、畏服 渲染项羽将帅神威,反衬其叱咤风云、指挥若定、威风八面的形象
东城之战 正面描写为主 生动地描写了项羽披甲执戟,瞋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等一系列生动场面 一方面让我们看到项羽慷慨豪爽的风度,另一方面又让人觉得项羽此时认输不服气,徒有匹夫之勇而胸无良谋的特点,塑造项羽英雄失路的悲剧形象
4.写霸王别姬是否是为了展示项羽儿女情长的一面?该场景描写有何用意?
答:
[明确] 写霸王别姬并不是为了表现项羽的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而是用虞姬的柔美反衬项羽的雄武豪壮,突出表现项羽英雄失意的悲慨之情。
该场景生动的描写与下文的激烈战斗场面构成对比,使得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5.试分析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
答:
[明确] 司马迁以极其饱满的情绪写《项羽本纪》,项羽的勇猛直前摧毁暴力统治的英雄形象给读者极深的印象。作者虽批评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指出了他必然失败的原因,但仍把他看成秦汉之际的中心人物,寄予深刻的同情,说他:“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司马迁这样热烈地歌颂人民对暴力统治的反抗,以及把陈涉和项羽分别安排在“世家”和“本纪”的做法,都充分显露了他卓越的思想见解和救世济民的热情,这是以后的封建正统史家所不可能达到的思想高度。
[学生用书P54])
【课内挖掘】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兵败垓下,率领残军一直退到乌江边,刘邦军队汹涌而至,逃无可逃,唯有一叶轻舟可渡乌江,可项羽不肯过江,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羞愧难当之下,自刎而亡。李清照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词人对项羽的气节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项羽的这种气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英雄。
[激活]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到与“气节”“选择”“价值”“做人”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
【运用范例】
项羽横剑一挥,生命之劲松瞬时枯槁成萧瑟秋风中的悲壮。我看到,那伟岸英姿划掠过滴血残阳,乌江悲鸣,苍穹黯然,楚民哭之如父。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霸王别姬的千古悲剧,缘于一个男儿对自我认识的太过偏激。当连营挂出了汉家的旗,当垓下响起刘邦的马蹄声,我们的英雄唯有以凋零生命之花来捍卫人活于世的至高尊严。我好恨,恨我没有早生千年,不能飞临乌江岸,用我孱弱的手,誓死拽下霸王欲将血刃的剑,轻轻地告诉他“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困境中的自我否定,桎梏了英雄雄霸天下的太阳梦;四面楚歌的凄凉,熄灭了男儿曾燃亮过天地的极光。
汉子精神
李国文
有一次,画家韩美林告诉我,他正要做一件大作品,计划为项羽塑一尊顶天立地的雕像。我为他这壮举的构思,不由得击节赞赏。他说地点定在这位英雄愧对故里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自刎处。
就在这处江边,项羽“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忽然,项王见重重包围着的汉军中,有一张熟悉的面孔,便指而问:“若非吾故人乎?”汉骑司马吕马童一惊,马上也认出了对方,赶紧告诉身边的另一汉军将领王翳:“此项王也!”项羽对这两个人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于是,自刎而死。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胜利者总是有理。所以,历朝历代的失败者,总是会被胜利者缚在耻辱柱上。但韩美林说:我就是要为失败的英雄立像!
中国最有名的女诗人李清照,就为这位失败者写过一首流传千古的强者之歌,题曰《绝句》,只二十个字,给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汉,作出了最高的褒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中国最有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是最早为项羽唱赞歌者。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将项羽的传记,放在前为秦始皇,后为汉高祖的帝王本纪里,在那个动辄得咎的封建社会里,这种有胆有识的勇气,也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良知。要知道他在写作《史记》时,已经是身陷缧绁的罪人,看来项羽的挺直腰杆的汉子精神,也是使他能够秉笔直书的力量。
李清照也是一位失败者,爱情,婚姻,家庭,事业,无不使这位具有高超才华的女子抱憾终生;司马迁也是一位失败者,受诬,冤狱,蚕室,幽闭,连做人的资格都丧失殆尽,唯有埋首在竹简中著书立说,苦度残年。所以,由这两位文学大师来写项羽这位历史上的大失败者,是再合适不过了。
美林对西楚霸王投注进去这么大的感情,也许和他本人也是一个经常失败的汉子有关。几十年来,他饱尝或被席卷,或被高压,或被责难,或被修理的种种滋味,所以,他刀砍斧凿下雕刻出来的项王形象,不光是情态上的惟妙惟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贴合,心灵上的呼应。
试想一下,这位头戴盔甲,身披战袍,横刀马上,面江而立的西楚霸王,有数百米高,几乎等于一座山,兀立于滔滔长江之滨,那英雄末路的悲壮感,那虎死不倒架、虽败而不失尊严的英武感,这该是怎样一种磅礴的气势啊!
