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说一说
你心中的苏轼?
才华盖世
豪放四溢
仕途坎坷
乐观旷达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
一、词牌由来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二、知人论世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弟辙并称为“三苏”。南宋时追谥文忠。
政治上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思想上?他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玉成了苏轼诗歌体
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
新奇,“吞五湖三江”的气象。
后世称之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词: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与黄庭坚合称“苏黄”。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与欧阳修合称“欧苏”。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代表作。
三、背景了解
本词作于元丰五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他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岗东南三十里沙湖买田终老,归途遇雨所作。
读
1、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录音范读??读出情感?
?3、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
叶声,何妨\
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析
赏析诗词
解读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读出哪些信息?)
时间:1082年3月7号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件(天气):遇雨
已而遂晴
感觉:(同行)狼狈
(余)不觉
交代了写作缘由
简单概括诗的内容
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心境
(雨中事)
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雨后感)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
词人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他的人生态度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轻胜马
轻
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
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劳碌。
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一蓑烟雨任平生
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
烟雨: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的风云变幻
任:镇定
洒脱
从容
旷达(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停了,苏轼人生中最大的一场雨也结束了,那么在这场大雨过后,苏轼对人生有了怎样一种新的认识呢?抓住哪些字词?
料峭、微冷:“料峭”是写实,“微冷”是写感受,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表现了作者乐观的精神状态。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酒醒:是一种似醉非醉的状态,而非醉的结果,这正是他豁达性格的体现,所以说此词并不是他酒后的自我宽慰。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讨论: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回首往事,人生顺逆心中已无分别,犹如菩提本无树,明月非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不以物伤性”;“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显然,这表现作者的超脱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要归向何处?
(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4)“归去”——回归自我精神家园。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以佛教思想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统一,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然,超然无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
陶渊明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所归之处是一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处处是家
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总结形象:
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不惧风雨、超然物外、镇定自若、、潇洒闲适、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1.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2.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写作手法:
作业: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luò
)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
2、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1.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
2.运用对比的手法,“市人”和“野人”“莫嫌”和“自爱”形成对比,作者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5、读下面一篇短文,写写自己的生活感悟,不少于200字:
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