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诗歌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诗歌在新教材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高中选修教材中有专门的《唐诗宋词选读》,这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徜徉在这样美的殿堂,我们目眩神迷,流连忘返。然而如此“美景”却得不到学生的青睐,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集中在这里:在传统教学里诗歌意象、艺术技巧、情感思想的讲解,显得僵化教条、枯燥乏味,往往忽略了诗歌的韵味、情趣;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被考试指挥着注重条理化的分析,忽略主题感受的美好。怎样将诗歌教学生动化,使学生易于接受,重焕其艺术魅力呢?
用诗歌本身具有的想像空间给学生徜徉的天地,用诗歌的韵律美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和熏陶,用诗歌深邃的内涵与丰富的文化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共同编织赏读诗歌的网。
实践过程
一、静静听—感受
听陈洁丽《醉花阴》完成下列两个问题:
1、在这支《醉花阴》的曲子中有一种淡淡哀怨在静静流淌,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描写出你感受到的这种氛围。
2、用七情(喜怒哀乐忧惧愁)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你感受到的情感。
二、细细品—欣赏
易安正感离人相思之苦,一个“愁”字写出了写出了整日沉浸在怀人忧思之中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尝试完成:
1、试结合具体的意象与画面分析并写出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份“愁”的。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试分析本词中物我相融的意境美。
三、轻轻诵—领悟
李清照用一曲绝唱倾诉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整首词借助与景物和生活中的片段,大胆表达了女词人的闺愁,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全词意蕴隽永,意象蕴藉,委婉含蓄。
教师读、学生读(配乐)
听陈少松教授吟唱《醉花阴》
教师吟唱、学生学唱(配乐)
自由诵读、吟唱
四、小结:可以从哪些方面鉴赏诗词?
1、想象画面,寻找意象,鉴赏意境。
2、把握词眼,体味作者情感。
3、诵读领悟,读出味道、读出感情。
五、课后作业
展开想象,用你个性化的表达(如散文、现代诗歌等),把你对《醉花阴》这首词的理解描绘出来。
收获与体会
在上课之前我就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一节诗歌鉴赏课该如何展现出“亮点”,对于诗词这一教学内容,如何才能出彩。也在考虑该给学生怎样的预习要求方能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便结合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有的放矢。但同时也在想:诗歌如此一种给人美好感受的体裁,如果没有事先的预习与准备,学生在课堂中到底能有怎样的感悟和收获。这成了备课之初的一对矛盾,想到曾经听南京师大何永康老师讲座时他提到过,每一首诗词作品给每一个人的感悟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在高考这样的答题模式下,我们也是可以鼓励学生做出个性解读的,言之成理即可。最终我觉得,可以尝试着在学生无准备无预习的情况下来赏析一首陌生的诗词作品,这样的感受才是真实而原生态的,但教师的准备与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也是我上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问题与建议
一、搭建想象与联想的平台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想像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
诗词的美在于意境的美,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师和学生一起从原作品的意境理解到鉴赏主体的再造意境,再造的过程便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在鉴赏者的心中生成一幅幅图画来。这其中的桥梁就是想象与联想,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词的美。笔者认为,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便是能给学生的想象搭建起更合适的平台。在《醉花阴》的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便是让学生静静听,感受;感受同名同内容的音乐作品中流淌的情感,体会到作品中渲染的氛围,以音乐的美感刺激学生的心灵迸发出审美创造的火花,并且在对这种情感与氛围的描述中完成对诗词赏析想象的准备工作。
音乐也许本身就已经添加了演绎者自身的理解与领会,但教者的精心选择可对此进行尽可能的纠正,使得选择的音乐作品与诗词本身表露的情感处在同一范围内,这对学生进入想象与联想状态,快速体会诗词情感将产生事半功倍的功效,这也能使得学生在赏析作品时“有话可说”。
二、注重学生个性感悟与解读