我觉得,汉子精神,在当今中国,尤须张扬。也许,近年来,读多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媚,而较少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刚健,所以,每当看到美林的雕塑绘画等大作品,马上就会涌上来此人真不愧为一条“汉子”的感喟,而且,他作品中所充满的那种“汉子精神”,也使我受到启发,得到鼓舞,因之激动不已。
翻开中国史,凡盛世,总是政治上产生大作为的时代,也是文化上产生大作品的时代。乐山大佛,始建于盛唐的开元元年,而洛阳龙门石刻,也是到了盛唐,达到巅峰状态。因此,我在想,当我们跨入21世纪,国家一天天富强起来,这尊西楚霸王的巨大雕像,在长江之滨矗立起来,这对走过百年耻辱之路的中国人来说,是很有一点象征意味的。
(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
一、积累运用(25分)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又不肯竟学
B.乃持项王头视鲁
C.令诸君知天亡我
D.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解析:选B。“视”同“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属于
B.田父绐曰 绐:欺骗
C.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引:率领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解析:选A。属:音zhǔ,跟随。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毋妄言,族矣
B.项王军壁垓下
C.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D.豪杰蜂起
解析:选D。D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4.下列各句句式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A.项籍者,下相人也
B.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C.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D.籍独不愧于心乎
解析:选B。B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A.判断句;C.宾语前置句;D.状语后置句。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他是被秦将王翦杀死的。
B.项羽学书学剑都不成,项梁之后教项羽兵法,项羽很高兴,终于学完了兵法。
C.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竟说“彼可取而代也”,可看出他有大志与勇气。
D.项羽的身材、力气超过一般人,他在吴中青年人中很有威望。
解析:选B。B项,文中项羽没有学完兵法。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4分)
译文:
(2)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2分)
译文:
(3)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4分)
译文:
答案:(1)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2)在巨鹿城下援救赵国的诸侯军队有十多路,没有人敢出兵。
(3)并且我和江东八千名子弟渡江向西,如今没有一人能够归来,纵然江东父兄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
二、类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至咸阳请事。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赵将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南面称孤,约共攻秦?此孰与身伏斧锧,妻子为戮,袍泽为屠乎?”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见项羽,再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使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徭使屯戍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今秦军降,诸侯吏卒多奴虏使之。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诈吾属降,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议,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B.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C.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D.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解析:选B。根据文意断句即可。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面:古代天子、诸侯都南面听政,所以用南面表示称王。称孤:古代帝王自称“寡人”或“孤”。
B.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后“袍泽”引申为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C.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出自前633年,晋文公设置“中军”“上军”和“下军”三军。
D.徭使:被派徭役去驻守边疆。屯戍:作为军人,戍守边境的同时,按例应为百姓耕作,也称“屯田”。
解析:选D。“为百姓耕作,也称‘屯田’”错。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国大将陈馀用白起、蒙恬功高却被杀害的前车之鉴和赵高可能谋害章邯的现实情况来劝降章邯,加重了章邯的犹豫和疑惧。
B.赵高心怀鬼胎,担心秦国兵败,自己会被二世追责,恰章邯早有反意,所以准备用章邯来做替罪羊,解脱自己的困境。
C.章邯因国内奸臣当道,二世昏聩,且慑于楚军强大的军力,屡败之后,恰好项羽也主动派人劝降,因而最终率军归降楚军。
D.跟随章邯投降项羽的秦兵多被诸侯联军慢待羞辱,心中不服,所以密谋举事,被项羽的将领发觉,项羽担心兵变,坑杀了这些降卒。
解析:选A。B.“章邯早有反意”原文无据。C.“项羽也主动派人劝降”错,是章邯主动联系项羽。D.“密谋举事”错。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蒙恬为秦将,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5分)
译文:
(2)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5分)
译文:
答案:(1)蒙恬是秦国的大将,在榆中开辟了几千里的土地,最终也在阳周被杀害。这是为什么呢?
