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是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词中抒发了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抒发感情时运用了写景、用典等艺术手法。此词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都不失为一篇佳作。根据新课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重视积累、感悟、熏陶、感染。首先要以读为主。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根据教材特点、专题要求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重点学会通过景物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意象。(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2)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准确、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者特征分析(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通过初中及高一以来对一些诗词的学习和鉴赏,此时期的学生以具备一些基本的诗词鉴赏能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个人努力以及和同学探讨可以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 激情导入
对于古代的文学作品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就是唐诗宋词,唐诗李杜为尊,宋词苏辛为雄。我们已领略了苏轼的豪放、旷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同为豪放词派代表的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析句品词,体会感情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六、比较阅读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上片:借景传情:楚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动作传情:看吴钩、拍栏杆
下片:典故传情:张翰 —— 乐于归隐 归未?
许汜 ——谋取私利 怕应羞见
桓温—— 叹时光流逝 壮志未酬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借助图像、音乐,造成浓浓的欣赏氛围,借助PPT加大了学习容量,资源来自网络,借鉴了同行的课件。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项 目 评 价 说 明
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能遵循高中新入学学生的特点, 80%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部分学生的观望也说明了问题的有效性,他们被吸引,但没有能力或不敢表达。
听说读写能力的目标达成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能在理清思路基础上基本成诵,较准确的抓住景物特征进行赏析,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在老师引领下能进入诗歌的意境,迁移练习反馈表明已掌握诗歌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问题设计难易适中,学生没有因问题难而无所适从、因问题过于简单而不经思考。
课堂延伸过程评价 通过学习,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利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独立鉴赏同类诗歌,回答时条理清晰。
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使用恰当。
教师对问题的处理 问题设计恰当、合理,具有较大的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维,培养问题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三维目标的达成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理解过程,潜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实践报告
一、概述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
3.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特别是用典的抒情方法。
本着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
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
依据:形象是诗词的核心,品味形象是打开诗词鉴赏大门的钥匙,而品味形象要依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实现,而非教师机械灌输;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而抒情的技巧灵活多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好这一特点对学好其他诗词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
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难点的依据: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需要在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词人人生经历的基础才能有深入理解,而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特别是较多典故抒发情感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将要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婉约派李清照的词作。
所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已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掌握已经比较牢固。但对借典抒情特别是典故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方面还很薄弱。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把握词人形象,品味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通过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通过比读,感受苏辛词风的不同。运用各种读诗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本词,采取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读出诗词的趣味。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录音机1台,《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朗诵带1盘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勾勒时代,营造情境。
镇江,古称“宜”“朱方”“丹徒”、“京口”、“润州”、“南徐州”。在公元1113年宋代(宋徽宗改和三年)改润州为镇江府时才有的。据说,当时统治者认为镇江的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镇江。镇江名称的演变反映了镇江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众多文人墨客、英雄豪杰再次留下足迹,辛弃疾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今天就学习他的一首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自读——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让同学们结合注释自读本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感受词人形象。
(三)、品读——品味形象,把握感情。
1、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将怎样充分运用本词内容为辛弃疾画像。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后回答。
2、根据本词你将通过哪一细节来点染辛弃疾的形象。
【明确】英雄泪。这应该是一副流着热泪的英雄画像。(其他观点也可,但教师加强指导。)
3、你是由本词中的哪一句想到的。
【明确】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其他也可,但要言出有据。)
4、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本词扩展成一段话表述出来,来充分感受一个流泪的英雄形象。请一位同学表述,教师点拨。
5、请学生朗诵本词,教师进行评价。
6、为什么说辛弃疾是英雄呢?根据你所搜集的材料予以证明。
7、那么辛弃疾又为什么流着眼泪呢?词中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他流泪的原因,是哪一句?
【明确】无人会,登临意。
8、这里边的“意”可以理解为词人的思想情感,那么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具体有哪些情感无人领会呢?
