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苏教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之《定风波》(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教学案+课件+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报告):苏教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之《定风波》(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30 13:31:13

文档简介

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指导诵读,感受词风。通过反复诵读,激发思维,开启想象,从听觉和视觉层面,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情感的把握、风格的体会。2.知人论文,把握内容。概要了解词人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挖掘作品所折射出的作者的心灵世界。能力目标:品味语言,鉴赏形象。在揣摩语言、感知内容的过程中,剖析技法,赏嚼意境,捕捉作者跳动在字里行间的细腻、含蓄的情感脉搏,进而把握作品的形象和主旨。情感目标:观照人生,参悟哲理。从作者的生存智慧中找到知识、能力、育人三者的契合点,升华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高二学生对于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苏教版必修一的《赤壁赋》及必修二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包孕性强,跳跃性大,加之当代中学生在理解古代文人,尤其是屡遭坎坷的士子的人生情怀时有一定难度,为此,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精练文字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由表及里地把握词人隐于字里行间的深沉的情感意蕴、价值取向,就成为了教师备教时应重点落实的环节。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请学生就学过的课文谈谈苏轼的生平际遇、人生态度,由此导入新课。(在生平背景介绍中,着重介绍“乌台诗案”,讲清苏轼被贬至黄州的历史背景,以及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及创作的影响。)二、诵读词作,感知内容1.指导诵读,把握要领。(目的:学生读,学生评,教师点拨并范读。要求学生正确把握情感基调、读准节奏、语速、语调。让学生整体感知词的感情基调和丰富内涵,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明确:《定风波》寓理于事,借景抒情,应读得舒缓自然,读出词人乐观、恬淡的心境。2.理清层次,知晓内容。 本词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所作。这时词人已年近半百,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其词作的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但不同的人在遇雨时的不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本词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的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小序,说明作词的缘由。上片写途中遇雨的情形。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三、剖析手法,赏嚼意境探讨:本文是怎样营造意境的?明确:1.由小见大,见微知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穿着、举止、神情、心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2.一语双关,曲笔抒情。“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喻指作者人生中的逆境。“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表层含义是骤雨初停,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四、品味语言,鉴赏形象1.探讨:本词写了生活中一件怎样的小事?通过这件小事,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学生从词中勾画出描写抒情主体形象的词句,并揣摩其所凸显的精神品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相机点拨、归纳。)明确:这首词借“沙湖道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崛,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它将作者“立身之志意与超然之襟怀作了泯灭无痕的最好的融会和结合”。2.《定风波》和《念奴娇》中的抒情形象有哪些不同?又有什么共通之处?明确:《念奴娇》突出了词人对待建功立业的人生态度,重点表达了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定风波》突出了词人在对待人生风雨特别是政治波折时的豁达乐观的情怀。二者的共通之处:人生遭际、执着追求、豁达乐观。五、课堂小结,布置练习联系背景,勾勒你心目中的词人形象。(目的:这是一道开放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语言分析、概括的能力。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知识且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实现了能力的迁移。)附:板书设计 朗读:停而不断 不温不火 不扬不抑 从容 上阙:雨中 途中遇雨 豁达 淡然 洒脱人生态度 下阙:雨后 全才 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坎坷 儒道释思想 (目的:学生能直观地领会本词的内容、结构、艺术特点和词作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本词。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练,一目了然,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料、学生的资料积累、必修中相关课文的学习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项 目 评 价 说 明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评价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习不是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师向学 ( http: / / www. / Article / )生传递知识,而是学 ( http: / / www. / Article / )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强调以学 ( http: / / www. / Article / )生为中心,强调学 ( http: / / www. / Article / )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师应让学 ( http: / / www. / Article / )生改变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习方式,善于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这节课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任务朗诵、同桌或分组讨论、课后拓展鉴赏,达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目标,课堂气氛活跃。鉴赏古代诗歌命题及解题技巧的目标达成学习本课联系了以往所学的内容,方便参照阅读,加深理解。指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问题设计难易适中,学生没有因问题难而无所适从、因问题过于简单而不经思考。课堂延伸过程评价 通过学习,学生能凭借查找的资料,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课外自己的积累进行写作,人物评价准确,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使用恰当。教师对问题的处理问题设计恰当、合理,具有较大的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维,培养问题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特点。三维目标的达成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理解过程,潜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