笔者在进行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认为课堂是无法也完全不应该预设的,就是说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随时调整教学的重点与讨论的方向。其目的只有一个:给学生创造更大的“施展”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可说”。诸多的公开教学活动中,为了教师的可控制,一切按部就班,“水到渠成”,也许无意中便扼杀了无数学生的独特理解与感悟。而一节学生没有事先准备,教师也无须“胸有成竹”的课,里面无限的随机性也是学生的无限创造性。诗词教学不能脱离对意象的解读。“意象”包抱“意”和“象”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便是所谓的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作者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诗词作品一旦进入读者的眼中,加以想象与联想,便生成了多义性的解读。此时教师要做的便是讲讲台让给学生,感受他们个性的感悟与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三、重视“读”的作用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诗词也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在诵读中让文字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进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国画美和音乐美。因此,我们在诗词教学中,一定要把朗读训练作为重点,贯彻到诗歌教学的始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释疑,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我以为,齐读诗词虽然情感集中,但个体朗读更能读出个人的理解。而对诗词进行吟诵更是个体朗读中的出奇之招,因为诗词的重要特点便是富有鲜明节奏的音乐美。南京师大陈少松教授的吟诵韵味独特,在《醉花阴》的教学中笔者着意安排了学生在个性朗读的同时学习陈老师的吟诵,这不仅是提起了学生诵读的兴趣,更是能配合上课之初学生从音乐作品的感受领悟中再次领略到音乐的魅力,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一举多得。
多样化的诵读于诗词教学必不可少。
诗词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学生学习一首诗词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教师为学生讲好一首诗歌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教学相长。(共18张PPT)
醉花阴
李清照
静静听,感受……
1、在这支《醉花阴》的曲子中有一种淡淡哀怨在静静流淌,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描写出你感受到的这种氛围。
“歌声撩人,那心底最后的一丝温存被歌声荡漾,曲调附和浓愁的云,穿透远古轻纱薄雾,化作炉中冉冉升腾的熏香,迷乱心境;沉默心慌、执手相看的浅笑,隐约在醉人的花香,孤寂迷茫,萦绕耳畔的音符,销魂在此刻,比凋落的瘦菊,谁更寂寞谁更愁。”
“细腻的情感、婉转的歌喉,为我们唱起离愁之苦。听着这首歌,脑海里便浮现出这样的一位女子:重阳节里,分离,相思便萦绕心头,挥之不去;仿佛这是一张网,无从逃脱,任己黯然神伤。
歌声一唱三叹,委婉低吟,于无意间就让听者浸润在那份愁思里,只像一团线纠结心口,剪不断,理还乱。”
2、用七情(喜怒哀乐忧惧愁)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你感受到的情感。
唐多令 惜别 南宋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细细品,欣赏……
易安正感离人相思之苦,一个“愁”字写出了写出了整日沉浸在怀人忧思之中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试结合具体的意象与画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份“愁”的。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琅嬛记》
训练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试分析本词中物我相融的意境美。
参考答案:本词中,由于词人满怀愁绪,因而,笔下景物都著上浓重的感伤色彩。从“薄雾浓云”的天气、百无聊赖的“瑞脑金兽”,到无法成眠的“玉枕纱橱”和帘外菊花,都因词人的心绪而显现出凄冷、悲凉的特点。尤其是词人以菊花的清瘦喻指相思之人的憔悴,满含佳节离索的孤独和寂寞情绪,物与我相交融,则物皆著我之离愁,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轻轻读,领悟……
李清照用一曲绝唱倾诉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整首词借助与景物和生活中的片段,大胆表达了女词人的闺愁,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它抒写了一位多才敏感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全篇从“薄雾浓云”的早晨写到“凉初透”的半夜,又从半夜难眠写到对黄昏情景的想象;从屋外写到屋内,又从屋内写到庭院,通篇表现了作者对丈夫连绵不绝的思念。文中未着“相思”二字,但相思之情溢于言表;始终未提“离别”一点,但“离情别绪”笼罩全篇。用“人比黄花”含蓄而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相思之苦,意新语奇,令人赞叹!全词意蕴隽永,意象蕴藉,委婉含蓄。
清照微蹙眉 逢佳节 薄雾浓云 愁情常结
易安一叹息 思爱人 玉枕纱橱 孤单难眠
可以从哪些方面鉴赏诗词?
1、寻找意象,想象画面,鉴赏意境。
2、把握词眼,体味作者情感。
3、鉴赏表达方式、分析个别词句的表达效果。
课后作业
展开想象,用你个性化的表达(如散文、现代诗歌等),把你对《醉花阴》这首词的理解描绘出来。《醉花阴》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在传统教学里诗歌意象、艺术技巧、情感思想的讲解,显得僵化教条、枯燥乏味,往往忽略了诗歌的韵味、情趣;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被考试指挥着注重条理化的分析,忽略主题感受的美好。学生的诗歌鉴赏基础相对薄弱,这就成为了一对矛盾。因此要使诗歌教学生动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在感知艺术魅力的同时也掌握了诗歌鉴赏的一般技巧。
问题设计 问题: 1、在这支《醉花阴》的曲子中有一种淡淡哀怨在静静流淌,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描写出你感受到的这种氛围。2、用七情(喜怒哀乐忧惧愁)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你感受到的情感。3、试结合具体的意象与画面分析并写出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份“愁”的。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试分析本词中物我相融的意境美。5、可以从哪些方面鉴赏诗词?
