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苏教版选修史记蚜高中语文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第16课赵世家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春苏教版选修史记蚜高中语文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第16课赵世家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6 18:1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赵 世 家
[学生用书P82])
一狐之腋
从前,周舍侍奉赵简子。有一次,他在赵简子的门口站了三天三夜。赵简子派人问周舍:“你有什么要教导我?”周舍回答说:“我很想做一个行事正直、敢于直谏的人,能够经常拿着笔墨和木牍跟随在您的左右,看到您犯了过错就把它记下来。如果每天记录下来并且时刻提醒您改正,那么,一月下来就有所收获,一年下来成效就更大了。”赵简子听了很高兴,便和周舍住在一起。没过多久,周舍死了,赵简子隆重地埋葬了他。
三年之后,赵简子和诸位大夫饮酒,喝得兴致浓烈,赵简子流下了泪。大夫们都站起离开座位说:“我们犯了死罪,但不知道是什么罪?”赵简子说:“你们回来吧,都没有犯什么罪过。从前我的朋友周舍有句话说:‘一千只羊的皮加起来,抵不上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价值高;许多人俯首帖耳、唯唯诺诺,抵不上一个正直之人的直言相谏的益处大。从前商纣王因昏聩无能而灭亡,周武王却因光明正大而昌盛起来。’自从周舍死后,我就再也没有听到过有人当面指出我的过错。所以人主因听不到自己的错误和听见了不改正而亡,我们国家也差不多要亡了,这就是我哭泣的原因。”
“一狐之腋”原意是指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现多用来比喻珍贵的事物。
(出自《史记·赵世家》)
伟大的改革——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正处在战国中后期,列国间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均在发愤图强,以图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吞并诸国,称霸华夏。当时,赵都邯郸,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形势险恶。在他即位前,赵的国势很弱,往往无力抗击各国的侵扰。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赵武灵王决心发愤图强,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在施行之初,阻力很大,百姓接受困难,朝廷内以公子成、赵文、赵造、周绍等人为代表的贵族官僚的抵触情绪也很大。在巨大的阻力面前,赵武灵王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耐心说服教育,以理服人。最终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随着改革的发展,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得到加强,多年来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之一变:灭了“心腹之患”中山国,打败了林胡、楼烦。赵国一跃而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其军事力量影响到武灵王死后的若干年,以致在大国“纵约”瓦解,各国献地事秦之时,赵国尚能屡败秦军,威慑匈奴。
1.古代科举
隋朝以后各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故称科举。到了明清,正式科举分为四级。凡举业的读书人,未通过第一级考试前通称“童生”。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科考名列第一为元。明清两代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得第一,连续考中解元、会元、状元者称连中三元。
2.六大古都
“六大古都”今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北京古称“蓟”,又称“燕京”。西安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久的古都,明时始称西安,古称长安。洛阳为九朝名都。南京,秦汉时称秣陵,孙吴时称建业,晋称建康,南唐时称金陵,朱元璋改称应天府,清代称江宁府,太平军称天京,另有“石头城”“白下”之称,为六代古都。开封古称大梁、汴梁、汴京,宋称东京。杭州古称钱塘,南宋称临安。
赵,诸侯国名。世家,《史记》的一种体裁,记载诸侯之事。《赵世家》是《史记》三十世家中颇具特色的一篇,全书洋洋万言,叙事之生动、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为《赵世家》的节选,主要讲述了“赵氏孤儿”和“胡服骑射”两个事件。
一、字音
 夷皋(ɡāo)   熊蹯(fán)   胹(ér)
反扞(hàn) 弑君(shì) 拊手(fǔ)
杵臼(chǔ) 绔(kù) 荏(rěn)