定风波
苏 轼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1.选自《东坡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所作。
2.沙湖道在黄州东南三十里,苏轼曾买田其间。在去沙湖的道中遇雨,下雨衣湿,道路泥泞,同行之人皆觉狼狈,心情被雨打乱。只有苏轼不在乎,不久天晴,苏轼在这种遭遇中写了这首词。
精华点评:
苏轼之词,写的不只是情趣,还有关人生的哲学思想。这是苏词令人注目的成就。
第一句就表现了哲思。“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自然界有风雨,人生同样有风有雨,都需要一种定力和持守,如儒家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才不会改变自己的品格修养。
但是,“不淫、不移、不屈”之外该选择什么呢?如果只站在那里挨打,自认不在乎,那只能算是阿Q精神。阿Q精神与中国古代圣贤所谓的修养,差别在哪里?一是马虎,一是超脱。所以苏轼说“何妨吟啸且徐行”,要走的路我依然要走下去。
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刹那间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定力和持守,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
这首小词写眼前景、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婉转细致的一面。
鉴赏练习:
1、 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
2、 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参考答案:
1、 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2、 作者把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通过具体的词语表达出来,如:“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
诗意解说:
不要去听那窗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吟啸一边慢慢行。只要心理轻松,一根竹仗、一双草鞋也比骑马轻。谁在乎呢,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让我稍稍地感到一丝寒冷。微冷之时,抬头看,西斜的落日正迎面照在我身上。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有过风雨当然萧瑟,回到居住之处,虽经历风雨,可在心中,却不受影响,无喜《定风波》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定风波》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材“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的第一首词。该部分共选了苏轼的四首词,《定风波》是选教或自读内容,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的作品, 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能动地品评词作,领悟作品内涵,获得人生启迪。
高二学生对于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苏教版必修一的《赤壁赋》及必修二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包孕性强,跳跃性大,加之当代中学生在理解古代文人,尤其是屡遭坎坷的士子的人生情怀时有一定难度,为此,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精练文字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由表及里地把握词人隐于字里行间的深沉的情感意蕴、价值取向,就成为了教师备教时应重点落实的环节。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善于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这节课,我采用了课前预习、带着任务朗诵、同桌或分组讨论、课后拓展鉴赏的手段,以达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目标。
一、实践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请学生就学过的课文谈谈苏轼的生平际遇、人生态度,由此导入新课。
(二)诵读词作,感知内容
1.指导诵读,把握要领。
2.理清层次,知晓内容。
(三)剖析手法,赏嚼意境
探讨:本文是怎样营造意境的?
明确:1.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2.一语双关,曲笔抒情。
(四)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探讨:本词写了生活中一件怎样的小事?通过这件小事,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2.《定风波》和《念奴娇》中的抒情形象有哪些不同?又有什么共通之处?
(五)课堂小结,布置练习
联系背景,勾勒你心目中的词人形象。
二、收获与体会
1、这节课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任务朗诵、同桌或分组讨论、课后拓展鉴赏,达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目标,课堂气氛活跃。
2、学习本课联系了以往所学的内容,方便参照阅读,加深理解。指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3、通过学习,学生能凭借查找的资料,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课外自己的积累进行写作,人物评价准确,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4、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理解过程,潜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
三、问题与建议
1、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因为时间的局限,本课对苏轼的个性化阅读未能深入展开,对其人、其词及他和其他作家的比较未能做到更多元化的阅读。
2、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解题能力都有待提高。(共20张PPT)
定风波
苏 轼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 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
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形象
请你从以小见大的角度来赏析“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不畏坎坷淡泊超然的情怀。
  词中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的点睛之笔,语含双关,结合全词,谈出你的看法!
