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鉧潭西小丘记》反馈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钴鉧潭西小丘记》反馈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3 18: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钴鉧潭西小丘记
一、研读文本重点词句
⑴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寻:

西北,

道:

⑵当湍而浚者为渔梁
当:

浚:

者:

为:

⑶其石之
争为奇状者(句式):
⑷余怜而售之
怜:

售:

⑸殆不可数
殆:

⑹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不能


笼:

⑹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货:

售:

⑺问其价,曰:“止四百。”
止:
⑻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更:

铲刈:

秽:

恶木:

烈:

(9)举熙熙然回巧献技
举:

熙熙然:

(10)以效兹丘之下
以:

效:

(11)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
枕、席:

(12)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匝:

(13)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虽:

好事之士:

或:

焉:

(14)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
以:

胜:

致:

致之:

(15)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弃,

陋:

(16)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贾:

售:

(17)是其果有遭乎
是:

其:

果:
。遭:

二、词类活用
(1)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2)角列而上
(3)可以笼而有之
(4)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5)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
(6)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7)枕席而卧
(8)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9)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三、特殊句式
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
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今弃是州也。
《永州八记》赏析
柳宗元青年时代就立下雄心壮志,仰慕"古之夫大有为者",向往于"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他25岁时已是"文章称首"的长安才子,刚考中了博学弘辞科,又与礼部郎中杨凭之女新婚,逐步成为文坛领袖,政坛新锐。在其后的几年里,柳宗元又成为了当时皇帝的老师王叔文革新派的中坚分子,以热情昂扬、凌励风发的气概,准备施展自己"辅时及物"、"利安开元"的抱负。然而,由于顺宗皇帝李诵即位时就已经中风,说话也不清楚,虽然有心改革朝政,但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加上宦官与藩镇势力强大,所以革新只实行了几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元和四年八月,反对革新的太子李纯即位,九月,柳宗元立刻被贬邵州刺吏,行未半路,朝议认为处之太轻,又改贬永州司马。当时同时被贬的包括刘禹锡等人共有八位,史称"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的失败对政治上踌躇满志的柳宗元是沉重的打击,但对于他的文学创作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时的永州"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顿惊且伤",相当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所谓的"永州司马外置同正员",其实是个编制外的闲职,没有官舍也没有具体的职务。柳宗元一家人寄居在冷清的小寺庙,未及半载,母亲也逝世了。除了精神上抑郁悲愤,正当壮年的柳宗元身体也越来越差,诸病缠身,虚弱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永州清新的山水给了柳宗元很大的慰藉和寄托,他很快从悲观与失意中振作起来,踏遍了永州的山山水水并和田翁农夫相交,远离了政坛上的明争暗斗,回归到田园诗意般的生活,他认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样的为世人所遗弃和漠视,写出了许多千古传诵推崇永州山水的散文。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如此评价柳宗元的永州10年,他说:"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确实,永州的10年,是柳宗元人生最晦暗最感伤的十年,却是他文学创作最丰富和哲学思想全面成熟的10年。
柳宗元的文章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游记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
永州山水,在柳宗元之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但这些偏居荒芜的山水景致,在柳宗元的笔下,却表现出别具洞天的审美特征,极富艺术生命力。正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柳宗元时而大笔挥洒,描摹永州山水的高旷之美,使寂寥冷落的永州山水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永州八记》对自然美的描绘,贵在精雕细刻出一种幽深之美。八记描写的大多是眼前小景,如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山等,柳宗元总是以小见大,犹如沙里淘金,提炼出一副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对小石潭周围环境的描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创造出一种空无人迹的山野清幽之美。又如《石渠记》对小石渠之水流经之处细腻的刻画,在长不过十许步的小水渠上,一处处幽丽的小景,美不胜收。逾石而往是昌蒲掩映、鲜苔环周的石泓,又折而西行,旁陷岩石之下是幅员不足百尺、鱼儿穿梭的清深的小水潭,又北曲行,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竹。
笔笔眼前小景,幽深宜人,展示出永州山水的特有风姿。柳宗元曾经说:"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他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因永贞革新遭挫,但作者未改本色,于是借山水之题,发胸中之气,洗涤天地间万物,囊括大自然的百态,在用笔赞赏山水美的同时,把自己和山水融化在一起,借以寻求人生真谛,聊以自慰。因而,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刻画永州山水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动态美,不是纯客观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山水自喻,赋予永州山水以血肉灵魂,把永州山水性格化了。可以说,永州山水之美就是柳公人格美的艺术写照,物我和谐,汇成一曲动人心弦的人与自然的交响华章。
《旧唐书·柳宗元传》说,柳宗元"下笔构思","精裁密致,璨若珠贝"。精裁密致可以概括《永州八记》结构之美。8篇游记,整体构思,一气贯通。文章以西山之怪特开始"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发笔,通过对西山周围山水景致的描绘,袁家渴附近山水小景的刻画,最后,到《小石城山记》向苍天发出"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的质问,对整个八记作结。8篇游记每篇多各以不同的方式与上篇相关联,前后呼应,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艺术整体。如前四篇,首篇写了西山宴游之后,第二篇就以"钻拇潭在西山西"起笔,自然衔接,毫无斧凿的痕迹;第三篇又以"潭西二十三步"发端,同上篇相连;第四篇则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开篇。这就以西山为起点,向西出游,接连出现了三处胜景,一处连一处,一景接一景,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更令人折服的是,八记前后四篇相隔三全夕久,而作者巧妙组合,犹如一气呵成,毫无间隔之弊。
答案:
一、研读文本重点词句
⑴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
寻:沿着。
西北,向西北,名词做状语。
道:名词活用为动词,行走。
⑵当湍而浚者为渔梁
.....
当:介词,在。
湍,水流很急。
浚,河水很深。
者,……的地方。
为,是。
⑶其石之
争为奇状者(句式)
..
定语后置句。即: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之石。
⑷余怜而售之
..
“怜”
这里既有怜爱,又有怜惜的意思。
售,买。
⑸殆不可数