【明确】对江山沦陷的愁恨、对北方故乡的思念、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对缺少知音的感慨、对乐于归隐的不屑、对谋取私利的羞耻、对时光流逝的可惜、对国家前途的忧愁……
(四)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想一想有哪些句子让你难忘?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明确】开篇写景,营造了宏大壮阔的意境。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明确】借景抒情。 “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明确】借景抒情。写的是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寓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这里的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明确】是借动作抒情和直抒胸臆,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看、拍,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5.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明确】用典抒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 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明确】用典抒情。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小结: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明确】用典抒情。“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 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8、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明确】直抒胸臆。“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听录音
学生齐读本词。
(五)、比读——对比阅读,感受词风
品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 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词风上有何不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明确】苏词的豪放风格,主要体现为乐观旷达。辛词的豪放风格,主要体现为苍凉沉郁。
(教师在分析师主要抓住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和辛弃疾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进行对比分析。)
学生一齐背诵本词。
(六)帮助和总结
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35岁的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故国沦陷、国耻未雪的仇恨和焦虑,故乡难归、流落江南的飘泊感,英雄无用的压抑感和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感,交织于胸。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萌生出退隐之念,但英雄无功的羞愧感和执着的进取心促使他放弃了隐退的念头。欲进不能,欲退不忍,刚强自信的英雄也禁不住愤然泪下。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教师朗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结束本课时:“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七、教学反思
以诵读贯串整个教学过程,把握了诗词教学的关键;以“情”字渗透整堂课,较好地把握了词人形象、挖掘了词人丰富情感、明确了抒情方法、感知了辛词词风;通过为辛弃疾画像等措施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能力;通过赏读环节的处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对课文难点的解决,以学生体验参悟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型课堂互动模式的特点。
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反思一: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自然地体现出随机应变的机智
在这节课上,由于问题太难,学生比较沉闷,我显得很急躁,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适当的点评,即使点评了,评语也缺少个性和激励性。反思之后,我觉得,高效的课堂还应以教师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的智慧为前提。因为课堂互动打破了以往的“一言堂”式教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的多元化解读,使我们教师要面对多个人的多视角的解答。这就为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包括如何掌握学生回答的时间。如何更好地把他们偏差的思维调整过来等等。有学生的回答势必就要给予相应,快速的点评,总之要随机应变,把握好课堂节奏,做一个好的引导者;评语应随学生的发言而各不相同,最好是妙语连珠,发挥评语的作用。
反思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生思路融为一体
因为课文选用典故比较多,内容难,学生回答不尽如人意。通过这节课我领悟到:高效的诗词鉴赏课,其实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必须以良好的基本素质为前提,想办法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生思路融为一体。教师设置问题,梯度要合理,逻辑性要强,环环相扣。要做到这以点,教学就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以此设置教学的高度或者是标尺;二是在备课时,要把自己当成学生去思考研究课文,设想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兴奋点或疑难点;三是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第一印象开始,也就是从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评价或疑难问题开始,最好由由学生提出问题。
最后,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有高超的驾御课堂的能力外,还要把自身的文化积淀融合在教学中,提高课的质量与品位,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所以,语文教师平时应勤于读写,积累知识,关注时事,与时俱进。“书到用时方恨少”,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学识渊博,学生终生受益。语文教师应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既是“专家”又是“杂家”。面对这些要求,我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如果重新再上一次这节课,肯定还会有很多不足。但我要努力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我希望能在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共22张PPT)
辛弃疾(1140—1207),字 ,号 ,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 为主,与苏轼并称为“ ”,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 ,倾诉 的悲愤,乃“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幼安
稼轩
强烈的爱国热情
壮志难酬
豪放
苏辛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
陈廷焯zhuō【晚清】
其词题材广泛,充满狂放精神,善于以文为词,尤善熔铸典故。
名人评价
指出词中所运用的典故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注:兜鍪(dōu móu),古代作战时戴的盔,代指士兵 。
杜甫《登高》
《三国志》中曹操赞叹孙权的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指出词中所运用的典故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拓跋焘
用典
用典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诗文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辛词:借古讽今
委婉而含蓄的情感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倾情诵读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深思。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阅读下片
思考
词人想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张翰 —思念家乡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思念中原故国
想要抗金复国
鄙弃谋私享乐
渴望建功立业
流年易逝
壮志难酬
英雄
揾泪
知音难觅
用典言志
作者的“登临意”到底是什么
1、报国无门、收复无望之悲
2、知音难觅、孤寂无依之感
3、流年易逝、壮志难酬之叹
悟读入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阅读上片
思考
上片写到了哪些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心境?