骜民(ào) 稽首(qǐ) 徇智(xùn)
左衽(rèn) 瓯越(ōu) 秫绌(shù)(chù)
不佞(nìnɡ) 藩国(fān) 系累(lěi)
二、通假字
①释其適子而更求君 適,同“嫡”
②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距,同“拒”,拦截
③赵盾复反,任国政 反,同“返”
④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要,同“腰”
⑤韩厥告赵朔趣亡 趣,同“促”,赶快,急速
⑥而朔妇免身 免,同“娩”,分娩
⑦夫翦发文身 翦,同“剪”
⑧衣以文葆 文,同“纹”;葆,同“褓”
⑨故见龟策 见,同“现”,显现
⑩宠有孝弟长幼顺明之节 弟,同“悌”
而怫学者 怫,同“悖”,违背,背离
赵宗灭乎,若号 号,同“嚎”
赵武服齐衰三年 衰,同“缞”
却冠秫绌 秫,同“”,长针
蛮夷之所义行也 义,同“仪”,榜样
三、一词多义
 (1)致
(2)矫
(3)微
(4)即
四、词类活用
①子必不绝赵祀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断绝
②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去
③婴不肖,不能立赵孤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长大
④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
⑤非以养欲而乐志也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愉悦
⑥而序往古之勋 名词用作动词,接续
⑦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哀痛
⑧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辱
⑨衣以文葆 名词用作动词,包裹
⑩赵武服齐衰三年 名词用作动词,穿
春秋祠之 
以长南藩之地 名词用作动词,雄长,称雄
吾欲胡服 名词用作动词,穿胡服
王北略中山之地 名词作状语,向北
及赵武冠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五、古今异义
①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
古义:到。
今义:连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②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
古今:不穿胡服。
今义:不顺从,不信服;不习惯,不适应。
③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
古义:推行政令。
今义:行使国家权力或指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工作。
④今寡人恐叔之逆从政之经
古义:处理政事。
今义:参政;进入政界。
⑤于是肥义侍
古义:这时,当时。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⑥夫服者,所以便用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⑦明日,服而朝
古义:第二天。
今义:时间词,明天。
⑧而怫学者
古义:学习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①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判断句
②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省略句
③何以惩罪 宾语前置句
④事利国者行无邪 定语后置句
⑤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  状语后置句
⑥与楚庄王战河上 状语后置句
⑦小人哉程婴 主谓倒装句
⑧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 被动句
⑨妄诛谓之乱 判断句
⑩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判断句
[学生用书P84])
1.试简要分析“赵氏孤儿”这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人物 品质 形象 表现
程婴公孙杵臼 高尚伟大 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不贪念富贵的忠义之士 二人在赵氏最危难时挺身而出。为保赵氏孤儿,公孙杵臼不惜生命,程婴忍辱负重历尽艰辛。功成而不贪,自杀而亡
屠岸贾残暴 奸邪 独断专行目无国君、奸邪残暴的权臣 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赵氏全家,为斩草除根又搜查王宫,目无国君
2.在刻画公孙杵臼与程婴两个人物时司马迁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请简要分析。
答:                                    
                                    
[明确] (1)把人物置于矛盾斗争的焦点上,通过“搜孤救孤”这一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的可贵品质。