教学构想及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通过把握诗歌意象把握意境,进而全面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的方法。 能力目标:诵读赏析,将情感用文字进行表达;举一反三,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一般方法。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流淌的淡淡哀怨,领会诗人用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体验全词意蕴隽永,意象蕴藉,委婉含蓄的特点。
教学重点: 诵读赏析,将情感用文字进行表达;举一反三,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流淌的淡淡哀怨,领会诗人用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体验全词意蕴隽永,意象蕴藉,委婉含蓄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讨论研习
所需设备: 校园网、多媒体投影(展示学习网站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静静听—感受听陈洁丽《醉花阴》完成下列两个问题:1、在这支《醉花阴》的曲子中有一种淡淡哀怨在静静流淌,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描写出你感受到的这种氛围。2、用七情(喜怒哀乐忧惧愁)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你感受到的情感。二、细细品—欣赏易安正感离人相思之苦,一个“愁”字写出了写出了整日沉浸在怀人忧思之中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尝试完成: 1、试结合具体的意象与画面分析并写出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份“愁”的。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试分析本词中物我相融的意境美。三、轻轻诵—领悟李清照用一曲绝唱倾诉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整首词借助与景物和生活中的片段,大胆表达了女词人的闺愁,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全词意蕴隽永,意象蕴藉,委婉含蓄。教师读、学生读(配乐)听陈少松教授吟唱《醉花阴》教师吟唱、学生学唱(配乐)自由诵读、吟唱四、小结:可以从哪些方面鉴赏诗词? 1、想象画面,寻找意象,鉴赏意境。 2、把握词眼,体味作者情感。 3、诵读领悟,读出味道、读出感情。 听《醉花阴》曲子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研习,讨论。学生听朗读,学生读。学生听吟诵,学生唱。 创设一种宁静中哀怨的氛围,为鉴赏做情感铺垫。学生尝试用诗一样的语言进行描绘,听写结合。为举一反三,进行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总结做准备。感受诗歌音乐美,多角度鉴赏诗歌。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通过把握诗歌意象把握意境,进而全面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的方法。 能力目标:诵读赏析,将情感用文字进行表达;举一反三,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一般方法。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流淌的淡淡哀怨,领会诗人用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体验全词意蕴隽永,意象蕴藉,委婉含蓄的特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在传统教学里诗歌意象、艺术技巧、情感思想的讲解,显得僵化教条、枯燥乏味,往往忽略了诗歌的韵味、情趣;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被考试指挥着注重条理化的分析,忽略主题感受的美好。学生的诗歌鉴赏基础相对薄弱,这就成为了一对矛盾。因此要使诗歌教学生动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在感知艺术魅力的同时也掌握了诗歌鉴赏的一般技巧。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一、静静听—感受听陈洁丽《醉花阴》完成下列两个问题:1、在这支《醉花阴》的曲子中有一种淡淡哀怨在静静流淌,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描写出你感受到的这种氛围。2、用七情(喜怒哀乐忧惧愁)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你感受到的情感。二、细细品—欣赏易安正感离人相思之苦,一个“愁”字写出了写出了整日沉浸在怀人忧思之中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尝试完成: 1、试结合具体的意象与画面分析并写出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份“愁”的。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试分析本词中物我相融的意境美。三、轻轻诵—领悟李清照用一曲绝唱倾诉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整首词借助与景物和生活中的片段,大胆表达了女词人的闺愁,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全词意蕴隽永,意象蕴藉,委婉含蓄。教师读、学生读(配乐)听陈少松教授吟唱《醉花阴》教师吟唱、学生学唱(配乐)自由诵读、吟唱四、小结:可以从哪些方面鉴赏诗词? 1、想象画面,寻找意象,鉴赏意境。 2、把握词眼,体味作者情感。 3、诵读领悟,读出味道、读出感情。五、课后作业展开想象,用你个性化的表达(如散文、现代诗歌等),把你对《醉花阴》这首词的理解描绘出来。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根据教学流程制作PPT南师大陈少松教授《诗词吟诵》CD《醉花阴》歌曲及部分朗诵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学生积极参与朗诵与研习,课堂气氛活跃。对于聆听,学生表现出超凡的注意力,能沉浸其中,氛围良好。听说读写能力的目标达成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了解诗歌特点,涉猎吟诵这一诗歌学习样式,学会解析意象,把握诗歌内容,能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问题设计难易适中,学生没有因问题难而无所适从、因问题过于简单而不经思考。课堂延伸过程评价 通过学习,学生能凭借查找的资料,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介绍,叙述时条理清晰。课后练习正确率较高。对教师的评价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使用合适 新颖。教师对问题的处理问题设计恰当、合理,具有较大的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维,培养问题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特点。三维目标的达成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理解过程,潜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