景
人: 游子
楚天
江水
远山
落日
断鸿
壮阔
愁恨
家国身世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无人会意
报国有心
请缨无路
知音难觅
上 片
品读探讨
看 拍 登
悲愤孤苦
2、用典传志
1、雄浑壮阔
艺术手法:
1、寓情于景
全词意境
2、苍凉悲壮
小结全词
1、报国无门、收复无望之悲
2、知音难觅、孤寂无依之感
3、流年易逝、壮志难酬之叹
情感内涵
准备高三
辛派词人
在辛弃疾词风的影响下,他的朋友与门人们,形成了“辛派词人”,最主要的作家是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人。
辛派词人词的思想内容
1、有恢复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2、有远离故国、故土,漂泊异乡的孤独惆怅以及对故国、故土的思念。
3、有对战事的担忧,对中原沦陷区百姓生活的同情。
4、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
5、有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不图复国的忧愤与不满。
链接
准备高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月 上 瓜 洲(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 张 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链接高三
链接
答案示例
1、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
②山河破碎,神州大地支离,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 ③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收复无望。
2、 ①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 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于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后人以“献芹”谦称赠人的礼物菲薄或所提建议浅陋。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希望南宋不要象南飞的大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郭沫若)
链接
我心中的辛弃疾
掌上千秋史----说的是政治家;
胸中百万兵----说的是军事家;
笔下走风雷----说的是文学家;
脑中生光辉----说的是思想家;
心系社稷情----说的是爱国豪杰;
耳闻黎民声----说的是民族英雄;
此六者,齐集于辛弃疾一身;浓缩于辛弃疾一心。
我的评价
1、背诵全词。 2、根据本词以及你对辛弃疾的了解, 以“永远的辛弃疾”为题写一篇随笔,不少于400字。《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悟读入情 ——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镇江,古称“宜”“朱方”“丹徒”、“京口”、“润州”、“南徐州”。在公元1113年宋代(宋徽宗改和三年)改润州为镇江府时才有的。据说,当时统治者认为镇江的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镇江。镇江名称的演变反映了镇江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众多文人墨客、英雄豪杰再次留下足迹,辛弃疾就是其中之一。
二、介绍作者,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2.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3.解 题
登高则可望远 望远而致思深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悟读入情,感受情感
读后思考: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无人会,登临意
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
1. 你认为上片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感情?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思考:作者的“登临意”到底是什么呢?
1、报国无门、收复无望之悲
2、宦游江南、孤寂无依之感
3、流年易逝、功业未就之叹
五、涵咏咀嚼,品析手法,
(一)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明确: 借景抒情
2、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明确:江天、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3、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明确:(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4、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5、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明确:(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二)分析词的下片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明确: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张翰 —— 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明确:(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明确:用典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明确: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六、拓展延伸,迁移点拨
拓展1:指出下首词所运用的典故。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确: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三国志》中曹操曾经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三国志》中曹操赞叹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拓展2:词中哪一句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相似。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七那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接行。人悄悄,帘外月朦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明确: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拓展3: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情 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 境:空旷辽远。
语 言:大气豪放。
七、小结全词
全词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传志艺术手法,抒发了自己的“登临意”:报国无门、收复无望之悲,宦游江南、孤寂无依之感,流年易逝、壮志难酬之叹。全词浩渺壮阔、气势雄浑、立意辽远,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八、作业布置
要求:以“辛弃疾,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采用一定的句式和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示例:辛弃疾,我想对你说,您的词是花架上最美丽的海棠,清香宜人;你的词是歌唱舞台上的交响乐,催人奋进。站在宋朝时代的巅峰上的,不是帝王,而是你辛弃疾。我多想走过800多年前弯弯曲曲的小路,走到狼烟四起的南宋,跨越千年的时光与你对饮,品你让人沉酣的滋味!
九、板书设计:
上片:景物:江天、山景、落日 、断鸿、游子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
1、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2、、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3、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