(2)在对人物具体刻画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对话和反衬的手法。如:描写公孙杵臼与程婴的对话,通过对话,表现两人的见义勇为和为义不屈的高尚品格。又如:通过写“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来反衬两个人的智慧与谋略。
3.《赵世家》是在怎样的矛盾冲突中塑造赵武灵王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                                    
                                    
[明确]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成功塑造是将其置于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完成的。
首先,“胡服骑射”的改革主张是在内忧外患的复杂背景下提出的。“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由此,我们不难想见当时赵国面临的敌军压境、危如累卵的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
其次,赵武灵王“大朝信宫”,提出改革会议时,会议“五日而毕”,“群臣皆不欲”,只有楼缓、肥义支持改革,由此我们足可想见会议上争议之激烈,更可想见改革面临的阻力之大,而赵武灵王清醒的形势分析又让我们看到了他立志改革的决心,“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最后,当“胡服骑射”最大的反对者竟是自己的叔叔、德高望重的公子成时,就将赵武灵王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两人的冲突便成了改革派和保守势力之间最尖锐、最激烈也最直接的正面交锋。经过反复的激烈论辩,公子成心悦诚服地脱下了那套象征着贵族身份的汉服,“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胡服骑射的命令得以迅速发出。
“胡服骑射”改革的不单是服饰和作战方式,更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因而改革阻力重重,举步维艰,而改革越艰难,冲突越激烈,就越能显示出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勇气。
4.《赵世家》中的两个故事,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答:                                    
                                    
[明确]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程婴、公孙杵臼所代表的正义一方,虽屡遭毁灭性打击,历尽艰难,但最终报仇雪恨,扬眉吐气;屠岸贾所代表的邪恶势力,虽猖狂一时,得意一时,但终逃脱不了覆亡的下场,从而使作品显示出歌颂正义、鞭挞邪恶的光芒。
进步必将战胜落后。赵武灵王根据赵国国情,大胆提出了“胡服骑射”的主张,实行这一主张,就是改变传统习俗,因而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强烈反对,但赵武灵王毫不妥协,力排众议,最终经过论辩,终于使反对者同意了改革的主张。“胡服骑射”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司马迁给以充分肯定,正体现了这位伟大史学家的卓越之处。
忍辱负重、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精神。公孙杵臼、程婴身上体现出的忠勇精神,司马迁给予了热情的歌颂,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价值取向。
不怕艰难、立志图强的革新精神。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何其艰难,而改变一种习惯势力更是难乎其难,而唯其艰难,则更显示出改革者的可贵。司马迁称颂赵武灵王就是称颂这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大无畏的精神。
《史记》中体现的种种人文精神,对当今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使《史记》更具思想性、现实性,成为一部具有哲学意义的著作,具有永久的魅力。

谬:假意。不肖:没出息。谋:设法。①与:动词,给。卖:出卖。活:
鸟嘴。明:美好。去:离开。适:到。哀: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伤。
[学生用书P87])
【课内挖掘】
程婴、公孙杵臼是“义烈”的化身,具有高尚的品格和伟大的献身精神。二人是在赵氏遭屠岸贾之难,满门被诛,门客四散之时挺身而出的。他们为保全赵氏孤儿共同定下密计,“谋取他人婴儿”冒充赵氏孤儿,让程婴告发,公孙杵臼慷慨牺牲。程婴背着卖友偷生的恶名,忍辱负重,带着赵武隐姓埋名,历尽艰辛,将其抚养成人,并帮助赵武为赵氏报仇雪恨,最后自杀身亡。“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又表现了程婴“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绝不贪图富贵的高贵品质。