“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有人评价这首词“即景生情,缘事谈理”(因自然现象和所经历的事情,表达思想感情,阐发人生哲理)。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有人评价这首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联系全词,谈谈你的看法。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等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风雨苦难,不要苦恼,不要被它吓倒,只要坦然相对,一切风雨苦难都将成为过去。
从这首词中你还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
1.阳光总在风雨后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打击只会让我们坚强!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余秋雨《定风波》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 《定风波》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材“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的第一首词。该部分共选了苏轼的四首词,《定风波》是选教或自读内容,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的作品, 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能动地品评词作,领悟作品内涵,获得人生启迪。高二学生对于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苏教版必修一的《赤壁赋》及必修二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包孕性强,跳跃性大,加之当代中学生在理解古代文人,尤其是屡遭坎坷的士子的人生情怀时有一定难度,为此,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精练文字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由表及里地把握词人隐于字里行间的深沉的情感意蕴、价值取向,就成为了教师备教时应重点落实的环节。
问题 问题: 1、运用自己的知识积淀,你认为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较切合作者的心境? 2、初读过课文后,你能说说本词的内容思路吗? 3、探讨:本文是怎样营造意境的?4、探讨:本词写了生活中一件怎样的小事?通过这件小事,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5、《定风波》和《念奴娇》中的抒情形象有哪些不同?又有什么共通之处?6、联系背景和的知识,你能勾勒你心目中的词人形象吗?
教学构想及目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指导诵读,感受词风。通过反复诵读,激发思维,开启想象,从听觉和视觉层面,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情感的把握、风格的体会。2.知人论文,把握内容。概要了解词人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挖掘作品所折射出的作者的心灵世界。能力目标:品味语言,鉴赏形象。在揣摩语言、感知内容的过程中,剖析技法,赏嚼意境,捕捉作者跳动在字里行间的细腻、含蓄的情感脉搏,进而把握作品的形象和主旨。情感目标:观照人生,参悟哲理。从作者的生存智慧中找到知识、能力、育人三者的契合点,升华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掌握词中的艺术手法,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词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核心环节。应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词的情感基调,读对音节的起止停顿,读准语调的轻重抑扬,读出语速的快慢缓急。2.赏析。赏析是诗词教学的能力支点。应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解读文本,掌握诗词鉴赏的视角和途径:一是品味字词,挖掘其深刻的意蕴;二是揣摩技法,把握其精巧的构思;三是知人论文,破译其心灵的密码;四是求同存异,认清其形象的差异。3.比较。课时准备:1课时。长文短教,短文精教,教出考点,强化落实。
所需设备: 校园网、多媒体投影(展示学习网站和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领悟诗词的深层意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二、诵读词作,感知内容1.指导诵读,把握要领。教师点拨并范读。明确:《定风波》寓理于事,借景抒情,应读得舒缓自然,读出词人乐观、恬淡的心境。2.理清层次,知晓内容。 本词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的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三、剖析手法,赏嚼意境探讨:本文是怎样营造意境的?教师概括:1.由小见大,见微知著。2.一语双关,曲笔抒情。四、品味语言,鉴赏形象1.探讨:本词写了生活中一件怎样的小事?通过这件小事,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教师相机点拨、归纳:这首词借“沙湖道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崛,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它将作者“立身之志意与超然之襟怀作了泯灭无痕的最好的融会和结合”。2.《定风波》和《念奴娇》中的抒情形象有哪些不同?又有什么共通之处?五、课堂小结,布置练习联系背景,勾勒你心目中的词人形象。 请学生就学过的课文谈谈苏轼的生平际遇、人生态度,由此导入新课。学生读,学生评。学生正确把握情感基调、读准节奏、语速、语调。学生讨论概括:小序,说明作词的缘由。上片:写途中遇雨的情形。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交流举例: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穿着、举止、神情、心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2.“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喻指作者人生中的逆境。“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表层含义是骤雨初停,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学生从词中勾画出描写抒情主体形象的词句,并揣摩其所凸显的精神品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学生理解展示:《念奴娇》突出了词人对待建功立业的人生态度,重点表达了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定风波》突出了词人在对待人生风雨特别是政治波折时的豁达乐观的情怀。二者的共通之处:人生遭际、执着追求、豁达乐观。 在生平背景介绍中,着重介绍“乌台诗案”,讲清苏轼被贬至黄州的历史背景,以及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及创作的影响。让学生整体感知词的感情基调和丰富内涵,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本词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所作。这时词人已年近半百,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其词作的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学生能初步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但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但不同的人在遇雨时的不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比较是诗词教学的迁移提升。从形象、意蕴、情感等角度对苏轼的《念奴娇》和《定风波》两词进行比较诵读和赏析,领会作者塑造形象、阐释思想的手法和内涵。这是一道开放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语言分析、概括的能力。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知识且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实现了能力的迁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