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兵车行》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杜甫《兵车行》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5 21:0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兵车行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杜甫的相关知识及其诗风。
2.联系背景知识,了解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
【自学自测】
知人论世:阅读《同步训练》“作者名片”“背景资料”相关部分。
朗读全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2)通读全诗,掌握重点字词含义。
3.整体感知:
(1)《兵车行》属于???????
,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它可分为??????
、?????????
、?????????
三部分,揭露了唐统治者发动长期????????
战争造成的恶果,反映了人民的深重苦难,描写了他们怨恨的心情。
(2)行人的直接倾诉,从哪几方面表现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3)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自研自悟】
诗的开头是怎样进行送别场面的细节描写的?描写送别的场面在文中有何作用?
为了渲染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凄惨场面,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句中,“但云”表现了行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4..诗中与“点行”相对应的事件是???????
、????????

?????
。表现“频”的词语有??????????????????????

5.中国的传统观念是重男轻女的,“行人”为什么发出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
6.概括主旨
?
【自练自提】
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几个问题。??
?
??古风·其三十四  李白?
?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诗中有三幅色调不同的画面,说说它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2.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下面两个方面将二者作一点比较。?
(1)揭露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表现技巧:
千秋诗圣(上)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
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无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
由于影响大,保存下来的有关他的古迹也就特别多。他出生在河南巩县,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期,于是这里有杜甫的故里纪念馆;三十五岁左右他到过长安谋求官职。曾“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道出潜杯心”(《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而一无所获,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几年,陕西长安县于是有纪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乱中,他逃往四川避难,路过甘肃成县时,曾停留一段时间,于是这里也有一座纪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将进四年,这里纪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规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岁时他离开四川,经湖北转入湖南,两年后死在这里,于是湖南平江县这里有纪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诗名并不大,根本无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时编选的《才调集》,选唐诗一千首,里面连杜甫的名字都没有。可见在当时,杜甫还谈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开始强化的宋代他才变的诗名赫赫,到明、清时期,他才被尊为“诗圣”。
杜甫死后大约半个世纪,中唐诗人元稹在一篇文章中说,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可是杜甫能写“大或千言,次有数百”的排律,李白根本写不出来(《唐检校共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于是元稹认为,李白虽然也写诗,但根本无法与杜甫相比。元稹这篇文章,在唐代并没有起多少作用。同时代的韩愈就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坚决反对抬高杜甫,贬低李白。其实,韩愈不明白,元稹这样惊世骇俗,真实的用意是要为他和白居易新题乐府诗扩大影响,要达到目的,自然最好是把他们敬佩的杜甫抬高;要把杜甫抬高,最有效的办法,又莫过于编造历史,说他生前就与李白平起平坐,而实际是他根本无法和李白相比。李白是太阳,知道他的人太多了。现在说杜甫远远地超过他,还不使人大吃一惊?这个石破天惊的论断,首先为历史学家所接受,《旧唐书》把元稹这些话全文写进《杜甫传》,《新唐书》也以此为基调。由于这一误导,加上从宋朝起杜甫的诗名又如日中天,后世就真以为他活着的进候就与李白并驾齐驱了。
杜甫虽然只能算中唐诗人,但一生五十九岁,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盛唐度过的。盛唐既是出狂人的时代,他又和李白、高适和岑参这样的狂人交往,也就不可能不染上几分狂气。
睁大眼睛看鸟往泰山上飞,看着看着,觉得山上的云在胸中回荡,使人有一种飘然高举的感觉。于是决心要攀上山顶,去感受居高临下欣赏风景的快慰。看到一匹骏马,他立刻想到“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骑到马上去驰骋,去建立轰轰烈烈的功业。早年的这些诗句,展示出他不平凡的气度,表明他内心充满着盛唐的浪漫精神。所以尽管他的总体诗风与盛唐大不相同,但与大历时期的诗人也并不同调,没有那种走投无路的失落感和叹老嗟卑的衰飒气象。正因为这样,所以他始终保持着正视现实的热情和突入时代的勇气。