[激活] 这则材料适用于“忠义”“隐忍”“情义”“舍与得”“正义与邪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必果”“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相关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运用范例】
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成大事者,无不深谙此道。以舍为得,舍小得大,妙用无穷。 人生在世,想得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但是,欲壑难填,欲望常常使人对舍与得把握不定,不是不及,便是太过,于是产生了许多原来不应该发生的悲剧。有人说:会生活的人,或者说成功的人,最懂得的就是“舍得”。程婴舍弃自己的孩子,赢得了赵世家的传承,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这正是舍小我,成大业的真实写照。“舍得”几乎囊括了人生所有的真知妙理,只要我们能真正把握舍与得的尺度,就能掌握人生成功的钥匙。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情世事,其实不过也就是舍与得的重复。所以,为人处事,每当有些东西和事情牵绊困扰在心时,请想想老和尚那“舍得”的开示,有舍才有得,你的心灵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平静和安宁。
《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性与屠岸贾的中性
赵氏孤儿的故事是中华文化中一段家喻户晓、忠信隐忍的代表篇章,同时也是“三十六计”中“偷梁换柱”的始出渊源。故事的版本有不少,其中比较多数性的是这样的。春秋时期晋景公朝中有两大重臣——赵盾和屠岸贾,奸佞小人屠岸贾出于小人之妒挑拨景公与赵盾的矛盾,终于借王命一举将赵盾灭族,庄姬公主借特殊身份拖延时间终得诞下赵氏的遗腹子,并托医师程婴将孩子暗送出宫并托孤于赵氏挚友公孙杵臼。但屠岸贾的紧盯死咬使赵孤始终不得安全,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再三,决定使用“偷梁换柱”之计掩盖赵孤的身份,于是程婴将自己刚出生的儿子交给公孙杵臼,转身到屠岸贾处告密说公孙杵臼带走了赵孤并藏身于何处何处,屠岸贾带兵杀死了公孙杵臼和假赵孤(也就是程婴的亲生儿子),忍辱负重的程婴为了将赵孤抚养长大,顶着世人的“卖友求荣”的唾弃培养着赵孤,终于在多年后,知晓身世的赵孤亲手杀掉了大奸臣屠岸贾,为赵氏报了仇,而程婴却在功成身退的一刻释放了自己多年来的压抑,他选择了自杀并与公孙杵臼合葬一处,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陈凯歌版的《赵氏孤儿》在将这样一段历史故事改编成电影作品的时候选择了全新的视角:
1.屠岸贾的奸佞小人形象向中性过渡。王学圻饰演的屠岸贾很有些“人在职场、身不由己”的味道,迫于赵盾的地位威胁和自我拯救的“不得以”,他设计除掉了“威胁”,从而确保了自己的地位,是不是有些公司里上级高管的味道?“不是我想杀你,而是不得不杀你”。影片用更多的篇幅表现屠岸贾对小孩子的教诲与培养,这就使得屠岸贾的结局在观众眼里少了些“死有余辜”的切齿,却多了些“怎么会这样”的思索。
2.程婴的忠信形象走下历史的神坛。葛优饰演的程婴是在一连串的无奈与意外中“被迫”接受了不得已的命运,他“被迫”受庄姬之托带出了遗孤;他欲借公孙杵臼之势保住自己的孩子再想办法尽可能救出赵孤;因妻儿惨死在自己面前他“被迫”选择了养育赵孤以待复仇(而且是以一种“移花宫”处理小鱼儿与花无缺式的复仇理念)。这样一来,程婴身上原本的那些诸如对赵氏家族的忠诚、对献出自己儿子偷梁换柱、李代桃僵保赵孤之义举的悲壮、对公孙杵臼那句“我死了是容易的,你活着却会更忍辱”的生死相托的信义……所有这些原本在程婴功成名就拔剑自刎的人生谢幕时那种令后人悲怆与唏嘘的人性光芒在电影《赵氏孤儿》中被“常人化”了。其实无所谓对错优劣,艺术处理就是多样的,就我个人而言,似乎更喜欢历史中那个闪着人性光辉的程婴。
在当下这么一个拒绝“神”化的社会文化中,《赵氏孤儿》的角色处理使故事逻辑增添了所谓的“可信度”,表现了“升斗小民”的可爱与可敬,虽然他们不是与生俱来奋不顾身的伟大,但至少他们一诺千金不辱使命的付出却在结果上实现了伟大。这是不是陈凯歌导演的看法我不敢妄言,但通过电影我似乎的确可以读到这些,无论“神”也好、“人”也罢,我都为程婴礼赞,他是中华“忠信”文化的代表。正是这种文化基因,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刻,依然有那么多“刍狗草民”迸发出人性中最伟大的自我牺牲得以保护了星星之火的革命有生力量,最终用独轮车将中国推进了新纪元!无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它永远是中华文化的脊梁,民族精神的脊梁。
[学生用书P141(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
一、积累运用(25分)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韩厥告赵朔趣亡    B.而朔妇免身
C.而怫学者 D.侵暴吾地
解析:选D。A.“趣”同“促”;B.“免”同“娩”;C.“怫”同“悖”。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赵盾骤谏,灵公弗听  骤:屡次
B.赵氏先君遇子厚 遇:对待