(2)楚军在夜晚于新安城南把秦军二十多万人击杀坑埋。
参考译文:
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漳河南,两军对阵,相持未战。秦军屡屡退却,秦二世派人来责问章邯。章邯害怕了,派长史司马欣回朝廷去请示公事。(司马欣到了咸阳)被滞留在宫外的司马门三天,赵高不接见他,有不信任的意思。长史司马欣非常害怕,逃回棘原军中,赵高派人追赶,没有追上。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在朝廷中独揽大权,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如今如果仗能打胜,赵高必定嫉妒我们的战功;打不胜,我们更免不了一死。希望您认真考虑这情况。”
赵国的大将陈馀也给章邯写信说:“白起身为秦国大将,打下的城池,夺取的土地,数也数不清,最后还是惨遭赐死。蒙恬是秦国的大将,在榆中开辟了几千里的土地,最终也在阳周被杀害。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战功太多,秦朝廷不能予以相应的封赏,所以就从法律上找借口杀了他们。如今将军您做秦将已三年了,士卒伤亡损失要以十万为单位计算,而各地诸侯一时并起,越来越多。那赵高一向阿谀奉承,时日已久,如今形势危急,他也害怕秦二世杀他,所以想从法律上找借口,杀了将军来推卸罪责。将军您为什么不率兵掉转回头,与诸侯联合,南面称王,订立和约一起攻秦?这跟身受刑诛,妻儿被杀,战友兄弟们被杀相比,哪个结果更好呢?”
章邯犹疑不决,秘密派候始成,到项羽那里去,想要订立和约。和约没有成功,项羽命令蒲将军日夜不停地率兵渡过三户津,在漳河之南驻扎下来,与秦军交战,再次击败秦军。项羽率领全部军兵在汙水攻击秦军,把秦军打得大败。
章邯又派人来求见项羽,想订和约。项羽召集军官们商议说:“部队粮草不多,我想答应他们来订约。”军官们都说:“好。”项羽就和章邯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上相约会晤。订完了盟约,章邯见了项羽,禁不住流下眼泪,向项羽述说了赵高的种种劣行。项羽于是封章邯为雍王,安置在军中,任命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统率秦军担当前锋。
部队到了新安。诸侯军的官兵以前曾经被征徭役,在秦中驻守,秦中官兵很多人对待他们不像样子,现在秦军投降了,诸侯军的官兵经常像对待奴隶一样地使唤他们。秦军官兵很多人私下议论:“章将军骗我们投降,如果能入关灭秦,倒是很好;如果不能,秦朝廷必定会把我们父母妻儿全部杀掉。”诸侯军将领们暗地访知秦军官兵的这些议论,把这些议论报告了项羽。项羽召集黥布、蒲将军商议道:“秦军官兵人数仍很多,他们内心里还不服,如果到了关中不听指挥,事情就危险了,不如把他们杀掉。”于是,楚军在夜晚于新安城南把秦军二十多万人击杀坑埋。
三、语言表达(11分)
11.把下面这个长句改为五个彼此连贯的短句,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5分)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记录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与描绘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以及塑造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的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的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答:
答案:(示例)《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它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描绘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了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2.从下列《史记》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评论。要求抓住人物特点,能从正反两方面对人物加以评说,表述上要有文采。(不超过150字) (6分)
项羽 刘邦 荆轲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对所给人物写评论时,要紧紧扣住人物形象的特点,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渲染,但要注意语言简明。
答案:(示例1)项羽:他是一位怀揣壮志、果敢勇武的西楚霸王,也是一位率真自尊、儿女情长的伟丈夫。在普通百姓的眼中,他是力扛鼎、气盖世的英雄;在词人的眼中,他是令人仰慕的“人杰”“鬼雄”;在史学家眼中,他又是迷信武力、缺乏宽容、政治幼稚,令人扼腕的悲情英雄。
(示例2)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你登上大宝之座后踌躇满志的高歌,是你征战天下最终获胜的骄傲声音!你审时度势,广纳人才,屈伸有度,足智多谋;你用不懈的努力,从泗水亭长,一步步走向帝王之位;你用超群的智慧,从西楚霸王手里夺得了天下。可是,你的奸诈之术、厚黑之道,也在你的衮服之上打上了深深的卑劣印记!
(示例3)荆轲:易水高歌,穿越了千古的悲凉慷慨;素衣单车,卷扬起凝重的长河落日。千金虽重,重不过你慨然一诺,匕首光寒,也难比你炯炯双眸。秦殿之上的奋力一搏,兑现了对燕太子的承诺;刺秦的凛然大义,昭示了你不畏强暴的勇气。可谁知,大势所趋,独木难支;一统天下的洪流,也断非你一人可以阻遏。
-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