杜甫始终自以为是儒家的信徒。“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乾坤一腐儒”,他反复这样强调。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则更进一步,不光是不得志,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了,还在大声呵斥“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诸将》),还在为皇帝担忧。儒生时代是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时时都充满忧患意识。杜甫就是这样立身处世的,一辈子都被这种忧患意识驱赶得处于紧张状态。他年轻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是典型的儒家理想。
在这一点上,他和李白大不相同。李白向往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从来不强调忠君,他渴望遇到明主,像刘备请诸葛亮那样赏识他,经他三言两语一点拨就天下太平,就尊他为卿相。而他又特别讲究功成身退,像战国时期的鲁仲连一样,为人排忧解难而不要报酬。杜甫固然也够不上政治家,但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
“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已四十四岁。在逃难中,他被叛军捉住,带到已经沦陷的长安,看着京城的残破,痛心疾首写下了他的名篇《春望》
由于官小诗名也小,安禄山的部下没有关押他,他就乘机逃出长安,到了风翔找到了自作主张登上皇位的唐肃宗。肃宗为了嘉奖他的忠心,封他为左拾遗。后世称他为杜拾遗,就是这么来的。他不懂官场的厉害,只知道知无不言,结果上任不久就贬了官。由于俸禄太少,又当战乱,他干脆弃官,从此走上了日甚一日的苦难。也许真的诗是“穷而后工”吧,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种种折磨,用枯瘦的手去蘸起人民像墨汁一样的浓黑的悲哀,来纪录盛唐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走向没落。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备受后人赏爱,可是又有谁知道,那每一个字都是他眼中的泪,都是他心中的血。他绕道甘肃成县进入四川,一路上他声酸词苦地唱着: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他一路这样吟唱着,终于来到了成都。在朋友严武的资助下建了个草堂。“但有故人供禄米,余生此外更何求”(《江村》),他脸上终于闪起了一丝微笑。他被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也称他为杜工部。他心情轻快地唱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可是好景不长,严武死了,他又失去了依靠。以后,他还在四川流落了几年,才终于由湖北转入湖南。路过岳阳楼时,写下了旷古无人可及的《登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整个江南地区被洞庭湖分割在东、南两侧,无垠的天空也在湖面上漂浮着。这时杜甫已经五十七岁,离去世只有两年了。要不是有文献资料为证,谁敢相信如此气魄雄浑的诗句,竟是个多病的老人写下的。
公元八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一年,杜甫五十九岁时,终因贫病交加,死在湘江上的一条小船上。一个对中国诗歌有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就这样凄凉地消失了。没有人为他送葬,没有人为他默哀,只有滔滔的江水永远鸣奏着他诗中诉不尽的悲愤……
答案:
【自学自测】
3(1).叙事诗?
送别、诉说原因、造成的恶果?
拓边
(2)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时间方面,不义战争消耗了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从人员伤亡方面,不义战争造成死伤惨重的后果;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3)“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自研自悟】
1.送别场面的细节描写主要抓住了动作描写,如“走相送”中的“走”字,“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中连用四个动词。
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为后面的控诉创造了气氛。
2..夸张。一为“尘埃不见咸阳桥”,一为“哭声直上干云霄”,前者诉诸视觉,后者诉诸听觉。
3..细致地描写出行人对朝廷征兵打仗既愤恨又不敢直说的无奈之情。
4.防河、营田、戍边?
副词:或、便、还;数词:一十五、四十;形容词:头白
5..在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然而,无休止的战争却使男子成了兵役制度的牺牲品,男子迟早要葬身战场,而女子还能保全性命,还能嫁给近邻有个依靠。所以“行人”发出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这就更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兵役的繁重及其罪恶。
6.、本文通过叙写征人与家人惨别的情形以及征人对朝廷征兵制的控诉,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酷。
【自练自提】
1.三幅画面是:①羽檄飞驰,喧呼救边;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③战士出征,亲人送?行,日月无光。诗人借此讽刺了当权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表达了同情人?民疾苦、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
2.(1)杜甫的诗通过征失的诉说,揭露了开边战争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控诉?了?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这些都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可见杜诗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李诗。?
 ?(2)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其中明显地表现了他的个性色彩,例如以群鸟夜鸣来?烘托人们因救边而发出的喧声;用天象来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十分看重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他写人民的疾苦都很具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