C.然亦君之咎 咎:责备
D.矫以君命,并命群臣 矫:假托
解析:选C。咎:过错。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
B.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
C.今寡人恐叔之逆从政之经
D.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
解析:选D。D项古今义相同,均为“认为”的意思。A项,至于: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B项,不服:古义,不穿胡服;今义,①不顺从,不信服,②不习惯,不能适应。C项,从政:古义,处理政事;今义,参政,进入政界(多指做官)。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祠之       B.国人哀之
C.吾欲胡服 D.赵武服齐衰三年
解析:选B。“哀”动词的为动用法。A、C、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屠岸贾杀死赵朔全家,而程婴隐忍不死,主要是因为赵朔的妻子有可能生下男孩,程婴要抚养他成人。
B.屠岸贾到赵朔家搜查时,赵朔妻子对儿子的祷告,儿子“竟无声”这件事,未必真实,但充满了传奇色彩,读来仍令人可信。
C.“搜孤救孤”的故事,作者热情地歌颂了程婴的忍辱负重,公孙杵臼的慷慨牺牲,鞭挞了屠岸贾的奸邪残暴,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爱憎情感。
D.在“搜孤救孤”这一故事中作者还写到了助纣为虐的诸将,他们与程婴、公孙杵臼的忠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解析:选B。B项,“到赵朔家搜查”错。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5分)
译文:                                    
                                    
(2)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5分)
译文:                                    
                                    
答案:(1)赵氏的先君待你不薄,你就勉强去做那件难的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让我先死吧。
(2)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隐藏赵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了我。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
二、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馀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
(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  相:辅助
B.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 谢:道歉
C.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 矫:假托
D.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 竟:竟然
解析:选D。D项,竟:最终。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选C。A项,因为;连词,表目的,“用来”。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C项,均为连词,“那么”。D项,副词,“才”;副词,表判断。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平原君“最贤,喜宾客”的一组是(  )(3分)
①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②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 ③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 ④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⑤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 ⑥于是平原君从之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解析:选C。①不是直接表现,④与平原君无关,⑤是李同的建议。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平原君从政期间,三次离开相职又三次复就此位,封地在东武城。
B.平原君没有按请求杀死讥笑跛足人的妾,是因为他觉得跛足人因一笑就要其妾的命太过分。
C.平原君杀死讥笑跛足人的妾,并亲自到门上致歉,是为了挽回爱色轻士的影响。
D.在邯郸危急的时刻,李同的建议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为国献身,因此,平原君封李同的父亲为李侯。