殆:副词,几乎,差不多。
⑹丘之小一亩,而有之

“不能”,不足。
“可以”
,能够。
“笼”: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笼子装。
烈火:使火猛烈地烧起。
烈:使动用法,使……烈。
⑼由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

其中:是指小丘之中。
“以”,连词,而。
⑽举熙熙然回巧献技
...
“举”:副词,全、都。
“熙熙然”,和谐愉快的样子。
“回”有回转、回旋的意思。
“巧”就是技巧。
“献技”就是呈献它们的技艺。
⑾以效兹丘之下
..
以:介词,用。
效:效力。
⑿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
...
枕、席:名词活用为动词,枕着石头,以地作铺席。
清泠之状,
水的清凉的颜色。谋,谋合。
⒀悠然而虚者与神谋
悠然:悠远虚静的样子。
“虚者”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渺的境界,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受。
⒁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
匝:周遍,所以翻译为“满”。
“二”:指两处,也就是西山和小丘。
⒂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
虽:假设连词,即使。
好事之士:爱好山水的人。
或:副词,或许,也许。
焉:这里。
⒃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
....
噫:感叹词,唉。
以:介词,凭着。
胜:胜景,优美的景致。
“致”,把东西送到一定的目的地。
致之:把它送到。
⒄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贵游之士”泛指地位显贵的人。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千金:是表示很多钱的意思。
日增千金:每天增加一千金。
⒅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
⑹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货”,卖。
“售”,卖出。
⑺问其价,曰:“止四百。”

“止”,副词,仅仅,只不过。
⑻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
更:相继、交替,副词

铲刈:铲除、割掉。
秽:荒芜。
恶木:不好看的树。
弃,弃置。
“父”指年纪大的人。
陋: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认为……陋。
⒆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
贾:通“价”

“售”,卖出。
⒇是其果有遭乎
....
是:这,代词
,指上面这种情况。
其:语气副词,大概。
果:副词,果真,的确。遭:动词用作名词,是际遇、遭遇的意思。
“有遭”,有(好的)遭遇。
三、文言知识总结
②词类活用
(1)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西北,名作状;
道,名作动

(2)角列而上
名作状

(3)可以笼而有之
名作动

(4)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名作动

(5)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
名作状

(6)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使动,使…烈,燃起

(7)枕席而卧
名作动
(8)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名作状

(9)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意动

③特殊句式
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判断句
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
状语后置句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
状语后置句
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
状语后置句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定语后置句
今弃是州也。
被动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