解析:选D。D项,“平原君封李同的父亲为李侯”有误。原文并未提是平原君封的。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4分)
译文:                                    
                                    
(2)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4分)
译文:                                    
                                    
答案:(1)过了一年多,他发现门下的宾客和侍役的人们渐渐走掉了一半以上。平原君觉得这事奇怪。
(2)李同就加入了三千人的军队奔赴秦军(与秦军)决一死战,秦军被他们击退了三十里。
参考译文:
平原君赵胜是赵国的一位公子。在诸多公子中赵胜最为贤德有才,好客养士,投奔到他的门下的宾客大约有几千人。平原君担任过赵惠文王和孝成王的宰相,曾经三次离开宰相职位,又三次官复原职,封他在东武城。
平原君家有座高楼面对着下边的民宅。民宅中有个跛子,总是一瘸一拐地出外打水。平原君的一位美丽的妾住在楼上,有一天她往下看到跛子打水的样子,就哈哈大笑起来。第二天,这位跛子找上平原君的家门来,请求道:“我听说您喜爱士人,士人之所以不怕路途遥远千里迢迢归附您的门下,就是因为您看重士人而卑视姬妾啊。我遭到不幸的病致残,可是您的姬妾却在高楼上耻笑我,我希望得到耻笑我的那个人的头。”平原君笑着应答说:“好吧。”等那个跛子离开后,平原君又笑着说:“看这小子,竟因一笑的缘故要杀我的爱妾,不也太过分了吗!”终归没杀那个妾。过了一年多,他发现门下的宾客和侍役的人们渐渐走掉了一半以上。平原君觉得这事奇怪,说:“我赵胜对待各位先生的方方面面不曾敢有失礼的地方,可是离开我的人为什么这么多呢?”一个门客走上前去回答说:“因为您不杀耻笑跛子的那个妾,大家认为您喜好美色而轻视士人,所以士人就纷纷离去了。”于是平原君就斩下耻笑跛子的那个爱妾的头,亲自登门献给跛子,并借机向他道歉。从此以后,原来门下的客人又陆陆续续地回来。当时,齐国有孟尝君,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他们都好客养士,因此争相超过别人来礼遇士人。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楚国派春申君带兵赶赴救援赵国,魏国的信陵君也假托君命夺了晋鄙军权带兵前去救援赵国,可是都还没有赶到,这时秦国急速地围攻邯郸,邯郸告急,将要投降,平原君极为焦虑。邯郸驿站吏员的儿子李同劝说平原君道:“您不担忧赵国灭亡吗?”平原君说:“赵国灭亡那我就要做俘虏,为什么不担忧呢?”李同说:“邯郸的百姓,拿人骨当柴烧,交换孩子当饭吃,可以说危急至极了,可是您的后宫姬妾侍女数以百计,侍女穿着丝绸绣衣,精美饭菜吃不了,而百姓却粗布短衣难以遮体,酒渣谷皮也吃不饱。百姓困乏,兵器用尽,有的人削尖木头当长矛箭矢,而您的珍宝玩器铜钟玉磬照旧无损。假使秦军攻破赵国,您怎么还能有这些东西?假若赵国得以保全,您又何愁没有这些东西?现在您要是能把您夫人以下的全家人编到士兵队伍中,分别承担守城劳役,把家里所有的东西全都分发下去供士兵享用,士兵正当危急困苦的时候,是很容易感恩戴德的。”于是平原君采纳了李同的意见,得到敢于冒死的士兵三千人。李同就加入了三千人的军队奔赴秦军(与秦军)决一死战,秦军被他们击退了三十里。这时也凑巧楚、魏两国的救兵到达,秦军便撤走了,邯郸得以保存下来。李同在同秦军作战时阵亡,赐封他的父亲为李侯。
平原君在赵孝成王十五年去世。平原君的子孙世代承袭他的封爵,他的后嗣最终在赵国灭亡的同时断绝了。
三、语言表达(10分)
12.请你为电影《赵氏孤儿》在宣传海报上写一句关于影片内容的宣传文字,言简意赅,不超过 20 字。(4分)
答:                                    
                                    
答案:(示例1)一个小人物的牺牲成就一段历史
(示例2)他不为复仇而生,却必须接受复仇的命运
13.频繁跳槽已成为当下我国职场的突出问题,给企业造成了不小的用人负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辞职 对象 百分比 工作
年限 百分比 辞职
原因 百分比
具备 一定
资历 74.3 一年 29.2 个人发展
空间小 68.6
续 表
辞职 对象 百分比 工作
年限 百分比 辞职
原因 百分比
职场 菜鸟 45.5 二至
三年 60.8 工作环境
不好 35.7
资深 骨干 35.2 十年
以上 3.9 福利待
遇低 66.6
(1)根据以上表格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4分)
答:                                    
(2)面对这一现象,企业要长期留住员工,应做出怎样相应的整改?(2分)
答:                                    
                                    
                                    
答案:(1)跳槽的主要群体是具备一定资历,工作二至三年的员工。个人发展空间小,福利待遇低是跳槽的主因。
(2)企业在提高员工福利待遇的同时,应选定有一定工作年限或资历的员工,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 25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